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B2攝事分˙處品
  Posted on Thu 02 Feb 2006 by insights (4222 reads)
卯二順證涅槃(分三)

辰一標

由二因緣,諸出家者力勵受行,速疾能證沙門義利,諸未信者令生淨信,其已信者被令增長。何等為二?

辰二列

一者、忍者;

二者、柔和。

辰三釋

言忍辱者,謂於他怨終無返報。

言柔和者,謂心無憤,性不惱他。

 

【160】丑三「略說門」(分三)【內211】

寅一標列二教

復次,以要言之,如來略依二種處所,說無界教:

一者、說有餘依涅槃界教;

二者、說無餘依涅槃界教。

寅二釋其差別(分二)

  卯一說有餘依涅槃界教

若由如是煩惱斷故,名成就斷補特伽羅不成煩惱,即由如是不住彼果後有眾苦,當知是名說有餘依涅槃界教。

  卯二說無餘依涅槃界教

若由如是不住煩惱後有苦果,即由如是乃至壽盡,既滅沒已,一切餘依都無所有,不住此身、不住餘身、不住中有,證得一切眾苦邊際,當知是名說無餘依涅槃界教。

寅三出其念因  

略有三種念力強因:

一、由其年少壯;

二、由前生串習;

三、由現法數習。

 

【161】丑四「內所證門」(分三)【內212-218】

寅一標

復次,由五種相,當知涅槃是內證法。

寅二列

謂離信故,乃至離見審察忍故,如前應知。

寅三釋

謂現法中,於內各別內外增上所生雜染,如實了知有及非有。

 

 

【162】丑五「辯一切智門」(分二)【內219-221】

寅一標列因緣

復次,由三因緣,顯示諸佛無上菩提:

一者、覺了一切境故;

二者、覺了有及非有如實事故;

三者、覺了染、淨二品一切法故。

寅二出他請問

是故他於如是三處,請問世尊。

 

【163】丑六「相門」(分二)【內222-230】

寅一出有為法

復次,諸有為法俱有轉時,令心迷亂,能令於相邪取分別,是故如來為諸弟子分別開示,令於彼相決定悟入。

寅二釋令悟入

為欲了知真實相故。又為於自無欺誑故,又為於他坦然無畏正記別故。

【164】丑七「捨所學門」(分三)【內231-232】

寅一出安立

復次,諸出家者,棄捨所學增上力故,當知安立顧戀境界。

又出家者,毀犯尸 羅增上力故,當知安立未出家者,棄背趣入心株覆事。

寅二釋因緣

遠離慚愧故,一向愛味故。

寅三隨難釋(分二)

  卯一別辨(分三)

    辰一名極愛味

若堅執取所緣境界,當知彼名最極愛味。

    辰二為心株杌

由是因緣,於修上品諸善業中,為心株杌,是不調柔、無堪能義。

    辰三覆所造惡

又即由此增上力故,行諸惡行,內懷隱匿,所造眾惡,故生其覆。

  卯二略攝

如是一切,略攝為一,說名於境最極愛味、心株覆事。

 

【165】丑八「業等門」(分二)【內233】

寅一依業故生(分二)

  卯一生次第(分二)

    辰一順次道理

復次,若於諸根無護行者,由樂聽聞不正法故,便生無明觸所生起染污作意。

即此作意增上力故,於當來世諸處生起,所有過患不如實知。

不如實知彼過患故,便起希求;

希求彼故,造作增長彼相應業;

造作增長相應業故,於當來世六處生起。

如是名為順次道理。

    辰二逆次道理

逆次第者,謂彼六處以業為因,業、愛為因,愛復用彼無明為因,無明復用不如正理作意為因,不正作意復用無明觸為其因。

  卯二因差別(分二)

    辰一舉業

又於此中,先所造業是現法受六處之因,現法造業是次生受六處之緣,或 是後受六處由藉。

    辰二例餘

愛等、業等,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寅二隨業而行(分三)

  卯一標簡

復次,由二因緣,後有生起:

一、後有業;

二、後有愛。

而但說言諸有情類隨業而行,不言隨愛。

  卯二釋由(分二)

    辰一標列三愛

何以故?略有三愛:

一者、欲愛;

二者、色愛;

三、無色愛。

    辰二釋不定生(分二)

      巳一欲愛(分二)

        午一望生惡趣(分二)

          未一標無能

此中欲愛,是不善者雖有異熟,然若不起惡不善業,終不能與惡趣異熟。

          未二釋為緣(分二)

            申一明增上

若欲界愛,於無明觸所生諸受起希求時,於可愛境發生貪欲,於可憎境發生瞋恚,於可迷境發生愚癡,由此三種增上力故,行不善業;由此業故,生諸惡趣。

            申二結助伴

非但由彼貪、瞋、癡纏,定墮惡趣。

然即此愛,於所造業異熟生時,能為助伴。

        午二望生善趣(分二)

          未一明增上

又由希求可愛境界增上力故,修行善行──身、語、意業,由此為因,得生善趣。

          未二釋非因

此中,可愛諸異熟果,但應用業為引生因,非染性愛。

又若此愛,色、無色繫,雖非不善,然是染污,一切皆非有異熟果。

      巳二色無色愛(分三)

        午一標體性

又即由此色、無色愛,名有愛者。

        午二明造業

彼由聽聞正法因故,於其欲界觀麤鄙相,證得明觸,而生世間如理作意相應諸受,調伏欲界貪、瞋、癡等,造修所成善有漏業。

        午三結助伴

由於此間造彼業故,當得生彼,不由於彼染污性愛;

然即此愛,於所造業異熟生時,能為助伴。

  卯三結說

是故但說諸有情類,隨業而行,不言隨愛。

 

【166】丑九「空門」(分二)【內234】

寅一世俗諦空(分二)

  卯一標說(分二)

    辰一舉果受者

復次,於外事中,世間假名增上力故,亦說有果及有受者。

彼或時空,世現可得,或時不空。

    辰二例因作者

如果、受者,因與作者,當知亦爾。

  卯二結名

如是名為世俗諦空,非勝義空。

寅二勝義諦空(分三)

  卯一略標義

若說恆時一切諸行唯有因果,都無受者及與作者,當知是名勝義諦空。

  卯二廣七種(分二)

    辰一標列

應知此空,復有七種:

一、後際空;

二、前際空;

三、中際空;

四、常空;

五、我空;

六、受者空;

七、作者空。

    辰二隨釋(分四 )

      巳一後際空(分二)

        午一釋(分二)

          未一斥未來實有

當知此中,無有諸行於未來世實有行聚自性,安立諸行生時從彼而來。

若有是事,彼不應生,於未來世諸行自性已實有故。

          未二詰無常可得

又不應有無常可得,既有可得,是故當知諸行生時,無所從來,本無今有。

        午二結

是名後際空。

      巳二前際空(分二)

        午一釋(分二)

          未一斥過去實有

又無諸行於過去世有實行聚自性,安立已生、已滅諸行,往彼積集而住。

若有是事,不應施設諸行有滅,過去行聚自性,儼然常安住故。

          未二詰無常可知

若無有滅,彼無常性應不可知,既有可知,是故諸行於正滅時,都無所往積集而住。有已散滅,不待餘因,自然滅壞。

        午二結

是名前際空。

      巳三中際空常空我空

又於剎那生滅行中,唯有諸行暫時可得,其中都無餘行可得,亦無別物,是名中際空。當知亦是常空,我空。

      巳四受者空作者空

以無我故,果性諸行空無受者,因性業行空無作者,如是名為受者、作者二種皆空。

  卯三釋道理(分二)

    辰一唯緣生

作者、受者無所有故,唯有諸行於前生滅,唯有諸行於後生生,於中都無捨前生者取後生者,是故說言唯有諸法從眾緣生,能生諸法。

    辰二無實用

又一切法都無作用,無有少法能生少法,是故說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但唯於彼因果法中,依世俗諦假立作用,宣說此法能生彼法。

 

【167】丑十「隨行門」(分二)【內235-237】

寅一於能順喜所緣

復次,由五種相,於能順喜所緣境界,隨順而行,深心喜樂,不如正理,執取其相,發生貪欲,多起尋思,方便求覓,因此廣行福、非福行。

寅二於順憂捨所緣(分三)

  卯一標隨應

如能順喜所緣境界,順憂、順捨所緣境界,如其所應,當知亦爾。

  卯二釋差別

其差別者,於能順憂所緣境界,隨順而行,深心厭惡,發生瞋恚。

於能順捨所緣境界,隨順而行,深心愚昧,發生愚癡。

  卯三例餘說

餘如前說。

 

【168】丑十一「恆住門」(分三)【內238-241】

寅一標其因緣

復次,有諸苾芻證阿羅漢,諸漏永盡,於一切境隨順而行,恆時不堪,乃至失念生諸煩惱,是故恆住無雜染住,由是因緣,說名恆住。

寅二釋無雜染

彼隨行品,若喜、若憂、若欣、若慼,諸阿羅漢皆無所有,乃至善中亦無是事。

寅三出隨德名(分三)

  卯一名最勝

又彼恆住,極難行故,及無罪故,名為最勝。

  卯二名第一真實福田

能成就者極難得故,說名第一真實福田。

  卯三名應奉請等

應當奉請,乃至廣說,當知如前《攝異門分》。

 

【169】丑十二「師弟二圓滿門」(分二)

寅一初義圓滿(分二)  《中阿含˙分別六處經》

  卯一總標

復次,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應知大師及弟子眾,各由二相,其德圓滿。

  卯二別釋(分二)

    辰一師德圓滿(分二)

      巳一徵

云何二相,應知大師其德圓滿?

      巳二釋(分二)

        午一第一相

謂依利他行,欲令悟入諸所有受皆是苦故,說受所依,說彼因緣,說能雜染所有隨行,說所對治及能對治師句,安立說一切種究竟出離,是名第一師德圓滿。

        午二第二相

又依自利行,宣說不共三種念住無雜染住,是名第二師德圓滿。

    辰二弟子德圓滿(分二)

      巳一徵

云何二相,應知弟子其德圓滿?

      巳二釋(分二)

        午一第一相

謂於如來無量法教,能了知已,而未得到聞之彼岸。若以得到其彼岸者,要為修行法隨法行,證得出離,非為受持。了知是已,如理修行,法隨法行,非但隨說音聲語言以為究竟,是名第一諸弟子眾其德圓滿。

        午二第二相

如是修行法隨法行,不以下劣而生喜足,要當往趣賢敏丈夫所趣之地,定當獲得彼所應得,是名第二諸弟子眾其德圓滿。

寅二後義圓滿(分三)  《中阿含˙拘樓瘦無諍經》

  卯一總標

復次,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復由三相,應知大師其德圓滿;

又由二相,應知弟子其德圓滿。

  卯二別釋(分二)

    辰一師德圓滿(分二)

      巳一徵

云何三相,應知大師其德圓滿?

      巳二釋(分二)

        午一辨三相(分三)

          未一第一相

謂佛世尊,為諸弟子最初施設遠離二邊中道正行,是名第一師德圓滿。

          未二第二相

又於聖教未生信者、有毀犯者,以正方便令入聖教,離諸毀犯,是名第二師德圓滿。

          未三第三相

又於聖教已得入者,由四法攝正攝受之,是名第三師德圓滿。

        午二釋四攝(分三)

          未一徵

云何名為四種法攝?

          未二列

於秘密,以其如法閑靜教授而教授之,不以非法;

於違犯,以其如法苦切語言現前呵擯,非不如法;

於尋思,依止耽嗜,教令於內勤修寂靜;

令時時聽聞正法,常無懈廢。

          未三釋(分四)

            申一如法教授

又令遠離相似正法,及令對治棄捨正行。當知即是於其秘密,能引如法閑靜教授。

            申二如法呵擯

於實毀犯,若正了知,要當呵擯方調伏者,以如法言現前呵擯,心無雜染。

            申三令修內靜

於尋思者,方便令其易得決了,於諸流蕩五妙欲者,示其過患,令生厭離,漸次修學,乃至證入第四靜慮,所有尋思,依止耽嗜,方能於內究竟寂靜。

申四令聞無廢

自令無惱,令他攝取,當知是名於時時間聽聞正法,常無懈廢。

    辰二弟子德圓滿(分二)

      巳一徵

云何二相,諸弟子眾其德圓滿?

      巳二釋(分二)

        午一第一相

謂諸弟子,最初忍受大師所見,謂諸法中空無我見。由是因緣,於諸法中不增益我,起邪執著,亦不毀壞世俗道理。勝意樂故,無所隨從;隨言說故,亦不遠離,是名第一諸弟子眾其德圓滿。

        午二第二相

又彼於見既忍受已,能正修行法隨法行,由四法攝所攝受時,若彼諸法有苦、有害,如實了知,能速斷滅;若彼諸法無苦、無害,如實了知,能速作證,是名第二諸弟子眾其德圓滿。

  卯三總結

如是大師及弟子眾之所攝受諸佛聖教,當知一向無染清淨,諸聰慧者之所歸趣。

 

※※※※※※※※※※※※※※※※※※※※※※※※※※※※※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瑜伽師地論《攝事分‧處品並科判》/玄奘法師譯;韓清淨科判;林崇安編輯--[桃園縣]中壢市:

內觀教育基金會,民92

面:29x21公分 --(佛法系列:B2)

ISBN:957-97732-8-9(平裝)

1.論藏

222.1                         92003503

 

 

 

 

 

 

 

瑜伽師地論《攝事分‧處品並科判》

 


編輯:林崇安教授

出版:[桃園縣]中壢市內觀教育基金會

助印郵撥:19155446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

通訊:320中壢郵政9–110信箱。或:

桃園縣大溪鎮頭寮福安里十鄰12之3(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電話:(03)388-2428; 0918-717-928

傳真:(03)425–8073

網址:http://www.insights.org.tw

版次:【內觀教育版】2003

出版日期:2003年(民92年)4月

 

page 8 of 8 prev :: next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