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雜誌第34期 |
---|
Posted on Fri 30 Dec 2005 by insights (2539 reads) |
內觀雜誌第34期 【本期重點】:佛教初期第一結集(五百結集)的過程、摩訶僧祇律的傳承。
佛教初期重要資料(二)
說明:此處為《摩訶僧祇律》卷32,33,40之重要記載。東晉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出,林崇安編。法顯於摩竭提國華氏城阿育王塔得到《摩訶僧祇律》。大眾部(摩訶僧祇)是屬於佛滅百年後第二結集的會外大眾,此時優波離的大弟子尊者陀娑婆羅已卒,因此卷33所說由尊者陀娑婆羅舉行第二結集,顯然是後代所增,只有卷32對第一結集保留了正確的記載。全文依次標號,以便掌握段落。
※《摩訶僧祇律》卷第三十二 【第一結集過程】 [T22,489c] 五百比丘集法藏者: 【大迦葉與摩訶羅比丘】 (1)佛住王舍城,爾時,阿闍世王韋提希子與毘舍離有怨,如《大泥洹經》中廣說。乃至世尊在毘舍離於放弓杖塔邊捨壽,向拘尸那城熙連禪河側力士生地堅固林中雙樹間般泥洹,於天冠塔邊闍維,乃至諸天使火不然,待尊者大迦葉故。 時,尊者大迦葉作是念:世尊已捨壽,欲何處般泥洹?今在何處?少病少惱安樂住不?作是念已,即入正受三昧,以天眼觀一切世界,見世尊在拘尸那竭城熙連河側力士生地堅固林中雙樹間天冠塔邊闍維,乃至火不然,見已慘然不悅。 (3)時,尊者大迦葉語諸比丘言:諸長老!世尊已般泥洹,各持衣鉢共詣拘尸那竭,禮覲世尊。 諸比丘聞已皆言:善哉! (4)時,尊者摩訶迦葉即與眾多比丘俱詣拘尸那竭。路經一聚落,聚落中有一摩訶羅比丘,先在中住。 (5)尊者摩訶迦葉告摩訶羅言:持衣鉢來,共汝詣拘尸那竭城禮覲世尊。 迦葉答言:不宜待食。 摩訶羅勤勤至三,迦葉故言不宜待。 時摩訶羅恚言:沙門有何急事怱怱乃爾,如死烏不直一錢,且待須臾,食已當去。 尊者大迦葉復言:宜且置食,世尊今已泥洹,及未闍維宜應速往。 (6)時,摩訶羅聞佛已般泥洹,語尊者摩訶迦葉言:我今永得解脫,所以者何?彼阿羅訶在時常言:是應行!是不應行!今已泥洹,應行、不應行自在隨意。 (8)乃至大迦葉往詣佛所,世尊即現兩足,從棺雙出,時尊者大迦葉見佛足已,偏袒右肩頭面作禮,說此偈言: (9)諸比丘各議言:誰應闍維? 即便闍維。 (10)闍維已,迦葉憶聚落中摩訶羅比丘語,乃至欲行便行、不行則止,即語諸比丘言:長老!世尊舍利非我等事,國王長者婆羅門居士眾求福之人自當供養,我等事者宜應先結集法藏,勿令佛法速滅。 【結集地點與施主】 (2)時,有言:向舍衛者。有言:向沙祇。有言:向瞻婆。有言:向毘舍離。有言:向迦維羅衛。 (3)時,大迦葉作是言:應向王舍城結集法藏,所以者何?世尊記王舍城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聲聞優婆塞無根信中最為第一。又彼王有五百人床臥供具,應當詣彼。 皆言爾。 (4)世尊先語尊者阿那律言:如來般泥洹,汝應守舍利,勿使諸天持去,所以然者,過去世時如來般泥洹,諸天持舍利去,世人不能得往,失諸功德,諸天能來人間供養,世人不能往彼,除其神足,是故好守護。 (5)侍者阿難復以供養故不去。 (6)時大迦葉即與千比丘俱,詣王舍城至剎帝山窟,敷置床褥莊嚴世尊座,世尊座左面敷尊者舍利弗座,右面敷尊者大目連座,次敷大迦葉座。 【召集阿羅漢】 (1)大眾集已,中有三明六通德力自在者,於中,有從世尊面受誦一部比尼者,有從聲聞受誦一部比尼者,有從世尊面受誦二部比尼者,有從聲聞受誦二部比尼者。 眾共論言:此中應集三明六通德力自在,從世尊面受誦二部比尼者,從聲聞受二部比尼者,集已,數少二人,不滿五百。 時,尊者大迦葉為第一上座,第二上座名那頭盧,第三上座名優波那頭盧。 時,尊者大迦葉自昇己座,唯留尊者舍利弗、目連、阿難座已,諸比丘各隨次而坐。 (3)時,尊者大迦葉告尊者目連共行弟子梨婆提長老:汝至三十三天呼[口*束]提那比丘來,世尊已般涅槃,比丘僧集欲結集法藏。 即受命往三十三天白:長老!世尊已般泥洹,比丘僧集欲結集法藏故來相呼。 比丘聞已,慘然不悅:世尊已般泥洹耶?答言爾。 即以神足上昇虛空,入火光三昧以自闍維,見已即還,來入僧中具說上事,乃至言入火光三昧。 (4)復遣至三十三天尸利沙翅宮,呼憍梵波提;次長老善見在香山,長老頗頭洗那在遊戲山,長老拔佉梨在瞻婆山;復有長老欝多羅在淨山,尊者目連弟子名大光在光山,尊者舍利弗弟子摩藪盧在慢陀山,尊者羅杜在摩羅山,如是等乃至聞喚,皆般泥洹。 (5)復遣使往毘沙門天宮,喚修蜜哆,使至已作是言:長老!世尊已般泥洹,比丘僧集欲結集法藏,故來相喚。 便言:世尊在閻浮提者我當詣彼,世尊般泥洹後世間眼滅。即以神足上昇虛空,入火光三昧以自闍維,入於般泥洹。 使還僧中,具白僧如上。 (6)大迦葉言:諸長老!且止,勿復喚餘,諸聞喚者便自泥洹;若更喚者復當般泥洹,如是世間便空無有福田。 【阿難的證果與加入】 (1)有比丘言:諸長老!尊者阿難是佛侍者,親受法教,又復世尊記阿難有三事第一,宜應喚來。 大迦葉言:不爾,如此學人,入無學德力自在眾中,猶如疥[癈-(弓*殳)+虫]野干入師子群中。 (2)時,尊者阿難料理供養訖,來到一聚落中作是言:我今此中宿,明日當往王舍城。 (3)時有天來語阿難言:大迦葉言尊者是疥[癈-(弓*殳)+虫]野干。 阿難作是念:世尊已泥洹,我今正欲依附,云何持我作疥[癈-(弓*殳)+虫]野干? 心生不悅,復作是念:是大迦葉,足知我眷屬姓字,正當以我結使未盡故作是言耳。 (5)時,尊者阿難以行道疲苦,又復世尊泥洹憂惱纏心,先所聞持不復通徹,尋作是念:世尊記我,於現法中心不放逸,得盡有漏,用太苦為?心不捨定,傾身欲臥,頭未至枕得盡有漏,三明六通德力自在。 多聞利辯才,給侍世尊者,已捨結使擔,瞿曇子在外。 (9)時,大迦葉語阿難言:我不自高,亦不輕慢於汝,故作是言:但汝求道不進,欲使精勤盡諸有漏故,說此言耳。 (10)阿難言:我亦知,但以我結使未盡,欲使勤進,斷諸有漏。 【先結集經藏】 (1)時,尊者大迦葉問眾坐言:今欲先集何藏? (2)復問言:誰應集者? (3)阿難言:不爾,更有餘長老比丘。 又言:雖有餘長老比丘,但世尊記汝多聞第一,汝應結集。 (4)阿難言:諸長老若使我集者,如法者隨喜,不如法者應遮,若不相應應遮,勿見尊重而不遮,是義、非義願見告語。 作是思惟已,便說經言: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欝毘羅尼連河側菩提曼陀羅,…… 尊者阿難適說是語,五百阿羅漢德力自在者,上昇虛空,咸皆喟歎:我等目見世尊,今已言聞。悉稱南無佛已,還復本座。 (6)爾時,阿難說此偈言: [T22,491c] (7)尊者阿難誦如是等一切法藏。文句長者集為長阿含。文句中者集為中阿含。文句雜者集為雜阿含,所謂根雜、力雜、覺雜、道雜,如是比等名為雜。一增、二增、三增乃至百增,隨其數類相從,集為增一阿含。雜藏者,所謂辟支佛、阿羅漢自說本行因緣,如是等比諸偈誦,是名雜藏。 (8)爾時,長老阿難說此偈言: 所有八萬諸法藏,如是等法從佛聞, 是名:撰集諸法藏。 [T22,491c] 【次結集律藏:五淨法】 (1)次問:誰復應集比尼藏者? 有言:長老優波離。 (2)優波離言:不爾,更有餘長老比丘。 有言:雖有長老比丘,但世尊記長老成就十四法,除如來應供正遍知,持律第一。 (3)優波離言:諸長老!若使我集者,如法者隨喜,不如法者應遮,若不相應應遮,勿見尊重,是義、非義願見告示。 (4)尊者優波離即作是念:我今云何結集律藏?五淨法,如法如律隨喜,不如法律者應遮。何等五?一制限淨,二方法淨,三戒行淨,四長老淨,五風俗淨。 制限淨者,諸比丘住處作制限,與四大教相應者用,不相應者捨,是名制限淨。 方法淨者,國土法爾,與四大教相應者用,不相應者捨,是名方法淨。 戒行淨者,我見某持戒比丘行是法,若與四大教相應者用,若不相應者捨,是名戒行淨。 長老淨者,我見長老比丘尊者舍利弗、目連行此法,與四大教相應者用,不相應者捨,是名長老淨。 風俗淨者,不得如本俗法,非時食飲酒行婬,如是一切本是俗淨,非出家淨,是名風俗淨。 【阿難之越比尼罪】 (1)時,尊者優波離語阿難:長老有罪,清淨眾中應當悔過。 阿難言:有何等罪? (2)答言:世尊乃至三制不聽度女人出家,而汝三請,是越比尼罪。 即時震動三千大千世界。 (3)復次,佛在毘舍離,佛告阿難:毘舍離般樂放弓杖塔可樂,若得四神足者可住,壽一劫一劫有餘,若佛在世世人得見。汝言:如是世尊,如是修伽陀。汝不請佛住世,越比尼罪。 次擲第二籌。 (4)復次,汝右脚指躡世尊僧伽梨衣縫而汝不知是僧伽梨,是諸天世人塔應恭敬耶,是越比尼罪。 次下第三籌。 (5)復次,佛告阿難:取水來,如是至三汝不與世尊取水,是越比尼罪。 下第四籌。 (6)復次,佛告阿難:我臨般泥洹時當語我,我當為諸比丘捨細微戒,而汝不白,越比尼罪。 下第五籌。 (7)復次,佛般泥洹,而汝以佛陰馬藏示比丘尼,是越比尼罪。 下第六籌。 (8)復次,佛般泥洹已,力士諸老母臨世尊足上啼,淚墮足上,汝為侍者不遮,是越比尼罪。 下第七籌。 (9)爾時,阿難不受二罪,作是言:長老!過去諸佛皆有四眾,是故三請度比丘尼。佛在毘舍離,三告不請佛住世者,我爾時是學人,為魔所蔽,是故不請。 【結集律藏:九法序、五事記、五比尼】 (1)時,尊者優波離作是言:諸長老!是九法序,何等九?一波羅夷,二僧伽婆尸沙,三二不定法,四三十尼薩耆,五九十二波夜提,六四波羅提提舍尼,七眾學法,八七滅諍法,九法隨順法,世尊在某處為某甲比丘制此戒不? (2)優波離復言:比尼有五事記,何等五?一者修多羅,二比尼,三義,四教,五輕重。 修多羅者,五修多羅。 義者,句句有義。 輕重者,盜滿五重,減五偷蘭遮。 (3)復有五比尼,何等五?一者略比尼,二者廣比尼,三者方面比尼,四者堅固比尼,五者應法比尼。 略比尼者,五篇戒。 廣比尼者,二部比尼。 餘者非羯磨。 (4)如是集比尼藏竟,喚外千比丘入,語言:諸長老!如是集法藏,如是集比尼藏。 【細微戒之爭議】 (1)有比丘言:諸長老!世尊先語阿難,欲為諸比丘捨細微戒,為捨何等? 有言:亦應捨九十二波夜提。 即時一切咸皆默然。 (3)大迦葉言:諸長老!若已制復開者,當致外人言:瞿曇在世儀法熾盛,今日泥洹法用頹毀。諸長老!未制者莫制,已制者我等當隨順學。 【摩訶僧祇律傳承】 (1)此法從何處聞?從尊者道力聞比尼、阿毘曇、雜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 尊者弗沙婆陀羅復從誰聞?從尊者法勝聞。 法勝從誰聞?從尊者僧伽提婆聞。 龍覺從誰聞?從尊者法錢聞。 法護從誰聞?從尊者耆婆伽聞。 差陀從誰聞?從尊者護命聞。 牛護從誰聞,從尊者巨舍羅聞。 能護從誰聞?從尊者目哆聞。 法高從誰聞?從尊者根護聞。 耆哆從誰聞?從尊者樹提陀娑聞。 樹提陀娑從誰聞?從尊者陀娑婆羅聞。 陀娑婆羅從誰聞?從尊者優波離聞。 佛從誰聞?無師自悟更不從他聞。 (3)佛有無量智慧,為饒益諸眾生故授優波離,優波離授陀娑婆羅,陀娑婆羅授樹提陀娑,樹提陀娑如是乃至授尊者道力,道力授我及餘人。 我等因師教,從無上尊聞,聞持誦比尼,賢聖所行法, [T22,493a] (4)是名五百結集法藏竟。 ※摩訶僧祇律卷第三十三 【第二結集】 [T22,493a] (1)七百集法藏者,佛般泥洹後,長老比丘在毘舍離沙堆僧伽藍。 (2)爾時,諸比丘從檀越乞索,作如是哀言:長壽!世尊在時,得前食後食衣服供養;世尊泥洹後,我等孤兒誰當見與?汝可布施僧財物。 如是哀聲而乞。 (3)時人或與一罽利沙槃、二罽利沙槃乃至十罽利沙槃,至布薩時,盛著瓫中,持拘鉢量,分次第而與。 耶舍答言:過去。 耶舍答言:不淨。 諸比丘言:汝謗僧言不淨,此中應作舉羯磨。 (5)時,尊者陀娑婆羅在摩偷羅國。 問言:汝何故被舉? 答言:如是如是事。 彼言:汝無事被舉,我共長老法食味食。 耶舍聞是語已,作是言:諸長老!我等應更集比尼藏,勿令佛法頹毀。 【結集地點】 (1)問言:欲何處結集? 答言:還彼事起處。 爾時,中國都有七百僧集,有持一部比尼、二部比尼者,又從世尊面受者,又從聲聞受者,時有凡夫、學人、無學人、三明六通得力自在七百僧,集毘舍離沙堆僧伽藍,嚴飾床褥。 爾時,大迦葉、達頭路、優波達頭路、尊者阿難皆已般泥洹。 (3)爾時,尊者耶輸陀僧上座問言:誰應結集律藏? 諸比丘言:尊者陀娑婆羅應結集。 諸比丘言:雖有諸上座,但世尊記長老和上成就十四法,持律第一,汝從面受,應當結集。 (4)陀娑婆羅言:若使我結集者,如法者隨喜,不如法者應遮,若不相應者應遮,勿見尊重,是義、非義願見告示。 皆言: 【結集律藏】 (1)爾時,尊者陀娑婆羅作是念:我今云何結集律藏?有五淨法,如法如律者隨喜,不如法者應遮,何等五?一者制限淨乃至風俗淨。 (2)作是語:諸長老!是九法序,何等九?從四波羅夷乃至法隨順法,世尊在某處某處為某甲某甲比丘制戒,我從和上聞,為如是制此戒不? 皆言:如是如是。 (3)乃至:諸長老!是中須鉢者求鉢,須衣者求衣,須藥者求藥,無有方便得求金銀及錢,如是諸長老應當隨順學。
略說比尼者,佛在迦維羅衛尼拘律樹釋氏精舍。 時有二比丘尼,一名難陀,二名欝多羅,隨佛六月,求教誡法,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為我略說比尼,使我得解。 佛告比丘尼:貪欲不解因緣,共相習狎論說俗事,增長受陰,多欲不知止足,增貪欲瞋恚愚癡,諍訟不和合,非寂非覺非泥洹,當知非法、非比尼、非佛教,當作是知。無欲解因緣,不相狎習離俗言論,不增受陰,少欲知足,無貪欲瞋恚愚癡,離諍訟和合,寂靜覺泥洹,如是當知,是法、是比尼、是佛教。是名略說比尼。 刀治及灌筒,剃髮并作具
※摩訶僧祇律卷第四十 …餘盡同比丘尼。二部修多羅及學五百戒,世尊分別說戒序,八波羅夷,十九僧伽婆尸沙,三十尼薩耆波夜提,百四十一波夜提,八波羅提提舍尼,六十四眾學,七止諍法,法隨順法偈在後,比丘尼比尼竟。 [T22,548a] 《摩訶僧祇律》私記 (1)中天竺昔時,暫有惡王御世,諸沙門避之四奔,三藏比丘星離,惡王既死,更有善王,還請諸沙門還國供養。 (2)時巴連弗邑有五百僧,欲斷事而無律師,又無律文無所承案,即遣人到祇洹精舍,寫得律本于今傳賞。 (3)法顯於摩竭提國巴連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精舍,寫得梵本還楊州,以晉義熙十二年歲在丙辰十一月,於鬪場寺出之,至十四年二月末都訖,共禪師譯梵本為秦焉,故記之。 大迦葉滅後,次尊者阿難亦具持八萬法藏,次尊者末田地亦具持八萬法藏,次尊者舍那婆斯亦具持八萬法藏,次尊者優波崛多世尊記無相佛,如降魔因緣中說,而亦能具持八萬法藏。 【出現五部】 於是遂有五部名生,初曇摩崛多別為一部,次彌沙塞別為一部,次迦葉維復為一部,次薩婆多。 【說有部】 薩婆多者,晉言說一切有。所以名一切有者,自上諸部義宗各異,薩婆多者,言過去、未來、現在、中陰各自有性,故名一切有。 【大眾部】 王言:若爾者,當行籌知何眾多。 於是行籌,取本眾籌者甚多,以眾多故,故名摩訶僧祇。摩訶僧祇者大眾名也。
───────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