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D攝釋、異門、調伏
  Posted on Sun 11 Dec 2005 by insights (4360 reads)

      子二第二義

又若修者,謂於所知事而發趣故。

若習者,謂無間殷重修加行故。

多修習者,謂於長時熟修習故。

    癸二為處、為事

為處者,作所依故。

為事者,作所緣故。

    癸三隨順、串習

隨順者,由作意思惟故。

串習者,得隨所欲無艱難故。

    癸四善攝受、善發起(分三)

      子一第一義

善攝受者,聽聞正法故。

善發起者,於內如理作意思惟故。

      子二第二義

又善攝受者,殷重作意故。

善發起者,無間作意故。

      子三第三義

又善攝受者,到究竟故。

善發起者,正加行故。

  壬二修果所攝

隨順欲貪,故說於掉。

隨順色貪,故說於慢。

順無色貪,故說無明。

  壬三修差別所攝8喻(分八)

        癸一〔拔除根本喻〕

拔除根本者,害隨眠故。

        癸二〔摧折枝條喻〕

摧折枝條者,下地善法由彼斷滅不增長故。以無常想所緣顯示無常想,自心作意觀無常故。

        癸三〔臺閣喻〕

臺閣者,謂解脫俱行無常想。

        癸四〔梁棟喻〕

梁棟者,謂彼依因。     

癸五〔象跡喻〕

象跡者,謂於不淨等想為第一故,所緣廣大故。

    癸六〔流注喻〕

流注者,謂解脫因俱行無常想能趣涅槃故。

    癸七〔日出喻〕

日出者,謂能對治無明闇故。

    癸八〔輪王、城王喻〕

如輪王者,謂無學無常想。如城王者,謂所餘想。

  壬四修方便所攝(分二)

    癸一〔攝一切臥具遠離〕

又或居阿練若,或居樹下,或居空室,或居迥露,由取樹下覆障等故,即攝一切臥具遠離。

    癸二〔正修加行〕

唯有色無常性者,謂唯有色,都無有我,如是正修加行。

 

【26】底沙門(分二)

辛一總標

復次,略有四種往趣道障,二種道等。

辛二四種往趣道障(分四)

  壬一疑

謂由疑故,不能發趣。

  壬二邪尋思

雖復發趣,由邪尋思而往餘處。

  壬三邪見行(分二)

    癸一標不堪任

由邪分尋思見行故,雖無是事然不堪任教授教誡。

    癸二釋其障法(分二)

      子一忿

所言忿者,謂他諫諍時。

      子二苦惱、不樂(分二)

        丑一辨相

言苦惱者,謂出家者不得自在禁約艱難麤弊行等。

言不樂者,雜瞋事故。

        丑二喻

此之二種猶如坑澗,又此二種能障行路。

  壬四利養恭敬(分二)

    癸一標障

雖無是事,而由利養及恭敬故,於入山林能為障礙。

    癸二喻相

言猛利者,處深稠林故,所以者何?雖捨所攝受事,而不能捨此故。

 

 

【27】怖門(分三)

辛一道過失(分二)

  壬一辨(分五)

    癸一有怖

復次,言有怖者,謂有盜賊及矯詐故。

    癸二有畏

言有畏者,謂涉稠林故,有諸惡獸及與非人諸恐畏故。

    癸三有剌

言有刺者,謂一切處多毒刺故。

    癸四失道

言失道者,往餘處故。

    癸五惡道

言惡道者,不平正故。

  壬二結

如是五種顯道過失。

辛二趣過失

弊趣惡趣者,顯示趣過失。

辛三能行補特伽羅過失

失道、惡道而行及親近不善士者,顯示能行補特伽羅所有過失,諸盜賊等名不善士。

 

【28】無為門(無動-涅槃15句)(分六)

辛一無動、無轉、難見

復次,無動者,謂一切相皆遠離故。

無轉者,謂貪愛盡故,於諸境界無轉變故。

難見者,謂甚深故。

辛二甘露、安隱、清涼

甘露者,謂生老病死皆永盡故。

安隱者,謂超過一切人與非人災橫怖畏故。

清涼(〔淡泊〕)者,謂一切苦皆寂滅故,極清涼故。

辛三善事、趣吉祥

善事者,謂現法樂住所緣境故。

趣吉祥者,謂斷一切煩惱所緣境故。

辛四無愁憂、不死歿

無愁憂者,謂超過一切愛非愛故,又證得已無失壞故。

不死沒者,謂常住故不退還故。

辛五無熾然、無熱惱

無熾然者,謂清淨故。

無熱惱者,謂所欲匱乏永止息故。

辛六無病、無動亂、涅槃

無病者,謂一切病諸癰瘡等永寂靜故。

無動亂者,謂一切動亂皆滅盡故。

涅槃者,謂一切依皆寂滅故。

 

【29】不有門(分二)

辛一辨相(分二)

  壬一我何當不有、我所何當不有(分二)

    癸一第一義

復次,我何當不有、我所何當不有者,謂約未來世於我我所性所攝,內處外處所攝,自內體性,及攝受事,希求不生故。

    癸二第二義

又復顯示希求依止不生故,及希求依彼受不生故。

  壬二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

我當不有、我所當不有者,謂約現在世說。

辛二料簡

此觀無常滅前觀於擇滅,又前但有希望故,後於現在因觀無常性故。

 

【30】不相續門(分四)

辛一不相續

復次,不相續者,謂死歿已後,餘識不生故。

辛二無取

言無取者,謂無所住識,無有趣入名色事故,自體永不生故。

辛三無生長

無生長者,謂無有名色更增廣故。

辛四一切行寂止

言一切行皆寂止者,謂諸五蘊皆止息故。

 

【31】空門等6句(分三)

辛一空、無所得

復次,所言空者,謂離一切煩惱等故。

無所得者,謂離一切所有相故。

辛二愛盡、離欲

言愛盡者,謂不希求未來事故。

言離欲者,謂無現在受用喜樂故。

辛三滅、涅槃

所言滅者,謂餘煩惱斷故。

言涅槃者,謂無餘依故。

 

【32】無常門等8句(分四)

辛一無常

復次,言無常者,謂性破壞朽敗法故。

辛二有為、〔思〕造作、緣生

言有為者,謂依前際所尋思故。

言〔思〕造作者,謂依後際所希望故。

言緣生者,謂依現世眾因緣力所生起故。

辛三有盡法、有沒法(分二)

  壬一第一義

有盡法者,謂一分盡故。

有沒法者,謂全分滅故。

  壬二第二義

又有盡法者,謂全分滅故。

有沒法者,謂相續變壞故。

辛四有離欲法、有滅法

有離欲法者,謂過患相應故。

有滅法者,謂一切有為法皆有出離故。

 

【33】無餘門(斷等8句)(分二)

辛一別釋句(分四)

  壬一無餘斷

復次,無餘斷者,謂是總句。

  壬二永棄捨、永變吐

永棄捨者,諸纏斷故。

永變吐者,隨眠斷故。

  壬三永盡、永離欲、永滅

言永盡者,過去解脫故。

永離欲者,現在解脫故。

言永滅者,未來解脫故。

  壬四永寂靜、永滅沒

永寂靜者,由見道故。

永滅沒者,由修道故。

辛二結顯義

當知此中,由二種道斷煩惱事,顯無餘斷。

 

 

 

 

 

 

 

 

 

 

 

 

白品第四頌

 

復次,嗢柁南曰:

【34】欲三種【35】延請,

【36】法【37】僧【38】〔為本〕故,

【39】厭【40】梵志【41】無常,

【42】聚沫等為後。

 

【34】欲三種門(分二)

辛一標釋三種(分三)

  壬一宣說顛倒(分二)

    癸一出依事

諸欲無常、虛、偽、不實者,謂於諸欲宣說顛倒,以是四種顛倒事故。

    癸二釋顛倒

當知此中,虛故無我,偽故不淨,不實故苦,由於是處,樂非實故。

  壬二妄法誑惑愚夫(分二)

    癸一妄法

然彼諸欲,似常等現,說名妄法,顛倒事故。

云何諸欲名為妄法,為顯此義說幻事喻。雖非常等然似顯現,故同彼法。

    癸二誑惑愚夫

誑惑愚夫者,謂無聞愚夫於彼諸欲不如實知故,於長夜恒被欺誑,深生染著為變壞苦之所逼觸。諸聰慧者,則不如是,如實知故。

  壬三喻(分八)

    癸一喻枯骨

又彼諸欲喻枯骨者,令無飽故。

    癸二喻段肉

喻段肉者,多所共故。

    癸三喻草炬

喻草炬者,是非法行、惡行因故。

    癸四喻一分炭

喻一分炭者,增長欲愛,大熱惱故。

    癸五喻大毒蛇

喻大毒蛇者,為諸聖賢所遠離故。

    癸六喻夢所得

喻夢所得者,速散壞故。

    癸七喻所假借莊嚴具

喻所假借莊嚴具者,託眾緣故。

    癸八喻諸樹端爛熟果

喻諸樹端爛熟果者,危亡地故。

辛二不淨異名(分二)

  壬一總句:不淨

又不淨者,是其總句。

  壬二別句:臭穢、生臭、可厭逆

言臭穢者,受用飲食變壞成故,屎尿不淨變壞所成故,名〔臭穢〕。

諸肉血等變壞所成故,名生臭。

可厭逆者,受用婬欲變壞所成,可惡逆故。

 

【35】延請門(分三)

辛一招延、奉請(分二)

  壬一出所應

復次,應招延者,約捨世財。

應奉請者,約盡貪愛。

  壬二釋所由

欲求果報,是故招延。

欲求解脫,是故奉請。

辛二應合掌、應和敬

應合掌者,即為二事而延請時。

應和敬者,應設禮拜問訊等故,應可與彼戒見同故。

辛三無上福田,世應奉施

無上福田,世應奉施者,於彼惠施果無量故。

 

 

【36】法門(分六)

辛一〔教法:善說〕

復次,善說者,文義巧妙故。

辛二〔證法〕(分六)

  壬一現見

現見者,於現法中可證得故。

  壬二無熱

無熱者,離煩惱故。

  壬三無時

無時者,出三世故。

  壬四難引

難引者,老病死等不能引故。

  壬五難見

難見者,天等趣中不可見故。

壬六內自所證(分二)

    癸一簡異生

內自所證者,唯信他等不能證故。

    癸二出唯聖

諸有智者者,謂學無學。 

辛三〔為舍、為洲、為救、為歸、為趣〕

為舍、為洲、為救、為歸、為趣者,由後後句釋前前句,顯出離義。

辛四道諦漸次(分二)

  壬一正見

又能了知四聖諦故,名為正見。

  壬二漸次(分四)

    癸一生起、已生起、今生起、當生起

言生起者,於一切時容可生故。

已生起者,於過去世住無學位。

今生起者,於現在世或已證得或修圓滿。

當生起者,或未證得或勤修習。

    癸二應修、應習、應多修習

應修、應習、應多修習者,隨其所應,如前當知。

    癸三應隨護

應隨護者,遠離隨順退墮法故。

    癸四應觸、應作證

言應觸者,由身體故。

應作證者,或果或勝智,如說:「我已證道」故。

辛五〔說法〕(分十)

  壬一應時而說

應時而說者:若了知彼願樂欲聞,及堪聞者,方可為說,坐卑座等,是名為時,應當序說:「先時所作」。

  壬二殷重為說

若了知彼是增上已,即便殷重,隨其所能、盡己所有而為說法。為欲開示彼彼差別未曾有義,非直華詞樂說而已。

  壬三次第、隨密、隨會

次第者,開示義故。

隨密者,設妨難故。

隨會者,顯釋彼故。

  壬四令歡喜、令愛樂、令喜樂

令喜者,化受教者故。

令愛樂者,化處中者故。

令喜樂者,化誹謗者故。

  壬五讚勵、訶擯

讚勵者,求彼實德,以稱順心,發自言音揄揚讚美。

訶擯者,觀彼實過,以無恚心,發自言音開示訶責。

  壬六道理

道理者,具四道理故,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法爾道理、證成道理。

  壬七有益、無雜、有法

有益者,於所為處不棄捨故。

無雜者,無雜亂故,有繫屬故。

有法者,能引義故,依於苦等,有無量種出離、遠離所生法故。

  壬八如眾會

如眾會者,隨剎帝利等四種會眾所堪能故。

  壬九慈心、利益心、哀愍心

以慈心者,為欲令彼得樂義故。

利益心者,云何當令若有殷重聽聞正法,皆得悟解,獲大利益故。

哀愍心者,欲令彼修法隨法行故。

  壬十無所依、無輕蔑、不自高

無所依者,不為利養恭敬名稱故,謂不依止衣服等事,亦不依止禮敬等事,唯欲令他悟入正法。

又不於他有所輕蔑,乃至廣說。

不自高者,不為利養恭敬事故,作如是言:唯我能知如是法律,非汝等輩,乃至廣說,讚己功德,談彼過失。

辛六〔聽法〕(分二)

  壬一無雜染心(分三)

    癸一遠離貢高雜染(分三)

      子一應時而聽

於時時間,應聽法者至如是時,應自觀察:我今說法,多有所作;他說法時,應正了知:勿我於中,當為障礙。

      子二殷重恭敬而聽

即便殷重以謙下心,坐于卑座,具足威儀,隨其所能,聽聞正法,起恭敬相。

      子三不為損害等

為欲啟悟先未解義而興請問,若不悟解,或復沈疑,終不譏誚,於其勝者,恭敬隨順,於等、於劣,恭敬法故亦不輕蔑。

    癸二遠離輕慢雜染(分三)

      子一恭敬說法師

於說法師,深生尊重,如說法者,當獲無上大果修利故。

      子二不輕法

不輕法者,不作是言:此非綺飾文字章句,所有文句悉皆麤淺故。

      子三不輕法師

不輕法師者,不作是言:彼於我所種姓卑劣等故。

    癸三遠離怯弱雜染

不自輕者,不作是言:我於解法無有力能,於其所證無怯劣故。

  壬二無散亂心(分五)

    癸一奉教心

奉教心者,無惱亂心,唯欲求解故。

    癸二心一趣

心一趣者,為欲領解文句差別故。

    癸三屬耳聽

屬耳聽者,為欲了知音韻差別故。

    癸四修治意

修治意者,為欲悟入甚深義故。

    癸五於一切心無不繫念

於一切心無不繫念者,為欲無間領解音韻文句義故,無不了知,無不通達,而空過者。

 

【37】僧門(分五)

辛一正行攝(分二)

  壬一正行異名(分二)

    癸一總句

復次,言正行者,謂是總句。

    癸二別句(分二)

      子一第一義(分四)

        丑一應理行

應理行者,住果有學。

        丑二質直行

質直行者,住於向道。

        丑三和敬行

和敬行者,是其無學,由彼唯於大師正法及學處等深恭敬故。

        丑四隨法行

隨法行者,於因轉時,法隨法行,由聞他音,內正如理而思惟故。

      子二第二義

又應理行者,是其正道及果滅行。

質直行者,如其聖教而正修行,無諂無誑,如實顯現。

和敬行者,與六堅法而共相應。

隨法行者,法隨法行。

  壬二正行果異名

諸阿羅漢諸漏永盡,乃至廣說。

最極究竟,乃至廣說。

亦名出離超出坑塹越度坑塹,乃至廣說。

永斷五支成就六支,乃至廣說。

獲得預流不顛墜法,決定趣向三菩提果,乃至廣說。

如是一切於自處所《攝事分》中,我當廣說。

辛二大師子攝(分二)

  壬一總句

又大師子者,是其總句。

  壬二別句(分二)

    癸一諸句差別(分五)

      子一腹所生

腹所生者,簡去異生卑劣子故。

      子二口所生

口所生者,從說法音而誕生故。

      子三法所生

法所生者,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之所生故。

      子四法所化

法所化者,從法身路而得成立相似法故。

      子五法等分

法等分者,受用無漏法之財寶相似法故。

    癸二圓滿差別(分二)

      子一標

如是諸句顯示增上生圓滿,及父相似法生圓滿。

      子二配(分二)

        丑一顯示增上生圓滿

謂初句於其增上生圓滿中,遮器過失。

第二句遮其精血不淨所生。

第三句遮其欲貪非正法生。

如是三句顯示增上生圓滿。

        丑二顯示父相似法生圓滿

第四句顯示自體相似之法。

第五句顯示受用相似之法。

如是二句顯示父相似法生圓滿。

辛三序集攝(分三)

  壬一標差別

又序者,是緣。集者,是因。

  壬二釋異名

緣增上故名彼種類。因增上故名彼所生。

  壬三明建立

雖因所生,藉緣勢力方得生起,為彼依故。又於此中後句釋前。

辛四善見攝(分二)

  壬一總句

又善見者,是其總句。

  壬二別句(分二)

    癸一別辨(分二)

      子一善知、善思惟

言善知者,知法義故。

善思惟者,如其正理而思惟故。

      子二善黠慧、善通達

善黠慧者,全分知故。

善通達者,如實知故。

    癸二結顯

由後二句顯善見性。

由前二句顯彼加行。

辛五聖攝(分三)

  壬一聖

又言聖者,是無漏故,及在聖者相續中故。

  壬二出離

言出離者,出離三界一切苦故。

  壬三決達

言決達者,究竟出離無退轉故。

【38】〔為本〕門(分五)

辛一為本、為眼、為依

復次,諸法皆以世尊為本者,由佛世尊是其最初現等覺故。

世尊為眼者,現等覺已,為諸天人等開示故。

世尊為依者,所說法中,隨所生起一切疑惑,皆能遣故。

辛二能為眼、能為智

又佛世尊能為眼者,謂能引發俱生慧故。

能為智者,謂能引發加行慧故。

辛三能為義、能為法

能為義者,謂能引發思所成慧故。

能為法者,謂能引發聞所成慧故。

辛四不顯了義能決了

不顯了義能決了者,一切疑惑皆能斷故。

辛五能為一切義所依

能為一切義所依者,謂能引發一切世間及出世間興盛事故。

 

【39】厭門(分二)

辛一由位別(分二)

  壬一厭、離欲、滅

復次,厭者,謂於見道。

言離欲者,謂於修道離欲究竟。

所言滅者,謂於無學一切依滅。

  壬二料簡位次

前之二種於加行位,修習厭行及離欲行。

後之一種在無學位,行於滅行。

辛二由相別(分二)

  壬一厭及離欲

又言厭者,由見諦故,於一切行皆悉厭逆。

言離欲者,由於修道永斷貪故。

  壬二解脫、遍解脫

言解脫者,由離貪故,一向安隱於餘煩惱心得解脫。

遍解脫者,煩惱斷故,於生等苦普得解脫。

 

【40】梵志門(分二)

辛一標辨五句(分五)

  壬一是為婆羅門

復次,是為婆羅門者,究竟到彼岸故,蠲除諸惡故,是為其相。

  壬二無猶豫等

無猶豫等者,於自所證離疑惑故。

  壬三斷諸惡作

斷諸惡作者,於應作事無不作故,不應作事無有作故。

  壬四離諸貪愛

離諸貪愛者,無有利養恭敬愛故。

  壬五於有、非有著,無有隨眠(分二)

    癸一出永斷

於有、非有著,無有隨眠者,隨眠永斷故。

    癸二有、非有

當知此中,若現在世、若未來世,名之為有。

其過去世,名為非有。

辛二料簡其義(分二)

  壬一第一義(分二)

    癸一總標觀察

由此諸句,無倒觀察婆羅門相。

    癸二配釋別相(分二)

      子一前三句

由前三句,顯示多聞及與正知觀察其相。

page 6 of 12 prev :: next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