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4攝事分˙道品 | |||
---|---|---|---|
Posted on Thu 02 Feb 2006 by insights (4144 reads) | |||
【319】子二「清淨戒圓滿門」(分三)【內625-626】
丑一第一義(分三) 寅一淨戒圓滿 復次,於性罪處能遠離故,當知是名淨戒圓滿。 寅二善法圓滿 於能密護諸根門等,攝受淨戒所有善法,無間受持相續轉故,當知是名善法圓滿。 寅三別解脫圓滿 於遮罪處能遠離故,當知是名別解脫圓滿。 丑二第二義 又依聖所愛戒、若依蘊等五種善巧、及依別解脫律儀受持世俗所有禁戒,隨其次第,應知淨戒圓滿等第二門差別。 丑三二種所學差別(分二) 寅一第一種差別 復次,依淨尸羅,略有二種所學差別: 一者、受持「非止」所攝,所受尸羅所有如法身、語現行所攝學處; 二者、受持是「止」所攝,所受尸羅所攝學處。 寅二第二種差別 此復二種: 謂或有是毘奈耶所說,非別解脫所說; 或有是毘奈耶所說,亦是別解脫所說。
【320】子三「現行門」(分二)【內627】 是故一切總略而言,有三學處: 一、增上現行; 二、增上毘奈耶; 三、增上別解脫。
【321】子四「學勝利門」【內628-629】 復次,學勝利住慧為上首,解脫堅固,念為增上。修習三學,速圓滿等,如《攝釋分》廣辯應知。
【322】子五「學差別門」(分二)【內630】 丑一戒學差別(分二) 寅一辨(分二) 卯一指前相 復次,「住具戒」等,如《聲聞地》應知已辯。 卯二釋異名(分七) 辰一名律儀 又即淨戒,對治一切犯戒惡故,密護根門所依處故,說名律儀。 辰二名圓滿清淨 初善受故,說名圓滿。 後善守故,說名清淨。 辰三名善無罪 感愛果故,說名為善。 無染污故,說名無罪。 辰四名無害隨順 於諸有情能善隨順慈心定故,說名無害。 於沙門性善隨順故,說名隨順。 辰五名順澄清及不隨順 趣聖所愛澄清性故,名順澄清。 終不隨順戒禁取故,名不隨順。 辰六名同色類及與順轉 與同法者為同分故,名同色類。 於正修習增上心、慧為所依處,隨順轉故,名為順轉。 辰七名無熱惱無燒惱無悔惱 不惱於他饒益轉故,又正遠離自苦行故,名無熱惱。 於所受持無變悔故,名無燒惱。 於諸毀犯不現行故,如法悔除己所犯故,名無悔惱。 寅二結 如是名為增上戒學所有差別。 丑二心學、慧學差別(分三) 寅一總標〔法住〕 三住為依,當知增上心學、慧學所有差別。 寅二別配天住、梵住、聖住 謂由天住、梵住差別,應知增上心學差別; 由諸所有覺分等法,聖住差別,應知增上慧學差別。 寅三隨釋(分三) 卯一天住 謂四靜慮、四無色等,名為「天住」。 卯二梵住 四無量定,名為「梵住」。 卯三聖住(分二) 辰一標列一切 四聖諦智、四種念住,乃至道支、四種行跡、勝奢摩他、毘缽舍那、四法跡等,當知一切皆名「聖住」。 辰二廣無染法(分二) 巳一標列四種 又有四種,若行、若住,無雜染法,令修觀者,或於境界退出遊行;或於所緣安心靜定,離諸雜染,安隱而住。云何為四? 一、於隨順喜受境界諸雜染喜,深心棄捨; 二、於隨順憂受境界諸染污憂,深心棄捨; 三、於毘缽舍那品諸隨煩惱,淨修其心; 四、於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淨修其心。 巳二結〔四法跡〕 於是四種,若行、若住,離諸雜染,安隱住法,應知四種安足處所所依法跡,如其所應,當知即是「無貪、無瞋、正念、正定」。
證淨相應/不壞淨/證淨攝
A12攝頌標列
復次,嗢柁南曰:
【323】證淨初安立; 【324】有變異為先; 【325】天路、【326】喻明鏡; 【327】記別最居後。
【323】子一「安立門」(分四)【內631-640】 丑一標列二法 具足正見如來弟子,略由二法,能正攝受澄清性故,應知建立四種證淨,謂沙門義所攝信、戒。 丑二別釋其相(分二) 寅一信澄清性 於能說者,於沙門義,於同法者,於能證得沙門助伴所有淨信,深固根本,於餘生中亦不可引,無虛誑故,名澄清性。 寅二戒澄清性 及淨尸羅,於其一切能往惡趣惡不善法,獲得畢竟不作律儀,是故亦得名澄清性。 丑三明建立義(分二) 寅一第一義(分二) 卯一顯最勝(分二) 辰一信澄清性 應知此中,依止淨信,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深生信解;由此淨信澄清性故,設在餘生,於佛善說法毘奈耶,畢竟無轉。 辰二戒澄清性 又由怖畏諸惡道苦,受持淨戒,對治惡行;由此攝受戒澄清性,設在餘生,亦不造惡墮諸惡趣,畢竟無退,乃至涅槃。 卯二簡所說 由於善說法毘奈耶畢竟無轉所依處故,畢竟不往一切惡趣所依處故,其用最勝,唯說信、戒為澄清性,非餘精進、念、定等法非澄清性。 寅二第二義 又此信、戒,是其增上,戒定慧學所依止處;由說信、戒是清淨故,義顯三學皆得清淨。由是因緣,唯說是二以為證淨,是名第二義門差別。 丑四廣釋異名(分三)【內635】 寅一名滋潤福 如是證淨,善能滋潤一切墮界白淨法故,名滋潤福。 寅二名滋潤善 能引殊勝諸聖道故,名滋潤善。 寅三名能引樂 能引所餘煩惱斷故,名能引樂。
【324】子二「有變異為先門」(分二)【內641-642】 丑一出有變異(分三) 寅一標 復次,一向決定能往善趣,成就證淨諸聖弟子,猶有住於善趣,三種諸大互違變異所起重苦怖畏,然無惡趣所有怖畏。 寅二徵 云何三種重苦怖畏? 寅三列 一者、病苦; 二者、老苦; 三者、斷截末摩死苦。 丑二簡非變異 是故說言:其四大種可令變異,非已成就四種證淨,諸聖弟子可有變異。
【325】子三「天路門」(分三)【內643-646】 丑一出無惱害 復次,若第一義清淨諸天,說名最勝無有惱害,由身、語、意畢竟無有惱害事故。 即依如是清淨天性,說四證淨名為天路。 丑二明修隨念(分二) 寅一總標 又四證淨為所依止,諸聖弟子依三種門,修六隨念。 寅二別辨(分三) 卯一辨所為 一者、為斷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所起染惱; 二者、為斷毘缽舍那品諸隨煩惱所起染惱; 三者、為斷雖無染惱而於未來當可生起二隨煩惱。 卯二辨隨煩惱 當知此中,惛沈、睡眠,名「奢摩他品諸隨煩惱」; 欣樂諸欲俱行掉舉、貪等過失所生不善欲尋伺等,令心流散諸雜染法,名「毘缽舍那品諸隨煩惱」。 卯三辨差別 又由勝義諦理所得隨念,名「義威勇」。 由世俗諦理所得隨念,名「法威勇」。
【326】子四「喻明鏡門」【內647-650】 復次,譬如有人執持明鏡,為觀自面淨不淨相。 如是如來諸聖弟子,執持微妙證淨明鏡,為如實觀自身所有染淨諸相。 【327】子五「記別門」(分二)【內651-656】 丑一果證差別(分二) 寅一辨前三果(分三) 卯一預流【內651-652】 復次,若有成就四種證淨,唯即依自四種證淨,為他記別,不依上位能順歡喜所修隨念。 由此因緣,當知記別預流果證,未趣上位所修道故。 卯二一來(分二)【內653】 辰一標因緣 若於上位能順歡喜五種隨念,為他記別,由是因緣,當知記別一來果證。 辰二釋所由 由三摩地未成滿故,於離欲道未圓滿故,於彼諸天未現見故,為求離欲,修習能順歡喜諸法。 由此歡喜為所依故,發生輕安; 由輕安故領受身樂,由受樂故心得正定,而於靜定未得成滿。 卯三不還【內654-656】 若於上位六種隨念,為他記別,由是因緣,當知記別不還果證。 寅二簡最上果 阿羅漢果,唯出世道乃能趣證; 所有隨念,唯是世間,是故不還果證已上,更無如是隨念記別。 丑二證淨差別 又四證淨,預流果中唯說為「淨」; 於餘學果說「圓滿淨」; 於最上果說為「第一圓滿清淨」。
結語
如是略引隨順此論「境」「智」相應諸經宗要摩呾理迦,其餘一切,隨此方隅,皆當覺了。
※※※※※※※※※※※※※※※※※※※※※※※※※※※※※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瑜伽師地論《攝事分‧道品並科判》
編輯:林崇安教授 出版:[桃園縣]中壢市內觀教育基金會 助印郵撥:19155446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 通訊:320中壢郵政9–110信箱。或: 桃園縣大溪鎮頭寮福安里十鄰12之3(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電話:(03)388-2428; 0918-717-928 傳真:(03)425–8073 版次:【內觀教育版】2003 出版日期:2003年(民92年)4月
|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