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壇經(2)常見在己過 |
---|
Posted on Thu 09 Mar 2006 by insights (3558 reads) |
生活中的壇經(2) 常見在己過─修行的起點 林崇安 (靈山現代佛教雜誌,292期,2006)
【前言】
要認錯是不容易的,因為人們從小就被訓練成只往外看--只看到別人的缺點,而看不到自己的過錯,既然看不到過錯,何來認錯?即使有過錯,也認為是別人所引起的,所以,還是錯在別人。這種錯在別人的觀念若不破除,個人是很難成長的,何況修道?修道的第一步不是在遙遠的深山,而是在眼前的當下:要往內觀察自己的過錯,不要整天去看別人的缺失,所以,在敦煌本《壇經》中,六祖惠能說:
「世間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見在己過,與道即相當。」
因此,想要提昇自己、想要生活得自在、想要修道,第一步就是要時時「常見在己過」。
【不見己過,無從進步】
表面看來,「常見在己過」是老生常談,毫不起眼,六祖何必多費口舌呢?但是大部分的人都看走了眼,不知道「常見在己過」是修行的關鍵所在,試看多少參禪、念佛、修密的修行者,雖然長年修行卻難以突破修行的瓶頸,說穿了,就是不能「常見在己過」。「常見在己過」是修行的起點和基點,起點若錯,後面的努力只是枉費功夫;基點若不穩固,修了再久,自然看不到進步。進一步來看,許多修行法門都一再強調懺悔的重要,但是,如果看不清自己的過失,那麼如何懺悔呢?如果只口頭大聲疾呼:「我是罪人」,但是不知道罪在何處,那麼如何去滅罪呢?所以,惠能說:
「何名懺悔?懺者終身不作,悔著知於前非。」
此處明確指出,對自己的「前非」必須清楚明白,而後終身不作,如此才算是真正的懺悔。因此,惠能所強調的「常見在己過」,是要人們先面對自己,觀察出自己的「前非」,而後痛下決心,不再重蹈覆轍,如此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懺悔,才有可能提昇自己。
【那伽的例子】
找別人的毛病,是一種「外觀」的不良習性,《阿姜曼尊者傳》中就有一個很好的實例:泰國著名的禪師阿姜曼尊者,有一次在青道山的一個山洞修行。在那個山洞裡,有個那伽(蛇神)已經住了很久,牠有找碴的怪僻。尊者阿姜曼在經行時,儘可能自制地走著,使拖鞋的聲音盡量降低,但是那伽說:「為什麼這個出家人走路像一匹賽馬?難道他不知道拖鞋的噪音就像雷聲,嚴重打擾著我嗎?」聽到那伽的抱怨,尊者就設法走得更加自制而小聲,但是那伽卻說:「他在做什麼?他是個正在射擊小鳥的獵人嗎?」 當尊者沿著小徑舖設一些小石頭時,那伽就發牢騷說:「為什麼這個出家人總是要搬這搬那的?難道不知道我的頭因為他的噪音都快要裂開了?」 即使在睡覺的時候,那伽照樣找尊者的麻煩,抱怨他的呼吸太重、打鼾和其它。 尊者非常憐憫牠,知道這樣的心態會產生罪惡,所以給牠一個很長的開示:「…身為活著的生物,我不能不活動,不能不走來走去並改變身體的姿勢;至於自制,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從現在起你應該觀察你自己的心理狀況,並試著去瞭解到底它是善還是惡,對還是錯,讓你不被自己的罪惡之火所毀滅。這種惡意的找碴,即使對方真的有這些過錯,找碴者本身還是一種罪惡,造成自己心意的墮落和污染。…所有我的動作是平常的,甚至伴隨著最佳的自制,仍然被嚴厲地責怪。如果你是人類世界中的一員,你會怎樣?我猜想你的情形也是差不多。…你應該記在心裡,並想想看,用惡意來找別人的麻煩有什麼好處?除了給你自己感受無數的痛苦之外並沒有什麼。…你知道痛苦是什麼,你也不想要它,但是你為什麼這麼喜歡去聚集痛苦的原因,就像這種惡意的找碴呢?你還不明白它只會帶給你那些全然不想要的痛苦嗎?…我告訴你這些是為了對你有所幫助。…你已經能體會我所說的真理了嗎?」 那伽說:「我已經瞭解每一句話,但是我知道,改正自己對我來說會很困難,因為我的心已經長久習慣於這些罪惡的性向。」 尊者說:「如果你深知它的罪惡並試著去改正你自己,那就夠好了,習慣或衝動的力量會逐漸地被削減。我只能指出方法,我不能幫助任何人改正他自己的過錯,因為那是每一個相信正法而願意奉行它的人應盡的責任。藉著持續的修習和自我訓練,任何罪惡的性向必然都會減弱,然後從心裡除掉。…」 上述這一實例,一方面顯示出挑毛病是很容易的,但是這會造成心意的墮落和污染;一方面顯示要改正這一不良習性唯有從現在開始內觀:往內觀察自己的心理狀況,時時了知它是善、還是惡,是對、還是錯,如此持續地修習就能將這一不良習性逐漸減弱並從心中拔除掉。阿姜曼尊者的這一個教導是相同於六祖所說的「常見在己過」。
【己過知多少】
人們常常想要改變別人,自己卻不改變,為什麼呢?因為人們只看到別人的過錯,並認為這是問題之癥結,所以對方必須優先改變,即使自己有錯,這是次要的,可以慢點改。雙方都把問題之癥結歸咎於對方,結果變成雙方都不改變,問題永遠不得解決。所以,解決的第一步驟是:各自內觀,常見己過。 例如,有的人對父母有敵意,可能是來自小時父母不當之管教所引起,父母當時也許是求好心切,但是卻得到相反的後果。而今父母不要一味抱怨、責備,要先認出自己當時之執著,導致不當之管教。今日起應將力氣移到看清自己內心的執著,檢束自己的言行,不再犯類似的錯誤,這樣才是真正的懺悔,不用一味的抱怨,應積極走向正面的內觀,如此才有可能出現和諧的未來。孩子方面也應反省,例如:當時父母對自己之要求,其實也是在合理的範圍,只是自己把合理的要求視為「約束」,甚至故意違抗。這些例子,顯示出人們的心中潛藏著:只想別人順從己意的心理。 夫妻之間,常有一方抱怨:「他不了解我」。朋友之間,則常聽到:「我最了解他了!」然而,先不要涉及他人,先反省一下自己:「我了解自己嗎?我曾經仔細地觀察自己的內心世界嗎?」如果一個人從來不往內觀察自己,那麼,他如何了解自己呢?猶如不觀察天氣,如何了解天氣呢?所以,一個人最不了解的其實是他自己,就好像燈下是最暗的地方,人們最不了解的是他自己,因為他從來未觀察過自己。對自己都不了解,那麼如何要求別人「了解我」呢?對自己都不了解,那麼又如何能了解他人呢?如何能說:「我最了解他了」?
每人往內觀察自己,那麼,會發現自己有多少過失呢?這要依據不同的人生目標、不同的標準來算。一般的人,只要奉公守法,就不會有大的過失,但是對修道者而言,就要依據不同的層次來算,例如,有的修道者嚴守戒律,不說人是非,但是未能禪定,依據佛教的標準,他仍要內觀,看出自己缺少禪定是一過失。有的修道者禪定修得很好,但是對禪定之樂有所貪著,依據佛教的標準,他仍要內觀,看出自己貪著於禪定是一過失。有的修道者思考銳利,但是執著邊見,不能符合佛陀的四大法印,依據佛教的標準,他仍要內觀,看出自己見解上的過失。所以,在修道的路上,唯有「常見己過」才能看到進步的空間,使自己不斷提昇。
【回歸內觀】
如果看不出自己的「是非之心」,如何將之熄滅呢? 如何看出自己的「是非之心」呢?如何觀察自己的過失呢?如何看清潛藏在自我內部的不良情結呢? 如果這一步都看不清楚,那要如何修道呢?如何才能提昇呢?
在修道的實踐過程上,「常見己過」的深一層意義,就是時時內觀──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關照自己當下的這一顆心:只要一生起貪染之心,就立刻察覺,並知其非而放下;只要一生起瞋恨之心,就立刻察覺,並知其非而放下;只要一生起愚癡之心,就立刻察覺,並知其非而放下。這種訓練也就是佛陀所說的「根律儀」:在日常生活中,訓練自己眼見色時、耳聞聲時、鼻嗅香時、舌嘗味時、身覺觸時、意了法時,都不要生起貪瞋之心、不要生起是非之心。 但是內觀不是只在靜坐時才觀察自己,而是貫穿到生活之中。有的人在靜坐時保持長時間的身體不動,六祖惠能認為這不算真工夫,因為如果一到生活中,開口就說別人的是是非非,內心浮動,不能關照自己,那就與道完全相違背了,所以,惠能說:
「若修不動者,不見一切人過患,是性不動。迷人自身不動,開口即說人是非,與道違背。」
唯有穩住自己,時時往內觀察自己的心,不往外批評,不說人是非,如此才是「修不動者」。能夠處在順逆的環境下,內心清楚而不為外界所動,才算真工夫,所以,惠能說: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世間非,自非卻是左。」
為什麼不見世間過?為什麼不說人是非?因為人人大都養成以自我為中心,各有習性與執著,各戴上不同的有色眼鏡來看外界,對生活中不重要的芝麻小事就意見紛紜,何況是有利害關係的事件!「清官難斷家務事」便是活生生的實例。雖然真相只有一個,但是人們常以自己的偏好來論斷是非,而且常是加油添醋,越描越黑,結果各自表述,製造出更多的是非。所以,斧底抽薪的根本辦法便是「不見世間過」、「不說是非」,要先將自己「雞蛋裡挑骨頭」的不良習性先熄滅掉。
【結語】
要將佛法落實到當下這一刻:每當「貪瞋之心」一生起,就立刻「能見己過」;每當「是非之心」一生起,就立刻「能見己過」,這樣才算走在修行的道上。然而「不說是非」並不等同於「不明是非」,一般世間共同認知的善惡、是非,有相對客觀的一把尺,要明白其尺度,不可以不知。最後,以大愛電視台所製作的《印順導師傳紀錄片》(2002年)中,印順導師的一段訪問作結:
問:常覺得煩惱是別人造成的。 印順導師答:一般人都注意別人的毛病、說別人怎麼樣;其實這些「怎麼樣」自己全部都有!只是 某部分重一點,某部分輕一點。所以學佛的人如果不反省自己、不改善自己,那是不成的。學佛的 人第一要「反省自己」,不要都說別人不好,要明白——問題是在自己。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