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雜阿含經》異門經選
  Posted on Sat 08 Apr 2006 by insights (2743 reads)

《雜阿含經》異門經選

林崇安編

內觀教育基金會,2006.04

《雜阿含經》異門經選

 

《雜阿含經》是釋迦牟尼佛四十多年教法的精髓所在,由劉宋.求那跋陀羅(西元435-445年)由梵譯漢,收錄在《大正藏》第2冊,編號是No.99

此處所選的經文版本是【內觀教育版】,其特色的是將經文分段並標號,使其段落分明,便於誦讀、分析。《雜阿含經》全經分成〈蘊品〉、〈處品〉、〈緣品〉、〈道品〉、〈弟子品〉、〈如來品〉、〈八眾品〉,共有1334經。

《瑜伽師地論˙攝異門分》是按照白品、黑品的次第,解釋《阿含經》佛法術語的一本重要論典;全論所有的攝頌如下:

 

白品第一頌:

1】師【2】第一【3】『智慧』。【4】四種善說等。

5】亦有因緣等。【6】施【7】戒【8】道廣說。

白品第二頌:

9】智【10】宣說【11】善【12】欲。【13】熾然【14】獨【15】遠塵。

16】如病等【17】解釋。【18】我【19】斷【20】生盡等。

21】并天世眾生。【22】依等【23】『我執』等。

白品第三頌:

24】如來【25】無常想。【26】底沙【27】怖【28】無為。

29】不有【30】不相續。【31】空【32】無常【33】無餘。

白品第四頌:

34】欲三種【35】延請。【36】法【37】僧【38】『為本』故。

39】厭【40】梵志【41】無常。【42】聚沫等為後。

黑品一頌:

1】生【2】老【3】死【4】藏等。【5】可欣等【6】煩惱。

7】廣說貪瞋癡。【8】少等【9】差別等。

 

此中共有白品四頌42門,黑品一頌9門。今由《雜阿含經》經中,選出與《攝異門分》有關的經文。為了方便比對,每段經文之後,附上不同版本的編號:(印x)表示印順法師所編第x經;(光x)表示【佛光藏版】所編第x經;(大x)表示【大正藏版】所編第x經;(內x)表示【內觀教育版】所編第x經。【Sx】表示巴利藏同一相應的第x經。凡有所校訂或補正的字句,都用雙引號『』標出。

願此工作,有助於學佛者在義理和實踐上的增進。

林崇安2006. 04

 

 


1】師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欲斷五受陰者,當求大師。何等為五?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欲斷此五受陰,當求大師。」

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七○三)

4)如當斷,如是當知、『當盡』、當吐、當息、當捨,亦復如是。

5)如求大師,如是勝師者、順次師者,教誡者、勝教誡者、順次教誡者,通者、廣通者、圓通者,導者、廣導者、究竟導者,說者、廣說者、順次說者,正者、伴者、真知識者、親者,愍者、悲者,崇義者、安慰者、崇樂者、崇觸者、崇安慰者,欲者、精進者、方便者、勤者、勇猛者,固者、強者、堪能者、專者、心不退者、堅執持者、常習者,不放逸者、和合者、思量者、憶念者、覺者、知者、明者、慧者、受者、思惟者、梵行者,念處者、正勤者、如意足者、根者、力者、覺分者、道分者,止者、觀者、念身者、正憶念者,亦復如是。

(印一七○四~一七六二)(光一三二)(大一三○)(內七六○)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為斷無常法故,當求大師。云何是無常法?謂色是無常法,為斷彼法,當求大師。

2b)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3)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印一八八六)

4)『如無常法』,如是過去、未來、現在、過去未來、過去現在、未來現在、過去未來現在,當求大師,『共』八種經。

(印一八八七~一八九三)

5)『如大師』,如是『種種教、隨順教』、安、廣安、周普安、導、廣導、究竟導、說、廣說、隨順說、『第』二伴、真知識、同意、愍、悲,崇義、崇安慰、『崇』樂、崇觸、崇安隱、欲、精進、方便、廣方便、堪能方便、堅固、強健、勇猛、身心勇猛、難伏、攝受、常學、不放逸、修、思惟、念、覺、知、明、慧、辯、思量、梵行,如意、念處、正懃、根、力、覺、道、止、觀、念身、正憶念,一一『各』八經,亦如上說。

(印一八九四~二三六五)

6)如斷義,如是知義、盡義、吐義、止義、捨義,亦如是。

(印二三六六~四八○五)(光一七六)(大一七四)(內七九八)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有人火燒頭衣,當云何救?」

3)比丘白佛言:「世尊!當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時救令滅。」

4)佛告比丘:「頭衣燒然,尚可暫忘,無常盛火,應盡除斷滅。為斷無常火故,勤求大師。斷何等無常故勤求大師?謂斷色無常故,勤求大師;斷受、想、行、識無常故,勤求大師。」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印四八○六)

6)如斷無常,如是過去無常、未來無常、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無常、過去現在無常、未來現在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如是八種《救頭然譬經》,如上廣說。(印四八○七~四八一三)

7)如求大師,如是求種種教、隨順教,如上廣說。

(印四八一四~五二八五)

8)如斷義,如是知義、盡義、吐義、止義、捨義、滅義、沒義,亦復如是。     

(印五二八六~八六四五)(光一七七)(大一七五)(內七九九)

 

2】第一

不壞淨相應/預流相應經文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眾生,無足、二足、四足、多足,色、無色,想、無想、非想非非想,於一切如來最第一。乃至聖戒亦如是說。」

(印一三一七四)(光六一六)(大九○二)(內八四六)

 

3】『智慧』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時有須深天子,與五百眷屬,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3)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阿難!汝』於尊者舍利弗善說法,心喜樂不?」

4)阿難白佛:「如是,世尊!何等人不愚、不癡、有智慧,於尊者舍利弗善說法中,心不欣樂?所以者何?彼尊者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精勤、遠離,正念堅住,智慧正受,捷疾智慧、利智慧、出離智慧、決定智慧、大智慧、廣智慧、深智慧、無等智慧,智寶成就。善能教化,示、教、照、喜,亦常讚歎示、教、照、喜,常為四眾說法不惓。」

5)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汝所說。阿難!為何等人不愚、不癡、有智慧,聞尊者舍利弗善說諸法而不歡喜?所以者何?舍利弗比丘持戒、多聞,少欲、知足,精勤、正念,智慧正受,超智、捷智、利智、出智、決定智、大智、廣智、深智、無等智,智寶成就。善能教化,示、教、照、喜,亦常讚歎示、教、照、喜,常為四眾說法不惓。」

6)世尊如是、如是向尊者阿難,如是、如是稱歎舍利弗,所說如是、如是。須深天子眷屬,內心歡喜,身光增明,清淨照耀。

7)爾時,須深天子內懷歡喜,發身淨光照耀已,而說偈言:

舍利弗多聞,明智平等慧,持戒善調伏,得不起涅槃,持此後邊身,降伏於魔軍。

8)時彼須深天子及五百眷屬,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印一四一九)(光一三○三)(大一三○六)(內一二七八)【S29

 

6】施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能受持七種受者,以是因緣得生天帝釋處。謂天帝釋本為人時,供養父母;及家諸尊長;和顏軟語;不惡口;不兩舌;常真實言;於慳吝世間,雖在居家而不慳惜,行解脫施、勤施、常樂行施、施會供養、等施一切。」

3)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供養於父母,及家之尊長,柔和恭遜辭,離麤言兩舌,調伏慳吝心,常修真實語。彼三十三天,見行七法者,咸各作是言:當來生此天。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二○七)(光一○九二)(大一一○四)(內一六六)【S11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時有年少婆羅門,名鬱闍迦,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俗人在家,當行幾法,得現法安及現法樂?」

3)佛告婆羅門:「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為四?謂方便具足,守護具足,善知識具足,正命具足。

4a)何等為方便具足?謂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疏、算畫;於彼彼工巧業處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4b)何等為守護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穀,方便所得,自手執作,如法而得,能極守護,不令王、賊、水、火劫奪漂沒令失,不善守護者亡失,不愛念者輒取,及諸災患所壞,是名善男子善守護『具足』。

4c)何等為善知識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虛妄,不凶險,如是知識能善安慰,未生憂苦能令不生,已生憂苦能令開覺,未生喜樂能令速生,已生喜樂護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識具足。

4d)云何為正命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財,出內稱量,周圓掌護,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執秤者,少則增之,多則減之,知平而捨。如是善男子稱量財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無有錢財而廣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為優曇缽果,無有種子,愚癡貪欲,不顧其後。或有善男子財物豐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癡人,如餓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

5)如是婆羅門!四法成就,現法安、現法樂。」

6)婆羅門白佛言:「世尊!在家之人,有幾法能令後世安,後世樂?」

7)佛告婆羅門:「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後世安、後世樂?何等為四?謂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8a)何等為信具足?謂善男子於如來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諸天魔、梵,及餘世人同法所壞,是名善男子信具足。

8b)何等戒具足?謂善男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是名戒具足。

8c)云何施具足?謂善男子離慳垢心,在於居家行解脫施、常自手與、樂修行捨、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

8d)云何為慧具足?謂善男子苦聖諦如實知,『集』、滅、道聖諦如實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後世安,後世樂。」

9)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方便建諸業,積集能守護,知識善男子,正命以自活。淨信戒具足,惠施離慳垢,淨除於迷道,得後世安樂。若處於居家,成就於八法,審諦尊所說,等正覺所知,現法得安隱,現法喜樂住,後世喜樂住。

10)佛說此經已,鬱闍迦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印一二六六)(光一一五○)(大九一)(內一一二五)

 

8】道廣說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邪、有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3)何等為邪?謂邪見乃至邪定。

4)何等為正?謂正見乃至正定。

5)何等為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6)何等為正志?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

7)何等為正語?謂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何等為正業?謂離殺、盜、淫。

8)何等為正命?謂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

9)何等為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

10)何等為正念?謂念、隨順念,不『忘』、不虛。

11)何等為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

1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四一)(光七九六)(大七八四)(內五七六)【S21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時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正見者。何等為正見?」

3)佛告婆羅門;「正見有二種:有正見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4a)何等為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4b)謂正見有施、有說、有齋,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4c)婆羅門!是名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5a)婆羅門!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5b)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求覺、巧便、黠慧、觀察。

5c)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6)佛說此經已,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印一○四九)

7)如正見,如是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一一經如上說。

(印一○五○~一○五六)(光八○一)(大七八九)(內五七七)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3)差別者:「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4)何等為正見『是』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5)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6)何等為正志?謂正志『有』二種:有正志『是』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7)何等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謂正志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是名正志『是』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8)何等為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是名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9)何等為正語?正語有二種:有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10)何等為正語『是』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謂正語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名正語『是』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11)何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貪』。口四惡行,諸餘口惡行離,於彼無漏遠離不著。固守攝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是名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12)何等為正業?正業有二種:有正業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13)何等為正業『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離殺、盜、婬,是名正業『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14) 何等為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貪』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數,無漏心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是名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15)何等為正命?正命有二種: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16)何等為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如法求衣、食、臥具、隨病湯藥,非不如法,是名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17)何等為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於諸邪命,無漏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越時節、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18)何等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種:有正方便『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19)何等為正方便『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欲、精進、方便、超出、堅固建立、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20)何等為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憶念相應心法,欲、精進、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堅固、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21)何等為正念?正念有二種:有『正念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22)何等為正念『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忘』、不虛,是名正念『是』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

23)何等為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忘』、不虛,是名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

24)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25)何等為正定『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26)何等為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2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四二)(光七九七)(大七八五)(內五七八)

 

10】宣說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應、等正覺增上說法,謂四聖諦,開示、施設、建立、分別、散說、顯現、表露。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3)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二七)(光四三二)(大四三三)(內三五三)

 

16】如病等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爾時,尊者舍利弗,共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起,詣舍利弗所,共相問訊,相娛悅已,卻坐一面。

3)時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欲有所問,仁者寧有閑暇見答以不?」

4)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5)時摩訶拘絺羅問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云何方便求?思惟何等法?」

6)舍利弗言:「若比丘未得無間等法,欲求無間等法,精勤思惟:五受陰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須陀洹果證。」

7)又問舍利弗:「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8)舍利弗言:「拘絺羅!已得須陀洹果證已,欲得斯陀含果證者,亦當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斯陀含果證。」

9)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10)舍利弗言:「拘絺羅!得斯陀含果證已,欲得阿那含果證者,當復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精勤思惟,得阿那含果證。」

11)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言:「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思惟何等法?」

12)舍利弗言:「拘絺羅!得阿那含果證已,欲得阿羅漢果證者,當復精勤思惟:此五受陰法,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是所應處故。若比丘於此五受陰法精勤思惟,得阿羅漢果證。」

13)摩訶拘絺羅又問舍利弗:「得阿羅漢果證已,復思惟何等法?」

14)舍利弗言:「摩訶拘絺羅!阿羅漢亦復思惟:此五受陰法,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無』得未得故、證未證故,『但為』見法樂住故。」

15)時二正士各聞所說,歡喜而去。

(印四二)(光三六)(大二五九)(內三五)【S122-123

 

 

 

20】生盡等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2b)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3)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印一)

4)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5)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二、三、四)(光一)(大一)(內一)【S12-14,51

 

21】并天世眾生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眾生於色不味者,則不染於色,以眾生於色味故,則有染著。

2b)如是眾生於受、想、行、識不味者,彼眾生則不染於『受、想、行』、識,以眾生味受、想、行、識故,彼眾生染著於『受、想、行』、識。

3a)諸比丘!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色,以色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色。

3b)如是受、想、行、識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受、想、行』、識;以受、想、行、識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受、想、行』、識。

4a)諸比丘!若色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色;以色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色。

4b)如是受、想、行、識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受、想、行、識;以受、想、行、識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受、想、行、識』。

5a)諸比丘!若我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出、不離,永住顛倒,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5b)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6)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九)(光一三)(大一三)(內一三)【S28

 

23】『我執』等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爾時,尊者『羅怙羅』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3)佛告『羅怙羅』:「善哉!善哉!能問如來: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耶?」

4)『羅怙羅』白佛言:「如是,世尊!」

5a)佛告『羅怙羅』:「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羅怙羅』!當觀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

5b)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

6)如是『羅怙羅』!比丘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知,如是見者,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7)『羅怙羅』!比丘若如是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者,比丘是名『斷除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8)時『羅怙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二九)(光二三)(大二三)(內二二)【S91

 

25】無常想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3a)譬如田夫,於夏末秋初,深耕其地,發荄、斷草。

3b)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4a)譬如比丘!如人刈草,手攬其端,舉而抖擻,萎枯悉落,取其長者。

4b)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5a)譬如菴羅果著樹,猛風搖條,果悉墮落。

5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6a)譬如樓閣,中心堅固,眾材所依,攝受不散。

6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7a)譬如一切眾生跡,象跡為大,能攝受故。

7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8a)譬如閻浮提,一切諸河悉赴大海,其大海者最為第一,悉攝受故。

8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9a)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間闇冥。

9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10a)譬如轉輪聖王,於諸小王最上、最勝。

10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11)諸比丘!云何修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12)若比丘於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13)佛說是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三)(光四七)(大二七○)(內四六)【S102

 

 

37】僧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3a)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告諸比丘:「一時,世尊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我於此耆闍崛山中住。我獨一靜處,作如是念:云何為聖默然?

3b)復作是念:若有比丘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聖默然。

3c)復作是念:我今亦當聖默然,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具足住、多住。多住已,復有覺、有觀心起。

4)爾時,世尊知我心念,於竹園精舍沒,於耆闍崛山中現於我前,語我言:目揵連!汝當聖默然,莫生放逸!

5)我聞世尊說已,即復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

6)如是再三,佛亦再三教我:汝當聖默然,莫放逸!

7)我即復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三禪具足住。

8)若正說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者,則我身是也。所以者何?

我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以少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

9a)譬如轉輪聖王長太子,雖未灌頂,已得王法,不勤方便,能得五欲功德。

9b)我亦如是,為佛之子,不勤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

10)於一日中,世尊以神通力,三至我所,三教授我,以大人處所建立於我。」

11)尊者大目揵連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五五七)(光五○○)(大五○一)(內六六七)【S2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3a)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告諸比丘:「一時,世尊住王舍城,我住耆闍崛山中。我獨一靜處,作如是念:云何名為聖住?

3b)復作是念:若有比丘不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是名聖住。

3c)我作是念:我當於此聖住,不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多住。多住已,取相心生。

4)爾時,世尊知我心念,如力士屈申臂頃,以神通力,於竹園精舍沒,於耆闍崛山中現於我前,語我言:目揵連!汝當住於聖住,莫生放逸!

5)我聞世尊教已,即離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

6)如是至三,世尊亦三來教我:汝當住於聖住,莫生放逸!

7)我聞教已,離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

8)諸大德!若正說佛子者,則我身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所以者何?我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以少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

9a)譬如轉輪聖王太子,雖未灌頂,已得王法,不勤方便,能得五欲功德。

9b)我亦如是,為佛之子,不勤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

10)於一日中,世尊以神通力,三至我所,三教授我,以大人處建立於我。」

11)尊者大目揵連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五五八)(光五○一)(大五○二)(內六六八)【S9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3)差別者:「何等信力是學力?於如來所,善入於信,根本堅固,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同法所不能壞。

4 )何等為精進力是學力?謂四正斷,如前廣說。

5)何等為慚力是學力?謂羞恥,恥於起惡不善法、諸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慚力是學力。

6)何等為愧力是學力?謂諸可愧事而愧,愧起諸惡不善法、煩惱數,受諸有,熾然苦報,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愧力是學力。

7)何等為慧力是學力?謂聖弟子住於智慧,成就世間生滅智慧,賢聖、出厭離、決定正盡苦,是名慧力是學力。」

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七六)(光六九一)(大六七九)(內四八八)


《阿含經》和《瑜伽師地論˙攝異門分》的定型句

 

林崇安

 

摘要:

本文以《阿含經》和《瑜伽師地論˙攝異門分》的「定型句」作為考察的對象,先分析《阿含經》和《瑜伽師地論˙攝異門分》的組成,而後考察經文中的「定型句」,並指出《瑜伽師地論˙攝異門分》就是解釋《阿含經》「定型句」的一本論典。

彙集佛法術語所編成的「異門」構成佛法知識系統中重要的一環。

 

關鍵字: 阿含經  瑜伽師地論˙攝異門分  異門  定型句 

 

一、前言

 

本文只就當年釋尊所教導的《阿含經》作考的對象,由及相關的論典來說明知識系統。

 

二、《阿含經》的組成

 

釋迦牟尼佛入滅以後,弟子們便將釋尊四十多年的教導有系統地編輯起來,依據《瑜伽師地論˙攝事分》的傳說,佛經第一次結集的內容是:

 

事契經者,謂四阿笈摩:一者、雜阿笈摩,二者、中阿笈摩,三者、長阿笈摩,四者、增一阿笈摩。

雜阿笈摩者,謂於是中,世尊觀待彼彼所化,宣說如來及諸弟子所說相應;蘊、界、處相應;緣起、食、諦相應;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入出息念、學、證淨等相應;又依八眾,說眾相應。後結集者,為令聖教久住,結嗢柁南頌,隨其所應,次第安布。

當知如是一切相應,略由三相。何等為三?一是能說,二是所說,三是所為說。若如來、若如來弟子,是「能說」,如弟子所說、佛所說分。若所了知、若能了知,是「所說」,如五取蘊、六處、因緣相應分,及道品分。若諸苾芻、天、魔等眾,是「所為說」,如結集品。

如是一切,粗略標舉能說、所說及所為說,即彼一切事相應教,間廁鳩集,是故說名「雜阿笈摩」。

即彼相應教,復以餘相處中而說,是故說名「中阿笈摩」。

即彼相應教,更以餘相廣長而說,是故說名「長阿笈摩」。

即彼相應教,更以一、二、三等漸增分數道理而說,是故說名「增一阿笈摩」。

如是四種,師弟展轉傳來于今,由此道理,是故說名「阿笈摩」,是名「事契經」。

 

此中指出:《阿含經》(阿笈摩)有《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的不同,但內容不外是:「蘊相應」、「處相應」、「緣起、食、諦、界相應」、「諸聲聞弟子所說相應」及「如來所說相應」、「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入出息念、學、證淨等相應」、及「依八眾之眾相應」。將這些相應依「蘊品」、「處品」、「緣品」、「弟子品」、「如來品」、「道品」、「八眾品」組成,便是首次結集時《雜阿含經》的次第與內容。《雜阿含經》每篇經文的長度較短,《中阿含經》的經文長度處中,《長阿含經》的經文長度較長,《增一阿含經》的經文則依法數的上增來編集。

依據《雜阿含經》的經文內容來看:「蘊品」相應的經文有110經,「處品」相應的經文有131經,「緣品」相應的經文有167經,「道品」相應的經文有248經(上依【內觀教育版】的經數,加上「弟子品」、「如來品」、「八眾品」,共計1334經)。《中阿含經》的經文有222經;《長阿含經》的經文有30經;《增一阿含經》的經文有472經。

 

三、《瑜伽師地論˙攝異門分》的組成

 

《瑜伽師地論˙攝異門分》是按照白品、黑品的次第,分組解釋佛法中相關的成串術語;今列出所有白品、黑品的攝頌如下:

 

白品第一頌:

1】師【2】第一【3】『智慧』。【4】四種善說等。【5】亦有因緣等。【6】施【7】戒【8】道廣說。

白品第二頌:

9】智【10】宣說【11】善【12】欲。【13】熾然【14】獨【15】遠塵。【16】如病等【17】解釋。【18】我【19】斷【20】生盡等。【21】并天世眾生。【22】依等【23】『我執』等。

白品第三頌:

24】如來【25】無常想。【26】底沙【27】怖【28】無為。【29】不有【30】不相續。【31】空【32】無常【33】無餘。

白品第四頌:

34】欲三種【35】延請。【36】法【37】僧【38】『為本』故。【39】厭【40】梵志【41】無常。【42】聚沫等為後。

黑品一頌:

1】生【2】老【3】死【4】藏等。【5】可欣等【6】煩惱。【7】廣說貪瞋癡。【8】少等【9】差別等。

 

此攝頌中,共有白品四頌42門,黑品一頌9門;每門集合佛經中相關的成串術語或「定型句」。例如:

20】生盡等門,就是【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一組相關的成串術語或「定型句」。

32】無常門,就是【無常、有為、造作、緣生、有盡法、有沒法、有離欲法、有滅法】這一組相關的成串術語或「定型句」。《瑜伽師地論˙攝異門分》接著扼要地解釋每門各項術語的意義。

 

四、《阿含經》的定型句實例及其在《攝異門分》的解釋

 

今依據《雜阿含經》的經文,列出一些釋尊的經文。為了統攝佛法龐大的知識系統,釋尊的弟子們便以「異門」來掌握佛法的術語和定義;或以「法蘊」的編輯,選出代表性的佛經給予詳細的解釋。論中對每項佛法術語一一給予詳細的定義。釋尊的弟子們便以「異門」的方式,或從到白品到黑品,或從一法到十法(以增一方式)來瞭解佛法的術語和定義,進而掌握龐大的佛法知識系統。

釋尊四十多年對弟子們的一再教導,便有「定型句」的出現,這些「定型句」有助於佛法內容的表達與背誦。例如,《雜阿含經》蘊品的一些「定型句」(以【】標示「定型句」,凡是對舊譯經論有所更正的字句,則用雙引號『』標出):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大1

 

a)【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

b)【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大3

 

a)【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b)【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大9

 

a)當觀知【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色愛即除;色愛除已,心善解脫

b)【如是觀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識愛即除;識愛除已,『心善解脫』。(大22

 

a)當觀【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

b)【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大23

 

a)【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

b)【如是『於』受、想、行、識,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槃。(大28

 

a)【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

b)【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大258

 

-)【五受陰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大259,265,104

 

又如《雜阿含經》處品的一些「定型句」:

 

a)【於眼若識、若知、若斷、若離欲者】,堪任正盡苦。

b)【於耳、鼻、舌、身、意,若識、若知、若斷、若離欲者】,堪任正盡苦。(大190

 

a)【眼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如實知。

b)【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大198

 

a)【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若眼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彼亦無常。】

b)【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大195

 

a)眼空,常、恆、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若色、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空,常、恆、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

b)【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大232

 

以上這些例子中的【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都是佛法中有名的句子。這些「定型句」對佛教知識內容的表達與傳播甚有助益,也成為佛教知識系統的一大特色。這些「定型句」也與前述佛法術語的「異門」有密切的關聯。

 

為了了解釋尊如何將佛法的知識系統傳授給弟子們,以下舉出《雜阿含經》的實際例子,分段解析出經文的架構,並示出不同的經型。此中,每一經文之後所附的編號:(印x)表示印順法師所編第x經;(光x)表示佛光藏版所編第x經;(大x)表示大正藏版所編第x經。(內x)表示內觀教育版所編第x經;【Sx】表示巴利藏同一相應的第x經。

 

1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識身。云何為六?

2b)謂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2c)是名六識身。」

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三九)(光三○三)(大三二五)(二二五)

 

在這例子中,釋尊只是將佛法的術語簡單地介紹出來,這是最簡單的一種經型,並未提及緣起的「流轉」和「還滅」過程;釋尊的開示偶而使用這一種經型。

 

2A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六魔鉤。云何為六?

3)眼味著色,是則魔鉤;耳味著聲,是則魔鉤;鼻味著香,是則魔鉤,舌味著味,是則魔鉤;身味著觸,是則魔鉤;意味著法,是則魔鉤。

4)若沙門、婆羅門眼味著色者,當知是沙門、婆羅門,魔鉤鉤其咽,於魔不得自在。」

5)穢說、淨說,廣說如上。

    (印三五五~三五六)(光二四六)(大二四四)(一六七)【S189

 

在這例子中,釋尊除了將佛法的術語介紹出來,並且提及緣起的「流轉」(味著則不得自在),這也是一種簡單的經型。

 

2B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驢隨群牛而行,而作是念;我作牛聲。然其彼形亦不似牛,色亦不似牛,聲出不似;隨大群牛,謂已是牛而作牛鳴,而去牛實遠。

3)如是有一愚癡男子,違律犯戒,隨逐大眾,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而不學習勝欲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隨逐大眾,自言我是比丘,我是比丘,其實去比丘大遠。」

4)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同蹄無角獸,四足具聲口,隨逐大群牛,常以為等侶,

形亦非牛類,不能作牛聲。如是愚癡人,不隨繫心念,

於善逝教誡,無欲勤方便,懈怠心輕慢,不獲無上道。

如驢在牛群,去牛常自遠,彼雖隨大眾,內行常自乖。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一九)(光八四○)(大八二)(六二六)

 

在這例子中,釋尊先舉出譬喻,而後指出「流轉」的情形(違律犯戒);釋尊偶而使用這種經型。

 

3A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2b)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 3)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印一

( 4)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 5)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二~四)(光一)(大一)(內一)【S12-14,51

 

在這例子中,釋尊直接開示緣起的「還滅」過程(由正觀色、受、想、行、識無常,而生厭離,經喜、貪盡而心解脫,釋尊的開示常用這一種經型。

 

3B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3a)譬如田夫,於夏末秋初,深耕其地,發荄、斷草。

(3b)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4a)譬如比丘!如人刈草,手攬其端,舉而抖擻,萎枯悉落,取其長者。

(4b)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5a)譬如菴羅果著樹,猛風搖條,果悉墮落。

(5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6a)譬如樓閣,中心堅固,眾材所依,攝受不散。

(6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7a)譬如一切眾生跡,象跡為大,能攝受故。

(7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8a)譬如閻浮提,一切諸河悉赴大海,其大海者最為第一,悉攝受故。

(8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9a)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間闇冥。

(9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10a)譬如轉輪聖王,於諸小王最上、最勝。

(10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11)諸比丘!云何修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12)若比丘於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13)佛說是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三)(光四七)(大二七○)(內四六)【S102

 

在這例子中,釋尊配合譬喻開示緣起的「還滅」過程(由正觀色、受、想、行、識無常,而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釋尊的開示偶而用這一種經型。

 

4A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2b)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則不能斷苦。

(3a)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

(3b)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

( 4)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光三)(大三)(內三)【S24

 

在這例子中,釋尊先開示緣起的流轉過程(於色、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而後開示緣起的「還滅」過程(於色知、明、斷、離欲,則斷苦)。釋尊的開示最常用這一種經型

 

4B

( 1)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河水,從山澗出,彼水深駛,其流激注,多所漂沒。其河兩岸,生雜草木,大水所偃,順靡水邊。眾人涉渡,多為水所漂,隨流沒溺;遇浪近岸,手援草木,草木復斷,還隨水漂。

(2b)如是比丘!若凡愚眾生,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色,言色是我,彼色隨斷。

(2c)如是不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識,言識是我,識復隨斷。

(3a)若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不樂著於色。

(3b)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故,不樂著〔於〕識。

( 4)不樂著故,如是自知得般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5)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一)(光四五)(大二六八)(內四四)【S93

 

在這例子中,釋尊配合譬喻,開示緣起的「流轉」過程(於色、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而後開示緣起的「還滅」過程(於色知、明、斷、離欲,則斷苦)。釋尊的開示常用這一種經型。

 

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已,如實觀察。

( 3)云何如實觀察?如實知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

4a)云何色集?受,想、行、識集?

4b)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樂著彼色、讚歎於色;樂著於色、讚歎色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生。

4c)〔受、想、行、識,亦如是廣說〕。

4d)是名色集,受、想、行、識集。

5a)云何色滅?受、想、行、識滅?

5b)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不樂著色、不讚歎色;不樂著、讚歎色故,愛樂滅,愛樂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5c)多聞聖弟子,如實知受、想、行、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彼故,不樂著彼識,不讚歎於識,不樂著、讚歎識故,樂愛滅,樂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5d)比丘!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

( 6)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八六

( 8)如觀察,乃至作證,十二經亦如是廣說。

(印八七~九七)(光五八)(大六七)(內五七)

 

在這例子中,釋尊以「五蘊」及「緣起」交叉開示「流轉」的過程(於色、受、想、行、識,不如實知集、滅、味、患、離,以及樂著、讚歎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生),而後交叉開示緣起的「還滅」過程(於色、受、想、行、識,如實知集、滅、味、患、離,以及不樂著、讚歎識故,樂愛滅,樂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這是一種複雜的經型。若再加上譬喻,就成為最複雜的經型了。

以上所提到的3A,3B,4A,4B,5的經型,開示緣起的「還滅」過程,這是佛法佛法知識系統最核心之處,因為佛法不只是理論而已,要密切結合實踐來滅苦,因此,釋尊在阿含經中的開示,處處強調實踐;在滅苦的實踐過程中,就離不開「道」與「果」的次第,例如:

 

(a)諸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

(b)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堪任斷苦。」(大三)

 

此中色、受、想、行、識的知、明、斷、離欲,便是「道」的實踐過程,斷苦便是「果」

 

a)云何色滅?受、想、行、識滅?

b)多聞聖弟子,受諸苦、樂、不苦不樂受,如實觀察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滅,著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皆悉得滅。

c)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

d)是故,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比丘禪思住,內寂其心,精勤方便,如實觀察。」(大六五)

 

此中苦、樂、不苦不樂受,如實觀察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受樂著滅、取滅、有滅、生老病死滅、憂悲惱苦滅。這便是「道」的實踐過程與得「果」

 

1)正其身行,護口四過,正命清淨,習賢聖戒。

2a)守諸根門,護心正念。眼見色時,不取形相,若於眼根住不律儀,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常漏於心,而〔令〕於眼起正律儀。

2b)耳、鼻、舌、身、意起正律儀,亦復如是。

3)彼以賢聖戒律成就,善攝根門,來往、周旋、顧視、屈伸、坐臥、眠覺、語默,住智正智。

4)彼成就如此聖戒,守護根門,正智、正念,寂靜遠離,空處、樹下、閑房獨坐,正身正念,繫心安住。

5a)斷世〔貪憂〕,離貪欲,淨除貪欲。

5b)斷世瞋恚、睡眠、掉悔、疑蓋,離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淨除瞋恚、睡眠、掉悔、疑蓋。

5c)斷除五蓋:惱心、慧力羸、諸障閡分、不趣涅槃者。

6a)是故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

6b)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說。(大六三六)

 

此中成就聖戒,守護根門,正智、正念,寂靜遠離,正身正念,繫心安住。斷除五蓋,便是「道」的實踐過程調伏世間貪憂便是「果」

 

1a)何等為增上戒學?

1b)是比丘〔戒滿足〕,少定、少慧。

1c)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戒學。

1d)彼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

2a)何等為增上意學?

2b)是比丘〔戒滿足〕,三昧滿足,少於慧。

2c)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乃至受持學戒。

2d)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復還生此世,是名增上意學。

3a)何等為增上慧學?

3b)是比丘學戒滿足、定滿足、慧滿足。

3c)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大八二二)

 

此中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的不斷增上,便是「道」的實踐過程;得到心解脫,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便是「果」。在雜阿含經的道品中,釋尊更直接指出,由多修習四念處、七覺分而獲得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a)世尊告諸比丘:「於四念處多修習,當得四果、四種福利。云何為四?

b)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大六一八)

 

a)「如是比丘修習七覺分已,多修習已,得四種果、四種福利。何等為四?

b)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大七三五)

 

因此,在佛法的知識系統中,依據行果,或道果的次第來實踐,便是釋尊的原意。以上「道」與「果」的次第,就是緣起的「還滅過程」,釋尊在阿含經中所開示的大都屬於此類,這也是佛法知識系統的重點所在。「道」與「果」的次第,便是培養智慧以證果,因此,這一次第可納入「智」的知識系統內。

 

八、結語

 

以上只就釋尊時期最核心的佛法知識系統作考察的對象,先考察阿含經的主題內容,而後依據瑜伽師地論˙攝事分》歸攝成「境」、「智」兩類;接著,引用經文來說明釋尊所提及的知識內容便是「境」、「智」兩大系統;而後考察「異門」與「法蘊」的出現;最後,針對雜阿含經的經文內容,依次考察「定型句」的經文以及經文架構的型式(經型),由此瞭解釋尊傳授佛法知識系統的特有方式。總之,佛法的知識系統,主要以「境、智」來含攝「境、行果(根、道果)」。「境」的知識系統,含有蘊品(五蘊)處品(六處)、緣品(內含緣起、四食、四諦、界、受五事)。「智」的知識系統,含有道品(內含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根、力、七覺支、八聖道、入出息念、三學、四證淨十事)。因此「境(根)」含攝「蘊、處、緣起、食、諦、界及受」七事,「行(道)、果」含攝「.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根、力、七覺支、八聖道、入出息念、三學、四證淨」十事,共有十七事。每一事又可以開展出更細的佛法項目。這就是釋尊在雜阿含經所傳授的佛法知識的系統。至於「異門」與「法蘊」編集,則對佛法知識系統的掌握起了輔助之用。

 

參考書目

 

.《雜阿含經》,劉宋求那跋陀羅漢譯,《大正藏》冊2No. 99

.《雜阿含經》,劉宋求那跋陀羅漢譯,《佛光藏阿含藏》冊1-4, 佛光出版社,1983

.《雜阿含經》,劉宋求那跋陀羅漢譯,【內觀教育版】,分成「蘊品」、「處品」、「緣品」、「弟子品」、「如來品」、「道品」、「八眾品」,林崇安編,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2002

.《雜阿含經論會編》,印順法師編,正聞出版社,1983

五《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說,唐玄奘法師漢譯,《大正藏》冊30, No. 1579

六《瑜伽師地論》,【藏文德格版】,No. 4035-4042

 

(《佛教圖書館館訊》31,2002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