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雜誌第43期 |
---|
Posted on Sun 08 Oct 2006 by insights (2028 reads) |
內觀雜誌第43期 2006年8月
林崇安,2006 說明:為了熟練因明辯經的論證過程,此處舉出實用而簡易的基本證明題作說明,在證明過程中,先證明小前提的成立,而後是大前提的成立,後者有*衍生命題的出現,此時守方的回答有二種,因而有a和b二種狀況,以下分別明示之。
攻方:孔子是人嗎? 守方:為什麼? 1攻方:孔子應是人,因為是亞洲人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孔子應是亞洲人,因為是中國人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孔子應是中國人,因為是山東人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孔子應是山東人,因為是山東人中的孔子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孔子應是山東人中的孔子,因為是與孔子為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孔子應是與孔子為一,因為依據自身為一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總計同意) 攻方:孔子是山東人嗎? 守方:同意。 攻方:孔子是中國人嗎? 守方:同意。 攻方:孔子是亞洲人嗎? 守方:同意。(以上小前提的成立) 1攻方:孔子應是人,因為是亞洲人故。因已許! 守方:不遍。 攻方:〔凡是亞洲人,都是人〕應有遍,因為*亞洲人是人的部分故。 a*守方:不遍。 攻方:〔若亞洲人是人的部分,則凡是亞洲人,都是人〕應有遍,因為依據部分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總計同意) 攻方:凡是亞洲人,都是人嗎? 守方:同意。(以上大前提的成立) 1攻方:孔子應是人,因為是亞洲人故。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 攻方:完結!
攻方:孔子是人嗎? 守方:為什麼? 1攻方:孔子應是人,因為是亞洲人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孔子應是亞洲人,因為是中國人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孔子應是中國人,因為是山東人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孔子應是山東人,因為是山東人中的孔子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孔子應是山東人中的孔子,因為是與孔子為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孔子應是與孔子為一,因為依據自身為一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總計同意) 攻方:孔子是山東人嗎? 守方:同意。 攻方:孔子是中國人嗎? 守方:同意。 攻方:孔子是亞洲人嗎? 守方:同意。(以上小前提的成立) 1攻方:孔子應是人,因為是亞洲人故。因已許! 守方:不遍。 攻方:〔凡是亞洲人,都是人〕應有遍,因為*亞洲人是人的部分故。 b*守方:因不成。 攻方:亞洲人應是人的部分,因為人分成亞洲人、歐洲人等故。 守方:同意。 (總計同意) 攻方:凡是亞洲人,都是人嗎? 守方:同意。(以上大前提的成立) a攻方:孔子應是人,因為是亞洲人故。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 攻方:完結!
攻方:聲,應是無常嗎? 守方:為什麼? 1攻方:聲,應是無常,因為是所作性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聲,應是所作性,因為是已生的法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聲,應是已生的法,因為是色蘊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聲,應是色蘊,因為是內色、外色二者之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聲,應是內色、外色二者之一,因為是外色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聲,應是外色,因為是色、聲、香、味、觸五處之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聲,應是色、聲、香、味、觸五處之一,因為是聲處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聲,應是聲處,因為是與聲為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聲,應是與聲為一,因為依據自身為一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總計同意) 攻方:聲,應是聲處嗎? 守方:同意。 攻方:聲,應是色、聲、香、味、觸五處之一嗎? 守方:同意。 攻方:聲,應是外色嗎? 守方:同意。 攻方:聲,應是內色、外色二者之一嗎? 守方:同意。 攻方:聲,應是色蘊嗎? 守方:同意。 攻方:聲,應是已生的法嗎? 守方:同意。 攻方:聲,應是所作性嗎? 守方:同意。(以上小前提的成立) 1攻方:聲,應是無常,因為是所作性故。因已許! 守方:不遍。 攻方:〔凡是所作性,都是無常〕應有遍,因為*所作性是無常的同義詞故。 a*守方:不遍。 攻方:〔若所作性是無常的同義詞,則凡是所作性,都是無常〕應有遍,因為依據同義詞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總計同意) 攻方:凡是所作性,都是無常嗎? 守方:同意。(以上大前提的成立) 1攻方:聲,應是無常,因為是所作性故。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 攻方:完結!
攻方:聲,應是無常嗎? 守方:為什麼? 1攻方:聲,應是無常,因為是所作性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聲,應是所作性,因為是已生的法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聲,應是已生的法,因為是色蘊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聲,應是色蘊,因為是內色、外色二者之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聲,應是內色、外色二者之一,因為是外色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聲,應是外色,因為是色、聲、香、味、觸五處之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聲,應是色、聲、香、味、觸五處之一,因為是聲處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聲,應是聲處,因為是與聲為一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聲,應是與聲為一,因為依據自身為一的公設故。 守方:同意。 (總計同意) 攻方:聲,應是聲處嗎? 守方:同意。 攻方:聲,應是色、聲、香、味、觸五處之一嗎? 守方:同意。 攻方:聲,應是外色嗎? 守方:同意。 攻方:聲,應是內色、外色二者之一嗎? 守方:同意。 攻方:聲,應是色蘊嗎? 守方:同意。 攻方:聲,應是已生的法嗎? 守方:同意。 攻方:聲,應是所作性嗎? 守方:同意。(以上小前提的成立) 1攻方:聲,應是無常,因為是所作性故。因已許! 守方:不遍。 攻方:〔凡是所作性,都是無常〕應有遍,因為*所作性是無常的同義詞故。 b*守方:因不成。 攻方:所作性應是無常的同義詞,因為《佛法總綱》說:「無常、所作性、有為法、實事是同義詞」故。 守方:同意。 (總計同意) 攻方:凡是所作性,都是無常嗎? 守方:同意。(以上大前提的成立) 攻方:聲,應是無常,因為是所作性故。因已許!周遍已許! 守方:同意。 攻方:完結!
中部經典第二品獅子吼品 第十一、獅子吼小經 (1)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呼諸比丘曰:「諸比丘!」 諸比丘答世尊言:「世尊!」 世尊如是曰: (2)「諸比丘!唯於此處有第一沙門,唯於此處有第二沙門、第三沙門、第四沙門。然於外道無可稱為沙門者。如是,汝等可作真正獅子吼。」 (3)諸比丘!或有外道行者問言:「然者諸賢!依何力、依何信,諸賢作如是說?即:唯於此處有第一沙門,唯於此處有第二沙門、第三沙門、第四沙門。然於外道無可稱為沙門者耶?」 諸比丘!對如是問之外道,應如是答:「諸賢!有四法,是彼世尊、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告知我等,我等親見於此,故我等言:唯於此處有第一沙門,唯於此處有第二沙門、第三沙門、第四沙門。然於外道無可稱為沙門者。 四法者何? 我等對師有淨信;我等對法有淨信;於戒成就圓滿。不論在家、出家同法者,皆是我等之所愛、所好也。 諸賢!此等四法,是彼世尊、知者、見者、應供、正等覺者告知我等,我等親見於此,故我等言:唯於此處有第一沙門,唯於此處有第二沙門、第三沙門、第四沙門。然於外道無可稱為沙門者 (4)諸比丘!或有外道如是言:「諸賢!我等亦對吾師有淨信,彼是我等之師;我等亦對法有淨信,此乃我等之法:我等亦於戒成就圓滿,此等乃我等之戒。不論在家、出家同法者,亦是我等之所愛、所好也。諸賢!然者,汝與我等之間有何區別、有何趣向、有何差異耶?」 (5)諸比丘!對如是言之外道,應如是問:「諸賢!然者究竟目標是一,或種種耶?」 若外道正確作答,應言:「究竟目標是一,非種種也。」 當再問:「諸賢!彼究竟目標是對貪欲者或離貪者耶?」 若外道正確作答,應言:「彼究竟目標是對離貪者,非貪欲者也。」 當再問:「諸賢!彼究竟目標是對瞋恚者或離瞋者耶?」 若外道正確作答,應言:「彼究竟目標是對離瞋者,非瞋恚者也。」 當再問:「諸賢!彼究竟目標是對愚癡者或離癡者耶?」 若外道正確作答,應言:「彼究竟目標是對離癡者,非愚癡者也。」 當再問:「諸賢!彼究竟目標是對渴愛者或離愛者耶?」 若外道正確作答,應言:「彼究竟目標是對離愛者,非渴愛者也。」 當再問:「諸賢!彼究竟目標是對有取者或無取者耶?」 若外道正確作答,應言:「彼究竟目標是對無取者,非有取者也。」 當再問:「諸賢!彼究竟目標是對賢者或愚者耶?」 若外道正確作答,應言:「彼究竟目標是對賢者,非愚者也。」 當再問:「諸賢!彼究竟目標是對愛憎者或非愛憎者耶?」 若外道正確作答,應言:「彼究竟目標是對非愛憎者,非愛憎者也。」 當再問:「諸賢!彼究竟目標是對喜樂於增益者或不喜樂於增益者耶?」 若外道正確作答,應言:「彼究竟目標是對不喜樂於增益者,非喜樂於增益者也。」 (6)諸比丘!有此二見:有見與無有見。 諸比丘!凡沙門、婆羅門著有見、喜有見、持有見者,以無有見為礙;凡沙門、婆羅門著無有見、喜無有見、持無有見者,以有見為礙。 (7)諸比丘!我說:凡沙門、婆羅門不如實知此二見之集、滅、味、患、離者,彼等是受制於貪欲、瞋恚、愚癡,欲、取、愚、愛憎、喜樂於增益也。 彼等未離生、老、死、愁、嘆、苦、憂、惱,彼等未解脫苦。 (8)然者諸比丘!我說:凡沙門、婆羅門如實知此二見之集、滅、味、患、離者,彼等是離貪欲、離瞋恚、離愚癡,離欲、離取、智、無愛憎、不喜樂於增益也。 彼等離生、老、死、愁、嘆、苦、憂、惱,彼等解脫苦。 (9)諸比丘!此有四取,何者為四? 欲取、見取、戒禁取及我語取也。 (10)或沙門、婆羅門雖自稱了知一切取,然彼等非宣說全知一切取。雖宣說了知欲取,然未宣說了知見取、了知戒禁取、了知我語取。 其故何耶? 彼等善沙門、婆羅門不如實了知此等三取也。 是故,彼等沙門、婆羅門雖自稱了知一切取,然彼等非宣說全知一切取。雖宣說了知欲取,然未宣說了知見取、了知戒禁取、了知我語取。 (11)諸比丘!又或沙門、婆羅門雖自稱了知一切取,然彼等非宣說全知一切取。雖宣說了知欲取、了知見取,然未宣說了知戒禁取、了知我語取。 其故何耶? 彼等善沙門、婆羅門不如實了知此等二取也。 是故,彼等沙門、婆羅門雖自稱了知一切取,然彼等非宣說全知一切取。雖宣說了知欲取、了知見取,然未宣說了知戒禁取、了知我語取。 (12)諸比丘!又或沙門、婆羅門雖自稱了知一切取,然彼等非宣說全知一切取。雖宣說了知欲取、了知見取、了知戒禁取,然未宣說了知我語取。 其故何耶? 彼等善沙門、婆羅門不如實了知此等一取也。 是故,彼等沙門、婆羅門雖自稱了知一切取,然彼等非宣說全知一切取。雖宣說了知欲取、了知見取、了知戒禁取,然未宣說了知我語取。 (13)諸比丘!於如是法、律,雖言對師有淨信,但不謂導向完全也;雖言對法有淨信,但不謂導向完全也;雖言於戒圓滿成就,但不謂導向完全也;雖言於同法者而愛喜,但不謂導向完全也。 其故何耶? 彼法、律是惡說、惡示、不導致解脫、不導致寂靜,非圓滿正等覺者之所說也。 (14)諸比丘!如來、應供、正等覺者自稱了知一切取,宣說全知一切取。宣說了知欲取、了知見取、了知戒禁取、了知我語取。 (15)諸比丘!於如是法、律,言對師有淨信,謂導向完全也;言對法有淨信,謂導向完全也;言於戒圓滿成就,謂導向完全也;言於同法者而愛喜,謂導向完全也。 其故何耶? 彼法、律是善說、善示、導致解脫、導致寂靜,是圓滿正等覺者之所說也。 (16)諸比丘!此等四取是以何為緣?以何為集?以何為種?以何為因耶? 此等四取是以愛為緣、愛為集、愛為種、愛為因也。 復次,諸比丘!此渴愛是以何為緣?以何為集?以何為種?以何為因耶? 渴愛是以受為緣、受為集、受為種、受為因也。 復次,諸比丘!此受是以何為緣?以何為集?以何為種?以何為因耶? 受是以觸為緣、觸為集、觸為種、觸為因也。 復次,諸比丘!此觸是以何為緣?以何為集?以何為種?以何為因耶? 觸是以六處為緣、六處為集、六處為種、六處為因也。 復次,諸比丘!此六處是以何為緣?以何為集?以何為種?以何為因耶? 六處是以名色為緣、名色為集、名色為種、名色為因也。 復次,諸比丘!此名色是以何為緣?以何為集?以何為種?以何為因耶? 名色是以識為緣、識為集、識為種、識為因也。 復次,諸比丘!此識是以何為緣?以何為集?以何為種?以何為因耶? 識是以行為緣、行為集、行為種、行為因也。 復次,諸比丘!此等行是以何為緣?以何為集?以何為種?以何為因耶? 行是以無明為緣、無明為集、無明為種,無明為因也。 (17)諸比丘!無明已捨、明已生之比丘,以離無明、明生而不執欲取、不執見取、不執戒禁取、不執我語取。 不取者不焦躁,不焦躁者自證涅槃,彼知:此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 世尊如是說已,諸比丘歡喜、隨喜於世尊之所說。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北市誌字第313號 1995年10月1日創刊 發行人:李雪卿 編輯:內觀雜誌編輯組 聯絡:320中壢市郵政信箱9-110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