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進階辯經教材之一 |
---|
Posted on Fri 21 Apr 2006 by insights (5297 reads) |
因明進階辯經教材之一 林崇安,內觀教育,2006.04 《佛法總綱》:認識論 ◎知覺分為量、非量 ○知覺的定義:明白而覺知。 ○心識的定義:覺知。 ○心識、覺知、知覺三者是同義語。 一、量 ○量的定義:新而不欺妄的覺知。 不欺妄的定義:能得自抉擇義(能獲得其考察的對象)。 ○在量的定義上,所說的「新」、「不欺妄」、「知覺 所言「不欺妄」,排除伺察意是量; 所言「覺知」,排除具色根是量故。 ○量的分類:分為現量、比量二種。 (1)現量 ○現量的定義:離分別且新而不欺妄的覺知。 ○現識的定義:離分別且不錯亂的覺知。現識與不錯亂識是同義詞。 現量=現識*量=無分別心*不錯亂*新*不欺妄的覺知 ○現量的分類:自證現量、根現量、意現量、瑜伽現量四種。 ○自證現量的定義:唯向內執之離分別且新而不欺妄的覺知。 ○根現量的定義:依據自己不共增上緣的具色根所生起離分別且新而不 ○根現量的分類:執色根現量、執聲根現量、執香根現量 ○意現量的定義:依據自己不共增上緣的意根所生起離分別且新而不欺 ○意現量的分類:執色意現量、執聲意現量、執香意現量 ○瑜伽現量的定義:依據自己增上緣止觀雙運的定,新而現觀細品無常 ○瑜伽現量的分類:現觀細品無常的瑜伽現量、現觀粗品人無我的瑜伽 (2)比量 ○比量的定義:依據自依所立正因,直接產生新而不欺妄的執著心。 ○比量的分類為三種: (b)世許(極成)比量,如以「存在於分別心境上」為因,通達 ◆懷兔,應能被稱為月,因為是於分別心的境中存在故。 (c)信許比量,如以「經過三種觀察的清淨言教」為因,通達 ◆「施致財富,守戒安樂」的言教,應是不欺妄的教義 ◎量從言詮門復分為三種,謂士夫量、聖言量、心識量。 一者,如大師佛陀。二者,如四諦法輪。三者,如現量及比量。 應如是者,因為於所量,決定為自相及共相二類故。 二、非量 ○非量的定義:非「新而不欺妄」的覺知。 ○非量的分類:已決智、伺察意、顯而未定、疑、顛倒識五種。 1.已決智 ○已決智的定義:通達已通達的覺知。 ○已決智的分類:現識已決智、分別心已決智。 第一,現識已決智又分為五: 一者根現量已決智,如執青色根現量的第二刹那。 二者意現量已決智,如他心通的現量第二刹那。 三者自證現量已決智,如感受眼識等自證現量的第二刹那。 四者瑜伽現量已決智,如見道無間道的第二刹那。 五者非此四種現量的已決智,如現識的第二刹那。 一者以現量引生的分別心已決智,如由執青色根現量引生定解青色符合 二者以比量引生的分別心已決智,如通達聲音無常的比量第二刹那。 2.伺察意 ○伺察意的定義:於自境執著符合事實的欺妄執者心。 (伺察意是已相信正確的宗,如聲是無常,但對其因尚未完全確定。) ○伺察意的分類為五: 第一,無因之伺察意:如唯依「聲無常」的言語,執「聲無常 第二、與因相違的伺察意,如以「無有作用」作因,執「聲無常 第三、因未定的伺察意,如以「所量」作因,執「聲無常」的心識 第四、因不成立的伺察意,如以「眼所見」作因,執「聲無常 第五、雖有因但未抉擇的伺察意,如對「聲是所作性」及 3.顯而未定 ○顯而未定心識的定義:於已成自所入境之自相明顯,且於已成自所入境之自相不能引生定解之共同因素的覺知。 ○顯而未定的事例者,如本人懷疑:「見或未見青色 4、疑 ○疑的定義:以自力於兩邊猶豫的覺知。 ○疑的分類為三: 5.顛倒識 ○顛倒識的定義:於自境顛倒的覺知。 ○顛倒識的分類:分別心顛倒識、無分別心顛倒識。 (a)意識的無分別心顛倒識:如於夢中,對青色明見為青色的夢識。 ○於夢中,對青色明見為青色的夢識,應是意識、無分別的覺知 一、夢中的知覺故; 二、離「能混合聲、義的執著心」的覺知故; 三、於自境法處之色本無青色而執為青色的知覺故。 但就處於夢中的人而言,彼與根識是符合事實。 (b)根識的無分別心顛倒識,如見雪山為青山的根識及見白螺為黃色 ◎知覺分為自證、他證 ○心識又分為自證(=覺知自)及他證(覺知他)二種。 一、自證與唯向內緣的心識是同義語。 二、他證與向外視的心識是同義語。 ○根現量、意現量、瑜伽現量、分別心等是他證的知覺。 ○自證與他證是相違。 ◎現識 ○現識的定義:離分別且不錯亂的覺知。 (不錯亂:限於對無常(實事)的正確知覺) ◆現識=無分別不錯亂識=無分別心*不錯亂(的覺知) =不錯亂無分別心=離分別*不錯亂(的覺知) ◆現量=現識*量=無分別心*不錯亂*新*不欺妄(的覺知) ◆現觀人無我的瑜伽現量,應是知覺,因為是不錯亂的覺知故。 因為是離分別不錯亂的覺知故。 因為是現識故。 因為是不欺妄的現識故。 因為是離分別不錯亂且不欺妄的覺知故。 因為是離分別不錯亂且不欺妄的新的覺知故。 因為是現量故。 因為是瑜伽現量故。 ○現識分為:根現識、意現識、自證現識、瑜伽現識四種。 ○根現識的定義:一則依據自己不共增上緣之具色根所生起 ○根現識分類為三: 1.已成根現識的量,如執色根現識的第一刹那。 2.已成根現識的已決智,如執色根現識的第二刹那。 3.已成根現識的顯而未定的心識,如正對悅耳的音樂極貪戀之士夫心 ○復次,根現識分五: 1、已成意現識的量,如他心通的第一刹那。 2、已成意現識的已決智,如他心通的第二刹那。 3、已成意現識的顯而未定的心識,如對美麗的色極貪戀之士夫心續中 ◆第二刹那的他心通,應是非量,因為是已決智故;因為是已成意現識 ○自證的定義:能持相。 ○自證現識的定義:離分別且不錯亂的能持相。 1.已成自證現識的量,如感受眼識自證現識的第一刹那。 2.已成自證現識的已決智,如感受眼識自證現識的第二刹那。 3.已成自證現識的顯而未定的心識,如數論家心續中感受知樂的自證 2.已成瑜伽現識的已決智。 ○但無已成瑜伽現識的顯而未定的心識,因為凡為瑜伽現識 ○雖有已成瑜伽現識的已決智,但如一切智的第二刹那,並不是已決 智,因為凡一切智皆為量故。 ◆第二刹那的一切智應不是已決智,因為是量故。是現量故 ○似現識的定義:於自顯境錯亂的覺知。 ○似現識與錯亂識是同義語。 ○似現識分為七種,謂六種似現識分別心及一種似現識無分別心。 ◆今日回憶過去事的分別心,應是錯亂識,因為是似現識故 ○似現識無分別心有許多種,分為已成意識的似現識無分別心及已成根 ○已成根識的似現識無分別心分為四種: ◆一個月亮見為兩個月亮的根識,應是錯亂識,因為是似現識故 ◎覺知分三 (1)將「義總」作為所執境的分別心; (2)將「自相」作為所執境的無分別不錯亂識; (3)將「無顯為有」作為所執境的無分別錯亂識。 此處「聲、義」所言之「聲」,是指聲總。 「義」,是指義總。 「混合聲、義而緣」,是指緣此二者的集合體。 所謂「能」,應有其必要,因為未熟練名言者心續中的分別心亦須攝 入故;因為彼心續中的分別心,不混緣聲、義,唯能緣聲、義故。 第一、唯緣「聲總」的分別心,如不明了鼓腹盤底具盛水功能的無常 第二、唯緣「義總」的分別心,如不明了鼓腹盤底具盛水功能的無常 第三、俱緣「聲、義」的分別心,如認識瓶者其心續中的執瓶分別心。 ◆認識瓶者其心續中的執瓶分別心,應是分別心,因為是俱緣「聲 ○瓶的聲總及義總為何耶? 答:不遍,因為於執兔角的分別心顯現兔角對峙而立,因為雖是唯 依聲的分別心顯現,但不是唯聲總故。 應如是者,因為彼是兔角的聲總及義總二者故。 ○分別心又分為:結合名的分別心、結合義的分別心二種。 思維「此鼓腹者是瓶也」的能執分別心,是此二者故;因為如其次 第,是結合瓶的名與義後能執的執著心故,以及是結合差別事與差 別法後能執的執著心故。 ○凡是結合義的分別心,並不是皆為結合名的分別心,因為思維 ○凡是分別心,也不皆是此二者之一,因為如僅執差別事「瓶 ○分別心又分為:符事分別心及非符事分別心二種。 ○符事分別心的定義:能混合聲、義的符事的能執執著心。 凡是存在,緣彼之分別心,皆是符事分別心。 ○非符事分別心的定義:能混合聲、義的不符事實的能執執著心。 凡不存在,緣彼之分別心,皆是非符事分別心。 此與現識心是同義語。 ○將「無顯為有」作為所執境的無分別心錯亂識的分類 ○已成無分別錯亂識的根識:無分別錯亂識,與依自己不共增上緣的具 ○已成無分別錯亂識的意識:無分別錯亂識,與依自己不共增上緣的意
【小結】 現識: 無分別+無錯亂+無欺妄 比推: 有分別+有錯亂+無欺妄 現量: 無分別+無錯亂+新+無欺妄 比量: 有分別+有錯亂+新+無欺妄 現識已決智: 無分別+無錯亂+無欺妄 分別心已決智: 有分別+有錯亂+無欺妄 伺察意: 有分別+有錯亂+有欺妄 顯而未定: 無分別+無錯亂+有欺妄 疑: 有分別+有錯亂+有欺妄 無分別顛倒識: 無分別+有錯亂+有欺妄 分別心顛倒識: 有分別+有錯亂+有欺妄 不欺妄的定義:能得自抉擇義(能獲得其考察的對象)。 不錯亂識與現識是同義詞。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