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F6菩薩地決擇
  Posted on Sun 11 Dec 2005 by insights (3793 reads)

一者外道;

二者有苦眾生;

三者種姓家世興衰差別;

四者行諸惡行;

五者毀犯尸羅;

六者惡趣;

七者下乘;

八者下劣意樂加行菩薩。

                    卯二、二事難得

何等名為二事難得?

一者增上意樂加行菩薩之所遊集;

二者如來出現于世。

                丑二、淨土

善男子!諸淨土中與上相達,當知八事甚為難得二事易得。

          壬二、結名法門(分二)

            癸一、曼殊室利問

世尊!於此解深密法門中,此名何教?我當云何奉持?

            癸二、佛告

善男子!此名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於此如來成所作事了義之教,汝當奉持。

          壬三、說果勝利

說是如來成所作事了義教時,於大會中有七十五千菩薩摩訶薩,皆得圓滿法身證覺。

 

瑜伽師地論卷第七十九

    己二、料簡世界(分二)

      庚一、結前

如是已說功德品決擇。

      庚二、正辨(分二)

        辛一、淨穢差別(分二)

          壬一、問

問:如說五種無量,謂有情界無量等,彼一切世界當言平等平等,為有差別?

          壬二、答(分二)

            癸一、總標二種

答:當言有差別,彼復有二種:

一者清淨;

二者不清淨。

            癸二、別釋清淨(分二)

              子一、得清淨名

於清淨世界中,無那落迦傍生餓鬼可得,亦無欲界色無色界,亦無苦受可得,純菩薩僧於中止住,是故說名清淨世界。

              子二、舉受生者

已入第三地菩薩,由願自在力故,於彼受生,無有異生及非異生聲聞、獨覺、若異生菩薩得生於彼。

        辛二、會釋密意(分二)

          壬一、問

問:若無異生菩薩,及非異生聲聞、獨覺得生彼者,何因緣故,菩薩教中作如是說:若菩薩等意願於彼,如是一切皆當往生?

          壬二、答(分三)

            癸一、標

答:為化懈怠種類未集善根所化眾生故,密意作如是說。

            癸二、徵

所以者何?

            癸三、釋

彼由如是蒙勸勵時便捨懈怠,於善法中勤修加行,從此漸漸堪於彼生,當得法性,應知是名此中,密意。

  戊十二、住品(分二)

    己一、辨住種別(分四)

      庚一、標

復次,菩薩依四種住能成四事。

      庚二、徵

云何四住?

      庚三、列

一者極歡喜住,二者增上戒住,三者增上心住,四者增上慧住。

      庚四、釋(分二)

        辛一、別釋四住(分四)

          壬一、極歡喜住

云何極歡喜住?

謂諸菩薩隨所安住,已入清淨增上意樂地故,乃至當坐妙菩提座,於三寶所不藉他緣意樂清淨。

          壬二、增上戒住

云何增上戒住?

謂諸菩薩即於如是極歡喜住,從此已上隨所安住,具性尸羅,遠離一切慳吝犯戒,即以如是圓滿戒捨,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壬三、增上心住

云何增上心住?

謂諸菩薩即依如是增上戒住,從此已上隨所安住離欲界貪,獲得靜慮及諸等至,安住慈悲,於諸眾生隨能隨力如實正行。

          壬四、增上慧住(分二)

            癸一、徵

云何增上慧住?

            癸二、釋(分二)

              子一、總出體

謂諸菩薩即依如是增上心住,從此已上隨所安住,漸能獲得菩提分法善巧,諸諦善巧,緣起善巧,不共法安立智善巧,出過一切聲聞、獨覺共所證智。

              子二、隨難釋(分二)

                丑一、不共法安立智

而於此中,不共法安立智者,謂於菩薩藏中,密意言辭智,非安立諦智,及安立諦智。

                丑二、共所得智

即於此中,共所得智者,謂依緣起所得證智。

        辛二、依成四事(分二)

          壬一、徵

云何依此四住能成四事?

          壬二、釋(分四)

            癸一、依初住

謂諸菩薩依止初住,乃至當坐妙菩提座,終不棄捨大菩提心。

            癸二、依第二住

依第二住乃至當坐妙菩提座,當來自身財寶善品運運增長。

            癸三、依第三住

依第三住,為欲利益諸有情故,轉諸靜慮,以大願力還生欲界,而不為彼欲纏煩惱之所染污。

            癸四、依第四住

依第四住,於一切法安立通達而得善巧,為度眾生故,發誓願受於生死,因此誓願便能積集廣大資糧,則由此住清淨為因,不待餘住,亦不由他教誡教授,速能證得如來妙智。

    己二、辨苦樂等(分四)

      庚一、苦

問:菩薩當言以何為苦?

答:眾生損惱為苦。

      庚二、樂

問:菩薩當言以何為樂?

答:眾生饒益為樂。

      庚三、作意

問:菩薩當言以何作意?

答:悟入所知境界邊際,及作一切利眾生事以為作意。

      庚四、住

問:菩薩當言以何為住?

答:以無分別為住。

  戊十三、地品(分四)

    己一、障治(分二)

      庚一、所治障(分三)

        辛一、標

復次,菩薩略有四上品障,若不淨除,終不堪能入菩薩地及地漸次。

        辛二、徵

何等為四?

        辛三、列

一者於諸菩薩毘奈耶中起染污犯;

二者毀謗大乘相應妙法;

三者未積集善根;

四者有染愛心。

      庚二、能治法(分三)

        辛一、標

為欲對治如是四障。

復有四種淨除障法。

        辛二、徵

何等為四?

        辛三、列

一者遍於十方諸如來所,深心懇責發露悔過;

二者遍為利益一切十方諸有情類,勸請一切如來說法;

三者遍於十方一切有情所作功德,皆生隨喜;

四者凡所生起一切善根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己二、隨惑(分二)

      庚一、總標列

復次,已入大地菩薩有四微細難可遍知、難可除斷諸隨煩惱,彼諸菩薩應遍了知當正除斷。何等為四?

一者法愛;

二者聲聞、獨覺相應作意;

三者味著等至;

四者眾魔事業。

      庚二、隨難釋

於諸相中,所有一切心動流散,當知皆是眾魔事業。

    己三、相位(分二)

      庚一、已入地相(分十一)

        辛一、初地相

問:已入初地菩薩,當言何相?

答:當言超過諸異生地,已入菩薩正性離生,由已入故,不名異生超過一切所有怖畏,得未曾得無上法故,常能安住極歡喜住。

        辛二、第二地相

問:已入第二地菩薩,當言何相?

答:當言於毘奈耶中法爾獲得止息一切聲聞所學自性,能於身語意業清淨現行故,能遠離諸犯戒垢。

        辛三、第三地相

問:已入第三地菩薩,常言何相?

答:當言於內獲得強盛奢摩他道,由此證得爾焰光明。

        辛四、第四地相

問:已入第四地菩薩,當言何相?

答:當言於內獲得強盛毘缽舍那道故,建立能燒煩惱智焰,由此能於如其所證一切所有菩提分法安立善巧。

        辛五、第五地相

問:已入第五地菩薩,當言何相?

答:當言超過一切世間智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智故,能昇悟入不思議諦極難勝道。

        辛六、第六地相

問:已入第六地菩薩,當言何相?

答:當言悟入甚深緣起道理故,於一切行住厭背想,於無相界多住趣向作意思惟。

        辛七、第七地相

問:已入第七地菩薩,當言何相?

答:當言於有加行無間缺,無相界作意能極遠入,於加行道已到究竟。

        辛八、第八地相

問:已入第八地菩薩當言何相?

答:當言於無加行無功用無相界作意,得任運故,無有動搖,於一切相得自在故,住清淨地。

        辛九、第九地相

問:已入第九地菩薩,當言何相?

答:當言於名身句身文身得自在故。

又得無罪無量廣大慧故。

又得廣大無礙解故,能悅一切眾生心故,名大法師。

        辛十、第十地相

問:已入第十地菩薩,當言何相?

答:當言已得一切如來同大灑故,已得如雲大法身故,已得一切大神通故,亦名如來。

        辛十一、如來地相

問:入如來地菩薩當言何相?

答:當言即此所得法身更善清淨極成滿故,於一切種煩惱障及所知障,得永遠離,清淨智見。

      庚二、明修位等(分四)

        辛一、造修

問:於此諸地云何造修?

答:若諸菩薩住勝解行地,依於十地修十法行。

        辛二、證得

問:於此諸地云何而得?

答:若諸菩薩證入菩薩正性離生。

又復證得清淨意樂,爾時頓得一切諸地。

        辛三、等流

問:何等名為諸地等流?

答:一切地中證得已後所有威德諸加行道。

        辛四、四成滿

問:於此諸地云何成滿?

答:若諸菩薩於彼諸地,一一地中經於無量百千大劫,隨所稱讚諸地威德,於此威德任運能證。

    己四、料簡(分二)

      庚一、問

問:如說五種入正性離生,此中,聲聞入正性離生、若諸菩薩入正性離生,等於法界如實通達,此二差別,云何應知?

      庚二、答(分二)

        辛一、略說法界(分三)

          壬一、標

答:略說法界有二種相:

          壬二、列

一者差別相;

二者自相。

          壬三、釋(分二)

            癸一、差別相(分二)

              子一、牒列

差別相者,謂常住相,及寂靜相。

              子二、隨釋(分二)

                丑一、常住相

常住相者,謂本來無生法性,及無盡法性。

                丑二、寂靜相

寂靜相者,謂煩惱苦離繫法性。

            癸二、自相

言自相者,謂於相、名、分別、真如、正智所攝一切法中,由遍計所執自性故,自性不成實,法無我性。

        辛二、能入差別(分二)

          壬一、辨(分二)

            癸一、聲聞(分二)

              子一、通達作意別(分二)

                丑二、通達(分二)

                  寅一、標

此中,聲聞由差別相通達法界,入正性離生,不由自相。

                  寅二、釋

以通達彼故,由無沒想及安隱想,於法界中得寂靜想,於一切行一向發起厭背之想。

                丑二、作意

又復不能於彼相等所攝諸法,性不成實,法無我性如實了知,唯即於此法界定中,由緣法界差別作意,無相心轉,非由緣彼自相作意。

              子二、迴向趣寂別(分二)

                丑一、迴向

或復因他為其宣說法界自相,聞已一分迴向菩提聲聞,極大艱辛,然後悟入,既得入已,精勤修習。

                丑二、趣寂

一分一向趣寂聲聞,極大艱辛,少能悟入,而不入已精勤修習。

            癸二、菩薩(分二)

              子一、總顯通達作意差別(分二)

                丑一、通達

若諸菩薩俱由二相通達法界,入於菩薩正性離生。

                丑二、作意(分三)

                  寅一、標

入離生已,多分安住緣於法界自相作意。

                  寅二、徵

何以故?

                  寅三、釋

由於法界,緣差別相多作意時,速趣涅槃故,多住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正方便。

          壬二、結

當知雖等通達法界,由此因緣而有差別。

            癸二、釋名三世輪清淨

問:如說三世三輪清淨,云何三世三輪清淨?

答:由遍計所執自性故,於過去未來現在諸法平等平等,以如實慧正觀察時,於過去未來現在法中,無有顧戀、希望、染著,是名三世三輪清淨。

  戊十四、建立品(分二)

    己一、不共佛法(分二)

      庚一、問

問:如先所說百四十不共佛法,餘《經》復說十八不共佛法,如是佛法云何安立?幾種所攝?

      庚二、答(分二)

        辛一、安立(分二)

          壬一、釋(分四)

            癸一、三業清淨(分三)

              子一、身業無誤(分二)

                丑一、簡聲聞

答:謂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方入聚落遊行乞食,或於一時與諸惡象惡馬惡牛及惡狗等共路而行,或入稠林履踐棘圍,或齊雙足踰越坑塹,或入如是非法舍宅,為諸母邑非理招引,或阿練若棄捨正道行邪惡徑,或與盜賊師子猛獸豺狼豹等共路而遊。

                丑二、顯如來

如是等類諸阿羅漢所有誤失,如來於此一切永無。

              子二、語業無誤(分二)

                丑一、簡聲聞

又阿羅漢或於一時遊阿練若大樹林中,迷失道路或入空宅,揚聲大叫呼噪遠聞,或復因於習氣過失,無染污心,騫脣露齒逌爾而笑。

                丑二、顯如來

如是等類,諸阿羅漢所有暴音,如來於此永無所有。

              子三、意業無誤(分四)

                丑一、無忘失念(分二)

                  寅一、簡聲聞

又阿羅漢或於一時由忘念故,於所作事而有喪失。

                  寅二、顯如來

如來於此永無所有。

                丑二、無種種想(分二)

                  寅一、簡聲聞

又阿羅漢於有餘依生死界中,一向發起厭背之想,於無餘依涅槃界中,一向發起寂靜之想。

                  寅二、顯如來

如來於彼有依涅槃無差別想,安住第一平等捨故。

                丑三、無不定心(分二)

                  寅一、簡聲聞

又阿羅漢若入等至即名為定。若出等至即不名定。

                  寅二、顯如來

如來遍於一切位中無不定心。

                丑四、無不擇捨(分二)

                  寅一、簡聲聞

又阿羅漢不善思擇,而便棄捨利眾生事。

                  寅二、顯如來

如是等類,如來於此不善思擇,而便棄捨永無所有。

            癸二、未得不退(分二)

              子一、簡聲聞

又阿羅漢依所知障淨,由未得退退失於欲精進念定慧及解脫解脫知見。

              子二、顯如來

如是七種退失之法,如來永無。

            癸三、不共現行(分二)

              子一、簡聲聞(分二)

                丑一、舉身業

又阿羅漢或於一時善身業轉,或於一時無記業轉。

                丑二、例語意

如於身業,語業意業當知亦爾。

              子二、顯如來(分二)

                丑一、標所由

如來三業智前行故,智隨轉故,無無記業。

                丑二、釋差別

智所起故名智前行,智俱行故名智隨轉。

            癸四、不共智住(分二)

              子一、簡聲聞

又阿羅漢遍於三世所知事中,不能率爾作意便解,是故智見說名有著,不能一切無餘正解,是故智見說名有礙。

              子二、顯如來

如來遍於三世境界,率爾作意便能正解一切所知境事差別。

          壬二、結

是故說此十八種名不共佛法。

        辛二、所攝

此中,初四是無忘失法,及拔除習氣所攝,次一是大悲所攝,所餘當知是一切種妙智所攝。

    己二、隨好(分二)

      庚一、舉異說

又復世尊於餘《經》中所說隨好,為令所化生淨信故顯示,於彼然不立相。

      庚二、指前釋

安立諸相如建立品已廣顯示,從此隨好當知,分出彼諸隨好。

  戊十五、行品(分二)

    己一、略舉教授

復次,菩薩邪行應當了知;菩薩正行應當了知;菩薩正行勝利應當了知;菩薩於正行中安立法行平等行善行法住行相應當了知;菩薩能生淨信譬喻應當了知;菩薩於正行中安立所學應當了知;於諸聲聞所學菩薩所學,殊勝差別應當了知;於諸菩薩應所學中,善學菩薩所有世間出世間智利益他事,應當了知;即於菩薩所教授中聲聞所學,應當了知;非善學沙門,應當了知;善學沙門,應當了知;住世俗律儀者,應當了知;住勝義律儀者,應當了知;於諸如來調伏方便,應當了知;於密意語,應當了知;於菩薩藏所教授中勝解勝利,應當了知。

如是略舉菩薩藏中所有教授。

    己二、廣釋差別(分十五)

      庚一、邪行(分四)

        辛一、徵

云何邪行?

        辛二、標

當知略說後後引發有八種相:

        辛三、列

一者能退智資糧邪行;

二者退智資糧故能令忘念邪行;

三者由忘念故能壞白法邪行;

四者白法壞故能令非菩薩儀惡意現行邪行;

五者惡意現行故能令難可調伏邪行;

六者難調伏故能令行於非道邪行;

七者行非道故能令親近不賢良邪行;

八者親近不賢良故能令菩薩不如其義邪行。

        辛四、廣(分八)

          壬一、能退智資糧邪行(分二)

            癸一、舉退因緣

復次,菩提以慧為體,慧能引發所餘一切波羅蜜多,是故於慧起邪行時,當知菩薩於彼菩提及能引發菩提諸法皆起邪行。

            癸二、辨四退法(分二)

              子一、出能退法(分三)

                丑一、略標列

有四種法能令菩薩智資糧退。何等為四?

一者自不聽聞;

二者不令他聞;

三者為聽聞障;

四者顛倒執著而有聽聞。

                丑二、廣相違(分四)

                  寅一、標

依此能令智資糧退,四種法故,於現法中或於後法。

復生四種智相違法。

                  寅二、徵

何等為四?

                  寅三、列

一者無所了知;

二者眾緣闕乏;

三者能生感癡非福;

四者顛倒。

                  寅四、釋

自不聽聞為依止故,於現法中無所了知。不令他聞為依止故,於後法中眾緣闕乏,為聽聞障為依止故,能生後法感癡非福,顛倒執著而有聽聞為依止故,於後法中更增顛倒。

                丑三、隨別釋(分四)

                  寅一、自不聽聞

自不聽聞者,憎背法故,憎背補特伽羅故,俱增背故。

                  寅二、不令他聞

不令他聞者,恐他智勝故,有憍驁故,怖他輕毀故。

                  寅三、為聽聞障

為聽聞障者,誹毀於法及補特伽羅故,惡作矯亂相牽引故,不令啟請及開許故,方便毀呰能聽者故。

                  寅四、顛倒執著而有聽聞

顛倒執著而聽聞者,依自惡通達領解宣說,執著善通達領解宣說故,依他善通達領解宣說,執著惡通達領解宣說故。

              子二、配失三慧

此中,若自不聽聞、若不令他聞、若為聽聞障,如是三法,多分能令退失聞所成智資糧,顛倒執著而有聽聞,多分能令退失思修所成智資糧。

          壬二、能令忘念邪行(分三)

            癸一、標

復次,有四種法,能令菩薩忘失正念。

            癸二、徵

何等為四?

            癸三、釋(分二)

              子一、標

謂於四種補特伽羅,四處迷亂:

              子二、列(分二)

                丑一、四種補特伽羅

一於舉罪補特伽羅;

二於教導補特伽羅;

三於欲作利益補特伽羅;

四於有德補特伽羅?

                丑二、四種迷亂

謂於同梵行所迷亂自過,於學現前迷亂學處,於彼大乘欲勝解者,欲正行者,顯無差別,標舉分別諸過失故,發起迷亂勝解正行,於能說法補特伽羅,迷亂顯彼所有密處。

          壬三、能壞白法邪行(分二)

            癸一、標

復次,有四種法,能令菩薩壞鮮白法。

            癸二、釋(分二)

              子一、由起非處加行

謂與他競增上力故起諸白法非處加行。

              子二、由有加行過失(分三)

                丑一、標

雖起白法處所加行,然有三種邪行過失:

                丑二、列

一者染著過失;

二者惡見過失;

三者受持過失。

                丑三、釋(分三)

                  寅一、染著過失

由二因緣應知染著過失:

一者邪受用故;

二者多雜處故。

                  寅二、惡見過失

由二因緣應知惡見過失:

一者誹撥正法補特伽羅故;

二者於不正法顯示執著為正法故。

                  寅三、受持過失

由二因緣應知受持過失:

一者受持狹小唯不了義經故;

二者於所未聞未曾領受諸了義經,懸誹撥故。

          壬四、能令惡意現行邪行(分三)

            癸一、標

復次,菩薩有四種非菩薩儀惡意現行:

            癸二、列

一者於大師所生不信順敬學相違,惡意現行;

二者於同梵行攝受舉罪能教誡者如實發露己過相違惡意現行;

三者於大智福諸善法中,精進相違惡意現行;

四者於廣大甚深勝解中,能令自障清淨相違惡意現行。

            癸三、廣(分三)

              子一、不信大師

由三種相應知,於大師所生不信順,謂於有體尊勝得智。

              子二、覆藏己過

由三種相應知不如實發露己過:

一者於彼攝受諸有情所,邪妄顯示己為尊勝,因此發起憍舉心故;

二者於能舉罪諸有情所,覆所犯故;

三者於能教誡諸有情所,因彼驅擯增上力故,發穢濁心作損惱故。

              子三、退失精進

由二種相應知退失於諸善法發起精進,謂於大智福諸有情所,愛著利養恭敬故,及欣樂彼故。

          壬五、能令難可調伏邪行(分二)

            癸一、標

復次,有四種法能令菩薩難可調伏。

            癸二、釋(分三)

              子一、總舉

謂於正修有四種障:

              子二、別列

一於聽聞執為究竟;

二於教授左謬領解;

三於尸羅不正安住,多諸惡作;

四於自見安住見取。

              子三、理釋(分四)

                丑一、第一障

謂但聽聞心不寂靜故,於聽聞執為究竟。

                丑二、第二障

由於教誡顛倒分別故,於教授左謬領解。

                丑三、第三障

由於尸羅多作缺犯而受信施故有惡作。

                丑四、第四障(分二)

                  寅一、標所由

與勝有情共興諍競故,於自見多住見取。

                  寅二、隨難釋

勝有情者,謂根調伏勝及斷滅勝。

          壬六、能令行於非道邪行(分二)

            癸一、總標列

復次,菩薩有四種於諸有情行於非道:

一者於未安立淨信有情,而不為說;

二者於下乘希求大乘諸有情所,不隨所宜而有所說;

三者於大乘希求下乘諸有情所,不順其儀而有所說;

四者於住禁戒不住禁戒貪愛朋黨,不平等說。

            癸二、隨難釋(分二)

              子一、安住禁戒

由三種相當知是名安住禁戒:一者事業無愆故,二者尸羅無缺故,三者恭敬所學故。

              子二、不住禁戒

由二種相當知是名不住禁戒:

一者尸羅缺故;

二者不恭敬所學故。

          壬七、能令親近不賢良邪行

復次,菩薩由親近不賢良故,退失四事:

一者退失於乘;

二者退失利益有情,加行;

三者退失聖教;

四者退失無間修諸善法。

          壬八、能令不如其義邪行(分三)

            癸一、標

復次,有四種菩薩不如其義:

            癸二、列

一者任持正法;

二者住阿練若;

三者勤修福業;

四者管御大眾。

            癸三、釋(分四)

              子一、欲求信伏

謂諸菩薩欲令信伏雖住持正法,亦不如義,非如其義。

              子二、為求聲聞

若諸菩薩為求聲譽,雖住阿練若,亦不如義,非如其義。

              子三、欲求染果

若諸菩薩心專繫著有染之果,雖勤修福業,亦不如義,非如其義。

              子四、欲求供事名稱

若諸菩薩心專繫著供事名稱,雖管御大眾亦不如義,非如其義。

      庚二、正行(分三)

        辛一、徵

復次,云何正行?

        辛二、標

謂與上相違離別過失,宣說對治,當知後後之所引發八種行相,是名正行。

        辛三、釋(分八)

          壬一、宣說令智退失因緣(分四)

            癸一、自不聽聞

謂說由自不聞令智退失,此何因緣,由於正法補特伽羅不恭敬所顯故,由此毀犯,設不毀犯亦無勝解,是故退失。

page 12 of 14 prev :: next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