F3三摩呬多等地決擇 | |||
---|---|---|---|
Posted on Sun 11 Dec 2005 by insights (3977 reads) | |||
辛二、不墮眾數(分二) 壬一、非趣攝 於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復墮於天龍、藥叉、若乾達縛、若緊奈洛、若阿素洛、若人等數。 壬二、非想攝(分三) 癸一、標 以要言之,所有有情假想施設,遍於十方一切界、一切趣、一切生、一切生類、一切得身、一切勝生、一切地中,非此更復墮在彼數。 癸二、徵 何以故? 癸三、釋 由此真界離諸戲論,唯成辦者內自證故。 己五、差別(分二) 庚一、辨相(分二) 辛一、問 問:於有餘依涅槃界中、若無餘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諸阿羅漢,有何差別? 辛二、答(分三) 壬一、墮不墮數 答:住有餘依,墮在眾數;住無餘依,不墮眾數。 壬二、有苦離苦 住有餘依,猶有眾苦;住無餘依,永離眾苦。 壬三、六處相應不相應 住有餘依,所得轉依猶與六處而共相應;住無餘依,永不相應。 庚二、釋難(分二) 辛一、問 問:若無餘依涅槃界中,已般涅槃所有轉依永與六處不相應者,彼既無有六處所依,云何而住? 辛二、答(分二) 壬一、明依因 答:非阿羅漢所得轉依六處為因,然彼唯用緣真如境修道為因,是故六處若有若無,尚無轉依成變異性,何況殞沒! 壬二、明安住 又復此界非所遍知,非所應斷,故不可滅。 己六、有(分三) 庚一、明體性 問: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已所得轉依,當言是有,當言非有? 答:當言是有。 庚二、顯實相 問:當言何相? 答:無戲論相。 又善清淨法界為相。 庚三、辨因緣(分二) 辛一、問 問:何因緣故,當言是有? 辛二、答(分二) 壬一、理釋 答:於有餘依及無餘依涅槃界中,此轉依性皆無動法;無動法故,先有後無不應道理。 壬二、喻成(分二) 癸一、標法 又此法性非眾緣生,無生無滅。 癸二、喻合 然譬如水澄清之性,譬如真金調柔之性,譬如虛空離雲霧性,是故轉依當言是有。 己七、常(分二) 庚一、明體性 問:當言是常,當言無常? 答:當言是常。 庚二、釋因緣 問:何因緣故,當言是常? 答:清淨真如之所顯故,非緣生故,無生滅故。 己八、樂(分二) 庚一、問 問:當言是樂,當言非樂? 庚二、答(分三) 辛一、標 答:由勝義樂,當言是樂;非由受樂,說名為樂。 辛二、徵 何以故? 辛三、釋 一切煩惱及所生苦,皆超越故。 己九、殊勝(分二) 庚一、顯平等(分二) 辛一、問 問: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為有少分差別意趣殊異不耶? 辛二、答(分三) 壬一、標 答:一切無有。 壬二、徵 所以者何? 壬三、釋 非此界中可得安立下、中、上品,不可施設高下、勝劣:此是如來、此聲聞等。 庚二、釋妨難(分二) 辛一、有障無障難(分二) 壬一、問 問:何因緣故,無有差別?所以者何?諸聲聞等有餘殘障,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佛一切障永無所有? 壬二、答(分二) 癸一、略釋(分三) 子一、標 答:住有餘依涅槃界中,可得安立有障、無障,住無餘依涅槃界中,畢竟無障可立差別。 子二、徵 何以故? 子三、釋 於此界中,一切眾相及諸麤重,皆永息故,皆永滅故。 癸二、廣辨(分二) 子一、徵 所以者何? 子二、釋(分二) 丑一、有障 諸阿羅漢住有餘依涅槃界時,一切眾相非悉永滅,異熟麤重亦非永滅,由彼說有煩惱習氣,即觀待彼相及麤重,安立有障。 丑二、無障 住無餘依涅槃界時,彼永無有,是故當知,於此界中,無有有障、無障差別。 辛二、作諸佛事難 問:若此界中,永無有障,如諸如來離一切障,阿羅漢等亦復如是,何因緣故,阿羅漢等不同如來作諸佛事? 答:彼闕所修本弘願故。 又彼種類種性爾故,阿羅漢等決定無有還起意樂,而般涅槃,是故不能作諸佛事。 己十、異性(分二) 庚一、舉色 問: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所有無漏界,此與諸色,當言有異?當言無異? 答:當言非異亦非不異。 庚二、例餘 如與諸色,與諸受等,當知亦爾。 與一切行、與一切界、與一切趣,亦復如是。 己十一、自在(分二) 庚一、正辨相(分二) 辛一、得自在 問: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於色等法當言獲得自在?當言不得自在? 答:當言獲得自在。 辛二、能現前(分二) 壬一、問 問:此所得自在,當言能現在前,當言不能現在前? 壬二、答(分二) 癸一、標 答:一分能現在前,一分不能現在前。 癸二、釋 謂諸如來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已能現在前,所餘不能令現在前。 庚二、釋妨難(分二) 辛一、問 問:若此界中離諸戲論,由此因緣不墮眾數,云何復能起現在前? 辛二、答(分二) 壬一、釋因 答:由先發起正弘願故。 又由修習與彼相似道勢力故。 壬二、喻成 譬如正入滅盡定者,雖無是念:我於滅定當可還出,或出已住。然由先時加行力故,還從定出,依有心行而起遊行。當知此中道理亦爾。 己十二、迴向(分二) 庚一、明能發趣(分二) 辛一、辨相(分二) 壬一、問 問:迴向菩提聲聞,為住無餘依涅槃界中,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為住有餘依涅槃界耶? 壬二、答(分三) 癸一、標 答: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 癸二、徵 所以者何? 癸三釋 以無餘依涅槃界中,遠離一切發起事業,一切功用皆悉止息。 辛二、釋難(分二) 壬一、生證得難(分二) 癸一、問(分三) 子一、標 問:若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子二、徵 所以者何? 子三、釋 阿羅漢等尚當無有所餘一生,何況當有多生相續? 癸二、答(分三) 子一、由增壽行(分二) 丑一、標 答:由彼要當增諸壽行,方能成辦。 丑二、釋(分二) 寅一、引教證(分二) 卯一、舉教言 世尊多分依此迴向菩提聲聞,密意說言:物類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或餘一劫。 卯二、隨難釋 餘一劫者,此中意說過於一劫。 寅二、顯修相 彼雖如是增益壽行,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所修行極成遲鈍,樂涅槃故,不如初心始業菩薩。 子二、留有根身(分二) 丑一、示般涅槃 彼既如是增壽行已,留有根身,別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現,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由此因緣皆作是念:某名尊者於無餘依般涅槃界,已般涅槃。 丑二、常遠離住 彼以所留有根實身,即於此界贍部洲中,隨其所樂,遠離而住,一切諸天尚不能睹,何況其餘眾生能見! 子三、蒙佛覺悟 彼於涅槃多樂住故,於遍遊行彼彼世界,親近供養佛菩薩中,及於修習菩提資糧諸聖道中,若放逸時,諸佛菩薩數數覺悟,被覺悟已,於所修行能不放逸。 壬二、一切迴向難(分二) 癸一、問 問:若阿羅漢迴向菩提,便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何因緣故,一切阿羅漢不皆迴向無上菩提? 癸二、答(分二) 子一、正答所問(分二) 丑一、由種性別(分三) 寅一、標 答:由彼種性有差別故。 寅二、徵 所以者何? 寅三、釋(分二) 卯一、舉多差別 諸阿羅漢現見種性有多差別,謂或見有諸阿羅漢俱分解脫,或復見有唯慧解脫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卯二、結非一切 是故當知,由彼種性有差別故,非一切阿羅漢皆能迴向無上菩提。 丑二、由根等別 復次,迴向菩提聲聞,或於學位即能棄捨求聲聞願,或無學位方能棄捨,由彼根性有差別故,所待眾緣有差別故。 子二、兼釋餘難 如迴向菩提聲聞,由遇緣故,乘無上乘而般涅槃,如是菩薩設為如來及諸菩薩之所棄捨,因棄捨故,若遭尤重求下劣乘般涅槃緣,應乘下乘而般涅槃。然無處無容諸佛菩薩如是放逸,棄捨於彼,定無是處。 庚二、明隨證得(分三) 辛一、般大涅槃(分二) 壬一、標同如來 復次,迴向菩提聲聞,若隨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即同如來,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壬二、成不定性(分二) 癸一、問 問:迴向菩提聲聞,從本已來當言聲聞種性?當言菩薩種性? 癸二、答(分二) 子一、標 答:當言不定種性。 子二、釋 譬如安立有不定聚諸有情類,於般涅槃法性聚中,當知此是不定種性。 辛二、有餘依位 復次,彼即於此住處轉時,如無死畏,如是亦無老病等畏,如來亦爾。 辛三、無餘依位(分二) 壬一、成所作事 彼及所餘,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於十方界當知究竟不可思議,數數現作一切有情諸利益事。 壬二、名極祕密(分三) 癸一、喻能成就 如《首楞伽摩三摩地》中,說幻師喻、若商主喻、若船師喻。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是名最極如來祕密。 癸二、辨應隨轉(分二) 子一、地別 於此及餘種種差別如來祕密,勝解行地修行菩薩下忍轉時,隨其勝解差別而轉,從此轉勝進入增上意樂淨地,如是乃至於九地中,展轉增進,勝解清淨。第十地中於此勝解最善清淨。 子二、勸修 於彼如來諸祕密中,是諸菩薩應正隨轉。 癸三、結不思議 當知如來如是祕密,不可思議,不可度量,超過一切度量境界。 丁三、略不說餘 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乙三、總義決擇 問:於法決擇,總義云何? 答:由品類差別,而建立諸法,即於彼釋難,分別一行等。 如是應知此中總義。 乙四、結顯餘類 當知於彼一一地中,皆有無量決擇差別,我今且略開示少分,由此方隅、由此所學、由此教導,諸有智者餘類應思。
※※※※※※※※※※※※※※※※※※※※※※※※※※※※※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 《三摩呬多等地決擇並科判》
編輯:林崇安教授 出版:[桃園縣]中壢市內觀教育基金會 助印郵撥:19155446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 通訊:320中壢郵政9–110信箱。或: 桃園縣大溪鎮頭寮福安里十鄰12之3(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電話:(03)388-2428; 0918-717-928 傳真:(03)425–8073 版次:【內觀教育版】2003 出版日期:2003年(民92年)4月
|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