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及非量的探討 |
---|
Posted on Thu 16 Feb 2006 by insights (6934 reads) |
因明與辯經
量及非量的探討 (林崇安, 1991) 說明:量與非量是因明與量論的一重要論題,由於佛教不同宗派對此有 今先依唯識宗與經量部的共通看法,來探討量與非量: 量是「新而沒有欺妄的認知」,例如,當眼睛明確地看到月亮而產生眼 非量有五種:一為決斷識,二為意伺,三為顯而未定,四為猶疑 決斷識是已通達後再通達的覺知,分成「現識決斷識」及 意伺是得到比量前,於流轉境傾向一邊執著之覺知,分成 顯而未定是於流轉境之自相明顯但不能引起決定的覺知,分成 猶疑是往二邊懷疑的覺知,分成「義已轉之猶疑」、「義未轉之猶疑 顛倒識是於流轉境錯誤之覺知,分成「分別顛倒識」及 以上先分清這些「非量」的類別,而後來探討「量」的類別。 「量」分成現量與比量。 現量是離分別且無錯亂的一種新而沒有欺妄的認知(覺知),分成 比量是依靠正因對所衡量的隱蔽事物的一種新而沒有欺妄的認知 第一種如「布施得受用之果報」等聖教量,是極隱蔽事物的一種量。 第二種如「懷免稱之為月」是名言思惟所立,為世間共許 第三種是對稍微隱蔽的事物推得的一種比量,例如火出煙 在唯識宗與經量部的共通看法下,只有現識及現量才是無錯誤的覺知,例如瓶 因此,對瓶這一對象(流轉境),在眼識現量上呈現的是「自相」 在中觀宗自續派的觀點下,四種現量中,瑜伽現量及自證現量才是沒有錯誤的覺知。 中觀宗應成派則認為有情的根識都帶有「顯二」(例如,見到瓶子 中觀宗應成派認為量是「不欺妄的認知(覺知)」,不須是「新」 又主張比量除了前述三種之外,尚有「譬喻比量」。 應成派認為現量只有三類,不承認自證現量。 在修證方面,主張先由比量得知「法無我」,而後修此比量後的 一般心法及心所有法的生起,須具備因緣、增上緣、所緣緣及等無間緣 依經量部的看法,根現量(如眼識)的生起,所緣緣是色法(如瓶) 意現量的所緣緣,例如呈在根現量的色法,其不共增上緣是意根 瑜伽現量雖有所緣(如無常),但無所緣緣,其不共增上緣是止觀雙連 經量部認為自證現量也無所緣緣,其不共增上緣是意根 唯識宗對現量及分別心所須的緣,另有不同的看法,這與其宗義的不同有關。 ──摘至《佛教因明的探討》(林崇安,慧炬出版社,1991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