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覺和受 |
---|
Posted on Fri 15 Sep 2006 by insights (2295 reads) |
知覺和受
林崇安編,2006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毘婆尸如來未成佛時,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如是觀:觀察諸受,云何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滅?云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滅道跡?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離? (3a)如是觀察,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3b)觸集是受集; (3c)觸滅是受滅; (3d)若於受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集道跡; (3e)若於受不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滅道跡; (3f)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 (3g)若受無常變易法,是名受患; (3h)若於受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 (0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5)如毘婆尸佛,如是式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及我釋迦文佛,未成佛時思惟觀察諸受,亦復如是。 (大四七五,內三九五,光四七四,S24)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我於諸受不如實知,受集、受滅、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知,我於諸天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得解脫、出離,脫諸顛倒,亦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b)以我於諸受、受集、受滅、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味、受患、受離如實知故,於諸天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為脫、為出,為脫諸顛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3)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四七九,內三九八,光四七八)
1身受,應是受,因為是領納的覺知故。 2身受,應是受,因為是受蘊故。
攻方:身受,應不是想,因為是受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身受,應是受,因為是領納的覺知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身受,應是領納的覺知,因為是身體的領納的覺知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身受,應是身體的領納的覺知,因為是與身受為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身受,應是與身受為一,因為依據自身為一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攻方:身受,應是身體的領納的覺知嗎? 守方:同意。 攻方:身受,應是領納的覺知嗎? 守方:同意。 攻方:身受,應是受嗎? 守方:同意。 攻方:身受,應不是想,因為是受故。因已許。 守方:不遍! 攻方:應有遍,因為*受與想相違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受,應是與想相違,因為是與想相違的受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受,應是與想相違的受,因為與受為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受,應是與受為一,因為依據自身為一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攻方:受,應是與想相違的受嗎? 守方:同意。 攻方:受,應是與想相違嗎? 守方:同意。 攻方:凡是受,都不是想嗎? 守方:同意。 攻方:身受,應不是想,因為是受故。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