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text:
獲得真正快樂的寶典
──《快樂來自四念處》序
林崇安教授
佛法重視因果,一切現象都有其前後之間的因果,快樂也不例外。想要快樂就要先種下快樂的因。但是有不同層次的快樂,所種下的因就有所不同。有五欲的快樂,有禪定的快樂,這兩類是世間層次的快樂,它們的因分別來自行善和修定。還有一類是出世間層次的快樂,這是佛法所追尋的究竟的快樂,經上稱作「菩提樂」,這一類快樂是內心從貪、瞋、癡解脫,要達成這種出世間的快樂就必須修習四念處。德寶法師的重要著作――《快樂來自四念處》,便是指導大眾如何修習四念處以獲得究竟的快樂。
抽絲剝繭找出不快樂的原因
修習四念處時,禪修者為何要從自己的身、受、心、法一項項觀察呢?我們舉一譬喻來說明:不快樂的人,就如同一隻時間錯亂的鬧鐘;送修時,鐘錶師傅將鬧鐘一項項分解開來,仔細檢查,最後發現原來鬧鐘在出廠時,最核心的轉軸處沾有一滴黏膠,導致時間錯亂。鐘錶師傅將這一滴黏膠清除後,鬧鐘就運作正常了。同理,不快樂的人想變成真正快樂的人,就要將自己的身心分解為身、受、心、法,一項項仔細地檢查,這便是修習四念住,最後找出不快樂的原因──來自「執著身心為我」的無明,這如
同上例的一滴黏膠,將之清除後,就成為真正快樂的人了。
在德寶法師的《快樂來自四念處》一書中,依據《念處經》詳細列出修習四念處時,以正念所要觀照的項目如下:
一、身念處方面
身至念的「三十二身分」中屬於地界的二十個部分: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橫隔膜、脾、肺;大腸、小腸、胃中物、屎、腦。身至念的「三十二身分」中屬於水界的十二個部分: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淋巴液、唾液、黏液、關節液、尿。身體又可分解成四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以身念處覺知三十二身分和四界的顯現、生起與息滅。
二、受念處方面
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五根對應五境又可以分成十五種受。加入第六意根對應法境,便有十八種受。每一種又可能是來自身或心,所以有三十六種受。再配上過去、現在與未來三時,就有一○八種受。以受念處覺知三受等的顯現、生起與息滅。
三、心念處方面
有十六種心:有貪或無貪,有瞋或無瞋,有痴或無痴,收縮或散亂,不廣大或廣大,有上或無上,無定或有定,未解脫或解脫。以心念處覺知十六種心的顯現、生起與息滅。
四、法念處方面(下選基本三項)
五蓋:貪欲、瞋恚、昏眠、掉悔、疑。以法念處覺知五蓋的顯現、生起與息滅。
六內外入處:眼與色、耳與聲、鼻與香、舌與味、身與觸、意與法。以法念處覺知緣其兩者而生結,知結生起、捨斷及未來不再生起。
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與捨覺支。以法念處覺知七覺支的存在、生起與增長。
通往快樂之路的實修指南
以上四念處的修習項目,經由禪修者以科學式的不斷的分項觀照,最後將生起般若,體證到自己的身心現象都是無常、苦、無我,同時開始放下執著,因而無明的習氣會日漸削減,而真正的快樂便日見增長。
德寶法師除了清晰解說上述四念處的項目外,還將自己禪修的寶貴經驗,以「正念實修」標列出來:比如,入出息念的正念實修;行禪的正念實修;保持進食的正念實修;死亡的正念實修;處理瞋恚的正念實修;針對各種心所的正念實修;去除昏眠的正念實修;「十想」的正念實修;增長禪定的正念實修;解脫道的正念實修。
這些重要而明確的指導,可以免除禪修者的盲修瞎練,使他們能走在正道,早證菩提,這也許是德寶法師的用心所在吧。
總之,《快樂來自四念處》這本書,有理論分析也有實修指南,對想要獲得真正快樂的人來說,無疑是一本寶典。
(橡實文化出版,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