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譬喻經選 |
---|
Posted on Sat 08 Apr 2006 by insights (3249 reads) |
《雜阿含經》譬喻經選 林崇安編 內觀教育基金會,2006,04 《雜阿含經》譬喻經選
序
《雜阿含經》是釋迦牟尼佛四十多年教法的精髓所在,由劉宋.求那跋陀羅由梵譯漢(西元435-445年)。此經收錄在《大正藏》第2冊,編號是No.99。 此處所選的經文版本是【內觀教育版】,其特色是將經文分段並標號,使其段落分明,便於誦讀、分析。《雜阿含經》全經分成〈蘊品〉、〈處品〉、〈緣品〉、〈道品〉、〈弟子品〉、〈如來品〉、〈八眾品〉,共有1334經。今選出其中含有譬喻的經文共32經。 為了方便比對,每段經文之後,附上不同版本的編號:(印x)表示印順法師所編第x經;(光x)表示【佛光藏版】所編第x經;(大x)表示【大正藏版】所編第x經;(內x)表示【內觀教育版】所編第x經。【Sx】表示巴利藏同一相應的第x經。凡有所校訂或補正的字句,都用雙引號『』標出。
願此工作,有助於學佛者在義理和實踐上的增進。 林崇安2006.04 1.五蘊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阿毘陀處恆河側。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恆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2b)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 (3a)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3b)如是比丘!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 (4a)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 (4b)如是比丘!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 (5a)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於山林,見大芭蕉樹,臃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 (5b)如是比丘!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 (6a)諸比丘!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 (6b)如是比丘!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 7)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沬,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 諸識法如幻,日種姓尊說。周匝諦思惟,正念善觀察, 無實不堅固,無有我我所。於此苦陰身,大智分別說: 離於三法者,身為成棄物。壽暖及諸識,離此餘身分, 永棄丘塚間,如木無識想。此身常如是,幻偽誘愚夫, 如殺如毒刺,無有堅固者,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 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 ( 8)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八)(光四二)(大二六五)(內四一)【S95】
2.五蘊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生死,不知苦際。 (3a)諸比丘!譬如『狗子』,繩繫著柱,結繫不斷故;順柱而轉,若住、若臥,不離於柱。 (3b)如是凡愚眾生,於色不離貪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輪迴於色,隨色轉,若住、若臥,不離於色。 (3c)如是受、想、行、識,隨受、想、行、識轉,若住、若臥,不離於『受、想、行』、識。 (4a)諸比丘!當善思惟,觀察於心。所以者何?長夜心為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故。比丘!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4b)比丘!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心復過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種種故色種種。 (4c)是故,比丘!當善思惟,觀察於心。諸比丘!長夜心『為』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5a)比丘當知!汝見嗟蘭那鳥種種雜色不?」 (5b)答言:「曾見,世尊!」 (5c)佛告比丘:「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我說彼心種種雜,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嗟蘭那鳥心種種故,其色種種。 (6a)是故當善觀察,思惟於心:長夜種種『貪欲、瞋恚、愚癡所染』;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6b)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7a)如是比丘!凡愚眾生,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於色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色;樂著色故,復生未來諸色。 (7b)如是凡愚,不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識;樂著識故,復生未來諸識。 ( 8)當生未來色、受、想、行、識故,於色不解脫,受、想、行、識不解脫,我說彼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9a)有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不樂著於色;『不樂著故,不生未來諸色』。 (9b)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故,不『樂』著於識;不樂著故,不生未來諸識。 (10)不樂著於色、受、想、行、識故,於色得解脫,受、想、行、識得解脫,我說彼等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11)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光四四)(大二六七)(內四三)【S100】
3.五蘊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3a)譬如田夫,於夏末秋初,深耕其地,發荄、斷草。 (3b)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4a)譬如比丘!如人刈草,手攬其端,舉而抖擻,萎枯悉落,取其長者。 (4b)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5a)譬如菴羅果著樹,猛風搖條,果悉墮落。 (5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6a)譬如樓閣,中心堅固,眾材所依,攝受不散。 (6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7a)譬如一切眾生跡,象跡為大,能攝受故。 (7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8a)譬如閻浮提,一切諸河悉赴大海,其大海者最為第一,悉攝受故。 (8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9a)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間闇冥。 (9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10a)譬如轉輪聖王,於諸小王最上、最勝。 (10b)如是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11)諸比丘!云何修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12)若比丘於空露地,若林樹間,善正思惟,觀察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如是思惟,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所以者何?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 (13)佛說是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三)(光四七)(大二七○)(內四六)【S102】
4.六處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俱在耆闍崛山。 ( 3)尊者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覺,詣尊者舍利弗所,共相問訊已, 退坐一面,語舍利弗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 ( 4)尊者舍利弗語摩訶拘絺羅:「隨仁所問,知者當答。」 ( 5)尊者摩訶拘絺羅問尊者舍利弗言:「云何尊者舍利弗!眼繫色 耶?色繫眼耶?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 意繫法耶?法繫意耶?」 ( 6)尊者舍利弗答尊者摩訶拘絺羅言:「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 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尊者摩訶拘絺羅!於其中間,若彼欲 貪,是其繫也。 ( 7)尊者摩訶拘絺羅!譬如二牛,一黑、一白,共一軛鞅縛繫。人 問言:為黑牛繫白牛?為白牛繫黑牛?為等問不?」 ( 8)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非黑牛繫白牛,亦非白牛繫黑牛; 然於中間若軛、若繫鞅者,是彼繫縛。」 ( 9)「如是尊者摩訶拘絺羅!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 非法繫意;中間欲貪,是其繫也。 (10)尊者摩訶拘絺羅!若眼繫色,若色繫眼,乃至若意繫法,若法 繫意,世尊不教人建立梵行,得盡苦邊。以非眼繫色,非色繫 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故,世尊教人建立梵行,得盡苦 邊。 (11a)尊者摩訶拘絺羅!世尊眼見色若好、若惡,不起欲貪;其餘 眾生,眼若見色若好、若惡,則起欲貪。是故世尊說當斷欲貪, 則心解脫。 (11b)乃至意、法,亦復如是。」 (12 )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各還本處。 (印三七六)(光二五二)(大二五○)(內一七三)【S191-192】
5.六處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尊者二十億耳住耆闍崛山,常精勤修習菩提分法。 ( 3)時尊者二十億耳,獨靜禪思而作是念:「於世尊弟子精勤聲聞中,我在其數,然我今日未盡諸漏。我是名族姓子,多饒財寶,我今寧可還受五欲,廣行施作福。」 ( 4)爾時,世尊知二十億耳心之所念,告一比丘:「汝等今往二十億耳所,告言:世尊呼汝。」 ( 5)是一比丘受佛教已,往詣二十億耳所,語言:「世尊呼汝。」 ( 6)二十億耳聞彼比丘稱大師命,即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 7)爾時,世尊告二十億耳:「汝實獨靜禪思作是念:世尊精勤修學聲聞中,我在其數,而今未得漏盡解脫。我是名族姓子,又多錢財,我寧可還俗受五欲樂,廣施作福耶?」 ( 8)時二十億耳作是念:「世尊已知我心。」驚怖毛豎,白佛言:「實爾,世尊!」 ( 9)佛告二十億耳:「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二十億耳!汝在俗時,善彈琴不?」 (10)答言:「如是,世尊!」 (11)復問:「於意云何?汝彈琴時,若急其絃,得作微妙和雅音不?」 (12)答言:「不也,世尊!」 (13)復問:「云何?若緩其絃,寧發微妙和雅音不?」 (14)答言:「不也,世尊!」 (15)復問:「云何?善調琴絃,不緩、不急,然後發妙和雅音不?」 (16)答言:「如是,世尊!」 (17)佛告二十億耳:「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 (18)時尊者二十億耳,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9)時尊者二十億耳,常念世尊說彈琴譬,獨靜禪思,如上所說,乃至漏盡,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20)爾時,尊者二十億耳得阿羅漢,內覺解脫喜樂,作是念:「我今應往問訊世尊。」 (21)爾時尊者二十億耳,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於世尊法中得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解脫。當於爾時,解脫六處。云何為六?離欲解脫、離恚解脫、遠離解脫、愛盡解脫、諸取解脫、心不忘念解脫。 (22)世尊!若有依少信心而言離欲解脫,此非所應;貪、恚、癡盡,是名真實離欲解脫。 (23)若復有人,依少持戒而言我得離恚解脫,此亦不應;貪、恚、癡盡,是名真實『離恚』解脫。 (24)若復有人,依於修習利養遠離,而言遠離解脫,是亦不應;貪、恚、癡盡,是真實遠離解脫。貪、恚、癡盡,亦名離愛,亦名離取,亦名離忘念解脫。 (25)如是世尊!若諸比丘未得羅漢,未盡諸漏,於此六處不得解脫。 (26)若復比丘在於學地,未得增上樂涅槃,習向心住,爾時成就學戒,成就學根。後時當得漏盡,無漏心解脫,乃至自知不受後有;當於爾時,得無學戒,得無學諸根。 (27)譬如嬰童愚小仰臥,爾時成就童子諸根;彼於後時漸漸增長,諸根成就,當於爾時成就長者諸根。 (28)在學地者,亦復如是,未得增上安樂,乃至成就無學戒,無學諸根,若眼常識色,終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乃至無常。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意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 (29)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斷、不壞、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風吹,不能動搖,不能穿過。 (30)彼無學者亦復如是,眼常識色,乃至意常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 (31)爾時,二十億耳重說偈言: 離欲心解脫,無恚脫亦然,遠離心解脫,貪愛永無餘, 諸取心解脫,及意不忘念。曉了入處生,於彼心解脫, 彼心解脫者,比丘意止息,諸所作已作,更不作所作。 猶如大石山,四風不能動。色聲香味觸,及法之好惡, 六入處常對,不能動其心,心常住堅固,諦觀法生滅。 (32)尊者二十億耳說是法時,大師心悅;諸多聞梵行者聞尊者二十億耳所說,皆大歡喜。 (33)爾時,尊者二十億耳聞佛說法,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34)爾時,世尊知二十億耳去不久,告諸比丘:「善心解脫者,應如是記說。如二十億耳,以智記說,亦不自舉,亦不下他,正說其義,非如增上慢者,不得其義而自稱嘆得過人法,自取損減。」 (印三八○)(光二五六)(大二五四)(內一七七)
6.六處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比丘尼,眼、色、識,因緣生,若欲、若貪、若昵、若念、若決定著處,於彼諸心善自防護。所以者何?此等皆是恐畏之道,有礙有難;此惡人所依,非善人所依,是故應自防護! (2b)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 3)譬如田夫,有好田苗。其守田者懶惰放逸,欄牛噉食。 ( 4)愚癡凡夫亦復如是,六觸入處,乃至放逸,亦復如是。 ( 5)若好田苗,其守田者心不放逸,『欄牛不食』,設復入田,盡驅令出。 ( 6)所謂若心、若意、若識,多聞聖弟子於五欲功德,善自攝護,『盡止』令滅。 ( 7)若好田苗,其守護田者不自放逸,欄牛入境,左手牽鼻,右手執杖,遍身搥打,驅出其田。諸比丘!於意云何?彼牛遭苦痛已,從村至宅,從宅至村,復當如前過食田苗不?」 ( 8)答言:「不也,世尊!所以者何?憶先入田遭捶杖苦故。」 ( 9)「如是比丘!若心、若意、若識,多聞聖弟子於六觸入處,極生厭離、恐怖,內心安住,制令一意。」 (10)「諸比丘!過去世時,有王聞未曾有好彈琴聲,極生愛樂、耽湎、染著,問諸大臣:此何等聲,甚可愛樂? (11)大臣答言:此是琴聲。 (12)『王』語大臣:取彼聲來。 (13)大臣受教,即往取琴來,白言:大王!此是琴,作好聲者。 (14)王語大臣:我不用琴,取其先聞可愛樂聲來。 (15)大臣答言:如此之琴,有眾多種具,謂有柄、有槽、有麗、有絃、有皮,巧方便人彈之;得眾具因緣,乃成音聲,非不得眾具而有音聲。前所聞聲,久已過去,轉亦盡滅,不可持來。 (16)爾時,大王作是念言:咄!何用此虛偽物為!世間琴者,是虛偽物,而令世人耽湎、染著。汝今持去,片片析破,棄於十方。大臣受教,析為百分,棄於處處。 (17)如是比丘!若色、受、想、思、欲,知此諸法無常、有為、心、因緣生,而便說言是我、我所,彼於異時一切悉無。諸比丘!應作如是平等正智如實觀察!」 (1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三八七)(光二六三)(大一一六九)(內一八四)【S205】
7.六處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四蚖蛇,兇惡毒虐,盛一篋中。 ( 3)時有士夫,聰明不愚,有智慧,求樂厭苦,求生厭死。時有一士夫語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篋盛毒蛇,摩拭洗浴,恩親養食,出內以時。若四毒蛇脫有惱者,或能殺汝,或令近死,汝當防護! ( 4)爾時,士夫恐怖馳走,忽有五怨,拔刀隨逐,要求欲殺。『人復語言:有五怨拔刀隨逐,要求欲殺。』汝當防護! ( 5)爾時,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驅馳而走,人復語言:士夫!內有六賊,隨逐伺汝,得便當殺,汝當防護! ( 6)爾時,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怨及內六賊,恐怖馳走,還入空村。見彼空舍,危朽腐毀,有諸惡物,捉皆危脆,無有堅固。人復語言:士夫!是空聚落,當有群賊來,必奄害汝。 ( 7)爾時,士夫畏四毒蛇、五拔刀賊、內六惡賊、空村群賊而復馳走,忽爾道路臨一大河,其水浚急。但見此岸有諸怖畏,面見彼岸安隱快樂,清涼無畏。無橋、船可渡得至彼岸,作是思惟:我取諸草木,縛束成『筏』,手足方便,渡至彼岸。作是念已,即拾草木,依於岸傍、縛束成『筏』,手足方便,截流橫渡。如是士夫,免四毒蛇、五拔刀怨、六內惡賊,復得脫於空村群賊,度於浚流,離於此岸種種怖畏,得至彼岸安隱快樂。」 ( 8)「我說此譬,當解其義。比丘!篋者,譬此身色,麤四大、四大所造,精血之體,穢食長養,沐浴、衣服,無常變壞危脆之法。 ( 9)毒蛇者,譬四大──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地界若諍,能令身死,及以近死;水、火、風諍,亦復如是。 (10)五拔刀怨者,譬五受陰。 (11)六內賊者,譬六愛喜。 (12)空村者,譬六內入。善男子!觀察眼入處,是無常變壞;執持眼者,亦是無常虛偽之法。耳、鼻、舌、身、意入處,亦復如是。 (13)空村群賊者,譬外六入處。眼為可意、不可意色所害,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為可意、不可意法所害。 (14)浚流者,譬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15)河者,譬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16)此岸多恐怖者,譬有身。 (17)彼岸清涼安樂者,譬無餘涅槃。 (18)『筏』者,譬八正道。 (19)手足方便截流渡者,譬精進勇猛。 (20)到彼岸婆羅門住處者,譬如來、應、等正覺。 (21)如是比丘!大師慈悲,安慰弟子,為其所作,我今已作,汝今亦當作其所作!於空閑樹下,房舍清淨,敷草為座,露地塚間,遠離邊坐,精勤禪思,慎莫放逸,令後悔恨,此則是我教授之法。」 (2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三九○)(光二六六)(大一一七二)(內一八七)【S197】
8.六處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在於闇處。眾多罪人,在於河中,隨流漂沒。 ( 3)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聰明、黠慧,樂樂、厭苦,樂生、厭死,作如是念:我今何緣在此灰河,『兩岸』極熱,又多利刺,在闇冥處隨流漂沒?我當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 ( 4)漸見小明,其人默念:今已疾強,見此小明。復運手足,勤加方便,遂見平地。即住於彼,觀察四方。見大石山,不斷、不壞,亦不穿穴,即登而上。 ( 5)復見清涼八分之水,所謂冷、美、輕、軟、香、淨,飲時不噎,咽中不閡,飲已安身。即入其中,若浴、若飲,離諸惱熱。 ( 6)然後復進,大山上見七種華,謂優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修犍提華,彌離頭犍提華,阿提目多華。聞華香已,復上石山,見四層階堂,即坐其上。 ( 7)見五柱帳,即入其中,斂身正坐。種種枕褥,散華遍布,莊嚴妙好,而於其中自恣坐臥,涼風四湊,令身安隱。 ( 8)坐高林下,高聲唱言:灰河眾生!諸賢正士!如彼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其處闇冥,求出於彼。 ( 9)河中有聞聲者,乘聲問言:何方得出?從何處出? (10)其中有言:汝何須問何處得出,彼喚聲者,亦自不知,不見從何而出。彼亦當復在此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於闇冥中隨流來下,用問彼為?」 (11)「如是比丘!我說此譬,今當說義:灰者,謂三惡不善覺。云何三?欲覺、恚覺、害覺。 (12)河者,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13)『兩岸』極熱者,謂內、外六入處。 (14)多諸利刺者,謂五欲功德。 (15)闇冥處者,謂無明障閉慧眼。 (16)眾多人者,謂愚癡凡夫。 (17)流,謂生死。 (18)河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者,謂菩薩摩訶薩。 (19)手足方便逆流上者,謂精勤修學。 (20)微見小明者,謂得法忍。 (21)得平地者,謂持戒。 (22)觀四方者,謂見四真諦。大石山者,謂正見。 (23)八分水者,謂八聖道。 (24)七種華者,謂七覺分。 (25)四層堂者,謂四如意足。 (26)『五柱帳』者,謂信等五根。 (27)正身坐者,謂無餘涅槃。 (28)散華遍布者,謂諸禪、解脫、三昧、正受。 (29)自恣坐臥者,謂如來、應、等正覺。 (30)四方風吹者,謂『四增上心』見法安樂住。 (31)舉聲唱喚者,謂轉法輪。 (32)彼有人問諸賢正士何處去、何處出者,謂舍利弗、目犍連等『諸賢聖』。 (33)比丘!於中有言:『汝何所問』,彼亦不知、不見有所出處,彼亦當復於此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於闇冥處隨流來下者,謂六師等諸邪見輩,所謂富蘭那迦葉、末伽梨瞿舍梨子、散闍耶毘羅胝子、耆多枳舍欽婆羅、伽拘羅迦氈延、尼揵連陀闍提弗多羅,及餘邪見輩。 (34)如是比丘!大師為諸聲聞所作,我今已作,汝今當作所作,如前篋毒蛇說。」 (3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三九五)(光二七一)(大一一七七)(內一九二)
9.緣起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結所繫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則愛生;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2b)如人種樹,初小軟弱,愛護令安,壅以糞土,隨時溉灌,冷暖調適,以是因緣,然後彼樹得增長大。 (2c)如是比丘!結所繫法,味著將養則生恩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3a)若於結所繫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3b)猶如種樹,初小軟弱,不愛護,不令安隱,不壅糞土,不隨時溉灌,冷暖不適,不得增長。若復斷根、截枝,段段斬截,分分解析,風飄、日炙,以火焚燒,燒以成糞,或颺以疾風,或投之流水。 (3c)比丘!於意云何?非為彼樹斷截其根,乃至焚燒,令其磨滅,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耶?」 (3d)答言:「如是,世尊!」 (3e)「如是比丘!於結所繫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六四)(光三二一)(大二八三)(內二四二)【S55-57】
10.緣起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所取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其心驅馳,追逐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2b)譬大樹,根幹、枝條、柯葉、華果,下根深固,壅以糞土,溉灌以水,彼樹堅固,永世不朽。 (2c)如是比丘!於所取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其心驅馳,追逐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3a)若於所取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厭觀,心不顧念,無所縛著,識則不驅馳追逐名色,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則純大苦聚滅。 (3b)猶如種樹,不隨時愛護,令其安隱,不壅糞土,不隨時溉灌,冷暖不適,不得增長。若復斷根、截枝,段段斬截,分分解析,風飄、日炙,以火焚燒,燒以成糞,或颺以疾風,或投之流水。 (3c)比丘!於意云何?非為彼樹斷截其根,乃至焚燒,令其磨滅,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耶?」 (3d)答言:「如是,世尊!」 (3e)「如是比丘!於所取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識不驅馳追逐名色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六五)(光三二二)(大二八四)(內二四三)【S58-59】
11.食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 (3a)諸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純大苦聚集。 (3b)譬如比丘!畫師若畫師弟子,集種種彩,欲粧畫於色作種種像。諸比丘!於意云何?彼畫師、畫師弟子,寧能粧於色不?」 (3c)比丘白佛:「如是,世尊!能粧畫色。」 (3d)佛告比丘:「『如是』於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集。 (4a)諸比丘!若於四食無貪、無喜,無有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4b)比丘!譬如畫師、畫師弟子,集種種彩,欲離於色有所粧畫,作種種像,寧能畫不?」 (4c)比丘白佛:「不能,世尊!」 (4d)「如是比丘!若於四食無貪、無喜,無有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四一)(光三七七)(大三七八)(內二九八)【S*64】
12.諦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國人間遊行。 ( 2)『於王舍城』,波羅利弗是中間竹林聚落,大王於中作福德舍。 ( 3)爾時,世尊與諸大眾,於中止宿。 ( 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行,共至申恕林。」 ( 5)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到申恕林,坐樹下。 ( 6)爾時,世尊手把樹葉,告諸比丘:「此手中葉為多耶?大林樹葉為多?」 ( 7)比丘白佛:「世尊手中樹葉甚少,彼大林中樹葉,無量百千億萬倍,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為比。」 (8a)「如是諸比丘!我成等正覺,自所見法,『為人定說者』,如手中樹葉。所以者何? (8b)彼法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向於涅槃。 (9a)如大林樹葉,如我成等正覺,自知正法,所不說者,亦復如是。所以者何? (9b)彼法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明慧正覺、正向涅槃故。 (10)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1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九六)(光四○三)(大四○四)(內三二四)【S31】
13.諦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 2)爾時,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缽,入毘舍離城乞食。 ( 3)時有眾多離車童子,晨朝從城內出,至精舍門,持弓箭,競射精舍門孔,箭箭皆入門孔。 ( 4)尊者阿難見已,以為奇特:彼諸離車童子,能作如是難事!入城乞食還,舉衣缽,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著衣持缽,入毘舍離城乞食,見有眾多離車童子,從城內出,至精舍門,競射門孔,箭箭皆入。我作是念:此甚奇特!諸離車童子能為難事!」 ( 5)佛告阿難:「於意云何?離車童子競射門孔,箭箭皆入,此為難耶?破一毛為百分,而射一毛分,箭箭悉中,此為難耶?」 ( 6)阿難白佛:「破一毛百分,射一分之毛,箭箭悉中,此則為難。」 ( 7)佛告阿難:「未若於苦聖諦生如實知,此則甚難;如是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見,此則甚難!」 ( 8)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一毛為百分,射一分甚難,觀一一苦陰,非我難亦然。 ( 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九七)(光四○四)(大四○五)(內三二五)【S45】
14.諦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 ( 3)阿難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龜若至海東,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南、北、四維,團遶亦爾,不必相得。」 ( 4)佛告阿難:「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所以者何?彼諸眾生不行其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實,展轉殺害,強者陵弱,造無量惡故。 ( 5)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九八)(光四○五)(大四○六)(內三二六)【S47】
15.諦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思惟世間而思惟。 (3a)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往詣食堂,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間思惟!所以者何? (3b)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不順涅槃。 (4a)汝等當正思惟: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 (4b)如此思惟,則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 5)過去世時,有一士夫,出王舍城,於拘絺羅池側,正坐思惟世間思惟。當思惟時,見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無量無數,皆悉入於一藕孔中。見已,作是念:我狂失性,世間所無而今見之。爾時,去池不遠,更有大眾一處聚集。時彼士夫詣大眾所,語言:諸人!我今發狂,我今失性,世間所無而我今見,如上廣說。 ( 6)時彼大眾,皆謂士夫狂發失性,世間所無而彼見之。」 (7a)佛告比丘:「然彼士夫,非狂失性,所見真實。所以者何? (7b)爾時,去拘絺羅池不遠,有諸天、阿修羅,興四種軍,戰於空中。時諸天得勝,阿修羅軍敗退,入彼池一藕孔中。 (8a)是故,比丘!汝等慎莫思惟世間!所以者何? (8b)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非正向涅槃。 ( 9)當思惟四聖諦!何等為四?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1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九九)(光四○六)(大四○七)(內三二七)【S41】
16.界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因生欲想,非無因;有因生恚想、害想,非無因。 (3a)云何因生欲想?謂緣欲界也。緣欲界故生欲想、欲欲、欲覺、欲熱、欲求。愚癡凡夫起欲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如是邪因緣故,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是名因緣生欲想。 (3b)云何因緣生恚想、害想?謂害界也。緣害界生害想、害欲、害覺、害熱、害求。愚癡凡夫起害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起三處邪因緣已,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是名因緣生害想。 (4a)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如是安於生,生危險想,不求捨離,不覺,不吐,彼則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 (4b)譬如城邑、聚落不遠,有曠野,大火卒起。彼無有力能滅火者,當知彼諸野中眾生,悉被火害。 (4c)如是諸沙門、婆羅門,安於生,生危險想,身壞命終,生惡趣中。 ( 5)諸比丘!有因生出要想,非無因。 (6a)云何有因生出要想?謂出要界。緣出要界生出要想、出要欲、出要覺、出要熱、出要求。謂彼慧者出要求時,眾生三處生正,謂身、口、心。彼如是生正因緣已,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是名因緣生出要想。 (6b)云何因緣生不恚、不害想?謂不害界也。不害界因緣生不害想、不害欲、不害覺、不害熱、不害求。彼慧者不害求時,眾生三處正,謂身、口、心。彼正因緣生已,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是名因緣生不害想。 (7a)若諸沙門、婆羅門,安於生,生不害想,不捨離,不覺、不吐,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 (7b)譬如城邑、聚落邊,有曠野,大火卒起。有人堪能手足滅火,當知彼諸眾生依草木者,悉不被害。 (7c)如是諸沙門、婆羅門,安於生,生正想,不捨,不覺、不吐,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 ( 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二一)(光四五七)(大四五八)(內三七八)【S12】
17.受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空中狂風卒起,從四方來:有塵土風、無塵土風,毘濕波風、鞞嵐婆風,薄風、厚風,乃至風輪起風。 (2b)身中受風,亦復如是種種受起: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樂食受、苦食受、不苦不樂食『受』;樂無食『受』、苦無食受、不苦不樂無食受;樂貪受、苦貪受、不苦不樂貪受;樂出要受、苦出要受、不樂不苦出要受。」 ( 3)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虛空中,種種狂風起,東西南北風,四維亦如是。 有塵及無塵,乃至風輪起。如是此身中,諸受起亦然。 若樂若苦受,及不苦不樂;有食與無食;貪著不貪著。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三四)(光四七○)(大四七一)(內三九一)【S12-13】
18.受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客舍,種種人住:若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野人、獵師;持戒、犯戒;在家、出家,悉於中住。 (2b)此身亦復如是種種受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樂食受、苦食受、不苦不樂食受;樂無食受、苦無食受、不苦不樂無食受;樂貪著受、苦貪著受、不苦不樂貪著受;樂出要受、苦出要受、不苦不樂出要受。」 ( 3)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客舍中,種種人住止: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等, 旃陀羅野人,持戒犯戒者,在家出家人,如是等種種。 此身亦如是,種種諸受生:若樂若苦受,及不苦不樂; 有食與無食;貪著不貪著。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 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 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三五)(光四七一)(大四七二)(內三九二)【S14】
19.四念住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大雪山中寒冰嶮處,尚無猿猴,況復有人! (2b)或復有山,猿猴所居而無有人。 (2c)或復有山,人、獸共居。 (3a)於猿猴行處,獵師以黐膠塗其草上。有黠猿猴,遠避而去。愚癡猿猴,不能遠避,以手小觸即膠其手;復以二手欲解求脫,即膠二手;以足求解,復膠其足;以口齧草,輒復膠口;五處同膠,聯捲臥地。獵師既至,即以杖貫擔負而去。比丘!當知愚癡猿猴,捨自境界父母居處,遊他境界,致斯苦惱。 (3b)如是比丘!愚癡凡夫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眼見色已則生染著,耳、聲,鼻、香,舌、味,身、觸,皆生染著。愚癡比丘,內根、外境被五縛已,隨魔所欲。 ( 4)是故,比丘!當如是學:於自所行處、父母境界依止而住,莫隨他處、他境界行。 ( 5)云何比丘自所行處、父母境界? ( 6)謂四念處: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八二)(光六三四)(大六二○)(內四二四)【S7】
20.四神足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 ( 2)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 3)時有異婆羅門,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問尊者阿難:「何故於沙門瞿曇所修梵行?」 ( 4)尊者阿難語婆羅門:「為斷故。」 ( 5)復問:「尊者!何所斷?」 ( 6)答言:「斷愛。」 ( 7)復問:「尊者阿難!何所依而得斷愛?」 ( 8)答言:「婆羅門!依於欲而斷愛。」 ( 9)復問:「尊者阿難!豈非無邊際?」 (10)答言:「婆羅門!非無邊際,如是有邊際,非無邊際。」 (11)復問:「尊者阿難!云何有邊際,非無邊際?」 (12)答言:「婆羅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於意云何?汝先有欲,來詣精舍不?」 (13)婆羅門答言:「如是,阿難!」 (14)「如是,婆羅門!來至精舍已,彼欲息不?」 (15)『答言:「如是,尊者!」』 (16)『復問:「婆羅門!汝先有精進方便籌量,來詣精舍不?」』 (17)答言:「如是,尊者阿難!彼精進方便籌量,來詣精舍。」 (18)復問:「至精舍已,彼精進方便籌量息不?」 (19)答言:「如是,尊者!」 (20)阿難復語婆羅門:「如是婆羅門!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四如意足,以一乘道淨眾生,滅苦惱,斷憂悲。何等為四? (21)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精進定、心定、思惟定斷行成就如意足。 (22a)如是聖弟子修欲定斷行成就如意足,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斷愛;愛斷已,彼欲亦息。 (22b)修精進定、心定、思惟定斷行成就,依離、依無欲、依出要、依滅、向於捨,乃至愛盡;愛盡已,思惟則息。 (23)婆羅門!於意云何?此非邊際耶?」 (24)婆羅門言:「尊者阿難!此是邊際,非不邊際。」 (25)爾時婆羅門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印一六三七)(光五六○)(大五六一)(內四五○)
21.七覺支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有七覺分。何等為七? ( 3)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 (4a)此七覺分,決定而得,不勤而得,我隨所欲覺分正受;若晨朝時、日中時、日暮時,若欲正受,隨其所欲多入正受。 (4b)譬如王、大臣,有種種衣服,置箱簏中,隨其所須,日中所須,日暮所須,隨欲自在。 (4c)如是比丘!此七覺分決定而得,不勤而得,隨意正受。 (5a)我此念覺分,清淨純白,起時知起,滅時知滅,沒時知沒;已起知已起,已滅知已滅。 (5b)如是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亦如是說。」 ( 6)尊者舍利弗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一五)(光七三○)(大七一八)(內五四七)【S4】
22.八聖道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無母子畏、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而不能知無母子畏、有母子畏。 ( 3)諸比丘!有三種無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何等為三? (4a)諸比丘!有時兵兇亂起,殘害國土,隨流波迸,子失其母,母失其子,是名第一無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 (4b)復次,比丘!有時大火卒起,焚燒城邑、聚落,人民馳走,母子相失,是名第二無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 (4c)復次,比丘!有時山中大雨,洪水流出,漂沒聚落,人民馳走,母子相失,是名第三無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所說。 (5a)然此等畏,是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說名無母子畏。彼有時兵兇亂起,殘害國土,隨流波迸,母子相失,或時於彼母子相見,是名第一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說名無母子畏。 (5b)復次,大火卒起,焚燒城邑、聚落,人民馳走,母子相失,或復相見,是名第二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說名無母子畏。 (5c)復次,山中大雨,洪水流出,漂沒聚落,此人馳走,母子相失,或尋相見,是名第三有母子畏,愚癡無聞凡夫說名無母子畏。 ( 6)比丘!有三種無母子畏,是我自覺成三菩提之所記說。何等為三? (7a)若比丘!子若老時,無母能語子:汝莫老,我當代汝;其母老時,亦無子語母:『今』莫老,我代之老。是名第一無母子畏,我自覺成三菩提之所記說。 (7b)復次,比丘!有時子病,母不能語子:今莫病,我當代汝;母病之時,子亦不能語母:莫病,我當代母。是名第二無母子畏,我自覺成三菩提之所記說。 (7c)復次,子若死時,無母能語子:今莫死,我今代汝;母若死時,無子能語母:今莫死,我當代母。是名第三無母子畏,我自覺成三菩提之所記說。」 ( 8)諸比丘白佛:「有道、有跡,修、習、多修習,斷前三種有母子畏,斷後三種無母子畏不?」 ( 9)佛告比丘:「有道、有跡,斷彼三畏。何等為道?何等為跡?修、習、多修習,斷前三種有母子畏,斷後三種無母子畏? (10)謂八聖道分: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1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九七八)(光七七○)(大七五八)(內五六二)
23.入出息念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金毘羅聚落金毘林中。 ( 2)爾時,世尊告尊者金毘羅:「我今當說精勤修習四念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 3)爾時尊者金毘羅,默然住。如是再三。 ( 4)爾時,尊者阿難語尊者金毘羅:「今大師告汝!」如是三說。 ( 5)尊者金毘羅語尊者阿難:「我已知,尊者阿難!我已知,尊者瞿曇!」 ( 6)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是時,世尊!是時,善逝!唯願為諸比丘,說精勤修四念處,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7a)佛告阿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比丘入息念時,如入息學;乃至滅出息時,如滅出息學。爾時聖弟子念入息時,如念入息學,乃至身行止息出息時,如身行止息出息學,爾時聖弟子身身觀念住。爾時聖弟子身身觀念住已,如是知善內思惟。」 (7b)佛告阿難:「譬如有人乘車輿從東方顛沛而來。當於爾時,踐蹈諸土堆壟不?」 (7c)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7d)佛告阿難:「如是聖弟子念入息時,如入息念學,如是乃至善內思惟。 (8a)若爾時聖弟子覺知喜,乃至覺知意行息學,聖弟子受受觀念住;聖弟子受受觀念『住』已,如是知善內思惟。 (8b)譬如有人乘車輿從南方顛沛而來,云何阿難!當踐蹈土堆壟不?」 (8c)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8d)佛告阿難:「如是聖弟子受受觀念住,知善內思惟。 (9a)若聖弟子覺知心;欣悅心;定心;解脫心入息,如解脫心入息學,解脫心出息,如解脫心出息學,爾時聖弟子心心觀念住;如是聖弟子心心觀念住已,知善內思惟。 (9b)譬如有人乘車輿從西方來,彼當踐蹈土堆壟不?」 (9c)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9d)佛告阿難:「如是聖弟子覺知心,乃至心解脫出息如心解脫出息學,如是聖弟子爾時心心觀念住,知善內思惟。 (10a)『若聖弟子觀無常、斷、無欲、滅觀住學。』爾時聖弟子法法觀念住;如是聖弟子法法觀念住已,知善內思惟。 (10b)阿難!譬如四衢道有土堆壟,有人乘車輿從北方顛沛而來,當踐蹈土堆壟不?」 (10c)阿難 白佛:「如是,世尊!」 (10d)佛告阿難:「如是聖弟子法法觀念住,知善內思惟。 (11)阿難!是名比丘精勤方便,修四念處。」 (12)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一)(光八二五)(大八一三)(內六一二)【S10】
24.學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田夫,有三種作田,隨時善作。何等為三?謂彼田夫隨時耕磨,隨時溉灌,隨時下種。彼田夫隨時耕磨、溉灌、下種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長,今日果實,今日成熟,若明日、後日也。諸比丘!然彼長者耕田、溉灌、下種已,不作是念:今日生長,果實成熟,若明日、若復後日。 (2b)而彼種子已入地中,則自隨時生長,果實成熟。 (3a)如是比丘於此三學,隨時善學,謂善戒學、善意學、善慧學已,不作是念:欲令我今日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若明日、若後日。不作是念:自然神力,能令今日,若明日、後日,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3b)彼已隨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已,隨彼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4a)譬如比丘!伏雞生卵,若十乃至十二,隨時消息冷暖愛護。彼伏雞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後日,當以口啄,若以『爪』刮,令其兒安隱得生。 (4b)然其伏雞善伏其子,愛護隨時,其子自然安隱得生。 ( 5)如是比丘!善學三學,隨其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一一八)(光八三九)(大八二七)(內六二五)
25.阿難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 2)時有異比丘尼,於尊者阿難所起染著心,遣使白尊者阿難:「我身遇病苦,唯願尊者哀愍見看!」 ( 3)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缽,往彼比丘尼所。 ( 4)彼比丘尼遙見尊者阿難來,露身體,臥床上。 ( 5)尊者阿難遙見彼比丘尼身,即自攝斂諸根,迴身背住。 ( 6)彼比丘尼見尊者阿難,攝斂諸根,迴身背住,即自慚愧,起著衣服。敷坐具,出迎尊者阿難,請令就坐,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 7)時尊者阿難為說法言:「姊妹!如此身者,穢食長養,憍慢長養,愛所長養,婬欲長養。姊妹!依穢食者,當斷穢食;依於慢者,當斷憍慢;依於愛者,當斷愛欲。 (8a)姊妹!云何名依於穢食當斷穢食?謂聖弟子於食,計數思惟而食,無著樂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持身故,為養活故,治飢渴病故,攝受梵行故。宿諸受令滅,新諸受不生,崇習長養,若力、若樂、若觸,當如是住。 (8b)譬如商客,以酥油膏以膏其車,無染著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運載故。如病瘡者,塗以酥油,無著樂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瘡愈故。 (8c)如是聖弟子計數而食,無染著想、無憍慢想、無摩拭想、無莊嚴想;為養活故,治飢渴故,攝受梵行故;宿諸受離,新諸受不起,若力、若樂、若無罪觸,安隱住。姊妹!是名依食斷食。 ( 9)依慢斷慢者,云何依慢斷慢?謂『聖』弟子聞某尊者、某尊者弟子,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聞已,作是念:彼聖弟子盡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我今何故不盡諸有漏?何故不自知不受後有?當於爾時,則能斷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姊妹!是名依慢斷慢。 (10)姊妹!云何依愛斷愛?謂聖弟子聞某尊者、某尊者弟子,盡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我等何不盡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彼於爾時,能斷諸有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姊妹!是名依愛斷愛。 (11)姊妹!無所行者,斷截婬欲和合橋梁。」 (12)尊者阿難說是法時,彼比丘尼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彼比丘尼見法、得法、覺法、入法,度狐、疑,不由於他,於正法律心得無畏,禮尊者阿難足,白尊者阿難:「我今發露悔過,愚癡、不善,脫作如是不流類事。今於尊者阿難所,自見過、自知過、發露懺悔,哀愍故!」 (13)尊者阿難語比丘尼:「汝今真實自見罪,自知罪、愚癡、不善。汝自知作不類之罪,汝今自知自見而悔過,於未來世得具足戒。我今受汝悔過,哀愍故,令汝善法增長,終不『退減』。所以者何?若有自見罪、自知罪、能悔過者,於未來世得具足戒,善法增長,終不退減。」 (14)尊者阿難為彼比丘尼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去。 (印一六四○)(光五六三)(大五六四)(內七二九) 26.質多羅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林中,與眾多上座比丘俱。 ( 2)爾時,眾多上座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議:「諸尊!於意云何?謂眼繫色耶?色繫眼耶?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意繫法耶?法繫意耶?」 ( 3)時質多羅長者行有所營,便過精舍,見諸上座比丘,集於食堂;即便前禮諸上座足,禮足已,問言:「尊者!集於食堂,論說何法?」 ( 4)諸上座答言:「長者!我等今日集此食堂,作如此論:為眼繫色耶?色繫眼耶?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意繫法耶?為法繫意耶?」 ( 5)長者問言:「諸尊者!於此義云何記說?」 ( 6)諸上座言:「於長者意云何?」 ( 7)長者答諸上座言:「如我意,謂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然中間有欲貪者,隨彼繫也。譬如二牛,一黑、一白,駕以軛鞅。有人問言:為黑牛繫白牛?為白牛繫黑牛?為等問不?」 ( 8)答言:「長者!非等問也。所以者何?非黑牛繫白牛,亦非白牛繫黑牛,然彼軛鞅,是其繫也。」 ( 9)「如是尊者!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然其中間,欲貪是其繫也。」 (10)時質多羅長者,聞諸上座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印一六四八)(光五七一)(大五七二)(內七三七)【S1】
27.聚落主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那羅聚落好衣菴羅園中。 ( 2)時有刀師氏聚落主,先是尼揵弟子;詣尼揵所,禮尼揵足,退坐一面。 ( 3)爾時,尼揵語聚落主:「汝能共沙門瞿曇作蒺蔾論,令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 ( 4)聚落主白尼揵:「阿梨!何等為蒺蔾論?令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耶?」 (5a)尼揵語聚落主:「汝往沙門瞿曇所,作如是言:瞿曇不常欲安慰一切眾生,讚歎安慰一切眾生耶? (5b)若言不者,應語言:瞿曇與凡愚夫有何等異? (5c)若言常欲安慰一切眾生,讚歎安慰一切眾生者,復應問言:若欲安慰一切眾生者,以何等故,或為一種人說法,或不為一種人說法? (5d)作如是問者,是名蒺蔾論,令彼沙門瞿曇,不得語,不得不語。」 ( 6)爾時,聚落主受尼揵勸進已,往詣佛所,恭敬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豈不欲常安慰一切眾生,歎說安慰一切眾生?」 ( 7)佛告聚落主:「如來長夜慈愍安慰一切眾生,亦常歎說安慰一切眾生。」 ( 8)聚落主白佛言:「若然者,如來何故為一種人說法,又復不為一種人說法?」 ( 9)佛告聚落主:「我今問汝,隨意答我。聚落主!譬如有三種田:有一種田沃壤肥澤,第二田中,第三田塉薄。云何聚落主!彼田主先於何田耕治下種?」 (10)聚落主言:「瞿曇!於最沃壤肥澤者,先耕下種。」 (11)「聚落主!復於何田次耕下種?」 (12)聚落主言:「瞿曇!當於中田,次耕下種。」 (13)佛告聚落主:「復於何田次耕下種?」 (14)聚落主言:「當於最下塉薄之田,次耕下種。」 (15)佛告聚落主:「何故如是?」 (16)聚落主言:「不欲廢田,存種而已。」 (17a)佛告聚落主:「我亦如是。如彼沃壤肥澤田者,我諸比丘、比丘尼,亦復如是,我常為彼演說正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彼聞法已,依於我舍、我洲、我覆、我蔭、我趣,常以淨眼觀我而住;作如是念:佛所說法,我悉受持,令我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 (17b)聚落主!如彼中田者,我弟子優婆塞、優婆夷,亦復如是,我亦為彼演說正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發顯示。彼聞法已,依於我舍、我洲、我覆、我蔭、我趣、常以淨眼觀察我住;作如是念:世尊說法,我悉受持,令我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 (17c)聚落主!如彼田家最下田者,如是我為諸外道異學,尼揵子輩,亦為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然於彼等少聞法者,亦為其說;多聞法者,亦為其說。然其彼眾,於我善說法中得一句法,知其義者,亦復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 (18)時聚落主白佛:「甚奇世尊!善說如是三種田譬。」 (19)佛告聚落主:「汝聽我更說譬類。譬如士夫有三水器:第一『器』不穿、不壞,亦不津漏;第二器不穿、不壞,而有津漏;第三器者,穿、壞、津漏。云何聚落主!彼士夫三種器中,常持淨水,著何等器中?」 (20)聚落主言:「瞿曇!當以不穿、不壞、不津漏者,先以盛水。」 (21)佛告聚落主:「次復應以何器盛水?」 (22)聚落主言:「瞿曇!當持彼器不穿、不壞,而津漏者,次以盛水。」 (23)佛告聚落主:「彼器滿已,復以何器為後盛水?」 (24)聚落主言:「以穿、壞、津漏之器,最後盛水。所以者何?須臾之間,供小用故。」 (25a)佛告聚落主:「如彼士夫,不穿、不壞、不津漏器,諸弟子比丘、比丘尼,亦復如是,我常為彼演說正法,乃至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 (25b)如第二器,不穿、不壞而津漏者,我諸弟子優婆塞、優婆夷,亦復如是,我常為彼演說正法,乃至長夜以義饒益,安隱樂住。 (25c)如第三器穿、壞、津漏者,外道異學、諸尼揵輩,亦復如是,我亦為彼演說正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多亦為說,少亦為說,彼若於我說一句法知其義者,亦得長夜安隱樂住。」 (26)時刀師氏聚落主,聞佛所說,心大恐怖,身毛皆豎,前禮佛足:「悔過,世尊!如愚、如癡、不善、不辯,於世尊所,不諦真實,虛偽妄說。」 (27)『刀師氏聚落主』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印一三二五五)(光九○七)(大九一五)(內八八三)【S7】
28.馬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有三種良馬,何等為三?謂有馬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馬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馬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 ( 3)如是於此法律有三種善男子,何等為三?有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有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 (4a)何等為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謂善男子,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如實知,此苦滅聖諦如實知,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如是知、如是見已,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捷疾具足。 (4b)云何非色具足?若有問阿毗曇、律,乃至不能為決定解說,是名色不具足。 (4c)何等非形體具足?謂非名聞大德,乃至不感湯藥、眾具,是名形體不具足。 (4d)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非色具足,非形體具足。 (5a)何等為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體具足?謂善男子,此苦聖諦如實知,乃至不受後有,是名捷疾具足。 (5b)云何色具足?謂若有問阿毗曇、毗尼,乃至能為決定解說,是名色具足。 (5c)何等為非形體具足?謂非名聞大德,乃至不能感湯藥、眾具。 (5d)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非形禮具足。 (6a)何等為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謂善男子,此苦聖諦如實知,乃至不受後有,是名捷疾具足。 (6b)何等為色具足?謂善男子,若有問阿毘曇、毘尼,乃至能為決定解說,是名色具足。 (6c)何等為形體具足?謂善男子,名聞大德,乃至能感湯藥、眾具,是名形體具足。 (6d)是名善男子捷疾具足,色具足,形體具足。」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三二五九)(光九一一)(大九一九)(內八八七)
29.馬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有四種良馬。 (3a)有良馬,駕以平乘,顧其鞭影馳駃,善能觀察御者形勢,遲速左右,隨御者心,是名比丘!世間良馬第一之德。 (3b)復次,比丘!世間良馬,不能顧影而自驚察,然以鞭杖觸其手尾,則能『驚悚』,察御者心,遲速左右,是名世間第二良馬。 (3c)復次,比丘!若世間良馬,不能顧影,及觸皮毛能隨人心,而以鞭杖小侵皮肉,則能驚察,隨御者心,遲速左右,是名比丘第三良馬。 (3d)復次,比丘!世間良馬,不能顧其鞭影,及觸皮毛,小侵膚肉,乃以鐵錐刺身,徹膚傷骨,然後方驚,牽車著路,隨御者心,遲速左右,是名世間第四良馬。 ( 4)如是於正法律,有四種善男子。何等為四? (5a)謂善男子,聞他聚落,有男子、女人,疾病困苦乃至死。聞已,能生恐怖,依正思惟,如後良馬顧影則調,是名第一善男子,於正法律能自調伏。 (5b)復次,善男子!不能聞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能生怖畏,依正思惟;見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則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馬觸其毛尾,能速調伏,隨御者心,是名第二善男子,於正法律能自調伏。 (5c)復次,善男子!不能聞、見他聚落中,男子、女人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見聚落、城邑,有善知識及所親近,老病死苦,則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馬觸其膚肉,然後調伏,隨御者心,是名『第三』善男子,於聖法律而自調伏。 (5d)復次,善男子不能聞、見他聚落中男子、女人、及所親近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於自身老病死苦,能生厭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馬侵肌徹骨,然後乃調,隨御者心,是名第四善男子,於聖法律能自調伏。」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三二六二)(光九一四)(大九二二)(內八九○)
30.馬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時有調馬師,名曰只尸,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觀世間甚為輕賤,猶如群羊。世尊!唯我堪能調馬,狂逸惡馬,我作方便,須臾令彼態病悉現,隨其態病方便調伏。」 ( 3)佛告調馬師聚落主:「汝以幾種方便,調伏於馬?」 ( 4)馬師白佛:「有三種法,調伏惡馬。何等為三?一者、柔軟,二者、麤澀,三者、柔軟麤澀。」 ( 5)佛告聚落主:「汝以三種方便調馬,猶不調者,當如之何?」 ( 6)馬師白佛:「遂不調者,便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 ( 7)調馬師白佛:「世尊是無上調御丈夫,為以幾種方便調御丈夫?」 ( 8)佛告聚落主:「我亦以三種方便,調御丈夫。何等為三?一者、一向柔軟,二者、一向麤澀,三者、柔軟麤澀。」 (9a)佛告聚落主:「所謂一向柔軟者,如所說:此是身善行,此是身善行報;此是口、意善行,此是口、意善行報。是名天,是名人,是名善趣化生,是名涅槃,是為柔軟。 (9b)麤澀者,如所說:是身惡行,是身惡行報;是口、意惡行,是口、意惡行報。是名地獄,是名畜生,是名餓鬼,是名惡趣,是名墮惡趣,是名如來麤澀教也。 (9c)彼柔軟麤澀俱者,謂如來有時說身善行,有時說身善行報,有時說口、意善行,有時說口意善行報;有時說身惡行,有時說身惡行報,有時說口、意惡行,有時說口、意惡行報。如是名天,如是名人,如是名善趣,如是名涅槃;如是名地獄,如是名畜生,餓鬼,如是名惡趣,如是墮惡趣,是名如來柔軟麤澀教。」 (10)調馬師白佛:「世尊!若以三種方便調伏眾生,有不調者,當如之何?」 (11)佛告聚落主:「亦當殺之。所以者何?莫令辱我。」 (12)調馬師白佛言:「若殺生者,於世尊法為不清淨,世尊法中亦不殺生,而今言殺,其義云何?」 (13)佛告聚落主:「如是,如是!如來法中殺生不清淨,如來法中亦不殺生。然如來法中,以三種教授不調伏者,不復與語,不教、不誡。聚落主!於意云何?如來法中,不復與語,不教、不誡,豈非死耶?」 (14)調馬師白佛:「實爾,世尊!不復與語,永不教、誡,真為死也。世尊!以是之故,我從今日,離諸惡不善業!」 (15)佛告聚落主:「善哉所說!」 (16)時調馬師聚落主只尸,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印一三二六三)(光九一五)(大九二三)(內八九一)
31.馬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世間馬有八態,何等為八? (3a)謂惡馬臨駕車時,後腳蹋人,前腳跪地,奮頭齧人,是名世間馬第一態。 (3b)復次,惡馬就駕車時,低頭、振軛,是名世間惡馬第二之態。 (3c)復次,世間惡馬就駕車時,下道而去,或復偏厲車,令其翻覆,是名第三之態。 (3d)復次,世間惡馬就駕車時,仰頭卻行,是名世間惡馬第四之態。 (3e)復次,世間惡馬就駕車時,小得鞭杖,或斷韁、折勒,縱橫馳走,是名第五之態。 (3f)復次,世間惡馬就駕車時,舉前兩足而作人立,是名第六之態。 (3g)復次,世間惡馬就駕之時,加之鞭杖,安住不動,是名第七之態。 (3h)復次,世間惡馬就駕之時,叢聚四腳,伏地不起,是名第八之態。 ( 4)如是世間惡丈夫,於正法律有八種過。何等為八? (5a)若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罪而發舉時,彼則瞋恚,反呵責彼言:汝愚癡、不辯、不善,他立舉汝,汝云何舉我?如彼惡馬,後腳雙蹋、前腳跪地,斷鞅、折軛,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一之過。 (5b)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反出他罪,猶如惡馬,怒項、折軛,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二之過。 (5c)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不以正答,橫說餘事,瞋恚、憍慢、隱覆、嫌恨、不忍,無所由作,如彼惡馬不由正路,令車翻覆,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三之過。 (5d)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令其憶念,而作是言:我不憶念。觝突不伏,如彼惡馬即縮轉退,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四之過。 (5e)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時,輕蔑不數其人,亦不數僧,攝持衣缽,隨意而去。如彼惡馬,加以鞭杖,縱橫馳走,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五之過。 (5f)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時,自處高床,與諸上座共諍曲直,如彼惡馬雙腳人立,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六之過。 (5g)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時,默然不應,以惱大眾,如彼惡馬,加其鞭杖,兀然不動,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七之過。 (5h)復次,比丘!諸梵行者以見、聞、疑舉時,則便捨戒,自生退沒,到於寺門而作是言:汝默然,快喜安住、我自捨戒退沒。如彼惡馬,叢聚四足,伏地不動,是名丈夫於正法律第八之過。 ( 6)是名比丘於正法律,有八種丈夫過惡。」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一三二六四)(光九一六)(大九二四)(內八九二)
32.剎利相應經文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世尊!為婆羅門死還生自姓婆羅門家,剎利、鞞舍、首陀羅『還生自姓』家耶?」 ( 3)佛言:「大王!何得如是?大王!當知有四種人,何等為四?有一種人從冥入冥;有一種人從冥入明;有一種人從明入冥;有一種人從明入明。 (4a)大王!云何為一種人從冥入冥? (4b)謂有人生卑姓家:若生旃陀羅家、魚獵家、竹作家、車師家,及餘種種下賤工巧業家;貧窮短命,形體憔悴,而復修行卑賤之『業』,亦復為人下賤作使,是名為冥。處斯冥中,復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當生惡趣,墮泥梨中。 (4c)猶如有人從闇入闇,從廁入廁,以血洗血,捨惡受惡;從冥入冥者,亦復如是,是故名為從冥入冥。 (5a)云何名為從冥入明? (5b)謂有世人生卑姓家,乃至為人作諸鄙業,是名為冥。然其彼人,於此冥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受天化生。 (5c)譬如有人,登床,跨馬,從馬昇象;從冥入明,亦復如是,是名有人從冥入明。 (6a)云何有人從明入冥? (6b)謂有世人生富樂家:若剎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家、長者大姓家,及餘種種富樂家生;多諸錢財,奴婢客使,廣集知識,受身端正,聰明黠慧,是名為明。於此明中,行身惡行,行口惡行,行意惡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惡趣,墮泥梨中。 (6c)譬如有人,從高樓下乘於大象,下象乘馬,下馬乘輿,下輿坐床,下床墮地,從地落坑;從明入冥者,亦復如是。 (7a)云何有人從明入明? (7b)謂有世人生富樂家,乃至形相端嚴,是名為明。於此明中,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受天化生。 (7c)譬如有人,從樓觀至樓觀,如是乃至從床至床;從明入明者,亦復如是,是名有人從明入明。」 (8a)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貧窮困苦者,不信增瞋恨,慳貪惡邪想,癡惑不恭敬, 見沙門道士,持戒多聞者,毀呰而不譽,障他施及受。 如斯等士夫,從此至他世,當墮泥梨中,從冥入於冥。 (8b)若有貧窮人,信心少瞋恨,常生慚愧心,惠施離慳垢, 見沙門梵志,持戒多聞者,謙虛而問訊,隨宜善供給, 勸人令施與,歎施及受者。如是修善人,從此至他世; 善趣上生天,從冥而入明。 (8c)有富樂士夫,不信多瞋恨,慳貪嫉惡想,邪惑不恭敬, 見沙門梵志,毀呰而不譽,障他人施惠,亦斷受施者。 如是惡士夫,從此至他世,當生苦地獄,從明入冥中。 (8d)若有富士夫,信心不瞋恨,常起慚愧心,惠施離瞋垢, 見沙門梵志,持戒多聞者,先奉迎問訊,隨宜給所須, 勸人令供養,歎施及受者。如是等士夫,從此至他世, 生三十三天,從明而入明。 ( 9)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印一二四五)(光一一二九)(大一一四六)(內一一○四)【S21】
※※※※※※※※※※※※※※※※※※※※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