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Forum Index


Board index » All Posts (RESP)




【佛法教材研習】
#1
版主
版主


【佛法教材研習】講義配合YouTube頻道---------

Y1佛教心理  [YouTube觀看]

Y2六祖壇經講義  [YouTube觀看]

Y3佛教哲學總綱講義  [YouTube觀看]

Y4佛教邏輯總綱講義  [YouTube觀看]

Y5佛法總綱講義9講  [YouTube觀看]

Y6佛教史總綱講義  [YouTube觀看]

Y7內觀的經文依據12講 講義  [YouTube觀看]

Y8內觀的道次第2講 講義  [YouTube觀看]

Y9內觀禪修總綱8講 講義  [YouTube觀看]

Y10佛法問答8講 講義  [YouTube觀看]

Y11佛經選讀12講 講義  [YouTube觀看]

Y12佛法問答9-17講 四究竟法講義  [YouTube觀看]

Y13禪修問答10講  [YouTube觀看]

Y14瞭解禪相三講  [YouTube觀看]

Y15佛法複習 第1-7講  [YouTube觀看]

Y16讚念長老的教導十八講  [YouTube觀看]

Y17佛陀的生命指引十講  [YouTube觀看]

Y18佛法術語入門色法十七講  [YouTube觀看]

Y19阿毗達摩論名法十六講  [YouTube觀看]

Y20佛法禪修地圖七講  [YouTube觀看]

Y21佛經要義二講  [YouTube觀看]

Y22雜阿含經論會編要義六十三講  [YouTube觀看]

Y23雜阿含經五蘊十六講  [YouTube觀看]

Y24雜阿含經六處十六講  [YouTube觀看]

Y25雜阿含經緣起十三講  [YouTube觀看]

Y26雜阿含經道品十八講  [YouTube觀看]

Y27佛法教材研讀二十三講   [YouTube觀看]

Y28基本佛經研讀十七講   [YouTube觀看]

Y29佛法戒律六講   [YouTube觀看]

Y30禪修入門六講   [YouTube觀看]

Y31佛法小品十一講   [YouTube觀看]

Y32佛法大哉問六講[原始經典與大乘經典]   [YouTube觀看]


Posted on: 2023/11/24 15:57

Edited by RESP on 2023年11月25日 12:38:52
Edited by RESP on 2023年11月25日 12:39:09
Edited by RESP on 2023年11月30日 15:28:31
Edited by RESP on 2023年11月30日 15:32:32
Edited by RESP on 2024年06月09日 12:07:38
Edited by RESP on 2024年06月09日 16:07:59
Edited by RESP on 2024年08月12日 20:45:07
Top


【讚念長老八書下載】
#2
版主
版主


林崇安教授文集佛法教材
http://www.ss.ncu.edu.tw/~calin/dharma-all.html
底下有【讚念長老八書PDF檔下載】 [佛陀教育版]

Posted on: 2023/5/13 23:26
Top


隆波帕默開示集分享
#3
版主
版主


內觀教育禪林整理

【隆波帕默的禪修經驗談】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2.pdf

【隆波帕默的內觀次第文摘】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16.pdf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六十講】: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五講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9.pdf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六講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14.pdf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七講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15.pdf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八講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13.pdf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九講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17.pdf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十講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20.pdf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十五講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21.pdf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60講(全)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22.pdf

Posted on: 2023/1/26 12:14

Edited by RESP on 2023年04月08日 20:31:00
Edited by RESP on 2023年04月08日 20:31:33
Top


Re: 【佛法新文分享】
#4
版主
版主


如何知道修行是否正確?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時間: 2021年11月28日
整理:內觀教育禪林

1.〈從修行的結果來檢測〉
隆波教導修行已經很久了。當隆波跟高僧大德學法時學的不多,一旦能夠抓住要領之後就自己動手實踐,多多去自助,用的是觀察跟省察:自己修出的狀態是對還是不對?早期是坎坎坷坷的,不知道修得對不對。聽高僧大德教導之後自己來實踐,修得對不對?隆波就自己去審查結果:修行的結果所呈現的狀態是對的嗎?這個比較容易知道。比如:
(1)自己的心曾經散亂,日日夜夜散亂不已,現在開始寧靜下來,開始可以覺知自己了。這個應該是對的。
(2)自己曾經破戒,見到蚊子就一巴掌拍過去,現在不打過去了,可憐牠們,悲憫牠們,這是自己修行的結果。如果修行後持戒更好了,慈心跟悲心增長了,說明自己所修的應該是對的。
(3)修行後,原先的心是一直散亂的,現在的心越來越寧靜了,心安住的狀態越來越好了。以前要想寧靜、要想安住,原先必須要獨處,獨處的時候心才寧靜安住,但是不停地修行後,現在即便是世間動蕩不安的時候,心也可以寧靜、也可以安住,這樣的結果說明自己所修的應該是對的。
(4)以前無法看到身心演示三[實相] (無常、苦、無我),最多只能思維分析它們的三[實相],但是現在能夠感覺到它們是在演示三[實相],更加細膩、微細了,這說明自己的修行應該是對的。
以前隆波聽了高僧大德的開示後,就動手實踐,…其後檢測自己修行的結果:「自己的不善法有減少嗎?善法有增長嗎?」隆波一直都是這樣檢測自己。到後來某一階段,去頂禮隆布敦長老,向他報告:「我已看到自己的[煩惱],比如,[煩惱]有四部分,我已經可以戰勝兩部分了,第三部分依然戰勝不了它,一會兒贏,一會兒輸。」
長老說:「很聰明,懂得清楚地認清自己的[煩惱]。」
他並沒有讚美隆波看到鬼、看到天神、看到過去、看到未來...,他並沒有讚美這些。隆波跟他分享自己看到的[煩惱],[煩惱]是什麼樣子的,還有多少?隆波看的是自己。他就表揚說:「嗯,聰明!懂得去觀察、認識自己的心。」
隆波是曼谷人,作居士時是公務員,那時真正可以去頂禮高僧大德是很難的,久久才可以去頂禮一次。但是每天的修行,從來沒有停止過,也必須靠自己去檢測修行的成果。自我檢測的方法,其實就是觀察自己的[煩惱]:「曾經有的那些不善法,現在有減少嗎?那些還沒有的善法,現在有生起嗎?已經有的那些善法,它是退失了,還是增長了?」
隆波就是這樣不停地去檢測自己的心。就知道:「自己現在的煩惱,還剩下百分之多少?自己可以看到百分之多少?」
隆波就是這樣不停地去觀察自己的心,別偏袒自己就行了。每一天都去觀察、體會,不停地去觀察、體會,不會找藉口說:「自己離高僧大德很遠。」
真正可以幫助我們來驗證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確,要從修行的結果上來看。如果有高僧大德的指導,就會更容易。因為一旦自己修錯了,他就可以指點我們。有的高僧大德是輕言細語。有的高僧大德不說話,只是讓我們自己去體會。有的高僧大德是直接棒喝!但隆波不太會被高僧大德棒喝,因為隆波是一個很勤奮的弟子,非常勤奮。那時隆波作為居士,世間的工作非常繁重,壓力特別大,但是從未找過任何藉口說:「最近一段時間工作很重、壓力很大,所以沒有修行。」從來沒有這麼找藉口,因為喜歡修行。如果真的熱愛修行,就一定可以做得到。如果不熱愛修行,就會不停地找藉口,會有非常多的藉口讓自己不修行。但是隆波不是那樣的人,隆波每天都會去修行。
早期的時候,隆波不知道自己修的是對是錯,就從結果來檢查:「這樣修行是對的嗎?修行之後,為何出現奇怪的結果?」比如,心出現光明、亮堂,時間很久,煩惱都不冒出來——這就不對了:
佛陀說“心是無常的”,可是為什麼自己的心是恒常的?
佛陀說“心是苦”,可是為什麼自己根本沒有看到苦,有的只是快樂?
佛陀說“心是無我,無法掌控”,可是為什麼自己能夠操控得了?
隆波就是這樣去體會,心想:「自己一定是在哪裡修錯了,所以它的結果,才會跟佛陀的教導不一樣。」
隆波用的就是自我觀察與自我省察,慢慢去體會。

2.〈對涅槃或是禪定的檢測〉
有時候,隆波聽到高僧大德的教導後,自己就去找修行的出路。比如,隆布敦長老說:「別把心往外送」,隆波就不讓心往外送,而往心裡面送,送到心裡去看內心深處,或看身體裡面。不往外送,就往身和心裡面送。有一天有了疑問:「煩惱從胸口冒出來,它的根源在哪裡?」看到它從心冒出來,隆波很冷靜地讓它冒,等到煩惱冒出來,然後輕輕地去覺知;如果用力去覺知,它立刻就會斷裂;如果輕輕地覺知,它就會慢慢地退縮,縮到胸口,它往裡面逃、逃、逃,隆波就跟著它不停地去看,不論煩惱退到多深都追進去看,類似跑到龍宮裡面去了也不怕,也一定要跟著追去看,它不停地退去,突然之間消失了,找不到它了,裡面空空的;空了,隆波就退出來,煩惱又冒出來了。再去覺知它,又縮進去,就這樣上上下下跟著它追,隆波想著:「這樣是對的吧?長老說別把心往外送,我沒有往外送而是往裡面送。」
有一天隆波到清邁,去頂禮隆布信長老。隆波看到隆布信長老,不用做禪修報告;以前隆布敦長老也是一樣,隆波不用向他們做禪修報告,只跟他們坐在一起就行了。
隆布信長老一看到隆波就說:「知者!知者!出來,在外面!煩惱不在裡面。」隆波還沒向他匯報說:「自己心往裡面送,去找煩惱的根源。」他就說:「知者!知者!出來,在外面,煩惱不在裡面。」
隆波這時發矇了:「隆布敦長老說別把心往外送,為什麼隆布信長老說在外面?究竟是怎麼回事!這兩位長老的教導為什麼不一樣?」
[回去後]隆波就觀察:「是不是進入的太深了?是不是在中間會比較好一點?」因為隆波曾向另一個高僧隆布貼長老學過法,他說:「誰可以抵達中間、中庸,就可以擺脫所有的苦。」所以,中間應該是好的,心不往外送也不往裡面去,就在中間。隆波就努力去呵護心在中間,不停地訓練:心跑去找「所緣」(現象)時,心一旦要碰到所緣就不去碰,而是返回來找「知者」;一旦要碰到知者時也不去碰,返回繼續去找所緣,不停地來來去去。有兩個點:一個起點,一個終點。一個是心(知者),一個是所緣,它們是有距離的。心就在這中間跑來跑去,努力訓練讓心保持中立在中間。不停跑來跑去後,心集中下來了,什麼都沒有,只剩下覺知這一境界,不去界定這是能觀還是所觀,就這麼訓練一段時間,非常嫻熟,既不抓能知也不抓所知,這應該就是所謂的中庸、中間了。
有一天到清邁頂禮隆布貼長老,向他匯報說:「我懷疑這是奢摩他(寂止),不是毗婆舍那(內觀)。」即使自己處在那個境界,看起來好像是涅槃——沒有欲望、沒有造作、沒有色法、沒有名法、沒有日月,什麼也沒有,空、光明,沒有時間,時間也不存在。時間是源自於相對的,必須要有兩個對立的,時間才會出現,沒有相對的,沒有二元對立,沒有時間的限制,已經超越時間了。但是之後,到了某一點,心就會退出來,回到外面的世界,檢測一看,煩惱依然如故,那就不是真正契入到涅槃的路。所以,隆波就去頂禮隆布貼長老,向他匯報說:「我是如此這樣用功的,但是我懷疑這是奢摩他、是禪定。」
他說:「對!那是一種禪定,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已經沒有人可以修到這個程度了,你好好去認識、去了解、去玩一下,這樣有好處的,已經沒有人認識這種禪定了。」
隆波向他匯報說:「我害怕黏著於奢摩他。」
他說:「不用害怕,如果你卡住了,師父自然會來跟你糾正的。」
高僧大德讓自己用功,隆波就去用功、去訓練:滅掉所有的一切,只剩下知者,只剩下覺知,包括時間也不存在,沒有念頭、演繹、造作,什麼也沒有。
有一天到清邁去頂禮隆布通因尊者,到他寺廟的時候已經是晚上了。白天隆波要工作,因為是個公務員,晚上別人都去喝酒吃飯去了,自己就去寺廟,去頂禮阿姜通因尊者。當時有個年輕的出家人在門口等著,這個冬季特別冷,電也沒有,寺廟裡面一片漆黑,這位出家人說:「阿姜布詹長老來到這寺廟了,他生病來這邊找醫生,住在這寺廟,你去頂禮一下他吧。」
隆波說:「我不認識他,從來沒有聽說過,根本不認識,我是來找阿姜通因尊者的,阿姜通因尊者在嗎?」
他說:「在!」
隆波就去找阿姜通因尊者,向他分享修行,因為他是隆布信長老的弟子。他的修行很棒。跟他互動大概一個小時,離開他的寮房已經是晚上九點鐘了,天很黑。但是這位出家人還站在外面等著,說:「請你去一下嘛,去頂禮一下阿姜布詹長老嘛!」
想不到這出家人這麼頑固,隆波特別可憐他,這麼冷、這麼晚還等著自己,不好意思,只有去了。當時阿姜布詹長老生病而不舒服,但他沒有進房間休息,就在外面的走廊上,在二樓的小寮房,他躺在床上,一上去見到他,他的精神就來了,指著隆波的臉說:「你是怎麼修行的啊?你講一講。」
隆波就跟他分享說:「既不抓知者,也不抓所知,心在中間。」
然後他就棒喝了:「什麼涅槃!還有進有出。接下來,你是怎麼修行呢?」
他的口音,隆波聽不太清楚,以為不知道自己說了什麼,就重複跟他講了一遍。他又棒喝一次,這次的聲音比剛才更響了:「什麼涅槃!還有進有出。」
隆波當下,心就徹底扔了,知道這麼訓練是不對的,是在浪費時間。隆布貼長老讓自己訓練,是讓自己可以認識它;如果有一天有人問到就可以回答他。現在自己已經明白了,就不需繼續訓練了。繼續訓練是沒辦法到達道果、涅槃的,有出有入的是假的涅槃,這是屬於禪定。
經歷高僧大德們的指點,隆波意識到,每個高僧大德教導自己,類似於左邊一耳光,右邊一耳光,又類似於踢足球,被踢來踢去。隆布敦長老說「別把心往外送」;隆布信長老說「別把心往裡面送」;隆布貼長老說「要訓練心保持中庸、中間,跟空在一起」;阿姜布詹長老說「那不是涅槃」;類似足球被踢來踢去,這麼作也錯、那麼作也錯,這麼修也錯、那麼修也錯。隆波在見到他們之前,已經有懷疑,但是還不確定,一經高僧大德指點後就清楚了,確定這樣修是對的或是錯的。在修行的路上,對的還是錯的,一直都是有的;本來是對的到了某一點又是錯的。
但是誰可以日日夜夜在旁邊指點我們?要用的是如理思維,要自我審查。比如,心去到空裡面,時間也不存在、念頭也不存在、什麼也沒有,空、光明、亮堂、純淨,乾乾淨淨,停止造作、停止尋找,什麼都不剩,什麼都沒有。起先以為這麼不停地修行就會契入涅槃,後來就會發現不對,那是奢摩他!慢慢去探究、慢慢去體會,直到知道自己所犯的錯誤,知道這是錯的。其實在見到阿姜布詹長老之前,就覺得這不是體證道果、涅槃,這是屬於奢摩他,為什麼知道?因為進入這狀態出來後,原先存在的不善並沒有被清除,新的不善依然還會生起;曾經有的善法也會滅掉,而且沒有進一步增長。
如此檢測不善法和善法,如果我們修行是正確的,已經有的不善法就會滅掉,新的不善不會生起或者生起得比較淡薄,還沒有的善法會開始有,已經有的善法會進一步成長,變得更加強大,越來越進步。用這個方式來檢測的話,就可以知道自己的修行是對的還是錯的,可以自己測量。直接去度量自己,別偏袒自己,要真的去檢測。

3.〈在什麼狀態下檢測?〉
在檢測自己的心的時候,要掌握幾個重要的原則,隆波是靠自己走過來的,在檢測自己的煩惱的時候,心要處於平常正常的狀態下去檢測。別入定之後去檢測,入定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自己檢測了,必須是正常平常的心。有些人修行時心集中起來,心退出來後,就卡在定的狀態裡面;卡在裡面然後說:「咦!看不到煩惱了,沒有煩惱了。」
心一直處於定的狀態,有哪個煩惱會冒出來給你看呢?還誤以為那是善的心。不是的,因為正卡在境界裡而沒有看見,這就是癡。看不出正在呈現的境界,這就是癡!因此我們修行後要檢測自己的心的時候,必須是平常正常的心,處在沒有刻意在修行的狀態,如果刻意修行,處在專注的狀態中去檢測,是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讓自己測的,只有一動不動、空空的。
真正檢測自己,最好的時候是一睜眼起床醒來的時候。隆波一再提醒,起床醒來的時候是修行的黃金時間。
有時候我們的心卡在某一境界裡面,我們沒有意識到、沒有看到,但是我們卡住了,是什麼卡住修行,跑到這樣的結果?怎麼看也看不出來,因為已經造作完了,這個境界已經被創造出來了。如果想看它怎麼來的,是看不出來的。
但是剛剛醒來的時候,我們的心還沒有偽裝、還沒有擺姿勢要作為「修行人」,那時是平常的心。平常的心會[排除我們的造作],呈現真實的面貌:煩惱處在什麼程度,善法處在什麼程度。如果心已卡在定裡,怎麼看也看不出來的。所以,我們一起床醒來的時候就要自我審查。一起床,心是特別的自然,但是一想到「我今天要怎麼修行呢?」一想到修行,心就會立刻造作,比如,心立刻跑到空裡面去,或者去緊盯某個東西,立刻開始工作,心送出去到空裡面了。如果心掉到空裡面,或是送到某個境界裡面,要看它是怎麼來的、怎麼去到那個地方,就來不及看了,因為它已經進到那個狀態裡面去了。所以,在它進去之前,就必須要去看、去體會它還沒有進去的[狀態]。在熟睡一醒來的一瞬間,剛剛醒來的時候,我們的心是最正常的狀態,但是我們一想到修行,心就會開始造作,創造某一個境界出來,心就進到裡面去了。
隆波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去審查、去觀察,不停地去觀察自己、體會自己,直到知道錯在哪個地方:錯在心跑出去造作、去創造空空的,一動不動的狀態,而後自己意識不到它是怎麼來的,結果就卡在那個地方,卡了很久的時間。
這是仰賴於自我觀察。最容易觀察的時段,就是沒有想到修行的時候。如果想到修行,就會去造作狀態,一造作出來就會一動不動的。比如,現在準備做禪修報告的幾個人,就像隆波說的那個狀態一樣,心是呆滯的!慢慢地去體會,慢慢地去觀察,從自己的錯誤中去學習。
因此我們修行時,不知道自己的修行是對的還是錯的,這時要從結果來檢測——從結果可以找它的因:結果是對的一定是源自於正確的因;錯誤的結果一定是源自於錯誤的因。不停地去探究,直到某一點,就會知道:「哦!錯誤的修行是這樣的,正確的修行是這樣的。」隆波才可以總結說:「正確修定的原則是怎麼樣子的。」隆波就是從非常多的錯誤中學習,這個錯了、那個錯了,直到可以抓住裡面的要領。

4.〈修行的要領〉
(1)如果我們要讓心寧靜,先有動機,就帶領心持續跟快樂的所緣在一起。進入這地方後,如果“想要”寧靜,就不會寧靜;必須沒有“想要”,帶領心去跟有快樂的單一所緣在一起,寧靜也隨它、不寧靜也隨它,這樣的話,立刻就寧靜了。因此,隆波要讓心寧靜的話,立刻就可以做到,因為能夠抓住要領。
但是在抓住要領之前是非常坎坷的,包括隆波小時候吸「佛」、呼「陀」,接著「佛陀」消失了只剩下呼吸;不停地修行,呼吸消失了只剩下光明;不停地修行,知道心會幻化各種各樣的狀況,若將心往外送,去到了天堂旅遊,隆波發現根本沒有什麼好處:「待到天堂可以嗎?」不可以!「看到天神時,看到好吃的東西,可以一起吃嗎?」不行!這類似於看電影:有這個劇情、那個劇情,可是跟我們沒有任何關係。隆波看到根本沒有任何意義,知道這個不對了:修行後將心往外送,跟著光明去看外面的東西,知道過去、知道未來、知道天神、知道鬼、知道這個、知道那個,雖然可以知道,但是知道的東西也許不是真的,有可能是煩惱在騙我們,因為心能幻化。例如修行時,有的人看到在天堂供奉著佛陀頭髮的佛塔,但是每個寺廟的人所描繪的供奉佛陀頭髮的佛塔卻是這個樣子、那個樣子,都不一樣。真正看到應是一樣的,對嗎?那就是心在幻化了。
在訓練禪定的時候,讓心跑出去,一旦自己意識到這樣不對了,就會認識到什麼是對的。什麼時候不錯誤,什麼時候就會對了。[例如,修禪定時],緊盯到苦悶是不對的,折磨身、折磨心後很苦悶,根本沒得到什麼。緊盯後很苦悶,[好似獲得禪定],還會增長煩惱:「別人不行,只有我比別人行。我有禪定,我是[修行者]。」其實,這比別人壞,沒有看到自己的煩惱,覺得自己很牛、自己很棒。
隆波用的方式是慢慢去體會,最後就總結出修行奢摩他(寂止)的要領:帶領心跟有快樂的單一所緣持續在一起,但是別“想要”寧靜,心會自行寧靜的。如果“想要”寧靜,就不會寧靜。
(2)如果我們要心安住,要怎麼做?可以有幾種方法。一個方式是訓練禪定[進入二禪],這是可以的。但是今日大家可以做的方式大概就是仰賴於覺性,及時知道心的跑來跑去,心跑去想及時地知道,比如,阿姜給尊者喜歡教導:「心迷失了,知道心迷失了。迷失了知道,就不迷失了」,不過如此而已。因此仰賴於覺性,及時地知道心的跑掉,就會自動自發生起安住的心,不用刻意讓它安住,它會自行安住。從錯誤中去學習,最後就會這麼總結。
(3)一旦來到開發智慧的階段,隆波經歷各種修行,不斷被騙,最後也總結出方法。如果我們要開發智慧,要怎麼做呢?要有覺性去觀身、觀心,如實觀,要想如實觀身、心是有條件的,必須要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覺知,必須要有覺性去觀身、觀心,有什麼?有覺性去知道,而不是去緊盯、不是去想,因此有覺性就只是去知道,有什麼東西在身上發生要知道、有什麼東西在心上發生要知道,以覺性知道,知道什麼?知道身、知道心,而不是知道別的,而是知道身、知道心,如實觀的「如實」的意思,就是身體是怎麼樣子的要知道它是那個樣子的、心是怎麼樣子的要知道它是那個樣子的,不進去干預,不是必須寧靜、必須快樂、必須好!沒有所謂的「必須」,沒有所謂的「禁止」。知道它是什麼樣子的,它就是那個樣子的,「必須」和「禁止」不可用於毗婆舍那(內觀),但是可以用於修行奢摩他(寂止),用於修行禪定。慢慢地認識、慢慢地去學習,如實是什麼?有覺性、如實地知道身體是什麼樣子的,身體是三[實相](無常、苦、無我);如實地知道心是什麼樣子的,心是三[實相] (無常、苦、無我),這是事實、是實相。

5.〈不淨和分離四大的經驗〉
身體不淨,不是事實,只是「概念」。比如,狗的屍體很臭,人們覺得是不淨的,但是蒼蠅覺得很香、很喜歡,吃了之後還不停下蛋,讓孩子在這地方繼續有吃的。白骨觀的不淨並不是真的呈現,有的人說是不淨的,有的人說是淨的。比如,泰國人認為榴槤是很香的,西方不喜歡榴槤的人覺得太臭了。西方人覺得起司很香,泰國有些人覺得很臭啊,因此不淨並不是事實,是取決於個人的喜歡、不喜歡和愛好。又比如有些人一聞到臭魚、臭豆腐的味道,覺得好香啊,不喜歡那個味道的人一看到就嘔吐。因此,所謂的淨和不淨不是真的存在。
[早年在家時,]隆波都會去頂禮隆布貼長老,因為他在闊納省,距離很近,每個月都會去頂禮他一次。有一次,隆波從隆布貼長老的寺廟後面走過去,到處都是狗屎。心想:「整個地區的狗是不是都到這邊來了,像是狗的公共廁所,這裡一堆、那裡一堆。」從哪裡下腳,都必須非常小心,走著、走著,看到一堆剛剛拉下的狗屎,還有蛆蟲不停蠕動,幾乎要嘔吐了,接著,心無緣無故地立刻衝到狗屎那邊去,好像演示神通一樣——心掉到狗屎那邊去,開始只是一小堆,一旦進去就變成了一大堆,衝到裡面去之後,就開始分離成四大(四界):水是水、風是風、火是火,只剩下地大。心的力量一旦進去就看到本質,很稀的狗屎變成乾乾的、扁扁的,心就看到本質,事實上狗屎只是地、水、火、風四大的聚合而已!四大是真實存在的現象,而所謂的不淨則不是真實存在。心會教導自己,會演示給自己看,隆波修行時心是直來直往的,就像電影直接放給自己看一樣,不是自己想像的。一旦這麼照見,隆波的心就平靜如水,輕鬆自在地走過去,保持覺性,不踩到狗屎,去頂禮隆布貼長老。
隆布貼長老一看到隆波就說:「啊,怎麼樣?修行人!你得到了什麼好的寶貝?」
隆波就跟他分享:「看到寺廟裡的狗屎,心就進去把狗屎分成四大。」
他說:「對啊,有的只是四大而已。」
因此,觀身時,如實觀身就觀到四大,這是身體的實相,只是一堆物質充滿了無常、苦、無我。觀心時,就會看到,只是感覺、念頭而已,或是感知苦樂的感覺;或是想的界定;或是造作:造作好、造作壞——也就是受、想、行蘊,至於能感知的就是心。這稱之為分離蘊。色蘊可以分得更細,就是四大,名法可以分離成受、想、行、識,每一部分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全部都是無常、苦、無我的,不是人、不是我、不是眾生、不是你、不是他。這樣慢慢抓住要領——要有覺性去如實觀身、觀心,只是蘊、只是界,都是無常、苦、無我,這是實相。我們想看到這些,心必須要安住且保持中立,因此隆波說:要有覺性去如實觀身、觀心,事實上這就是修行毗婆舍那(內觀)的要領,隆波進一步說明,必須要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覺知,如果沒有安住且中立的心就無法如實觀。

6.〈不停地從錯誤中學習並檢驗〉
因此,修行時不停嘗試對和錯,最後就能抓住要領,一旦能夠抓住要領,現在要修行奢摩他(止),用什麼都可以。任何禪修業處都可以用於修行奢摩他了,先做到一個,然後全部就都會了。類似於修行十遍的一個遍,其他的九個遍處就可以會了。修行業處一定要先對某一個嫻熟,然後四十個業處就全都會了。
毗婆舍那(觀)呢?先嫻熟身、受、心、或法其中的一個;觀照身體時,也不是知道所有的身體,只要知道身體的某一個就可以了,比如,覺知呼氣的身體、吸氣的身體,能這麼了解,就可以了解所有的一切了;覺知行、住、坐、臥的身體,只要知道這個,就可以知道所有的一切了;覺知苦、樂、不苦不樂,只要知道這個,就會知道所有的一切了。
一旦能夠抓住要領,現在無論做什麼,讓它修成毗婆舍那就是毗婆舍那了,讓它修成奢摩他就是奢摩他了,因為知道要領了。就類似於武功的訣竅,一旦功夫訓練到某一點,一切東西都變成武器了。如果訓練到透徹,什麼東西都行,修什麼都可以,修成奢摩他也可以,修成毗婆舍那也可以,但是要修成毗婆舍那必須觀名法、色法,而修奢摩他,則不用選擇,什麼都可以。至於毗婆舍那必須要觀名法、觀色法,去觀哪類色法、哪類名法都行。到此就會覺得說:「哎,簡單!根本沒什麼難。」但是在覺得簡單之前,那是太難太難了。
所以,聽懂隆波今天的教導,要抓住要領,要真正能夠做到自助,努力不停地從錯誤中學習。修了之後,沒有善法生起,就知道有哪個地方錯了。修了之後,沒有不善法生起,善法生起得更頻繁,越來越熟練,就知道應該是對的。如此教導我們哪個是錯的、哪個是對的。經過不停地訓練,現在抓住要領後,就簡單了。好了!(開示完)

7.〈禪修報告〉
學員1:我的固定形式用功是透過觀呼吸,吸佛呼陀,數一到十,然後重新再數,似乎黏著於緊盯,在感受很重的時候,自己掌控不了,心無法對感受保持中立,在日常生活中絕大部分無法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跑去散亂,請求隆波慈悲開示!
隆波:居士!你的緊盯依然很厲害,要放開它一點,放開的方式是別盯著它一動不動的,要去思維身體,去觀頭髮、皮膚、指甲、牙齒、骨頭,每一個部分慢慢地去觀察,別著急。觀頭髮時,就去看頭髮不美、不漂亮,它是不淨的,是無常、苦、無我的;頭髮是這樣的形狀、是這樣的顏色、是這樣的氣味,慢慢地去看,這樣就會讓自己的心從鎖住的地方鬆脫出來。你的心依然被鎖住了,去思維身體,思維一段時間後,去修寧靜、觀呼吸,再進一步去思維,這樣進進出出,心就不會卡在一動不動的定的狀態。要去解決這一點!

學員2:我的固定形式用功是透過唸誦的方式,而後去經行。日常生活中,唸誦跟觀呼吸交替進行。修行時還會緊盯,想看得清楚一點。現在身體健康有問題,但想快點去工作。最近一段時間,覺得外面的世間感覺不一樣,請求隆波開示。
隆波:別讓心卡在一動不動的定裡面,你看外面的世間時,心是呆滯的,要放開它。你感覺到嗎?修行後,剩下一個一動不動的,其他都是變動的,這個一動不動的一定要殺死它,要膽子大一點,如果卡在一動不動的,就無法真的開發智慧,[煩惱]的首腦就藏在裡面,雖想去看這個或那個實相,但是煩惱是一動不動的,它就藏在自己的心裡面。因此別去呵護讓心一動不動或讓它空空的。要放開讓它工作。如果意識到還剩下一個一動不動的,要鬆脫出來,就會看到那個一動不動的本身也是生滅變化的。如果它可以從裡面鬆脫出來,就會看到[生滅的現象,演示著三實相]。如果是一動不動的,是看不到的。你強迫讓心一動不動的這一點,一定要糾正!

學員3:我透過打坐,觀身體呼吸,唸誦佛陀來修行,一旦有了[定]就能感覺到裡面的變化,冒出來成能量變化,然後消失,但是有時候會看它冒出來變成記憶,如果沒有及時地意識到就會進去造作,一旦及時地意識到就會回來覺知身體,知道依然沒有保持中立,想要讓冒出來的現象可以滅掉消失,請求隆波開示。
隆波:冒出來的現象其實可以教導你法,別想讓它消失,類似於你在趕走自己的老師,它冒出來了,它就顯示苦給自己看。觀的過程已經對了,已經看得很微細,修行時,有時候想蘊會冒出來,記憶會冒出來,行蘊就會繼續去造作,它的流程就是這麼運作的。一旦行蘊造作了,就會來控制心。起先是心造作行蘊,行蘊進一步來控制心,就會隨順在行蘊的控制下被掌控。要不停地探究,最後就會發現有的只是運作的流程:有這個才會有那個,沒有這個才會沒有那個。慢慢地去覺知,你的訓練不錯,不用心急,你的弱點就是想快點得到結果,越想要就會越慢,因為那個想要就是欲望,這是苦因,這是生起苦的因,不是生起智慧的因,不是生起離苦的因,因此出現了什麼,別去討厭它,去覺知它,那是苦堆,你感覺到嗎?佛陀說:「苦要知道」,而不是要去斷離。

學員4:我按照隆波的教導修行有一年多了,是透過觀心。在固定形式裡面用功主要是透過唸誦、打坐,現在發現的問題是打坐往往就會睡著,從[定]退出來之後就會迷迷糊糊的。在日常生活中覺知依然很少,白天工作還要學習,所以只有早上起床時修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覺知,請求隆波開示。
隆波:也只能這麼用功,要學習又要工作,事情比較多,如果有零碎的時間可以累積起來就去累積。你的訓練不錯並不差,看到了嗎?有什麼東西在心裡面生起都可以覺知,你訓練的不錯而不是不好!

學員5:我現在用心作為臨時的家,看到五蘊是負擔。為什麼要照顧它呢?從五蘊裡面可以獲得什麼呢?除此之外看到心也是苦,而且比五蘊更苦,但是依然沒有看到生滅,自己分享的這些是不是對的?請求隆波開示。
隆波:已經對了!但是[定]不夠,智慧衝到前面去了,透過思維分析獲得了領悟。你的[定]還不夠,心依然在動蕩不安,如果[定]不夠的話,生起的智慧就不是真品。必須要訓練讓心安住: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要常常訓練這一點。至於其他的東西,後面會明白的,要先去訓練得到好的[定]: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要去訓練這個,大概明白嗎?

學員6:我的固定形式用功是唸誦「梅達固那」,然後去觀身體呼吸。如果特別散亂,就會試著幫自己按摩,去觀緊和鬆。日常生活中會用唸誦,但是好像是慣性的唸誦,久久才會去觀身心工作,整體來講散亂很久,緊盯到頭都痛,如果感覺到額頭很緊就放鬆一些。知道自己想要好,但是沒有真的看到,請求隆波開示。
隆波:適合你的禪修業處是身體,你愛你自己的身體並不少的,因此要努力去看,以身體作為臨時的家,喜歡身體就把它作為臨時的家,不停地去覺知身體的行、住、坐、臥、呼氣、吸氣、身體屈伸,不停地去覺知,不停地緊隨著去覺知,看它就像看別人一樣,看別人一直在工作。一旦輕鬆自在的去觀的話,心有任何動靜的變化就會自行捕捉到。你迷失很久的原因是,因為心沒有臨時的家,如果心有臨時的家就不會迷失很久,迷失的一瞬間就會意識到已扔掉了臨時的家了。要以身體做為臨時的家,動身去工作,去做家務,不要緊盯,不要打壓,只是感覺身體動作,就只是感覺而已。笑一笑,感覺到了嗎?臉在笑,生氣的時候感覺到了嗎?臉是這樣子的,一旦感覺自己板著臉,就會看到生氣的心;一旦感覺臉笑,就會看到愉悅的心,因此不停地感覺自己的臉,不用照鏡子,從臉部表情的動作,就可以讀懂自己的心,這很好玩,不斷地感覺自己的臉,很好玩!事實上你特別愛這個身體,特別保護它,不停地去看它,這樣你就可以看得懂自己的心,大概明白嗎?透過自己的臉來讀自己的心。

學員7:我聽隆波的說法兩三個月了,在那之前自己修行了三年,透過唸誦的方式,看著隆布敦長老的畫面,心跑去想的時候就跑到長老那個地方,然後努力讓心在長老畫面上。
隆波:以長老作為禪修的業處,這樣可以獲得定,可以獲得奢摩他,但是如果你想進一步提升的話,就必須要回到自己的身、心上面。不停地看著長老,不會證悟道果、涅槃,但是會獲得快樂、獲得寧靜,這是屬於奢摩他的修行方式。若觀自己的身、觀自己的心,這個身體沒有別的,有的只是苦,這個心沒有別的,有的只是負擔,不停地這麼去觀察、體會它。回過頭來觀自己的身、觀自己的心,這個身體並沒有什麼別的,有的只是苦;這個心一直在工作,沒有別的,有的只是負擔,但是別討厭它們,不停地去觀察體會,就可以進一步提升[獲得道果涅槃]。如果只是看長老的話,是得不到道果的,如果死去的話,也許會變成他的弟子、他的隨從,但是不會去到涅槃。

學員8:我的心依然散亂迷失很久,因為訓練的量還不夠。在固定形式裡面用功,經行的時候會思維每一個蘊,每一個分離,然後禪修業處還不確定,有時候會觀身、有時候會觀心,但是看到生起的境界,全部都是某一種現象,偶爾會獨修增加自己的力量,請求隆波開示,現在修行是不是對的?跟自己的根器是不是相符合?
隆波:對的!慢慢去審查、體會:修行後,善法增長還是不善法增長?要不停地去觀察,這樣就會自己找到答案。比如,只是一直覺知自己,那也不對,善法沒有進一步成長,就只是原地踏步。不停地去檢測你自己的心,這個進步已經很大了:以前散亂,會徹底迷失在世間,但是現在心偶爾會有定了,不錯!已經很好了,繼續用功,但是別讓心黏著於一動不動,別太過於呵護心,放任它去工作,膽子大一點,但是不放任它至於散亂。時間到了,就要做固定形式的用功,讓心可以歸位回家,一旦歸位回家後,就放任讓它去工作,緊隨著去看變化。

隆波:學員5!你不用想太多。修行並不是去思維分析,要用的是感覺,而不是思維分析。修行是用感覺去覺知:感覺到快樂也知道、感覺痛苦也知道、感覺貪嗔癡也知道,感覺運動也知道,去覺知!而不是去思維說:「現在手抬起來了嗎?」不是思維、不是分析,而是去感覺。好了!今天就到這裡。(完)


Posted on: 2022/2/7 16:34
Top


Re: 【佛法新文分享】
#5
版主
版主


【142】覺知自己的智相應大善心
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
2018年2月24日A
整理:內觀教育禪林
1.〈覺知自己〉
修行的核心原則,隆波已經教導給大家了,直接了當,沒有任何保留。以前祖師大德們沒有教導那麼多,以前教導的就是持戒,以及唸誦佛陀、佛陀,去打坐,讓心可以寧靜,因為那時很多人的心很散亂,打坐之後就可寧靜,但是沒有提到打坐之後去開發智慧,有時是教導出家人,但大多數是教導唸誦佛陀、佛陀,唸誦佛陀就要訓練上一年,有些人要訓練一年唸誦佛陀、佛陀。
大家若記得修行的原則,就知道「佛陀」就是「心」,就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透過唸誦佛陀可以覺知自己的心:唸誦佛陀、佛陀時,心跑去想了知道。唸誦佛陀、佛陀時心寧靜了知道,心和佛陀在一起了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去跟佛陀在一起,也知道。有些人使用的是觀呼吸,呼氣唸佛、吸氣唸陀,當佛陀跟呼吸結合在一起,知道。呼氣唸佛、吸氣唸陀,一旦心跑去想了及時地知道;心跑到呼吸上也及時地知道,及時地知道心的跑動。如果覺性生起,心能夠牢牢記得心跑掉的狀態,然後覺性就會自動生起。覺性生起後,就會知道心跑了,心就不跑,心就會安住,就會獲得真正的[定],這是更高的[定]。一般的[定]只是心寧靜而已,但是更高的[定]、能夠開發智慧的[定],就是心要安住,心要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就翻譯為佛陀。所以我們要訓練讓心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
以前有出家人說過,他跟祖師大德在一起大概一年多,只是教導唸誦佛陀、佛陀。為什麼要唸誦佛陀?不知道;唸佛陀是為了什麼?不知道;應該怎麼唸誦佛陀?也不知道,只是知道要唸誦佛陀、佛陀。他唸誦了一年,有一天跟祖師大德去托缽,祖師大德說:你現在可以去覺知自己。為什麼?因為你以前唸誦佛陀、佛陀的時候沒有覺知自己,還不會覺知自己,現在就學習去覺知自己。又學習了一年,祖師大德繼續又說:去覺知自己。花了很久的時間,然後心才會覺知自己。
隆波把祖師大德的教導對大家講得非常[簡要],因為現代都市的人沒有時間,可以唸誦佛陀唸上一年。隆波教導的是,選擇任何一個禪法,去知道自己的心:心走神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心去緊盯也知道。真正覺醒(佛陀)的狀況是心不走神,心也沒有緊盯,心舒舒服服地覺知自己。這了解要非常細膩、清楚,能夠到這一步後,才教導大家去「分離蘊」——祖師大德不會輕易教的,要我們去觀察自己,有些人做對,但大部分的人做不對,有的人可能一生都不會做對;修行者能夠真正抵達法的也有,真正很厲害的也有。大家要好好聽從祖師大德的教導去做,大家的臉看起來很聰明,但是大家不會開發智慧。以前有些人是屬於信仰型的,祖師大德教導什麼,就認真去做,他們唸誦佛陀、佛陀可以唸上一年,有些人唸誦佛陀後心很寧靜,祖師大德就繼續教導他們,去森林裡,跟老虎、蛇在一起,心就醒過來,因為害怕——害怕之後就唸誦佛陀、佛陀,如此去學習覺知自己的心。
2.〈心跑了要知道〉
隆波用簡單易懂的話來教導大家,唸誦佛陀也可以、觀呼吸也可以,去知道心的跑動。唸誦佛陀或呼吸,為了去知道自己的心:心跑到佛陀或呼吸上了,及時地知道;心跑去緊盯佛陀或呼吸,心不動了,也及時地知道。走神了知道、緊盯了知道。心走神有兩種情況:一個是跑去想、一個是跑去緊盯。接下來,[只要]心走神,一跑就知道,一跑就知道,心就會記得走神的狀態,而後心一走神,覺性就會生起,這一定要訓練到覺性自動生起。
心走神是因為心有癡、心散亂,如果有覺性,知道心散亂了,心散亂就會自動滅掉。什麼時候有覺性,什麼時候就沒有[煩惱];什麼時候有[煩惱],什麼時候就沒有覺性。我們一知道散亂,覺性就會生起。要常常看到心走神、心散亂的狀態,心就會記得心散亂、心跑了,覺性就會自動生起。覺性生起後,心就沒辦法散亂。不用刻意讓心寧靜,心一歸位就會自動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就會自動安住、寧靜;也不是寧靜之後,心在外面。有些人打坐之後心很寧靜,但是心是在外面,心跟佛陀、呼吸在一起——心跑到佛陀、呼吸上去了。如果沒有看到的話是不行的,因為心跑掉了,心沒有歸位。
隆波教導選擇一個禪法,去知道自己的心:心跑了知道,心緊盯了知道。心走神就是心散亂;心緊盯就是心跑出去抓住某個所緣在一起。如果有覺性,心一跑就會知道——沒有刻意去覺知,就會覺知。沒有刻意知道心跑了,就會知道心跑了。心安住並不是刻意讓它安住,不刻意就會得到真正的[定]。沒有刻意有[定]就會有[定],沒有刻意有覺性就會有覺性,沒有刻意,因為刻意裡面是有「貪」在裡面。比如,「想要」有覺性、「想要」有定,這是有「貪」滲透在裡面,這個心並不是真正的善心,是不善心。如果心沒成為善心的話,是沒有辦法真正的開發智慧的。所以,選擇一個禪法,心跑了知道。心跑去散亂或者心跑去想,這是第一種。第二種就是心跑去緊盯所緣。
3.〈心滅掉、心跑掉〉
以前有人觀腹部,緊盯之後心滅掉了,就是讓心一直在忍受、忍受,讓自己受罪,沒辦法忍受了,心就滅掉了。還以為自己證悟道果了,其實已經修成枯木、石頭,因為心已經滅掉了。
打坐或經行的時候,如果非常非常鬱悶,心就會滅掉,不要覺得自己已經證悟涅槃了,因為沒有了[名法]。涅槃本身也是一種所緣,一定要有心才可以接觸到涅槃。如果修行到最後心都滅掉了,以為證悟道果、涅槃了,這是不行的。涅槃也是用心去感知的,因為涅槃是法所緣。
有時打坐非常緊盯,有些人觀腹部升降,心跑到腹部上面,但是自己沒有看到;或者經行的時候心跑到腳上了,沒有看到。
如果心跑到腹部、心跑到腳上,要知道心跑掉。有些人做手部動作,心跑到手上,心緊盯這個手,還有些人心沒有去緊盯但是心跑去想,下一個動作是什麼?心一直在想。有些人做動作,可以自動的做了,但是心跑去想別的事情,不去覺知手部動作而是想別的事情,心跑了沒有看到。或者是唸誦佛陀,心跑去想,自己沒有看到,或是心跑到佛陀上面,緊盯佛陀、緊盯呼吸,自己沒有看到。
4.〈沒有哪個禪法比哪個禪法更好〉
其實沒有哪個禪法比哪個禪法更好。如果心對就全部都對,如果心錯就全部都錯,並沒有哪個方法是最好最殊勝的,只是說哪個禪法是最適合自己。
不要忘記,一定要有覺性,要有正確的[定],而且不是刻意的。
唸誦佛陀或者觀呼吸,要有覺性,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到佛陀上了,及時地去知道;心跑去呼吸上,也及時地去知道。心跑去想別的東西,忘記呼吸、忘記佛陀,也及時地知道。接下來就會得到好的覺性和好的[定]。
也可以觀腹部升降,不是說觀腹部升降是錯的。心跑到腹部去緊盯腹部,要及時地去知道;或是心跑去想別的事情,去及時地知道。所用的是同樣的原則,同樣的原則就是去覺知心、知道心。
5.〈有智慧的大善心〉
選擇任何一個禪法,去知道心,這個稱之為「心學」。我們得到的就是正確的覺性以及正確的[定],會得到自動的覺性以及自動的[定]。然後用這些來開發智慧。最初我們要獲得覺性和獲得[定]:心有覺性,心有正確的[定],這就是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心會非常輕盈 、柔軟、敏捷、老老實實工作,老老實實地去覺知所緣,不緊、不硬、不遲鈍、不僵硬、也不貪、不瞋、不癡。我們一定要這樣訓練,讓心訓練成為有智慧的大善心,這是可以開發智慧的大善心。
有些善心是不能開發智慧的。寧靜型的定的心,這是善心,但是它沒有辦法開發毗婆舍那的智慧。如果只是呵護心的寧靜,只是寧靜的話,那樣的心是沒有辦法開發毗婆舍那的智慧。
我們要訓練自己的心,讓心成為可以開發智慧的善心,而且是自動生起的,不是刻意讓它生起的。自動生起並且可以開發智慧的善心,這是非常高的大善心(屬智相應無行大善心)。如果只有覺性、只是寧靜,如如不動,只是跟呼吸在一起、跟佛陀在一起,只是寧靜的話,是沒辦法開發智慧去看到三[實相]的。非常高的善心才能開發智慧,這樣的善心是有覺性、有智慧。
6.〈不同類型的善不善心〉
如果沒有覺性的話就不是善心。善心也分有智慧和沒有智慧兩種。比如,我們去做功德,這是善心,但是跟毗婆舍那是沒有關係的。做很多布施、做很多功德,這跟毗婆舍那沒有關係。去做很多好事並不意味是開發智慧。比如,你放生牛,想求得身體健康,但是你放生的那個牛,可能也不會活很久。有時我們做功德是帶著貪心去做,而不是帶著智慧,智慧才是最重要的。
我們要知道,行善是為了減少自己的[煩惱],而不是為了迎合自己的[煩惱]。如果你來聽隆波說法,希望能夠明白隆波所說的法,但是你從不修行,只是這樣求的話,是沒有智慧。你這個求是不帶有智慧的。或是做善事、做功德,問:有功德嗎?有功德、有福報的,比如,我們去放生魚、放生牛,會有功德和福報[但是不一定有智慧]。…真正可以開發智慧的善心,一定不可以缺少智慧,並不是如如不動,只是覺知自己。有的人說:隆波帕默只教導覺知自己。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如果只是覺知自己,這是不行的。如果沒有伴隨智慧,只有覺性,這是不伴有智慧的善心(屬智不相應善心)。
我們要訓練更高的伴有智慧的善心,可以開發智慧的,就是按照隆波的教導去修行:選擇一個禪法,去覺知自己的心,心跑了知道: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去緊盯了知道,然後心一跑覺性就會生起,比如,我們觀腹部升降,並不是讓心寧靜:我們觀腹部升降,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去腹部了知道;或者我們觀手部動作,像隆波田教導的手部動作,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到手部也知道,如此常常去覺知自己的心,就會獲得伴隨著智慧的大善心,而且不是刻意讓它生起。所以,有智慧的善心有兩種,一種是刻意的(稱作智相應有行善心),一種是自動生起的(稱作智相應無行善心)。如果善心力量很夠的話,不用刻意讓它生起,它自己會生起。譬如,我們看到很可憐的人,就自動去做功德,我們不刻意做,這就是很好的善心,並不是刻意做善,是自動生起的善心,這是有力量的。另外一種人,同樣看到很可憐的人,自己沒有想做功德,但是看到自己的朋友在做功德,就先想著:我現在做功德,來世會長得漂亮,可能會很有錢。他一直這樣想,想得越多,善心的力量就越少。所以,善心也分兩種:一種是自動生起的(稱作無行),這個力量強大;還有一種是刻意讓它生起的(稱作有行),這個力量就薄弱一點。同樣的,有的不善心是自動生起的,這種不善心的力量強大。有的不善心是經過一陣才生起的,這種不善心的力量是比較弱的。比如,有人罵了我們三天三夜,我們才逐漸慢慢生起不善心,說明這個不善心的力量比較弱。如果有人罵了我們一句,我們馬上非常生氣,說明這個不善心的力量非常強。
所以,如果善心或不善心是自動生起的,說明這個力量比較強大。如果善心或不善心要很久才生起,說明這個力量比較薄弱。
有些人練習經行,自己自動去經行,說明這個善心的力量很強。有些人要想很久,想到祖師大德教導經行有什麼好處,想很久後才去經行,說明這個善心的力量比較弱。
真正的善心是敏捷的、輕盈的,能夠老老實實的工作,能夠靜靜覺知所緣,而且是伴隨著智慧的心,安住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這樣的心就是用來訓練觀禪的心。
[定]有兩種:一種是寧靜型的[定]。寧靜型的[定]就是跟單一的所緣在一起,可以跟佛陀在一起,或是跟呼吸在一起,寧靜型的[定]稱為「止禪」——就是跟單一的所緣,寧靜地在一起。會獲得什麼?會獲得寧靜和快樂。另一種是[安住型的定],稱為「觀禪」的定——就是心具有智慧,心具有可以開發智慧的[定],心是安住的,稱為「知者的心」。以前隆波跟隨祖師大德去學習的時候,一進入寺廟,祖師大德就稱隆波為「知者」。但是現在人不太有[知者]了,現在大多是緊盯的心,還有迷失的心,而不是知者的心。
知者的心就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的心。知者的心的特徵是,心是安住的,是舒舒服服安住的,而且不是刻意去讓它安住。它的所緣是變化的,所緣可以是名法,也可以是色法。我們一定要透過訓練,讓心可以自動安住,這樣才可以開發智慧。一定要訓練到可以自動安住,而不是刻意讓它安住。
按照隆波教導的,大家選擇一個禪法,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接下來,心一跑覺性就會生起,心就會安住,而且不是刻意地安住,是自動地安住,接下來,就可以開發智慧了,可以真正去修行毗婆舍那(觀禪)了。但是有的課程雖稱作毗婆舍那,其實只訓練奢摩他(止禪),也沒有教導正確的心學,沒有教導伴隨智慧的大善心,這是不夠的。這個伴隨智慧的大善心一定要有自動的覺性、有自動的[定],也就是,一定要有正念和正定。
7.〈八聖道與大善心〉
八聖道中的慧學,是正見、正思惟,就是要有正見,有正確的領悟,有正確的思維。
八聖道中跟戒學有關的,是正語、正命、正業,就是要有正當的工作,不欺負眾生也不傷害自己。
八聖道中跟心學有關的,是正精進、正念、正定。正精進是指能夠精進地減少自己的[煩惱],並不是指精進地去經行、精進地去打坐,不是這個意思。有些人覺得自己打坐比別人久,自己很厲害,這個是迎合[煩惱]並不是正精進。我們訓練自己的心,一定要知道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正精進就是我們這麼做是為了發展善心,減少[煩惱]。正念和正定:就是隆波剛剛教導的,選擇一個禪法,心跑了知道,就會記得這個心跑的狀態,然後心就會自動安住。我們看到心跑了知道,是在訓練心念處的正念,並不是普通的覺性。選擇了一個禪法,心跑了知道。心散亂知道心散亂,心不散亂知道心不散亂,我們在修心念處,這已經在發展正念了。散亂是正定的敵人,如果我們有覺性及時知道心散亂,這樣心就不散亂,正定就會生起。
以前給小孩子吃東西,小孩因為沒有牙齒,一定要大人咀嚼過了再給小孩子吃,但是隆波希望大家可以自助(自己幫助自己)。
總結就是,選擇任何一個禪法,去覺知自己的心: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去緊盯所緣了也去知道,我們會得到什麼?心會生起正念!這已經在訓練念處的修行了。心散亂了知道,心散亂滅去心就會安住,獲得[定],所以我們一定要訓練才會獲得好的東西,有覺性、有正確的[定]。
我們要知道修行的目標,修行並不是為了持戒成為天神,我們修行是為了可以減少[煩惱]。我們要知道修行的目標,去學習名色、身心的真相,然後用安住的心去覺知,所以隆波說:「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照見身心的實相。」
以安住且中立的心:這是正定。
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這個已經含括了正精進、正念、正定。《阿毗達摩論》內容很多,我們不知道從哪裡開始。想學習,就從隆波教導的修行開始,從訓練覺性開始。
去照見身心的實相:看到心一會兒跑去想,一會兒跑去緊盯,一直跑來跑去、動來動去,接下來,智慧就會生起,就會知道跑來跑去的心是無常的,知者的心也是無常的,跑去想的心也是無常的,所有的心都是無常的,這是照見無常。知者的心,我們也沒辦法去呵護;緊盯的心,也沒辦法去控制,它自己會去緊盯;迷失的心,也沒辦法去禁止,它自己會去迷失,這個稱之為照見無我。我們可以照見無常,也可以照見無我,然後智慧就會生起。我們看到無常和無我,也看到苦,我們看到這三[實相],稱之為看到了名色、身心的實相,這個才是真正毗婆舍那的修行。
隆波把毗婆舍那的修行,非常簡要概括起來,希望讓大家修行可以簡單一點:「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
再簡單一點就是:「選擇一個禪法,心跑了知道:心跑去緊盯知道、心散亂了知道。」
如果可以這樣訓練,我們就可以得到正念、得到正定,可以得到開發智慧的大善心,而且不是刻意生起的。最後智慧就會生起,就會看到:「安住的心,是沒辦法去呵護的;緊盯的心,也沒辦法去禁止的。心安住只會安住一剎那,沒有辦法去呵護它,它是無常的。心走神也是無常的」,這稱之為智慧。所以,隆波簡單概括起來講給大家聽:
什麼時候知道自己的心,什麼時候抵達了心,什麼時候就抵達了法;
什麼時候損失了心,什麼時候損失了所有的法。
將所有的修行概括起來,非常的短,因為大家都非常的懶,如果講太多、非常繁複的話,大家不願意學的。好了!去吃飯吧(完)

Posted on: 2022/1/9 19:17
Top


Re: 【佛法新文分享】
#6
版主
版主


【內觀新文分享】
正念與正知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22_382.pdf
●觀智的團隊34名法(1 心王、33 心所):
◎一個識(心王)。
◎七個遍一切心所:觸、作意、受、想、思、一境性(定)、名命根。
◎六個雜心所:尋、伺、喜、勝解、欲、精進。
◎十九個遍一切美心心所:一、信;二、念;三、慚;四、愧;五、
無貪;六、無瞋;七、中捨;八、身輕安;九、心輕安;十、身輕快;十一、心輕快;十二、身柔軟;十三、心柔軟;十四、身適業;十五、心適業;十六、身練達;十七、心練達;十八、身正直;十九、心正直。
◎一個無痴心所:慧。

Posted on: 2021/12/11 9:56
Top


Re: 【佛法新文分享】
#7
版主
版主


【新校分享】漢譯《阿含經》的禪法──以《中阿含經˙念處經》為例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11_12.pdf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處者,……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必得二果,或現法得究竟智,或有餘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須臾頃立心正住四念處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昇進;暮行如是,朝必得昇進。

Posted on: 2021/11/1 20:27
Top


Re: 【印度佛教思想四講】分享
#8
版主
版主



Posted on: 2021/10/9 20:12
Top


【印度佛教思想四講】分享
#9
版主
版主


【印度佛教思想四講】分享[新校]
釋迦牟尼佛的轉法輪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1k.pdf
印度佛教思想的演變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1l.pdf
印度佛教的宗派思想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1m.pdf
印度佛教的修行與證果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1n.pdf

Posted on: 2021/10/8 19:59
Top


Re: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新文
#10
版主
版主



Posted on: 2021/10/8 10:30
Top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新文
#11
版主
版主



Posted on: 2021/10/2 20:43

Edited by RESP on 2021年10月05日 07:03:26
Top


Re: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十講】
#12
版主
版主


【隆波帕默內觀禪修三檔】[新版]分享
隆波帕默的禪修經驗談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2.pdf
隆波帕默的內觀次第文摘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16.pdf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十講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20.pdf
編序
本文是從隆波帕默的2021年直播開示中,選出十講,整理成文並標出小標題,提供給初學者參考。整理者特別感謝以往默默付出心力將隆波的開示錄影、錄音並傳譯的諸法友們。
隆波帕默本身具有豐富的止觀經驗,對今日念頭紛紜的眾生,特別以觀心法門來引導,開示出重要的修行原則,給學習者在生活中培養覺性,生起知者之心,進而如實觀照身心的實相,走向滅苦。這一內觀禪法在今日特別值得推廣。
為了便於初學者容易理解,此處將「境界」,校成「現象」(指身心現象,名法和色法)。「法印」,校成「實相」(指無常、苦、無我)。區分「定」和「禪定」二詞:定,泛指各種定,包含剎那定、近行定、安止定。禪定,特指安止定,有四禪八定。
另外,傳統上,「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翻譯成「止」和「觀」,近期有將奢摩他翻成「止禪」或「寂止」,毗婆舍那翻成「觀禪」或「內觀」。翻成「內觀」是強調要往內觀照自己的身和心,而且要洞見身心內在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不是只看到外面的表象。
整理中若有錯誤之處,敬請各界指教,將隨時改正;若有不清之處,請回到隆波原先泰文的開示為準。
願正法久住!
內觀教育禪林

Posted on: 2021/10/1 7:08
Top


Re: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十講】
#13
版主
版主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十講】(10)
十、守護六根的意義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21年07月10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寺廟這一星期只開放兩天就關閉了。事實上,已經提前跟大家預告過了,政府調整疫情政策時我們就需要配合,我們不能不配合。跟新冠肺炎戰鬥,這和戰爭沒有什麼區別。戰爭的時候大家必須要齊心合力。戰敗是因為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做法,有些人想戰鬥,但是有些人想逃避,躲來躲去的,大家就無法齊心合力了。現在也是一樣。我們的首都曼谷已經被進來的病毒佔領了,所以一定要把它奪回來。大家必須要幫忙。隆波暫時停止接納大家進來聽法,是因為安排法務的法工們,絕大部分是曼谷人,他們來就不方便了。現在春武里的疫情雖然沒有曼谷嚴重,但是衛生部防疫的政策是,對那些從疫情非常嚴重地區進來的人,必須要非常小心。如果從曼谷來的話,春武里就要非常小心,所以別來比較好。來了會變成春武里工作人員的負擔。

1.〈向高僧大德做禪修報告〉
法呀!事實上就在我們自身,就在自身來學習。現在這個時代學法比隆波那個時代更容易。以前隆波的時代,學法並沒有網路,去頂禮高僧大德很難,因為他們住在很遠的地方,去頂禮拜訪他們,有時候又碰不到,因為去別的地方辦事了。有時候雖然在寺廟但卻生病了也沒辦法見面。
現在這個時代很容易,把網路打開就可以見到了,包括還有現場直播。隆波的時代必須要不停地提醒自己:「法不在高僧大德那裡,法就在我們自身,就在我們自己的身上、自己的心上。所以,去探究自己的身、探究自己的心。」
很久才有機會見到高僧大德,才能做一次禪修報告。隆波跟高僧大德學法,請教過好幾十位,但是真正做禪修報告的只有六位,總共加起來有七次指點,並不多;絕大部分是去做禪修報告,去跟他們匯報說:「您教我這麼修的,我已經按照這麼去做了,現在是這樣、這樣的結果,是對?還是錯呢?」
事實上,心裡覺得自己是對的,因為自己觀察它真的能夠減少煩惱,但是跟他們請教說:「如果對的話,怎樣做可以比現在更進步呢?如果是錯的,請您慈悲開示,究竟錯在哪裡?」
事實上,心裡相信是對的,但也必須先預防會不會是錯了。絕大部分跟高僧大德就是這麼去請教。有一些很奇怪的提問,則是其次,例如,修行時,心一直是睡覺的狀態,身體是睡著、心也是睡著,怎麼樣都醒不過來,打坐也會睡著、經行也會睡著,去請教隆布信長老:「我修行不知道怎麼回事,已經無法自助了,解決不了了,修行一直睡著。」
他回答說:「別有疑問了。知者、知者!你怎麼可以有疑問呢?繼續修行吧!你就會在這次結夏安居期間獲得寶貝。」
他要隆波別有疑問,隆波就沒有疑問了:「睡著是它的事!」
以前並沒有像現在那麼多機會,跟高僧大德學法的機會並不多,所以只能忍耐。有時候修行好幾個月,才有機會可以見到高僧大德一次,平時就仰賴於「如理思惟」,不停地去觀察自己:「自己的修行啊!不善法有減少嗎?善法有增長嗎?」就是看這個,不用去看很複雜的事情,例如,能不能入定,這個不重要。要去觀察:「自己修行之後,善法有增長嗎?不善法有減少嗎?」要去訓練自己具有覺性。

2.〈根律儀與守護六根〉
隆波認為修行最重要的是要持戒和在固定形式裡用功,每天都去用功,變成一個常態,這非常重要。
隆波訓練自己,覺得最重要的是「根律儀」,也就是守護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根律儀非常的重要。那時候修行,只怕心跑了之後會生起煩惱,就非常小心去照顧好自己的心。結果發現心會跑到六個根門,眼、耳、鼻、舌、身、意,一旦它跑了之後接觸到境界,就會生起苦、生起樂、生起好、生起壞,最後會生起滿意和不滿意。有時候會對色、身、香、味、觸、法滿意或不滿意,有時候會對心裡的現象滿意或不滿意——對這樣的所緣滿意,對那樣的境界不滿意,不停地去觀察、去體會。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境界時,心有時候苦、有時候樂、有時候好、有時候壞、有時候貪瞋癡、有時候滿意、有時候不滿意,訓練去觀察,直到變成自動自發的觀察。
心跑掉了並不去阻止,因為隆布敦長老開示說:「心自然的狀態必然會往外送的。」眼 前有畫面,就會有生起在眼根的心去看畫面。耳朵有聲音,就會有生起在耳根的心去聽聲音,這些都是心往外送了,但是仰賴於根律儀,眼睛看到畫面時,心滿意或不滿意及時地知道,生起善不善、生起苦或樂、生起滿意或不滿意,不停地及時去知道。
最初,滿意不滿意是看不出來的,只看到當下這一刻是苦、是樂,還是當下這一刻心是不苦不樂,不停地去觀察。眼、耳、鼻、舌、身、意(心)自然地接觸到境界,接觸境界之後,我們不強迫讓心一動也不動,而是讓心自然地去運作,有時候造作苦、造作樂,有時候造作好、造作壞,早期會看到這些。一旦修行越來越嫻熟了,就會看到接觸境界之後,它不只是苦、樂,不只是善、不善,往往還有緊隨而至的滿意或不滿意,比如,接觸到滿意的畫面就會生起快樂,往往就會生起貪心。緊隨而至的心就會滿意,滿意於這樣的畫面。[從接觸]這樣的色、聲、香、味、觸、法,心就會來到滿意或不滿意。
早期的時候無法看到滿意或不滿意,只是看到心苦、心樂、心不苦不樂,或是看到心貪、心不貪,心生氣、心不生氣,心迷失、不迷失,心散亂、不散亂,心萎靡不振,心昏沉,會先看到這裡。越來越嫻熟,接下來就會看到快樂生起的時候,貪心往往就會摻雜進來,心就會滿意,心就會喜歡而滿足。如果看到不滿意、不喜歡的畫面,沒有快樂,瞋心就會摻雜進來,心就會不喜歡,想讓它快點消失。這要仰賴於根律儀,守護六根,讓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境界,讓它們去接觸,但是我們有覺性,不停地去觀察自己的心。
隆波就是從這樣開始起步修行的,開始先去持五戒,在固定形式裡面用功,讓心有了力量,在日常生活真實生活中,隆波就去訓練根律儀,去守護六根,不逃避接觸,可以接觸,但是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一定要讀懂自己的心。

3.〈圓滿三妙行〉
訓練根律儀,我們多多用功去持守,多多去提升,緊隨而至的是「三妙行」。三妙行事實上就是十善業而已,在三藏經典裡面喜歡寫「身行、口行、意行」三行,或「身業、口業、意業」三業。隆波開始修行,是修根律儀,有覺性地去看護自己的心。
一開始,先是意善行,包括不帶著貪、瞋、癡的三部分。如果心有了貪心,有覺性及時地意識到貪心,對它保持中立,不討厭它,若討厭它立刻就變成瞋心了,就只是及時地意識到。當我們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已經存在的不善法就會滅掉,心的不善法就不生起,那一刻善法已經生起了,因此我們有覺性地去守護自己的心。眼、耳、鼻、舌、身、意去接觸境界,有覺性地去守護自己的心:心滿意或不滿意及時地知道,生起善或不善及時地知道,煩惱就控制不了心,我們的意業就會屬於意妙行,我們的心就會屬於心妙行,沒有墮為貪瞋癡的奴隸,這樣的心源自於根律儀的練習。
訓練到非常嫻熟時,一旦心沒有降為貪瞋癡的奴隸,我們的口行就自然會成為口妙行,我們不會說謊話、說髒話、說廢話。
反過來,說謊話、說挑撥的話(兩舌)、說沒有意義的話,是因為煩惱控制了心,如果沒有意妙行而是意惡行就會說不好的話。我們誤以為口行不重要,事實上非常重要,放任讓口說不好的話,比如去嘲諷,說了那些讓人去爭吵的話,說了引誘別人煩惱的話,都不是好事。造了不善業必然會有果報。我們去寫、去說、去傳播不好的語言,讓沒有煩惱的人生起煩惱,有煩惱的更加煩惱,這些全部歸為口惡行、口惡業。我們透過手指、透過畫面相互欺騙,那也是一種語言,透過那些訊號,包括我們的語言是一種訊號,文字也是一種語言訊號,把自己想的東西傳播出來,讓別人生起煩惱,這肯定是不善業,我們的心必然會蒙上一層陰影,我們做了那些讓別人生起了很多的不善心,結果現在社會上充滿了很多的不善心,最後也會影響我們,我們修行就會很困難。我們的心散亂、心一直動盪、不寧靜,全都是果報。
如果我們有根律儀守護六根,假設我們上網剛好看到了一些支持女性的言論,令我們滿意了要及時地知道,說了娘娘腔我們不滿意,也要及時地意識到。不需要把自己的感覺去分享給任何人,一定要讀自己的心,別變成煩惱的奴隸。如果我們不滿意不用去寫,寫了之後會罵來罵去,導致別人跟我們一樣也產生瞋心,我們的瞋心就會更加的強盛,如果我們的我慢很強,就欺騙別人來跟隨自己,如此全部都有不善業,我們的心也會壞掉。那可不是小兒科!在網路上面發表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感覺,一定要小心。
如果我們有根律儀,也就是有覺性守護自己的心,不善法就無法控制心,我們就會有意妙行。心就不會被貪瞋癡控制。我們有口妙行,就不會說、不會寫欺騙別人的內容、挑撥的內容,不會說粗話,說沒有意義的話。
慢慢地觀察,現在網路上充滿了一些粗話、髒話、沒有意義的話、兩舌的話,都是些假新聞、假消息,如果我們整天都沉醉在網路的是非裡面,心是不可能好的,必須要跟是非保持一些距離,別太關注它們,要關注自己的煩惱勝過於關注別人做了什麼,好好看自己,否則我們的心想找快樂和寧靜是找不到的,我們是不可能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心靈水準的。
如果有了意妙行,有了口妙行,就會有身妙行,所作所為就會是好的,不會透過身體去造作那些惡業。比如,不會去傷害別的眾生,不會去偷盜別人,不會去邪淫,這些是身妙行。身妙行有第一條戒、第二條戒、第三條戒(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口妙行就是第四條戒(包含4.不妄語、5.不惡口、6.不兩舌、7.不猗語)。意妙行屬於心方面,就是8.不貪、9.不瞋、10.不癡。這樣就有十善業。十善業圓滿了就不會害怕心靈水平不會提升。如果是不善心的話,心靈水平是不可能提升的。十善業或稱三妙行,不管怎麼稱呼都是同一回事,都是仰賴於根律儀讓它們生起。

4.〈圓滿四念處〉
一旦我們的身、口、意有了三妙行,有了十善業,佛陀開示說:「如果我們多多訓練三妙行,多多提升它們,四念處就會圓滿。 」
要想修行四念處圓滿,如果整天坐著上網,心不停地動盪起伏,不善心不斷生起,就別提可以讓四念處能夠圓滿了,只是持戒都很難了。
別以為那是小事情,沒有關係,根本沒有違反法律呀!沒有違反法律,可能會破戒(譬如飲酒)。因此如果我們想要體證道果涅槃、想要見法的話,就必須要謹慎小心,不破戒、不破法。不破戒就是指能夠持戒,有身妙行、口妙行,不破法就必須要有意妙行:我們的心不被貪、瞋、癡所控制,修習四念處就會圓滿,這是佛陀開示的而不是隆波教導的。他開示說:「如果我們多多修習根律儀,守護六根,就會三妙行圓滿。如果我們多多提升三妙行,最後就會四念處圓滿。」
因此要好好的去持戒,必須要好好的守護心,訓練四念處。修習四念處必須要能夠分離蘊,慢慢地分離蘊,比如,訓練觀身,看到身體動,心是觀者,身跟心就可以分離開來。看到感受生、住、滅,心是觀者,心跟感受就分離開來了。感受可以在兩個地方生起,分身受和心受。或者是行蘊,比如貪、瞋、癡生起了,我們就看到貪瞋癡不是心,心是另外一個部分,是知道貪瞋癡的主體。不停地去分離蘊,每一個蘊、每一個蘊可以自行進一步分離。我們就會看到色蘊是色蘊的部分,受蘊是身方面的感受,以及心方面不苦不樂的感受,是另外一個部分。想蘊:記憶跟界定是另外一部分。行蘊造作好造作壞是另外一個部分。作為感知所緣的心,感知眼、耳、鼻、舌、身、心、意方面的心又是另外一個部分,最後又會發現另外一個奇怪的心,比如,生起在眼、耳、鼻、舌、身方面的心,或是跑到意根方面去想了。
還有更高一層的心也就是知者的心,會看到迷失的心、想的心、演繹造作的心,去看、去聽、去嚐、去聞、去感知身體方面接觸的心,它們跟知者的心又是不同的部分。一旦我們有知者的心,就會看到心分成一個部分、一個部分了:看的心生了就滅,看的心不是知者的心;聽的心生了就滅,聽的心不是知者的心;聞的心、嚐的心、感知身體方面接觸的心,又是另外一個部分,每一個部分都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都不是知者的心。心本身也是生滅的,一會兒變成看畫面的心,一會兒變成知者的心;這是對修行人來講的,一會兒變成看畫面的心,一會兒變成知者的心;一會兒變成聽聲音的心,一會兒變成知者的心;知者的心,不停地在交織變化,一旦我們有覺性及時去知道,心跑到眼、耳、鼻、舌、身或者跑到意根去想,生起在眼、耳、鼻、舌、身、意根的心就會滅掉,以知者的心來代替,知者的心就類似於我們的根據地,一旦丟掉了根據地,就會跑到眼根,一旦丟掉了根據地,就會跑到耳根,…但是我們不用去呵護知者,因為我們會看到、聽到…這是很自然的,我們必然要做的。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跟知者的心在一起,去開車的話就會死翹翹了,就會帶著愚痴而死掉。
心在六個根門一直在生滅,不用去阻止它,但是要及時地知道它。一旦心迷失去看,有覺性及時地知道心迷失去看了,在及時地知道的一瞬間,迷失去看的心就會滅掉,生起安住的心來代替,就會生起知者的心來代替。一旦心迷失去聽,有覺性及時地去知道心迷失去聽了,迷失去聽的心滅掉,就會生起知者的心來代替, 我們就會看到心的生滅。如果訓練還沒有來到心的話,就無法看到心的生滅,最多只能看到身體不是我,苦樂好壞不是我,只能看到這個程度,但是無法看到心不是我。如果看不到心不是我,就不可能體證道果,因為想要體證道果必須要看到色、聲、香、味、觸、法以及眼、耳、鼻、舌、身、意(心),看到所有的六根跟六塵都不是我,最難看到的其實就是心,要想看到心不是我,必須要訓練很多:一會兒看到知者的心生了就滅,變成想者的心;想者的心生了就滅,會變成的緊盯的心;緊盯的心生了就滅,又變成知者的心;知者的心滅去之後又變成看的心——我們會看到心這樣不停地交替生滅,到了有一天就會明白,知者的心本身也是無常的,心本身也是無常、苦、無我的,心生在眼根誰也阻止不了、避免不了;心想要生在耳根,我們也阻止不了、避免不了;或者是要在意根工作,也阻止不了、避免不了。簡單地嘗試一下是不是真的?我們試著選擇一個畫面,心意堅決地去看它,要一直保持看它,別讓視線離開它,試一試能做得到嗎?觀什麼都可以,看自己的手指也可以,一直要清楚地看到它,能做得到嗎?試一試,強迫讓心一直看一個畫面是做不到的,觀畫面的心只是存在一瞬間。若看手指,手指就變模糊了,只剩下對手指的記憶了,真正看到手指的心已經不存在了,只是一瞬間而已。我們想命令讓心一直看一個畫面是做不到的,命令讓心一直快樂也命令不了的,命令讓心一直不苦也做不到的,命令讓心一直好也不行,阻止讓心壞也阻止不了,命令它一直看到畫面或讓它不要看到畫面也做不到,命令讓它一直只聽到聲音也不行,命令讓它不要聽到聲音也做不到。我們不想聽到的聲音反而聽得很清楚,比如有些老人,別人說什麼,他都阿阿阿啊﹏聽不到,但是如果批評他的子孫,他就聽得很清楚。心是無我的呀!無法指揮、無法控制。
我們這麼做就是在修行四念處,不停地修行四念處讓心安住起來,但是必須要有三妙行,必須要有戒,心不被貪瞋癡控制,然後來修行四念處才可以修得很好。我們訓練心安住,如果心被貪瞋癡拉跑了,心就無法安住,不過如此而已。一旦心沒有被貪瞋癡控制,就自然地會安住,比如,心迷失去想了,有覺性及時地知道,迷失去想的心就會滅掉,散亂滅去的一瞬間,心就會自動自發地安住了。如果訓練得很嫻熟,心能夠持續地安住,就會看到色、受、想、行、識的生住滅,看到這四蘊生住滅其實就是看到心在六個根門生滅。

5.〈圓滿七覺支〉
佛陀教導說,開始是守護六根,多多去用功,多多去提升,就會三妙行圓滿。如果三妙行多多去提升,多多去用功,就會讓四念處圓滿。四念處圓滿就會讓七覺支圓滿。
七覺支是帶領我們體證道果的善法,是源自於修行四念處的結果,如果沒有修行四念處的話,七覺支不會生起。有的覺性,只是普通的覺性,而不是「念覺支」的覺性。覺支,是指帶領我們證悟道果的組成部分。覺支是證悟的組成部分,比如,精進去用功修行,這依然還沒有來到「精進覺支」。精進覺支必須通過四念處的修行才能提升起來。覺支本身是圓滿成熟的善法,會帶領我們契入證悟。
如果我們多多修行四念處,覺性就會提升到「念覺支」,不是僅僅為了覺性而覺性,或者培養覺性是為了變成好人。我們有覺性是為了能夠減少煩惱,能夠提升善法,是為了體證道果,而不是只為了成為一個好人,去到天堂、去到梵天界。修習四念處,我們有覺性去觀身、觀心,看到身和心在運作,這屬於「擇法覺支」。
我們觀身、觀心,並不是只為了做一個好人,不是只為了快樂或寧靜,我們修行用功是為了可以看到實相,一旦看到了實相,心就會放開執著和抓取,生起道果。因此修行四念處,如果圓滿成熟起來,就會來到道果,不是為了只是快樂地活在世間。很多人修行只是想到苦會減少一些,這樣就滿足了。福報波羅蜜更多的人,就不會只是滿足於這一點,他知道什麼時候還有煩惱就還有苦,還有苦就必須要繼續戰鬥,因此不停地去修行四念處,「念覺支」就會生起,用「擇法覺支」去探究名法、色法,就會看到三實相。越知道、越看見,心就越來越強大,會自動自發地勤奮去看,這時候「精進覺支」就生起了。接著就有法喜,對於減少煩惱感到心滿意足,這時「喜覺支」就生起了,想要體證道果。還有「輕安覺支」,具有身輕安、心輕安、口輕安,這現象就會生起,隨著定就會生起,心會跟自己在一起,自動自發地變成「定覺支」,最後生起「捨覺支」,會對一切保持中立,對一切不再滿意或不滿意。因此,仰賴於多多修行四念處,多多用功,不斷進步提升,七覺支圓滿的話,道果必然會生起,就會生起道、生起果。

6.〈一套一套的佛法〉
今天隆波跟大家分享了一組法,一個板塊、一個板塊:一開始就是根律儀與守護六根。守護六根很好就會生起三妙行。三妙行好的話,修行四念處就會圓滿。四念處圓滿的話,七覺支就會圓滿。七覺知圓滿的話,就會生起道果。道果就會生起涅槃。這是一個板塊,一套組的,佛陀教導法,是一個板塊、一個板塊,一套一套的,全部都跟實修有關,而不是講好玩的。好好去觀察吧!例如五蘊:色、受、想、行、識,是一套一組、一個板塊,先從粗糙的來到越來越細膩。什麼是粗糙的?色蘊是最粗糙的,見到最粗糙之後,就會來到次粗糙的受蘊,越來越細膩的是想蘊、行蘊,最細膩的就是識蘊,想要知道生起在六個根門的心,這是非常細膩的。
佛陀的法是一套一套、一個板塊的。好好去體會,有時他會教導:要如實觀才會厭離;因為厭離才會放開執著和抓取;因為放開執著和抓取才會解脫;因為解脫才會知道解脫了。佛陀的法就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好好去看,全部都是有關因果,播這樣的因就會有這樣的結果,種這樣的因就會有這樣的結果。佛陀的法全部都有這樣的特質。因和果最細膩的那一塊,就是緣起法:因為有無明才會有行;因為有行才會有識;因為有識才會有名色;因為有名色才會有六處;因為有六處才會有觸;因為有觸才會有受;因為有受才會有愛(欲望);因為有愛(欲望)才會有執取;因為有執取才會有「有」;因為有「有」才會有生;因為有生才會有老死的苦,這是一套一組的。佛陀的法呀!好好去體會,全部都與因果有關,有時候因果是層層遞進的,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慢慢地去修行,最後就會明白。

7.〈隆波觀身觀心的經驗 〉
隆波分享的這些,都源自於一開始的根律儀或守護六根。守護六根不是有眼睛不去看,有耳朵不去聽,有心不去想,而是有眼睛可以去看,一旦看了後,生起了什麼反應:生起了苦樂,生起了好壞,及時地意識到,越來越細膩,生起了喜歡不喜歡,及時地知道,最後就會看到心是無常的,心是苦,心是無我的。
守護六根或根律儀,心生起在六個根門的時候去守護它。隆布敦長老教導隆波觀心、觀心,一旦動手修行,實際上就是直接契入到守護六根或根律儀。
隆波曾經請教過隆布敦長老說:「長老!我到處去道場參訪,他們都是幾百個人聽法,自己是其中一個聽眾。聽到他們都是教導唸誦佛陀而後去思維身體,我也必須去思維身體嗎?因為長老只教導自己觀心。」
長老很悲憫地看著隆波,怎麼問這麼蠢的問題,但是他沒有這麼罵,只是很悲憫地說:「他們觀身是為了看到心,你即然已經來到心了,還管什麼身體呢?身體是要被扔掉的對象。」他是這麼開示的。
因此隆波修行的時候,並沒有從唸誦佛陀、思維身體開始,曾經修過嗎?修過!但是自己的根器不喜歡這樣修,問題在自己的根器是屬於想很多的念頭型的人。小時候也喜歡打坐,因為其他不會,就去打坐,後來聽到「思維身體」,就去觀身,但是淡而無味,覺得太局限了。後來,一旦長老教導隆波去觀心,就像魚來到河流裡可以充分地游泳,感到很快樂,因為很擅長、很滿意、很知足。
每個人是不一樣的,沒有哪個修行線路比哪個線路更好。但是長老讓隆波直接觀心,因為隆波是屬於念頭型的人,適合觀心。以前不知道自己是屬於念頭型的根器,要用到因和果,想很多,很理智,什麼都不會輕易地相信,是屬於理智型的,不是屬於信仰型的,說什麼都相信。隆波不相信的,什麼東西都不相信,誰說什麼東西好,不相信!這是隆波基本的一個特質,不會輕易相信。有的人很輕易相信,說什麼都很容易相信。這樣會有收穫嗎?太愚昧了。
長老教導隆波去觀心,他說:「觀身是為了看到心,一旦見到了心,還管什麼身體呢?身體是要被扔掉的對象。」
〔隆波早年曾經觀過身:〕修習禪定之後,去觀頭髮,頭髮就會消失。看到頭皮,頭皮也會消失。看到頭顱骨,頭顱骨也會消失。去觀全身,皮肉全部消失,只剩下骨頭。觀骨頭,骨頭就會爆炸,變成一顆顆小小的顆粒,散掉在地上,進一步的去看小的顆粒,就進一步的消融,變成光波,不只是直接是光,而是變成光波就沒了,只剩下單一的心。隆波曾經這麼修行過,覺得觀身淡而無味。
長老一旦教隆波觀心,就很過癮:曾經沒有看到過的東西太多了,就勤奮地去看,每一天都去觀。長老不用第二遍提醒說:「要勤奮地去觀。」
但是,隆波不時地會提醒大家:「迷太多了,要去覺知!」
其實就是要去讀自己的身、讀自己的心,至少要讓自己的心跟身體在一起,更進一步就會來到心。隆波必須不斷地去教、去提醒。

8.〈正確的修行,相信因果 〉
跟大家分享這些,大家就會知道,法真的神奇呀!佛陀的法是有階梯的,層層遞進的,全部都是有因有果的,全部都是與因果有關的。
有因就是有好的根律儀,有果就是有三妙行。三妙行作為好的因,就會有圓滿四念處的結果。修行四念處圓滿作為因,就會有七覺支圓滿的果。七覺支圓滿就會讓道果生起。全部都是因果關係,這是一個板塊,慢慢去修行,有一天就會明白隆波今天分享的這些。
現在經常會有人寫信來給隆波,說他看了YouTube頻道,他沒有只是感謝隆波,他感謝基金會,感謝製作影片拍攝的人,隨喜所有的人,因為他獲利了,他仰賴於這些平台來學法,雖然沒有見到隆波。有的人根本沒有機會來見到隆波,因為人在國外,想見到活生生的隆波的機會並沒有,仰賴於這些平台學法,說他們明白了佛陀教什麼,再也不會愚痴了,不會隨便相信別人了,他們相信因果,業與果報也是因果的法則,全部都是因和果。
如果我們正確修行的話,就是一個有因有果的人,愛因斯坦才會說佛教可以跟科學完全一致,科學其實也是關於因和果。我們不用關注科學是怎麼說的,我們關注的是有興趣地探究自身、認識自己,最後就會離苦,至於科學能不能離苦那是他們的事,但是我們可以離苦,有機會我們可以分享給那些有福報的人,如果沒有值得去分享的人,就什麼也不做。
像以前的時代,有些人見法開悟後,發現沒有什麼人值得教,他就不教,他就變成獨覺。如果出生在有值得教的人,他就去教。他累積很多的波羅蜜,會出生在有福報有根器的人的地方。如果是有福報有根器的人,他就去教導他們,緊隨著他的步伐去證悟道果。如果根器比較差的,就讓他們繼續去累積,以後未來佛出現的時候,他們就可以證悟。
有些今生證悟道果的人,不是僅僅修了這輩子,他們已經修了很久很久了,已經累積過了。如果我們不從今天就開始累積的話,下一世就會更加的差。隆布敦長老曾經開示過,有人來說:
「不用修行禪定,不用修行毗婆舍那,多多去做功德,去聽《本生經》,以後會在彌勒佛的時代出生,聽一點點法就會證悟阿羅漢了。」
隆布敦長老說:
「這些人是不懂事,這些人是扶不起的阿斗。因為從現在就在放逸、疏忽大意,你來到彌勒佛出世的時代,已經累積太多的放逸了,彌勒佛見到你,也教不了你。」
因此做任何東西必須要有因有果,誤以為多多做功德之後,就會很容易體證道果、涅槃。事實上,多多去做功德會讓你發財,多多去佈施會讓你有錢,多多去持戒會讓你面孔長得很好看、個性會很好。必須去開發智慧,才會生起道果,要知道有這樣的因和果。
所以,我們要訓練開發智慧,要想開發智慧必須要有覺性,去培養覺性;要有根律儀,就要去守護自己的心,這樣最後道果就會生起。如果今生全力以赴用功了,依然沒有證悟,下一世很容易聽一點點就做到了。例如,有些人在小時候突然受到驚嚇,知者的心就會自行抽身出來了,他這一生從來沒有聽過法,但是仰賴於以前累積過的庫存,一旦有很強烈的情緒,知者的心就會抽身出來,就安住變成觀者,蘊就會馬上分離,這是源自於曾經修行過。所以,我們今生不停地去累積因,如果夠的話今生就會體證道果;如果因還不夠的話,就繼續去累積,下一世用功一點點,稍微一用功就體證道果了。所以,必須要忍耐,必須要從現在開始用功,別當扶不起的阿斗,別讓三惡行來控制我們。今天就到這裡了。(完)

【附錄】
摘錄《雜阿含281經》
【前五問答】
(1)縈髮目揵連白佛言:「瞿曇!為諸弟子說何等法福利,令彼轉為人說,不謗如來,不增不減,誠說法說,法次法說,無有餘人能來比挍、難詰、訶責?」
佛告〔縈髮目揵連〕:「明、解脫果報福利,為人轉說者,不謗如來,不乖其理,法次法說,無有能來比挍、難詰、嫌責。」
(2)縈髮目揵連白佛言:「瞿曇!諸弟子有法修、習、多修習,令明、解脫福利滿足者不?」
佛告縈髮目揵連:「有七覺分,修、習、多修習,明、解脫福利滿足。」
(3)縈髮目揵連白佛言:「有法〔修、習、多〕修習,能令七覺分滿足不?」
佛告縈髮目揵連:「有四念處,修、習、多修習,能令七覺分滿足。」
(4)縈髮目揵連白佛:「復有法修、習、多修習,令四念處滿足不?」
佛告縈髮目揵連:「有三妙行,修、習、多修習,能令四念處滿足。」
(5)縈髮目揵連白佛言:「復有法修、習、多修習,令三妙行滿足不?」
佛告目揵連:「有六觸入處律儀,修、習、多修習,令三妙行滿足。」
【後四問答】
(1)縈髮目揵連白佛言:「云何六觸入處律儀,修、習、多修習,令三妙行滿足?」
(a)佛告目揵連:「若眼見適意、可愛念、能長養欲樂、令人緣著之色,彼比丘見已,不喜、不讚歎、不緣、不著、不住。若眼見不適意、不可愛念、順於苦覺之色,諸比丘見已,不畏、不惡、不嫌、不恚。於彼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著;不好色起,眼見已,永不緣著。內心安住不動,善修解脫,心不懈倦。
(b)耳、鼻、舌、身、意識法,亦復如是。
如是於六觸入修、習、多修習,滿足三妙行。
(2)云何修三妙行,滿足四念處?
(a)多聞聖弟子,於空閑處,林中、樹下,作如是學,如是思惟:此身惡行,現世、後世必得惡報。我若行身惡行者,心當自生厭悔,他亦嫌薄,大師亦責,諸梵行者亦復以法而嫌我,惡名流布遍於諸方;身壞命終,當墮地獄。於身惡行,見現世、後世如是果報,是故除身惡行,修身妙行。
(b)口、意惡行,亦復如是。
是名修習三妙行已,得四念處清淨滿足。
(3)云何修四念處,得七覺分滿足?
(a)目揵連!比丘如是順身身觀住,彼順身身觀住時,攝念安住不忘,爾時方便修習念覺分;方便修習念覺分已,得念覺分滿足。於彼心念選擇於法,覺想思量,爾時方便修習擇法覺分;方便修習擇法覺分已,逮得擇法覺分滿足。選擇彼法,覺想思量,方便修習精進覺分;方便修習精進覺分已,逮得精進覺分滿足。勤精進已,生歡喜心,爾時修習方便歡喜覺分;修習歡喜覺分已,逮得歡喜覺分滿足。心歡喜已,身心止息,爾時修習猗息覺分;修習猗息覺分已,逮得猗息覺分滿足。身心息已,得三摩提,爾時修習定覺分;修習定覺分已,定覺分滿足。謂一其心,貪憂滅息,內心行捨,方便修習捨覺分;方便修習捨覺分已,逮得捨覺分清淨滿足。
(b)受、心、法念處,亦如是說。
如是修習四念處,七覺分滿足。
(4)云何修習七覺分,明、解脫滿足?
(a)目揵連!若比丘修念覺分,依遠離、依離欲、依滅,捨於進趣;修念覺分,逮得明、解脫清淨滿足。
(b)乃至修習捨覺分,亦如是說。
是名修習七覺分已,明、解脫清淨滿足。
如是目揵連!〔法法相依〕,從此岸而到彼岸。」
◎說是法時,縈髮目揵連遠塵、離垢,得法眼淨。時縈髮目揵連,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於他、於諸法律得無所畏;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我今寧得於正法律出家,得具足比丘分不?」
佛告目揵連:「汝今已得於正法律出家,具足得比丘分。」
〔縈髮目揵連〕得出家已,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成阿羅漢。

Posted on: 2021/9/12 19:13
Top


Re: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十講】
#14
版主
版主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十講】(9)
九、如何正確地聽法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21年06月06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1.〈去聽心裡正在講的法〉
坐著等待聽法的時候,自己也要修行,因為「法」一直在現身,如果我們足夠聰明的話、如果把心打開來接受法的話,就會發現「法」一直都存在著。比如,只坐著等待聽隆波講法,這說明依然沒有明白什麼是「法」。隆波是否講法,法本身就已經存在了。這取決於自己的心有沒有打開來接受法,如果一味地想著:「隆波還沒開始講法,還沒有法可以聽。」這樣就誤解了。
事實上,法一直在現身,一直在演示著。大乘佛法裡面講到,佛陀一直在講法。因此,在等待聽隆波講法的時候,我們要往自己的內心聽一直在講的「法」:一會兒演示著「善法」,如信、精進、念、定、慧之類的;一會兒演示著「不善法」,如寧靜之後有散亂之類的。要訓練去聽心裡面一直在講的法,心裡每天都在講法,何時有時間就可以去聽。是否見到高僧大德,都可以在自己的內心裡面聽法,它一直在演示善法,演示不善法,一會兒演示苦、一會兒演示樂,有時候又會演示世間法給我們看——獲得地位、損失地位;獲得財富、損失財富;有苦、有樂;有讚美、有批評,在心裡面這麼盤旋變化著。
想到別人對我們讚美,心就會膨脹;想到別人對我們批評,心就很萎縮,就要這樣去聽法。獲得了財富,例如中了彩劵,但不建議你們去玩這些。中彩劵的時候很快樂,心很膨脹要及時地意識到。買了彩劵沒有中,心萎靡不振也要及時地知道。那些玩彩劵的人真的很可憐,把自己的未來、生命、希望都寄托在很空虛的對象上。想修行的話就別關注那些賭博之類的,那是屬於不好的生活習慣,不管是否符合當地的法律,那些都是不好的生活習慣。買彩劵之後不中的機率相對更高,彩劵開獎了之後,只有少數人會很高興,多數的人會很痛苦。我們會聽法的話,這也是法呀!我們的心高興要知道、心難過也要知道,這就是法已經在演示給我們看了。
法不只是演示什麼東西的生起,無論是色法還是名法,法比這個更深邃:所有的色法生了就滅、所有的名法生了就滅,不停地去體會、去觀察。
修行不會有任何的例外,說:這段時間不用修行。
[有的人說]:這段時間是修行的時間,這段時間不是修行的時間,比如,坐著聽隆波講法時不是修行的時間,先聽法之後才去實踐。這些人根本不懂事。
事實上,法已經存在。聽隆波講法之前大家要不停地去讀自己的心:心散亂,想這個、想那個,要及時地意識到。或者,心是善的,用心等著聽法,要及時地知道心是善的,想聽到法。在聽的過程中,要去聽真實的法,隆波講的只是聲音而已,那並不是法,沒有誰可以教給誰法。隆波說的這些,一旦聽了以後我們就去想,事實上這並沒有見到法。以前的時代,高僧大德在講法的時候,就這麼教導:「你動手直接去修行,現在就修行!」我們要及時地去讀自己內心的法。法是私人訂製式的,我們要去看:當下這一刻是萎靡不振,及時地知道;當下這一刻心很愉悅,及時地知道。不用擔心聽法沒有聽懂,沒有誰可以透過聆聽法而明白法,聽法僅僅是一個外援而已,讓我們的心不停地思維法,跟法打成一片。因此在以前的時代,跟高僧大德學法的話,我們就坐著修自己的行,他講他的法,每個人都執行自己的職責。如果心在哪個地方卡住了,高僧大德自然就會把法講給我們聽,心會接觸,哪些法是針對我們的,心就會醒過來去聽:哪些法是一般或屬於別人的法,我們的心就會繼續修自己的行。修行是必須這麼作的。

2.〈現在就正在修行〉
在聽法之前要不停地讀自己的心,在聽法之中也是不停地讀自己的心,不用害怕聽不懂。已經說過了,沒有誰可以透過思維、透過分析去明白法。如果我們會修行的話,就不停地去閱讀實相,去看我們的心正在演示的真實法:一會兒演示善法、一會兒演示不善法、一會兒演示苦、一會兒演示樂,不停地去觀察體會,一會兒演示高興、一會兒演示不高興,沒有任何的例外,從一起床就開始修行了。聽法,是不停地去聽我們內心真實的法。至於見到高僧大德,那並不是重點。如果我們可以不停地讀自己的心,如果可以從自己的內心不停地學到法,我們就正在從佛那裡聽到法,這個所謂的佛、佛、佛,不是佛陀的色身或是高僧大德的色身。真正佛陀的意思是指覺知、覺醒、喜悅,所以隆布敦長老才會對隆波教導說:「八萬四千個法蘊,全都源自於純淨無染的心。」如果我們的心還不純淨無染,演示的法就會既有善法也有不善法,就會一團糟。所以我們不要浪費時間去別的地方找法了,要回過頭來找自己的身、找自己的心。真正的法就在我們自己的身、心上,尤其是在我們心裡面。身體是心的家,如果我們觀心,觀不到心的話,類似於我們找家的主人找不到,就去他的家門口守著,很快就會見到家的主人,也就是,我們覺知身體就可以看到心。一旦我們能夠看到心,法就在我們的身心上演示。

3.〈身體正在演示實相〉
比如,身體本來坐得很舒服,很快地就演示苦給我們看,法會自然地教導我們。比如,我們覺知身體一會兒癢、一會兒痛、一會兒痠,一會兒餓、一會兒渴、一會兒想上廁所,這全都是法在現身呀!不停地在演示身體是無常的,一會兒呼氣、一會兒吸氣、一會兒行、住、坐、臥,一會兒動、一會兒停,都是在演示無常。身體也在教導我們法,看到這個身體一直是被苦逼迫著:吸氣進入,很快就有苦了,必須要呼氣來解除痛苦,呼氣之後一會兒又苦了,必須要吸氣來解除痛苦,啊!身體一直在被苦逼迫著。如果不觀呼吸的話,也可以觀身體的行、住、坐、臥四威儀,看到身體坐著不久就會苦,必須要換姿勢,這個法已經在現身了,要懂得去訓練、去看,而不是從別的地方去學法,要在我們的身心上面去學法,要真的看到。別只是一味地去這個地方學法、那個地方求法,哪個地方都沒有法,法就在我們的身上、心上。要不停地覺知自己的身、自己的心,就會看到身體是無常的:呼氣之後會吸氣,站著之後坐,坐了之後臥,臥了之後躺,動了之後會停,它是無常的。為何必須呼氣吸氣呢?呼氣、吸氣都是為了解除苦啊!每個呼吸之間都有苦。為什麼必須要換姿勢呢?換姿勢也是為了解除苦,在每一個姿勢裡都存在著苦,這麼不停地去觀察、去體會。有的人覺性、智慧非常細膩,觀身就會看到身體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只是一堆物質不停地進進出出,在新陳代謝,比如,吸氣之後要呼氣,吃進去之後要排泄,喝水進去後要小便之類的,有物質元素在新陳代謝。到某一天沒有新陳代謝了,身體就會死去,比如,吸氣進去呼氣不來就會死去,呼氣之後吸氣不來就會死去。身體什麼時候會死去,我們選擇不了,強迫不了,什麼時候都有可能會死。不停地去觀察、去體會,就會看到身體只是一堆物質,不是人、不是眾生、不是我、不是他。

4.〈三解脫門〉
要觀身體,看到它是無常、苦、無我的,任何一個角度都可以,不需要知道三個角度。在證悟道果的時候,有的人是透過看到無常而證悟道果的,有的人是看到苦,有的人是看到無我,比如,我們看到身體生了就滅,看到苦生了就滅,看到快樂生了就滅,看到呼氣、吸氣生了就滅,看到行住坐臥生了就滅,心就會知道實相:身體根本找不到任何實質的意義,生了就滅、生了就滅,然後心就會放下身體,或者看到心本身也是生滅的,看到它的無常,有了之後會沒有,什麼東西生了都會滅去,透過看到無常而解脫,稱之為無相解脫門,因為界定的對象生了就滅。或者我們看到苦,身體是苦、心是苦,然後就會放下身心而解脫,稱之為無願解脫門。有人智慧很細膩,看到身體不是我,不是人、不是我、不是眾生,心也不是人、不是我、不是眾生,這麼照見就會放下對身跟心的執著與抓取而解脫,稱之為空解脫門。
這些是從某個角度:無常、苦或無我的角度而解脫,但是動手修行的時候,不用想太多,去覺知色法或是覺知名法都可以,智慧會看到無常、苦或無我,看到什麼都行,要去用功。我們早先修行的時候,看到身體不停地生滅、生滅,心快樂生了就滅,心痛苦生了就滅,這是在看無常,但是心在證悟道果的時候,看到無常、苦或無我而證悟都有可能。有些人看到生滅、生滅後,頓悟心不是我,或者頓悟身體不是我、我不存在,這是看到了無我。我們選擇不了,心會自己選擇的。我們的職責只是聽法:聽身上演示的法、聽心裡演示的法,法一直都在提供給我們聽,不用花費,不用花上網的費用,僅僅要看到實相,事實就在我們的身心上演示著。為什麼大家沒有看到?因為大家不知道法就在自己的身上、法就在於自己的心上。世間法方面,有欲望作為因,苦作為結果,這是世間的,也是在自己的身、心上。出世間方面,有戒、定、慧作為因,有解脫或滅作為結果。戒、定、慧生起在哪裡?也是生起在身、心上,證悟道果,真正抵達涅槃的時候,已經超越了身和心,是自行超越的。

5.〈身、心和煩惱的奴隸〉
我們[研究]自己的身、自己的心:如果心有欲望生起,心有執著、心生起掙扎,就會用身和語去做這個、做那個,不停地迎合煩惱。身體是非常可憐的,它變成了心的奴隸。心一直在使喚它,為了讓自己可以滿意。有煩惱的心是非常的自私,它利用身體整天不停地做這個、做那個,只為了迎合煩惱的需求。身體真的非可憐,因此不要殺死它;有些人修錯了,討厭身體。如果修行正確的話,就會對身體慈悲,看待身體像一個很可憐的眾生,就會這樣看待它,不會討厭它。這個身體真的好可憐,而心是最壞的,它不停地命令身體做這樣的壞事、做那樣的壞事,說壞的話、做壞的事,因為心是壞的。
進一步修行,不停地觀察心裡面的法,就會慢慢看見,心本身沒有壞,心本身是煩惱的誘餌(奴隸),就像身體是心的誘餌(奴隸)一樣。心變成欲望和煩惱的誘餌(奴隸),真正壞的是欲望和煩惱,心並沒有不好、並沒有壞。心是老老實實的(中性的),一旦有不好的造作參雜進來之後,心就變成貪、瞋、痴的奴隸。我們觀來觀去就會發現,這個心也好可憐啊!心也像是一個很可憐的眾生,不應討厭它。有的人修行之後討厭心,最後將心滅掉,變成無想有情天的眾生,他們不喜歡心,認為有心就會有[苦和煩惱]。他們沒有看清,事實上,心本身是清明的。心有苦、有黑暗,這是因為煩惱不時地參雜進來。講到煩惱習氣,這是屬於世間法。但是來到出世間的話,心已經擺脫了心的狀態。心本身是苦,心是屬於蘊,滅苦或涅槃已經擺脫了蘊、擺脫了苦。[世間和出世間]別混淆了。有人說修行後會這麼照見:心是恆常的,心是快樂的。這種說法很容易讓人混淆。還在修行的心跟超越修行的心完全是兩回事,別混淆了,把低階的法跟最高階的法混淆,這是不行的。

6.〈漏煩惱和心笑了〉
世間法中動蕩不安的,其實是欲望和煩惱不停地逼迫心,去想不好的。煩惱習氣進來控制心,稱之為「漏煩惱」,這是把心染污的煩惱,一旦染污成功就開始強迫身體,進一步讓身體變成奴隸。把心先變成欲望跟煩惱的奴隸,而後用身體來迎合欲望跟煩惱,去說不好的話、做不好的事,如此,煩惱習氣已經充分發揮,變成貪、瞋、痴了。煩惱習氣就是這麼運作的。煩惱習氣藏在我們的骨髓裡,稱之為「隨眠煩惱」,它染污我們心的時候,稱之為「漏煩惱」。當它控制我們的身跟語的時候,已經變成了貪、瞋、痴,這已經很粗糙了。對我們的身心帶來麻煩的其實就是煩惱習氣,別人並不是我們的敵人,煩惱習氣才是最壞的罪魁禍首。因此佛陀在悟道成佛的時候,他跟煩惱習氣打招呼,嘲笑煩惱習氣(指,欲望)說:

「欲望呀!你是創造房子的主人,
房子已經徹底被我拆掉了,你再也不可能為我創造新的房子了。」

因此,欲望(煩惱習氣)是我們真正的對手,佛陀戰勝它的時候就嘲笑它。關於「嘲笑煩惱習氣」,隆布敦長老有一個詞彙稱之為「心笑了」,這不是一般坐著的笑,一般只是喜悅而已,他所說的心笑是說,心在嘲笑煩惱習氣:「啊哈!你這個煩惱習氣再也不能操控我的心了。」這個隆布敦長老稱之為心笑了。心笑什麼?不是坐著笑而是心在嘲笑煩惱習氣。這跟佛陀悟道成佛時嘲笑欲望是同一回事:「這個創造房子的主人(欲望),我已經認識你了,房子已經徹底被我拆掉了,你再也不能為我創造新的房子了!」如此嘲笑煩惱習氣,隆布敦長老稱之為心笑。心笑就是這個意思。要來到這點之前要不斷地學習、探究:這個身體真的是我嗎?這個身體真的是好的寶貝嗎?不停地觀來觀去就會發現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

7.〈五種魔王〉
事實上,身體真的好可憐,會被心中的煩惱命令去做這個、做那個,累得要死啊!比如,隆波看到現在[泰國的]男人比女人更漂亮,不是隆波變了,而是男人打扮得非常漂亮,又是畫眉、又是塗口紅之類的,非常漂亮,身體本來好好的,卻不停地為它塗上東西,汗也流不出來,因為毛孔全被堵住了,這是在迎合煩惱習氣、迎合心的欲望,身體真的好可憐呀!有的只是苦呀!
身體被蹂躪、欺負,心是剝削者,心又進一步被煩惱習氣蹂躪、欺負。真正的罪魁禍首就是煩惱習氣,這是真正的「煩惱魔」。煩惱魔生起後,心就會掙扎造作,這稱之為「增上行魔」。心造作之後[享受欲樂],就會被「天子魔」控制,最後身體被壓制蹂躪受苦,忍受不了,就會死去,這是被「死魔」控制,而我們的整個身心就是「五蘊魔」,事實上,六道輪迴根本就是這麼盤旋的,沒有什麼。別白白的讓時間流失。…

8.〈要知道修行的方法〉
去別的地方找法、聽高僧大德講法、閱讀三藏經典之類,以前隆波也是這麼做的,這麼做是為了知道「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其實就是不停地學習自己的身、學習自己的心,法就在身心上面演示,讓心安住,不跳進去[對象],最後智慧就會生起,體悟到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心是無常、苦、無我的。我們聽法或閱讀法是為了知道修行的方法。真正修行的方法就是了解自己的身、了解自己的心。要想了解自己的身和心,心必須要安住、要有定,以覺性覺知身、以覺性覺知心,以覺性覺知對象,比如,我們身體正在動,要以心的覺性去覺知身體動來動去。覺性是覺知的主體,及時地知道身體在動,心是觀者,就會看到動的不是我。
大家試著動一動,別想太多,是我或不是我?試著去動,它[身體]有告訴我,這個是我嗎?它不是我,只是一堆物質元素。因此,它已經在演示法了,它只是一堆物質,根本不是我。但是迷失於世間的人,會誤以為這是我,什麼都是我: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家、我的房子、我的車、最後是我的世界、我的宇宙。那些天文學家看到銀河系、看到宇宙,就說這是我們的銀河系、我們的宇宙,將這個「我」不停地擴大,越擴大越迷失在世間,「我」就會越多。迷失越少,「我」就會越來越少。如果有「我」就會有苦,就會背著苦。
我們一旦明白了,聽法不用很掙扎,我們聽法、去找高僧大德是為了要知道修行的方法;閱讀三藏經典之類,也是為了知道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其實就是認識自己,如其本來面目地了解自己的身和心。
了解自己的身和心有兩個工具:覺性(正念)和正定。以覺性覺知身體在動,心安住而有定(成為觀者),就會看到動的身體不是我,是無常、苦、無我的。或者煩惱生起時,以覺性覺知貪、瞋、癡的生起,心安住變成觀者,就會看到貪、瞋、癡並不是心,是臨時參雜進來的事物,來了就走、來了就走。但是煩惱會命令心做這個、做那個,然後為心帶來痛苦。看來看去就會發現心不是我,煩惱來或是善法來,我們選擇不了。我們無法命令心快樂,禁止它痛苦也不行,命令它好也不行,禁止它壞也不行。就這麼去觀察,看到心本身是無我的。不停地去觀察、去體會,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心也是無常、苦、無我的。不停地觀下去,知道之後就會放下。一旦如實觀照,心就會厭離。一旦厭離就會放下執著與抓取。一旦放下執著與抓取就會解脫。解脫什麼?解脫包裹著心的漏煩惱。

9.〈清除四漏而證果〉
漏煩惱既黏糊又厚重,它非常厲害,一層一層地把心包裹著,總共有四層外殼。比如,[欲漏]是習慣於五欲,習慣於找快樂,去找色、身、香、味、觸,去找好的色、身、香、味、觸。[見漏]是習慣於很多的看法與想法,認為我是真的存在。[有漏]是心習慣於要創造「有」,創造給心待的地方,否則心沒有地方可以待,就太自由了,這也是一個外殼。它是一層一層的。最裡面的殼是[無明漏],這是屬於無明習性。漏煩惱屬於心的一種慣性。所有的煩惱會進來控制心,會迷迷糊糊地控制心。會看的話,就會看到心根本沒有自由,心是被四種漏煩惱纏裹著:[見漏、欲漏、有漏、無明漏]。
慢慢地修行,一旦證到初果聖者(預流果、須陀洹),包著外殼的漏煩惱就會死去一部分,也就是,「見漏」或錯誤的見解會死去,因此我們的心會舒服一些。進一步修行,證悟三果的時候,就可以清除「欲漏」。再進一步,證悟阿羅漢的時候,清除了「有漏」(對於「有」的黏著),清除的話,就可以清除「無明漏」了,那個殼就會徹底斷裂。一旦無明斷,所有漏煩惱就斷了。但是如果無明還沒有斷的話,就會再次創造新的外殼,就會創造新的漏煩惱。
證到初果(須陀洹)聖道的時候,清除一部分包裹的漏煩惱,就會呈現空、光明、愉悅。但僅僅一瞬間,漏煩惱就會再次重新把心包裹起來。如果仔細看的話,就會發現漏煩惱變薄了,因為第一層被清除掉了,讓我們產生邪見的「見漏」被清除掉了,所有的邪見在那一刻就斷了,因此包裹著心的漏煩惱就會減少。證到三果(阿那含)時,再進一步觀察,心依然有外殼包裹著,心依然還存在著「有」,我們的心是這樣子或那樣子,都是在創造十二緣起的「有」,但此時還必須仰賴於「有」,藉著「有」才能生起戒、定、慧。不停地去觀察、去體會,心依然黏著於某樣東西,心依然還不自由,還是被東西包裹著;證到三果聖者時,進一步觀察,真正包裹的其實就是對「有」的黏著——心要找待的地方,否則會覺得很空寂。由於習慣於創造「有」以及習慣於和無明在一起、習慣於和誤解在一起,而沒有徹見四聖諦。一旦徹見四聖諦,漏煩惱就會被清除,隨眠煩惱(有愛、無有愛、慢、掉舉、無明)就會被清除。隨眠煩惱比漏煩惱更深,無明是最深的煩惱習氣,是不現身的,看不出來的。現身之後就變成漏煩惱,或變成粗糙的貪、瞋、癡。我們就透過呈現出來的現象學習,直到聖道生起,就可以清除隨眠煩惱。法是這麼學的,從我們自己的身上學、從我們自己的心上學,慢慢地去觀察、去體會,不難的。
僅僅需要不放棄,選擇去戰鬥,要用心,要正確地知道,知道我們要學習的對象其實就是去探究自己的身、自己的心。要認識修行的方法,訓練心變成知者、觀者。一旦心安住變成知者、觀者後,來觀身就會知道身的實相;一旦心安住後,以覺性來覺知心就會看到心的三實相,如果看到了就會放下,就會有次第地生起道果,就會一直減少煩惱習氣的影響力。
要戰鬥,要用心,從現在開始下定決心,一有機會就要聽法,但不是指聽視頻,而是在自己身心上面去聽,要去做到,就會知道佛陀真的存在,佛法真的存在,聖僧真的存在,就會自己親證。好了!今天就到這裡了。
今天一大早隆波就想,用什麼東西來講?已經講了幾十年的法了,不知道要講什麼了。到了時間,一看到大家的煩惱,就講得很流暢了——看到大家坐下來等著聽法,有的人等著聽法的姿勢,心是散亂來、散亂去的,隆波一看到大家的煩惱,法本來是沒有的,就出來了。隆波講法,是沒有提前備課的,是大家給了隆波一個提示:在屏幕上看到大家的臉,隆波就很容易講法,因為看到了煩惱。大家要努力修行,今天還可以指點,接下來必須要自己可以指導自己,隆波不可能追隨你們生生世世教導你們。如果可以很好地教自己:當我們的心跟法是一體的,就會知道佛陀或高僧大德是一整天都跟我們在一起。如果我們的心看到法的話,佛陀或高僧大德是一整天都在為我們講法的。至於高僧大德的色身、佛陀的色身,到了時間就會滅去,就會死去,但是真正的佛陀、真正的佛法、真正的聖僧,就在我們自己純淨無染的心裡,是不死的。好了!就是這些。(完)


Posted on: 2021/9/12 19:11
Top


Re: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十講】
#15
版主
版主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十講】(8)
八、生命與問題如影隨形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21年5月29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1.〈問題跟苦是不一樣的〉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問題,生命跟問題永遠都在一起。有的人的基本問題是,他沒有住的、沒有吃的、身體不好,這一段時間會很苦,會很困難。沒有吃的,因為沒辦法去工作,包括賺錢,各個方面會比較困難,這是暫時出現的問題。人一直會有的問題就是老、病、死。
暫時的問題,比如現在出現傳染病,賺錢不方便,生活跟以前不同,久久才出現這樣一次問題,其他是暫時摻雜進來的苦,比如,失戀、失業,那是暫時生起的苦。但是我們生命常駐的問題是老、病、死,這是屬於常駐的問題。還有另外一個部分是身體上的問題,屬於色身蘊界的問題,每個人都會碰到這個問題、那個問題,一生都是這樣子的,從來不會沒有問題的,包括我們愛的人死去。最近一段時間,有人不停地來跟隆波匯報:這個人死了、那個人死了。這些人的死並不是因為新冠肺炎而死,是因為生了一些病,有的人年紀不大就走了,有些人因為慢性病治療後沒有康復而死。
世間的人充滿著問題,充滿著苦。問題和苦是不一樣的,我們的生命從來不會缺乏問題,問題從不缺席。有的人是沒得吃,有的人是不知道要吃什麼才好,選擇太多了也會是問題,生命跟問題永遠是如影隨形的。佛陀的弟子,生命也會出現問題,但是心可以不苦,這是可以訓練到的。現在這時間,佛陀的法是最有意義[效益]的,因為非常多的人正面臨著問題。如果好好觀察所出現的問題,是出現在身體上,還是出現在心上?如果有欲望想讓問題不存在,何時生起這欲望,何時就會生起苦。至於在我們生命中不斷出現的各種問題,這是屬於業報——有這樣的業報,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但是真正訓練好了的心,可以不苦地去面對問題,佛陀的法在這一點可以幫得上忙。

2.〈以佛法面對問題,提昇自己〉
我們生命中出現問題或危機的時候,例如,國家因新冠肺炎而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要仰賴[面對]這個因緣,來提升自己的心靈。如果我們好好學習佛陀的教導,就會知道苦是源自於欲望,什麼時候有欲望,什麼時候就會有苦。我們的生命碰到了問題,例如,老、病、瀕臨死亡、與所愛的人事物分離、碰到不喜歡的事情,比如,當下碰到了新冠肺炎,這是我們不喜歡的事物,我們不希望它們出現,想讓它們快一點結束,因而我們的心有「欲望」生起,苦就來到我們的心了。事實上,世間所有的問題只能觸及我們的身體,之所以會變成苦來到我們的心,是因為我們沒有「法」來保護自己的心。
我們已經知道欲望或渴愛會讓我們的心苦,已經知道問題了,如果想要離苦,就必須能夠擺脫欲望。欲望或渴愛其實就是想要,想要什麼?1.想要有快樂,還沒有的快樂希望能有;2.已經有的快樂,希望能永久長存;3.想要未生的苦不生起,想要已生的苦快點滅去、快點消失。
這些欲望非常的多,但是濃縮下來,只有一點點,就是「想要快樂,想要不苦」。這種想要能夠阻止得了嗎?心有想要,阻止不了,但是我們可以進一步去了解,欲望的生起是因為無明,不知道生命的實相、不知道世間的實相。所謂世間,其實就是我們的名色、身心。名法和色法聚合起來,稱之為「世間」。世間就是名法和色法。我們因為不知道名法、色法的實相,就會生起欲望:想讓色法、名法快樂,想讓色法、名法不苦。一旦有了欲望生起,心立刻就會苦起來。我們好好去觀察,這是不是真的?每一次我們的心有欲望生起,去看我們的心是苦還是樂?但是覺性、定、智慧不夠的人,會覺得欲望生起時還不苦,到了「求不得」時才是苦,如願以償就不苦了。這是看得太慢了。事實上,欲望在心裡生起的一瞬間立刻就苦了起來。每一次有欲望的時候,每一次都苦,不管是否如願以償都是苦。…比如買彩票,彩票還沒有開獎,心想要中彩票的那一刻,心已經苦了;一旦中了彩票,心很高興,那天大概只有2%的人會很快樂,但是高興很快滅去,別的苦又會來了。如果沒有中彩票,心就很鬱悶,他們把錢全部拿去買彩票了,因為有欲望,一旦沒有如願以償就會苦更久。

3.〈如願以償之後的快樂〉
事實上,開始有欲望的時候,就開始苦了。如願以償之後就覺得有點快樂,這是魔王引誘我們的獎品。我們能夠迎合欲望的時候,魔王就會扔給我們一點快樂,類似訓練狗的人,訓練時完成指令,就扔一點東西餵食,狗就很高興,高興完之後,新的指令又馬上來了。我們修行就會知道,滿足欲望的一瞬間,新的欲望又馬上來了。欲望是一個掌控我們生命背後的隱形操控手,就像訓練狗的主人,狗迎合主人的時候會獲得一些吃的,馬上又會有新的工作要去做;如果不按照指令去做,就受懲罰。當欲望生起時,我們迎合不了,就會覺得苦,這是欲望在懲罰我們。欲望是一種隱形、聰明的主人,它一直在剝削我們,我們不知不覺被欲望操控、被欲望蹂躪,但是沒有察覺到,我們卻感覺:「我是自由自在的,沒有誰可以掌控我,我是最牛的,我是最棒的。」事實上,是被欲望指揮,命令做這個、做那個,一直忙來忙去,忙個不停。

4.〈六種欲望、三類愛〉
欲望有六種:(對於色、身、香、味、觸、法[六塵]的欲望。欲望的生起,是緊隨著六根跟六塵的接觸)。
第一種對於色的欲望:想看到漂亮滿意的畫面、想得到漂亮的畫面、想讓漂亮的畫面一直待著,想讓不滿意的畫面快點消失,這是第一種跟色有關的欲望,又可以分為三類:1.想看到這樣的畫面、想得到這樣的畫面。2.想讓好的畫面待得恆久。3.想讓不好的畫面快點消失,比如,我們看到敵人的面孔,想讓這個人快點消失,不想看到這樣的畫面。
第二類的欲望是聲音的欲望,[其他是香、味、觸、法的欲望]。
當眼睛看到畫面,哎呀!不是我們滿意的畫面,就生起想要讓滿意的畫面生起,同理,想讓滿意的聲音生起、想讓滿意的味道生起等等,這個稱之為「欲愛」。一旦滿意的事物生起之後,希望它待久一點,稱之為「有愛」。一旦眼、耳、鼻、舌、身、心,接觸到色、身、香、味、觸、法,對不滿意的色、身、香、味、觸、法,希望它快點消失,稱之為「無有愛」。(欲愛、無有愛、無有愛,合稱三類欲望、三類愛)。因此,認識欲望的時候,要好好觀察,欲望是仰賴於眼、耳、鼻、舌、身、心六個根門的接觸。
每一個根門可以生起三類愛:1.想讓它有、2.想讓它待得久一點、3.想讓它快點消失滅去。每個根門有三類愛,這樣欲望總共分成十八個,我們要去認識、去了解。聽起來很多,不用受到驚嚇,即便是十八個,但是它一次只能生起一個。觀照時,哪一個正在生起,及時地知道那一個,不用去觀各種。眼睛看到畫面、耳朵聽到聲音、鼻子聞到、舌頭嚐到、身體接觸到、心接觸到對象,生起念頭,演繹造作,我們無法選擇,一次只能接觸一個根門。一旦接觸後,生起了欲望,每一個根門可以有三類愛,但是一次也只能生起一類,我們要知道正在呈現、正在出現的這一類狀況。
比如,我們坐著,看新聞看到各個國家的環球小姐,想到漂亮的美女,這是法方面的所緣,想看到活生生的環球小姐,沒有的希望有,就生起了欲望。如果她來到了泰國,想追著她去看,想讓她待久一點,想著來到我們家裡整天可以看啊。或者是想看到漂亮的,卻碰到不漂亮的,想著什麼時候她可以快點走。一次只能生起一類欲望:1.生起了想要、2.生起了想讓她待著、3.希望她快點走。在六個根門:眼、耳、鼻、舌、身、心中,一次只能在其中一個根門生起,因此我們認識欲望時,不用受到驚嚇,覺得有十八個,太多了。十八個只是比較簡略的說法,古人還可將欲望分為一百零八個。
我們不用學這麼多,學三類就夠了:想得到,要去覺知;想讓它待著,要去覺知;想讓它消失,要去覺知,就只是去覺知,這就夠了。想得到色、身、香、味、觸、法中的什麼都可以,但是每個畫面生起的一瞬間,若是不漂亮的畫面,想讓畫面快點消失,比如,本來路走得好好的,看著很漂亮的風景,無意間看到了一堆狗屎,心生起不喜歡。心不喜歡時,狗屎消失了嗎?沒有消失,但是我們的心白白[由於不喜歡而]受了苦。

5.〈觀照三類愛〉
要觀察我們的心:1.心想得到,要及時地意識到;2.心想讓這個事物待得久一點,要及時地意識到;3.心想讓這個事物消失,也要及時地知道。
比如,當下這一刻我們希望有新冠肺炎嗎?我們不希望有,想讓它快點消失,此時我們要及時地知道:當下這一刻我們的心想讓新冠肺炎快點消失。如此觀心,根本沒有什麼難度!如果有興趣去觀,就是這樣不停地去覺知。覺知當下,事實只存在於當下,不會存在念頭裡,因此不停地及時知道當下。有新冠肺炎存在,這現象是不好的,因為會讓我們得傳染病。我們一想到有新冠肺炎時,心不喜歡,想讓它快點消失、滅去,這稱之為「無有愛」。
有些時候聽到很動聽的音樂,哎呀!這音樂怎麼這麼短啊,這演唱會怎麼這麼短呀,想要它延續得久一點,這稱之為「有愛」,希望它待得久一點。
或者我們看到新聞將舉辦演唱會,但是現在還沒有,我們想看演唱會,希望它快一點來,想快點聽到。還沒有的事物希望它有,這稱之為「欲愛」。在聽演唱會的時候,哎呀!這演唱會安排得很好,希望它持續久一點,舉行得久一點,,這稱之為「有愛」。如果我們進去聽的時候,聽了不喜歡,希望它快點結束,這稱之為「無有愛」。
欲望就是這三類(稱作三類愛、三愛)。要認識自己生起哪種欲望,有什麼難的呢?一旦欲望生起了,只要進一步去知道。欲望生起的時候,是苦還是樂?常常去觀察自己,接下來就會知道,什麼時候欲望生起,什麼時候苦就會生起。欲望是心的一種造作,因為不聰明、愚蠢、無明而造作。我們不知道世間的實相、不知道生命的實相、不知道身心的實相,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欲望生起,一旦有欲望生起,苦就會生起。這麼不停地去認識、了解,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了解,心就會慢慢變得聰明,再有欲望生起的一瞬間,立刻自行捕捉到,心就不會被欲望所控制,不會被欲望籠罩,欲望很快就會滅去了。

6.〈佛陀悟道成佛時的感嘆〉
欲望並不是小事,在佛陀悟道成佛的時候,從菩薩悉達多太子變為佛陀了,他感嘆的第一句話就是跟欲望打招呼:

「欲望啊!你是創造房子的主人。我輪迴那麼久啊,我現在已經認識你了,接下來你再也不可能給我創造房子了。」

所謂「房子」就是十二緣起裡面的「有」。在悟道成佛的時候,佛陀跟欲望打招呼,類似於現在說再見:「你再也騙不了我了。」他的心已經擺脫了欲望,他的心已經抵達涅槃。因此我們要不停地知道在心裡生起的欲望或想要,那並不是很小的事情,因為欲望是控制我們的主人。所以佛陀才感嘆說:「欲望啊,你是構建房子的主人,現在你再也不可能給我構建新房子了。」
舊房子的「有」已經被清除了,已經被放下了,佛陀抵達了真正的自由自在。如果我們還沒有從欲望裡解脫自在,就要不停地觀察:欲望生起就會苦。

7.〈想得到不存在的事物,肯定會苦〉
欲望是屬於心的不懂事。去好好觀察吧:我們想要得到的事物,都是不可能的現象,如果是肯定會出現的事物,是不可能有想要的,因為這不需要有想要。想要得到的對象,都是不可能實現的。
想不老,可能嗎?出生一天就老了一天了。想不病可能嗎?想不死可能嗎?想要得到的只是好的色、身、香、味、觸、法,可能嗎?想讓好的色、身、香、味、觸、法,一直跟我們在一起,可能嗎?全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想讓不好的色、身、香、味、觸、法,立刻就滅去,比如,想讓新冠肺炎立刻從世界消失,可能嗎?不可能的。因此所有的欲望或想要,全都是不懂事,很幼稚,因為是希望出現不存在的事物。
對真正存在的事情,就不會有想要,例如,去追求一個女人成功了,跟她結婚了,跟她已住在一個家裡了,我們還想要去追求她嗎?不會想要了,已沒什麼感覺了,已經習慣了,習慣到今天老婆去燙了新頭髮,都不會注意,根本看不見,因為習慣了就沒有欲望或想要了。
因此,我們想要的事物,都是還未擁有、還不存在的。我們想得到不曾擁有或不存在的事物,那肯定會苦。如果已經擁有了,已經存在了,就不會有想要了。
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實相?這個身體必然會老、必然會病、必然會死,這是事實。如果我們知道了身體的實相,就不會想要讓這個身體一直很年輕、不老、不病、不死。不生起這樣的想要,就可以沒有苦——老了,我們不會苦,因為不是我老,只是身體老,那是很自然的,[因而不會想要不老]。生病了,也不苦,因為是身體生病,不是我生病。要死了,我們不會苦,因為是身體要死了,不是我要死了,這是很自然的,[因而不會想要不死]。身體是世間的,不是我的。
一旦心聰明了,知道了身的實相、心的實相,欲望就不再生起。它生起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實相。一旦不知道實相,我們就會想得到那些世間並不真正存在的事物,例如,想一直年輕、想一直漂亮、想一直財源滾滾等等。

8.〈世間八風〉
真正的世間法有八種,古人稱之為世間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有了利益也會失去利益,也就是有得就有失。有地位,到了某一天地位也會沒有了,有官職也會失去了官職。有批評就會有讚美,這是世間的常態,世間沒有任何一個人,只是一味地接受讚美。世間不被批評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無論多好的人都有人批評他。假設我們的戒守得很好,有人會說我們是裝出守戒的樣子來騙人的。假設我們特別漂亮,也會有人故意來批評說:「左眼比右眼大了一點點」,總是可以挑剔的。好人也很容易受到批評,包括佛陀也被批評過,更何況是我們呢。
世間的法:有地位,就會失去地位,這是一對的,就像硬幣的正面反面。好的工作、好的地位,有一天也會沒有,比如,曾經當上總理,到了某天就不再是總理了。有名聲、沒有名聲,有讚美、有批評,有苦、有樂,都是相對的。
世間法不是只有一面,都是兩面的,都是在一起的——獲得利益、損失利益,有名聲、沒有名聲,有讚美、有批評,有苦、有樂,世間的自然狀態、世間的常態就是這樣的,如果想讓它不是這樣,苦就會來了。如果能夠認識世間必然是這樣,欲望就不會生起了。如果知道實相、了解事實,活在世間,明白了世間八法,我們的苦就會從心中消失許多。
如果想離苦、想抵達涅槃,我們就要比世間法了解得更細膩一點,要了解五蘊、名色、身心的實相:要了解色法是什麼樣子的?色法的事實是什麼樣子的?色法是無常、苦、無我的。名法有實相嗎?有。名法的實相是無常、苦、無我。一旦我們能夠知道實相,心願意接受名法和色法都是無常、苦、無我的,沒有想要讓它一直恆常、沒有想要讓它只有快樂、沒有想要讓它可以隨心所欲地操控,我們的欲望就不再生起,苦就不會生起了。
活在這世間,明白這世間:獲得利益、損失利益,有地位、損失地位,有讚美、有批評,有苦、有樂,世間就是這樣的。因此,如果別人來批評我們,對我們栽贓、指責,我們不會有什麼動搖,因為他有嘴巴會說呀。如果所說的嚴重扭曲的話,我們就依據世間的方式去報案。…世間就是這樣的,一旦明白實相:被別人點評、栽贓、指責,這是世間的常態。知道世間就是這樣的,心就不會苦悶了,無論賺錢或工作,心都會很堅定。有很多人[不明白世間的實相],被別人批評、指責,就會沒有信心,就氣餒了。

9.〈擺脫世間〉
如果明白世間,就可以跟世間在一起。如果明白名法和色法,就可以擺脫世間。法有兩層,1.活在世間就一定要了解世間的實相;2.要擺脫世間,一定要了解到名法和色法的實相,一旦認清了,就可以擺脫世間,來到超越世間的「出世間」。然而並不是每個人在今生都可以來到出世間,我們必須累積[波羅蜜],有的人累積的資糧已經夠了,就可以在今生契入到出世間。
我們大部分的人根器還是薄弱,沒有誰可以逃脫得了「世間八法」,既然逃脫不了,就去認清它;認清後,一旦它生起了,我們的心不會生起滿意或不滿意。世間八法分四對。例如,獲得利益和損失利益是一對,一旦認識它的實相,獲得很多利益時,我們不會膨脹,知道有一天也會損失,知道有得就有失。……這段[疫情]時間利益損失了,比如,開按摩店要關閉,沒有利益了,沒有收入了,這是很正常的,曾經有得就有失啊。
如果明白世間的實相,我們就可以比較不苦地活在世間。如果我們了解名、色、身、心的實相,來到極點的話,我們就可以不苦,苦只來到身體,抵達不了心。因此法是有很多層次的,[接受世間法的有得有失],苦就會比較少;而出世間的法可以讓我們離苦。
大部分的人依然活在世間,就去認識世間八法是不是真的?有讚美、有批評,它們是硬幣的兩面是不是真的?世間是時苦、時樂,是不是真的?去看吧!有沒有誰是一直苦的?沒有!比如,有一個人得了癌症,特別疼痛,如果他的覺性很好,就會看到不是一直是疼痛的,在某一瞬間沒有想到疼痛而想別的事,身體的疼痛就沒有感覺了,事實上,疼痛是處於生滅的狀態。如果他沒有覺性,不喜歡疼痛,想要讓它快消失,但是它的因還在,則依然還會疼痛,所以[想要疼痛消失]就變成了幼稚、不懂事。
慢慢訓練,不停地認識世間八法的實相,我們就可以比較不苦地活在世間;不停地去探究名色、身心的實相,總有一天,終究會抵達出世間法,心就可以離苦,苦僅存在於身體,心不再苦了。好了!今天就到這裡吧!(完)


Posted on: 2021/9/12 19:10
Top


Re: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十講】
#16
版主
版主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十講】(7)
七、固定形式的修行是必須的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21年5月23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1.〈心的升降〉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寺廟的弟子死了好幾個,並不是得了新冠肺炎,是得了其他的病,他們的親人就來請求幫他們的親人做一下功德迴向,事實上,人死了之後投生好還是不好,在活著的時候就要訓練。我們要訓練讓心習慣於有覺性,亮堂的心就可以去到善道;如果心是鬱悶的,去到惡道的機率就會比較高。這是五世皇時期的語言所表述的方式,用現在的語言來說:如果心是非常亮堂,大概可以評估,去到善道的機率會比較高,如果心是苦悶的,大概可以評估,去到惡道的機率就會比較高。…
關於心本身,它自然的狀態是中性的,既可以契入好,也可以契入壞,類似於[定](一境性),它是屬於中性的法,既可以生在善的心,也可以生在不善的心。心本身是既不好也不壞,它之所以會苦悶、鬱悶,是因為被不善法所籠罩、控制。因此,讓我們投生到善道或惡道的,其實就是善法或不善法。在臨終的時候,我們的心夾雜著不善法,那麼就會投生到惡道,大概可以這樣評估。我們要努力訓練自己,及時地知道「不善法」不是「心」,只是跟心同步生起的現象,它本身並不是心,「善法」也不是「心」,是跟心同步生起的現象。心本身是清明的、亮堂的,是中性的,既不好也不壞,之所以會鬱悶、苦悶,是因為煩惱所籠罩;它之所以會更加亮堂,是因為善法進來。善法跟心同步生起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心很輕鬆、很舒服,會慢慢漂浮起來,但是如果不善法進來控制心,我們心就會沈重,會越來越下墮。如果心是善的就會漂浮起來,如果心是不善的,就會開始下沉,下沉到最多的程度,會下沉到地獄。如果心是善的,則會輕鬆、舒服,便能往生善道,投生為人、天神或梵天,可以有次第地提升。梵天的心是輕鬆、舒服的;我們覺得自己很好,但是跟梵天的心相比,梵天的心更加細膩、更加輕盈,所以上升得更高。更高並不是指三維或者四維空間的高度,而地獄在地底下,也是屬於心的空間,那是一種感覺。心如果輕鬆舒服,類似於飄起來、上升起來;心如果有煩惱,類似於往下墮,就會沉浸在黑暗裡。我們要慢慢認識、了解自己的心:好的心會漂浮起來,壞的心就會往下墮。
要多多訓練,持續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最終我們就能夠清楚地區分「心」與「善法及不善法(心所)」,也就是,把心從「跟心組合在一起的事物」分離開來。我們就會看到所有的現象,它們進來造作心,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都是暫時摻雜進來,很快就會滅去;不管是好還是不好都是平等的,生了就滅,生了就滅。心看到了這實相就會明白,無論投生到天神、梵天或是人類,雖然都是善道,依然不值得多麼滿意,比如投生到梵天,依然有死亡、退失的時候;投生為天神,也有死亡、退失的時候,因此依然不能放心。有福報滋養的心,有快樂是真的,會輕鬆舒服,但是不能疏忽大意、不能放心,因為還會退失。
我們不停地去觀察、去體會,多多探究心的實相、心的事實,心會慢慢聰明起來,就會慢慢地鬆開,不再執著,無論是好還是不好,都不再執著,心就可以從所有的造作中自由出來。

2.〈心的造作有三類〉

造作總共分為三類:造作不好(造作惡行)、造作好(造作善行)、或造作不造作(造作不動行)。無論是跟心同步生起的哪一種造作,都會讓心有負擔、讓心有苦。不停地去觀察、體會,幾天、幾月、幾年,不停地去訓練,到了某一天心就會提升到超越好壞的階段,但這必須要訓練很久。
要慢慢地去訓練,初步階段壞的方面就會減少,好的方面越來越多。比如我們訓練修行,不停地觀自己的心,就會看到所有的善法,生了就滅;不善法生了就滅;所有的心無論是好的心或是壞的心,都是一樣的生了就滅,最終就會看到,所有的[現象]都是生了就滅,於是就會知道實相:根本沒有什麼是真正的「我」,沒有什麼是恆常的、沒有什麼是永久的,所有一切都是生了就滅,無論是好、壞、苦、樂、粗糙或細膩,都是一樣的,包括心本身。「心」與「心同步生起的現象(心所)」都是同步生、同步滅,例如,生氣的心與生氣,是同步生、同步滅,是一起在工作的。我們就會看到,根本沒有「我」存在。每天去訓練、去用功,有一天就這麼照見,心就會舒服,會慢慢地進步、慢慢地提升,就會離煩惱和苦越來越遠。佛使比丘註解「阿羅漢」的意義,他說得很好:阿羅漢是遠離煩惱的人。煩惱是屬於世間的,阿羅漢徹底鬆脫掉了。
3.〈生起覺性、定、慧〉

起初,最重要的起點在於要覺知自己,一旦我們覺知自己,心跟自己在一起了,是苦、是樂、是好、還是壞在心裡生起了,我們就立刻看見。看見什麼[現象]正在呈現,稱之為覺性。真正訓練心到達安住,變成知者、觀者,稱之為心有[定],也就是心擁有了安住的狀態。
仰賴於覺性,知道正在呈現的[身心現象],以安住且保持中立的心去知道,智慧就會生起。智慧其實就是看到實相。智慧不會無緣無故生起的,智慧要想能夠生起,必須要有正定作為生起的近因。正定其實就是心安住的狀態。[正定]不會無緣無故生起的,如果我們有覺性的話,在生起正念的時候,正定也會生起。慢慢地去訓練,慢慢地去觀、去體會,每一天不停地去訓練,有一天就會知道,有一天就會領悟。
有一個居士寫了一封信來給隆波,他並不是來請教而是來分享,表明自己的感恩。他特別感恩基金會跟法工組製作出YouTube,有視頻可以看。他開始訓練修行時沒有什麼起色(心不寧靜),但是仰賴於聽YouTube視頻,不停地去觀[身心現象],打坐了之後也不停地去觀[身心現象],並沒有打壓心,心就集中起來,寧靜下來,每一天去用功,越來越進步,有一天不知道為什麼某個[現象]翻過去,心就生起了法喜、生起了快樂、生起無窮無盡的快樂,然後眼淚就流下來,憶念到佛、法、僧的功德,對三寶生起了堅定的信仰,這是他分享的。
讀了他的信之後覺得很好、很舒服。他從來沒有見過隆波,是仰賴於所有法工組製作出來的YouTube,獲得利益,獲得快樂。有這樣的人,對三寶獲得了堅定的信仰心。大家也一樣要仰賴於自助,而不是每一天來跟隆波在一起就可以見法的。看到隆波,只是看到了一個色身,我們必須要修行,我們的心變成出家僧,我們才能看到出家僧,如果我們的心是魔王,就看不到出家僧。

4.〈四種漏〉

越修行,就會離苦越來越遠。曾經包裹心的「漏」,就會慢慢地消融,慢慢地被清除。緊緊把我們的心纏縛在三界的結縛,聖道可以清除它。漏本身也是煩惱,它是不停地滲透到心裡面的煩惱,比如「欲漏」:黏著於色、身、香、味、觸(五欲),所有的修行人無法往前走,幾乎都是輸給了五欲。「見漏」:所有的邪見。「有漏」是卡在十二緣起裡的「有」,心卡在境界裡面,喜歡創造那些境界,不創造境界就待不下去,感覺必須要有境界可以待;如果擺脫了「有」,會看到空,就很害怕,如果心去到空裡面,害怕自己會徹底消失,類似從懸崖上面掉下來,所以心就會創造「有」,有欲望去構建這樣的「有」、那樣的「有」,心就會卡在「有」裡面。修行時就要觀察,我們修行是在「有」裡面,但是我們看不出來那是屬於「有」,就會卡在裡面很久。如果我們認識「有」,就不會卡著,對嗎?阿姜巴山!心卡在「有」裡面,我們誤以為這個很好、很溫暖、很安全,有地方可以待著,以為修行人必須要有很好的「有」來待著,事實上那是屬於漏。還有另外一個漏就是「無明漏」,奇怪的是,無明和漏彼此是因和果,有無明就會有漏,有漏就會有無明,滅的時候它們會一起滅去。

5.〈每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路〉

我們每天要慢慢地去訓練,隆波給大家分享的,類似於把地圖給大家看:到終點要這麼走、那麼走。讓大家知道去哪裡、路在哪裡,要不停地走,有一天就會到達。我們的目標在哪裡?在東方、還是西方?往西邊不停地走可以碰到、往東邊不停地走也可以碰到,實際上目標是一樣的,可以有幾個不同的方向,取決於你擅長於哪一種方式、透過哪一種工具去做,因此想抵達涅槃,每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路。如果從工具的角度來講,可以坐飛機、騎自行車、走路、開車或是坐船,只要方向是對的,每天會離我們的目標越來越近,煩惱會不停地減少。從方法的角度來講,每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路。有的人必須先修行禪定,讓心與所緣真的變成一,寧靜而有力量,從禪定退出來之後,去觀身、觀感受,這是一條路線。有的人無法修行禪定,就去覺知身、心,直到生起剎那、剎那的[定],稱作剎那定。一旦有一瞬間、一瞬間的[定],去觀身、觀感受是不合適的,因為剎那的[定]太短了,身和感受存在的時間——色法的壽命比心或名法的壽命還要長,因此一瞬間、一瞬間的[定],去觀色法會很困難,那就[以剎那定]觀名法——跟心同步生起的名法,苦、樂、好、壞,它們也是一瞬間生滅,跟心同步生,跟心同步滅,就像前面說過的,這是以[慧引領定]的人的路線,不停地觀下去,直到有一天,心同樣也會自行進入安止定,但是這路線不太有玩具(神通等能力),只是能夠離苦。能夠離苦已經是非常美的事情了。

6.〈把有限的時間用來訓練心〉

在《阿毗達摩》的一個論典裡教導說,佛陀的正法能住世五千年:
第一個一千年:有[三明]阿羅漢。(三明:宿住隨念明、有情死生明和漏盡明,也就是宿命通、天眼通和漏盡通)
第二個一千年:有[愛盡]阿羅漢。
第三個一千年:有阿那含(第三果)。我們現在屬於這個時代
第四個一千年:有斯陀含(第二果)。
第五個一千年,有須陀洹(初果)。
論典(《善見律》)是這麼說的。【註釋】
事實上,證道初果之後,終有一天可以抵達涅槃的。初果的須陀含[預流果],類似於船已經來到河流了,慢慢順著河流,怎樣都可以擺脫河流進到大海的。見到了法,證悟初果的聖者,有一天都會抵達涅槃。…
佛陀時代,許多人可以體證道果、涅槃,一樣的法我們為什麼做不到?這取決於我們是不是動手去訓練。要每一天訓練,不用關注每一天會得到什麼,只要每一天去訓練自己的心,至少也可以去到善道。每天用功修行,心很舒服、寧靜、乾淨、亮堂,就會離涅槃越來越近。每天訓練到什麼樣子,就什麼樣子,不用焦急,越焦急越得不到,越做不到。

7.〈要在固定形式裡用功〉

每一天、每段時間,別白白的浪費了,以覺性去觀身還是觀心,取決於自己的擅長,每天要有固定形式的用功。如果不去用功的話,心就不太有力量。隆波敢百分之百的說:「如果沒有固定形式的修行,心就沒有力量。」為什麼敢這麼說?因為隆波見到隆布敦長老後,仰賴於曾經訓練的[定]來修行,力量非常的強大,但也只能用來修行兩年,[定]就不夠了,心力不夠了。一旦增加[定]的力量,心又可以繼續上路,又可以進一步提升。…
沒有什麼事可以做時,就去觀呼吸,覺知自己,別放任自己坐著走神。別讓心昏沉,要讓心醒過來,要讓心去覺知自己。別讓心昏昏沉沉,誤以為很好,心昏沉不好,心有癡要覺知,但是有的人吃飯後徹底睡著了。
(1)我們要做固定形式的練習,打坐或做什麼的時候,不要扔掉覺性。比如,我們坐著,心不停地左擺右擺,想去找觀什麼才好?此時要知道心在左擺右擺。心在找,要知道心在找。一旦碰到了奇怪的東西或值得注意的東西,心就完全撲過去抓住它、緊盯它,浸泡在裡面時,我們要有覺性地知道:當下這一刻心已經浸泡在裡面了。
在固定形式裡面打坐用功的時候,要覺知自己,看到身體坐著,身體呼吸,心要覺知,一旦心有什麼動靜、變化的時候,我們隨著看見。我們並不是禁止心跑,而是跑了之後要隨著知道。如此訓練,心就會慢慢平靜下來。如果我們刻意想寧靜,努力讓心寧靜,這樣心就亂了,心掙扎了,心已經在工作了。如果需要讓心寧靜,坐著,去覺知,輕鬆自在地去覺知,心是怎麼樣子的,它在做什麼我們要去覺知,到了某一點,心就會自行寧靜下來,自行集中下來,並沒有強迫讓它寧靜,並沒有強迫讓它集中下來,是自行集中下來的。一旦寧靜下來,再發生什麼,我們再去知道。
因此在固定形式用功的時候,修行某一種禪法,心左擺右擺時,如果拼命想去強迫它,要知道。一旦心寧靜了,舒服、覺知、覺醒、喜悅,就進一步去觀,就會看到心[自行]工作,一會兒有喜生起、一會兒喜又滅去,一會兒樂生起、一會兒樂又滅去,不停地去觀察,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去觀。
(2)有些人能夠在[定]裡面開發智慧,因此在固定形式用功是必須的,這樣可以讓心有力量。如果心沒有力量的話,類似於拿著很鈍的刀去砍樹,樹一動也不動,根本沒有力量,但是心有[定]、有力量的話,類似於拿著很鋒利的刀,砍什麼東西一砍就斷了。
我們的工作是要砍包裹著心的「漏」,一砍就要把它砍斷,然後心就會徹底的從漏裡面解脫出來。隆波曾經有疑問:「這個無明會生起漏,漏又會生起無明,怎樣才可以消滅呢?」它們是一起被滅的,是透過澈見四聖諦而滅掉。如果我們還沒有來到這點,就要每天去用功:持守五戒,在固定形式裡面去用功。心拼命掙扎,想讓它寧靜,我們要及時地知道,或者心一直在裡面找,要觀什麼好?也要及時地知道。心故意昏昏沉沉地去找寧靜,也要及時地知道,最終心就會集中下來,寧靜、亮堂,它會自行發生。有的人亮堂、一動不動後,不往內開發智慧,就從禪定裡面退出來,之後就去觀身、觀感受,觀身體裡面的感受,繼續去開發智慧。
(3)有的人一旦心集中在裡面後,看到裡面的[現象],就可以繼續工作。心在集中之前,看到它們工作的狀態,看到之後就集中下來,一旦集中下來之後,裡面還在工作,心安住變成知者、觀者,就看到內在的所有[現象],都是生了就滅。比如,有時候心會跑去抓光明或抓住空,看到心跑去跟光明打成一片,或跟空打成一片,一旦及時地意識到心跑去跟光明或空打成一片,尋伺就會滅掉,會看到喜生起,喜又滅去,有樂生起,樂又滅去,變成了捨受,捨受一段時間之後,捨受也會滅去,也許會變成喜或樂之類的,就是這麼不停地盤旋,在禪定裡面開發智慧。
因此在固定形式裡面用功的時候,可以修好幾種方式,我們可以先讓心寧靜,一旦心寧靜之後,退出來是心自行退出來的,不用主動退。如果我們刻意退的話,就會頭痛。如果想打坐就去坐,一旦退出來之後去觀身、觀感受,看到不是人、不是我、不是眾生,不停地觀下去。
有的人一旦心集中,進入禪定了,可以在禪定裡面開發智慧,不用刻意去幫忙思維,想讓它更加聰明、有更多的知見。心會自行上路,看到內在的[現象]不停地生滅,有時也不知道那是什麼,看見某東西生、某東西滅,沒有想蘊進去界定,比如「這個稱之為尋,這個稱之為伺」,根本沒有這樣的語言。想蘊只是不停地界定三[實相],並不從概念法去界定「這是這個、那是那個」。
因此固定形式裡面用功,必須要做,最起碼會得到[定],可以用於開發智慧。比那個更高的是,在禪定裡面開發智慧,有人也可以做得到。

8.〈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

持守五戒,每天安排時間在固定形式用功,其他剩下的時間,則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要怎麼用功?有眼睛就看、有耳朵就聽、有鼻子就聞、有舌頭就嚐、有身體就去感知接觸,有心就去想和造作,這是很自然的現象,禁止不了的。既然禁止不了眼睛看到畫面,生起了滿意或不滿意,要及時地知道心中生起了滿意或不滿意。鼻子聞到味道,舌頭嚐到味道,身體接觸對象,生起了滿意或不滿意,要及時地知道心中生起了滿意或不滿意。心接觸到法的所緣,生起了滿意或不滿意,也要要及時地知道心中生起了滿意或不滿意。
比如,心寧靜,「寧靜」是法的所緣,以心感知的,一旦心寧靜後,如果我們很滿意於這種寧靜,依依不捨,對這寧靜非常地飢渴,這樣就已經迷失進去了。對寧靜滿意,我們要有覺性及時地去意識到。
我們活在外面的世間,在日常生活中,六個根門都在工作,我們只需一個工作,也就是心對什麼境界,無論是色、身、香、味、觸、法,只要心生起滿意或不滿意,要有覺性及時地意識到。在日常生活中訓練的時候,自己的心滿意於色、身、香、味、觸、法時,要及時地知道;不滿意也要及時地知道,這個稱之為「收攝六根」,如此,戒會自行生起,這是高階的戒,稱之為「根律儀」。
接觸境界[六塵]的時候,我們的心生起了滿意或不滿意,及時地知道滿意或不滿意,心就會契入到中立、寧靜、快樂,既有戒又有定,而後不停地[觀照心的實相] ,累積「積分」,到了某一點,智慧就會生起,就會生起正確的領悟、正確的明白。這種智慧不是思維法的智慧,思維法的智慧稱之為「思慧」,我們真正要體證道與果的智慧是「修慧」,這是超越於思維的智慧,源自於看見的智慧。
在固定形式裡面用功,好好地訓練,心安住之後,在日常生活中,一旦接觸[現象],心生起滿意、不滿意,及時地意識到。我們並沒有觀六個根門,只是觀一個根門,也就是知道這個心[意根]。比如,眼睛看到畫面就緊盯畫面,聽到聲音就跑到聲音,這是不可能有結果的,因為那樣的接觸生起得非常快速,生起在眼根只是一瞬間,怎麼可能來得及專注?在專注的那一刻心已經散亂了。
我們不用去控制眼、耳、鼻、舌、身、心[意]六個根門,六根跟六塵接觸時,我們不用去關注,只是接觸之後,滿意及時地知道、不滿意及時地知道,這樣我們就會生起根律儀。我們收攝六根,不是有眼睛不看,有耳朵不聽,有心不去想,不是這樣子的,有眼睛就去看,有耳朵就去聽,有心就去想,但是接觸所緣之後,有滿意及時地知道,不滿意及時地知道,稱之為「收攝六根」,我們會獲得戒,稱之為「根律儀」。我們不停地收攝六根,我們的心不散亂,不會動蕩起伏,[定]就會生起,在我們睜開眼睛的時候,心就已經有[定],這跟我們進入禪定(禪那)是兩回事。在現實生活中可以有[定],接下來智慧就會生起,有時候會生起正確的領悟、正確的明白,我們會有喜、有樂,有短時間的心滿意足,但是不會超過七天。道果生起的時候,這是聖道的智慧,可以清除煩惱,清除結縛,心就會有無窮無盡的快樂。一位高僧大德曾經分享,在他能夠放下心的時候,快樂了一年多,之後他的心就進入捨受的狀態,就一直是這個樣子,沒有成為什麼。

9.〈總結三部分的訓練〉

大家訓練三個部分:[持守五戒]、[固定形式的用功]、[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如果大家能夠做到這些,就可以在法上面進步。如果某一個是欠缺的,那就不可能進步了。如果扔掉了固定形式的用功,例如,好幾個人來隆波面前說:「我不做固定形式了,只在生活中培養覺性。」隆波一看:「唉!你有多牛(厲害)啊?心根本沒有什麼定。號稱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開發智慧?做不到!心散亂,能做什麼?」
因此,固定形式裡面用功,是非常重要的,必須去做。如果不做的話,要想提升自己是很難的。如果沒有作固定形式用功,很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覺性或開發智慧。
每天要訓練自己,我們的心就會慢慢地清明、慢慢地亮堂,越來越輕鬆自在,心裡煩惱的數量就會減少。因為煩惱讓我們的心黑暗、沉重,如果不停地培養覺醒性、開發智慧,心就會越來越輕鬆,越來越開敞,心會類似於漂浮起來,浮出世間。世間,就是十二緣起裡的「有」,沒有訓練的話心就會一直浸泡在這個「有」、那個「有」。要慢慢去訓練。
隆波看了這個人的信,今天說的法有一點難度,今天就到這裡。(完)

【註解】
正法住世五千年的二種說法:
1.《善見律》卷18說:「於千年中得三達智;復千年中得愛盡羅漢,無三達智;復千年中得阿那含;復千年中得斯陀含;復千年中得須陀洹;學法復得五千歲。於五千歲得道,後五千年學而不得道。萬歲後經書文字滅盡。」依此看法,勝義正法住世五千年。
2. 《長部義注》的說法:
第一個一千年:有[四無礙解]阿羅漢。
第二個一千年:有[六通]阿羅漢。
第三個一千年:有[三明]阿羅漢。我們現在屬於這個時代。(三明:宿住隨念明、有情死生明和漏盡明,也就是宿命通、天眼通和漏盡通)
第四個一千年:只有[慧解脫]阿羅漢,不再有神通了。
第五個一千年,只能證悟三個有學果(初果、第二果、第三果)。
現在是佛滅兩千五百多年,有三明阿羅漢,擁有宿住隨念明、有情死生明和漏盡明,也就是宿命通、天眼通和漏盡通。據說現代還出現擁有神變通的長老,由於現在已經不是六通時代了,所以即使擁有神變通,也被稱為三明阿羅漢。

Posted on: 2021/9/11 20:12
Top


Re: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十講】
#17
版主
版主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十講】(6)
六、知道世間,但不迷失在世間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21年5月15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1.〈教導修行的方式不同於理論〉
講到修行和理論,在實修方面和理論方面的講法區別是很大的。在經典理論的講法,可以提前背誦,今天要講這個、講那個,但是在實修方面的講法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像以前佛陀在世的時候,清晨就開始審視今天該去教導誰,去救度誰,一大早就去審視了。到了晚上,居士們來聽法,有時候他會等著,暫不講法。有一次阿難尊者向佛陀說:「居士們都準備好了請釋尊講法。」佛陀說:「還沒準備好。」等到一個女人來了,佛陀才開始講法,講完法那個女人就證得了初果(預流果)。這是佛陀在演示實修講法的一個例子,並不只是把知見傳播出去,而是法從佛陀的心傳到聽者的心裡,使她獲得最高的利益,同時周圍其他的人獲得了次等利益,因為還沒來到他們的時機。
因此高僧大德教導修行的時候,我們要跟他的心接觸,無緣無故請他講的話是講不來的,必須要有些東西來跟他的心接觸。在佛陀的時代,有些比丘會激出佛陀的法,問一些很有實質的問題。帕拉他尊者是一位年紀很大的時候才出家的弟子,他精通於激出佛陀的法。他擅長於問,問後佛陀就會講出非常細膩、非常精髓的法。佛陀碰到合適的人,法就會自動流淌出來。
我們跟高僧大德在一起,跟他一起坐的時候不用說話,我們就修我們自己的行,一旦有適合指引我們的法,他會主動教我們的。隆波跟隆布敦長老在一起時,隆波就修自己的行,長老鴉雀無聲地一動不動,不說話,一旦有什麼觸碰到他的心,法就自然地流淌出來,[他所說的法]會跟隆波所需的完全匹配,非常有利益。
2.〈隆波的請法經驗〉
有時候我們用心想跟高僧大德請教,一見到他的時候根本來不及問,他就回答了,這樣的高僧大德,隆波見過好幾位。例如隆布信長老,一見面,他馬上就回答了。他知道隆波是真的在修行,心是跟高僧大德在一起,而不是迷失於世間。
還有另外一個是隆布蘇瓦尊者,隆波本來準備向他請教「心放下心」的問題,根本還沒問他,他就說了,內容完全符合隆波的修行。那時隆波還是居士,修行時,心放下心,放下之後又把它抓起來,一放了又抓,就有疑問:怎樣才可以徹底地放下呢?五蘊裡面最難放下的就是心,如果能夠放下心就沒有什麼值得抓了,但是一放了又抓。有一天心放下心後,剛好聽說隆布蘇瓦尊者從美國回來了,非常高興,便邀請麥琪媽媽上車一起去頂禮他,去做禪修報告,想請教怎樣才可以一直放下。上了車,心又把心抓起來,從曼谷一上車開到準備進入長老住的巷子裡,看到心不願意放下,隆波只好嘆口氣:「哎,心是無我的啊!真的是強迫不了的。」一旦看到心是無我的,不強迫讓心去放,接著心就把心放下了。然後去長老住處,坐著等了一會,侍者比丘就把隆布蘇瓦推出來,因為他身體已經殘疾了。他的寮房不是很大,好幾個人一起頂禮。他往邊上看,就笑著說:
「心啊,有時候就會放下心,放下之後又會把它抓起來,怎樣都不願意放,直到看到三[實相],心就會徹底放下心了。」
實修方面的法,真的是以心傳心,不是坐著去思維、分析,想到問題了去問這些高僧大德,這是屬於思維的提問,法就不會從高僧大德的心裡流淌出來。
3.〈能夠承接法的心〉
我們必須要有能夠承接法的心——能夠承接法的心必須要有五戒,戒如果有缺失,髒兮兮的,就沒有準備好接受法。除了五戒之外,我們必須要有足夠的[定],必須要心跟自己在一起,有在覺知身、覺知心。去頂禮高僧大德的時候,也要覺知身、覺知心。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也是不停地修行,觀身工作、觀心工作,不停地觀,到了合適的時間,法就會從高僧大德的心流淌出來。有時候要很久的時間,因為頂禮高僧大德時會很緊張的,緊張的心是無法接受法的。他就會讓我們去修行,這樣的狀態對修行者是很正常的。
在佛陀的時代,帕里亞尊者去頂禮佛陀想聽法,他追到市場,佛陀正在托缽,他就直接跟佛陀請教法。
佛陀說:「還不是時候,現在我要托缽。」
帕里亞尊者請求第二次,佛陀還是回答不是時候。
但是帕里亞尊者對法有飢渴的心,問第三次的時候,佛陀就回答了。
一說完法,帕里亞就證悟了阿羅漢,因為他的心已經準備好了。
4.〈不能夠承接法的心〉
如果聽法的心是忐忑不安,拼命掙扎,那是無法接受法的。因此我們必須要有戒,要有足夠的[定],心安住跟自己在一起,這樣去頂禮高僧大德就會獲得法。但是有些人的用心特別的糟,…比如,有的人跟著一群人來見高僧大德,心裡發願說:「如果師父真的很厲害,跟我和周圍的人互動時,讓我是最後一個對象!」
這樣的心不是求法的心,是追求神通的心,這樣的心是聽不了法的。高僧大德就不理他,先教別人,直到沒有人可以教了,才回過頭來看他。他就想:「噢,這位高僧大德真厲害!我發願是最後一個人,真的是最後一個人!」
做什麼事都是有因有果,心如果很愚昧,是最難學法的。佛教並不是迷信的宗教,是一個有覺性、有智慧的宗教,是願意自助之人的宗教,因此來跟高僧大德求法時,我們要以恭敬的心、柔軟的心來求法,才可能得到法。…如果我們有求法的心,就會感覺高僧大德跟我們是在一起的,從來沒有離開到哪裡去;當我們在想、在說、在做的時候,就好像一直在高僧大德的眼皮底下。
隆波是不易輕信的,沒有愚昧、迷信。例如中國人在家裡用食物供奉[祖先],…小孩子想著:「[祖先的靈]什麼時候吃飽,我才可以吃啊?」希望他們快點吃飽。長大之後才知道,其實這是教導人們要孝順、要感恩。這是很好的方法。
到了清明節,隆波說:「把屍體火化更好,埋葬沒有什麼好處,只是白白浪費土地而已。」
有一個居士就反駁說:「這有別的好處啊,子孫們才可以孝順、感恩,到清明節子孫才會一起聚集。」
如果是這麼看就是聰明。…一定要看透真正的目的,這樣才可以聰明一些。如果愚昧的話,我們就不會得到法,只得到迷信和愚昧。
5.〈聽了法就去實踐〉
戒必須持守,[定]必須要有,對佛、法、聖僧的信仰必須要有。…帶著恭敬的心、柔順的心去頂禮高僧大德,我們就會獲得好的寶貝(得到法)。大家必須把自己的心訓練好。心如果沒有品質,法也無法來到我們的心,那不在高僧大德幫助的範圍內。要想讓高僧大德幫忙,最重要的是必須先自助:先訓練自己持戒,訓練自己的心跟自己在一起,訓練自己對佛法僧的信仰,不要迷信、愚昧。一旦聽到了法之後,就必須進一步的自助:要精進用功。
隆波的弟子,有的根本沒有精進用功,來聽法時,心裡只有一個願望,期待聽到熱呼呼的「頓悟」的法,不須用功修行,一聽就能頓悟!這是最不懂事的,根本不懂得業果法則。如果不播種因,怎樣都不會有結果的。
因此我們聽了法,就必須動手去實踐,要跟法相匹配,怎樣修行才能跟法相匹配呢?從一起床就開始修行,一直到睡覺,除了工作用到思維時,我們的覺性、定、慧要聚焦在工作上,不聚焦在身心上,那時是無法修行的,但是有[定]嗎?可以有,那是屬於往外送的[定],比如,醫生給病人做手術時,必須要有覺性、必須要有[定],必須聚焦在外面(病人身上),而不是回來看自己。
6.〈睡醒的過程〉
我們要努力修行,一起床就開始覺知心、覺知身:一起床,如果覺性真的快的話,就會看到心從「有分心」裡甦醒過來。覺性快到這個程度,看到心從裡面出來,接觸到想蘊,心本身就開始工作,知道一些具體的情節之後,感覺就會擴散,第二次打開開關,光明就開始接觸到身體,身體就會呈現。
因此心從「有分心」裡醒過來後,想蘊會去界定、去接觸,心就會亮堂起來,打開第一個開關,可以想、演繹造作,之後就打開第二次開關,再次亮堂,接觸到身體,感覺到身體的睡姿。修行時看到這情況,隆波就想到三藏經典裡有一個講法:
在宇宙毀滅的時候,所有世間全都滅去了,所有的眾生沒有地方可以待,就投生到光音天,變成光明的梵天了。世界再形成後,地球有了土地,光明的梵天就飛來地面,吃了地面的「地味」,經典解釋說,土地的味道很美,吃後就上癮了,因而有了粗糙的身體,再也回不到梵天了。經典裡面是這麼說的。
修行時,看到心從「有分心」裡出來時呈現光明,然後跟名法接觸,名法就會呈現;接觸到色法,色法就會呈現。接觸名法就會執著名法;接觸到色法就會執著於色法,一旦執著就出不來了,猶如光明的梵天吃了土後,就黏著於身體。身體的味道其實就是五欲的味道,所以從梵天界掉下來後,就黏著於欲界的五欲。
要訓練讓覺性越來越快、越來越快,就會自行快起來,甚至快到可以看到心從「有分心」裡出來,生起感覺,生起了身體。如果心這麼生起,會再次看到,心也不是一直有念頭、演繹、造作,並不是一直都有的,身體本身也同樣不是我,心只是去感知,感知到存在的身體,這樣就會知道身體不是我。
7.〈身體必須還給世間〉
身體是世間的資產,是心暫時進去統治它,到了某一天必須要還給主人,要還給世間。心知道身體是世間的資產,不是我的,只是臨時借用,暫時控制,就像租來的房子到了有一天必須要還給房東,這個身體必須要還給世間;而後又找新的房子,繼續去租別的房子,如此不停輪迴,永無止境的輪迴下去。
我們不停地修行,直到有一天,我們的心契入涅槃,知道我們曾經擁有的家都是暫時的家,而真正的家(涅槃),我們必須要修行才會得到。開始修行時會誤以為身體是我們的家,到了有一天發現必須要還給房東,要不停地搬家,剛開始誤以為是我的家,但是時間一久,就知道這地方是暫時的、那地方也是暫時的,沒有哪個地方是永久可以讓我們一直待下去的。
8.〈隆波對家的感覺〉
隆波小時候,沒有誰教自己,就感覺到,父母的家只是暫時的,一旦長大之後必須要找自己的家。一旦搬家去租別人的,就會感覺到這也不是我的,還是繼續去找房子、買房子,買這個、買那個,還是感覺那只是暫時待的,並不是自己永恆的家,世間所有的家都只是暫時待的地方,直到出家住到筍頗寺後,有一些弟子花錢去修這寺廟,以為會在這邊待比較久,應該不會搬了,但是待了一段時間又感覺到這裡依然不是自己真正的家,這地方也是暫時的。不停地修行下去,才會認識真正的家。認清後知道世間都是暫時的,待的地方時間不久,我們必須把所有的都放下,放給別人,讓別人來繼續。比如今天大家所待的家,如果沒有先壞掉,有一天就會變成別人的,別人會來待,也許不是我們愛的人,也許不是我們的子孫,也許是我們恨的人,他來買了,因此資產並不是真正我們的。
隆波曾經到過幾個國家去看,想知道每個國家是怎麼生活的,他們的情況怎麼樣?獲得一些資料,思維要怎麼弘法,好做準備:看到那些皇宮,看到大的別墅、房子,看後覺得非常悲悽,主人去哪裡了?主人不在了,有一段時間誰都不能進去,現在只要買票,誰都可以進去了。世間的資產就是這樣的。我們不停地訓練自己,越來越聰明,慢慢地明白世間的所有一切都是暫時的,別說房子、資產,包括我們的身體,也是暫時借居的對象,時間不久,就要還給房東,是必須還給這個世間的。身體就是地、水、火、風,一旦離散了,心再也無法控制它們了,不適合再繼續待下去,就會地歸地、水歸水、火歸火、風歸風,所有的四大都會離散,按照它們本來的面目而離去。一旦我們明白了,就知道根本沒有任何實質的意義,我們修行直到某一點,就會看到,身體也空、心也空、世間也空,完全都是平等的空。
9.〈要相信的是因和果〉
我們有次第地修行後,去頂禮高僧大德時,並不需要他們保證什麼,只是去頂禮他們,如果有適合開示的法,他們就會主動地說,這個取決於我們自己。
好好地訓練自己,別只是一味地迷失在世間。現在這世間非常的險惡,因為自私的人太多了。自私的人很聰明,有一種世間的聰明,很有勢力,可以操控,把不好的事到處傳播。我們活在世間,必須理解世間就是這樣的,別對他們生氣,那些行事不合適、不正確的人,未來必會接收到相應的果報,別去恨他們,也不要相信他們,要相信因和果,不盲目相信多數的人。有的人寫了一些東西在臉書發表,哎呀!已經分享一萬次了,我們就相信他是對的,這說明自己只是愚蠢,我們不盲目相信多數,我們相信因和果,必須有憑有據,不是相信大多數。我們不是牛,比如黃牛,牠的領頭只有一隻,其他的全部都跟著牠走。我們不是牛,必須要有因、有果,必須要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什麼是正確的,哪些是合時的?哪些是有益的?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我們要知道。
但是不用對跟我們不一樣的人生氣,比如,我們特別恨某政治家,說什麼都恨他,他說得對我們也恨他,因為恨他,所以在他說話之前我們就已經下決定了。一旦我們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我們的業報立刻現前,比如,我們恨這個人的一瞬間,我們的心就是不善的,我們的念頭就已經壞了,所作所為也跟著壞了,例如,罵這個人、罵那個人,此時,對或錯已經變成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已經有了煩惱。如果心有了煩惱,我們的心就跟法不相匹配了,必須要及時地知道它,別迷失在世間。知道世間,但不迷失在世間,明白他人為什麼會這麼想。…要知道因和果,而不盲從於別人。
10.〈要保護自己的心〉
佛教徒不迷信也不相信那些散播謠言的人,最好的就是保護自己的心。佛陀開示說:誰能夠保護心,就能擺脫所有的魔王。事實上,心是很難保護的。什麼是保護心的工具?覺性是保護心的工具。覺性的作用是守護自己的心,守護就是保護。比如,聽到或看到新聞的一瞬間,立刻要有覺性保護自己的心:對這新聞喜歡、不喜歡或恐懼,要有覺性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有貪、有瞋或有恐懼。
如果這個人是我們喜歡的人,心就會有偏見,所以他說什麼我們都相信,此時要及時地知道我們的心有喜歡生起了。
如果這個人我們不喜歡,雖知道他說的是事實,我們也會說不對,比如「1+1=2」,我們也會說不對:「1+1」不是「2」,「0.9+1.1」才是「2」。總想挑毛病,此時要及時地知道我們的心有瞋心摻雜進來了,因為瞋心而有偏見了。
有時候也會因為恐懼、害怕而有偏見,有時候也會因為迷癡而有偏見。由於貪、瞋、癡、恐懼而有偏見,這是四種偏見。因此我們要有覺性去保護自己的心。
現在我們的國家是處於危機狀態,而不是平常的狀態,這是屬於全世界的危機,要有覺性去保護自己的心,不停地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煩惱生起了,要知道,這非常重要,否則我們就會一起掉到地獄,因為大家的心都很痛苦。因此努力地要有覺性,及時地去知道自己的心,貪了要知道、生氣了要知道、迷失了要知道,如此,我們的心可以契入寧靜跟快樂。一旦心寧靜跟快樂了,我們就會看到世間就是這樣的,世間一直都是動盪起伏的。
11.〈世間從來沒有平靜過〉
世間從來沒有平靜過,無論它是好還是壞,無論是進步還是退步。比如,好多人會說,以前的時代是如此寧靜祥和,事實上這不是真的,隆波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的,早期就看到受苦受難的人民特別多。當國家社會開始進步了,又看到有的人像原先一樣困難或者比以前更困難,有的人舒服了一些。世間就是這樣子的,比如以前那些村民真的好可憐啊,稱為「面朝黃土背朝天」,特別困難。一旦經濟進步了,非常多的農民沒有了土地,比以前更困苦了。無論哪個時代都是苦,只是苦的方式不一樣而已。在以前的時代,窮人很多,土匪很多,國家並不安寧,動蕩不安。後來和平下來,和平一段時間又開始動盪了,就類似於三國裡面寫的一樣:中國不停地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事實上並不只是中國,全世界都是這樣的。包括我們的生命,一會兒有苦、一會兒有樂,一會兒動蕩不安,一會兒寧靜。如果我們真的明白世間和生命的話,就會發現根本沒有什麼意義,只是臨時地待在一起,重要的是不停地去提升自己的心。
12.〈訓練自己的心跟法相匹配〉
我們作為佛教徒最重要的工作是提升自己的心。活在世間,清楚了解它,別讓世間變成了誘餌。活在世間,理解世間,不黏著於世間,我們的心越訓練就會越來越吉祥,越來越寧靜和平,會對佛陀的法越來越恭敬,越來越堅定信仰,因為發現佛陀的法真的很好,修行之後就會看到結果:苦減少了,苦縮短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是智者所自知的。
我們要不停地訓練下去,要去好好保護自己的心。如果我們可以好好保護自己的心,在碰到高僧大德的時候,他所傳出來的法就會非常細膩。有時,我們幾月或幾年沒有遇見高僧大德,但修行時我們的心寧靜、安住,有覺性,不斷地覺知自己,不斷地保護自己的心,一旦修行在某個地方卡住了,法也可能傳到我們的心,例如,生起一些禪相,生起高僧大德的畫面,聽到他的聲音,會有這麼教導的。如果迷信的話,就會說:「哎呀!高僧大德送心來幫忙啦。」
以前有一個西方人,他生病了,就發願請求世間的天龍護法來幫忙。結果呈現一些禪相,看到一個很瘦的出家人。他的心生起了法喜,就康復了。有些疾病,心有法喜就會消失,有些是不會康復的。他康復後,來到泰國,去朋友家裡玩,看到一張照片,就是那位很瘦的出家人!
他問:「這位是誰?」
朋友說:「是趙坤挪長老。」
他朋友就帶他去頂禮長老。
離去之後,有些人就問趙坤挪長老:「您送心去幫他了嗎?」
長老說:「高僧大德的心就像電台一樣的,不停地放射慈心,瀰漫全球、整個宇宙,誰可以接收到,取決於修行、福報,如果修行好、有福報就可以接收到,類似接收器特別好。」
跟高僧大德在一起,如果我們的接收器壞了,即使我們穿了袈裟也接受不了法,到哪個地方都一樣的。如果我們的心跟法相匹配的話,就可以接收到法。事實上,高僧大德不停地散發慈心,一整天都在散發慈心跟功德,如果眾生把心門打開,就可以接收到,當修行卡住時,就會有些禪相呈現,看到高僧大德來了,跟我們教導法,自己的修行就可以前進,有這樣的情況。
但是,如果我們心地不正、很髒,即使禪相顯現出佛陀來為我們開示,事實上那是魔王在欺騙我們。因此我們的心如果跟魔王相匹配,魔王就會來找我們;如果跟高僧大德相匹配,高僧大德就會呈現出來。事實上,這是我們的心在找高僧或是在找魔王。因此要努力地訓練自己去明白法,去訓練心,直到越來越乾淨,越來越純淨無染,隨時準備跟法相匹配,法就會抵達我們的心。今天就這樣吧! (完)
【註釋】
論上的意門和身門心路過程:
1.有分心→意門轉向→速行心→彼所緣→有分。
2.有分心→身門轉向→身識→領受→推度→確定→速行心→彼所緣→有分。

Posted on: 2021/9/11 11:58
Top


Re: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十講】
#18
版主
版主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十講】(5)
五、煩惱源自於觸以及自殺的業果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21年4月24日
整理:內觀教育禪林

1.〈有新業也有舊業〉

現在染上新冠肺炎的人數比較多,好好保護自己吧。要保持覺性,能待在家裡就待在家裡,但是待在家裡,我們的家人也可能外出而把病毒傳染給我們,…雖然我們不想要,但也會受苦,我們阻止不了。那麼,就好好照顧自己,在能所及的範圍做到最好的程度。最重要的是「守護自己的心」,別放任苦悶、擔心、難過來控制心,否則我們沒得新冠肺炎前先得了精神病。「法」在這裡可以幫得上忙,我們訓練心:有覺性、有[定]、有智慧,來照顧我們的身體,遠離病毒,至少可以讓接觸的機率減少。那些沒有戒、沒有法的人,他們到處去娛樂場所玩,把病毒帶過來傳染給旁邊的人或家人,之後這些得新冠肺炎的病例並不是去娛樂場所的人而是旁邊的人,現在已經傳染開了。雖然我們有戒、有法,到了這一點我們就很難照顧自己了,身邊的人會傳染給我們。但是法,在另一方面還能照顧我們,就是守護心——要怎樣做,心才不會擔心、不會難過、不會鬱悶、不會苦悶。把自己的心訓練好就可以幫助自己,比如,心會感覺到身體不是我[而不覺得苦]。如果得到這個病會死,那是業報在決定作用的。業報有舊業也有新業,舊業導致這樣的結果——我們跟那些沒有戒、沒有法的人一起投胎,一起出生。我們的業報,有新業也有舊業的結果,有些我們迴避不了——當惡業要現前的時候,避免不了,那就要雄赳赳、氣昂昂,以強大的心去面對它。事實上,害怕、擔心幫不了什麼忙。我們不疏忽大意,但是不擔心。那些沒有修行的人是做不到的,那些沒有修行的人會疏忽大意,也會擔心,而我們既不疏忽大意,也不擔心。
無論如何,死是必然會發生的,誰可以永遠活到地老天荒?在我們活著的那一段時間,就充分發揮它的價值,對自己、對別人、對週遭的人,這樣我們的生命就會有價值,不會覺得後悔,要死也不會有什麼遺憾,不會覺得對自己有什麼傷心、遺憾的。有些人沒有行善、做好事,一旦快死了就傷心難過,覺得沒有機會去做好事,這就是[往日的]疏忽大意。
2.〈要看到身心的實相〉

我們不疏忽大意,每天訓練自己,讓它越來越堅強、越來越強大、越來越聰明,讓生命活在當下,這樣就會清涼、會快樂、會幸福,不停地去探究當下的實相。實相僅僅存在於當下,這是最清楚的。
我們的修行在看什麼?事實上看的是身的實相、心的實相,而不只是觀身或觀心。有的人說:修行是觀身或觀心。那個不夠,事實上修行是看身的實相、看心的實相,直到能夠接受實相,知道這個身必然會老、病、死,這是阻止不了,避免不了的。到了時間,必然會老、必然會死的時候,心不會動搖,心很清涼、快樂。心的實相,有的只是變化,命令它一直快樂也不行,禁止它苦也不行,命令它一直好也不可以,阻止它壞也不行,沒有什麼東西真的可以掌控得了的。不停地去觀察、體會,直到看到它的實相。要去看實相,而不是只看身、看心。僅僅觀身、觀心,稱之為「有覺性」。看到身心的實相,稱之為「開發智慧」。因此我們作為佛教徒不只是觀身、觀心,而是要看到身的實相、心的實相。一旦知道實相之後,心就不會有什麼擔心的了,什麼東西會發生就發生吧,但是我們不會疏忽大意,一般的人是做不到的。不疏忽大意就不會擔心。如果疏忽大意就會擔心,就會徹底的迷失了,而我們不疏忽大意也不擔心。好好的去訓練自己。

3.〈理解佛法的譬喻而不迷信〉

另外一個事情:在上個星期,有人來請教隆波說:把自己的頭砍下來供佛,請問這是對的還是錯的?
自殺,無論怎樣都是惡業,沒有例外。誰刻意把眾生(包含自己)殺死都是惡業。如果是出家人自殺的話,出家人的身分立刻消失。最近的新聞是說某居士自殺了,把自己的頭砍下來供佛,他是先還俗的,所以是居士自殺來供佛。自殺來供佛只是一種迷信而已。以前讀了一本[泰國的]彌勒菩薩的傳記。彌勒菩薩的信心很強,他的根器[是信心型的],不是智慧型或[精進型]的那一類,傳記說:他第一次見到古佛的時候,把自己的頭砍下來供佛。對這傳記,我們一定要檢查這是屬於哪一代的經典,如果是巴利三藏經典則可以相信[是古印度傳入的],如果是後人編撰出來,為了要營造他真的有信心,那就不一樣了。
菩薩造的惡業不是惡業嗎?有例外嗎?沒有!如果我們信奉彌勒菩薩,就認為他所做的必然是最好的、是對的,這個是迷信、是愚痴。大家不能忘了菩薩還有可能[因為造了惡業]而下到地獄,所以他所做的不一定都是對的。我們必須要用覺性、用智慧來審視,不能做破戒的事,如果還有做的話,那就不對。…菩薩們有時候還會犯錯,這是正常的。如果把他們的行為都作為榜樣,那是不可以的。我們要以佛陀的行為舉止作為榜樣,只有佛陀的行為舉止[才是圓滿的,稱作明行圓滿] ,這是最重要的。
[已斷煩惱的]阿羅漢有時還會做一些不合適的事情。比如,佛陀時期有一位阿羅漢,為了讓外道不會看不起佛教,所以顯現神通飛到月球上。佛陀就批評他這樣不適宜,而不是不批評。所以,不要[輕易]以某一個人作為自己的榜樣。最圓滿,肯定可以做我們榜樣的,只有佛陀。有些人信奉高僧大德,以高僧大德來做自己的榜樣,高僧大德也會有一些自發的主見,曾做了一些很好的事,如果看到他們做得好就去模仿他,這對我們也有可能不適宜。
所有的聖賢都是批評自殺的,隆波看到好幾個高僧大德開示到關於自殺的問題,比如前一代僧王,他可不普通,他的學問是圓滿的,他說身體是有價值的,要發揮它的價值,如果把它殺死,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那是惡業,而且損失了利益——自己損失了利益,也損失了幫助別人的利益,因此自殺供佛沒有任何的意義,這是愚昧。佛陀想得到人頭嗎?沒有誰想得到誰的人頭,如果把人頭放在鉢裡,他會要嗎?他不會喜歡的。
回來看彌勒菩薩的傳記,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理解:他砍下頭,那個意思是指「砍下自己的我慢」。在那個古佛的時代,彌勒菩薩是一位國王。國王怎樣都會有我慢的,他碰到古佛後,把自己的頭砍下來,這是一種比喻,一種象徵而已,砍下頭其實只是砍下自己的我慢,砍下「我超過所有的眾生的我慢」,這個我慢必須砍掉,能砍掉是最好的。但是如果真的砍下頭的話,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我們看傳記經典裡的故事,一定要看透,看到「法」。砍下頭,其實就是砍下自己的我慢——「我超越別人,我是最厲害的,我是不會對任何人低頭的。」
那個傳記是哪一時代寫的?一定要好好看清楚,如果是早期的三藏經典,可以相信是[古印度的傳說];如果是後期的,有時也會潛藏著法,必須要有智慧地看出[法喻],如果看不出來,誤以為這麼作會有功德,其實這是造了惡業。殺眾生[包含自殺]是不可能得到功德的,是造了惡業,佛教徒必須要以智慧來理解,不要愚昧、迷信,否則相互模仿就不行了。
修行要訓練自己,要有戒、要有[定]、要有智慧。有智慧,最起碼要相信業與果報,相信因、相信果。在真正的正見裡面,相信業、相信果報,不只是四聖諦的四條,要知道因知道果:有這樣的結果是因為有這樣的原因;有這樣的因,所以有這樣的果,因跟果是相互關聯的。相互的關聯還有業與果報,包括「緣起法」,我們修行就會明白這些,就不會愚昧、不會迷信、不會盲目模仿別人,否則大家對把自己頭砍下來供養的人很信奉,其實那是對破戒的人有信仰,那種信仰是不對的。

4.〈發揮生命最大的價值〉

修行一定要用心,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時間不是無限的,在一世的生命有多久呢?我們不知道究竟能夠活到多久,我們不知道時間還剩多少。我們要把剩下的時間發揮最大的價值,對自己有益、對他人有益、對集體有益,去發揮利益,不要破戒、不要破法。如果破戒、破法,無論是為了自己還為了別人,都不能稱之為在發揮利益,而是在造惡業,一定要區分清楚,什麼是惡業?什麼是利益?
每一天,保持覺性去過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那是最殊勝的,無論做什麼,都不停地覺知自己。從一起床,我們的心是怎麼樣子的,身體是怎麼樣子的,不停地去覺知。一起床之後,心想到什麼,心是什麼樣子,去感覺。我們的身體在工作,去看身體在工作,心進去干預,去感覺心是怎麼干預的。

5.〈觀察出真正的敵人〉

比如,隆波以前修行時,去看身體,覺得這個身體太討人嫌了,有的只是苦啊!我們必須上車去工作,要把身體抬著去,如果我們只是用心去工作,就不用把身體抬過去了,這個身體真的是負擔啊!出去吃飯也累啊,賺錢之後去找吃的,要去選吃什麼?…有的人喜歡吃特別辣的,吃了之後心裡很愉悅、很爽,但是身體很苦啊!肚子疼時要排泄,身體方面很痛苦,但是心才是罪魁禍首:心在找快樂但讓身體帶來痛苦,這麼看了之後就會發現,身體並不是什麼好的寶貝,本身就是苦,一直是被心蹂躪、欺負。一起床就開始身體就有負擔,必須排泄、必須洗澡、找吃的、必須打扮、必須走路,這都是身體的事情,包括回到家特別累了,洗澡後要睡覺,都是身體的事情、都是負擔。我們從早到晚都必須照顧它,早期看的時候就會對身體很討厭,覺得這個身體不是好東西。觀來觀去,覺性跟智慧越來越細膩,就看到這個身體是奴隸啊,心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它透過身體找快樂,一直命令身體在做這個、做那個。比如身體去工作很累了,得到了錢,讓身體去找東西來吃,咀嚼,直到排泄,這些全是身體在做,那心呢?很愉悅、很舒服,明顯就在欺負身體,看下去會覺得這個身體好可憐喔,別人的身體也好可憐,有了慈悲,就不會想要殺死身體的。其實最壞的是具有煩惱的心,一直牽著身子跑。慢慢地修行,不停地修行,看到最壞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的心,那才是真正的壞人。進一步修行,看到更深刻後,發現心也不是自由的。開始時,看到身體不是自由的,它變成心的奴隸,接下來,看心呢?發現心也不是自由的,心是煩惱的奴隸,是欲望的奴隸。我們真正的敵人不是別的,就是煩惱、欲望。
這麼照見之後,隆波對煩惱、欲望特別討厭了。然後拼命修行,想辦法要消滅它,並沒有想到要消滅身體,並沒有想到要消滅心,身心都是欲望、煩惱的奴隸。真正的奴隸主,欲望、煩惱在哪裡呢?藏在心裡面。它藏得很深,就藏在我們的心裡。
隆波不停地去觀察、去體會,看到煩惱從胸口冒出來,一旦冒起來之後,及時地知道,煩惱就會滅去,如果沒有及時地知道,就會被它控制我們的心、控制我們的身體去做壞事,讓心想壞的、讓嘴巴說壞的、讓身體去做壞的,那些都是煩惱的影響的結果。

6.〈觀察煩惱躲在何處?〉

隆波想去看煩惱這敵人是在哪裡?
看到是從胸口那邊冒起來的,就緊隨著去看,一旦煩惱冒出來了,然後輕輕地去知道,如果很仔細地盯著,它立刻就斷了,而是用看守煩惱的方式去看它,這是一種新技巧,看到它慢慢萎縮,躲到裡面去了。隆波就跟著追著它去看,它就退到裡面去。當下雄赳赳氣昂昂地想著:即便你逃到龍宮,我也會追到底,什麼龍王都不怕,要看清煩惱是哪裡冒出來的。一旦追進去,它就消失了,最後它會瞬間消失了。看自己的心呢,發現根本沒有煩惱,怎麼辦呢?重新再退出來在外面,一旦接觸所緣又生起煩惱了,追過去又萎縮,萎縮之後就消失了,怎麼追著看都沒有結果,找不到煩惱的源頭。
有一天去清邁頂禮隆布信長老,他一看到隆波的臉,隆波根本還沒有來得及做禪修報告,他就招手說:「知者!知者!出來!在外面,煩惱不在裡面。」
他看到我很愚蠢地在裡面找煩惱,煩惱是從心冒出來的,他說:「煩惱不在裡面,煩惱在外面。」
他教的很簡單:煩惱在外面,不在裡面。但明明是從心裡面冒出來的啊,隆波想:「他說在外面,一定在外面。一定是自己誤解了。」高僧大德不可能錯的,這裡的每一位高僧大德可不一般呢。

7.〈煩惱源自於觸〉

此後,隆波就繼續觀察煩惱是從哪裡生起的?
眼、耳、鼻、舌、身、心,接觸了外在的東西(外境、所緣),也就是色、身、香、味、觸、法,全部都是外在的,法也是外在的所緣,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心一旦接觸所緣就生起感覺,有苦、樂的感覺生起,有不苦不樂的感覺生起,而後在心裡面有煩惱冒出來。在煩惱冒出來之前,其實心已經工作好幾個階段了。
比如,眼睛看到畫面,有信號送到心裡,翻譯所看到的事物的含義,一旦看到含義之後就去界定:「這個好、這個不好,這個苦、這個樂,這個喜歡、這個不喜歡」之類的,然後心才生起煩惱。這過程我們自己無法決定。[眼睛看到畫面後]在心裡面生起苦或樂,生起善或不善,我們是選擇不了的。
隆波觀察到:啊,煩惱並不是從[有分]裡面生起的。隨著去找它的源頭:事實上,煩惱源自於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由於觸生起感受,由於受生起愛欲煩惱,由於愛欲生起執取,由於執取生起「有」,由於「有」就會對眼、耳、鼻、舌、身、心抓取,這就是「生」。由於「生」就會有苦。要慢慢去看,慢慢去學習、探究。
比如,心一接觸到所緣(色、聲、香、味等)之後,能夠翻譯所緣的含義:「這個畫面漂亮」,心滿意,有快樂生起,一旦有快樂生起,貪心就會摻雜進來,貪心是跟快樂同步生起的。對所緣快樂,立刻有欲望緊隨而至,有貪心生起了,稱之為「欲愛」。想讓所緣常常生起,想讓所緣的生起一直待著,稱之為「有愛」。有時候接觸到所緣之後,苦受生起來,對所緣不喜歡,稱之為「無有愛」。接觸到所緣,翻譯之後不滿意,很憋悶不爽,瞋心就摻雜進來,瞋心是緊隨著苦的感受生起的,是有因果關係的,它們是一起冒起來的。我們區分不了誰先誰後,但是如果我們慢慢地去觀察,按照佛陀的教導去觀察就會知道:有感受,煩惱就會摻雜進來。
但是煩惱不跟感受摻雜進來可以嗎?可以!如果覺性生起的話。如果覺性生起,有感受時就只是有感受。但是絕大部分的人是沒有生起覺性,而是生起了煩惱,這稱為[不善]的「速行心」。
善或不善的速行心源自於對所緣覺得滿意或不滿意。所緣給我們帶來快樂時,貪心就會摻雜進來;所緣給我們帶來痛苦時,瞋心就會摻雜進來;不明顯的所緣給我們帶來不苦不樂受時,癡就會摻雜進來而迷失。

8.〈真正的奴隸主〉

我們的敵人一旦來了,我們就會小心,開始注意;心也是一樣,如果是我們不喜歡的人,就會注意他。…對特別恨的人會特別關注他,對特別喜歡的也會特別關注他。如果是沒有什麼感覺的,就不會去關注他。例如,跟我們在一起很久的先生或老婆,沒什麼感覺了,老婆為了讓先生關注自己,去做了頭髮,買了新衣服,化一下妝,接著跟老公聊天,老公看了根本不知道她今天美容了。心也是這樣的,對不明顯的所緣,或對一再重複的所緣,都沒什麼感覺,不苦、不樂、不好、不壞,心是迷失的,這是屬於癡的煩惱,是很難覺察到的煩惱,要慢慢去觀察、體會。
煩惱是源自於「觸」,不是在有分心之內深處,在有分心裡面是找不到的,因為它是沒有任何痕跡的,它是完全跟我們的心水乳交融的,變成一體的,沒有任何一個明顯的爆破點。修行之後把[五蘊]不斷地分離,發現欲望和煩惱不是心,而且是很壞的,它是心的真正奴隸主。所以,佛陀悟道時才會對欲望打招呼說:
「製造家的主人(指欲望)!我現在開始認識你了,你再也不可能為我創造房屋了!」
煩惱就是罪魁禍首,因此身體不是罪魁禍首,心不是罪魁禍首,它們是被欺壓的對象,身體被心欺壓,心又被煩惱欺壓,因此我們的敵人,並不是身、不是心,而是煩惱。

9. 〈用智慧戰勝煩惱而不是用自殺〉

我們一直在怪別人,怪別的事物,包括賺錢;沒有錢用了,就會怪這個、怪那個,然後說在泰國沒有工作做[所以沒錢賺]。泰國有這麼多失業的人,但是為什麼要有兩三百萬的外國移工來泰國工作呢?我們失業是因為我們不想工作,想舒服。我們只愛舒服,沒有及時地知道自己的煩惱(貪玩、懶惰)。一旦沒有自己想得的舒服快樂,就找藉口罵這個、罵那個,沒有可罵的,就罵新冠病毒。但是病毒並沒有動機要來傷害我們,是我們把鼻子伸出去,把它吸進來的。
因此我們要努力修行,不去怪罪別人、不去怪罪別的事物,要及時地知道自己的煩惱是我們最重要的敵人,以覺性跟智慧來戰勝它,而不是用愚痴的方式跟煩惱戰鬥。用愚昧的方式去戰鬥,比如,砍下自己的頭以為可以戰勝煩惱,認為有頭就會想,砍下來就不想了,煩惱就不會生起了。…把頭砍下扔掉,這是最不聰明的了,這是清除最有價值的東西,失去了可以提升自己的機會。

10.〈自殺的業和果:有臨死業和慣行業〉

高僧大德們開示說,絕大部分的人自殺之後,都會由這惡業而生到地獄。有的人覺得活著很苦就去自殺,然後呢?他會下到地獄,一邊走著不停地哭。他不是被誰關在地獄,這地獄是自己心裡面構建出來的,他不停地生生死死,不停地重複自殺,沒有任何優點,帶不來好處。如果有好處,佛陀早就教了。自殺是惡業,誰作了都是惡業。
但是問:凡是自殺的人都下到地獄嗎?
不一定。有一種業稱之為臨死業(這是在「臨死速行心路過程」生起之前,所憶起的業或所造的業,例如,性格惡劣者如果憶起以前所造的善業而生起善心,則他有可能投生到善趣而不生到惡趣;反之亦然)。在臨死[速行心路]之前的不善心,藉由憶起以前所造的善業,可以翻轉為善心(因而不投生到惡趣),但是這種機率特別的小。一般人在臨終時,由於慣行業(平時習慣作的業)的成熟而得果,[因而習慣於惡業者大都將投生惡趣]。
再問:在自殺之時,不善心翻轉變成善心的情況,有嗎?
有。在三藏經典裡面提到:在佛陀時代,有一位比丘的修行進步了又退步,來回幾次,他覺得真的浪費機會啊,明明跟這麼殊勝的佛陀在一起、跟阿羅漢聖者們在一起,為什麼自己沒有辦法跟別人一樣離苦呢?…在三藏經典的註釋說,他特別可憐自己,就用刀片自刎;在臨死之前,還有一點時間,他就想到:「我出家後也不是沒有任何美德:出家後我從來沒有破戒,戒律怎麼規定我都按照做。」他想到自己的戒沒有缺失:「我沒有指責過自己,同修也沒有指責過自己,佛陀也沒有指責說我的戒不好。」
他的這種思維稱作「戒隨念」。思維後,他內心快樂(同時生起了善心),一瞬間就有了定,這定並不深,屬於近行定,接著他看著自己的身體正在死去,他的心安住並保持中立,放下了身、放下了心,放下了五蘊,在臨死之前就證悟阿羅漢了。
這位比丘沒有貪心,他的戒很好,當他的心安住起來有了定,然後審視:「這個身體不是我、我的,只是世間的資產,現在要還給世間了」,最後他既放下身,也放下心,所以就證悟成為阿羅漢了。
當時一些比丘問佛陀:這位比丘投生去哪裡了?
佛陀說:他已經證悟阿羅漢[而不再輪迴了]。
自殺時證悟阿羅漢的例子並不是沒有,但這種機率特別低。後來,佛陀就禁止自殺,如果模仿的話就下地獄,因為是以貪心去做的,以為自殺後就會證悟阿羅漢。這是不會證悟的,因為有了貪心。[泰國]後期的經典有講到,往昔的彌勒菩薩砍下自己的頭供佛,沒有誰去註解這行為,也許是好,也許是不好,都有可能,但是當時的彌勒菩薩肯定沒有證悟阿羅漢,如果證悟阿羅漢的話,就不可能成佛了。所以別愚昧、別迷信。自殺者絕大部分都是到惡道去的。…(完)
【註釋】
依據南傳論典,由業產生果報的次序,有四種業,即:一、重業;二、臨死業;三、慣行業;四、已作業。
(1)重業:這種業非常的強,必定會產生下一世的結生,沒有任何其他業可以阻止它。在善的方面,屬於重業的是禪那。在不善的方面,屬於重業的有五無間業(逆罪)與不能改變的邪見。五無間業是:弒父、弒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及分裂僧團。若人培育了禪那,但在過後造了任何一種逆罪,其善業即會被該惡業阻止,且後者必定會成熟而導致下一世投生到惡趣裡。例如:佛陀的表兄弟提婆達多深具野心,(想要代替佛陀領導僧團,而在該念頭一生起,他即)因此失去了神通。過後他再傷了佛陀與導致僧團分裂,而因後者之業在死後墮入阿鼻地獄。但若人是先造了任何一種五逆罪,他過後即不可能證得禪那或出世間法,因為該惡罪形成了一種無可抗敵的障礙。這是為何當阿闍世王在聽佛陀開示《沙門果經》時,雖然擁有一切證悟須陀洹道的因緣,但卻不能證得須陀洹道果,因為他之前已殺死了自己的父親頻毗沙羅王。
(2)臨死業:這是在臨死之前所憶起或所造之業,也就是在臨死速行心路過程即將生起之前所憶起或所造之業。若性格惡劣者在臨終時憶起以前所造的善業,或在當時造了一件善業,他即可能投生至善趣;反之,若有個善人在臨終時憶起以前所造的惡業,或在當時造了一件惡業,他即可能投生至惡趣。這是為何在佛教國家裡,提醒臨終者以前所造的善業或勸他激起善念,已成為一種傳統。
在沒有重業之下,一般所造的臨死業即會決定下一世的投生至那裡。但這並不意謂該人能夠免除以往所造的善業或惡業,在諸緣具足時,這些業也能夠產生它們的果報。
(3)慣行業:這是習慣上時常造的善或惡業,在沒有重業與臨死業之下,一般這種業即會決定下一世投生到那裡。
(4)已作業:這是所有不包括在上述三種的業,在沒有重業、臨死業與慣行業之下,這種業即會決定下一世投生到那裡。



Posted on: 2021/9/7 6:42
Top


Re: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十講】
#19
版主
版主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十講】(4)
四、修行的三條路線 (觀心必須要有戒和定)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21年4月10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1.〈世間一切都是有因有緣的〉
現在[疫情期間]最重要的是自保,保護自己,不要去攀緣,如果必須要跟人有接觸的話,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如果我們有「法」,不去攀緣,就保險多了,我們沒有不良的生活習慣,也可以保險很多。「法」是非常時髦的,可以一直使用,包括世間的。如果有「法」,我們就非常保險、安全,除非是惡業現前了,碰到我們的親人、朋友,不小心把病毒傳染給我們,那是屬於惡業現前,因此無論發生什麼,不用受到驚嚇。很容易受到驚嚇的不是佛教徒。[世間]一切都是有因有緣的,不是隨順我們心意的,包括修行也是隨順因緣的,不是隨順我們心意的。有時候我們想這樣修行、想那樣修行,有時吸收太多的訊息:這個老師這麼教、那個老師那麼教,相互衝突,聽多了反而不會修行了。如果我們真的了解佛法的原則就不會受到驚嚇,包括每個道場的修行為什麼不一樣呢?[因為]修行可以分為三條路:1.以[定引領慧]。2.以[慧引領定]。3.[定慧同步]進行。

2.〈修行的第一條路線:以定引領慧〉
有些很棒的高僧大德,不是說他不棒,如果他曾經是以[定引領慧]修行,他教弟子時就會強調這一點:必須要以[定引領慧]。怎麼以[定引領慧]呢?首先,必須要先得到禪定(安止定),心必須來到「一境性心所」,獲得知者的心。知者[的心],可以有兩種方式來獲得。
第一種(獲得知者的方式):以往的高僧大德走的路就是入定,能夠入到「安止定」。比如訓練時,有的人開始先觀呼吸,吸氣到腹部,而後漸漸變淺到鼻尖的地方。有的人就教導直接觀鼻子那地方的呼吸。我們一聽就迷糊了,為什麼呼吸那麼長卻直接觀鼻子那地方呢?相互衝突,究竟誰是對的?最後呼吸會來到鼻尖這地方,如果我們直接就觀鼻尖這地方的呼吸可以嗎?可以的,因為呼吸都會經過鼻尖的。呼吸長知道、呼吸短知道、呼吸停也知道,心意要堅決聚焦在單一的所緣。我們觀鼻尖這個地方,在沒有打壓的情況下,心沒有跑到別的地方去,已經有定了。如果我們繼續訓練,心集中生起了喜、樂,也不迷失,[就來到初禪]。如果聚焦於呼吸,看到心跟呼吸打成一片依然是負擔,就放下呼吸,[放下尋伺],逆流來找心,這樣來到二禪,可以獲得非常強大的知者。二禪、三禪、四禪、五定、六定、七定、八定,都有知者。如果心越來越寧靜,身體會消失,世間滅去,只剩下覺知在,接著開始看到空是被覺知的對象,進入到第一個無色界的「空無邊處」;進一步的修行,知者依然在,空是被覺知的對象,讓心回來看知者,知者變成所觀,不停地無止境重疊,這屬於第二個無色界的定,稱之為「識無邊處」,但是覺性依然沒有斷,如果覺性一斷就會變成邪定。進一步去觀,看到心跟空在一起是負擔,回過頭來觀知者,知者又會不停地重疊,也是負擔,就把這兩個都放下,即放下能觀也放下所觀,有覺知在,不抓能觀也不抓所觀,這就進入「無所有處」,這是屬於第三個無色界的定。覺性依然沒有斷,接著[以無所有處心為所緣],這時想蘊就會開始變弱,類似開始迷糊了,但是覺性依然沒有斷,[這是第四個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定]。心入定來到二禪、三禪、四禪、五定、六定、七定、八定,一旦從禪定退出來後,可以獲得非常強大的知者,心會安住變成知者,但是不會超過七天,不管怎樣,知者是無常的,依然也是演示三[實相]的。從禪定退出來,心抽身出來,知者安住獨立凸顯後,就可以去開發智慧,這是[定引領慧]的原則——出定之後,就透過觀身或觀感受來開發智慧。如果根器細膩,就觀感受。如果根器還不細膩就觀身:看到身體不是我,身體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沒有一個我。不停地觀身,接下來會看到身體不只是身體,同時還有感受,一會這裡痛、一會那裡酸、一旦鬆開了,會覺得身體的感受很舒服,但是有些感受也會苦,進一步會看到這些感受來了就走,自己來自己走,感受同樣也是演示三[實相]。身體演示三[實相];感受也是演示三[實相]。
[以定引領慧]的路線,就是這麼走過來的。
我們知道這樣之後,如果我們可以入定,就去用功,出定之後就來觀身。此時為什麼不觀心?因為從禪定退出來後,心是一動不動的,很舒服、空空的,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觀,因為心沒有什麼變化,所以來觀身。在經典裡才會教導說:「身念處和受念處適合奢摩他型(修止或禪定)的行者。」他們的修行完全符合經典所說,是符合這類人,這角度是正確的,[以定引領慧的所緣是身和受]。

3.〈剎那定和獲得知者〉
我們現在這個時代的人,不太能夠入定,是屬於[定]很短,一直很散亂的人;一整天工作都要用到思維,整天想這個、想那個。心一直想就會散亂,想來想去,就會一直卡在念頭和見解裡:「這個是對的、那個是錯的」,有很多的看法、很多的見解。如果入定的話,是入不了的。所以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入不了定,一百個、一千個修行人找不到一個人能入定,絕大部分都做不到。做不到!我們不用受到驚嚇,也不用去對抗。…佛陀不是只教導一種以[定引領慧]的法,他還教導以[慧引領定] 的法。問:以[慧引領定]時,開發智慧前必須要用定嗎?必須要用定,但是這個[定]是屬於「剎那定」,並沒有來到「安止定」。第一類的定是來到安止定,從安止定退出,來到近行定,去思維身體,以近行定的力量就會看到身體會斷裂(分解),變成光明,這是依靠近行定。還有第二類的[定]叫做「剎那定」。「剎那定」並不源自於入定。剎那定是很容易生起的,什麼時候我們如果有覺性,如其本來面目的觀到[現象的一剎那],就生起剎那定。有覺性地知道現象,比如,隆波田長老教導做手部動作,不是讓心跑到手上,他說是在搖醒知者,意思是說要把知者喚醒——看到身體在動,心是觀者(這是第二種獲得知者的方式)。只要這樣用功,動來動去時,心跑去想了,隨著知道心跑去想了,及時地知道這[現象]。色法在運動時,心跑去想了,我們如其本來面目的知道[心跑去想了],心就會生起剎那定,心就會自動自發地安住,[生起知者],如此覺性生起,[定]也生起了,這是第二類的[定],這是適合心一直想的人的修定方式。

4.〈隆波觀心開發智慧的心得〉
隆波小時候就開始修行禪定,後來見到隆布敦長老,他教導隆波觀心來開發智慧。隆波的根器與本性是不會輕易相信什麼的,是特別有自己看法的人,譬如,誰說有個高僧大德特別棒,隆波會說:「他很好,但是是否適合我們是另外一回事。」隆波的心就是這樣的。又譬如,隆布敦長老說:「你相信了嗎?」隆波說:「還不能相信,因為還沒有看到。我還沒有看見,但是我會用功去實踐。」因此,不會因為高僧大德說了就立刻相信。觀念型、知見型的人就是這個樣子的。
隆波一旦觀心,由於適合自己的根器、秉性,心很快就變化,變得很快,而且不在自己掌控的範圍,看到一些奇怪的東西,控制不了,繼續努力去觀,觀了又觀:「為什麼心是這個樣子的呢?」不停地觀下去,看到心時苦、時樂、時好、時壞,不停地盤旋變化。觀來觀去,有時候心會集中下來。曾經集中很深,直到身體都消失了——在觀心時,看到心生起擔心,觀下去,擔心滅掉,身體滅掉,世間滅掉,只剩下單一的心。
然後去頂禮隆布敦長老,跟他講說:「我在觀心,開始有點模糊…。」
他說:「內心入定了。」
隆波就問:「長老!我沒有打坐,我只在觀心的變化。」
他說:「觀心啊,會自動自發地得到禪定。」
因此開發智慧同樣也可以獲得禪定,但是要想能夠開發智慧之前必須要先有基礎的[定],也就是剎那定。剎那定,是來自心一迷失,就知道心迷失的一瞬間,會獲得暫時的知者。要去訓練:迷了知道、迷了知道,知道得非常頻繁,知者可以很頻繁地生起,知者可以保持不停地生滅、生滅,但不會保持七天的,可以保持七秒鐘就已經很棒了。因此,知者是仰賴於心迷了知道的一瞬間,安住起來,去覺知什麼就會看到那個地方沒有我。尤其是看到念頭生起非常快,一會好一會兒壞、一會兒貪一會兒不貪、一會兒生氣一會兒不生氣、一會兒迷失一會兒不迷失、一會兒散亂一會兒不散亂、一會兒萎靡不振一會兒不萎靡不振,就是這麼不停地去觀察。
心念處後面的八種心【註:廣大的心,了知為廣大的心。不廣大的心,了知為不廣大的心。有上的心,了知為有上的心。無上的心,了知為無上的心。專一的心,了知為專一的心。不專一的心,了知為不專一的心。解脫的心,了知為解脫的心。未解脫的心,了知為未解脫的心】,對於入定的人可以看到,比如有時候心有[定],有時候心沒有[定],有時候心沒有進入安止定,有時候心會進入安止定,有時候心會進入近行定,這是曾經入定的人來觀心,他們先已經有禪定了,來觀心的話有時就可以直接入定,可以來到很高的定,甚至來到八定都有,不是沒有。
但是絕大部分的我們沒有入過定,[只能靠剎那定]。剎那定是一瞬間、一瞬間的,迷了知道、迷了知道、不停地迷了知道,一瞬間、一瞬間的,接下來越來越頻繁地知道,保持知者就可以看到感覺、念頭都是來了就走,更粗糙一點的會看到身體也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也不是我。包括身、受、心,也包括行蘊,[都不是我]。
觀心可以涵蓋所有的禪修,隆布敦長老開示說:「八萬四千個法蘊都是來自於心,不會來自別的地方。」

5.〈修行的第二條路線:以慧引領定〉
如果我們入不了定,就訓練某一種禪法,在心迷失的時候及時地知道,比如觀呼吸,吸佛、呼陀時,心迷失了知道、迷失了知道,所強調的是心。最後心會安住起來。一旦心安住起來,[獲得知者],我們就可以開發智慧。透過看到心的運動變化來開發智慧:心快樂生了就滅去,心痛苦生了就滅去,不苦不樂生了就滅去。心散亂、貪、瞋、癡生了就滅去。可以進一步看更細一些:看的心生了就滅,聽的心生了就滅,去聞的心、去嚐的心、去感知身體接觸的心、在心裡面演繹造作的心,也是生了就滅,這是開發智慧。用這樣的方式,觀一個瞬間、一個瞬間,當下這一刻,迷失了覺知,迷失了覺知。不停地去訓練,最後心就會集中,一旦戒、定、慧的力量夠的話,心就會自行進入安止定——即使以前沒有入定,[證悟時]也會自行入定,此時聖道會生起。凡是聖道只生起於禪定裡,不會在禪定之外,必在初禪、二禪、三禪、四定、五定、六定、七定、八定這八個禪定之一生起(慧解脫者的聖道必在初禪生起),這就是以[慧引領定]的人所走的路。

6.〈以慧引領定時的所緣〉
開發智慧須有基礎的[定],用一瞬間、一瞬間的[定]開發智慧,適合的禪修所緣是「心念處」和「法念處」。首先我們先選擇心念處:「心貪了知道、心不貪知道、心生氣知道、不生氣知道、心迷失知道、心不迷失知道、心散亂知道、心萎靡不振知道」,先這樣去知道。
「心念處」和「法念處」適合於毗鉢舍那型的行者,[這是以慧引領定]。
「身念處」跟「受念處」適合於奢摩他型的行者,因此開始適合的是[定引領慧],這是屬於奢摩他型的行者。
我們入不了定,就應用我們擁有的事物,以[慧引領定],適合以[慧引領定]的禪修所緣是「心念處」和「法念處」,但是這兩個有不一樣,「法念處」要知道運作流程,比如說觀五蓋(貪欲、瞋恚、掉舉等),在[強的]貪瞋癡之前,先會有五蓋,五蓋也是有源頭的,要直接知道它的根源,知道它的運作流程。比如貪欲,並不是僅僅看到貪生起了,還要進一步看得更深,心有導向貪的思維(不如理作意)才會有貪,而且有隨煩惱(貪隨眠)。當六根跟六塵接觸,心迷失在導向貪的念頭裡面,貪心才會生起來,如此看得很細,而不是只看到貪心生了就滅,瞋心生了就滅。只看到貪心、瞋心生了就滅,這是不夠的。人的智慧更加細膩時,就會直接觀到「法念處」,它會自行進去的。比如,善法生起,無貪、無瞋、無癡,不是只看這個,會看到更細、非常重要的善法,那就是「七覺支」。比如「念覺支」是為了開悟的覺性,不是普通的覺性,這是為了解脫,純淨無染的。「心念處」和「法念處」是不一樣的[層次],解說起來很複雜,目前要選我們能夠做得到的,先修「心念處」:心一會兒貪、心一會兒不貪、一會兒生氣、一會兒不生氣,不停地去觀下去。如果心特別得散亂,什麼都觀不了,那就回來修習奢摩他(止),即使我們以智慧來走,[定]也是必須要修的。

7.〈獲得知者的方式〉
要去經行、打坐,在固定的形式裡用功。隆波害怕大家受到驚嚇(不知如何修),所以先教導固定形式的用功,固定形式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這樣不斷地去用功,讓心寧靜在單一的所緣獲得休息,即使來不到禪定的狀態,只是暫時跟單一的所緣在一起,類似晚上開車開到加油站瞇一會兒(休息),而後繼續開車。這種休息方式必須嗎?必須!如果心沒有休息的話,心是沒有力量的,因此才說必須要有[定]。比較淺的定是「剎那定」。一旦我們的心有了剎那定,有力量了之後就可以獲得「知者」了。獲得知者有幾個方式,一個是進入禪定,來到二禪獲得知者,另外一個方式是以覺性去知道當下正在呈現的[現象],如此也可以獲得知者,但是品質是不同的。源自於禪定得到的知者非常強大,可以待好幾天,但是不會超過七天;源自於觀一個瞬間、一個瞬間的現象所得的知者,它的壽命很短,很快就消失了,又變成迷失者,經由頻繁地訓練,一直到知者好像一整天都可以獲得,就會看到心不停地在運動變化。觀心的時候,經典裡只說:「心有貪、瞋、癡等」;有時會看到「心有快樂、心有痛苦、心有不苦不樂」,這是屬於心方面的感受。心方面的感受在看的時候不用先入定,但是觀身體方面的感受,如果沒有禪定先作基礎的話,會苦得受不了,因此[觀心的受和觀身的受]完全是不同的路線。
問:以上兩個路線,哪個路線是正確的?兩個路線都是對的,因為佛陀教導過以[定引領慧]和以[慧引領定],佛陀都教導過。

8.〈修行第三條路線:定慧同步〉
另外,佛陀還教導過第三個路線,就是[定慧同步]進行,要做到的話,那個人一定要先修定,而且一定要修到四自在【註:入定自在、住定自在、出定自在、於定中觀心自在】,要擅長於觀心。為什麼必須要強調心?因為入定的時候,心已經放下了身體,沒有身體可觀,跟心在一起了。來到無色界定,則沒有身體作為背景。真正的重點在於心:在禪定裡面開發智慧時,我們要觀什麼?要觀禪支的生滅,…會看到,尋生了就滅,伺生了就滅,喜生了就滅,樂生了就滅,一境性也是生了就滅,本來是捨受,一會兒就變成樂受,不停地變來變去,心在禪定裡面起起伏伏,這樣在禪定裡面開發智慧,而不是打坐之後,看到鬼、天神、天堂地獄之類的,那並不是在禪定裡面開發智慧,那並不是處在禪定裡,看到鬼、天神的心是處於近行定;真的入到禪定的話,心是不會捕捉到外面的所緣。今日可以找到修這方式的人是很難的,是很少的。隆波絕大部分的弟子都是屬於沒有禪定的人,是以[慧引領定]的那一類。真正修習[定引領慧]的人雖有,但是不多——如果喜歡去修的話,絕大部分會去森林或山洞找高僧大德去訓練禪定。至於在禪定裡面開發智慧[定慧同步]的人,隆波只看到一位名叫昆南的人,他具有四自在,而且非常嫻熟於在禪定裡面開發智慧,看到內在的[現象]不斷地生滅、生滅。那是很難修的,它的難度勝過於入定之後出來開發智慧,在所有的禪修裡面這是難度最高的。我們去做我們做得到的。

9.〈這時代的人意見很多〉
這個時代的人特別喜歡想,看法很多的人是不是真的很多?試著上網看一看臉書之類,就會看到有意見的泰國人很多,不知道其他國家的人如何?我們看到泰國人所說的,看起來什麼都懂,事實上什麼都不懂。比如,政府努力不讓西方人來泰國,因為他們的國家現在疫情很亂,他們喜歡逃來泰國,除了帶來麻煩,同時把病毒傳進來,政府就努力加強限制、盯緊。有人就攻擊說:沒有尊重人權;如果開放的話,這些人就說:政府不懂保護自己的國家,要浪費多少資源去照顧。他們對每一個事情都罵,看問題看得很膚淺…。假設要罵政府,罵不出所以然的時候,也會罵:為什麼政府不提倡吃水果蔬菜?罵別人,也罵政府,罵罵罵,唯一不罵的就是自己。這樣,戒已經壞了,更別說觀心,是觀不了的,因為沒有戒。因此到處罵人的,一整天只有自己很好,心特別散亂,也沒有戒。這些人別藉口說他是隆波的弟子,因為不會觀心。觀心的行者一定要有戒,也必須要有基礎的[定]。如果沒有戒和定的話,只是散亂,一直散亂而且很煩,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行,不停地找麻煩,這類人不是修行人,放他們去,絕大部分都是這樣子的。

10.〈這時代的人適合以慧引領定〉
早期真正修行的人,以[慧引領定]的人是不多的,但是現在這個時代,比以前還多,在三、四十年以前(約1983年),隆波跟隆布敦長老學法有一定基礎了,然後去頂禮隆布蒲尊者。隆布蒲尊者說:「你要去弘法,跟你性行相同的人有很多,他們如果沒有聽到以[慧引領定]的法,就會浪費機會。」
隆波聽了才出來弘法,最開始是寫文章去投稿,寫了兩三篇,已按照高僧大德的吩咐去做了,寫完不想攀緣,想自己修行。慢慢周圍的人看到文章,就說:「怎麼這跟別人的不一樣呢?」看起來很透亮,很快樂。他們有興趣就來問,我就告訴他們,我不會無緣無故的跑去跟他們講。
隆波從來沒有看到誰就主動去找他說:「你的心是這個樣子的」,想要他敬佩我。如果是那樣的話就已經不是修行人了。
因此要好好觀察自己,如果無緣無故去教別人的話就不對了。別人沒有問,到處想去教導這個人、指點那個人,那是煩惱在心裡癢,那是毗鉢舍那的雜染(觀障)。如果心裡特別癢,特別想去教法,這時要打坐修定才會消失,因為是一種觀障。如果一看到誰就說:「你的心是這個樣子的,誒,為什麼有鬼跟著你走呢?」這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11.〈觀心的訓練次第〉
因此觀心的人,首先必須要有戒;心特別散亂的話也不行,必須要有基礎的[定]。戒必須持守,每天必須做固定形式的練習(如,打坐觀呼吸、經行),去訓練心跟自己在一起。如果心一直走神,如何觀呢?心一直散亂,觀什麼呢?[一般人只]觀色、身、香、味、觸、法,不會回來觀自己的心。我們真正能夠回來看自己的心,必須要不散亂,因此我們要訓練,而不是說:「觀心不用打坐、不用經行、什麼都不用做。」問:打坐、經行是修行嗎?那只是外殼,真正的修行是培養覺性,有覺性就是有修行。沒有覺性,就是沒在修行,即便經行一個晚上也沒在修行,那是在修苦行,折磨自己。一定要區分清楚。
我們在固定形式用功,培養覺性,去覺知身體呼氣、去覺知身體吸氣,這是在訓練覺性,心若跑到別的地方去沒有覺性了,就會忘記身體正在呼吸。經行時,看到身體在經行,看到身體在走,心是觀者;一旦沒有覺性,心跑到別的地方去了,要知道自己的心跑了,有覺性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那才是真正的在修行。如果只停留在有覺性地覺知手、腳、腹部,那依然還不懂事,沒有實義。如果修行還沒有抵達心的話,還沒有抓到修行的實質。
在固定形式裡面用功,其實就是修習某一種禪法,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例如,在觀呼吸時,心跑了知道,心跑去緊盯呼吸也知道。在經行時,心跑去想知道,心跑去緊盯腳也知道,只是輕鬆自在地去觀、去感覺,不要緊盯,輕鬆自在地看到整個身體在走,這樣才好。如果看到腳,心聚焦在腳上面,絕大部分是迷失去緊盯了,什麼時候不緊盯,那些被壓制的煩惱就會出來很多,因為壓制很久了。
必須去用功,去持戒。觀心以[慧引領定]的話,五戒必須要有,不胡說八道。胡說八道的話,戒就會壞了。比如,喜歡發表政治方面的意見:這個方面的意見、那個方面的意見,戒就會壞掉,心散亂了。那不是我們的職責。因此努力的去訓練,好好的持戒,在固定形式裡面用功,及時地知道自己的心,好的[定]就會生起,雖沒有入定,但是可以獲得「剎那定」,會越來越嫻熟,比如,吸佛呼陀時,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接下來心跑的一瞬間馬上就會知道,剎那定就會生起。因此在固定形式上用功,我們的剎那定就會越來越快地生起,快到甚至是持續像一條線。譬如,把鉛筆拿來劃一條直線,看到是黏在一起的,把放大鏡放大好幾倍去看,就發現是一個點、一個點,並沒有黏成一條線,同樣的,剎那定的每一點、每一點,越來越頻繁的話,會覺得是一直線,會看到[定]是連續的,因此在固定形式裡面用功,就可以獲得這個[定]。之後就去開發智慧:心是苦、是樂、是好是壞,不停地去觀察、去體會自己心的運動變化。心念處適合的是觀念知見型的人,適合的是純毗鉢舍那(純觀)的行者。開發智慧時,最初是沒有入定,最後階段肯定都會入定:如果戒、定、慧夠的話,到了某一點,心就會自行入安止定,聖道就會生起,不會不生起的。

12.〈分清不同的修行路線〉
很嫻熟於禪定,具有神通的阿羅漢是透過禪定的路線走過來的,純觀行者是比不過這些具有神通的阿羅漢的,除非前世是有入定。在禪定裡面開發智慧可以有很多副產品(神通等)。但是像我們這樣的純觀行者,觀一個剎那、一個剎那[的身心現象],能讓自己脫險(離苦)就已經很好了,如果證悟到阿羅漢的話,這稱作純觀的阿羅漢(慧解脫阿羅漢),只是有些人累積的波羅蜜會比這個更多些。在過去佛陀的時代,阿羅漢們大多屬於純觀的阿羅漢,而不是那些神通很厲害,具有三明、六通、八解脫的阿羅漢(俱解脫阿羅漢),我們不是那種根器,我們絕大部分是以[慧引領定] 的人。
今天所說的太難嗎?如果我們了解整個修行的概貌圖,就會知道修行主要有三條路線:1.以[慧引領定]。2.以[定引領慧]。3. [定慧同步]進行。有這三條路線,因此當我們碰到一位高僧大德這麼教導,為什麼跟另外一位不同呢?因為他們教導的是不同的路線,他從哪條路線走過來,就喜歡教導那條路線。如果我們會修行,就不會有疑問了,我們一聽就明白,但是如果我們的心很狹窄,就不會明白別人。好!今天就到這裡吧。(完)

Posted on: 2021/8/20 14:03
Top


Re: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十講】
#20
版主
版主


【隆波帕默的內觀開示十講】(3)
三、最簡單的修行方法是什麼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時間:2021年02月27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1.〈修行是有次第的〉
修行是有因有果的,它是有次第的,不能無緣無故就能「放下心」,那是做不到的。有居士來請教隆波說:「修行必須要放下心,對嗎?」對,但不是現在!起步的階段不用談到放下心,要先清除邪見。「我」是有還是沒有?我們錯誤的見解是以為「我」真實存在,以為這個身體是「我」,因而在苦樂的時候,變成了「我苦、我樂」、「我記得、我好、我壞、我貪、我瞋、我癡;我看、我聽、我聞、我嚐、我感知身體的觸、我想…」——全部都有我,每一個地方都有我。因此起步的階段,先不用去清除心(放下心),必須先有知者的心、觀者的心。至於清除知者的心那是修行最後的階段。
起步的階段要先持五戒,然後去訓練修行的工具,也就是提升覺性、提升[定]。每個部分不是很輕易就能提升起來的。關於覺性,大家以往習慣於沒有覺性,我們想要提升到覺性自動自發地生起,這不是很容易的事,必須拼命去訓練,訓練什麼?去修習四念處。修習四念處的起步階段會讓我們獲得覺性,後面的階段會讓我們獲得智慧。
2.〈訓練生起覺性〉
不停地去訓練,觀看[身心現象]:比如身體呼氣覺知、身體吸氣覺知,身體行住坐臥覺知、身體動身體停覺知、有快樂有痛苦在身體裡面生起要去覺知,有苦、有樂、有不苦不樂,發生在心裡面也要去覺知,不停地緊隨著去知道、去看見。心貪了知道、心不貪也知道、心生氣知道、心不生氣也知道、心迷失知道、心有覺知自己而沒有迷失也知道、心散亂也知道、心萎靡不振也知道。心有近行定知道、心有安止定也知道——但是大家還沒來到這個境界,大部分都僅僅只是知道心貪不貪、生氣不生氣、迷失不迷失、散亂、萎靡不振,絕大部分只能來到這程度。不斷地去觀、常常地去觀[現象],心就會記得。比如我們觀身體呼氣覺知、吸氣覺知,接下來一旦看到美女走過來,我們沒有覺性,心噗通噗通跳,貪欲生起了,呼吸的節奏改變了——當呼吸的節奏改變時,由於我們曾經訓練過「呼氣覺知、吸氣覺知」,因而此時覺性就會生起。或者當看到美女而生起貪欲時,由於曾經訓練過「貪欲生起知道,貪欲滅去知道」,因而會自動自發地捕捉到貪欲心的生起,隨著生起覺性。這必須要訓練,無緣無故是做不到的,不修行是不可能做得到的。必須要去訓練,讓心有覺性。
先持五戒,多多地去訓練覺性,行時、住時、坐時、臥時,看到身體行、看到身體住、看到身體坐、看到身體臥,接下來,換一下姿勢,身體一旦動,覺性自動會生起。或者觀名法,很容易觀的名法是感受,身體方面的感受很難觀,比如觀身體的疼痛,特別痛的時候就忍受不了,如果沒有禪定的話,去觀身體的感受是很難的,心會受不了。
3.〈觀心方面的感受很容易〉
但是觀心方面的感受很容易,隆波看來看去,它是最簡單的禪修方法。心方面的感受只有三個,行蘊則有[五十種心所]。 心方面的感受只有三個:苦、樂、不苦不樂。因此我們修行時,用很簡單的方法,及時地去知道自己的心——心有痛苦知道、心快樂知道、心不苦不樂也知道,日夜就這麼變化而已,觀到最後自動自發了,痛苦生起,覺性會自然捕捉到;快樂生起,覺性會自然捕捉到;不苦不樂生起,覺性會自然捕捉到,這個很容易,根本不複雜。苦、樂、不苦不樂這三個現象,日夜在我們心裡面不停地盤旋變化。如果觀行蘊的話,有貪、瞋、癡、不貪、不瞋、不癡、散亂、萎靡不振、高興、悲傷、妒忌、鬱悶、擔心害怕,寧靜、不寧靜,各種各樣,非常的多,因此觀行蘊時,可觀的種類有很多。
觀心方面的感受則不複雜,很容易,誰都可以看到:當下這一刻,我們的心是苦、是樂、還是不苦不樂?就只是這樣而已,不停地去覺知、不停地去觀察。別努力去緊盯現在是苦、是樂、還是不苦不樂?這樣什麼都觀不了,因為覺性不會生起而是貪心生起了:想知道當下這一刻我的心是什麼感受。
感受是每一顆心都會生起的組成部分,每一顆心都有感受——有些心是捨受,是不苦不樂的。有些心是快樂的,有些心是痛苦的,這是不一定的。 善的心會有快樂的感受或有不苦不樂的捨受。不善的心可能會有快樂,例如有貪的心是可以有快樂的。有瞋的心則是有苦受的;有癡的心是可以帶有貪心,也可以帶有瞋心的。貪心跟瞋心必須要有癡才會生起。只要不迷失就不會起貪,只要不迷失就不會生氣,如此而已。
我們不停地去觀、去體會心裡的感受是不難的,只有三個情況:1. 快樂生起了知道。2. 痛苦生起了知道。3. 不苦不樂生起了知道。
十七年以前(2004,52歲)隆波在寮房裡坐著,很悠閒地坐著,心裡有快樂生起來,不停地知道有快樂,什麼都沒有做,很輕鬆地坐著,快樂立刻滅去了,馬上有苦生起來代替了,什麼東西生起了知道它,不用[刻意]去找當下這一刻是苦、是樂、還是不苦不樂,如果去找的話就找不到了。不用去找什麼,很輕鬆地去觀,隆波覺得這個禪修方法是最簡單的了。
大家心裡很舒服、很快樂的時候,能感覺得到嗎?難嗎?不難的!誰都可以覺知到,但是有興趣去觀的人是找不太到的。我們心裡有快樂生起的時候,往往關注的是讓我們有快樂的事物,比如看到漂亮的畫面有快樂時,應該去看自己心裡的快樂,但是我們關注的是讓我們有快樂的畫面。又如看到美女來了,貪心生起了有快樂。在貪心生起時有可能是捨受,也有可能是樂受。如果看到美女來了心裡有快樂,沒有誰會去看自己的心,立刻一直看著美女。或是那同性戀者看到帥哥來了,心裡很滿意,沒有誰會去看自己心中的滿意,他立刻一直去看那個讓自己喜歡的帥哥。或者看到戒指、鑽石之類,心有貪心而想得到,沒人會去看自己的心中有想要,只是去看那個想要得到的東西而已。就是這樣,我們不去看[心中生起的現象],也就是我們沒有興趣來觀心。所以隆布敦長老才會開示說:「修行不難,難的是不修行的人。」說難是因為那些人不修行。如果修行,就只是心有痛苦知道;心有快樂知道;心有不苦不樂也知道,就只是這樣才稱之為「修行」。
4.〈觀受就可看到實相〉
不停地去觀察體會:所有的人都只是關注在色、身、香、味、身體的觸或所想的內容,比如,想什麼東西會很悠閒、很快樂?
老人想到過去會有快樂,年輕人夢想到未來會有快樂,長大之後成為飛行員、航天員,那樣想會有快樂,但是沒有回過頭來看,當下這一刻的心是樂、是苦或是不苦不樂。如果回過頭來不停地觀察自己的話,就會看到心的快樂是無常的、心的痛苦也是無常的、心的不苦不樂也是無常的 。
心快樂了,我們命令它一直這麼快樂是不行的;心苦了,我們禁止它苦是禁止不了的;心不苦不樂時,我們命令它快樂、命令它痛苦,不要一直保持捨受,這是命令不了的。
不停地去觀察就會看到實相:心是無我的,無法指揮、無法掌控的,並不在我們掌控範圍之內,不能讓我們隨心所欲地去命令它。不停地觀察,僅僅看這三個感受,最後就會看到心本身也是無常、苦、無我的。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去看,不停地觀下去,就會明白「法」。
5.〈四種念處相關連〉
我們修身念處,在明白「法」的時候,會明白身也明白心。在觀感受的時候,也會明白身也明白心,會全部都看到。它們完全是相連的,得到一個也會得到另一個,是自動自發的。類似於有十遍處: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遍、識遍,總共有十個遍處。如果訓練得到其中一個遍處,另外九個就不難了。訓練第一個成功也許需要花幾年的時間,但是後面用的時間就會越來越短,因為它們完全是相互關聯的,完全是一回事。因此我們去看五蘊,即便是觀身開始,但是真正領悟的時候是會領悟到五蘊;即便是觀心,最後也會徹見五蘊。為什麼觀心後,也可以知道色身不是我?眼睛看到色法(如,畫面)我們的心才變,眼睛看到的畫面我們掌控得了嗎?我們可以命令我們的眼睛:只可看到好的畫面而不可以看到不好的畫面嗎?我們不能命令我們的眼睛只能看到好的東西。眼睛會看到好的東西和不好的東西,所以心才會時苦、時樂。去觀感受,我們就會看到身也看到心。觀心是善或不善,我們就會觀到身也觀到心,因此觀任何一個法都可以完全徹見涅槃,既可放下身也可放下心。
6.〈修四種念處實例〉
有些人以觀身作主體,比如阿難尊者,他在經典結集的前一個晚上證悟了阿羅漢。三藏經典記載著,當晚阿難尊者,一直到快天亮的時候大部分修行「身至念」。這個「身至念」並不是指「三十二身分」的不淨觀。「身至念」其實就是「身念處」【註:中部119經,身至念經】 ,它就是觀身,不停地緊隨著去觀身,也許是觀呼吸、也許是觀行住坐臥,或是觀身體動停,或是觀身體的地、水、火、風。三藏經典並沒有詳細的記載他是從哪一個角度在觀身,只是提到他絕大部分修行的是「身至念」。「身至念」是指「身念處」。「身念處」事實上有好幾個內容,但是有的篇幅並不會證悟阿羅漢,如思維身體的不淨觀或白骨觀之類,那是奢摩他(止)。阿難尊者努力地觀身,因為明天就要經典結集了,那些參與經典結集的全是阿羅漢,但是他還不是,所以拼命經行、打坐之類,用功修行,大部分是觀身,少部分是做什麼,三藏經典沒有清楚的表明。如果我們修行就會知道少部分其實就是心集中下來,觀身來開發智慧時心會不時契入修習奢摩他。他主要是開發智慧,不會一直修習禪定,沈浸在裡面,所以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觀身,少部分的時間心集中下來進入休息的狀態。最後覺得[想躺下來]休息一下,躺在很窄的床上。為什麼隆波知道他躺在很窄的床上?因為隆波讀了三藏經典後,知道阿難尊者的頭還沒有抵達枕頭,腳還沒有離開地面,就證悟阿羅漢了。腳還站在地面就躺下去,床很寬是做不到的,床很寬就先要爬到床上,如此會離開地面。床很窄而枕頭就在旁邊,所以腳還沒有離開地面。他培養覺性和開發智慧已經達到極致了,在沒有刻意下,心一集中就證悟阿羅漢了。所以觀身可以來到苦的終點。
觀受也可以來到苦的終點,例如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是觀感受。
觀心也可以來到苦的終點,例如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證悟初果之後繼續修行,他有天眼通,他喜歡去看世間的眾生、去看這個宇宙一千個銀河系瞬間的生滅,但是看來看去為什麼無法證悟阿羅漢呢?他就來請教舍利弗尊者說:「我的天眼通比天神或人更厲害,可以看到一千個世界一瞬間的生滅,為什麼無法證悟阿羅漢呢?」
舍利弗尊者就教導他說:「你覺得你的天眼通厲害過天神或人類,這是非常大的我慢,你覺得你比別人更厲害,這是第一個煩惱。你看到一千個世間在很短的時間生滅,你的心往外送了,這是心散亂,你不知道你的心散亂,這是第二個煩惱。然後為什麼沒有證悟阿羅漢呢?這是因為心很煩躁,稱之為掉舉,這是第三個煩惱。」舍利弗尊者說:「你要看到這三個煩惱並斷它們,要正確地培養覺性,開發智慧。」阿那律尊者就去看自己的煩惱,最後就證悟阿羅漢了。
有的人修行「法念處」,比如佛陀是修行「法念處」,他看的篇幅其實就是「緣起法」和「四聖諦」。
在四念處裡面,無論是觀身、觀感受、觀心還是觀法,都可以來到苦的終點。在經典裡也有記載,四念處就像城的四個門,城有城牆,四個方向都有門,無論從哪個方向的大門進來都可以進到城市中間,因此修習「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或「法念處」,其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抵達涅槃。
7.〈觀身的實相〉
我們去選擇我們所擅長的,擅長於觀身就去觀身,起先觀身時是修習奢摩他,例如,觀身體呼氣、身體吸氣,心裡靜下來,這是屬於奢摩他(止),或觀骨頭,觀下去只是一堆很硬的物質,不停地觀下去,也可以獲得奢摩他。進一步觀下去,去界定三[實相]:呼氣的身體不是我,只是某個東西正在呼吸,不是我在呼吸,我們只是知者,心成為觀者。身體、骨頭之類不是我,那是一堆物質,死了就要把這些物質還給世間,把燒剩下的骨頭扔掉,或是放到骨塔裡,或是埋到地裡,或是扔到河裡,不是我,不是我的,這樣稱之為「開發智慧」,真的看見身體是無常、身體是苦、身體不是我。又如身體是苦:呼氣覺知、吸氣覺知後,知道呼氣之後要吸氣,吸氣之後必須呼氣,這是為了逃避苦,只是一味地吸氣就會苦必須要呼氣,只是一味地呼氣也會苦必須要吸氣,要吸氣呼氣不停地變化。身體必須要行住坐臥不停地換姿勢,因為維持某一個姿勢久了就會苦:坐久一點會苦、走久一點會苦、站久一點會苦、躺久一點也會苦,所以必須要不停地換姿勢,身體一直是在被苦逼迫著,因此在看的時候,不是思維、不是分析,是一種感覺,會看見:「噢,這個身體真的是無常,真的是苦,真的不是我,只是世間的一堆物質」,這稱之為「開發智慧」。但是起初的時候必須要先有奢摩他(止),必須要先有定。觀身的時候起初會緊盯身體,獲得奢摩他。比如觀腹部的膨脹收縮,這百分之百是奢摩他,但是如果看到膨脹收縮的腹部不是我,只是一堆物質,不停地起起伏伏,身體就像一個袋子,有物質不停地進進出出,空氣不停地進出進出,不是人、不是我、不是眾生、不是他,這個是毗鉢舍那(觀),必須如此看見。如果還是思維分析的話,依然不是毗鉢舍那,如果只看到腹部膨脹收縮,看到呼氣吸氣,看到行住坐臥,這只是得到奢摩他,只是得到[定],必須要看到三[實相]才行。
8.〈觀受的實相〉
觀感受也是一樣,我們看到苦、樂、不苦不樂,我們無法命令它;我們看到卻無法命令它,稱為看到了無我。快樂在心裡生起,臨時存在就消失;痛苦在心裡面生起,臨時存在就消失;不苦不樂在心裡生起,臨時存在就消失,這是在演示無常,不停地去觀察、去體會,就會看到感受是無常的,感受也不是我。作為知道感受的心,跟感受是同步生起的,同樣也是無常的。…慢慢地訓練,這是最簡單的,只知道現在是苦、是樂、或是不苦不樂, 不停地去覺知,越來越嫻熟的話,就會越來越微細,會知道苦、樂等感受的生起有二類,在巴利文稱為「有誘因」和「沒有誘因」。有誘因就是有色、身、香、味、觸跟身體接觸的事物作誘因。色、身、香、味、觸,稱為五欲法。這些事物可作為誘因。又如想到過去的快樂時,我們現在的心也會有快樂,或者我們想到一些事情,一些內容的時候,心會很鬱悶、很悲傷,有苦生起來。這些苦樂是有誘因的,要及時地知道這是有誘因的苦或有誘因的快樂。不停地去觀察、去體會,會自行照見,越來越微細,慢慢地去體會,慢慢地去觀察。
沒有誘因的快樂也有,沒有誘因的捨受也有,比如我們修行時,在寺廟掃地無緣無故地快樂會冒出來,會在我們的胸口冒出來,這是沒有誘因的快樂。所謂誘因是引誘五欲的所緣。如果是禪定之類的,稱之為無誘因。無緣無故地快樂會冒起來,那是沒有誘因的快樂,因為心有了[定]。比如,有時候會有剎那定,絕大部分都是有剎那定,有小部分會有近行定,無緣無故地覺知自己,快樂冒起來了,這是因為剎那定生起的,有時候是近行定,心與取相在一起生起的。
9.〈慈心觀不經取相 〉
有些定,即便是安止定,也沒有經過取相,比如我們修行慈心觀,對所有眾生保持慈悲。不用坐著念經,早期不會修行慈悲觀的時候要念經,念到習慣後能夠感覺到,對所有眾生都保持朋友的關係,稱之為有慈心,把慈心的感覺散播出去,沒有範圍地擴散到天神界、梵天界,沒有範圍,沒有針對性。比如我們看到狗生病了或被車撞了,我們把慈悲迴向給牠,心有慈悲的感覺,其實這是在幫自己不讓自己悲傷,因為我們看到狗被車撞了,心很悲傷、很難過,去修慈心觀,帶著平捨心。
10.〈要以平常的心去修行 〉
慢慢不停地去訓練,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這取決於我們的忍耐,要真的動手去實踐並不是玩。「法」是事實,是實相。如果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可能見法的。要動手修行,有覺性跟智慧去做,而不是帶著欲望去做,這是不可能見法的。有的人比這個更糟,經行時想著:「什麼時候可以見法、見道啊?」這根本不懂事,別去經行了,浪費時間,只是欺騙自己、欺騙別人,這是不懂事,這是假冒的。
修行要有覺性,每走一步都要帶著覺性,全部都是修行:如果我們觀身,就要觀身體動停,心是觀者;如果觀感受,就要看到感受不停地在變化,有的有誘因,有的沒有誘因,心是觀者。很容易的,法事實上並不困難,難是因為我們不做,有時候做有時候不做,或者修錯了,或帶著貪心去做。本來是如其本來面目去看[現象]的,若帶著貪心去做,結果變成緊盯身、緊盯心。或者心散亂了,生起疑問說:今天是什麼感受呢?然後不停地去找:我現在的心是什麼感受呢?不停地去找,找找找,這是找不到的,因為心是不善的,心散亂了,沒有覺性,當下看不出來心是苦、是樂、或是不苦不樂。要以平常普通人的心去知道,不要自以為是修行人,擺出一本正經、很嚴肅的姿勢,這樣不可能會有收穫的。真正好的心是很平常的心、清明的心、很普通的心,不用故意擺出一本正經、很嚴肅的姿勢,實際上除了給自己帶來困擾以外,什麼也得不到,或是欺騙別人而已。真正好的心是平常的心,我們知道當下這一刻的心是苦、是樂、是不苦不樂,那有什麼難呢?很容易的。…
11.〈生起三階智慧〉
起步的階段要去訓練獲得覺性,讓心跟自己在一起,進一步不停地開發智慧,觀身、觀受、觀心之類,不停地觀下去,最後就會徹見組合成我們的色法跟名法都不是我、不是我的,「我」不存在,我們獲得了「初階的智慧」。
然後不停地去探究身、探究心,修習原來的禪法,在徹見的時候會先放下身體,會看到這身體並不是什麼寶貝,這身體是無常、苦、無我的事物,就會放下身體;用智慧看到身體的實相,看到它本身是苦,因為無常而苦,因為苦而苦,因為無我而苦,這是屬於「中階的智慧」。
接下來,會集中到「心」,因為已經看透身體了,放下粗糙的東西只剩下細膩的東西,也就是進到「名法」,然後不斷探究名法,會看到藏在名法裡有五個結縛(五上分結)。五個結縛是色界貪、無色界貪、我慢、掉舉、無明。斷這個五個結縛的時候是用[高階的智慧]一起斷的。
12.〈隆布敦長老的遺訓〉
隆布敦長老在三十八年以前(1983年),曾經教導隆波說:「見到知者要消滅知者,見到心要消滅心,這樣才會抵達真正的純淨無染。」他是提前教導的,因為他知道自己不久住世了,所以為隆波留下這個遺訓。他問隆波說:「你明白了嗎?」隆波說:「我還沒明白,但是我會記住的。」他說:「好好記住,這個非常重要,要記住。」他怕隆波忘了。
第二天隆波回曼谷時順便到孔那府去頂禮隆布蒲尊者。
隆布蒲尊者看著隆波的臉說:「修行人!這一次長老教導你什麼?」「長老教導:見到知者要消滅知者,見到心要消滅心,這樣才會抵達真正的純淨無染。」
隆布蒲尊者就點頭:見到知者消滅知者、見到心消滅心,這是最絕頂的修行了,他接著說:「消滅心啊,不是直接面對面地消滅它,而是培養覺性,開發智慧,會自行清除它的。」他進一步說,在隆波去找隆布敦長老的前七天,他已去頂禮過隆布敦長老,也教導他說:「法師!修行有什麼困難?見到知者要消滅知者,見到心要消滅心,這樣才會抵達真正的純淨無染。」
隆布蒲說:「居士!貧僧與你來個約定,誰先消滅了,就要告訴另一個。」
那時隆波一聽就知道了,這是一個說話的善巧方便,因為隆布蒲也是隆布敦長老的弟子,隆布蒲來教隆波的話,等於失禮了。這是善巧方便,他很慈悲,他知道隆波不可能比他更快消滅知者的,[因為隆波此時是在家居士,難以專修,他於2001才出家]。
時間過了十幾年(1999年),隆布蒲要圓寂了,他到電信局公開講法,講完之後,隆波就去頂禮他說:「師父!我已經很久沒有見到您了。」
他說:「我記得修行人是不多的。」
隆波說:「師父!我依然消滅不了知者。」
聽完隆波這句話後,隆布蒲馬上雄赳赳、氣昂昂地挺身,他的心立刻亮堂起來,他說:「知者的心就像小雞一樣,小雞足夠大的時候就會自行破殼而出。」
知者的心就像[蛋殼裡的]小雞,是有殼的,我們的心也有一個殼。我們修行的話,就會知道心是被囚禁起來的。我們的心被囚禁著,有「漏煩惱」包裹著它,心就像一個罪犯,人一出生就被囚禁起來了。我們一出生就被關在監獄裡,但是不知道自己被囚禁了。在媽媽的肚子裡面,就像在一島裡,出生後也一直生活在島裡,以為世間就是這樣子的,以為自己是自由的。我們的心一直被漏煩惱包裹著,漏煩惱就像蛋殼一樣,小雞要達到足夠成熟就會自行破殼而出。
隆波聽到這個後,心就徹底透亮了,以前一直想著要怎麼把殼鑿穿,卻打不破、鑿不穿,其實只能等著它自己鑿穿。然後不停地用功修行,修行來修行去,就看到「哦,心有時候會放下心,有時候又會把心抓回來」。這情況隆波在居士的時候就看到了。隨後(2000年)隆波去請教隆布蘇瓦長老,想問他這問題,隆波把放下的心呈現給長老看,想問他要怎樣才可以一直放下。當時長老住在順剃寺(Suanthip),時間到了,有出家人把他用輪椅推出來,隆波去頂禮他,根本還沒問,他就回答了,他笑著說:「心啊,有時會放下心,放下心後又會把它再次抓起來,怎麼做還不願意放,直到看到心呈現三實相了,就會自行放下。」
然後隆波就明白了:「必須要看到心的三實相」。
因此,現在有居士們問隆波:「要怎麼樣才能放下心,要放下心嗎?」要放下心!但是不是現在,必須要有一個流程,心必須多多了解認識自己:起步的階段要先持戒、必須要訓練好的[定]、必須去訓練開發智慧、必須要精進用功,到了時間就會有次第地生起智慧:初階的智慧會看到「我」不存在。中階的智慧會看到身體不是我,它本身是苦,因為無常而苦,因為被逼迫而苦,因為無法掌控而苦。一旦這麼照見就會進到心裡,會看到心本身也是演示三[實相]的。一旦徹見心的三[實相],心就會放下心。
隆布敦長老說:「心清楚地照見心,是道。」這是比較含蓄的表達方式,避免別人會找他麻煩,如果直話直說的話,其實就是:「心清楚地照見心,是阿羅漢道。」已經來到阿羅漢道的階段,[這是高階的智慧],才會心清楚地照見到心。怎麼照見?照見到心本身也是演示三[實相],心清楚地照見到心是[無常、苦、無我]。
13.〈修行不能著急〉
不停地去觀察、去體會,起初我們要獲得[知者的心]。我們無緣無故地消滅「知者」會變神經病的。以前隆波在另外一個寺廟的時候,有一出家人來頂禮隆波,他說:「我已經消滅心了」,隆波說:「不能著急,不能著急!請先呼吸,加重一點點,事實上你並沒有消滅心,你消滅的是覺性,已經修錯了。」這已經走偏了、走火入魔了,他的修行直接跨升好幾個級了。修行要提升自己的心,要先找到[知者的]心,看到身體是被觀察的對象,感受也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善法與不善法也是被覺知、被觀察的對象,才會有「知者的心」生起。而後不停地去學習跟探究,知道放下所有的身體、感受、善不善法,放下來就會自行進到心,看到心也是演示三實相,如此才能夠放下心。因此無緣無故地放下心,無緣無故地消滅心,肯定是會發瘋的,就會走火入魔,因此修行要慢慢地去用功,不能著急。
如果修行人著急的話, 就會壞掉,什麼都得不到,只會得到錯誤的見解,有時候會影響到身體,有的人修行後發瘋,隆波認識好幾個精神病醫院的醫師,…很多泰國人有什麼事情鬱悶了,會來找出家人,來找高僧大德。以前有個高僧大德名叫隆波瑪哈維屯,他經常會來到曼谷。很多人喜歡向他分享自己各種鬱悶的心情。
他弟子就問他說:「師父啊,您聽這麼多之後有什麼感覺?」
他說:「頭痛。」
弟子問:「頭痛了怎麼辦?」
他說:「我就吃治頭痛的藥。」
因此別來煩出家人,心裡面如果有問題就去找精神科醫師,他們是直接學這個學科的。
14.〈照見五蘊的實相〉
慢慢地用功修行,心不要急,但是別偷懶,慢慢觀察、慢慢體會,每天用功,時間到了,就自行會通過:看到五蘊不是我,在五蘊裡沒有一個「我」。接下來就看到所有的色法,事實上包括內在的色法和外在的色法,都是無常、苦、無我的,心就不再對色法有滿意跟不滿意,於是欲界的貪跟瞋就會徹底斷裂,擺脫了欲界的貪跟瞋;繼續修行直到徹見了心本身,看到心的生滅,看到心的三[實相]。
心是無形無相的,我們要想看到心的生滅、心的三[實相],是仰賴於跟心同步生起的事物(心所),比如我們仰賴於跟心同步生起的感受:看到快樂的心生了就滅、痛苦的心生了就滅、不苦不樂的心生了就滅。或是仰賴於跟心同步生起的善與不善:例如,有貪的心生了就滅、沒有貪的心生了就滅、有瞋的心生了就滅、沒有瞋的心生了就滅,這是仰賴於貪心和瞋心。因此,心本身直接去觀是觀不了的,我們想看到心的生滅,必須要有別的東西來跟它組合,讓我們可以看到每一顆心、每一顆心是不一樣的。事實上,每顆心一樣是自然的感知,但是它混雜著其他的東西,讓我們感覺到每一顆心是不一樣的,比如快樂的心、痛苦的心,是不一樣的狀態,好的心、壞的心所呈現的狀態也是不一樣的,貪、瞋、癡的心所呈現的狀態也是不一樣的,我們看到心有這麼多的變化,五花八門、形形色色,這些跟心同步生起的事物,稱之為「心所」。如果我們看得更微細,仰賴於六根也可以,比如,去看的心是一顆、去聽的心是一顆、去聞的心是一顆、去嚐的心是一顆、去接觸的心是一顆、去想的心是一顆、去覺知的心是另外一顆,可以看到心在生滅,這是仰賴於六個根門來觀心的生滅。仰賴於心所或仰賴於眼、耳、鼻、舌、身、意來觀心的生滅都可以。若問:心生起在哪裡?一定要回答:它生起在眼、耳、鼻、舌、身、意。我們就會看到,在眼根的心是無常的、耳根的心是無常的、什麼都行,但這個困難一點點。若觀心苦、心樂、心好、心壞更容易些,並不難,最後都會明白同樣的法:每顆心都不是我、不是我的;每顆心本身都是苦。為什麼苦?苦是因為被逼迫,特別是,快樂的心也是被逼迫讓它消失。苦是因為不在我們的掌控範圍,這稱之為照見了無我。實際上就是看到無常、苦、無我。在哪裡看到無常、苦、無我?在五蘊、名色。不停地觀察就會明白五蘊本身就是苦。心也在五蘊裡面,屬於識蘊。就會看到:「五蘊都是苦啊。」看到之後,最後階段就會放下五蘊,心就會解脫自在。
慢慢去訓練,不要著急、不要偷懶。(完)

Posted on: 2021/8/13 17:56
Top



TopTop
(1) 2 3 4 ... 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