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F4聞所成慧等地決擇
  Posted on Sun 11 Dec 2005 by insights (3863 reads)

              子二、指

彼廣建立如「聞所成慧地」佛教所應知處。

庚二十、應修法(分二)

        辛一、徵

復次,云何應修法?

        辛二、釋(分二)

          壬一、總標舉

謂一切善有為法。

          壬二、辨差別(分二)

            癸一、明四種(分二)

              子一、標列

此中,應知略有四修:

一得修;

二習修;

三除去修;

四對治修。

              子二、隨釋(分四)

                丑一、得修

此中,未生善法為欲生故,作意修習,是名得修。

                丑二、習修

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乃至廣說,是名習修。

                丑三、除去修

已生不善法為欲斷故,作意修習,名除去修。

                丑四、對治修(分二)

                  寅一、標相

未生不善法為不生故,於厭患等諸對治門,作意修習,名對治修。

                  寅二、辨位(分四)

                    卯一、厭患對治

當知此中,從了相作意乃至勝解作意,名厭患對治修。

                    卯二、斷對治

從遠離作意乃至方便究竟作意,名斷對治修。

                    卯三、持對治

方便究竟果作意,名持對治修。

                    卯四、遠分對治

從此已上,即此一切七種作意,墮於勝地上地所攝,當知一切,名遠分對治修。

            癸二、攝二種(分二)

              子一、標列

此四種修,一切總說為二種修,謂防護受持修及作意思惟修。

              子二、隨釋(分二)

                丑一、防護受持修(分二)

                  寅一、防護

此中修身,名防護修。

                  寅二、受持

修戒,名受持修。

                丑二、作意思惟修(分二)

                  寅一、標總名

若靜慮地作意修、若諦智地作意修,總名作意思惟修。

                  寅二、釋別相

此中,初作意修名為修心,第二作意修名為修慧。

庚二十一、有上無上法(分二)

        辛一、有上法(分二)

          壬一、徵

復次,云何有上法?

          壬二、釋

謂除涅槃餘一切法。

        辛二、無上法(分四)

          壬一、標

由五因緣,當知涅槃是無上法。

          壬二、徵

何等為五?

          壬三、釋

一集諦寂滅故;

二苦諦寂滅故;

三離怖畏災橫疾疫大安隱故;

四無上現法樂住所緣故,謂無相住故;

五常住究竟安義樂義不虛誑故。

          壬四、結

如是五因,非於餘處總集可得,唯於涅槃一切可得,是故涅槃名無上法。

      庚二十二、去來今法(分三)

        辛一、過去法(分二)

          壬一、徵

復次,云何過去法?

          壬二、釋(分二)

            癸一、略辨相(分二)

              子一、顯非斷

謂因已受盡,自性已滅,無間為緣為生餘法,除阿羅漢最後心心所熏習相續,雖復已滅經百千劫,猶能令彼愛非愛果異熟當熟。

              子二、明差別

如所領受諸過去事,或一唯能生起憶念,或復有一不生憶念,唯滅所顯,無諸作用,是名過去諸法差別。

            癸二、釋建立(分三)

              子一、標

此過去法,略由五相當知建立其事差別。

              子二、徵

何等為五?

              子三、釋(分五)

                丑一、剎那過去

謂或有法剎那過去,謂於剎那一切行中,剎那已後所有諸行。

                丑二、死沒過去

又或有法死沒過去,謂彼彼有情從彼彼有情眾同分沒,廣說乃至死及作時。

                丑三、壞劫過去

又或有法壞劫過去,謂器世間所攝,由火等災之所敗壞。

                丑四、退失過去

又或有法退失過去,謂如有一,於先所得諸善功德安樂住中,隨類退失。

                丑五、盡滅過去

又或有法盡滅過去,謂有餘依及無餘依涅槃界中所有盡滅。

        辛二、未來法(分二)

          壬一、徵

復次,云何未來法?

          壬二、釋(分二)

            癸一、略辨相

謂因未受自性未受,待緣當生將起現前,或近當生或遠當生。

            癸二、明建立(分二)

              子一、標

亦由五相建立差別。

              子二、列

謂剎那未來、一生未來、成劫未來、現行未來、應得未來。

        辛三、現在法(分二)

          壬一、徵

復次,云何現在法?

          壬二、釋(分二)

            癸一、略辨相

謂因已受用自性受用未盡,剎那已後決定壞滅,一切雜染所顯,一分清淨所顯。

            癸二、明建立(分二)

              子一、總標列

亦由五相建立差別,謂剎那現在、一生現在、成劫現在、現行現在、最後現在。

              子二、隨難釋

謂阿羅漢最後心、心所等。

      庚二十三、三界繫法(分二)

        辛一、欲界繫法(分三)

          壬一、徵

復次,云何欲界繫法?

          壬二、釋

謂於欲界,若生、若長,未離欲界欲,心不在定,於此位中所有諸法,或生得故,或作意故,已行、正行、當行。

          壬三、結

是名欲界繫法。

        辛二、色無色界繫法(分二)

          壬一、舉色界繫(分二)

            癸一、徵

復次,云何色界繫法?

            癸二、釋(分二)

              子一、依定辨

謂生欲界,能現證入隨一靜慮,已離欲界欲,未離色界欲,未發上加行,或從彼定起,所有世間意地諸法,由作意故,已行、正行、當行,是名色界繫法。

              子二、依生辨

或生色界,未離彼欲,未發上加行,或生得故,或作意故,諸世間法已行、正行、當行,如是亦名色界繫法。

          壬二、例無色界繫

如色界繫法,如是無色界繫法,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庚二十四、善不善無記法(分二)

        辛一、略辨相(分二)

          壬一、舉善法(分二)

            癸一、徵

復次,云何善法?

            癸二、釋(分三)

              子一、標

謂若略說:二因緣故,一切善法說名為善,謂自性無倒,亦能對治顛倒法故,及安隱故。

              子二、徵

所以者何?

              子三、釋

一切善法,自性無倒於所緣轉,又能對治於所緣轉顛倒染法,能往善趣證涅槃,故名為安隱。

          壬二、例不善等(分二)

            癸一、不善

與此相違,二因緣故當知不善,謂自性顛倒故,及不安隱。

            癸二、無記

無記諸法性非顛倒,亦不能治顛倒諸法,性非安隱非不安隱。

        辛二、明建立(分二)

          壬一、善不善法(分二)

            癸一、顯差別(分二)

              子一、善法(分二)

                丑一、總標

又由五相,當知建立善法差別。

                丑二、列釋(分五)

                  寅一、感可愛果

一、感當來可愛果故。

                  寅二、對治雜染

二、對治雜染故,謂不淨等能治貪等,乃至八聖支道對治一切雜染諸法。

                  寅三、染滅所顯

三、雜染寂滅所顯故,所謂涅槃。

                  寅四、聖住所顯

四、清淨住所顯故,謂已離欲者住聖等善現法樂住。

                  寅五、利他所顯

五、饒益有情所顯故,謂已離欲,為哀愍他,聲聞、菩薩及與如來所有種種利他善行。

              子二、不善法(分二)

                丑一、標例前

又由五相,建立不善諸法差別,與上相違,應知其相。

                丑二、釋差別

謂感當來非愛果故,雜染對治之所治故,染不寂滅之所顯故,諸染惱住之所顯故,能損害他之所顯故。

            癸二、釋強盛(分二)

              子一、舉善(分四)

                丑一、標

由五因緣,善法強盛。

                丑二、徵

何等為五?

                丑三、列

一加行故,二宿習故,三攝受勝功德故,四田事處故,五自性故。

                丑四、釋(分五)

                  寅一、由加行(分三)

                    卯一、總標列

謂諸善法無間加行、殷重加行之所造作,若無量品差別所作。

                    卯二、隨難釋

謂或自作,或於是處勸他令作,以無量門慶慰讚美,見同法者深心歡喜。

                    卯三、結強盛

當知是名:由加行故善法強盛。

                  寅二、由宿習

又諸善法曾餘生中,若修、若習、若多修習,由是因緣彼今生中,性於善法心能趣入,於諸不善違背而住,當如是名:由宿習故善法強盛。

                  寅三、由攝受勝功德

又諸善法下地所攝,由世間離欲者及見聖跡者,若於解脫、或於無上正等菩提,深心迴向離諸見趣,當知是名:攝受勝功德故善法強盛。

                  寅四、由田事處

又諸善法於大福田,以勝妙事,施尊重處之所生起,當知是名:田事處故善法強盛。

                  寅五、由自性(分二)

                    卯一、釋(分三)

                      辰一、施所成

又諸善法,若施所成,於戒、於修,自性是劣。

                      辰二、戒所成

若戒所成,於施所成,自性是勝;於修所成,自性是劣。

                      辰三、修所成

若修所成所有善法,於施、於戒,自性皆勝。

                    卯二、結

當知是名:由自性故善法強盛。

              子二、例不善

與此相違,五因緣故,當知是名不善強盛。

          壬二、無記法(分四)

            癸一、標

又由五相,建立無記諸法差別。

            癸二、徵

何等為五?

            癸三、列五相

一異熟生無記;

二威儀路無記;

三工巧處無記;

四變化無記;

五自性無記。

            癸四、隨難釋

此中,自性無記,謂諸色根是長養者,及外諸有色處等、非異熟等所攝者,除善、染污色處、聲處。

      庚二十五、學無學俱非法(分三)

        辛一、學法(分二)

          壬一、徵

復次,云何學法?

          壬二、釋(分三)

            癸一、標

謂或預流、或一來、或不還有學補特伽羅,若出世有為法、若世間善法,是名學法。

            癸二、徵

何以故?

            癸三、釋

依止此法,於時時中,精進修學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故。

        辛二、無學法

云何無學法?

謂阿羅漢諸漏已盡,若出世有為法、若世間善法,是名無學法。

        辛三、非學非無學法

云何非學非無學法?

謂除先所說學無學法,所餘預流乃至阿羅漢法,若墮一切異生相續、若彼增上所有諸法,當知是名非學非無學法。

      庚二十六、見斷修斷非斷法(分三)

        辛一、見道所斷法

復次,云何見道所斷法?

謂薩迦耶等五見,及依諸見起貪、瞋、慢,若相應無明、若於諸諦不共無明,於諦疑等,及往一切惡趣業等,是名見道所斷法。

        辛二、修道所斷法

云何修道所斷法?

謂一切善有漏法,一切無覆無記法,除先所說諸染污法,餘染污法,是名修道所斷法。

        辛三、非所斷法(分二)

          壬一、徵

云何非所斷法?

          壬二、釋(分二)

            癸一、出體性

謂一切有學出世間法,一切無學相續中所有諸法。

            癸二、釋差別

此中,若出世法於一切時自性淨故名非所斷,餘世間法由已斷故名非所斷。

      庚二十七、甚深難見法(分二)

        辛一、徵

復次,云何甚深難見法?

        辛二、釋(分四)

          壬一、標

謂一切法,當知皆是甚深難見。

          壬二、徵

何以故?

          壬三、釋(分二)

            癸一、標相

第一甚深難見法者,所謂自性絕諸戲論,過語言道。

            癸二、釋難

諸法自性皆絕戲論,過語言道,然由言說為依止故,方乃可取、可觀、可覺。

          壬四、結

是故當知,一切諸法甚深難見。

    己二、結勸思

如是所說差別建立有色無色法、有見無見法、有對無對法、有漏無漏法、有諍無諍法、有染無染法、依耽嗜依出離法、世間出世間法墮非墮法、有為無為法、所知所識所緣法、住持法、有異熟無異熟法、有因無因法、有果無果法、緣生法內法、名色所攝法、執受非執受法、大種所造非大種所造法、有非有法、應修法、有上無上法、去來今法、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法、善不善無記法、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見道所斷、修道所斷、非所斷法、甚深難見法。

若有善思所應思者,應當如理精勤方便,思惟簡擇如是諸法。

丁三、略不說餘

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


《修所成慧地決擇》

 

《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卷67上

彌勒菩薩說,玄奘法師譯

林崇安編,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內觀教育版】2003

 

九、修所成慧地決擇(分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七

丁一、結前生後

如是已說「思所成慧地」決擇。

「修所成慧地」決擇,我今當說。

丁二、標示一切(分二)

  戊一、總標列

當知略有十六種修:

謂聲聞乘相應作意修、大乘相應作意修、影像修、事邊際修、所作成辦修、得修、習修、除去修、對治修、少分修、遍行修、動轉修、有加行修、已成辦修、非修所成法修、修所成法修。

  戊二、別釋相(分十六)

    己一、聲聞乘相應作意修(分三)

      庚一、徵

云何聲聞乘相應作意修?

      庚二、釋

謂如有一,是聲聞住聲聞法性,或未證入正性離生,或已證入正性離生,不觀他利益事,唯觀自利益事,由安立諦作意門,內觀真如,緣有量、有分別法為境,為盡貪愛,由厭、離欲、解脫行相,修習作意。

      庚三、結

是名聲聞乘相應作意修。

    己二、大乘相應作意修(分三)

      庚一、徵

云何大乘相應作意修?

      庚二、釋

謂如有一,是菩薩住菩薩法性,或未證入正性離生,或已證入正性離生,觀自觀他諸利益事,由安立非安立諦作意門,內觀真如,緣無量、無分別法為境,大悲增上力故,為盡自他所有貪愛,由攝受有情諸利益事方便行相,及由趣向無上足跡因緣行相,修習作意。

      庚三、結

是名大乘相應作意修。

    己三、影像修(分二)

      庚一、徵

云何影像修?

      庚二、釋

謂或於有分別毘缽舍那品,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事同分,作意思惟故;或於無分別奢摩他品,三摩地所行影像,所知事同分,作意思惟故,諸所有修名影像修。

    己四、事邊際修(分二)

      庚一、徵

云何事邊際修?

      庚二、釋(分二)

        辛一、別釋相

謂於過去、未來、現在、內、外、麤、細、下劣、勝妙、近、遠等法,作意思惟,或於真如作意思惟。

        辛二、結略義

如是或盡所有性故,或如所有性故,諸所有修,名事邊際修。

    己五、所作成辦修(分二)

      庚一、徵

云何所作成辦修?

      庚二、釋

謂已證入根本靜慮或諸等至,或世間定、或出世定,諸所有修,名所作成辦修。

    己六、得修(分三)

      庚一、徵

云何得修?

      庚二、釋

謂如有一,依初靜慮,或修無常想,乃至或修死想,彼所有餘不現前想,或自地攝,或下地攝,及彼所引諸餘功德,或是世間或出世間,皆能修彼,令其增盛清淨,當生於彼,獲得自在成就。

      庚三、結

是名得修。

    己七、習修(分二)

      庚一、徵

云何習修?

      庚二、釋

謂如有一,即於彼彼無常等諸善想,作意思惟;或於善法,由習修故皆現修習,是名習修。

    己八、除去修(分二)

      庚一、徵

云何除去修?

      庚二、釋(分二)

        辛一、除遣諸相

謂如有一,由三摩地所行影像諸相作意故,如楔出楔,方便除遣,棄於自性諸相。

        辛二、除遣麤重

又如有一,用彼細楔,遣於麤楔,如是行者,以輕安身,除麤重身,餘如前說,是名除去修。

    己九、對治修(分二)

      庚一、徵

云何對治修?

      庚二、釋(分二)

        辛一、總標列

謂於厭患對治、或斷對治、或持對治、或遠分對治,作意思惟諸所有修,名對治修。

        辛二、別釋相(分二)

          壬一、第一義(分四)

            癸一、厭患對治

此中,厭患對治者,謂一切世間善道,除諸無量及餘行者遊戲神通所引作意。

            癸二、斷對治

斷對治者,謂緣真如為境作意。

            癸三、持對治

持對治者,謂此後得世出世道、若解脫道。

            癸四、遠分對法

遠分對治者,謂煩惱斷已,於對治道更多修習,或多修習上地之道。

          壬二、第二義

復有差別:

謂聞思修道,名厭患對治;

出世間道,名斷對治;

此果轉依,名持對治;

世間修道,名遠分對治。

    己十、少分修(分二)

      庚一、徵

云何少分修?

      庚二、釋

謂於無常想等,隨一善法,作意思惟諸所有修,名少分修。

    己十一、徧行修(分二)

      庚一、徵

云何遍行修?

      庚二、釋

謂於諸法一味真如,作意思惟諸所有修,名遍行修。

    己十二、動轉修(分二)

      庚一、徵

云何動轉修?

      庚二、釋

謂於無相修方便修時,時時有相間隔而修,名動轉修。

    己十三、有加行修(分二)

      庚一、徵

云何有加行修?

      庚二、釋

謂即於彼方便修時,由有加行相間隔而修,名有加行修。

    己十四、成辦修(分二)

      庚一、徵

云何成辦修?

      庚二、釋

謂或聲聞乘,或獨覺乘,或復大乘,已得一切所有轉依,及得一切諸法自在,此所有修,名成辦修。

    己十五、非修所成法修(分二)

      庚一、徵

云何非修所成法修?

      庚二、釋

謂不定地諸施、戒等所有善法修,名非修所成法修。

    己十六、所成法修(分二)

      庚一、徵

云何修所成法修?

      庚二、釋

謂定地諸善法修,名修所成法修。

丁三、略不說餘

於此地中,餘決擇文,更不復現。

 

※※※※※※※※※※※※※※※※※※※※※※※※※※※※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聞所成慧等地決擇並科判》

/玄奘法師譯;韓清淨科判;林崇安編輯

--[桃園縣]中壢市:內觀教育基金會,民92

面:29x21公分--(佛法系列:F4)

ISBN:957-28567-6-6(平裝)

1.論藏

222.1                         92003628

 

 

 

 

 

 

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

《聞所成慧等地決擇並科判》

 


編輯:林崇安教授

出版:[桃園縣]中壢市內觀教育基金會

助印郵撥:19155446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

通訊:320中壢郵政9–110信箱。或:

桃園縣大溪鎮頭寮福安里十鄰12之3(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電話:(03)388-2428; 0918-717-928

傳真:(03)425–8073

網址:http://www.insights.org.tw

版次:【內觀教育版】2003

出版日期:2003年(民92年)4月

 

page 7 of 7 prev :: next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