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壇經(5):佛法就在當下 |
---|
Posted on Thu 19 Oct 2006 by insights (2366 reads) |
生活中的壇經(5)
佛法就在當下 林崇安
一般家長都想把小孩子送到好的學校去讀書,求職的人也知道要找好的公司去上班,但是奇怪的是,人們遇到困難時,卻不知道去尋找正法,反而去算命、改風水。他們誤以為正法存在於很遙遠的世界,遠到不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其實,想要滅除痛苦,就要在痛苦生起的當下滅除,這才是佛陀的正法所說的。以下我們先釐清什麼是正法及其特色,而後看看六祖在《壇經》中的說法。 【正法】 首先,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非法呢?在《雜阿含經》中,佛陀說: 有非法、是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非法、是法?謂邪見非法,正見是法;乃至邪定非法,正定是法。 此處指出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八聖道支是「法」。而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則是「非法」。因此,正法的內涵不外是八聖道。這些正法有何特色呢?在《雜阿含經》中,佛陀對王頂聚落主說: 聚落主!如此現法、永離熾然、不待時節、親近涅槃、即此現身、緣自覺知者,為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此處佛陀指出正法(八聖道)有六個特色:現法、永離熾然、不待時節、親近涅槃、即此現身、緣自覺知,這六個特色在《瑜伽師地論》中譯作(1)現見、(2)無熾然、(3)應時、(4)引導、(5)唯此見、(6)內所證,並解釋這六個特色如下: 當知八聖支道法最勝、無罪,謂於現法煩惱有無,善分別故,名為『現見』。能令煩惱得離繫故,名『無熾然』。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一切時中皆可修習,易修習故,名為『應時』。導涅槃故,名為『引導』。不共一切諸外道故,名『唯此見』。遠離信他、欣樂、行相周遍尋思、隨聞所起、見審察忍,唯自證故,名『內所證』。 此中,可看出正法的特色必須如下: 阿難!我所說之法,於內於外悉無區別。阿難!如來所說之法,於弟子是無隱秘、握拳不放。 此處指出正法是公開的,對於內道、外道都是可以適用的;佛陀對一切眾生都視如己子,毫無保留地將正法傳給他們。在經上也可以處處看到佛陀對不同教派的人士開示沒有隱秘的正法,他們依之實踐也都得到了滅苦的相同標的。 【正法在世間】 修習正法後,就在此世,可以親見煩惱的不斷減除,在此時此刻就可以得到正法的利益,不用等到來世,這種「現法」的精神,在《壇經》中一再地被強調出來。敦煌本《壇經》中,六祖說: 法元在世間,於世出世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 曹溪本《壇經》說: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此處六祖指出:正法就在世間,不要離開世間,另外去追求出世間。如果離開世間去追求出世間,那就如同尋找兔子頭上的角一樣,白費功夫,這也就是所謂的「緣木求魚」。所以,修行要立足於眼前,當韋刺史問及「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西方」的問題時,六祖惠能說: 心但無不淨,西方去此不遠。心起不淨之心,念佛往生難到。除十惡即行十萬,無八邪即過八千,但行直心,到如彈指。…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 此處,惠能把臨終往生淨土的問題,拉回到生前當下的直心和慈、悲、喜、捨,把遙遠的西方拉回到眼前,只要內心清淨,當下便是處在西方極樂世界並且面見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六祖並不是否定他方淨土的存在,而是要人們回到現實,好好淨化當下這一顆心,使之充滿慈、悲、喜、捨,這才是真正往生淨土的保障。現法的精神是不要期盼未來,不要懊悔過去,而應好好的安頓當下的身心。《壇經》對懺悔的看法,便是如此: 前念後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惡行,一時自性若除,即是懺悔。…我此法門中,永斷不作,名為懺悔。 因此,修行的著力處是在當下的不被愚癡所迷染,要處理好每一當下,那麼,惡行自然就永斷不作了。針對當時念佛往生、造寺布施的風氣,六祖的回歸自己的身心,確實使韋刺使等人,大為震撼。針對當時人們只知往外尋求依靠、怙祐的心理,六祖提出反求諸己的看法,便是合乎正法的精神。 【正法就在當下】 這種回歸自己身心的精神,貫穿整個六祖《壇經》,我們摘錄一些敦煌本的句子如下: 1心中眾生,各於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見煩惱,愚癡迷妄,自有本覺性,將正見度。既悟正見,般若之智,除卻愚癡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煩惱來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結語】 六祖在《壇經》的這些說法,都把修行的重點回歸自己當下的身心上,這是相同於佛陀所說的正法的修習: 眼睛看到對象時,只是看;耳朵聽到聲音時,只是聽;鼻子聞到氣味時,只是聞;舌頭嚐到味道時,只是嚐;身體觸到所觸時,只是觸;當心中生起念頭時,只是清楚知道它。 針對佛陀所說的這段話,我們就採用近代泰國的佛教大師佛使比丘的解釋作為本文的總結,他說: 看只是看,聽只是聽,聞只是聞,嚐只是嚐,觸只是觸,起念只是覺察,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導我們:如果這樣修習,「自我」就不會存在,當「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看只是看」這句話需要解釋:當所看的對象和眼睛接觸時,只要認清對象,知道應該如何去處理就好了,千萬別讓喜歡和討厭的念頭趁虛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歡的念頭,就會想擁有它;如果生起討厭的念頭,就會厭棄它。如此一來,我們自己就成為那「喜歡的人」和「討厭的人」,這就是所謂的「自我」,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錯誤。……行善和布施是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為了調御「自我」,修慧則為破除「自我」。……只要守護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圓滿了,這正是修習佛法的核心。 (作者:國立中央大學退休教授,目前為圓光佛研所、法光佛研所、內觀教育基金會董事,於圓光佛研所等授佛學課程,並於大溪內觀教育禪林舉辦禪修營與中文辯經研習營)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