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禪修的理論與實踐 |
---|
Posted on Tue 28 Feb 2006 by insights (5229 reads) |
《內觀禪修的理論與實踐》
──七日禪修的要點
編者:林崇安
佛法系列 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2005
內觀禪修的理論與實踐
目錄
第零日:內觀禪修法門 第一日:止與觀 第二日:內觀禪修與三學 第三日:正法與內觀 第四日:正念正知與覺性 第五日:內觀與四念住 第六日:禪修的四個重點 第七日:禪修問答 附錄:內觀的法流 內觀禪修的理論與實踐
林崇安(內觀教育,2005)
第零日:內觀禪修法門
什麼是內觀禪修呢?目標是什麼呢? 內觀禪修就是使禪修者經由一段時間的訓練,培養出一種開放而穩定的往內觀察的能力。這種能力使自己的內心輕鬆而明白,以這種清醒而穩定的心,就可以面對人生的起伏,這便是內觀禪修的目標。這能力人人都可培養出來,但要經過一番的訓練。譬如人人可以被訓練到會開車,而擁有開車的能力,但如果沒有實際的訓練,即使懂得車子的原理,仍然不會開車。內觀能力經過訓練培養起來以後,就伴隨著你,所以說,內觀能力是你最可依賴的朋友。內觀禪修如何訓練這一顆心,使之清楚而不起晃動呢?以下就介紹阿含經中,佛陀所傳的重要方法。
(一)將心擺在呼吸上
佛陀所教導的一個重要禪修方法就是「觀呼吸」。禪修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要輕鬆!觀呼吸時,要輕鬆地覺知自己面前呼吸的進出。眼睛自然地張開,不用閉眼睛。全身放鬆,背要直,肩膀要鬆。呼吸進來時,知道進來了;呼吸出去時,知道出去了。如此,一直將心擺在覺知呼吸上,不用專注在鼻端的一點。因為專在一點,不知不覺就會使心緊起來,而不再處於輕鬆的狀態。坐久了,脚痛怎麼辦?此時可以換脚,但要覺知整個換脚的過程,而後再回到覺知呼吸的進出。這種觀察呼吸的方式,便是佛陀所教導的「安那般那念」,也就是「入出息念」,一般簡稱為「觀呼吸」,論典上尊之為「甘露法門」,可知其重要地位。佛陀說:
「盤腿而坐,端正身體,繫念在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彼長入息,了知我長入息。彼長出息,了知我長出息。或短入息,了知我短入息。或短出息,了知我短出息。」
(1)這段經文的意思是說:禪修的人坐好身體後,就將注意力擺在面前附近,很清楚地覺知氣息的進入和氣息的出去。 (2)在禪修的過程中,首先覺知到長的入息和長的出息,覺知久了以後,也可以覺察到呼吸入出的交換時的情況。這個交換的階段,稱做「短」的入息出息。此時因為內觀能力已不斷提昇,因而可覺察到呼吸在進出之間的那一小小段落的情況。 (3)觀察呼吸時,一方面身心要放輕鬆,一方面內心的覺知不要離開所觀察的呼吸,也就是說,你的心不要跑到其他的地方去,那麼,你就開始「活在當下」了,並且開始擁有一種往內觀察的能力了。
(二)將心擺在身體的動作上
佛陀所教導的另一個重要禪修方法就是「經行」。依據同樣的原則,輕鬆地將心擺在覺知自己當下的動作上。經行是在一段適當的距離內(約十幾步)來回行走。行走時,全身放鬆,雙手抱在胸前或握在身後,以自然而舒適的步伐行走,眼睛自然地張開,不要看太遠,也不要看太近,步伐速度要自然,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在經行時,一直覺知自己的腳步移動,同時以開放的心,接納各種內外的訊息,不為順逆的情境所動,內心保持穩定,不起貪瞋的心。佛陀說:
「於行時,了知我在行。於住時,了知我在住。於坐時,了知我在坐。於臥時,了知我在臥。此身置於如何之狀態,亦如其狀態而了知之。」
禪修者在行、住、坐、臥的整個過程中,一旦能夠長期保持這種穩定向內觀察的覺知能力,內心即能感覺歡悅、輕安,而得到生活中的定。
(三)自我評估與提昇
(1)每次至少連續觀察呼吸或經行三十或四十分鐘,一天多次。 (2)如何每天檢定自己內心的穩定能力?持續觀察三、四十分鐘後,就可以檢省:在這段時間內,如果有百分之五十以上,心從對象(呼吸或腳步)移開,那就表示內心的穩定能力很低;如果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心都安住在對象上,那就表示內心的穩定能力高。 (3)內觀禪修的訓練,就是使內心的穩定度,從能力低提升到能力高。譬如投籃球,開始學習時,十個投近一二個,經過不斷的訓練就能投近八九個。禪修訓練的最後階段,要求心能不費力氣地一直(百分之百)安住在對象上。
(四)效果
以上介紹了兩種重要的禪修方法。方法有了,剩下的就是個人的努力了。依據大自然的因果法則,好的因才能得到好的果。以正確的方法培養出強的內觀能力後,才能破除我執,並順著因果處理好人生的種種兩難問題。 第一日:止與觀
一般的人都生活在「外觀」的世界中,眼光只看著別人,別人滿我的意,就高興;不順我的心,就生氣。結果,自己不知不覺間變成了外境的奴隸都不知道,因為自己已經「心隨境轉」,不斷生起貪愛和嗔恨,內心不再平靜了。如果一直這樣生活下去,生命有何光彩和意義呢?為了使生活有意義,就要走回頭路:開始培養「內觀」的能力。在《雜阿含經》中,釋尊說︰
「何等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所謂名、色。何等法應知應斷?所謂無明及有愛。何等法應知應證?所謂明、解脫。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止、觀。」
此中明白地指出,佛弟子所要觀察清楚的對象是名與色(自己的身、心);所要修習的是止與觀,也就是寂止與內觀;修習止觀之後,就可斷除無明及對三有的貪愛,由此證得明及解脫,這是修習止觀的目的。內觀就是往內觀察自己的身心,使自己跟外界互動的當下,清楚而不起晃動。但是如何才能清楚而不晃動呢?這就有待禪修的訓練。
一、止
以觀察呼吸為例子,在達成「止」的整個過程,可用「九種心住」來說明︰ (1)內住︰將心從外境移到呼吸上,知其進出。 (2)等住︰使心相續於所觀的呼吸上,挫令微細。 (3)安住︰心偶而往外散亂,復攝此心,安置呼吸上。 (4)近住︰以念住力,心不再遠住於外。 (5)調順︰覺察到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等相都是過患,心不往此處流散。 (6)寂靜︰覺察到欲、恚、害諸惡尋思及貪欲蓋等隨煩惱都是過失,心不往此處流散。 (7)最極寂靜︰對偶起之惡尋思及隨煩惱不能忍受,尋即斷滅、除遣、變吐。 (8)專注一趣︰達到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的定心相續而住。 (9)等持︰進入無加行、無功用的定心任運相續,無散亂轉。 其後,生起身心輕安,就達成「止」了。 以上是觀察呼吸來修止,但是要使心不散亂,其所緣有很多種,以覺知身體的動作來攝心,便是另一個善巧的方法。
二、觀
什麼是觀?觀的梵文是「vipashyana」,漢文音譯作「毗婆奢那」,近期意譯作「內觀」。在《雜阿含經》中,「蘊」譯作「陰」,是聚合的意思;「取蘊」譯作「受陰」。五取蘊(五受陰)是色、受、想、行、識,是個人的身、心聚合體。此中的受、想、行、識,合稱為「名」,所以,五取蘊與名色都是指個人的身、心。所謂「內觀」,就是如實觀察五取蘊或名色,看清流轉與還滅的因果過程。釋尊說︰
「有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我於此五受陰,五種如實知︰色如實知、色集、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云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是名色;如是色如實知。云何色集如實知?於色喜愛,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云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云何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云何色離如實知?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雜阿含四一經)
此中,以五種行相觀察五取蘊︰ (一)五蘊自性:色是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等。 (二)五蘊因緣:於色喜愛即是色集;觸集是受集等,由此觀察得知 五蘊生起各有其因緣。 (三)五蘊雜染因緣:緣色、緣受、緣想、緣、緣識因緣生喜樂而有 愛味。由此而有流轉。 (四)五蘊清淨因緣:五蘊是無常、苦、變易法,是其過患。 (五)五蘊清淨:於五蘊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由此而有還滅。 所以「內觀」的對象就是個人的身、心,要直接如實看清其無常、苦、變易的性質,經由不斷禪修,最後終於離欲而得解脫。 第二日:內觀禪修與三學
在內觀禪修中,含攝了戒學、定學、慧學等三學,今引用《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九的說明如下:
01諸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出現世間,宣說正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 02諸善男子或善女人,聞是法已,深生淨信。 03生淨信已,作是思惟:在家迫迮,多諸塵穢,猶如牢獄。出家寬曠,離諸諠雜,猶若虛空。染室家者,不能相續,盡其形壽,精勤修習,純一圓滿,清白梵行,是故我今應以正信,剃除鬚髮,被服袈裟,棄捨家法,出趣非家。既思惟已,財位親屬,若少若多,悉皆棄捨。 04既棄捨已,以正信心,剃除鬚髮,被服袈裟,遠離家法,出趣非家。 05既出家已,受持淨戒,精勤守護別解律儀,軌則、所行無不圓滿,於微小罪深見怖畏,於諸學處能具受學。 a離害生命,棄諸刀杖;有慚有愧,具慈具悲,於諸有情,下至蟻卵,亦深憐愍,終不損害,畢竟遠離害生命法。 b離不與取,能施樂施;若淨施物,知量而受;於諸所有不生染著,攝受清淨無罪自體,畢竟遠離不與取法。 c離非梵行,常修梵行、遠行、妙行,其心清潔;遠離生臭婬欲穢法,畢竟遠離非梵行法。 d離虛誑語,常樂實語、諦語、信語、可承受語、世無諍語,畢竟遠離虛誑語法。 e離離間語,不破壞他,不聞彼語為破壞故向此而說,不聞此語為破壞故向彼而說,常樂和合已破壞者,諸和好者讚令堅固,常樂宣說和合他語、不破壞語,畢竟遠離離間語法。 f離麤惡語,所發語言不麤、不礦亦不苦楚。令他嫌恨,亦令多人不愛不樂不欣不喜,障礙修習等引等持,於如是等諸麤惡語,皆能斷滅。所發語言,和軟順耳、悅意可樂、圓滿清美、明顯易了,令他樂聞,無依無盡,令多有情可愛可樂可欣可喜,能令修習等引等持,於如是等諸美妙語,常樂發起,畢竟遠離麤惡語法。 g離雜穢語,凡所發言,應時應處,稱法稱義,有實有真,能寂能靜,有次序、有所為,應理合儀,無雜無穢,能引義利,畢竟遠離雜穢語法。 h遠離買賣偽秤、偽斗、偽斛函等,終不攝養象馬牛驢雞豬狗等諸傍生類,亦不攝養奴婢作使男女大小朋友親屬,終不受畜穀麥豆等,亦不受畜金銀等寶。不非時食,或唯一食,非時非處終不遊行,若語若默不生譏論,於衣喜足粗得蔽身,於食喜足纔除飢渴。 i凡所遊住,衣缽自隨,如鳥飛止,不捨嗉翼。彼由此故,成就戒蘊,密護根門,安住正念。 06由正念力防守其心,眼見諸色,耳聞諸聲,鼻嗅諸香,舌嘗諸味,身覺諸觸,意了諸法,不取其相,不執隨好,於此諸處,住根律儀,防護貪憂、惡不善法,畢竟不令隨心生長。 07彼由戒蘊密護根門,觀顧往來,屈申俯仰,著衣持缽,皆住正知。 08彼既成就清淨戒蘊,密護根門,正念正知,隨所依止,城邑聚落, 於日初分,執持衣缽,守護諸根,安住正念。 09威儀庠序,修行乞食。既得食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持坐具。 10往阿練若,曠野山林,遠惡有情,捨諸臥具,其處唯有非人所居,或住空閑,或在樹下。 11結加趺坐,端直其身,捨異攀緣,住對面念,心恒專注,遠離貪、瞋、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惑猶豫。諸隨煩惱能礙善品,令慧力羸,不證涅槃,住生死者。 12由斯離欲惡不善法,乃至得住第四靜慮。 13彼由如是殊勝定心,清白無穢,離隨煩惱,柔軟堪能,得住無動,其心趣向,能證漏盡,智、見、明、覺,能如實知見:此是苦聖諦、此是集聖諦、此是滅聖諦、此是道聖諦。由如是知、如是見故,心解脫欲漏、有漏、無明漏;既解脫已,如實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T26,p406c)
此中,第1、2、3、4段指出,從佛陀聽聞正法之後,生起淨信,出家學道。 第5段到8段指出,出家後要守護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虛誑語、不離間語、不粗惡語、不雜穢語,在行住坐臥中都能保持正念正知。 第9段指出,往來乞食要有正知。 第10-12段指出,要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遠離五蓋,修出正定。 第13段指出,經由正定生起智慧,體證四聖諦,滅除痛苦,得到解脫。 由上可以看出佛法的教學含攝了戒學、定學、慧學等三學。 第三日:正法與內觀
一、正法與非法
正法與非法的區別,在《雜阿含經》中,佛陀說:
有非法、是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非法、是法?謂邪見非法,正見是法;乃至邪定非法,正定是法。
此處指出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聖道支是「法」。而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則是「非法」。因此,正法的內涵不外是八聖道。八聖道又可歸納為戒律、禪定及智慧三學。這些正法有何特色呢?在《雜阿含經》912經中,佛陀對王頂聚落主說:
聚落主!如此現法、永離熾然、不待時節、親近涅槃、即此現身、緣自覺知者,為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此處佛陀指出正法(八聖道)有六個特色:現法、永離熾然、不待時節、親近涅槃、即此現身、緣自覺知,這六個特色在《瑜伽師地論》中,玄奘法師譯作(1)現見、(2)無熾然、(3)應時、(4)引導、(5)唯此見、(6)內所證。《瑜伽師地論》卷90解釋這六個特色如下:
當知八聖支道法最勝、無罪,謂於現法煩惱有無,善分別故,名為『現見』。能令煩惱得離繫故,名『無熾然』。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一切時中皆可修習,易修習故,名為『應時』。導涅槃故,名為『引導』。不共一切諸外道故,名『唯此見』。遠離信他、欣樂、行相周遍尋思、隨聞所起、見審察忍,唯自證故,名『內所證』。
此中,可看出正法的特色必須如下: (1)現見(現法):於此時此刻就可看出煩惱的有無,也就是說,在修習正法後,自己的煩惱在此世就明顯地由有而無,不斷地減少,並不須等到臨終或來世才看出來。這種直接而顯著的效果,是正法的一個特色。 (2)無熾然:在修習正法後,必然可以達到煩惱的完全去除;去除之後,不會再生出。這是正法的一個直接效果。 (3)應時(不待時節):正法的修習,不待時節的限制,任何時候,行住坐臥中都可修習,因而可以連續地淨化身心。 (4)引導(正向、親近涅槃):修習正法,必可一路走向滅苦的標的,其效果必會呈現。 (5)唯此見(即此見):一直走向滅苦的這條道路,是由佛陀所發現,是一條適用於全人類的法則,就猶如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發現相對論一樣,這都是唯一而獨特的發現,所發現的是自然的法則。依循著正法才能走向涅槃,這也是自然的法則,一個普遍的法則。 (6)內所證(緣自覺):依正法走向涅槃的這條道路,必須由各人親身體驗,而所體驗到的也必然是相同的,有其普遍性,就猶如做化學實驗、物理實驗,依據相同的原則,就會得出相同的結果,有其普遍性。 因此,人們所遵循的正法,必須滿足A.普遍性:任何人皆可採納,B.連續性:任何時間皆可適用,C.直接性:能夠針對標的前進,立竿見影,有其實效,且此世就可看到效果。這種開朗而無隱蔽的觀點,佛陀在《大般涅槃經》中即明白地指出:
阿難!我所說之法,於內、於外悉無區別。阿難!如來所說之法,於弟子是無隱秘、握拳不放。(《漢譯南傳大藏經》冊7,51頁,妙林出版社,1984)
此處指出,正法是公開的,對於內道、外道都是可以適用的;佛陀對一切眾生都視如己子,毫無保留地將正法傳給他們。經上處處可以看到佛陀對不同教派的人士開示沒有隱秘的正法,他們依之實踐也都得到了滅苦的相同標的,所以在正法中沒有所謂的「秘傳」。
二、內觀是正法的實踐
內觀就是正法的實踐,一方面要靠善知識的指導,免於盲修瞎練、閉門造車;一方面要靠自己的努力,以理論和實踐雙管齊下,來淨化自己的內心。正法的切入點是由自己的身心下手,不斷地觀察自己當下的身心,在六內處與六外處接觸的剎那,看清感受的無常,不再生起貪瞋的心理,如此不斷淨化內心,順者因果的過程,自然得到最後的解脫自在。 內觀教學有三個要點: 第一、目的是達到真實而徹底的解脫。 第二、有具體達成目的的方法:從守戒、培養正念到定慧的完成,有完整的教學。 第三、學習者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自證自知,最後都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 第四日:正念正知與覺性
一、正念與正知
我們先以一些禪修者的體驗來闡示正念與正知。阿姜查說:
所謂的正念是覺知或當下的心。當下我們在想什麼、我們在做什麼?當下我們擁有什麼?我們這樣來觀照、覺知我們如何生活。當我們如此修行時,智慧便能夠生起。(《靜止的流水》,圓光出版社,98頁,1994)
它(正念)是造成自我覺醒(正知)和智慧生起的〔因〕。如果缺少了正念,不論我們長養了什麼德行(戒),都會是不圓滿的。所謂的正念是在行住坐和臥中,觀照我們的東西。(同上,129頁) 各種禪修的法門都有協助正念增長的價值。要點是在於,利用正念去洞見潛藏的真理。用這種正念去觀照在心中生起的欲望、喜惡、苦樂,並領悟它們是無常、苦和無我的,然後放下它們。如此一來,智慧便會取代愚癡。... 正念就是覺知當下、覺察和覺醒。正知是覺知當下正在發生的情況。當正念和正知一齊運作時,它們的伙伴─智慧,永遠會幫它們完成任何的工作。(《寧靜的森林水池》,法耘出版社,106頁,1994)
以上的闡示,可以明顯地看出正念在禪修中佔有主導的地位,必須對自己身體的動作、心裡的念頭時時覺知其變化,由此才有正知與智慧的出現。在禪修中,以正念去觀察心中生起的種種念頭,這便是「法念住」。這種直接觀察心中念頭的生起滅去,與北傳佛法中,初期禪宗的方式並無不同,重點都在開展持續不斷的正念。而這正念便是當下覺知的心,是一種清清楚楚的覺性。 佛使比丘在《內觀捷徑》(香光書鄉出版社,50頁,1998)中指出,只要持續地正念於禪修的對象上(例如,呼吸),達到了「無間定」的一心,這樣的「正念」與「一心」就能夠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同時長養智慧;接著他又說:
我們會迅速地長養正念和正知,工作中不再犯錯,也不輕易掉入愛恨的糾葛裡。煩惱如雷電般迅速地消失。反之,假如你正念不足,就將成為煩惱的獵物。 心法有兩種特質,即煩惱和覺念(菩提)。當覺念主宰心念時,就會使心脫離煩惱,我們所講的修行方法,就是要把心引導到覺念的這邊。擁有覺念的人,心中充滿正念、寧靜與智慧,在此情況下,沒有一個自我存在其中。(同上,61頁)
以上強調出正念的重要,由於正念就可引出正知及智慧,這種覺知的心便可稱做菩提、覺念或覺性。因此,整個禪修的重點,都落在如何培養出持續不斷的覺性。在北傳的佛法中,漢藏兩地也有共同的觀點,例如,張澄基教授在《佛學今詮》下冊(慧炬出版社,412頁,1983)中指出:
眾生的心識是狹小和蒙昧的「知覺」;有道行的瑜伽者的心識是有限的「明覺」;開悟的菩薩是廣大的「明空覺」;佛陀的則是「最極廣大的明空覺」。佛法的一切教旨都只是為了建立一些準備、階梯和指針,以導向此最極廣大之明空覺。
以上的引據,可以看出佛法禪修的訓練,不外是如何引導眾生擁有持續的正念正知或擴展自己的覺性。覺性圓滿時,無明就完全消失了。
二、答案就在當下
了解禪修的訓練要以正念為前導,那麼,在今日緊張而匆忙的生活中,就不是只以瞑目來靜坐而已,必須一開始就將正念結合於行住坐臥當中。阿姜查說:
佛陀所教授的法並沒有超出我們的能力所及。在一切的姿勢中,我們應當擁有一顆當下的心(正念)和自我的覺醒(正知)。(《靜止的流水》,圓光出版社,102頁,1994)
在十二緣起的流轉與還滅過程中,如何配合正念正知以實踐緣起呢?佛使比丘說:
我已花幾十年的時間來探討緣起,發現它其實是在我們的掌握之內,可以運用正念加以實踐,並且在觸的當下及時預防緣起的流轉,這是唯一有益、可實踐的緣起。 如果要問如何實踐緣起?唯一的答案是,當接觸外境時,要了了分明,不要失去正念,不要讓無明產生,而發展出將要受苦的行、識、名色和六入。(《生活中的緣起》(香光書鄉,148頁,1995)
此處明白指出正念的重要,要在根塵接觸的當下能夠明明白白,不要讓無明產生,如此才能切斷後續的「行、識、名色及六處(即,六入)」。由於觸時不生起無明,因而後續的「受」就不受染污,而不會有「愛」、「取」的生起,後續的「苦」也就滅除了。可知唯有培養出正念正知,才能使生命提昇起來,不再沈淪下去。唯有先從日常的動作中下手,好好訓練出「正念正知」或「明」,才有可能使苦減弱。 第五日:內觀與四念住
一、觀察性向及對症下藥
佛陀教導弟子們修習內觀時,要先觀察個人的性向,以便於對症下藥,在《瑜伽師地論》中,佛陀對頡隸伐多說:
謂彼比丘若唯有貪行,應於不淨緣,安住於心,如是名為:於相稱緣安住其心。若唯有瞋行,應於慈愍,安住其心。若唯有癡行,應於緣性緣起,安住其心。若唯有慢行,應於界差別,安住其心。若唯有尋思行,應於阿那波那念,安住其心,如是名為:於相稱緣安住其心。(T30,428a)
此中先分辨不同人的根性,有貪增上行、瞋增上行、癡增上行、慢增上行、尋思增上行等五種人,要分別以不同的觀察方式來安住於心: 1對唯有貪行的人,要以不淨觀,來安住於心。 2對唯有瞋行的人,要以慈愍觀,來安住其心。 3對唯有癡行的人,要以緣性緣起觀,來安住其心。 4對唯有慢行的人,要以界差別觀,來安住其心。 5對唯有尋思行的人,要以阿那波那念(入出息念),來安住其心。
二、觀察自己當下的身心狀態
《念處經》(T1,582b)中,佛陀說:
有一道淨眾生,度憂畏,滅苦惱,斷啼哭,得正法,謂四念處。 云何為四?觀身如身念處、觀覺如覺念處、觀心如心念處、觀法如法念處。
(1)觀身如身念處(身念住)
「觀身如身念處」是直接觀察身體:一方面將心繫於身體,由此培養出正念、正知和正定;一方面由粗而細,看出身體的無常、無我。在《念處經》中,佛陀說:
云何觀身如身念處? 比丘者,行則知行,住則知住,坐則知坐,臥則知臥,眠則知眠,寤則知寤,眠、寤則知眠、寤。…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觀分別,屈伸低仰,儀容庠序,善著僧伽梨及諸衣鉢,行、住、坐、臥、眠、寤、語、默皆正知之。
此處指出,禪修者在行、住、坐、臥時,對自己當下身體的屈伸等動作,都要清楚明白;《念處經》又說:
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長即知入息長,出息長即知出息長;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學一切身息入,學一切身息出;學止身行息入,學止口行息出。
這段經文就是在教導「入出息念」。此處指出,禪修者要對自己當下的入息、出息要清楚明白,這也是佛教心理訓練中常用的一個方法。前已提及「入出息念」可以滅除「尋思增上者」的分別心。《念處經》又說:
比丘者,此身隨住,隨其好惡,從頭至足,觀見種種不淨充滿:我此身中有髮、髦、爪、齒、麁細薄膚、皮、肉、筋、骨、心、腎、肝、肺、大腸、小腸、脾、胃、摶糞、腦及腦根、淚、汗、涕、唾、膿、血、肪、髓、涎、痰、小便。
這段經文就是在教導「不淨觀」,禪修者觀察自己當下身體的三十六種成分;前已提及「不淨觀」可以滅除「貪增上者」的欲貪。《念處經》又說:
復次,比丘觀身如身。比丘者,觀身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
這段經文就是在教導「界差別觀」。此處指出,禪修者要觀察自己當下的身心是由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等六界所組成;前已提及「界差別觀」可以滅除「慢增上者」的慢心。
(2)觀覺如覺念處=觀受如受念處(受念住)
「觀覺如覺念處」是直接觀察當下的感受、感覺,許多眾生的心理疾病是由於盲目追求感受、感覺而生起,《念處經》說:
云何觀覺如覺念處? 比丘者,覺樂覺時,便知覺樂覺、覺苦覺時,便知覺苦覺、覺不苦不樂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覺;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樂無食、苦無食、不苦不樂無食;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樂無欲覺、苦無欲覺、不苦不樂無欲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無欲覺。
此處指出,禪修者要時時觀察自己當下的感受、感覺,經過不斷的觀察才能看清感受、感覺的無常和苦,進而才能不再盲目追求感受、感覺而不再受苦了。
(3)觀心如心念處(心念住)
「觀心如心念處」是直接觀察當下的心識,一旦看清心識的無常,便能放下而自在。《念處經》說:
云何觀心如心念處? 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無欲心知無欲心如真;有恚、無恚;有癡、無癡;有穢汙、無穢汙;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脫心知不解脫心如真、有解脫心知解脫心如真。如是比丘觀內心如心,觀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心如心。
此處指出,禪修者要觀察自己當下的心:是有欲心(有貪心)?無欲心(離貪心)?等等,這些心的意義,《聲聞地》說:
1又有貪心者,謂於可愛所緣境事,貪纏所纏。 2離貪心者,謂即遠離如是貪纏。 3有瞋心者,謂於可憎所緣境事,瞋纏所纏。 4離瞋心者,謂即遠離如是瞋纏。 5有癡心者,謂於可愚所緣境事,癡纏所纏。 6離癡心者,謂即遠離如是癡纏。 如是六心,當知皆是「行時」所起三煩惱品,及此三品對治差別。
1略心者,謂由正行,於內所緣,繫縛其心。 2散心者,謂於外五妙欲,隨順流散。 3下心者,謂惛沈、睡眠俱行。 4舉心者,謂於淨妙所緣,明了顯現。 5掉心者,謂太舉故掉纏所掉。 6不掉心者,謂於舉時及於略時,得平等捨。 7寂靜心者,謂從諸蓋,已得解脫。 8不寂靜心者,謂從諸蓋,未得解脫。 9言定心者,謂從諸蓋得解脫已,復能證入根本靜慮。 10不定心者,謂未能入。 11善修心者,謂於此定長時串習,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得無梗澀,速能證入。 12不善修心者,與此相違,應知其相。 13善解脫心者,謂從一切究竟解脫。 14不善解脫心者,謂不從一切不究竟解脫。 如是十四種心,當知皆是「住時」所起。
(4)觀法如法念處
「觀法如法念處」是直接觀察當下於心中生起的諸法(想蘊、行蘊;善法、惡法等念頭),《念處經》說:
「云何觀法如法念處? (a)眼緣色生內結。比丘者,內實有結知內有結如真,內實無結知內無結如真,若未生內結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內結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緣法生內結。……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內六處。 (b)復次,比丘觀法如法。比丘者,內實有欲知有欲如真,內實無欲知無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瞋恚、睡眠、掉悔,內實有疑知有疑如真,內實無疑知無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滅不復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五蓋也。 (c)復次,比丘觀法如法。比丘者,內實有念覺支知有念覺支如真,內實無念覺支知無念覺支如真,若未生念覺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轉修增廣者知如真。如是擇法、精進、喜、息、定。比丘者,內實有捨覺支知有捨覺支如真,內實無捨覺支知無捨覺支如真,若未生捨覺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捨覺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轉修增廣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觀內法如法,觀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法如法,謂七覺支。」
此處指出,禪修者要觀察自己當下心上的結、五蓋(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息、定、捨):(a)當內六處與外六處接觸時,心上有無「結」的生起?(b)有無「五蓋」的生起?(c)有無「七覺支」的生起與增廣?如此不斷覺察自己當下所生起的念頭,在正念正知的觀照下,惡法漸減,善法增廣,如此層層清除自己內心的無明煩惱,最後看清諸法無我,便能放下執著而得到心靈的自在。 佛教心理學不只是種種心理的分析而已,有其具體的實踐面:透過四念住的內觀修習,培養出正念正知,層層深入自己的內心世界,看清身心現象的無常、無我,從而放下執著,得到心靈的淨化。在今日充滿壓力生活中,佛教心理學的實踐面,實有其重要性。 第六日:禪修的四個重點
一、播下聖者的種子
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初地以上的菩薩和佛陀是佛教的聖者。這些聖者都已破除了我執而不同於凡夫。從因果的關係來看,要想成為聖者就要先播下聖者的種子。如果還沒有播下聖者的種子,就說自己是幾果,別人是幾果,豈非都是浪費時間的戲論?如果還沒有播下大悲心的種子,就說自己已成佛了,豈非幻想? 什麼是聖者的種子呢?釋尊說:
有四聖種,是最勝、是種性、是可樂,現無雜穢、曾無雜穢、當無雜穢,一切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餘世間,無能以法而譏毀者。何等為四?謂我多聞賢聖弟子,隨得衣服,便生喜足,讚歎喜足。…彼由隨得衣服喜足,終不自舉陵蔑於他,而能策勤、正知、繫念,是名安住古昔聖種。如是弟子,隨得飲食,便生喜足,廣說如前。如是弟子,隨得臥具,便生喜足,廣說如前。如是弟子,愛斷、樂斷,精勤隨學,於斷愛樂;愛脩、樂脩,精勤隨學,於脩愛樂。彼由如是斷脩愛樂,終不自舉陵蔑於他,而能策勤、正知、繫念,是名安住古昔聖種。
此處指出,四聖種能導致最勝的涅槃果,是生出聖者的種子,是修行者日夜之所樂,不為現在、過去、未來的煩惱惡業所染污,於自於他都無損害,因此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等,無能如法說其過失。所有佛陀的賢聖弟子都安住於這四聖種: (1)隨所得衣服,不管好壞,能夠蔽身、禦寒,便生喜足。 (2)隨所得飲食,不管好壞,能除飢渴,便生喜足。 (3)隨所得臥具,不管好壞,能除勞倦,便生喜足。 (4)愛斷惡法、愛脩善法,樂斷惡法、樂脩善法。 前三聖種是對食、衣、住的知足而不挑剔,依此知足之心,戒律自易圓滿,佛教的道德律或倫理規範便是立足於此。社會的一切問題,主要也是來自於人心的不知足,人們在盲目的競爭下,常常超出自己的所需,造成貪得無厭、浪費和不公等。想改善社會風氣,就要先種下這知足的聖種。但是知足並不是懶惰或怠工,而是將自己多餘的給大眾分享。沒有知足之心,社會自然就會缺少溫暖。任何修行者,如果尚未播下這最基本的三聖種,如何證果呢? 第四聖種的愛斷、愛脩,樂斷、樂脩,就是老實修行,但要看清目標,不是盲修瞎鍊。禪修時,要以修習定慧或止觀(寂止、內觀),斷除煩惱為目標,使自己不斷向上提升。釋尊時期,賢聖弟子們時時安住於四聖種,以正精進、正見、正念來耕耘,自然而然的生出聖果來。今日的修行者,也必須先播下聖者的種子,再加上耐心的灌溉,才能得到真正的聖果。
二、掌握因果次第
釋尊在《中阿含經》的《念經》中告訴比丘們說:
若比丘不多忘有正智,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涅槃。(T1, p485c)
釋尊在此處指出,修行的歷程有一定的因果次第,先培養出正念正智(即,正念正知)後才能夠守護諸根,而後才能持戒、具戒、護戒。也就是說,在正念正知下,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眼睛看到色法時能夠不起貪瞋癡的習性反應。同樣的,耳朵聽到聲音時、鼻子聞到香臭時、舌頭嚐到味道時、身體觸到東西時、意識想到種種事情時,要在正念正知下保持內心的平穩而不生起貪瞋癡的習性反應,如此就不會做出錯誤的行為而犯戒。因此,在佛法的觀點上,為了提昇生命,就必須先培養正念正知。有了正念正知,那麼,跟隨而來的便是守護諸根、持戒、不悔、歡、喜、輕安、樂、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就像不斷灌溉種子,就會依次生出根、莖、葉、果等。 眾生輪迴在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等三界內,由於不能脫離三界的束縛而受苦。在提昇生命的路上,三界內不同層次的束縛要依次解開。身見、戒禁取以及懷疑是最初的三個煩惱,稱做三結。其次是欲貪及瞋二個結,以上五個欲界的結,稱做「五下分結」。打開這五個結,所有欲界的束縛力就滅除了。另外五個結,稱做「五上分結」,是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這五上分結一打開,所有色界及無色界的束縛力就滅除了。因此,要從三界中脫離,不外是將五下分結及五上分結打開。每當一個結打開時,內心就有大的轉變,這時是生命的提昇。 在上述「見如實、知如真」(如實知見)的階段達到時,最初的三結就打開了。接著,在「厭、無欲、解脫」的階段,逐步打開其餘的七個結。達到究竟的「涅槃」時,所有十個結都完全打開了,也就是說,貪瞋癡的束縛都完全去除了,也能真正的去自利利他了,此時生命教育的「果」得到了,內觀教育的最終目的地也已抵達了。
三、經行的重要
在《阿含經》中,常常提到佛陀和弟子們在露地經行,什麼是經行呢?《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說:
言經行者,謂於廣長稱其度量一地方所,若往、若來,相應身業。
所以,經行是在一段適當的距離內(約十幾步)來回行走。行走時,全身放鬆,雙手抱在胸前或握在身後,以自然而舒適的步伐行走,內心一直覺知腳的移動,但不要東張西望,《聲聞地》說:
內攝諸根,心不外亂而習經行,不太馳速,不太躁動。
在今日充滿緊張和壓力的生活中,經行便是一個方便而簡單的紓解壓力的方法。經行時不但可以紓解壓力,還可以淨化心靈,在《雜阿含503經》中,佛陀對目揵連說:
目揵連!若此比丘,晝則經行、若坐,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初夜若坐、經行,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於中夜時,出房外洗足,還入房右脅而臥,足足相累,係念明相,正念、正知,作起思惟;於後夜時,徐覺、徐起,若坐亦經行,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目揵連!是名比丘慇懃精進。
所以,佛弟子們在清晨、白天和初夜要常常經行、晏坐以自淨其心,才合乎「慇懃精進」。經行可以脫離惛沈、睡眠來淨修其心,還可以很快得到正定和證果。在《根本說有部毘奈耶破僧事》17卷中,寶德長者子問阿難尊者說:
尊者!云何苾芻,決定修行,早得成就,意得正定?
阿難回答:
如佛所說,受三摩地,勤苦經行,速得正定。
寶德長者子便不斷經行,但是用功用過了頭,佛陀出來指點他:「就像調絃,絃調得太緊或太鬆,聲音都不好聽,只有不鬆不緊才會好聽,同樣的,修行時不要用功用過了頭,也不要太過慢緩,要處中而行。」 寶德長者子便以輕鬆而覺醒的心來修行,很快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值得注意是,阿難尊者也是在有限的時間內,透過經行迅速地證得阿羅漢果位,而不是用靜態的禪定。總而言之,在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禪修中,經行佔有顯著而重要的地位。
四、慈心觀的重要
現在是一個瞋心很大的時期。從個人到國家,一旦有利益之爭、有見解之諍,挫折的一方就生起仇恨之心,以各種明暗的方式報復、反擊,長期下來自然演變成雙方的痛苦而已。佛陀的出世,就是要引導眾生到達涅槃的境界──痛苦的完全止息,為了滅除眾生內心的瞋火,他特別強調慈心觀的重要和利益,在《阿含經》中,佛陀說:
1當行慈心,廣布慈心,以行慈心,所有瞋恚之心,自當消除。…行慈心者,身壞命終,生梵天上,離三惡道,去離八難。(T2,772c) 2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不為諸惡鬼神所欺。(T2,344c) 3若有眾生修行慈心解脫,廣布其義,與人演說,當獲此十一果報。云何為十一?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盜賊終不侵[打-丁+王],若身壞命終生梵天上。(T2,806a) 4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受三自歸,受持五戒,雖有此福,故不如彈指之頃慈愍眾生,此福功德不可稱計。(T2,644c)
從解脫道來看,慈心觀可以促成修行者證得1.聲聞或2.獨覺(辟支佛)的果位,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在《阿含經》中,佛陀也說:
1其行慈心者,躬自見如來,承事諸佛,不樂在家,…要當作道,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後有,如實知之。(T2,772c) 2若如來不出時,然善男子不樂在家,自剃鬚髮,在閑靜之處,剋己自修,即於彼處,盡諸有漏…。或有是時…眾生之類執草便成刀劍,斷斯命根,其中眾生行慈心者,無有瞋怒,見此變怪,…離此惡處,在山野之中,自然剃除鬚髮,著三法衣,修無上梵行,剋己自修,盡有漏心而得解脫,…彼人當名正在辟支佛部。(T2,772c)
從菩薩道來看,慈心觀更是菩薩所必修,不可或缺,以慈無量心,播下利益眾生的菩提種子,並積聚福德資糧而得以成佛,佛陀說:
1昔我自念七年行慈心,復過七劫不來此世,復於七劫中生光音天,復於七劫生空梵天處為大梵天,無與等者統百千世界。三十六反為天帝釋形,無數世為轉輪王。是故,諸比丘!作福莫倦。(T2,565b) 2吾昔日著此慈仁之鎧,降伏魔官屬,坐樹王下,成無上道。以此方便,知慈最第一,慈者最勝之法也!(T2,772c)
所以降伏魔怨不是靠武力,不是以暴易暴,而是靠慈仁之心。以上這些經典的引據,雖似老生常談,卻是不易的真理。 唯有能夠平等地對待親友、怨家以及陌生的人,同樣地給予快樂,才算是慈心,處在今日意識型態高漲的時期,看似不易做到,但從人性的基本面來看,每個眾生同樣都有眷屬,都希望離苦得樂,都不願意生活在恐懼、暴力的陰影下,因此採用「自他交換」的方法來修慈心觀,先止息自己心中的火氣,並將慈心散播給對方,如此才有可能一步步地化干戈為玉帛。
第七日:禪修問答
1問:什麼是禪修?
答:「禪修」這一術語,是由梵語「禪那」演變而來。「禪那」又譯作靜慮,是佛教訓練內心專注的一門功夫,後來禪宗六祖惠能提升其內涵為:
「何名坐禪?此法門中,一切無礙,外於一切境界上念不起為坐,見本性不亂為禪。何名為禪定?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
因此將修行的功夫,已擴大到行住坐臥當中,要能面對一切境界,內心清楚明白而不亂。今日將這一切動靜的修行訓練,通稱作「禪修」,英語是meditation。
2問:禪修的法門有哪些?
答:禪修的法門很多,漢地有祖師禪、念佛法門、密宗法門,西藏有大手印、大圓滿的法門,南傳國家有內觀法門等等。今日社會注重生活化,因而有生活禪、動中禪、安祥禪、內觀禪等等術語的出現。
3問:禪修的基本目的為何?
答:佛法的禪修目的只有一個:滅除自己的痛苦,並進而幫助別人滅苦。這個目的也可用「證得涅槃」、「獲得心解脫、慧解脫」等詞句來描述,而內涵不外是苦的止息。
4問:禪修所得到的解脫是什麼?
答:禪修者,可歸為二大類,只要掌握這二大類就容易看清修行的方向。這二大類便是「慧解脫者」與「俱分解脫者」。《瑜伽師地論》卷26說:
「慧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未解脫定障。俱分解脫阿羅漢者,謂已解脫煩惱障及已解脫定障,是故說名俱分解脫。」
所以,由滅除障礙的角度來看,在解脫的道上,有一類人尚未完全解脫定障,只要有某程度的定就可以直接滅除煩惱,稱作「慧解脫者」。另有一類人已完全解脫定障,並且滅除了煩惱,稱作「俱分解脫者」。這二類人的根性雖然不同,但是最後都滅除了煩惱。
5問:慧解脫者要有何種程度的定呢?
答:《瑜伽師地論》說:
若有苾芻具淨尸羅,住別解脫清淨律儀,增上心學增上力故,得初靜慮近分所攝勝三摩地以為依止;增上慧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為依止,……令心解脫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成慧解脫。
由此可以看出,走慧解脫者的路線,最少要修到初禪之前的「近分定」,此定又稱「未至定」,南傳佛教稱之為「近行定」,有時稱之為「剎那定」。南傳將慧解脫者又稱為「純觀行者」。
6問:俱分解脫者要有何種程度的定呢?
答:俱分解脫者沒有定障,以奢摩他(止)修成四禪八定的根本定,並能入「滅盡定」。在南傳佛教中,將「根本定」稱之為「安止定」,將俱分解脫者又稱為「止行者」或「止觀行者」。至於走菩薩道的人,由於目標大,一般也是需修四禪八定。成佛時必然具足四禪八定,沒有定障,沒有煩惱障,也沒有所知障。
7問:經上有提到「近分定」和「根本定」嗎?證據何在?
答:經文本身雖未用「近分定」和「根本定」這二術語,但是依據經義,將「定」分成這二階段。
(a)如《經》中說:「所謂此身離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遍適悅、遍流布」者,是指初靜慮的近分定(即未至定)。 又說:「即此身中,一切處無有少分離生喜樂所不遍滿」者,是指初靜慮的根本定。
(b)如《經》中說:「即於此身,等持所生喜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遍適悅、遍流布」者,是指第二靜慮的近分定。 又說:「即此身中,一切處無有少分等持所生喜樂所不遍滿」者,是指第二靜慮的根本定。
(c)如《經》中說:「即於此身,離喜之樂之所滋潤、遍滋潤、遍適悅、遍流布」者,是指第三靜慮的近分定。 又說:「即此身中,一切處無有少分離喜之樂所不遍滿」者,是指第三靜慮的根本定。
(d)如《經》中說:「即於此身,清淨心及潔白心,意解遍滿具足住」者,是指第四靜慮的近分定。 又說:「即此身中,一切處無有少分清淨心及潔白心所不遍滿」者,是指第四靜慮的根本定。
8問:什麼是祖師禪?有何依據?
答: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說: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
此處指出日常修行的基本禪修原則:在行住坐臥中,遇到順境逆境都不生起貪瞋之心,保持內心的覺知而不執著,這樣就是走在大道了。由此可知,禪不在遠處,而是在這當下。敦煌本《六祖壇經》中記述著:
何名無念?無念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淨自性,使六識從六門走出,於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莫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但行直心,於一切法上無有執著,名一行三昧。
以上這些引述,不外說明禪的基本精神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安詳,不受六塵的雜染,將覺性貫穿在行住坐臥中,內心不起執著,「外能善分別諸法相,內於第一義而不動」,這便是禪。
9問:什麼是內觀禪?
答:內觀是往內觀察自己身心的實相,本無動靜之分。但依禪修之訓練方式,而有動態與靜態之不同。靜態的方式,是側重靜坐不動,且閉目觀照為主。動態的方式則將重點放在所有行住坐臥四威儀,以正念正知來覺知自己的一舉一動。
10問:什麼是動中禪?有何依據?
答:在整天的動作中,對自己的一舉一動念念分明,不斷往內觀察自己身心的實相,這便是「動中禪」或「動態內觀」。《大念住經》說:
「諸比丘!比丘不論行住歸來,正知而作:彼觀前顧後,正知而作;彼屈身伸身,正知而作;彼搭衣持缽,正知而作;彼食、飲、咀嚼、嚐味,正知而作;彼大小便利,正知而作;彼行、住、坐、臥、醒、語、默,亦正知而作。」
以上這些訓練,便是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唯一要貫穿的便是正念正知(自己清清楚楚的覺性)。非常重視以「經行」來培養覺性。一旦覺性提昇後,對自己的感受、心念、諸法(念頭等)便能了了分明,而且不被苦樂所牽引,能保持真正的平等心。
11問:什麼是大手印、大圓滿?
答:大手印、大圓滿屬於藏傳的禪修法門,同樣注重覺性,稱之為明體、俱生智、光明心等等,在生活中直接掌握光明的心性,妄念來時不去壓抑,也不追隨,一直保持清醒的覺性。
12問:什麼是開悟?會不會退轉?
答:一旦現證實相,體證身心的「無我」,才是真正的開悟,此時滅除了「身見」、「戒禁取」、「疑」這三結。只有這種開悟才不會退轉。 附錄:內觀的法流 林崇安(2004)
約在西元前五三一年的一天清晨,悉達多太子在印度的菩提樹下,看清了自己身心的實相,滅除無明而成佛了。從此,釋迦牟尼佛便在印度開始教導內觀的法門──往內觀察自己當下的身心實相,看清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空、無我,不再執著身心為「我」而滅除煩惱和痛苦。在釋迦牟尼佛的指導下,成千上萬的弟子們依此內觀法門得道證果,滅除了煩惱,過著安詳自在的生活。
【南傳佛教】 佛陀入滅以後,到了西元前二五四年左右,阿育王派遣弘法者往印度四周的國家弘揚佛法,因而內觀法門也傳到了錫蘭(今斯里蘭卡)、緬甸、迦濕彌羅(今喀什米爾)等地區,也利益了當地的群眾。此中,傳往錫蘭、緬甸以及寮國、泰國等地區的佛法,形成今日的「南傳佛教」。 至於印度本土,經過長期的變動,佛教內部也形成許多不同的部派,到了西元三五○年左右,無著菩薩編集《瑜伽師地論》一百卷,此中保留了內觀法門的許多重要資料。從這一時期開始,唯識宗的觀修法門也開始興起,到了西元六○○年又有密宗的修行法門在印度傳播開來,相形之下,能指導原始的內觀法門的人就愈來愈少了。到了西元一二○○年,受到回教軍隊的侵入,整個印度佛教全面式微了。
【北傳佛教】 約西元一五○年起,佛教開始傳到中國,初期的譯師們也將內觀法門傳了進來,所修的以「觀呼吸」為主要的入門方便,由於被誤解為是「小乘」,因而在漢地難以盛行。到了西元六四八年,玄奘法師將《瑜伽師地論》從梵文翻譯成漢文,此中的〈聲聞地〉詳細敘述禪修者(瑜伽師)如何準備修行的資糧、如何安住所緣、如何達到心一境性、如何以六事(義、事、相、品、時、理)來修內觀(毗婆舍那)、如何去除禪修的障礙(五蓋等),這些都有完整而詳細的解說,但是能依照所述的內觀法門來指導的禪師畢竟不可得。因此,雖有很好的教材,但是長久以來都被束之高閣,到了民國初年,此論又被重視,但也只限於學術上的義理探討而已。
【內觀在台灣】 另一方面,南傳到泰國、緬甸、錫蘭的內觀法門,在西元一九八九年起,透過翻譯和出版,在台灣開始受到注意。最初出版的是南傳大師的法語和傳記,例如,阿姜查的《我們真正的歸宿》、《以法為贈禮》、《森林裡的一棵樹》、《靜止的流水》,佛使比丘的《菩提樹的心木》、《人類手冊》,以及摩訶布瓦的《尊者阿迦曼傳》等等。這些譯著的通行,使國內學佛者發現竟有一種「新」而實用的禪修方法,可以使佛法與生活結合起來: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觀照自己當下的身心,在行住坐臥中時時保持正念正知,便可以過得安詳自在,而非採用一般習見的消災、拜懺、加持、求神保佑的方式。這些譯著促使不同背景的學佛者往泰國、緬甸等地區去參加內觀禪修營,並學習不同傳承下的內觀法門。 就我而言,我是看到葛印卡老師的英文內觀資料後,在一九九五年二月去尼泊爾參加十日內觀禪修營:禪修時,閉起眼睛,全神貫注於「觀察呼吸」而後「觀察感受」,十日下來,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靜態內觀法門,所以,當年八月便邀請老師,借用中壢圓光佛學院校本部舉辦了台灣第一期的十日內觀課程,共有二二○位學員參加,此後一期接著一期,連續三年借用不同的寺院舉辦了五十多期的內觀課程,一直到在台中縣新社鄉有了穩定的場所,其後由其他熱心的學員接辦下去。 我個人則一方面回到阿含義理與各家內觀法門的研究,以釐清內觀的原始面貌,一方面學習動態的內觀法門,期使視野廣些。此時,南傳大師們的法語、開示譯本更多了;不同傳承系統下的南傳內觀老師,例如帕奧禪師(1998)、戒諦臘禪師(2002)等也陸續接受不同單位的邀請來台親自指導,參加的學員也非常踴躍。禪師們所指導的內容也呈現出靜態和動態內觀的多種方法,各有其特色,可以讓禪修的學員們在修行中看清自己的盲點並得到提昇。
【靜態和動態的內觀】 什麼是靜態和動態的內觀呢? 此處所說的靜態內觀,是指禪修時保持肢體不動,閉起眼睛,全神貫注於身上一點,進而觀察感受與心念。 動態的內觀,則是眼耳自然地開放,內心輕鬆地一直覺知自己當下的肢體動作:以經行(或稱行禪)為例,經行時輕鬆地來回行走,一直覺知自己當下腳的移動;以觀察呼吸為例,則是輕鬆地一直覺知當下自己呼吸的進出而不專注於一點。如此訓練久了,在行住坐臥中,可以培養出持續不斷的正念,進而看清感受和念頭,不再捲入煩惱中。
【禪修的核心教導】 如果回到釋迦牟尼佛在《阿含經》中的教導,可以看出佛弟子們從早到晚都是以經行和晏坐來淨化內心,而整個禪修的核心基礎(資糧)是「戒律儀」、「根律儀」、「於食知量」、「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正知而住」──這種核心的訓練便是使佛弟子們在動靜中,時時內觀,時時活在當下,使生活和禪修融合為一。 今日所有內觀的法門,開始所用的技巧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後面的階段必然是在行住坐臥中,內心輕鬆而開敞,保持正念正知,時時往內觀照,看清當下的自己,不再執著身心為「我」,以覺醒而智慧的心去面對起伏的人生。能夠這樣,就和當年的佛弟子們走在相同的道路上,也唯有這樣才能抵達相同的涅槃城──進入苦的完全止息。
《內觀禪修的理論與實踐》
編著:林崇安教授 出版:[桃園縣]中壢市內觀教育基金會 助印郵撥:19155446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 通訊:320中壢郵政9–110信箱。或: 桃園縣大溪鎮頭寮福安里十鄰12之3(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電話:(03)388-24288 傳真:(03)425–8073 版次:【內觀教育版】2005 出版日期:2005年(民94年)1月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