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攝釋、異門、調伏 | ||
---|---|---|
Posted on Sun 11 Dec 2005 by insights (4360 reads) | ||
子二第四句(分二) 丑一顯所由 或謂不正修習善品故,復顯示第四一句觀察其相。 丑二辨所著(分二) 寅一略標列(分二) 卯一標八種 此中著者,謂八種著。 卯二攝二種(分二) 辰一別辨(分二) 巳一非有攝 於非有中,作愁憂著。 巳二有所攝(分二) 午一於現在世 於現在世所攝有中,有五種著: 一作修治,二作救護,三作我所,四作高勝,五作下劣。 午二於未來世 於未來世所攝有中,作行、作動。 辰二總顯 總於三處,作極厚重、作極甘味。 寅二隨別釋(分四) 卯一作愁憂 作愁憂者,所愛變壞故。 卯二作修治、作救護、作我所、作高勝、作下劣 作修治者,養育攝藏故。 作救護者,於逼惱處求作救護故。 作我所者,執為我所故。 作高勝者,計我為勝而起憍慢故,如世尊言:世間眾生慢為高幢故。 作下劣者,計我為劣而起憍慢故。 卯三作行、作動 言作行者,是其希望,未來世愛。 言作動者,既希望已,方便追求。 卯四作極厚重、作極甘味 作極厚重者,是所愛樂,非可食用,謂金銀等應可貿易。 作極甘味者,是可食用。 壬二第二義(分三) 癸一顯義 復有差別,謂此五句略顯得道、道果作證。 癸二配句(分二) 子一配初句 是為婆羅門者,略顯得道。 子二配餘句(分二) 丑一標 無猶豫等,斷諸惡作,離諸貪愛,於有、非有著,無有隨眠者,如是諸句,略顯獲得道果作證。 丑二釋 於記所解,疑惑斷故。於所行中,一切忘失法行斷故。於未來世,苦因斷故。現在苦因,麤重斷故。 癸三釋有、非有、著(分三) 子一有 所言有者,謂此義中,當知於其三界所攝諸相作意。 子二非有 言非有者,於無相界作意思惟。 子三著(分二) 丑一出體 所言著者,謂此義中,是貪、瞋、癡。 丑二料簡(分三) 寅一辨品類(分二) 卯一有學無學 如無相定諸有學者,猶有隨眠,非阿羅漢得有尋思、戲論、著、想四種雜染。 卯二出家在家 前二是出家品。後二是在家品,由有著隨眠故,彼得生起。 寅二釋雜染(分二) 卯一出家攝 諸出家者,由追憶念曾所更境故,有尋思動亂現行,故有戲論。 卯二在家攝 諸在家者,住現前境,有著、有想,由有染著,取諸相故。 寅三雜染因緣 復有二種雜染因緣,謂不如理作意,及順彼處法。由此因緣彼得生起,是故說此為彼因緣。
【41】無常門(分二) 辛一苦聖諦攝(分二) 壬一辨四行(分二) 癸一無苦義(分二) 子一徵 復次,所有無常皆是苦者,義何謂耶? 子二釋(分二) 丑一第一義 若有無常眾同分者,有生老等眾苦生起。 丑二第二義 若依諸觸有諸受者,彼皆變壞,生已尋滅故,說諸受皆悉是苦。 癸二空、無我義 若有生等苦法,及有壞等苦法,彼皆無我。自非我故,於是處所,亦無有我。由此攝受空、無我行。 壬二明慧忍(分二) 癸一解了、等解了、審解了 又解了者,聞所成慧,諸智論者如是說故。 等解了者,思所成慧。 審解了者,修所成慧。 癸二喜樂、等喜樂、遍喜樂 即於如是三慧行中所有諸忍,名為喜樂、若等喜樂、若遍喜樂。 辛二隨觀等攝(分二) 壬一舉差別 又有無常隨觀、斷隨觀、離欲隨觀、滅隨觀者,如《聲聞地》已廣分別。 又無常力之所損害,乃至廣說。 當知此中增一略文,顯無常等差別,障礙差別為後,如其所應。 壬二明證得(分二) 癸一得所未得及上作證 為欲獲得所未得者,最初得故,或先下劣有所證故。 於上差別而作證者,謂於其斷而作證故。 癸二無顛倒(分二) 子一觀察、審慮、如理觀察 言觀察者,此說於慧。 言審慮者,說三摩地。 如理觀察者,此說二法無顛倒轉。 子二無實、虛、偽、不堅 雖實無有而顯現者,謂於此中實無樂故。 虛者,空無我故。 偽者,不淨故。 不堅者,無常故。 此則顯示無四顛倒。
【42】聚沫等門(分五)(大正,No.186) 辛一色如聚沫(分二) 壬一〔標因〕 復次,色如聚沫者,速增減故,水界生故,思、飲、食味水所生故,不可揉捼故。 壬二隨難釋(分二) 癸一不可揉捼 非如泥團可令轉變造作餘物,是故說言不可揉捼。 癸二非聚似聚 又實非聚似聚顯現,能發起一有情解故。 辛二受喻浮泡(分二) 壬一標義 受喻浮泡者,三和合生不久堅住相似法故。 壬二別釋(分二) 癸一如地、如雲、可雨 言如地者,所謂諸根彼生依故。 言如雲者,謂諸境界。 言如雨者,所謂諸識。 癸二如雨繫、如浮泡 如雨擊者,所謂諸觸。 如浮泡者,所謂諸受速疾起謝,不堅住故。 辛三想同陽焰 想同陽焰者,焰動性故,無量種相變易生故,令於所緣發顛倒故,令其境界極顯了故。由此分別男女等相成差別故。 辛四行類芭蕉(分二) 壬一徵義 云何行類芭蕉? 壬二釋句(分三) 癸一如明眼人、利刃、入林 如明眼人者,謂聖弟子。 言利刃者,謂妙慧刀。 言入林者,謂於五趣,舉意攀緣;種種自性眾苦差別,同樹法故。 癸二為取端直芭蕉柱及截根、披葉 為取端直芭蕉柱者,謂為作者、受者我見。 截其根者,謂斷我見。 〔摧折〕葉者,委細簡擇,唯有種種思等諸行差別法故。 癸三彼於其中都無所獲,何況堅實 彼於其中都無所獲者,謂彼經時無堅住故。 何況堅實者,何況有餘常恒實我、作者、受者而可得見? 辛五識如幻事(分二) 壬一徵 云何識如幻事? 壬二釋(分二) 癸一第一義(分二) 子一引句(分二) 丑一幻士住四衢道 言幻士者,隨福、非福、不動行識。 住四衢道者,住四識住。 丑二造作四種幻化事 造作四種幻化事者,謂象、馬等,如象身等雖現可見,而無真實象身等事。 子二合法 如是應知:隨福、非福、不動行識,住四識住,雖有作者及受者等我相可見,然無真實我性可得。 癸二第二義 又識於內隱其實性,外現異相,猶如幻像。
黑品一頌
復次,已說白品異門,黑品異門我今當說。 嗢柁南曰: 【1】生【2】老【3】死【4】藏等, 【5】可欣等【6】煩惱, 【7】廣說貪瞋癡, 【8】少等【9】差別等。
【1】生門(分五) 辛一生、等生、出 所言生者,謂初結生,即名色位。 等生,則是胎藏圓滿。 出,謂出胎。 辛二現、起 現謂嬰孩乃至少年及中年位。 起者,乃至極老年位。 辛三蘊得、界得、處得 又蘊得者,謂名色位。 界得,即是於此位中,彼種子得。 言處得者,名色增長,六處圓滿。 辛四諸蘊現 諸蘊現者,謂從出胎乃至老位。 辛五命根起 命根起者,捨故眾同分,取新眾同分。
【2】老門(分六) 辛一蹎蹶、皓首、〔攝多〕 復次,言蹎蹶者,年衰邁時,行步去來,多僵仆故。 言皓首者,髮毛變改白銀色故。 言〔攝多〕者,皮緩皺故。 辛二衰熟、朽壞 言衰熟者,年衰邁時,即彼黃皴,無光澤故。 言朽壞者,勢力勇健皆無有故。 辛三脊傴曲、多黑子 脊傴曲者,身形前僂,憑杖行故。 多諸黑子莊嚴身者,青黑雜黶,遍支體故。 辛四惛耄、羸劣 言惛耄者,於所作事經行住等,無多能故。 言羸劣者,諸根於境,無多能故。 辛五衰退、遍衰退 言衰退者,念、智慧等,無多能故。 遍衰退者,即諸根等經彼彼念,瞬息等位,漸損減故。 辛六諸根熟、諸行朽、體腐敗 諸根熟者,即彼衰廢無堪能故。 諸行朽者,根所依處時經久故。 體腐敗者,即彼所說性衰變故。
【3】死門(分四) 辛一殞、終 復次,殞者,捨身形故。 終者,臨死時故。 辛二喪、歿(分二) 壬一第一義 喪者,若於是時屍骸猶在。 歿者,若於是時屍骸殄滅。 壬二第二義 又喪者,據色身故。 沒者,據名身故。 辛三壽退煖退、命根滅 壽退煖退者,將欲終時餘心處在。 命根滅者,一切壽量皆窮盡故。 辛四死、殂落 死者,其識棄捨心胸處故。 殂落者,從死已後,或一七日,或復經於二三七日。
【4】藏等門(分六) 辛一藏、護、覆 復次,一切愚夫異生,於其六處,由執我故名藏。 執我所故名護。 由薩迦耶以為根本,各異世間見趣差別,我慢增上愛現行故名覆。 辛二味、結、合 於順樂受所有六處,有貪欲故名味。 於順苦受所有六處,有瞋恚故名結。 於順不苦不樂受所有六處,有愚癡故名合。 辛三隨眠、繫屬、執著 於過去世所有六處,有顧戀故名隨眠。 於未來世所有六處,有希望故名繫屬。 於現在世所有六處,有耽染故名執著。 辛四執我所、慢 於自攝受他身六處,執為我所。 於劣、中、勝,非自攝受他身六處,依慢種類,發起於慢。 辛五希求、厚重 於不定地欲界所繫,發起後後所有希求。 於其定地色無色繫,如其所應,由廣大、微妙故,發起厚重。 辛六甘味、不捨 依在家品,色、聲、香、味、觸,由愛味眷屬所隨逐故,發起甘味。 依出家品,六處由懈怠、放逸、煩惱故,遍於一切不能捨離。
【5】可欣等門(分二) 辛一辨四句(分二) 壬一標顯 復次,可欣、可樂、可愛、可意者,當知此四句,略顯可愛事。 壬二別釋(分二) 癸一第一義(分三) 子一可愛事 此可愛事,略有三種: 一可希求事;二可尋思事;三可耽著事。 子二配屬四句(分三) 丑一可欣(約未來) 未來可愛事可希求故,名為可欣。 丑二可樂(約過去) 過去可愛事,唯可欲故、唯可樂故,名為可樂。 丑三可愛、可意(約現在)(分二) 寅一列二種 現在可愛事,略有二種,一境界事、二領受事。 寅二配差別 若境界事可愛樂故,名為可愛。 若領受事可愛樂故,名為可意。 子三結說一切 如是所說諸可愛事,或過去或未來或現在,或境界或領受,有差別故,或名可希求事,或名可尋思事,或名可耽著事,是故宣說如是一切諸句差別。 癸二第二義 又可欣者,約未來世,可希求故。 可樂者,約現在世,現可欲樂無厭足故。 可意者,約過去世,隨念可意而追憶故。 可愛者,約妙色相,貫通三世皆可愛故。 辛二釋隨應(分二) 壬一可欲、欲所引 又可欲者,悅意記念故。 欲所引者,欲界繫故,或復隨順二種差別受用欲故。 壬二可染著 可染著者,貪處所故。 【6】煩惱門(分三) 辛一體性義攝(分二十四) 壬一結(分五) 癸一標得名 復次,於五種事能和合故,說名為結。 癸二列五事 五種事者,一所結事,二能結事,三罪過事,四等流事,五趣向事。 癸三別釋相(分五) 子一所結事 諸結所緣名所結事,所以者何?由愛恚等各於所緣隨相差別而和合故。 子二能結事 即彼諸結展轉相引而和合故,名能結事。 子三罪過事 諸結因緣於現法中能生過罪,乃至領受,從彼所生心法憂苦,由此因緣能和合故,名罪過事。 子四等流事 為當來世猛利貪等生成之因而和合故,名等流事。 子五趣向事 能生五趣於諸趣中能和合故,名趣向事。 癸四廣罪過(分三) 子一能自損、能損他、能俱損 由此因緣自行惡行,遭他笞罰、縛錄、訶罵、驅擯、害等種種眾苦而生起故,名能自損。若不自遭,令他遭故,名能損他。 若由彼故自他俱遭,名能俱損。 子二生現法罪、生後法罪、生俱罪 能生現法罪者,謂由彼故,遭如所說種種苦事,然不決定往諸惡趣。 能生後法罪者,謂由彼故,雖於現法他所不知,然能為因往諸惡趣。 能生現法後法罪者,謂具二種。 子三生現憂苦及當惡趣 於現法中多懷染著,所欲不遂,廣生種種心法憂苦。復於當來往諸惡趣。 癸五結勝說 結雖無量,就勝而言,略有九結。 壬二縳(分二) 癸一出種類 又約不隨所欲義故,說有三縛,謂貪瞋癡依三受故。 癸二釋得名 由彼因緣雖欲脫彼而不能脫,故名為縛。 壬三隨眠(分二) 癸一釋得名 又煩惱品麤重種子之所隨逐,說名隨眠,是隨縛義,是微細義。 癸二出種類 取其根本,但有七種。 壬四隨煩惱(分二) 癸一釋得名 又從煩惱生故,親近煩惱故,隨惱亂心故,名隨煩惱。 癸二出體性 除七隨眠,所餘一切染污心法,皆隨煩惱。 壬五纏(分二) 癸一釋得名 又現起相續無斷絕義,說名為纏。 癸二出種類 纏有八種,謂無慚等。 壬六株杌(分二) 癸一釋得名 又彼能令轉成上品相續起故,能令身心無堪能故,說為株杌,如舄鹵田不任耕植。 癸二辨種類(分二) 子一五種 又處所別故,彼所生疑有差別故,說五心株。 子二三種 貪等別故,說有三種。 壬七垢 又彼能令不清淨故,說名為垢。 壬八〔彌伽〕(分二) 癸一常流注 又於諸處門常流注故,名為〔彌伽〕。 癸二常能害 常能害故,亦名〔彌伽〕。 壬九箭 又彼能令不寂靜故,說名為箭,如被毒箭,若未拔時,多不寂靜。 壬十所有 又能障捨故,有戲論故,名為所有。 壬十一惡行 又非法行、不平等行現在前故,說名惡行。 壬十二根 又能等起一切煩惱諸惡行故,說名為根。 壬十三漏 又能出生當來生故,說名為漏。 壬十四匱 又既生已由老死等令匱乏故,說名為匱。 壬十五燒 又非愛合會、所愛乖離、貪求利養所燒然故,說名為燒。 壬十六惱 又能令愁歎憂苦惱故,說名為惱。 壬十七暴流 又能令順流而漂溺故,說名暴流。 壬十八軛 又依前際,能為現法生死流轉勝方便故,說名為軛。 壬十九取 又依現在,能為未來勝方便故,說名為取。 壬二十繫 又難解故,說名為繫。 壬二十一蓋 又於所知事能障智故,說名為蓋。 壬二十二五結(分二) 癸一五下分結(分二) 子一辨差別 又望色無色界,欲界為下分;望其修道,見道為下分。 子二釋得名 由約此二下分差別,隨其所應,說名五下分障,亦名五下分結。 癸二五上分結 與此相違,當知說有五上分結。 壬二十三林 又言林者,能生種種苦蘊體性。由親愛故彼得增長,說名稠林。 壬二十四諍 又能發起諸鬥訟等種種忿競故,名為諍。 辛二訶毀義攝(分六) 壬一黑 明所治故,說名為黑。 壬二無義 能引苦故,說名無義。 壬三弊下 無所用故,說名弊下。 壬四有罪 性染污故,說名有罪。 壬五應遠離 不應習近故,說名應遠離。 壬六突尸羅等(分二) 癸一第一義(分七) 子一突尸羅 毀犯所受清淨戒故,名突尸羅。 子二惡法 又惡法者,謂極猛利無慚無愧,不信佛等,毀謗賢聖,邪見相應故,或復種種惡法現行故,又有貪欲、瞋恚心等,乃至廣說。 子三內朽敗 當知此中,內朽敗者,外持沙門相故,內無沙門法故,猶如大木外皮堅妙,內被蟲食,虛無有實。 子四下產生 下產生者,廣如下產及非下產法門中說。 子五水生蝸螺 水生蝸螺者,謂所聽受,與水相似,除渴愛故,若諸苾芻犯禁戒等,如彼蝸螺,穢濁淨水,是故猶如有蝸螺水,不堪飲用,應遠離故。 子六螺音狗行 螺音狗行者,謂諸苾芻,習行惡行,於受利養、臥具等時,自稱:「年臘最第一」故。 子七實非沙門稱沙門等(分二) 丑一非沙門、非梵行(分二) 寅一非沙門 實非沙門稱沙門者,已失苾芻分,稱「有苾芻分」故,實懷惡欲,而自稱言:「我是第一真沙門」故。 寅二非梵行 非梵行者,實非遠離婬欲穢法,而自稱言:「我遠離」故。 丑二妄稱梵行、妄稱沙門(分二) 寅一妄稱梵行 又失苾芻性,而自稱「有苾芻性」,是故說名妄稱梵行。 寅二妄稱沙門 實非沙門,而自稱言:「我是第一真實沙門」,是故說名妄稱沙門。 癸二第二義(分七) 子一突尸羅 又捨所受故,名突尸羅。 子二惡法 先捨惡法,復還取故,名為惡法。 子三內朽敗 形相意樂互不相稱,由是因緣,名內朽敗。 子四下產生 隨其所欲而行住故,名下產生。 子五水生蝸螺 毀辱所聞故,名水生蝸螺。 子六螺音狗行 由邪受用諸信施故,名螺音狗行。 子七妄稱沙門梵行 邪言說故,名為妄稱沙門梵行。 辛三指廣說 壬一貪、瞋、癡等 又有貪、瞋、癡、忿、恨等,乃至廣說諸雜碎事,《攝事分》中我當廣說。 壬二無常、苦等 又有無常、苦、空、無我、生法、老法乃至燒雞,隨其處所,即於彼中我當廣說。
【7】廣說貪、瞋、癡門(分三) 辛一貪差別(分二十四) 壬一染、著 復次,染者,謂樂著受用故。 著者,謂即於彼無所顧惜故。 壬二饕餮、吞吸、迷悶 饕餮者,謂希望未來所得受用事故。 吞吸者,謂彼所餘助伴煩惱所吞吸故。 迷悶者,次後當說。 壬三耽著、貪求 耽著者,謂堅執已得,無所營為故。 貪求者,謂追求未得,勤加行故。 壬四欲、貪 欲者,謂於未得已得,希求獲得及受用故。 貪者,謂於受用,喜樂堅著故。 壬五親昵、愛樂 親昵及愛樂,如所親昵、所愛樂中,應知其相。 壬六藏、護 藏者,謂於內所攝自體中愛故。 護者,謂於他相續中愛故。 壬七執、渴 執者,謂於我所中愛故。 渴者,謂倍增希求故。 壬八所染、所憍、所欲 所染者,謂貪居處故。 所憍者,謂七種憍所居處故。 所欲者,謂種種品類受用貪欲所居處故。 壬九所親昵、所愛樂(分二) 癸一依處辨 所親昵者,謂是過去諸顧戀,愛所隨處故。 所愛樂者,謂是現在諸欣喜愛所隨處故。 癸二約串習辨 又現法中串所習愛,名為親昵。 宿世串習所發生愛,名為愛樂。 壬十所迷悶 所迷悶者,不能於中觀察功德及過失故。 壬十一所貪著、所縛著 所貪著者,是耽樂心所居處故。 所縛著者,是貪瞋癡所居處故。 壬十二所希求、所繫縳 所希求者,能生愛故。 所繫縛者,是一切結所居處故。
|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