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生活中的壇經(4):前迷後悟─不斷提升
  Posted on Fri 18 Aug 2006 by insights (2179 reads)

前迷後悟─不斷提升

林崇安
(靈山現代佛教雜誌,295期,2006)

【前言】

許多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覺得生命失去了光彩,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歲月的逝去,活著的意義似乎不再明顯,內心充滿迷惘和無奈。為什麼會如此呢?說穿了,這便是佛陀所說的「諸行無常」的自然軌則的呈現:眾生一直在生、老、病、死中流轉著。佛陀的出世,不是為了指出這一生命的無奈,而是為了引導眾生走出這一困境:走向「涅槃寂靜」。涅槃是痛苦的徹底止息。為了止息痛苦,佛陀教導出修習「寂止」和「內觀」的禪修方法,指導弟子們調整心態,在無常中提昇自己,培養出「寂止」和「內觀」的能力。所以佛陀的弟子們不分年齡的大小,都活得快樂而有信心。同樣是歲月的流逝,一種是無奈以待,一種是積極利用;前者是迷,後者是悟;前者是流轉,後者是還滅。為了引導眾生由迷轉悟,由流轉走向還滅,所以佛陀才出現在這世間。

【正念與正知】

佛陀所教導的「寂止」和「內觀」法門中,貫穿著正念與正知。正念是將心繫在所觀察的對象上,正知是對自己當下的狀況,能夠清清楚楚覺察的一種智慧。每人每天同樣有二十四小時,但是一天下來,每人的收穫卻不同,有的整天迷迷糊糊,浪費光陰;有的不斷培養正念正知,累積資糧。《六祖壇經》中記載著,惠能雖是撿柴維生,初見五祖時,已是「內心常生智慧」,可以知道惠能平時早就培養出正念與正知,他懂得善用每天的二十四小時。惠能得到衣缽後,與獵人共同生活的一段時間裡,他也是善用時間,提昇自己到更高的層次。等到時機成熟,他一出來宏法,就立刻折服許多高級智識份子並感化眾人。惠能的成功,其實是來自他的早日培養出正念與正知,和不斷提升。

【善用每一時段】

我們再來看看釋尊時期的佛弟子們,每天如何善用時間來提升自己,《雜阿含第503經》中,佛陀對目揵連說:

若此比丘,晝則經行、若坐,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
初夜若坐、經行,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
於中夜時,出房外洗足,還入房右脅而臥,足足相累,係念明相,正念、正知,作起思惟。
於後夜時,徐覺、徐起,若坐亦經行,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
目揵連!是名比丘慇懃精進。

在這裡,佛陀明白的指出,佛弟子們的修行是全天候的。初夜是晚上6時到9時,中夜是晚上9時到早上3時,後夜是早上3時到6時。釋尊時期的佛弟子們,早上起來即經行或禪思,時候一到以正知托缽乞食,飯後一直到晚上也都是在經行或禪思,不斷的提升自己,培養出正念、正定與智慧。除了中夜外,所有的時間都在清淨各自的內心。甚至於中夜的睡眠,內心要繫念光明相,以正念、正知,思惟起想。當日的佛弟子們,善用每一時段,以這樣的精進用功,在潛移默化中,心中的煩惱不斷減少,菩提不斷增長,因而證果的人很多。這是順著因果而來的。

五蓋使人迷】

上面經文裡所說的障礙法,是指五蓋。五蓋不是古人的專利,是任何凡夫都有的負面心態,這是修行時首先要面對的障礙,眾生會「迷」是由於被五蓋「蓋住」。第一個蓋就是貪欲,這是指對所想要的東西生起貪求的心理;即使是禪修,禪修者如果生起渴求效果的早日出現,這種心理也是貪欲的一種。第二個蓋是瞋恚,就是生氣的心理;禪修者如果埋怨自己沒有進步,這種心理也是瞋恚的一種。第三個蓋是昏沉睡眠,就是感覺很累,身心沉重、提不起勁,想睡覺。第四個蓋是掉舉惡作。掉舉是想到過去所經歷的歡樂事情,內心浮動而胡思亂想。惡作是指後悔的心理;禪修者如果抱怨自己浪費了時間,這種心理也是後悔的一種。第五個蓋是疑,就是懷疑老師、懷疑佛法能不能到達滅苦的目的地等等。
禪修者必須善巧地面對這些禪修的大障礙。一般而言,當貪欲、瞋恚、掉舉、惡作、懷疑的心理現象生起時,不用去壓制它們,也不要跟著這些情緒走,只要提起正知,回到自己所觀察的身體動作或呼吸就對了。昏沉、睡眠生起的時候,就起來走路、經行、洗臉。要把昏沉、睡眠趕走。如果晚上睡得夠,但是白天卻覺得昏沉,那麼,這種昏沉是來自無明習氣,要一直的覺知肢體動作或經行,將之克服。由於五蓋阻礙我們的修行,使我們「迷糊」,所以,從修行的角度來看,第一階段的「轉迷成悟」,就是「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也就是使五蓋不在內心生起,時時保持覺醒,時時站在「悟」的這一邊。同樣的道理,六祖也說:

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煩惱來菩薩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煩惱即菩提】

在《壇經》中,六祖又說:

煩惱即是菩提。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六祖為何說煩惱即是菩提呢?這是說,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要怕妄念的出現;妄念出現時不去壓抑妄念,但也不被妄念拉著跑,要心胸敞開,接納妄念的突然呈現,就像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往目的地前進時,路旁的景色會不停的出現一樣,不要被這些風景所誘而開離高速公路。通過的風景越多,又能不被這些景色所惑,不外表示已經超越了多種的妄念,菩提正在不斷增長,也表示自己更接近目的地了。如果禪修者捲在妄念之中,如同開車者被景色所惑而被吸引過去,當下就是「迷」、就是「著境」。能夠提起正念,不為景色所惑而往目標前進,就是「悟」、就是「離境」。
此處六祖所強調的是不斷由迷轉悟,不斷提昇,而不是前時覺,後時迷。如果,前一念迷,後一念覺,再後一念又是迷,這表示後一念根本沒有真正的覺,這種假的「覺」沒有價值,只是過程而已。真正的覺,就像學生們學習數學一樣,前一念迷,後一念覺,懂了就是懂了,不會再迷。所以懂得善用時間的人,是重視品質的人,他懂得檢驗結果,因而在正知下能夠隨時糾正錯誤,往上提昇,換言之,修寂止時要同時併行內觀,這也就是六祖所說的:

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惠為本。第一勿迷,言惠定別。定惠體一不二,即定是惠體,即惠是定用。即惠之時定在惠,即定之時惠在定。善知識!此義即是定惠等。

此處的定惠(定慧),就是寂止和內觀,二者必須併進才能不「迷」。在曹溪本《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中,記載著: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
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
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臥輪禪師能斷百思想,為什麼惠能說這種修行方法反而是一繫縛呢?這是由於臥輪禪師只有定沒有慧,壓抑妄念,陷於無想,所以反而成為一大繫縛。惠能禪師則是定慧併起,時時觀照,不壓妄念,而又不捲入妄念之中,因而菩提智慧不斷提昇。

【一夜賢善頌】

禪修者一旦沒有五蓋,身心輕安,已有生活中的定後,在行住坐臥中,以智慧來觀照當下的身心,不捲在過去、不貪求未來,而能真正的活在當下,就像佛陀在《中部》131經所說的《一夜賢善頌》:

於過去無戀,不悕求未來,因過去已逝,未來尚未至。
現在諸法中,處處遍觀察,知彼確知彼,無奪亦無動。
今日須精進,誰知明日死?不與死討價,想離其大軍。
智者所增長,晝夜不懈怠,此是牟尼說:一夜賢善頌。

如果禪修者能夠時時對現在諸法(指身心五蘊),以正知來處處遍觀察,內心達到「無奪亦無動」,將有最後階段的「轉迷成悟」,這就是六祖所說的(曹溪本):

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

此時智慧圓滿,得到「明」和「解脫」,就像車子抵達徹底止息痛苦的「涅槃城」了。

【結語】

六祖在《壇經》中所強調的是一種在生活中不斷由迷轉悟的實踐精神。他要我們面對當下的煩惱,並以正念正知轉成菩提,這是符合佛陀在《一夜賢善頌》中所要求的。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