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 text:
《四品法經》研讀
林崇安
說明:
本文指出生活中顯密共通的修行要點。原文登於《大圓滿廟》第八期2013年10月。
一、前言
如果我們聽到順乎己意的言論、吃到順乎己意的食物,就歡喜、讚歎、樂著、堅住;如果我們聽到不順乎己意的言論、吃到不順乎己意的食物,就苦惱、厭惡、瞋恚、嫌薄,那麼我們就是被魔所縛,入於魔繫,於魔不得自在。這是佛陀在《四品法經》的重要教導。《四品法經》是《雜阿含經》中的245 經。經文中的「可愛、可念、可樂、可著」是順意的四品法,後期《瑜伽師地論》上譯作「可欣、可樂、可愛、可意」。「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樂、不可著」則是逆意的四品法。以下先引經文,並配合論義略加釐正,最後引論說明。
二、《雜阿含245經》:四品法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伏駁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語亦善、中語亦善、後語亦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清白梵行,謂《四品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四品法經》?
【流轉】
(a)有眼識色,可愛、可念、可樂、可著;比丘見已,歡喜、讚歎、樂著、堅住。
(b)有眼識色,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樂、著;比丘見已,[苦、厭、瞋恚、嫌薄]。
如是比丘於魔不得自在,乃至不得解脫魔繫。
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還滅】
(a)有眼識色,可愛、可念、可樂、可著,比丘見已,[不歡喜、不讚歎、不樂著、堅住]。
(b)有眼識色,不可愛、念、樂、著,比丘見已,不[苦、厭、瞋恚、嫌薄]。
如是比丘不隨魔自在,乃至解脫魔繫。
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是名比丘《四品法經》。」
三、論釋
《瑜伽師地論》說:
由三種相,應正了知諸可意事。
1謂未來世諸可愛事,名所追求。
2若過去世諸可愛事,名所尋思。
3若現在世可愛外境,名所受用。
4若現在世可愛內受,名所耽著(所受用和所耽著合為一相)。
當知此中,墮於三世,有四行相,一於未來、一於過去、二於現在。於此行相,能隨悟入:是1悅意相、2意所樂相、3可愛色相、4平安色相。
如其所應,當知即是1可欣、2可樂、3可愛、4可意四種行相。」
《瑜伽師地論》又說:
不可欣者,於未來世,不可樂故;
不可樂者,於過去世,由隨憶念不可樂故;
不可愛者,於諸境界不可樂故;
不可意者,由於諸受不可樂故。
又言苦者,即於境界不可樂故。
言損惱者,即於諸受不可樂故。
言違背者,於過去世不可樂故。
言逆意者,於未來世不可樂故。
復次,有二雜染:一者、外境雜染;二者、內受雜染。
眼等為依,於色等境起諸貪著,名外境雜染。
諸觸為依,貪著內受,名內受雜染。
此二雜染,於永寂滅般涅槃中皆不可得,非諸魔怨所能遊履。
【說明】
(1)
1可愛(可欣)是未來世的諸可愛事。
2可念(可樂)是憶念過去世的諸可愛事。
3可樂(可愛)是現在世的可愛外境。
4可著(可意)是現在世的可愛內受。
1不可愛(不可欣)是未來世的諸不可愛事。
2不可念(不可樂)是憶念過去世的諸不可愛事。
3不可樂(不可愛)是現在世的不可愛外境。
4不可著(不可意)是現在世的不可愛內受。
(2)
修行者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接觸的當下生起感受,要以正念覺察對各種可愛、不可愛的外境和內受,有無生起喜歡或不喜歡的心理,這是修行的關鍵處。
(3)
修行者若生起外境雜染和內受雜染仍是處在流轉。修行者不生起外境雜染和內受雜染便是邁向還滅,最後進入無餘涅槃,從諸魔縛解脫。
四、結語
修行者想要不隨於魔,脫於魔手,不入魔繫,必須在根塵接觸的當下,不生起歡喜、讚歎、樂著、堅住的心理,也不生起苦、厭、瞋恚、嫌薄的心理,將內心保持中道,如此才是六根清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