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攝事分˙蘊品 | ||
---|---|---|
Posted on Thu 02 Feb 2006 by insights (4294 reads) | ||
卯三釋(分二) 辰一辨二相(分二) 巳一如所有性 如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若愛味、若過患、若出離。 巳二盡所有性 盡所有性者,謂於諸行中,盡所有愛味、盡所有過患、盡所有出離。 辰二辨觀察(分二) 巳一觀察如所有性(分三) 午一愛味 此中觀察諸行為緣生樂、生喜,是名於彼「愛味」;又此愛味「極為狹小」: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愛味」。 午二過患 又觀察諸行是無常、苦、變壞之法,是名於彼「過患」;又此過患「極為廣大」: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過患」。 午三出離 又復觀察於諸行中欲貪滅、欲貪斷、欲貪出,是名於彼「出離」;又此出離「寂靜無上,畢竟安隱」:如是由二種相,觀察「如所有性所謂出離」。 巳二觀察盡所有性 又即此愛味、即此過患、即此出離,於諸行中,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審諦觀察,當知是名於彼觀察「盡所有性所謂愛味、過患、出離」。 子二顯體性(分二) 丑一約三種有情辨 又為了知如是三事體性是有,應知三種有情眾別: 一、於諸欲染著眾; 二、於諸欲遠離眾; 三、於諸欲離繫眾。 丑二約三種愚癡辨(分二) 寅一略標列 於此三處,復有三種世間愚癡:謂若天世間,若沙門、婆羅門,若諸天、人。 寅二明安立 如是三種世間,由三因緣應知安立: 一、由得欲自在及淨自在故,謂若魔、若梵世間; 二、由勤修得彼因故,謂若沙門、婆羅門; 三、趣種種業因果故,謂若諸天、人。 子三顯斷證 又於此三處,隨其所應,能斷、作證有二種道:離四倒心,謂已入見地,及於上修道多修習住。 子四解脫果(分三) 丑一辨相(分二) 寅一標列 又此二種道,有四種相心解脫果: 一、貪瞋〔癡〕縛「解脫相」(註:得脫); 二、欲貪「滅、斷、出、離相」(註:得出); 三、九結「離繫相」(註:得離。九結是愛、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慳); 四、生等諸苦「解脫相」(註:得解脫)。 寅二料簡 此中前三相,顯示「因處煩惱」解脫。 後一相,顯示「果處諸苦」解脫。 丑二舉喻(分二) 寅一出其四縛(分四) 卯一由種種縛 於此義中,譬如有人處在囹圄,為種種縛之所繫縛:所謂或木、或索、或鐵。 卯二由善防守 又置餘人令其防守;或設有彼從幽縶處逃至遠所,還執將來;或有尚不令彼轉動,況得逃避。 卯三由堅牢繫 或有安置廣大微妙種種可愛所繫妙欲在幽縶處,令彼自然心生樂著,無欲逃避。 卯四由怨加害 如是彼人為一切種縛之所縛,為善方便守之所守,為最堅牢繫之所繫。復為怨家隨欲加害,所謂打拍,或復解割,或加杖捶,或總斷命。 寅二結名解脫 若有能脫是四縛者,乃得名為「從一切縛而得解脫」。 丑三合法(分二) 寅一顯四縛(分四) 卯一貪瞋癡縛 如是於彼三處世間愚癡有情,為種種縛所繫縛者,當知即譬貪瞋癡縛。 卯二欲貪 其守禁者,譬不正尋思及未永拔煩惱隨眠;不正尋思故,尚不令動,況得離欲而遠逃避!煩惱隨眠未永拔故。雖世間道方便逃避,遠至有頂,復執將還。 卯三九結 可愛妙欲,譬之九結,由彼結故,令於生死自然樂著,於自繫縛不欲解脫。 卯四生等諸苦 彼既如是為種種縛極所密縛,善方便縛之所密縛,最堅牢縛之所密縛;復四魔怨,隨其所欲,以生等苦而加害之。 寅二結名解脫 若能從彼四種繫縛善解脫者,乃可名為「從一切縛而得解脫」。
A2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12】略教、【13】教果、【14】終、【15】墮數; 【16】三遍智斷、【17】縛、【18】解脫; 【19】見慢雜染、【20】淨說句; 【21】遠離四具、【22】三圓滿。
【12】癸一「略教門」(分三)【內15】 子一標 由三因緣,有諸聲聞往大師所,請略教授。 子二徵 何等為三? 子三釋(分三) 丑一由生勝解 謂唯多聞為究竟者,於諸餘行而厭背者,生如是解:「但略聞法,足得自義,何藉多聞以為究竟!」要修正行為真實故。又棄捨多聞究竟欲故。 丑二由有怖畏(分二) 寅一怖多所作 又有怖畏於所入門多所作者,為善方便而得入故。 寅二怖心散亂 或有即彼已於多法善聽、善思,彼作是念:「我於多法已善聽、思,若我今者盡已聽、思所得諸法以為依止,於住心境及解脫境,欲繫心者,將不令我作意散亂!若爾,住心尚不能得,何況解脫!」 丑三由不決定 又於如是所聞、所思一切法中,不得決定:「當依何者速證通慧?當依何者速得出離?當緣何境而得住心?當緣何境而得解脫?」 彼既如是自不決定,若於大師,或眾所識如來弟子現前見已,便即往詣請略教授。
【13】癸二「教果門」(分二)【內15】 子一標 復次,當知正教授有四種自義果得。 子二釋(分二) 丑一〔思惟所以〕 謂為此出家,及如此出家,即:形相具足、事業具足、意樂具足、處捨取具足。 丑二自義果 依此故得無上得、現法得、自然得、內證得。
【14】癸三「終門」(分二)【內15】 子一出種類(分二) 丑一標列 復次,有六種死:謂過去死、現在死、不調伏死、調伏死、同分死、不同分死。 丑二隨釋(分五) 寅一過去死 過去死者,謂過去諸行沒,乃至命根滅故死。 寅二現在死 現在死者,謂現在諸行沒,乃至命根滅故死。 寅三不調伏死(分二) 卯一釋因 不調伏死者,謂於過去世不調、不伏,「有隨眠行」(註:具有隨眠之諸行或身心)展轉隨眠〔及〕「世俗言說士夫」隨眠而命終已,於現在世結生相續,有隨眠行所攝自體而得生起。於現在世乃至壽盡,亦復如是不調、不伏,廣說乃至而命終已,未來自體復得生起。又能攝取有隨眠行。 卯二顯果 由攝取彼以為因故,便為生等眾苦所縛,亦為貪等大縛所縛。 寅四調伏死(分二) 卯一釋因 調伏死者,謂於現在世已調、已伏,無有隨眠而命終已,未來自體不復生起,亦不攝取有隨眠行。 卯二顯果 不攝取彼以為因故,解脫生等眾苦差別,亦復解脫貪等大縛。 寅五同分死、不同分死(分二) 卯一約調伏辨(分二) 辰一同分死 同分死者,謂如過去不調、不伏,曾捨身命,於現在世亦復如是而捨身命,當知如此名「同分死」、名「相似死」、名「隨順死」。 辰二不同分死 若於過去不調、不伏,捨身命已,於現在世已調、已伏而捨身命,當知此名「不同分死」、「不相似死」、「不隨順死」。 卯二約隨眠辨(分二) 辰一同分死 若於現在有隨眠行展轉隨眠而命終時,如過去死,名「同分死」及「隨順死」。 辰二不同分死 不如過去而命終時,不能攝取當所結生未來相續同分諸行,名「不同分死」及「不隨順死」。 子二略攝相〔教授〕(分二) 丑一標列 又此六種死,當知有二種相:謂諸行流轉過患相,及諸行還滅勝利相。 丑二隨釋(分二) 寅一諸行流轉過患相 若於過去及於現在,不調、不伏,同分而死,復於未來取生等苦,及為貪等煩惱縛者,名「諸行流轉過患相」。 寅二諸行還滅勝利相 若於現在已調、已伏,不同分死,又於未來不取眾苦,解脫一切煩惱縛者,名「諸行還滅勝利相」。
【15】癸四「墮數門」(分二)【內16】 子一標列 復次,由八種相,得入於彼諸行生起「世俗言說士夫」數(註:增諸數)中,謂: 如是名; 如是種類; 如是族姓; 如是飲食; 如是領受若苦若樂; 如是長壽; 如是久住; 如是所有壽量邊際。 子二指釋 如是諸相,於《菩薩地》宿住念中,當知如前已廣分別。
【16】癸五「三遍智斷門」(分二)【內17-18】 子一出三種(分四) 丑一標 復次,由三種相,於諸行中,應知無我遍智及斷。 丑二徵 何等為三? 丑三列 一、於內遍智; 二、於外遍智; 三、於內外遍智。 斷亦如是(註:內斷、外斷、內外斷)。 丑四釋 隨其所應,所謂「諸行都無有我、無有我所、亦無有餘互相繫屬(註:亦非他人所有)」,當知如是於「內、外、俱」遍智及斷。 (註:遍知諸行非我,為內遍智。遍知諸行非我所,為外遍智。遍知諸行非餘繫屬,為內外遍智) 子二釋得緣(分二) 丑一標差別 此中由法住智,得決定「遍智」; 數習此故,捨彼相應所有隨眠,得畢竟「斷」。 丑二明善巧(分二) 寅一令得遍智 當知此中,為於諸行未得遍智者,令得遍智故,如來大師「說正法要」(註:非汝所應,宜速斷除)。 寅二令得永斷 若於諸行已得遍智而未永斷者,為令唯於如先所得遍智數習得永斷故,(如來大師)「復加勸導」(註:斷彼法已,長夜安樂)。
【17】癸六「縛門」(分二)【內19-20】 子一由三種(分四) 丑一標 復次,於生死中而流轉者,有三種縛,由此縛故心難解脫。當知此唯善說法律能令解脫,非由惡說。 丑二徵 何等為三? 丑三列 一者、除其「愛結」,餘結(註:恚、慢、無明、見、取、疑、嫉、慳)所繫諸有漏事; 二者、愛結所染諸有漏事; 三者、能生當來後有諸行。 丑四釋 於此三縛,由三因緣,心難解脫,謂: 初、由種種故; 第二、由堅牢故,可愛樂故; 第三、由微細故。 子二由五相(分二) 丑一標列 復由五相,為後有縛所繫縛者,當知有五我慢現行:謂由所依故、所緣故、助伴故、自性故、因果故。 丑二隨釋(分五) 寅一所依 當知此中,薩迦耶見以為依止。 寅二所緣 計:「我未來或當是有?或當非有?」以有、非有為所緣境。 此中「非有」為所緣境,唯有一種; 「有」為所緣,乃有五種,謂「我當有色、我當無色、我當有想、我當無想、我當非有想非無想。」 如是一切總收為一,合有六種所緣境界。 寅三助伴 言助伴者,謂動亂心(註:於五蘊動搖)。 寅四自性 言自性者,恃舉行相為其自相,戲論自性為其共相,一切煩惱戲論性故。 寅五因果 因果性者:謂能感生為因性故,造作業行、愛隨逐故。
【18】癸七「解脫門」(分二)【內21-23】 子一標列三相 復次,由三種相,當知「心善解脫」: 謂於諸行「遍了知」故; 於彼相應諸煩惱「斷」得作證故; 煩惱斷已,於一切處「離愛」住故。 子二隨釋遍了知(分二) 丑一如所有性 又於此中,由四種行「相」,於諸行中能遍了知如所有性,謂「無常等」。 丑二盡所有性 由十一行「相」,於諸行中能遍了知盡所有性,謂「過去、未來等」,如前廣說。
【19】癸八「見慢雜染門」(分三)【內22-23】 子一總標列 復次,有二種、五種雜染,并五種因相。如是二種,諸有學者應知、應斷,諸無學者已知、已斷。 子二隨別釋(分二) 丑一出雜染(分二) 寅一二種雜染 何等為二?謂見雜染,及慢雜染。 寅二五種雜染(分四) 卯一標 此二當知五種差別,謂由行「相」故(註:我、我所、我慢),纏故(註:執著),隨眠故。 卯二徵 何等為五? 卯三列 一者、計我; 二者、計我所; 三者、我慢; 四者、執著(註:經文作繫著); 五者、隨眠(註:經文作使)。 卯四釋(分二) 辰一由行相 當知此中,計我、我所、我慢三種為所依止,於所緣事固執取著:「唯此諦實,餘皆愚妄。」 辰二由纏及隨眠 當知此中由纏道理,說名「執著」;即彼種子隨縛相續,說名「隨眠」。 丑二顯因相(分二) 寅一五種因相 又有識身及外事等,當知是彼五種因相,謂計我因相,乃至隨眠因相。 寅二二種因相(分二) 卯一標列 即此因相,復有二種: 一者、所緣因相; 二者、因緣因相。 卯二別配 計我、我慢,以有識身為所緣因相; 計我所,通以二種(註:有識身及外事)為所緣因相。 彼執著,以聞不正法、不如理作意,及彼隨眠為因緣因相; 彼隨眠,以不如實了知諸行、煩惱諸纏數數串習為因緣因相。 子三辨安立(分四) 丑一標 復次,有四種有情眾,當知於中安立雜染。 丑二徵 何等為四? 丑三列 一者、外道有情眾; 二者、此法異生有情眾; 三者、有學有情眾; 四者、無學有情眾。 丑四簡(分二) 寅一簡有無雜染(分四) 卯一外道有情眾 外道有情眾中,具有一切。 卯二此法異生有情眾 此法異生有情眾中,四種(註:計我、我所、我慢、隨眠)可得及彼因相,并執著因相一分(註:彼隨眠),然執著(註:聞不正法、不如理作意)不可得。 卯三有學有情眾 有學有情眾中,計我、我所二種及彼因相「執著、隨眠二種」皆不可得,及「我慢執著」并彼因相;然有「我慢隨眠」可得。 卯四無學有情眾 無學有情眾中,一切皆不可得。 寅二簡修行斷染(分四) 卯一外道有情眾 又外道有情眾,凡所有行,不為斷彼。 卯二此法異生有情眾 此法異生有情眾,所修諸行,正為斷彼而未能斷,未見如實故。 卯三有學有情眾 有學有情眾,已斷一分,為斷餘分復修正行;雖見如實,而不自稱:「我已能見」,猶未獲得盡、無生智故。 卯四無學有情眾 無學有情眾,一切已斷,於諸行中而自稱言:「我如實見」。
【20】癸九「清淨說句門」(分四)【內22-23】 子一標 復次,有八種清淨說句。 子二徵 何等為八? 子三釋(分二) 丑一前四種 謂由超過見、慢故(註:無有我、我所見、我慢),名「二種超過意清淨說句」; 由斷彼因相故,名「除相清淨說句」; 由斷彼執著故(註:無有繫著),名「寂靜清靜說句」; 由斷彼隨眠故(註:無有使),名「善解脫清淨說句」。 丑二後四種(分二) 寅一有學 復次,有學有二清淨說句: 謂於後有一切行中,由不現行道理,名「已割貪愛」(註:斷除愛欲); 及「轉三結」(註:轉去諸結)。 寅二無學 無學有二清淨說句: 謂〔正慢現觀〕故(註:正無間等); 及一切苦本貪愛隨眠永拔除故,名「已作苦邊」(註:究竟苦邊)。 子四結 如是一切總收為一,合有八種清淨說句。
【21】癸十「遠離四具門」(分三)【內15-21】 子一具足遠離 復次,由四支故,具足遠離,名善具足。何等為四? 一者、無第二而住(註:獨一靜處); 二者、處邊際臥具; 三者、其身遠離; 四者、其心遠離,謂於居家、境界所生諸相、尋思、貪欲、瞋恚悉皆遠離,依不放逸,防守其心。 子二精進修習(分二) 丑一略標 又由五相發勤精進,速證通慧。 丑二列釋(分五) 寅一有勢力 謂有勢力者,由「被甲精進」故。 寅二有精進 有精進者,由「加行精進」故。 寅三有勇悍 有勇捍者,由於廣大法中「無怯劣精進」故。 寅四有堅猛 有堅猛者,由寒熱蚊虻等所「不能動精進」故。 寅五有不捨善軛 有不捨善軛者,由於下劣「無喜足精進」故。 子三住於止觀 又為斷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如其次第奢摩他、毘缽舍那品隨煩惱故,願正止觀無有失壞。
【22】癸十一「三圓滿門」(分四)【內23-28】 子一標 復次,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有三圓滿。 子二徵 何等為三? 子三列 一、行圓滿; 二、果圓滿; 三、師圓滿。 子四釋(分三) 丑一行圓滿 行圓滿者,謂為觸證斷、無欲、滅界故,「聽聞正法」(註:多聞)、「為他演說」(註:善說法)、「自正修行」、「法隨法行」(註:法次法向),是名行圓滿。 丑二果圓滿(分二) 寅一心解脫 果圓滿者,謂即由此〔法隨法行〕增上力故,「心善解脫」。 寅二現法涅槃 又能證得現法涅槃(註:見法涅槃),是名果圓滿。 丑三師圓滿(分二) 寅一約大師辨(分二) 卯一標列 師圓滿者,謂能引發一切梵行之法,皆用世尊為根本故,皆由世尊轉法眼故,皆以世尊為所依故。 卯二隨釋(分三) 辰一為根本 由如來出世,有彼教可知,故說「世尊為彼根本」(註:為法主)。 辰二轉法眼 佛出世已,觀待彼彼所化有情,說正法眼,師及弟子展轉傳來,故說「世尊轉正法眼」(註:為導)。 辰三為所依 轉法眼已,若有於中生諸疑惑,唯依世尊乃能決了,故說「世尊為所依止」(註:為覆)。 寅二約說法師辨 又「說法師」,略有二種: 一者、由教; 二者、由證。 斯由從他聞正法已而宣說故; 依證學道、無學道已而宣說故。
A3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23】想行、【24】愚相、【25】眼、【26】勝利; 【27】九智、【28】無癡與【29】勝進; 【30】我見差別、【31】三相行; 【32】法總等品〔最後〕廣。
【23】癸一「想行門」(分二)【內29】 子一標列 於諸行中,修無常想行有五種:謂由無常性、無恆性、非久住性、不可保性(註:不安穩)、變壞法性故。 子二隨釋 此中剎那剎那壞故無常; 自體繫屬有限住壽故無恆; 外事劫後決定無住故非久住; 壽量未滿,容被緣壞,非時而死故不可保; 乃至爾所時住,於其中間不定安樂故變壞法。
【24】癸二「愚相門」(分二)【內29】 子一愚夫相(分三) 丑一標 復次,愚夫略有三種愚夫之相。 丑二徵 何等為三? 丑三釋(分二) 寅一舉謂己勝 謂諸愚夫,於一切行,如上所說五無常性,不能思惟;於非真實勝、劣性中,分別勝、劣,稱量自他,謂己為勝(註:我勝),是名「第一愚夫之相」。 寅二例謂等劣 如謂己勝,謂等(註:我等)、謂劣(註:我劣),廣說亦爾。 子二智者相 與此相違,當知智者,亦有三種智者之相。
【25】癸三「眼門」(分二)【內29】 子一標列 復次,由二種相,當知聖者慧眼清淨,謂由遠塵及離垢故。 子二隨釋(分二) 丑一約纏及隨眠辨(分二) 寅一遠塵 由見所斷諸煩惱纏得離繫故,名為「遠塵」。 寅二離垢 由彼隨眠得離繫故,說名「離垢」。 丑二約慢及餘煩惱辨(分二) 寅一遠塵 又現觀時,有麤我慢隨入作意,間無間轉,若遍了知所取、能取,所緣平等,彼即斷滅,彼斷滅故,說名「遠塵」。 寅二離垢 一切見道所斷煩惱隨眠斷故,說名「離垢」。
【26】癸四「勝利門」(分三)【內29】 子一標 復次,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時,當知即得十種勝利。 子二徵 何等為十? 子三釋(分十) 丑一見法 一者、於四聖諦已善見故,說名「見法」。 丑二得法 二者、隨獲一種沙門果故,說名「得法」。 丑三知法 三者、於己所證,能自了知,我今已盡所有那落迦、傍生、餓鬼,我證預流,乃至廣說,由如是故說名「知法」。 丑四遍堅法 四者、得四證淨,於佛、法、僧如實知故,名「遍堅法」。 丑五〔無惑〕 五者、於自所證無惑。 丑六〔無疑〕 六者、於他所證無疑。 丑七〔不由他信〕 七者、宣說聖諦相應教時,〔不藉他緣,不觀他面,不看他口〕。 丑八〔不由他度〕 八者、〔於此正法、毘奈耶中〕,一切他論所不能轉。 丑九〔得無所畏〕 九者、記別一切所證解脫,都無所畏。 丑十〔隨入聖教〕 十者、由二因緣隨入聖教,謂正世俗及第一義故。
【27】癸五「九智門」(分三)【內30-31】 子一標列 復次,有九種智,能於諸行遍知超越:謂諸行流轉智、諸行還滅智、雜染因緣智、清淨因緣智、清淨智、及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子二隨釋(分三) 丑一釋九智(分三) 寅一初二智 此中,「諸行流轉智」者,略由「三種因緣集故,一切行集」所有正智:謂喜集故、觸集故、名色集故,隨其所應,若色集、若受等集、若識集。 即此「三種因緣滅故,三種行滅」,是名「諸行還滅智」。 寅二次三智 雜染因緣智、清淨因緣智、及清淨智者,謂於愛味、過患、出離,如前應知。 寅三後四智 四聖諦中,苦等四智,如前分別聖諦道理,應知其相。 丑二釋遍知(分二) 寅一由諦現觀 於異生位修前五智,能速證後四聖諦智,由證彼故,能於諸行如實了知。 寅二由諦道理 又若於前諸智有闕,必定不能以諦道理遍知諸行,要當證得,方能遍知。 丑三釋超越 若於諦理遍知行智有所闕者,必定不能於上修道,以對治力斷諸煩惱,超一切行。與此相違,乃能超越。 子三總結 是故說言「有九種智,能於諸行遍知超越」。
|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