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生活中的壇經(3)--常生智慧
  Posted on Wed 05 Jul 2006 by insights (2544 reads)

常生智慧 -- 時時正知

林崇安
(靈山現代佛教雜誌,294期,2006)


【前言】

  佛陀時期的聖弟子們,不分年齡的大小,都是神采奕奕地過著日子,即使面臨生活中的逆境也仍然安詳地面對而不憂愁。他們為什麼能夠如此呢?這是由於他們時時具足正念正知,內心充滿著智慧與喜悅。依據曹溪本《壇經》的記載,當年六祖惠能去拜見五祖時,報告自己的狀況時說:「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此處惠能明白表示自己時時都擁有正知和智慧。五祖一聽,就知道惠能是一個上等根器的人,幾個月後,五祖就把衣缽傳給惠能而不是給追隨很久的神秀,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所以,修行的一個重點是要能夠常生智慧和時時正知。

【正念與正知是二大護法】

  我們看到不同的禪修者,同樣是修行,有的進步很快,有的卻是始終都在原地踏步,為什麼呢?追究起來,最主要的原因是由於未能以正念和正知守好自己當下的一顆心,未能守住自己的本分,忙於浪費時間在無意義的事上,因而始終都在原地踏步。從一般世間的道理來看,做先生的應做好先生的角色,做太太的應做好太太的角色,做教務的應做好教務的角色,做訓導的就應好訓導的角色。同樣的道理,禪修者應單純去做份內的事,時時守好自己當下的這一顆心,最後將生起「明」和解脫。如何看顧好當下的一顆心呢?這就需要靠正念和正知這二個天生的大護法。許多人都能專注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也可以說,天生下來都有念念不忘的一種憶念能力,這便是我們本來就有的第一個大護法,稱做正念。但是,我們所喜歡的事情、我們所憶念的東西,如果是不好的,就要靠第二個大護法來阻止,使我們從不好的事情放手,回歸到正途上,這種檢驗和警覺的能力,便是正知。修行時除了把心鎖定在正念外,還要有正知來辨別。所以,《入行論》的作者寂天說:
「我今合掌勸,諸欲護心者,正念與正知,皆應勤守護。」
此處寂天勸請想要守好自己這一顆心的人,應隨時隨地以正念和正知來守護。具足正念和正知有什麼不同呢?《大毗婆沙論》引用佛陀的偈頌說:
「世間諸瀑流,正念能防護,若令畢竟斷,其功唯正知。」
此處指出世間種種煩惱的瀑流,要以正念來防護,進一步想將煩惱完全根治,就要靠正知。舍利弗所下傳的《集異門足論》說:「什麼是具足正念呢?正念是依據於出離和遠離的善法,內心一直以正念、隨念、專念、憶念而不忘失、不遺漏、不失法性、內心明記性質。什麼是正知呢?正知是依據於出離和遠離的善法,對於現象,從不同的層面來分析、決擇、理解、通達、審察、明辨的一種內觀智慧。」
從這一段敘述,可以明顯看出,正念是把心繫在對象上,正知則是除了看清楚對象外,還要看透對象的本質,是一種清楚洞見的智慧。所以,正念修好就轉成為正定,正知修好就轉成為智慧。正念的禪修訓練是佛法定學的核心,正知的禪修訓練是佛法慧學的核心,缺此不足以談證悟。禪修訓練的重點,就是時時覺知自己的身動和心動:我們的身心整天都在動著、改變著,時時刻刻都在變化,這是自然界的根本性質,我們要以正知和智慧洞見這一切都是無常、無常,都是無我、無我。

【正知的訓練】

  想洞見這一切身心現象的無常、無我,我們要把正知像念珠一樣貫穿所有的行住坐臥,佛陀在《大念住經》中指出這一重要的正知訓練法:

「比丘不論行往歸來,正知而作;觀前顧後,正知而作;屈身伸身,正知而作;搭衣持缽,正知而作;食、飲、咀嚼、嘗味,正知而作;大小便利,正知而作;行、住、坐、臥、醒、語、默,亦正知而作。」

此段經文指出,正知是在行住坐臥中,時時往內觀察自己的動作和行為,清楚的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在持續不斷的覺知過程中,便培養出正念正知或「明」。在日常的行止中,要對自己的動作:往前往後、屈伸身體、拿東西、飲食、穿衣等等,都要清清楚楚。能夠如此,便是心無散亂地活在當下。

【順著因果】

  正知的培養,在佛法上有具體的因果的實踐次第,釋尊在《中阿含經》的《念經》中告訴比丘們說:

「若比丘不多忘有正智,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涅槃。」

釋尊在此處指出,由培養「正念正知」開始,依次能夠「護諸根、護戒、不悔」,進而生起「歡悅、喜、止(身輕安)、樂、定」的安詳心理,最後親身體証真理,依次到達「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最後得到「涅槃」:苦的完全止息。這便是順著佛法因果的實踐過程。就像不斷灌溉種子,就會依次生出根、莖、葉、果一樣。

【釋尊的實例】

  如果缺少正知,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唯有擁有正知的人,才能轉迷成悟,並且不會重蹈覆轍。現在我們以釋迦牟尼佛的修行例子來作說明。釋尊成佛之前,先以六年的時間來修印度傳統的種種苦行。從早到晚,釋尊心無旁念,以專注的心來修行。靠內心的專注,他的每一種苦行都比別人多出兩倍。修了六年後,有一天,釋尊心中突然生起了正知和智慧,開始檢察這種傳統的苦形是否正確?檢察自己這麼苦修,為什麼不能開悟呢?接著,釋尊的心中生起了三個沒有人教導過的重要譬喻。第一個譬喻是,水中的濕木頭,用鑽子鑽,鑽不出火來;第二個譬喻是,地上的濕木頭,用鑽子鑽也鑽不出火來;第三個譬喻是,只有地上的乾木頭,用鑽子鑽才能鑽出火來。這表示為了生火,首先要將濕木頭,脫離水中,接著要使濕木頭變乾,最後再用鑽子鑽木頭,才能生出火來。同樣的道理,智慧之火的生起,也是有條件和次第的:要先減少外在感官的刺激,就像將濕木頭脫離水中一樣。接著,要減少內心的貪欲,就像將濕木頭變乾一樣。最後以正念、正知和正定才能生起智慧之火,就像用鑽子一直鑽乾木頭就能生起火來一樣。至於極端的苦行,就好像將身體變成枯朽的木頭一樣,永遠生不起智慧之火。這是釋尊成佛前以正知和智慧所悟出的非常重要的道理。想通了這一點,釋尊便放棄苦行,改走中道之行。此時釋尊已經體會到修行不要落入欲樂與苦行二種極端,身心要放鬆並處在中道,培養正念正知,得到正定,以智慧看清內心痛苦的來源,才能滅除痛苦。釋尊回想起小時候曾在樹下輕鬆地進入初禪的經驗,當時的身心狀況都很良好,這種狀況下的定才是正定。所以,釋尊此後就開始吃營養食品,來補充身體。這時,在西那延村有一村長,他有二個女兒,一位名叫歡喜,另一位名叫歡喜力,她們二位攜帶非常營養的乳粥來供養釋尊,釋尊食用以後,氣力充盛,六根圓滿,身心喜悅,走到尼連禪河岸的菩提樹下,在黃昏時降伏魔王和魔女,隔日清晨就成佛了。這一故事,說明了正知的重要性。所以,今日的修行者如果缺少正知,只知盲修瞎練,豈不就像猛鑽枯朽的木頭去求火一樣?

【生活中的正知】
  
  習性使我們缺少正知,內心不明,只知逃避現實,或依習性盲目而行。我們要效法釋尊以正知來檢驗自己,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不是常把力氣擺在對別人的期待上?期待別人要這樣、要那樣?別人如果不符合我們的要求,我們就全身火燒了起來?如果是這樣的話,顯然我們的痛苦就是來自我們過份的期待與強求的心理,這就是生活中的「苦諦」和「集諦」。要以正知看清楚:從期待和強求一直到失望和不滿,整個過程就是一個痛苦的輪迴,一個活生生的輪迴。我們要看清自己在一天中,有多少次處在這種輪迴中,並要看清在這輪迴中的主角不是別人,是我們自身一個非常強大的自我。這就是問題的所在。我們要以正知看清這一盲點,這一盲點也是我們往上提升的起點。佛陀宣說:「諸法無我」為的就是要徹底降伏這個自我中心。

【結語】
  
  釋尊要我們勇於面對痛苦,培養出正知和智慧來超越痛苦,佛使比丘說:

「如果要問如何實踐緣起?唯一的答案是,當接觸外境時,要了了分明,不要失去正念,不要讓無明產生,而發展出將要受苦的行、識、名色和六入。」

此處明白指出,要在根塵接觸的當下能夠明明白白,不要讓無明產生,如此才能切斷後續的「行、識、名色及六處(即,六入)」。唯有先從日常生活中下手,從早到晚要不散亂地覺知自己的舉動,如此就能夠培養出正知,接著就能守護諸根:在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觸所觸的當下,不生起貪瞋癡的習性反應。進而就能夠持戒而不會做出錯誤的行為,因而能夠不悔,接著內心就依次生起歡、喜、輕安、樂、定。依靠這種穩定的「定」,就能夠生起智慧,得到出世間的正知和智慧,看清自己身心的實相,如實知見身心的無我,從此逐漸擺脫對世間的執著,生起厭離之心,進而滅除貪愛,最後終於從貪瞋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完全體悟生命的意義,並成為真正自在的人。這便是佛法中緣起的還滅過程,此中貫穿著正知與智慧。

(作者:國立中央大學退休教授,目前為圓光佛研所、法光佛研所、內觀教育基金會董事,於圓光佛研所等授佛學課程,並於大溪內觀教育禪林長期舉辦禪修營與因明辯經研習營。)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