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B1攝事分˙蘊品
  Posted on Thu 02 Feb 2006 by insights (4298 reads)
        辰三起居輕利不?

起居輕利不者,此問夜寐得安善耶,所進飲食易消化耶。

        辰四有歡樂不?(分二)

          巳一釋

有歡樂不者,此問得住無罪觸耶。

          巳二指

如是等類差別言詞,如聲聞地,於所飲食知量中釋。

  丑二攝四位

當知此問,在四位中:

一、內逼惱分;

二、外逼惱分;

三、住於夜分;

四、住於晝分。  

【86】癸四「似正法門」(分四)【內104】

子一出彼見(分二)

  丑一標說非

復次,若有說言:諸阿羅漢於現法中,於食物務、蘊界處等,若順、不順不如實知。言阿羅漢不順。不順,是不如理虛妄分別,非阿羅漢現法不順。

  丑二顯自義

所以者何?彼於食物務、蘊界處等現可見故。由此因緣,諸阿羅漢於其滅後,不順諸行,不了執著。是故世尊言阿羅漢是不順者,定是密語。

子二斥似法

當知此是似正法見。

子三明彼斷(分三)

  丑一斷所為(分二)

    寅一為哀愍他

由二種義,勢力為緣,諸同梵行或大聲聞,為欲斷滅如是所生似正法見,極作功用,勿令彼人或自陳說,或示於他,由是因緣墮極下趣。

    寅二為護聖教

或由愛敬如來聖教,勿因如是似正法見,令佛聖教速疾隱滅。

  丑二斷所因(分二)

    寅一出二因緣

復有二因,能生如是似正法見:

一者、於內薩迦邪見未能永斷;

二者、依此妄計流轉、還滅士夫。

    寅二明二對治(分二 )

      卯一略標列

為斷如是二種因故,說二正法以為對治。

謂於諸行,次第宣說無常、無我,於四句中,推求流轉、還滅士夫都不可得。

      卯二隨難釋

謂依有為,或依無為,聲聞、獨覺、佛世尊我,說名如來。

當知此我,二種假立:有餘依中假立「有為」,無餘依中假立「無為」。

若依勝義,非有為,非無為,亦非無為非有為。

  丑三斷勝利(分三)

    寅一標永斷

由說如是正法教故,於六種相覺悟生時,當知永斷似正法見。

    寅二別釋相

謂阿羅漢,於依所攝滅壞法故,覺悟無常;

於現法中為老病等眾苦器故,覺悟是苦;

於任運滅斷界、離界及與滅界,覺悟為滅、寂靜、清涼、及與永沒。

    寅三釋前非

若具如是正覺悟者,是阿羅漢邪增上慢俱行妄想尚不得有,況可如是於其滅後,若順不順戲論執著!

子四斥未斷(分二)

  丑一標二過患

當知未斷薩迦耶見,有二過患:

一、於能害有苦諸行,執我我所,由此因緣,能感流轉生死大苦;

二、於現法能礙無上聖慧命根。

  丑二喻釋後一(分三)

    寅一譬喻

譬如有人,自知無力能害怨家,恐彼為害,先相親附,以如意事現承奉之。時彼怨家知親附已,便害其命。

    寅二合法

愚夫異生,亦復如是,恐似怨家薩迦耶見當為苦害,便起愛縛,以可意行而現承奉。

    寅三結名

如是愚癡異生之類,於能為害薩迦耶見,唯見功德,不見過失,殷到親附。既親附已,由未得退,說名損害聖慧命根。

 

【87】癸五「疑癡處所門」(分三)【內105】

子一出二種(分三)

  丑一標

復次,諸外道輩,於內法律二種處所,疑惑愚癡。

  丑二徵

何等為二?

  丑三列(分二)

    寅一於有無見

謂佛世尊,誹毀有見及無有見,而於弟子終歿之後,記一有生,記一無生。

    寅二於常住我

又說勝義常住之我,現法、當來都不可得。

子二〔有三師〕

世有三師而現可得:

一、常論者;

二、斷論者;

三者、如來。

子三顯因斷(分二)

  丑一指如前說

此疑癡者,有二種因,當知如前似正法見、二種法教;

能斷此因,亦如前說。

  丑二廣無我教(分二)

    寅一難入難了(分二)

      卯一標列因緣

由二因緣,即此所說無我法性,彼諸外道難入、難了。

謂此自性難了知故,雖此相貌易可了知,然其相貌不相似故。

      卯二別釋其相(分二)

        辰一釋難入(分二)

          巳一總標

當知此中,無虛誑義、自所證義、是不共義,故彼自性難可悟入。

          巳二別辨(分三)

            午一無虛誑義

即此自性,體是甚深,似甚深現,是故說名「無虛誑義」。

            午二自所證義

又此自性,於內難見,從他言音亦難覺了,是故說名「自所證義」。

            午三是不共義

又此自性,非尋思者之所尋思,非度量者所行境界,是故說名「是不共義」。

        辰二釋難了(分二)

          巳一顯內證

又即此法,微妙、審諦、聰明、智者內所證故,說名「難了」。

          巳二指差別

此等差別,當知如前《攝異門分》。

    寅二智相差別(分三)

      卯一標列

由二種相,一切如來所說義智,皆應了知。何等為二?

一者、教智;

二者、證智。

      卯二隨釋(分二)

        辰一教智

教智者,謂諸異生聞、思、修所成慧。

        辰二證智

證智者,謂學、無學慧,及後所得諸世間慧。

      卯三料簡(分三)

        辰一異生

此中異生,非於一切佛所說義皆能了知,亦非於慢覺察是慢,又未能斷。

        辰二有學

若諸有學,非於我見一切義中皆不了知,又能於慢覺察是慢而未能斷。

        辰三無學

若諸無學,能作一切。

 

【88】癸六「不記門」(分二)【內106】

子一明不應記(分二)

  丑一標於二種

復次,諸佛如來於世俗諦及勝義諦,皆如實知,正觀於彼二種道理,不應記別。

  丑二為遮無義

若記別者,能引無義,故不記別,亦不執著,謂於滅後若有、若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

子二斥餘有記

若於如來如是智見為先不記謂無知者,當知自顯妄見俱行無智之性。

 

【89】癸七「變壞門」(分三)【內107】

子一標二種

復次,應知略有二種變壞:

子二釋彼相(分二)

  丑一諸行衰老變壞

一者、諸行衰老變壞,謂如有一年百二十,其形衰邁,由是因緣,名身老病。

  丑二心憂壞

二者、心憂變壞,由是因緣,名心老病。

子三簡差別(分二)

  丑一約所欲辨

第一變壞,若愚、若智,皆於其中不隨所欲。

第二變壞,智者於中能隨所欲,非諸愚者。

  丑二約所隨辨

又諸愚夫,若身老病,當知其心定隨老病;

其有智者,身雖老病而心自在,不隨老病。

是名此中愚、智差別。

 

【90】癸八「大師記門」(分二)【內108】

子一標於諸取斷遍知論(分二)

  丑一辨行相(分三)

    寅一善取法善思惟

復次,善取法者,由聞、思故;

善思惟者,由修慧故。

    寅二善顯了善通達

善顯了者,如所有性故;

善通達者,盡所有性故。

    寅三正請問善記

由二種相,諸聖弟子能正請問大師善記。

  丑二出依處

謂於諸取斷遍知論。

子二列釋二種善問記相(分三)

  丑一徵

何等為二?

  丑二列

一者、於此諸取斷遍知論;

二者、為此諸取斷遍知論。

  丑三釋(分二)

    寅一明不共

當知此中,於一切行斷遍知論,所謂如來。

    寅二顯隨觀(分二)

      卯一總標

又此諸取,若未斷滅,隨觀彼有三種過患;

若已斷滅,隨觀彼有三種功德。

      卯二別釋(分二)

        辰一舉過患(分三)

          巳一第一過患

一者、於諸行中所生諸取,行若變壞,便生愁等,應知是名第一過患,已得諸行變壞所作。

          巳二第二過患(分二)

            午一辨(分二)

              未一起追求

二者、於諸行中所生諸取,為得未得可意諸行,於追求時,廣行非一種種眾多差別不善。

              未二住四苦

由此追求行不善故,住四種苦:

一、將現前鄰近所起;

二、正現前現在所起;

三、他逼迫增上所起;

四、自雜染增上所起。

            午二結

應知是名第二過患。

          巳三第三過患

三者、即由如是惡不善法,愛習為因,身壞死後,往諸惡趣,應知是名第三過患。

        辰二例功德

與此相違,於諸取斷,隨觀三種功德勝利,如應當知。

 

【91】癸九「三見滿門」(分三)【內109】

子一總標

復次,當知略有三種聖者,三見圓滿,能超三苦。

子二別釋(分三)

  丑一三種聖者

云何名為三種聖者?

一、正見具足,謂於無倒法無我忍住異生位者。

二、已見聖諦,已能趣入正性離生,已入現觀,已得至果,住有學位者。

三、已得最後究竟第一阿羅漢果,住無學位者。

  丑二三見圓滿(分三)

    寅一徵

云何名為三見圓滿?

    寅二列

一、初聖者隨順無漏,有漏見圓滿;

二、未善淨無漏見圓滿;

三、善清淨無漏見圓滿。

    寅三配

此三圓滿,依說三種補特伽羅,隨其次第,如前應知。

  丑三超三種苦(分三)

    寅一徵

云何名為超三種苦?

    寅二列

謂初見圓滿,能超外道我見違諍所生眾苦;

第二見圓滿,能超一切惡趣眾苦;

第三見圓滿,能超一切後有眾苦。

    寅三釋(分三)

      卯一超違諍苦(分二)

        辰一出彼苦(分二)

          巳一徵

此中云何名諸外道我見違諍所生眾苦?

          巳二釋(分二)

            午一由我見(分三)

              未一總顯

謂此正法毘奈耶外,所有世間種種異道,薩迦耶見以為根本,所生一切顛倒見趣,如是一切,總稱我見。

              未二別列(分五)

                申一我論者見趣

謂我論者,我論相應一切見趣。

                申二一切常等論者見趣

或一切常論者,或一分常論者,或無因論者,或邊無邊論者,或斷滅論者,或現法涅槃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

                申三有情論者見趣

或有情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謂諸邪見,撥無一切化生有情,誹謗他世。

                申四命論者見趣

或命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謂命論者計命即身,或異身等。

                申五吉祥論者見趣

或吉祥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謂觀參羅、曆算、卜筮種種邪論,妄計誦咒、祠祀火等,得所愛境,能生吉祥,能斷無義。又計睹相為祥、不祥。

              未三略攝

彼復云何?

謂二十句薩迦耶見為所依止,發起妄計,前際、後際六十二種諸惡見趣,及起總謗一切邪見。

            午二顯眾苦(分四)

              未一徵

云何違諍所生眾苦?

              未二列

謂彼展轉見欲相違,互興諍論,發起種種心憂惱苦,深愛藏苦,互勝劣苦,堅執著苦。

              未三釋(分四)

                申一心憂惱苦

當知此中,若他所勝便生愁惱,是名初苦。

                申二深愛藏苦

若勝於他,遂作方便,令自見品轉復增盛,令他見品漸更隱昧,唯我見淨,非餘所見,執著邪見,深起愛藏。由此因緣,發生種種不正尋思,及起種種不寂靜意,損害其心,名第二苦。

                申三互勝劣苦

愛藏邪見增上力故,以他量己,謂已為勝、或等、或劣,因自高舉,凌蔑於他,是名第三互勝劣苦。

                申四堅執著苦

彼依此故,追求利養,即為追求苦之所觸。凡有所作,皆為惱亂,詰責他論,及為自論免脫他難,是名第四堅執著苦。

              未四結

如是四種,名見違諍所生眾苦。

        辰二明超越(分三)

          巳一標

內法異生,安住上品無我勝解,當知已斷如是眾苦。

          巳二徵

所以者何?

          巳三釋

彼於當來,由意樂故,於如是等諸惡見趣堪能除遣,是故若住初見圓滿,能超初苦。

      卯二超惡趣苦(分二)

        辰一明現觀

又即依此初見圓滿,親近、修習、極多修習,於內諸行發生法智,於不現見發生類智,總攝為一聚,以不緣他智而入現觀,謂以無常行或隨餘一行。

        辰二結超苦

彼於爾時,能隨證得第二見圓滿,及能超第二苦。

      卯三超後有苦

彼住此已,如先所得七覺分法,親近、修習、極多修習,能斷如前所說四種業等雜染,能隨證得後見圓滿,超後有苦。

子三料簡(分二)

  丑一眾苦差別

此中,第一補特伽羅,猶殘二苦,及殘現在所依身苦。

第二補特伽羅,唯殘一苦,及依身苦。

第三補特伽羅,一切苦斷,但依身苦暫時餘在,譬如幻化。

  丑二我見差別(分二)

    寅一唯依分別

又依分別薩迦耶見,立二十句,不依俱生。

    寅二簡內法無

又內法者,無如是行,依遍處定,謂地為我,我即是地,乃至廣說,一切應知。

 

【92】癸十「外愚相等門」(分四)【內110】

子一外愚夫相(分二)

  丑一略標五種

復次,諸外道輩,略有五種愚夫之相,由彼相故,墮愚夫數。

  丑二別釋其相(分五)

    寅一第一愚相

謂諸外道性聰慧者,猶尚不免懷聰慧慢,況非聰慧,是名第一愚夫之相。

    寅二第二愚相

又諸外道,多為貪求利養恭敬,自讚毀他,是名第二愚夫之相。

    寅三第三愚相

又諸外道,若諸聖者為說正法、正教、正誡,即便違逆,呵罵毀呰,是名第三愚夫之相。

    寅四第四愚相

又諸外道,自陳說似正法論,或開示他,是名第四愚夫之相。

    寅五第五愚相

又諸外道,雖為如來、如來弟子之所降伏,亦知如來所說法律是真善說,知自法律是妄惡說,然由我慢增上力故,都不信受,乃至不集觀察因緣,是名第五愚夫之相。

子二論師子王(成就六分)(分三)

  丑一標  

復次,如來成就六分,得名「無間論師子王」。

  丑二徵

何等為六?

  丑三釋(分六)

    寅一成就初分

所謂最初往詣外道敵論者所,乃至恣其問一切義,凡所興論,非為諍論,唯除哀愍諸有情故。其未信者令彼生信,若已信者今倍增長。

    寅二成就第二分

又興論時,諸根寂靜,形色無變,亦無怖畏習氣隨逐。

    寅三成就第三分

又終不為諸天世間之所勝伏,一切世間無敵論者,能越一翻,唯說一翻皆能摧伏。

    寅四成就第四分

又諸世間極聰慧者、極無畏者,若與如來共興論時,所有辯才皆悉謇訥。增上怖畏逼切身心,一切矯術虛詐言論皆不能設。

    寅五成就第五分

又復一切同一會坐,處中大眾,皆於佛所起勝他心,於彼外道敵論者所起他勝心。

    寅六成就第六分

又佛世尊言辭威肅,其敵論者所出言詞無有威肅。 

子三二種論差別(分三)

  丑一標列二種

復次,有二種論,何等為二?

一、有我論;

二、無我論。

  丑二校量勝劣

無我論有力,有我論無力。

有我論者常為無我論者所伏,唯除論者其力羸劣。

  丑三廣釋建立(分二)

    寅一有我論者(分三)

      卯一徵

云何名為「有我論者」?

      卯二釋(分二)

        辰一標義

謂如有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於色等行,建立為我,謂我有行,行是我所,我在行中,不流、不散,遍隨支節,無所不至。是故,色等諸行性我,依諸行田,生福、非福,因茲領受愛、不愛果。

        辰二喻成

譬如農夫依止良田,營事農業及與種植藥草、叢林。

      卯三結

是名「我論」。

    寅二無我論者(分二)

      卯一徵

云何名為無我論者?

      卯二釋(分二)

        辰一標列二種

謂有二種:

一、破我論;

二、立無我。

        辰二別釋其相(分二)

          巳一破我論(分二)

            午一破(分三)

              未一唯應生福、不生非福

破我論者:若計實我能有作用,於愛非愛諸果業中得自在者,此我恆時欣樂厭苦,是故此我唯應生福、不生非福!

              未二不應發生愁憂等難

又我作用常現在前,內外諸行若變異時,不應發生愁憂悲歎!

              未三常因旋轉無有變易難

又我是常,以覺為先,凡所生起,常應隨轉,無有變易,然不可得。

            午二結

如是名為「破有我論」。

          巳二立無我(分二)

            午一辨(分二)

              未一出緣生

立無我者:以一切行從眾緣生,若隨福緣福便生起,與此相違生起非福。由此為緣,能招一切愛非愛果。

              未二明假立

依眾緣故,皆是無常,唯於如是因果所攝諸行流轉假立我等。若依勝義,一切諸法皆無我等。

            午二結

如是名為「立無我論」。

子四有學無學差別(分三)

  丑一標  

復次,由五種相,有學、無學二種差別:

  丑二釋(分三)

    寅一約成就三種辨(分二)

      卯一舉智無上等

謂諸無學所成就智,說名無上;一切有學所成就智,說名有上。

      卯二例正行、解脫

如智無上,當知正行及與解脫無上亦爾。

    寅二約觀佛法身辨

又諸無學,以善清淨諸聖慧眼,觀佛法身,有學不爾。

    寅三約奉事如來辨

又諸無學,以善圓滿無顛倒行,奉事如來,有學不爾。

  丑三結

是名五相。

 

※※※※※※※※※※※※※※※※※※※※※※※※※※※※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瑜伽師地論《攝事分‧蘊品並科判》/玄奘法師譯;韓清淨科判;林崇安編輯--[桃園縣]中壢市:

內觀教育基金會,民92

面:29x21公分 --(佛法系列:B1)

ISBN:957-97732-8-9(平裝)

1.論藏

222.1                         92003502

 

 

 

 

 

 

 

瑜伽師地論《攝事分‧蘊品並科判》

 


編輯:林崇安教授

出版:[桃園縣]中壢市內觀教育基金會

助印郵撥:19155446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

通訊:320中壢郵政9–110信箱。或:

桃園縣大溪鎮頭寮福安里十鄰12之3(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電話:(03)388-2428; 0918-717-928

傳真:(03)425–8073

網址:http://www.insights.org.tw

版次:【內觀教育版】2003

出版日期:2003年(民92年)4月

 

page 9 of 9 prev :: next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