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內觀禪林法談:找碴和六根清淨
  Posted on Mon 22 May 2006 by insights (2798 reads)

內觀禪林法談:找碴和六根清淨

 

林崇安,2006.5.

 

各位精進的法友和熱心的義工們:

 

1、先祝福大家。也歡迎大家能夠來「內觀教育禪林」精進禪修、研習經論或者當義工,以正知來提昇自己、淨化自己,累積自己的智慧和慈悲心。

2、現在是一個繁忙的時代,要講求工作效率,禪修也不例外。為了提升效率,就要以正知來引導。如何以正知來提昇自己、淨化自己呢?答案是,我們要把工作當作是修行。首先,時時正知自己的目標、時時正知自己的角色,接著,時時正知自己的身業、語業和意業,那麼,你不但是在工作而且是在禪修。

3、為什麼首先要正知自己的角色呢?因為我們常把角色混淆了。例如,有的先生不懂自己的角色,覺得太太整天嘮叨,實在令人厭煩,而公司的小姐則太好了,不會如此嘮叨。這位先生就是沒有看清角色,他和自己太太之間是夫妻的角色,和公司的小姐是同事的角色,他看不清角色的不同。他看不到,這位小姐假如是他的太太的話,可能也是對他同樣的嘮叨。我們的眼睛只想往外挑軟的來看,只想看順意的一面,而不想往內看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所以,我們想提昇自己,就要開始往內看,正知自己的角色,也唯有正知自己的角色,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今日社會上多少的感情糾紛、多少的社會問題、多少的悲劇,那一件不是由於角色錯亂所引起的呢?所以,正知自己的角色實在太重要了。接著,這一主角要演什麼戲呢?所要演的就是蓋建心靈大殿堂的一齣戲。

4、如何進行心靈大殿堂這一工程的建設呢?譬如,果園想要豐收,第一,要認清果園的目標是為了豐收。同樣的,禪修者要明確豎立自己的人生目標和修行目標,這一目標就是「明與解脫」,也就是從無明和煩惱中解脫出來。釋尊成佛後,有的人聽了佛陀所說的道理後,就歸依佛、法、僧三寶,成為佛弟子,有的人體證了真理而後歸依三寶,成為聖弟子。為何要歸依佛法僧三寶?就是正知目標:明確認定自己的角色是佛弟子,要以「明與解脫」作目標,一點也不含糊。

第二,果園要有圍籬,要先防止外在的侵入,同樣的道理,佛弟子正知自己的角色後,接著,要時時正知自己的行為,把自己的言行規範在這一角色內,就是「戒律」。唯有正知自己的角色,才能守好自己的戒。例如,學生要知道自己的角色是學生,就遵守學生應有的規範,準時上下課,好好作功課,適當的休息,那麼他不但做好學生的角色,而且守了戒律:遵守學校的校規。同樣的,當你正知自己是佛陀的弟子後,就要做好佛弟子應有的角色,遵守佛弟子應有的生活規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如果自稱是佛弟子,又找藉口去飲酒作樂,顯然就是違犯了佛規,根本忘了佛弟子的角色。想要內心安詳,就要有戒律的規範,要有起碼的生活約束,在正念正知下時時看守好自己的身、口、意的行為。

第三,要播下種子,我們如果想要滅苦,那麼,最重要的是播下智慧的種子,先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而後不斷觀察自己當下的身體和心理現象,一直看到身體只是剎那生滅的粒子所組成,愈看清就愈不會由於期望而生苦。一直看到心理現像只是心理現象而已,不斷生生滅滅,再多的快樂,再多的痛苦其實都不是我,都不是我所能掌控的,因而我們不再被快樂和痛苦的感受所驅使、所奴役,而能開始自在、開始走在解脫的道上了。

5、一旦看清大家都是這種變化無常的身和心,就知道去傷害別人是毫無意義的,對別人嫉妒、貪愛、生氣也都是無意義的。在這種正知之下,戒律就自然在心中生了根,如同果園裡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了。

6、剩下的,是一直以正念正知來照顧、來灌溉。果園裡的幼苗就漸漸成長,將整個成長的過程交給大自然去處理,只要灌溉就好了。生活中,如何以正念正知來照顧、來灌溉呢?就是要正知三業清淨。三業清淨也就是六根清淨

7、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當眼睛見色時,不取其相,不執隨好,就是根清淨,而不是閉著眼睛

當耳朵聽到聲音時,不取其相,不執隨好,就是根清淨

當鼻子聞到諸香時,不取其相,不執隨好,就是根清淨

當舌頭嘗到味道時,不取其相,不執隨好,就是根清淨

當身體觸到諸觸時,不取其相,不執隨好,就是根清淨

當意識覺知諸法時,不取其相,不執隨好,就是根清淨

能夠如此以正念正知來灌溉,就是「六根清淨」、就是「密護根門」否則就是「六根淨」:

例如,眼睛看見自己不喜歡的對象就生起生氣的心理,這是眼根不淨。去看不該看的東西,也是眼根不淨。

同理,耳朵聽到自己不喜歡聽的話,就生起生氣的心理,這是耳根不淨。去不該的東西,也是耳根不淨。

當舌頭嘗到自己喜歡的味道時,就生起貪愛的心理,這是舌根不淨。口說是非,也是舌根不淨。

8、如何檢查自己是否六根清淨呢?當我們看到什麼、聽到什麼時,  如果我們生起找毛病、找碴的心理,就是六根不淨。《阿姜曼尊者傳》中就有一個很好的實例。

近代泰國著名的大禪師阿姜曼尊者,有一次到偏遠的青道山的一個山洞裡修行。在那個山洞裡,有一個蛇神已經住了很久,這一蛇神有找碴的毛病。例如,阿姜曼尊者在經行時,儘可能約束自己的腳步,使拖鞋的聲音盡量降低,但是蛇神卻說:「為什麼這個出家人走路時像一匹賽馬?難道他不知道拖鞋的噪音就像雷聲,嚴重打擾著我嗎?」

聽到蛇神的抱怨,阿姜曼尊者就設法走得更加節制和小聲。蛇神看到了就說:「這個人是在幹什麼?難道是個正在射擊小鳥的獵人嗎?」

當阿姜曼尊者沿著小路舖設一些小石頭時,蛇神就發牢騷說:「為什麼這個出家人總是要搬這搬那的?難道他不知道我的頭因為他的噪音都快要爆裂開了嗎?」

阿姜曼在睡覺的時候,蛇神照樣找尊者的麻煩,抱怨說他的呼吸聲音太大了等等。阿姜曼尊者非常憐憫這個蛇神,知道這種找毛病的心態會產生罪惡的果報,所以給牠一個很長的開示,阿姜曼說:

我是活著的生物,不能不活動,不能不走來走去,並改變身 體的姿勢;至於對自我的約束,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是你 永遠不滿意

從現在開始,你應該觀察你自己的心理狀況,並試著去瞭解到底 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善還是惡,是對還是錯,讓你不被自己的罪惡 之火所毀滅。這種惡意的找碴,即使對方真的有這些過錯,找碴 者本身還是一種罪惡,造成自己內心的墮落和污染。

所有我的動作是平常的,甚至伴著最好的自我約束,但是仍然被 你嚴厲地責怪。如果你也是人類一員的話,你會做得怎樣?我猜 想你所做的情形也是差不多。

你應該記在心裡,並想想看,用惡意來找別人的麻煩有什麼好處? 除了給你自己感受無數的痛苦之外並沒有什麼。

你知道痛苦是什麼,你也不想要它,但是你為什麼這麼喜歡去聚 集痛苦的原因,就像這種惡意的找碴呢?你還不明白它只會帶給 你那些全然不想要的痛苦嗎?

我告訴你這些是為了對你有所幫助。你已經能體會我所說的真 理了嗎?」

9、聽完阿姜曼的話,這個蛇神老實說:

「我已經瞭解每一句話,但是我知道,改正自己對我來說會很困難,因為我的心已經長久習慣於這些罪惡的性向了。」

阿姜曼尊者說:

「如果你深知它的罪惡並試著去改正你自己,那就對了,你的習慣或衝動的力量會逐漸地被削減。我只能指出方法,我不能幫助任何人改正他自己的過錯,因為那是每一個相信正法而願意奉行的人應盡的責任。藉著持續的修行和自我訓練,任何罪惡的性向必然都會減弱,然後從心裡除掉。

10、上述這一實例,一方面顯示出挑別人的毛病是很容易的,但是這會造成心意的墮落和污染;一方面顯示要改正這一不良習性唯有從現在開始提起正知:往內觀察自己的心理狀況,時時了知它是善、還是惡,是對、還是錯,如此持續地修習就能將這一不良習性逐漸減弱並從心中拔除掉。而不要反而找藉口說:我的個性就是這樣,有什麼好改的,要改的是別人!敦煌本《壇經》中,六祖惠能說:

「世間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見在己過,與道即相當。」

這裡是說,想要修道,第一步就是要時時「常見在己過」:常常看到過錯是來至自己的挑剔、找碴。要知道,一次的挑剔,就是一次的六根不淨。

11、我們想提昇自己,每天就要檢查自己,一天下來,自己有多少次的六根不淨。你所需要的是正知它們,認清它們:「常見在己過」,而後扮演好自己所應扮演的角色,如此而已。表面看來,「常見在己過」是老生常談,毫不起眼,六祖何必多費口舌呢?但是大部分的人都看走了眼,不知道「常見在己過」是修行的關鍵所在,試看多少參禪、念佛、修密的修行者,雖然長年修行卻難以突破修行的瓶頸,說穿了,就是不能「常見在己過」。「常見在己過」是修行的起點和基點,起點若錯,後面的努力只是枉費功夫;基點若不穩固,修了再久,自然看不到進步。

12、所以,正知六根、正知三業實在是太重要了。一般的學校是知識與技能的教育,而寺院、禪林、禪修中心教育是戒、定、慧的三學教育。這三學的教育,也就是不斷正知自己的身業、語業和意業,使自己達成六根清淨,使自己不斷的淨化提昇。

13、總之,正知自己的三業是否清淨,不是那麼抽象而遙遠的事,是眼前就可以檢驗的。在眼前的當下:你此時此刻身體動作很輕鬆而清楚,就是身業清淨,你此時此刻不談是非、不去挑剔,只談正事,就是語業清淨,你此時此刻不捲入額外的煩惱中,以正知思考該處理的事,不去想分外的事情,就是意業清淨。你能長期處在這種狀態,你的戒、定、慧就不斷增長。正念的不斷提昇就是定,正知的不斷提昇就是慧。這種定和慧都是我們能力所及而且能達成的。佛陀不會要求我們去做辦不到的事。他要弟子們耐心的去完成這一心靈大殿堂,當時數十萬個弟子都完成了,我們用同樣的方法也同樣能完成這一工程,我們要有這種信心。所以佛陀說,只要走同樣的道路,世間不會缺少圓滿的覺悟者。換句話說,大家都可以建出同樣的心靈大殿堂。

142002年的一天,大愛電視台為了製作《印順導師傳》的紀錄片,特別去訪問印順導師本人,記者問導師:「人們常覺得煩惱是別人造成的。

印順導師回答說:一般人都注意別人的毛病、說別人怎麼樣;其 實這些「怎麼樣」自己全部都有!只是某部分重一點,某部分輕 一點。所以,學佛的人如果不反省自己、不改善自己,那是不成 的。學佛的人第一要「反省自己」,不要都說別人不好,要明白—— 問題是在自己。

15所以,我們如果想提升自己,就要先以正知往內觀察自己,看出自己的盲點。每人的盲點有多少呢?這要依據不同的人生目標和不同的標準來算。例如,有的修行人嚴守戒律,不說別人的是非,但是未能擁有禪定,依據佛教的標準,他仍要內觀,看出自己缺少禪定是一盲點。有的修行人禪定修得很好,但是對禪定之樂有所貪著,依據佛教的標準,他仍要內觀,看出自己貪著於禪定是一盲點。有的修行人思考銳利,但是放蕩不拘,依據佛教的標準,他仍要內觀,看出自己在戒律上有所缺失。所以,在修道的路上,唯有看清盲點,才能看出進步的空間,才能使自己往上提昇。所以正知盲點和正知提昇實在太重要了。

16、現在,將以上所說的再作一提醒:守住自己的目標、守住自己的角色,守住自己這唯一的一顆心,不要讓它溜出去到處找碴,以正知和愛心來呵護它,讓自己不斷走在正法的道路上,快快樂樂地活在工作的當下,作一個無怨無悔的人。最後:

 

願所有的法友和義工們,正知自己的目標。

願所有的法友和義工們,正知自己的角色。

願所有的法友和義工們,正知自己的身、口、意的行為。

願所有走在覺醒的道路上的人們,不斷地提昇、提昇、再提昇。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