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攝釋、異門、調伏 | ||
---|---|---|
Posted on Sun 11 Dec 2005 by insights (4359 reads) | ||
《攝釋分並科判》
《瑜伽師地論》卷81-82 彌勒菩薩說,玄奘法師譯 林崇安編,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內觀教育版】2003
1. 本版(內觀教育版)列出《瑜伽師地論.攝釋分》論文,並標出科判(主要依韓清淨所編的科判)。 2. 凡是對舊譯經論有所更正的字句,都用括號〔〕標出。
如是已說《攝決擇》。云何《攝釋》? 丙一嗢柁南標(十四門) 總嗢柁南曰: 體、釋、文、義; 法、起、義、難、次; 師、說眾、聽、讚佛略廣、學勝利。 丙二長行釋(分二) 丁一略標列(分二) 戊一〔體門〕 云何為體? 為《契經》體,略有二種: 一文,二義。 文是所依,義是能依。 如是二種,總名一切所知境界。 戊二〔釋門〕 云何為釋? 謂略有五: 一者法,二者等起,三者義,四者釋難,五者次第。 丁二廣別釋(分二) 戊一體攝(分二) 己一〔文門〕(分四) 庚一徵 云何為文? 庚二標 謂有六種。 庚三列 一者名身,二者句身,三者字身,四者語,五者行相,六者機請。 庚四釋(分三) 辛一別相(分四) 壬一〔名身、句身、字身〕(分二) 癸一釋差別(分三) 子一名身(分二) 丑一標體性 名身者,謂共知增語。 丑二辨種類(分二) 寅一標列 此復略說有十二種: 一者假立名,二者實事名,三者同類相應名,四者異類相應名,五者隨德名,六者假說名,七者同所了名,八者非同所了名,九者顯名,十者不顯名,十一者略名,十二者廣名。 寅二隨釋(分十二) 卯一假立名 假立名者,謂於內假立我、及有情、命者等名;於外假立瓶、衣等名。 卯二實事名 實事名者,謂於眼等、色等諸根義中,立眼等名。 卯三同類相應名 同類相應名者,謂有情、色、受、大種等名。 卯四異類相應名 異類相應名者,謂佛授、德友、青、黃等名。 卯五隨德名 隨德名者,謂變礙故名色,領納故名受,發光故名日,如是等名。 卯六假說名 假說名者,謂呼貧名富;若餘所有,不觀待義,安立其名。 卯七同所了名 同所了名者,謂共所解想。 卯八非同所了名 與此相違,是非同所了名。 卯九顯名 顯名者,謂其義易了。 卯十不顯名 不顯名者,謂其義難了,如達羅弭茶明咒等。 卯十一略名 略名者,謂一字名。 卯十二廣名 廣名者,謂多字名。 子二句身(分二) 丑一標體性 丑二辨種類(分二) 寅一標列 句身者,謂名字圓滿。 丑二辨種類(分二) 寅一標列 此復六種: 一者不圓滿句,二者圓滿句,三者所成句,四者能成句,五者摽句,六者釋句。 寅二隨釋(分三) 卯一不圓滿句、圓滿句(分二) 辰一標相 不圓滿句者,謂文不究竟,義不究竟。 當知復由第二句故方得圓滿。如說: 諸惡者莫作,諸善者奉行,善調伏自心,是諸佛聖教。 若唯言諸惡,則文不究竟; 若言諸惡者,則義不究竟; 更加莫作,方得圓滿,即圓滿句。 卯二所成句、能成句(分二) 辰一標相 所成句者,謂前句由後句方得成立,如說: 諸行無常,有起盡法,生必滅故,彼寂為樂。 辰二例說 此中,為成「諸行無常」,故次說言:「有起盡法。」 前是所成,即所成句; 後是能成,即能成句。 卯三標句、釋句 標句者,如言:善性。 釋句者,謂正趣善士。 子三字身 字身者,謂若究竟、若不究竟,名句所依四十九字。 癸二總料簡(分三) 子一辨寬狹 此中,欲為名首,名為句首。句必有名,名必有字。 若唯一字則不成句。 又若有字,名所不攝,唯字無名。 子二明施設(分三) 丑一出所為 問:何因緣故,施設名等三種身耶? 答:為令領受諸增語觸所生受故。 丑二辨彼義(分三) 寅一名義(分二) 卯一問 問:名是何義? 卯二答(分三) 辰一令共了知 答:能令種種共所了知,故名為名。 辰二令意作相 又能令意作種種相,故名為名。 辰三由言呼召 又由語言之所呼召,故名為名。 寅二句義 攝受諸名究竟顯了不現見義,故名為句。 寅三文義 隨顯名句,故名為文。 丑三釋經說(分二) 寅一舉異名 如世尊說:增語增語路,乃至廣說。 寅二釋差別(分三) 卯一增語、增語路 此中,增語者,謂一切眾同類相應名增語。 路者,謂并眾同類欲能起彼故。 卯二詞、彼路 詞者,謂彼相應語; 又即此語,各別於彼彼處,若摽、若釋,彼所依處,名為彼路。 卯三施設、彼路 施設者,謂一一分別施設; 建立彼所依處,名為彼路。 寅三隨難釋 欲即是詞,無有別欲,此即增語施設之路。 子三辨依處 又名身等,略有六種依處: 一者法,二者義,三者補特伽羅,四者時,五者數,六者處所。 彼廣分別,當知已如《聞所成地》。 壬二語(分二) 癸一略標列 語者,當知略具八分: 謂先首、美妙等,由彼語文句等相應,乃至常委分資糧故,能說正法。 癸二隨別釋(分二) 子一八支成就攝(分二) 丑一辨相(分八) 寅一先首語 先首語者,趣涅槃宮為先首故。 寅二美妙語 美妙語者,其聲清美如羯羅頻迦音故。 寅三顯了語 顯了語者,謂詞句文皆善巧故。 寅四易解語 易解語者,巧辯說故。 寅五樂聞語 樂聞語者,引法義故。 寅六無依語 無依語者,不依希望他信己故。 寅七不違逆語 不違逆語者,知量說故。 寅八無邊語 無邊語者,廣大善巧故。 丑二顯德(分二) 寅一標 如是八種語,當知略具三德。 寅二配 一者趣向德,謂初一種; 二者自體德,謂次二種; 三者加行德,謂所餘種。 子二語句圓滿攝(分八) 丑一相應 相應者,謂名句文身,次第善安立故,又依四種道理相應故。 丑二助伴 助伴者,能成次第故。 丑三隨順 隨順者,謂解釋次第故。 丑四清徹 清徹者,文句顯了故。 丑五清淨資助 清淨資助者,善入眾心故。 丑六相稱 相稱者,如眾會故。 丑七應順 應順者,稱法故,引義故,順持故。 丑八常委分資糧 常委分資糧者,審悉所作恒常所作故,名常委。 彼分者,謂正見等,此是彼資糧故。 壬三行相 行相者,謂諸蘊相應、諸界相應、諸處相應、緣起相應、處非處相應、念住相應,如是等相應語言,或聲聞說、或如來說、或菩薩說,是名行相。 壬四機請(分二) 癸一略標相 機請者,謂因機請問而起言說。 癸二廣差別(分二) 子一種標 此復根等差別,當知有二十七種補特伽羅。 子二別列(分七) 丑一由根差別 此中,由根差別故成二種: 一者鈍根,二者利根。 丑二由行差別 由行差別故,成七種: 謂貪等行,如《聲聞地》已說。 丑三由眾差別 由眾差別故,成二種: 一者在家眾,二者出家眾。 丑四由願差別 由願差別故,成三種: 一者聲聞,二者獨覺,三者菩薩。 丑五由可救、不可救差別 由可救不可救差別故,成二種: 謂般涅槃法,不般涅槃法。 丑六由加行差別 由加行差別,故成九種: 一已入正法,二未入正法,三有障礙,四無障礙,五已成熟,六未成熟,七具縳,八不具縛,九無縛。 丑七由種類差別 由種類差別故,成二種: 一者人,二者非人。 辛二總顯義(分二) 壬一標四相 如是六文,總有四相,說名為文。 壬二釋差別(分四) 癸一所說相 一所說相,謂名身等行相為後。 癸二所為相 二所為相,謂機請攝二十七種補特伽羅。 癸三能說相 三能說相,謂語。 癸四說者相 四說者相,謂聲聞、菩薩及與如來。 辛三結名文 如是六種,皆顯於文,若闕一種,不能顯義,由能顯義是故名文。
己二〔義門〕(分三) 庚一徵 云何為義? 庚二釋(分二) 辛一長行(分二) 壬一略標列 當知略有十種: 一者地義,二者相義,三者作意等義,四者依處義,五者過患義,六者勝利義,七者所治義,八者能治義,九者略義,十者廣義。 壬二隨別釋(分八) 癸一地義(分二) 子一略 地義者,略有五地: 一者資糧地,二者加行地,三者見地,四者修地,五者究竟地。 子二廣 又廣分別有十七地: 謂「五識身地」為初,「無餘依地」為後。 癸二相義(分二) 子一略辨(分三) 丑一初五相 相義者,當知有五種相: 一者自相,二者共相,三者假立相,四者因相,五者果相。 如是五相,如《思所成地》已辯。 丑二次五相 復有五相,一者異門相,二者瑜伽相,三者轉異相,四者雜染相,五者清淨相。如是五相,當知如前處處分別。 丑三後五相(分二) 寅一標列 復有五相: 一者所詮相,二者能詮相,三者此二相應相,四者執著相,五者不執著相。 寅二隨釋(分五) 卯一所詮相 所詮相者,謂相等五法,如五事中已說。 卯二能詮相(分二) 辰一出體性 能詮相者,謂即於彼依止名等,為欲隨說自性差別所有語言,應知此即是遍計所執自性相。 辰二舉異名 此遍計所執自性,有差別名,所謂亦名遍計所執,亦名和合所成,亦名所增益相,亦名虛妄所執,亦名言說所顯,亦名文字加行,亦名唯有音聲,亦名無有體相,如是等類差別應知。 卯三此二相應相 此二相應相者,謂所詮、能詮更互相應,即是遍計所執自性執所依止。 卯四執著相 執著相者,謂諸愚夫無始時來相續流轉遍計所執自性執及彼隨眠。 卯五不執著相 不執著相者,謂已見諦者如實了知遍計所執相及彼習氣解脫。 子二廣指 若正分別,如《思所成地》,應知其相。 癸三作意等義(分二) 子一別辨觀門(分五) 丑一七作意 作意等義者,謂七種作意,即了相等。 如前《聲聞地》已說。 丑二十智 復有十智: 一者苦智,二者集智,三者滅智,四者道智,五者法智,六者種類智,七者他心智,八者世俗智,九者盡智,十者無生智。 此亦如前《聲聞地》辯。 丑三六識身 復有六識身,所謂眼識乃至意識。此亦如前《五識身地、意地》已辯。 丑四九遍知 復有九種遍知: 一者、欲界繫見苦集所斷斷遍知; 二者、色無色界繫見苦集所斷斷遍知; 三者、欲界繫見滅所斷斷遍知; 四者、色無色界繫見滅所斷斷遍知; 五者、欲界繫見道所斷斷遍知; 六者、色無色界繫見道所斷斷遍知; 七者、順下分結斷遍知; 八者、色貪盡遍知; 九者、無色貪盡遍知。 如《三摩呬多地》已辯其相。 丑五三解脫門 復有三解脫門,謂空、無願、無相。 當知亦如《三摩呬多地》已辯其相。 子二總結觀法 此中,應當分別:諸法幾種作意之所思惟?幾智所知?幾識所識?幾種遍知之所遍知?幾解脫門之所解脫? 以如是等無量觀門,應觀諸法。 癸四依處義(分三) 子一略標列 依處義者,略有三種: 一者事依處,二者時依處,三者補特伽羅依處。 子二隨別釋(分三) 丑一事依處(分四) 寅一標列 事依處者,復有三種: 一者根本事依處,二者得方便事依處,三者悲愍他事依處。 寅二別廣(分二) 卯一辨種類(分三) 辰一根本事依處 根本事依處,復有六種: 一者善趣,二者惡趣,三者退墮,四者昇進,五者生死,六者涅槃。 辰二得方便事依處 得方便事依處,復有十二種,謂十二種行: 一者欲行,二者離行,三者善行,四者不善行,五者苦行,六者非苦行,七者順退分行,八者順進分行,九者雜染行,十者清淨行,十一者自義行,十二者他義行。 辰三悲愍他事依處 悲愍他事依處,復有五種: 一者令離欲,二者示現,三者教導,四者讚勵,五者慶喜。 卯二別辨相(分三) 辰一根本事依處攝(分六) 巳一善趣 此中,善趣者,謂人、天。 巳二惡趣 惡趣者,謂諸惡趣。 巳三退墮(分三) 午一標列 退墮者,復有二種: 一者不方他,二者方他。 午二隨釋(分二) 未一不方他 初謂自然壽命退減,如壽命退減。 如是色、力、財富、安樂、名稱、辯才等退減,當知亦爾。 未二方他 方他者,謂族姓退減,自在增上退減,薄小宗葉,言不威肅,智慧弊惡,不能獲得廣大色、聲及香、味、觸,於所受用廣大事中,心不喜樂。 午三總結 如是等類,名為退墮。 巳四昇進 與此相違,隨其所應,名為昇進。 巳五生死 生死者,謂即善趣、惡趣,退墮、昇進。 巳六涅槃 涅槃者,謂有餘依及無餘依二涅槃界。 辰二得方便事依處攝(分十二) 巳一欲行 欲行者,謂如十種受用欲中說。 巳二離行 離行者,謂即於彼所受用事,知無常等已厭而出家,受持禁戒,守根門等。 巳三善行 善行者,謂施、戒、修善有漏行。 巳四不善行 不善行者,謂三種惡行。 巳五苦行 苦行者,謂露形無衣如是等類,乃至廣說。 巳六非苦行 非苦行者,謂不棄捨如法所得所有安樂,遠離二邊: 所謂受用欲樂行邊,及與受用自苦行邊,依止中道,如法追求,及正受用衣服等事。 巳七順退分行 順退分行者,謂所有行能障壽等諸昇進事。 巳八順進分行 與此相違,當知即是順進分行,如《鸚鵡經》說。 巳九雜染行(分二) 午一出三種 雜染行者,略有三種: 一者業雜染,二者煩惱雜染,三者流轉雜染。 午二廣九句(分二) 未一標列 當知此中,有九根本句,謂業雜染有三句:一貪欲,二瞋恚,三愚癡。 煩惱雜染有四句,即四顛倒。 流轉雜染有二句,謂無明及有愛。 未二釋由(分三) 申一顯業因 所以者何?由三不善根,生起種種業雜染故。 申二顯煩惱因 由四顛倒,能發種種煩惱雜染故。 申三顯流轉因 煩惱生已,由無明門,諸出家者,能生種種流轉雜染; 由有愛門,諸在家者,能生種種流轉雜染。 巳十清淨行(分二) 午一略標 清淨行者,略有三學、五地,謂資糧地乃至究竟地,如先已說。 午二配釋 當知學等,有九根本句: 謂增上戒學及增上心學,有無貪、無瞋、無癡,在資糧地及加行地。 增上慧學,有四無顛倒、明及解脫,在見地、脩地及究竟地。。 巳十一自義行 自義行者,謂自利行如聲聞、獨覺,彼雖或時起利他行,然本期願不唯利他,是故所行名自義行。 巳十二他義行 他義行者,謂利他行,如佛菩薩為欲利益無量眾生,為欲安樂無量眾生,乃至廣說。 辰三悲愍他事依處攝(分二) 巳一釋漸次(分五) 午一令離欲 令離欲者,謂訶責六種黑品諸行,示現過患,令離愛欲。 午二示現 示現者,謂為令受學白品行故,示現四種真實道理。 午三教導 教導者,謂示現已得信解者,安置學處令正受行,由已於彼得自在故,彼便請言:我於今者,當何所作?唯願教誨! 因告之曰:汝等今者,於如是如是事,應正作,應隨學。 午四讚勵 讚勵者,謂彼有情,若於所知所行所得中,心生退屈。爾時稱讚、策勵其心,令於彼事,堪有勢力。 午五慶喜 慶喜者,謂彼有情,於法隨法勇猛正行,即應如實讚悅,令其歡喜。 巳二辨作業(分三) 午一初二種(分三) 未一令離欲不示現 復次,令離欲示現者,或有令離欲而不示現,如教導他令其離欲,而謂彼曰:如某所言不應作者,汝今必定不應復作。 或怖彼言:汝若作者,我必當作如是如是。 或復求彼:汝若是我親愛善友,必不應作。 未二示現不令離欲 或有示現不令離欲,如處中者,示現功德及與過失,而未堪遮令離過失。 未三令離欲亦示現 或有令離欲亦示現,如示彼過令其離欲。 午二次二種 教導、讚勵者,謂初未受學令其受學,既受學已未上昇進,令其昇進。 午三後一種(分二) 未一令他勝利 慶喜者,若可慶喜而慶喜時,有五勝利: 一者、令彼於己所證,其心決定; 二者、令餘於彼所證功德,生趣證心; 三者、令誹謗者,心得清淨; 四者、令不清淨者,心處中住; 五者、令清淨者,倍復增長。 未二自得勝利 若有補特伽羅慶他善事,當知造作增長,能感悅意天生之業,若命終已,隨彼彼生,常聞悅意美妙音聲,一切境界無不悅意。 寅三料簡(分六) 卯一欲行、離行 復次,欲行或有能感善趣,如為欲故造後善業,或有能感惡趣,如以非法攝受諸欲。 離行若有毀犯能感惡趣,若能成辦能感善趣,及能作涅槃資糧。 卯二善行、不善行 善行能感善趣,及作涅槃資糧。 不善行能感惡趣。 卯三苦行、非苦行 苦行能感惡趣,由依邪見自苦身故。 非苦行能作涅槃資糧。 卯四順退分行、順進分行 順退分行、順進分行,隨其所應,退墮昇進。 卯五雜染行、清淨行 雜染行,能感生死。 清淨行能證涅槃。 卯六自義行、他義行 自義行唯令自身往善趣,逮昇進證涅槃。 他義行俱令自他往善趣,逮昇進證涅槃。 寅四總結 如是三事中,根本事有六種,謂初善趣乃至涅槃為後。 得方便事有十二種,謂十二行。 悲愍他事有五種,謂由五種悲愍眾生。 此中,由根本事增上力故,依十二行,如其所應令他離欲,乃至慶喜。 丑二時依處 時依處者,謂略有三種言事: 一者過去言事,二者未來言事,三者現在言事,如《經》廣說。 丑三補特伽羅依處 補特伽羅依處者,謂軟根等二十七種補特伽羅,應知其相。 子三總結名 即依如是如上所說,若事、若時、若補特伽羅故,諸佛世尊流布聖教,是故說彼名為依處。 癸五過患義 過患義者,以要言之,於應毀厭義而起毀厭,或法、或補特伽羅。 癸六勝利義 勝利義者,以要言之,於應稱讚義而起稱讚,或法、或補特伽羅。 癸七所治、能治義(分二) 子一辨義 所治義者,以要言之,一切雜染行。 能治義者,以要言之,一切清淨行。 子二舉例 如,貪是所治,不淨為能治; 瞋是所治,慈為能治。 如是等盡當知。 癸八略義、廣義(分三) 子一約法類辨 略義者,謂宣說諸法同類相應。 廣義者,謂宣說諸法異類相應。 子二約諸經辨 復次,說不了義經故,說了義經故。 子三約名義辨(分二) 丑一廣差別(分二) 寅一舉略 復次,有二種略義: 一者名略,二者義略。 寅二例廣 如略義,如是廣義亦有二種: 一有名廣,二者義廣。 丑二例經言(分二) 寅一舉經 如世尊言:舍利子!我所說法,或略、或廣,然悟解者甚難可得!廣說如《經》。 寅二顯義 當知此中,顯示世尊於《契經》中,文廣義略; 於「伽他」中,義廣文略。
|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