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生活中的壇經(1)何處有塵埃
  Posted on Thu 09 Mar 2006 by insights (2847 reads)

生活中的壇經(1

 

何處有塵埃─從根本下手

 

林崇安

(靈山現代佛教雜誌,291期,2005

 

【前言】

 

《六祖壇經》是廣傳在漢地且對傳統儒家造成巨大影響的佛法禪修要典,此要典是由六祖惠能(西元638-713)所教導,法海記錄而傳出。為什麼會廣傳呢?因為惠能將當時注重建廟修福、死後往生的佛教,拉回到重視自己當下這一顆心,落實到現實的生活中,因而開創出禪宗的新風貌。

《六祖壇經》有不同的版本:(1)《六祖法寶記》,成書時間約680-700間。(2)《敦煌本壇經》,成書時間713-801。(3)《惠昕本壇經》,成書時間967。(4)《契嵩本壇經》,成書時間1056。(5)《德異本壇經》,刊印時間1290。(6)《宗寶本壇經》,成書時間1291。(7)《曹溪本壇經》,刊印時間1471。不同版本間的文字長短有所不同,內容也小有出入,此處我們將引用《敦煌本壇經》的偈子,來說明如何在生活中應用。

 

【神秀和惠能的偈子】

五祖弘忍和尚為了傳授衣法,有一天令門人自取本性般若之智,各作一偈來呈看,如果悟得大意即付衣法,成為第六代傳人。不久,有神秀上座和惠能呈上偈子,結果,惠能得到衣法,而成為六祖。《敦煌本壇經》中,神秀上座的偈子是: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而惠能的偈子有二: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無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為何五祖弘忍和尚會選中惠能而不是神秀上座?上述偈子已露出端倪,但其差異何在?以下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即可看出兩者境界之高下。

 

【生活中的實例】

 

1)例如,夏天颱風來了,有的人屋頂雖有小漏縫,却不修理,結果每次颱風來時,要常常清理桌面、擦拭地板上的積水,這是第一種處理方式:「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另一種方式,則是從根本下手,將屋頂完全修好,從此高枕無憂,這是第二種處理方式:「佛性常清淨(完整的屋頂),何處有塵埃?」

又颱風一來,有些地區一再淹水,人們忙於災後清洗傢俱,這便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有些地區由於水濁而缺少乾淨的用水,只好一再求救於消防車的供水。有些地區則土石流滾滾而下,忙壞救護單位。顯然,這些都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的方式。而根本之道,則是好好整治堤防與疏通水道,或是落實上游的水土保養、種植樹木等,從此不再有水患,因而「何處有塵埃?」

由此可以看出,神秀的「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不斷勤勞的修行,雖有其正面的價值,但是却不如惠能的「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所表現出來的從根本下手來得高超。

 

2)在社會的救濟工作上,也如是如此。有的人好吃懶做,不務正業,雖然給予金錢的救助,仍是飽一餐,餓一餐。對救濟單位而言,雖勤於救濟而功效有限,因為這是「時時勤拂拭」的方式。另一種方式則是對被救濟者給予職業訓練,培養工作的能力與興趣,因而能夠自力更生,這便是「佛性常清淨(有工作之能力),何處有塵埃(不會再挨餓)」的方式。

 

3)在今日競爭劇烈的時代,由於工作的壓力,有不少人罹患了憂鬱症,只好不斷靠吃藥來治療,不吃又不行,這便是「時時勤拂拭(不斷吃藥),莫使有塵埃(消除憂鬱)」。顯然,這也不是根本之道,因為藥吃久了,就有副作用。惠能的方式則是由培養自己的覺性(佛性)下手,使自己時時正念正知,活在當下,不捲入過去與未來的妄念中,面對緊張的環境,仍然保持內心輕鬆而不慌亂,一直維持光明的心性,而沒有煩惱的生起,所以說「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由上所舉的實例,可以看出處理問題有不同的層次,「時時勤拂拭」只是階段性的方便而已,人們不應只滿足於此階段。應提昇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由根本下手去解決,培養出光明而穩定的覺性,此時「佛性常清淨」,這才是究竟的層次。惠能的見解是指向這一究竟的層次,而不是只停留在「時時勤拂拭」的階段而已。生活中,我們面對種種問題時,常要想想有無根本解決之道,而不要一直生活在得過且過中,過得一點也不開心。

神秀「時時勤拂拭」的方式,表現出煩惱一直起起伏伏,平均下來,覺性並沒有提升;惠能「佛性常清淨」的方式,表現出將覺性提升到圓滿的境地,一旦清淨圓滿,煩惱就無立足之地了,因而「何處有塵埃?」

 

【如何佛性常清淨?】

以上依據敦煌本中神秀和惠能的偈子,就其重點來分析為何神秀的功夫不如惠能,並舉出生活中的實例來說明。然而如何達到「佛性常清淨」呢?這種忙而不亂的功夫,如何培養出來呢?六祖惠能在《壇經》上給出了答案:

 

一行三昧者,於一切時中,行、住、坐、臥常行直心是,《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所以要使內心清淨,使內心處在淨土的狀態,就是要在行、住、坐、臥當中,一直保持「直心」。什麼是直心呢?就是內心不要東想西想,碰到逆境不要生起瞋心,碰到順境不要生起貪心。在生活中不斷歷練自己這一顆心,使心不因為環境的變化而扭扭曲曲,這就是直心,要一直活在當下,不要執著於過去與未來,所以惠能說:

 

但行直心,於一切法上無有執著,名一行三昧。

 

可以看出,真正的修行是以直心貫穿到生活中所面對的一切法(一切事物),要能不生起貪瞋的執著,這樣才是一行三昧。對過去的事不要一再地追念或懊悔,對未來的事不要過份的期盼與猜測,要將力氣擺在當下,不要患得患失。惠能又說:

 

何名為禪定?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外若離相,內性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緣境觸,觸即亂。離相不亂即定。

 

所以,要想「佛性常清淨」,必須在生活中不斷訓練自己當下這一顆心,在觸境時往內觀照,臨場不亂,不受境界的影響,這樣才是擁有淨與定的心。外面觸境,不因外境而起貪瞋,便是離相。離相不是將外境視若無睹,而是雖睹而不起貪心或瞋心。最重要的是一直往內觀察自己,掌握內心而不亂,猶如大將軍在千軍萬馬中指揮若定。這種功夫,也唯有從生活中一點一滴不斷往內觀照而訓練出來。一旦培養出清淨而穩定的覺性(佛性),內心不再起起伏伏,這時便是「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有時還要勤拂拭】

 

雖然神秀「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的功夫,確實不如惠能「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的境界,但也要認清現實,做該做的事,不可以貶低「時時勤拂拭」的價值。例如,由於市內空氣污染,辦公桌每天有灰塵,在空氣污染的問題未能解決前,就要「時時勤拂拭(不斷擦桌面)」,不能說:「今天擦乾淨了,明天還不是又髒了,何必白做工?」這種消極的怠惰心理是不足取的,因為維持每天的乾淨,對身心仍有其正面的效果,並且「時時勤拂拭」是一種淬練毅力的基本工夫,可以培養出耐力與定力。

 

又如孩子有不良的習性時,父母與師長就要耐心勸導,先做「時時勤拂拭」的工夫,不可以放任不管,另一方面要積極培養孩子的正面能力,使之有興趣與建立信心,孩子一旦能夠自力更生,自然就進入「佛性常清淨」了。

 

【結語】

 

《六祖壇經》所展現出來的就是生活中的禪修,由於落實到現實面,重視當下清淨的佛性,因而六祖於唐朝開創出異於淨土與密宗的新風貌,並影響明朝的理學。今日我們閱讀《六祖壇經》之餘,要時時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照顧好自己當下的這一顆心。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