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text:
阿含與止觀講座 小苦樹
林崇安教授 (人乘電子報,第10期,2007)
【前言】
今日許多大人都不快樂,但是回想小時候,大都有美好的一段時光,安詳而和樂,只是經由時間的消逝卻換來憂鬱和不快樂;另外有些人,小時就環境不好,且無良師益友,長大後就為非作歹,內心充滿憤慨和不滿。在人間的繁華下,卻隱藏著痛苦和無奈。並不是我們這一時代的人有較多的痛苦,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早就指出芸芸眾生這一相同的苦難事實。佛陀的出世就是要對苦難的眾生指點迷津。他入滅後,弟子們便把佛陀四十多年所教導的正法結集成《阿含經》,使我們有幸在今日繼續接受佛陀的教誨。
【佛陀在阿含的開示】
有一時期,佛陀遊行到憍薩羅國的首都舍衛城,住在近郊的祇樹給孤獨園。園內有上千位的比丘們住在這兒禪修著。每到黃昏的時候,比丘們都聚集在佛陀的面前,聆聽開示。這一天,佛陀說:
「若於結所繫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則愛生;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這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做了一些新的小行為(例如,抽煙),結果對煩惱所繫縛的法(色、受、想、行、識等)生起喜歡的心理(例如,喜歡抽煙的感覺),覺得這個滋味很好。正在品嚐時的喜悅心理稱作「味著」,回想這種滋味的心理稱作「顧念」,打算將來再去品嚐的心理稱作「縛著」,不知不覺就養成跟著感覺跑的習性,內心逐漸被束縛了,貪愛日以加深,終於形成強烈的執取(例如,有空就抽煙,不抽就覺得不對勁,抽時就忘我地抽),並不斷做這一行為(每天要抽幾包煙),結果就導致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等種種的痛苦(咳嗽、甚至為肺癌所苦)。這一痛苦的成長過程,便是「緣起」的流轉過程,佛陀為了使弟子們更清楚這一過程,進一步以通俗的例子作說明,他說:
「如人種樹,初小軟弱,愛護令安,壅以糞土,隨時溉灌,冷暖調適,以是因緣,然後彼樹得增長大。」
這意思是說,有人種一棵小樹,開始時這樹苗很軟弱,經由主人呵護照顧,施以肥料,隨時溉灌,調整適當的溫度,因而這棵樹逐漸長大。如果原先這是一棵「小苦樹」,那麼長大開花結果後,根、莖、葉、果都是苦的,所獲得的不外是「苦果」。以這一譬喻,佛陀提醒眾生對開始的小行為就要小心,一旦養成習慣就不容易拔除,並且反而被束縛住。例如,有的父母喜歡自己的小孩,不知不覺溺愛過了頭,小孩長大後就養成不聽勸導的習性。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嗜好,但是回想它的形成,大都是後天環境下逐漸養成的,打球、吃喝、打麻將、吸煙、喝酒等等都是如此;從內心的層面來看,每個人心中的貪愛、瞋恨、愚癡的三毒煩惱,以及意識型態等等,也大都是後天環境下逐漸變強的。所以,想要不被輪迴的痛苦所束縛,就要在小行為的開始階段給予注意,並立刻把不良的行為從根拔除,佛陀為了使弟子們清楚這一過程,仍以「小樹」的例子作說明,他說:
「猶如種樹,初小軟弱,不愛護,不令安隱,不壅糞土,不隨時溉灌,冷暖不適,不得增長。若復斷根、截枝,段段斬截,分分解析,風飄、日炙,以火焚燒,燒以成糞,或颺以疾風,或投之流水。」
這意思是說,對這一棵小樹,主人不去呵護照顧,不施以肥料,不用水溉灌、調整溫度,這棵樹就不會長大;如果原先這是一棵危險而生命力強的「小苦樹」,它的根、莖、葉、枝都有劇毒,那麼主人還要斷根、截枝,段段斬截,分分解析,經過風飄和日炙的處理,並且以火焚燒成灰,最後以疾風或流水來稀釋,使之消逝無蹤,經過這一番辛苦的折騰,才可以高枕無憂。以這一譬喻,佛陀要眾生認清自己心中的煩惱結,並且要徹底清除。所以,佛陀接著和弟子們對答如下:
「比丘!於意云何?非為彼樹斷截其根,乃至焚燒,令其磨滅,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耶?」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比丘!於結所繫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處佛陀指出,要將這一棵小樹,經由斷根、截枝、段斬、分解、風飄和日炙,再以火焚燒成灰令其磨滅,經過這一番處理後,這一棵樹才算是於未來永遠不存在了。同樣的道理,眾生的煩惱所繫縛的東西不外是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由於迷於五蘊而累積三毒,為了去除繫縛,就要修止和觀(也就是定和慧),以止做基礎來觀察身心五蘊的無我,這一過程是經由無常觀、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的智慧訓練來完成,經過這一番處理,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一滅苦的過程,便是「緣起」的還滅過程。依據這一法則,修行者心中的三毒煩惱於未來永遠不存在了。佛陀講完經後,所有聽講的比丘們都高高興性地遵行佛陀的教導。以上所介紹的這一經是《雜阿含經》的第283經。
【一些省思】
佛陀所教導的正法是適用於每一個人的,即使是禪修者也不例外。如果禪修者嚐到禪定之樂後,覺得這個滋味前所未有,正在品嚐時生起「味著」的心理,回想這種滋味時就生起「顧念」的心理,內心一步步被吸引過去,生起「縛著」的心理,一心只想再去禪坐而無心培養智慧,不知不覺已經變成滋味的奴隸,對禪坐的貪愛日以加深,因而形成強烈的執取,結果死後就投生到色界去,仍然還是處在生老病死的輪迴中。 禪定之樂並不是不好,而是對它的「味著」、「顧念」、「縛著」。禪修者所要做的是,要利用禪定所得穩定的心去洞見身心五蘊的實相,修習佛陀所說的無常觀、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去滅除心中的三毒,解脫生死。這才是佛法修行的正途。
【結語】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對眾生的開示,仍然生動地保留在《阿含經》中,當日眾生的煩惱還是相同於今日眾生的煩惱;當日滅除煩惱的方法還是相同於今日滅除煩惱的方法。佛陀要我們在生活中時時覺察心中有沒有種下「小苦樹」,有沒有生起「味著」、「顧念」、「縛著」的心理,只要覺察到它的存在,就要非常小心地面對和處理,就像面對SARS一樣,要一路監控,完全清除後才可以歇息,唯有這樣才能得到心靈的解脫和自在。
庭中小樹真可愛 愛它護它灌它溉它 終成大樹難根除。 禪坐飄飄真舒服 愛它護它灌它溉它 終生色界處輪迴。
(作者:國立中央大學退休教授,目前於圓光、法光佛研所等授佛學課程,並於大溪內觀教育禪林舉辦禪修營與因明辯經研習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