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攝事分˙蘊品 | ||
---|---|---|
Posted on Thu 02 Feb 2006 by insights (4296 reads) | ||
卯三廣因緣(分二)
辰一總標 當知此智,由二因緣不善清淨: 辰二別釋(分二) 巳一第一因緣(分二) 午一舉於空觀 一者、即於此時,謂於趣入順決擇分善根位時,有麤我慢隨入微細現行作意間無間轉。由是因緣,作如是念:我今於空能修、能證,空是我有;由是空故,計我為勝。 午二例無相等 如空,無相及無所有,當知亦爾。 巳二第二因緣(分二) 午一標體性 二者、能令彼法現行因緣,謂於諸欲或薩迦耶有染愛識。 午二明過患 由於如是有染愛識,不遍了知增上力故,便為諸欲、薩迦耶愛之所漂溺。由此意樂,於彼涅槃不能趣入,其心退還,如前已說。 丑二善清淨(分三) 寅一總標 又由八相能遍了知,遍了知故,除諸過患,當知是名極善清淨,離增上慢無我真智。 寅二別釋(分三) 卯一八能遍知(分八) 辰一無常 又於此中,已滅壞故,滅壞法故,說名無常。 辰二有為 諸業煩惱所集成故,說名有為。 辰三思所造 由昔願力所集成故,名思所造。 辰四緣生 從自種子,現在外緣所集成故,說名緣生。 辰五盡法 於未來世衰老法故,說名盡法。 辰六歿法 死歿法故,說名歿法。 辰七破壞法 未老死來,為疾病等種種災橫所逼惱故,名破壞法。 辰八離欲法及滅法 由依現量能離欲故,能斷滅故,名於現法得離欲法及以滅法。 卯二配釋觀相 當知此中,除離欲法及以滅法,由所餘相,略觀三世所有過患,由所除相,觀彼出離。若由如是過患、出離,遍知彼識,名善遍知。 卯三法無我性(分二) 辰一名諸法印 一切法中無有我性,名諸法印。 辰二名聖法印 即此法印隨論道理,法王所造,於諸聖身不為惱害,隨喜能得一切聖財,由此自然吉安,超度生死廣大險難長道,是故亦名眾聖法印。 寅三結簡 當知此中,由前名通達智,由後名善清淨見。
【63】癸八「善說惡說師等別門」(分二)【內71】 子一內外師弟高下差別(分二) 丑一標列 復次,應知由五種相,於內外法師及弟子高下差別: 一、由住故; 二、由御眾故; 三、由論決擇故; 四、由建立開顯道故; 五、由行故。 丑二隨釋(分五) 寅一由住故 謂諸外道師及弟子,恆常住於憒鬧之住;內法師弟,時時住於極寂靜住,是名第一高下差別。 寅二由御眾故(分二) 卯一外道師 又外道師,由自有量出家弟子諸外道僧,說名有僧,由自有量在家弟子諸外道眾,說名有眾,希彼一切共許為師,故名眾師。愚類眾生咸謂有德,是故說名共推善色。 卯二內法師 當知如來與彼相違,雖為一切天及世間無上大師,於彼同尊而無所冀。 寅三由論決擇故(分二) 卯一外道 又外道師與自弟子,共興議論決擇之時,凡有所說,展轉意解各各差別,不相扶順,轉增愚昧,非淨其智。 卯二內法 當知內法與彼相違。 寅四由建立開顯道故(分二) 卯一外道師(分二) 辰一總顯所依 又外道師為諸弟子,依止無因、不平等因,施設建立開顯其道。聽聞如是不正法故,為大羅剎嬈亂其心。又由不正尋思相應非理作意,其心散動。 辰二別釋其相(分五) 巳一名雜染 以於他所懷勝負心,咎責於他,若他反詰,便興辛暴,不審思擇,輕出言詞。自為無因、不平等因所覆藏故,名為雜染。 巳二名愚昧 由此愚夫於染因緣,若自若他不如實知,故名愚昧。 巳三名不明了 離清淨故,名不明了。 巳四名不善 於清淨因不善巧故,說名不善。 巳五名不知量等 又乃至於應所說語,如所說語,是處說語,如是一切不如實知,是故說彼為不知量,為不知思。 卯二內法師 當知內法與彼相違。 寅五由行故(分二) 卯一辨(分二) 辰一外道(分二) 巳一舉說因 又諸外道師及弟子,雖無異說,所說無減,無顛倒故; 雖不流漫,所說無增,無加益故。雖等所說,義相似故; 雖是法說,文平等故; 雖復記別法及隨法,然於同法樂為朋黨。 巳二顯無義 當知彼於法隨法行,自義證得不放逸者,尚不能得,況縱逸者!彼由如是不得自義,便為他論制伏輕毀,并彼所受諸惡邪法。 辰二內法 當知內法與彼相違。 卯二結 是名五種高下差別。 子二善說惡說苦樂差別(分二) 丑一遮非 復次,由四種相,當知諸行非定苦染。 又由四相,非定樂淨。 丑二顯正(分二) 寅一標列三事 如是四相,總依三事。何等為三? 一、依生處故; 二、依受故; 三、依世故。 寅二辨釋四相(分三) 卯一依生處辨(分二) 辰一樂等 此中樂者,謂在第三靜慮;樂所隨者,謂在人中,容有二種: 喜樂遍者,謂在初二靜慮; 未永離樂者,謂在第四靜慮已上。 辰二苦等 此中苦者,謂在餓鬼及以傍生; 苦所隨者,謂在人中; 憂苦遍者,謂在那落迦; 未永離苦者,謂在上天眾中,當苦所隨故。 卯二依受辨(分二) 辰一舉樂等 又言樂者,謂不苦、不樂受現在前位; 樂所隨者,謂苦受現在前位; 喜樂遍者,謂樂受現在前位; 不永離樂者,謂於一切位,樂因所隨故。 辰二例苦等 若與此相違,當知苦差別。 卯三依世辨(分二) 辰一舉樂等 又言樂者,謂順樂行,及樂已滅; 樂所隨者,謂有樂因,於未來世當生起樂; 喜樂遍者,謂於現在隨順樂處; 未永離樂者,謂餘三世。 辰二例苦等 與此相違,苦差別四,如應當知。
A8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64】二智并其事; 【65】樂等行轉變; 【66】請無請說經; 【67】涅槃有二種。
【64】癸一「二智并其事門」(分三)【內72-75】 子一標列二智 智有二種: 一者、正智; 二者、邪智。 子二釋其差別(分二) 丑一依同 此中正智依有事生,邪智亦爾。 丑二取別(分二) 寅一釋行相 雖此二智俱依有事,然正智如實取事,邪智邪分別不如實取事。 寅二出前行 由有正教、如理作意為前行故,於所知境正智得生。 子三廣正智義(分二) 丑一標相 由有邪教、非理作意為前行故,於所知境邪智得生。非正智生壞所知境,但於此境捨於邪執而起正智。 丑二喻合 如闇中色,明燈生時,不壞此色,但能照了;當知此義亦復如是。
【65】癸二「樂等行轉變門」(分二)【內76-79】 子一約諸位辨(分二) 丑一於樂受等位(分二) 寅一辨差別 復次,隨順樂處諸行,與無常相共相應故,若至苦位,爾時說名損惱迫迮。 寅二遮無轉 若至不苦不樂位,爾時方於行苦名苦迫迮;若不至彼位,便應畢竟唯順樂受,勿至餘位。 丑二於生老等位(分二) 寅一辨差別 又生、老等法所隨諸行,皆悉是苦,彼若至疾病位,說名損惱迫迮。 寅二遮無轉 若至生等苦位,名苦迫迮;若不至彼位,於諸行中生等苦因之所隨逐,勿至果位。 子二約眾緣辨(分二) 丑一釋道理 又本性諸行,眾緣生故,不得自在,亦無宰主。 丑二遮無轉 若有宰主,彼一切行雖性無常,應隨所樂流轉不絕,或不令生,廣說乃至於死。
【66】癸三「請無請說經門」(分二)【內80-81】 子一標列 復次,有二種契經: 一、因請而說; 二、不因請說。 子二隨釋(分二) 丑一因請說 因請說者,謂若有補特伽羅,由此諸行相教而調伏者,因彼請故,為轉如是諸行相教。 丑二不因請說 不因請說者,謂若於彼多百眾中,以無量門作美妙說;或為大師近住弟子阿難陀等作如是說,為令正法得久住故。
【67】癸四「涅槃有二種門」(分二)【內80-81】 子一圓滿涅槃(分二) 丑一明攝受(分二) 寅一標列 復次,當知由三分故,攝受圓滿涅槃: 一、隨順教授故; 二、正觀察一切行故; 三、由永斷一切煩惱故。 寅二隨釋(分三) 卯一隨順教授(分二) 辰一標所攝 隨順教授者,謂記說、教誡、神變所攝。 辰二別釋相(分二) 巳一記說神變(分二) 午一記差別 如來隨欲記說彼心,由自定意,以三行相遍照他心:若展轉久遠滅心,若無間滅心,若於現在所緣轉心。從定起已,隨念分別,思惟定內所受他心,如其所受即如是記:汝有如是心,謂久遠滅者;如是意,謂無間滅者;如是識,謂現在者。 午二釋說相 此據種類,不據剎那。 巳二教誡神變(分二) 午一略標列 即以如是記說、神變為依止故,於其三處而為教誡: 一、於行處現前境界,開許如理作意,遮止不如理作意; 二、於住處,遮止不正尋思,開許正尋思; 三、於止觀勤修行處,開許令斷未斷諸行,及令煩惱永得離繫而證涅槃。 午二明說意 如是宣說,令從三處諸隨煩惱心得清淨,謂從行處、住處、依處。 卯二觀察一切諸行 又正觀察過去、未來、現在諸行,名正觀察一切諸行。 卯三永斷一切煩惱(分二) 辰一出煩惱 又有三漏: 三漏為先而有欲害; 欲害為先而有尋思熱惱; 尋思熱惱為先而有追求憂惱。 辰二明永斷 如是一切皆永斷故,說名永斷一切煩惱。如是定住心善解脫,無相樂住無恐怖時,於現法中名入圓滿般涅槃數。 丑二顯所依(分二) 寅一標列三法 又依三法,依止自義,名住歸依;依止他義,名住洲渚。何者為三? 一、依內如理作意為先,法隨法行; 二、依佛聽聞所說正法; 三、依親近正法內善士,不依親近餘正法外一切外道諸不善士。 寅二結顯說因 如是三法,當知顯示人中四種多所作法: 謂親近善士; 聽聞正法; 如理作意; 法隨法行。 子二彼分涅槃(分二) 丑一明能證(分三) 寅一總標 復由三緣及五種相,當知證得彼分涅槃。 寅二別辨(分二) 卯一三緣 何等三緣? 一、遍知苦故; 二、深見一切隨順苦行諸過患故; 三、超過愁等一切苦故。 卯二五相 云何五相? 一、知苦種類相交涉時發生愁等,是名於彼遍知自性; 二、知有種子彼法得生,是名於彼遍知因性; 三、知自所行所知境界,是名於彼遍知緣性; 四、隨觀執著我所及我,皆是能順眾苦諸行,是名於彼遍知行性; 五、隨觀三世欲界所繫諸行過患,能斷一切愁等諸苦。 寅三總結 當知由此三緣、五相,獲得如是彼分涅槃。 丑二釋愁等(分二) 寅一約形相辨 由可愛事無常轉變,悲傷心慼,故名為愁。 由彼發言咨嗟歔欷,故名為歎。 因此拊膺,故名為苦。 內懷冤結,故名為憂。 因茲迷亂,故名為惱。 寅二約分位辨 又以喪失財寶、無病、親戚等事隨一現前,創生憂惱,說名為愁。 由依此故,次乃發言哀吟悲冤,舉身煩熱,名歎、苦位。 過此愁歎身煩熱已,內燒外靜,心猶未平,說名憂位。 過初日已,或二、三、五、十,日、夜、月,由彼因緣,意尚未寧,說名為惱。
A9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68】諍、【69】芽、【70】見大染; 【71】一趣、【72】學、【73】四怖; 【74】善說惡說中,宿住念差別。
【68】癸一「諍門」(分二)【內82-83】 子一如來無諍(分六) 丑一標 由四因緣,如來不與世間迷執共為怨諍,然彼世間起邪分別,謂為怨諍。 丑二徵 何等為四? 丑三列 一者、宣說道理義故,二者、宣說真實義故,三者、宣說利益義故,四者、有時隨世轉故。 丑四釋(分四) 寅一由道理義(分二) 卯一辨(分二) 辰一 依四道理 此中如來依四道理宣說正法,如前所謂觀待道理,作用道理,因成道理,法爾道理。 辰二明無諍事(分三) 巳一標 由此如來名法語者。如來終不故往他所求興諍事。 巳二徵 所以者何? 巳三釋(分二) 午一出無所諍 由諸世間,違返他義謂為自義,故興諍論;如來乃以一切他義即為自義,故無所諍。 午二釋往他所 唯除哀愍令其得義,故往他所為說正法。而諸邪執愚癡世間顛倒,妄謂自義、我義而有差別,故興我諍。 卯二結 由此因緣,當知如來名道理語者。 寅二由真實義(分二) 卯一標 又復如來名真實語者。 卯二釋(分二) 辰一於有說有 謂若世間諸聰敏者共許為有,如來於彼亦說為有,謂一切行皆是無常。 辰二於無說無 若於世間諸聰敏者共許為無,如來於彼亦說為無,謂一切行皆是常住。 寅三由利益義(分二) 卯一標 又復如來名利益語者。 卯二釋 謂諸世間有盲冥者,自於世法不能了知,如來於彼自現等覺而為開闡。 寅四由隨世轉義(分二) 卯一標 又復如來或時隨順世間而轉。 卯二釋(分二) 辰一於假說名 謂阿死羅、摩登祇等,依少事業以自存活,然諸世人為彼假立大富、大財、大食名想;如彼世人假立名想,如來隨彼亦如是說。 辰二於事說名 又如一事,於一國土假立名想,於餘國土即於此事立餘名想,如來隨彼亦如是說。 丑五簡 若懷怨諍而興怨諍,則不得名道理語者、真實語者、利益語者、隨世轉者。 丑六結 由具如是四種因緣,是故當知如來無諍。 子二世尊自說 又佛世尊,自然觀察所應作義,雖無請問而自宣揚現等覺法,能以稱當名、句、文身,施設建立諸法差別,廣說如前《攝異門分》,如是當知乃至說名平等開示。
【69】癸二「芽門」(分二)【內84-85】 子一出因、緣(分二) 丑一標 復次,一因、二緣,令後有芽當得生長。 丑二釋(分二) 寅一因 謂五品行中,煩惱種子所隨逐識,說名為因。 寅二緣(分二) 卯一識住 與〔田〕相似四種識住,說名為緣。 卯二喜、貪 又由喜、貪滋潤其識,令於彼彼當受生處,結生相續,感薩迦耶,亦名為緣。 子二辨種類(分二) 丑一舉不生(分三) 寅一因、緣皆具 此中有一,由四識住攝受所依,由喜、貪故,於現法中新新造集及以增長。彼於後時成阿羅漢,令識種子悉皆腐敗,一切有芽永不得生。 寅二緣闕喜、貪 又復有一,具一切縛,勤修正行,欣樂涅槃,遍於一切諸受生處,起厭逆想。彼具縛故,種子不壞,識住和合,然於諸有起厭逆想故無喜、貪。彼由如是修正行故,於現法中堪般涅槃,其後有芽亦不得生。 寅三緣餘上貪 又復有一,住於學地,得不還果,唯有非想非非想處諸行為餘,於有頂定具足安住。彼識種子猶未一切悉皆滅盡,然於識住能遍了知,能遍通達。彼由忘念增上力故,上地貪愛猶殘少分,是不還者,當來下地一切有芽不復更生。 丑二例生長 與此相違,當知一切諸後有芽,皆得生長。
【70】癸三「見大染門」(分二)【內84-85】 子一出二雜染(分二) 丑一標列 復次,雜染有二: 一、見雜染; 二、餘煩惱雜染。 丑二隨釋(分二) 寅一見雜染 見雜染者,謂於諸行計我、我所邪執而轉薩迦耶見。 由此見故,或執諸行以為實我,或執諸行為實我所,復有所餘此為根本諸外見趣。 寅二餘煩惱雜染 其餘貪等所有煩惱,當知是名第二雜染。 子二校量勝劣(分四) 丑一標 又見雜染得解脫時,亦能於餘畢竟解脫,非餘雜染得解脫時,即能解脫諸見雜染。 丑二徵 所以者何? 丑三釋(分二) 寅一由有退還(分二) 卯一無餘雜染 由生此者,依世間道,乃至能離無所有處所有貪欲,於諸下地其餘煩惱心得解脫,而未能脫薩迦耶見。 卯二有見雜染 由此見故,於下上地所有諸行和雜自體,不觀差別,總計為我,或計我所。由此因緣,雖昇有頂而復退還。 寅二由無退還 若於如是一切自體,遍知為苦,由出世道,先斷一切薩迦耶見,後能永斷所餘煩惱。由此因緣,無復退轉。 丑四結 是故當知唯見雜染是大雜染。
【71】癸四「一趣門」(分三)【內86】 子一標 復次,應知由三種相,道名一趣。 子二釋 謂於異生地,以五行相,觀察諸行五處差別。 即此觀察,於二時中修治令淨,謂於行向學地及無學地。 子三廣 云何名為五種行相觀察諸行? 一者、觀察諸行自性; 二者、觀察諸行因緣; 三者、觀察雜染因緣; 四者、觀察清淨因緣; 五者、觀察清淨。
【72】癸五「學門」(分三)【內87】 子一標 復次,應知於異生位,先於五處得善巧已,後於學位,即於如是五種處所,更以五種差別行相,審諦觀察,能令獲得速疾通慧。 子二徵 何等名為五種行相? 子三列 謂1觀察諸行;2諸行因緣;3「雜染因緣、清淨因緣」滅,寂靜故;4「趣向清淨」道,出離故;5諸行種種眾多性故(註:陰、蘊),各自種子所生起故(註:界),各待餘緣所生起故(註:入、處)。
【73】癸六「四怖門」(分二)【內88-89】 子一出怖因緣(分四) 丑一標 復次,應知由四因緣,於二處所發生恐怖,能為障礙。 丑二徵 何等為四? 丑三列 一者、若於此位生起; 二者、若依此法生起; 三者、若彼如是生起; 四者、若彼行相生起。 丑四釋(分四) 寅一位生起 位生起者,謂於非聖位中生起,於諸聖諦未得善巧; 又此非聖,於五處所亦未善巧。 寅二依生起 依生起者,謂於諸行起邪行相,計我、我所,薩迦耶見為依生起。 寅三如是生起 如是生起者,謂由二種諸行變壞差別生起: 一、由異緣所變壞故; 二、由自心起邪分別而變壞故。 寅四行相生起(分二) 卯一辨依處(分二) 辰一於諸行 行相生起者,謂於所愛,慮恐未來當變壞故,生恐怖行相; 於正變壞,生損惱行相; 即於所愛已變壞中,欣彼重生,起顧戀行相。 辰二於涅槃 又於涅槃,分別自體永變壞故,起怖畏行相。 卯二結能障 如是行相差別轉時,於愛樂聖教及愛樂涅繫,能為障礙。 子二廣邪執轉 又由二種門,於所緣境自所行處,我、我所執差別而轉,謂推求故,及領受故,即見及受。
【74】癸七「善說惡說中,宿住念差別門」(分三)【內90-91】 子一標 復次,由三種相,善說法者、惡說法者,於等事中宿住隨念,當知染、淨有其差別。 子二徵 何等為三? 子三釋(分三) 丑一第一差別(分二) 寅一辨(分二) 卯一惡說法者 謂惡說法者宿住隨念,於彼諸行自相、共相不如實知,便於諸行或全計常,或一分常,或計非常,或計無因。 卯二善說法者 善說法者宿住隨念,如實知故,無邪分別。 寅二結 是名第一二念差別。 丑二第二差別(分二) 寅一辨(分二) 卯一舉惡說法 又惡說法者,隨依何定發宿住念,不能如實了知是苦,便生愛味;由愛味故,於過去行深生顧戀,於未來行深生欣樂,於現在行不能修行厭、離欲、滅。 卯二例善說法 善說法者,當知一切與彼相違。 寅二結 是名第二二念差別。 丑三第三差別(分二) 寅一辨差別(分二) 卯一辨(分二) 辰一惡說法者(分二) 巳一出四雜染(分四) 午一標 又惡說法者,如是邪行,四種雜染所雜染故,能感後有。 午二徵 何等名為四種雜染? 午三列 一、業雜染; 二、見、我慢纏雜染; 三、愛纏雜染; 四、彼隨眠雜染。 午四釋(分四) 未一業雜染 若諸新業造作增長,若諸故業數數觸已而不變吐,是名「業雜染」。 未二見、我慢纏雜染 若於諸行,邪分別起薩迦耶見,於他有情,以諸沙門、婆羅門等與已挍量,謂自為勝、或等、或劣,是名「見、我慢纏雜染」。 未三愛纏雜染 於內於外所起貪欲,於愛行中應知其相,是名「愛纏雜染」。 未四彼隨眠雜染 於相續中,見、我慢、愛三品麤重常所隨逐,是名「彼隨眠雜染」。 巳二總攝二類(分二) 午一略標二 如是四種,總攝為二: 謂業、煩惱。
|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