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緣品
3 雜阿含經˙緣品
《雜阿含經˙緣品》
求那跋陀羅譯
林崇安編,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內觀教育版】2003
1.本版(內觀教育版)標出《雜阿含經》中每一經文的編號,並附上別書或其它版的編號:(印x)表示印順法師所編第x經;(光x)表示佛光藏版所編第x經;(大x)表示大正藏版所編第x經。【Sx】表示巴利藏同一相應的第x經。
2.凡是對舊譯經論有所更正的字句,都用雙引號『』標出。
緣品/雜因誦/因緣分
緣起相應
經文(二四二)【S55-57】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結所繫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則愛生;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2b)如人種樹,初小軟弱,愛護令安,壅以糞土,隨時溉灌,冷暖調適,以是因緣,然後彼樹得增長大。
(2c)如是比丘!結所繫法,味著將養則生恩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3a)若於結所繫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3b)猶如種樹,初小軟弱,不愛護,不令安隱,不壅糞土,不隨時溉灌,冷暖不適,不得增長。若復斷根、截枝,段段斬截,分分解析,風飄、日炙,以火焚燒,燒以成糞,或颺以疾風,或投之流水。
(3c)比丘!於意云何?非為彼樹斷截其根,乃至焚燒,令其磨滅,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耶?」
(3d)答言:「如是,世尊!」
(3e)「如是比丘!於結所繫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六四)(光三二一)(大二八三)
經文(二四三)【S58-59】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所取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其心驅馳,追逐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2b)譬大樹,根幹、枝條、柯葉、華果,下根深固,壅以糞土,溉灌以水,彼樹堅固,永世不朽。
(2c)如是比丘!於所取法,隨生味著、顧念、心縛,其心驅馳,追逐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3a)若於所取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厭觀,心不顧念,無所縛著,識則不驅馳追逐名色,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則純大苦聚滅。
(3b)猶如種樹,不隨時愛護,令其安隱,不壅糞土,不隨時溉灌,冷暖不適,不得增長。若復斷根、截枝,段段斬截,分分解析,風飄、日炙,以火焚燒,燒以成糞,或颺以疾風,或投之流水。
(3c)比丘!於意云何?非為彼樹斷截其根,乃至焚燒,令其磨滅,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耶?」
(3d)答言:「如是,世尊!」
(3e)「如是比丘!於所取法,隨順無常觀,住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不生顧念,心不縛著,識不驅馳追逐名色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六五)(光三二二)(大二八四)
經文(二四四)【S53-5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生如是念:世間難入,所謂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遷、若受生,然諸眾生生、老、死,上及所依,不如實知。
(2b)我作是念: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緣故生有?即正思惟,起無間等知,有有故生有,有緣故生有。
(2c)復思惟:何法有故有有?何法緣故有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有故有有,取緣故有有。
(2d)又作是念:『復』何法有故取有?何法緣故取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法味著、顧念、心縛,愛欲增長,彼愛有故取有;愛故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2e)諸比丘!於意云何?譬如緣膏油及炷,燈明得燒,數增油、炷,彼燈明得久住不?」
(2f)答言:「如是,世尊!」
(2g)「如是諸比丘!於色取味著、顧念、『心縛』,增長愛緣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3a)我時復作是念:何法無故無此老病死?何法滅故老病死滅?即正思惟,起如實無間等,無生則無老病死,生滅故則老病死滅。
(3b)復作是念;何法無故無生?何法滅故生滅?即正思惟,起如實無間等,有無故生無,有滅故生滅。
(3c)又復思惟:何法無故有無?何法滅故有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觀,取無故有無,取滅故有滅。
(3d)又作是念:何法無故取無?何法滅故取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觀,所取法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離,心不顧念、心不縛著,愛則滅;彼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3e)諸比丘!於意云何?譬如油、炷然燈,若不增油、治炷,非彼燈明未來不生、盡、磨滅耶?」
(3f)『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3g)「如是諸比丘!於所取法,觀察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離,心不顧念,心不縛著,愛則滅;愛滅則取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六六)(光三二三)(大二八五)
經文(二四五)【S5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如上廣說。
(2b)差別者:譬如載樵十束、二十束、三十束、四十束、五十束、百束、千束、百千束,積聚燒然,作大火聚。
(2c)若復有人增其乾草、樵薪,諸比丘!於意云何?此火相續,長夜熾然不?」
(2d)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2e)「如是諸比丘!於所取法,味著、顧念、心縛著,增其愛緣取,取緣有,乃至純大苦聚集。
(3a)諸比丘!若彼火聚熾然,不增樵草,諸比丘於意云何?彼火當滅不?」
(3b)答言:「如是,世尊!」
(3c)「如是諸比丘!於所取法,觀察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離,心不顧念,縛著,愛則滅;愛滅則取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六七)(光三二四)(大二八六)
經文(二四六)【S6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
(2b)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
(2c)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3a)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3b)我復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4a)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
(4b)譬如有人遊於曠野,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彼則隨行。漸漸前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彼作是念:我今當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當知!我遊曠野,披荒求路,忽見故道、古人行處,我即隨行。我隨行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流清淨。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豐樂安隱,人民熾盛。
(4c)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4d)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
( 5)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六八)(光三二五)(大二八七)
經文(二四七)【S67】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在耆闍崛山。
( 3)爾時,尊者舍利弗,晡時從禪覺,詣尊者摩訶拘絺羅,共相問訊慶慰已,於一面坐,語尊者摩訶拘絺羅:「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
( 4)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言:「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 5)尊者舍利弗問尊者摩訶拘絺羅:「云何尊者摩訶拘絺羅!有老不?」
( 6)答言:「有,尊者舍利弗!」
( 7)復問:「有死不?」
( 8)答言;「有。」
( 9)復問:「云何老死自作耶?為他作耶?為自他作耶?為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10)答言:「尊者舍利弗!老死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亦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生緣故有老死。」
(11)「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他無因作?」
(12)答言:「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
(13)復問:「彼識為自作?為他作?為自他作?為非自非他無因作?」
(14)答言:「尊者舍利弗!彼識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識緣名色』生。」
(15)尊者舍利弗復問尊者摩訶拘絺羅:「先言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無因作,然彼名色緣識生,而今復言『識緣名色』,此義云何?」
(16)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展轉相依而得豎立。識緣名色,亦復如是,展轉相依而得生長。」
(17)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尊者摩訶拘絺羅!世尊聲聞中,智慧、明達、善調、無畏,見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證者,謂尊者摩訶拘絺羅,乃有如是甚深義辯,種種難問,皆悉能答!如無價寶珠,世所頂戴,我今頂戴尊者摩訶拘絺羅,亦復如是。我今於汝所,快得善利,諸餘梵行數詣其所,亦得善利,以彼尊者善說法故。我今以此尊者摩訶拘絺羅所說法故,當以三十種讚歎、稱揚、隨喜。
(18a)尊者摩訶拘絺羅!說老死厭患、離欲、滅盡,是名法師。
(18b)說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厭患、離欲、滅盡,是名法師。
(18c)若比丘於老死,厭患、離欲、滅盡向,是名法師。
(18d)乃至識,厭患、離欲、滅盡向,是名法師。
(18e)若比丘於老死,厭患、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法師。
(18f)乃至識,厭患、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法師。」
(19)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於世尊聲聞中,智慧、明達、善調、無畏,見甘露法,以甘露法具足身作證者,謂尊者舍利弗,能作如是種種甚深正智之問!猶如世間無價寶珠,人皆頂戴,汝今如是,普為一切諸梵行者之所頂戴,恭敬、奉事。我於今日,快得善利,得與尊者共論妙義。」
(20)時二正士更相隨喜,各還所住。
(印四六九)(光三二六)(大二八八)
經文(二四八)【S6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離欲、背捨,而非識。所以者何?
(2b)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捨,而於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所以者何?
(2c)彼長夜於此保惜繫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捨。
(2d)愚癡無聞凡夫,寧於四大身繫我、我所,不可於識繫我、我所。所以者何?
(2e)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小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剋,須臾轉變,異生異滅。
(2f)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
(2g)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異生異滅。
(3a)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思惟觀察,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彼樂觸滅,樂觸因緣生受亦滅、止、清涼、息沒。
(3b)如樂受,苦觸、喜觸、憂觸、捨觸因緣生捨受,捨受覺時如實知捨受覺;彼捨觸滅,彼捨觸因緣生捨受亦滅、止、清涼、息沒。
(3c)彼如是思惟:『此受觸生、觸集、觸轉,彼彼觸集故,彼彼受樂;彼彼觸集滅,彼彼受樂亦滅、止、清涼、息沒。』
(3d)如是多聞聖弟子,於色生厭,於受、想、行、識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七○)(光三二七)(大二八九)
經文(二四九)【S6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色身,生厭、離欲、背捨,但非識。所以者何?
(2b)四大色身現有增、減,有取、有捨;若心、若意、若識,彼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識生厭、離欲、『背捨』,長夜保惜繫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捨。
(2c)愚癡無聞凡夫,寧於四大色身繫我、我所,不可於識繫我、我所。所以者何?
(2d)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少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剋,須臾不停,種種轉變,異生異滅。
(2e)譬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
(2f)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種種變易,異生異滅。
(3a)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思惟觀察,所謂樂觸緣生樂受,樂受覺時如實知樂受覺;彼樂觸滅,樂因緣生樂受亦滅、止、清涼、息沒。
(3b)如樂受,苦觸、喜觸、憂觸、捨觸因緣生捨受,捨受覺時如實知捨受覺;彼捨觸滅,捨觸因緣生捨受亦滅、止、清涼、息沒。
(3c)譬如兩木相磨,和合生火,若兩木離散,火亦隨滅。
(3d)如是諸受緣觸集、觸生、『觸轉』,若彼彼觸集故,彼彼受亦集;彼彼觸集滅故,彼彼受集亦滅、止、清涼、息沒。
(3e)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解脫,我說彼於苦得解脫。」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七一)(光三二八)(大二九○)
經文(二五○)【S6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說內觸法,汝等為取不?」
( 3)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稽首禮足,合掌白佛言:「世尊所說內觸法,我已取也。」
( 4)時彼比丘於佛前,如是如是自記說,如是如是世尊不悅。
( 5)爾時,尊者阿難在佛後執扇扇佛,佛告阿難:「如聖法律內觸法,異於此比丘所說。」
( 6)阿難白佛:「今正是時,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賢聖法律內觸法,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 7)佛告阿難:「善哉!諦聽!當為汝說。此諸比丘取內觸法,應如是思惟:若眾生所有種種眾苦生,此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轉』?作如是取時,當知此苦,億波提因、億波提集、億波提生、億波提轉。
( 8)復次,比丘內觸法,又億波提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彼取時,當復知億波提愛因、愛集、愛生、愛轉。
( 9)復次,比丘取內觸法,當復知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如是取時,當知世間所念『端政』之色,於彼愛生而生,繫而繫,住而住。
(10a)若諸沙門、婆羅門,於世間所念端政之色,作常想、恆想、安隱想、無病想、我想、我所想而見,則於此色愛增長,愛增長已億波提增長,億波提增長已苦增長,苦增長已則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不解脫苦。
(10b)譬如路側清涼池水,香味具足,有人以毒著中。陽春之月,諸行路者風熱渴逼,競來欲飲。有人語言:士夫!此是『清涼池』,色、香、味具足,然中有毒,汝等勿飲!若當飲者,或令汝死,或近死苦。而彼渴者,不信而飲,雖得美味,須臾或死,或近死苦。
(10c)如是沙門、婆羅門,見世間可念端政之色,作常見、恆見、安隱見、無病見、我、我所見,乃至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11a)若諸沙門、婆羅門,於世間可念端政之色,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彼愛則離;愛離故億波提離,億波提離故則苦離,苦離故則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離。
(11b)譬如路側清涼池水,香味具足,有人以毒著中。陽春之月,諸行路者風熱渴逼,競來欲飲。有人語言:此水有毒,汝等勿飲!若當飲者,或令汝死,或近死苦。彼則念言:此水有毒,若當飲者,或令我死,或近死苦。我且忍渴,食乾『麩』飯,不取水飲。
(11c)如是沙門、婆羅門,於世間可念『端政之色』,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乃至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12)是故,阿難!於此法如是見、如是聞、如是覺、如是知;於過去、未來,亦如此道如是觀察。」
(1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七二)(光三二九)(大二九一)
經文(二五一)【S5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眾生所有眾苦種種差別?此諸苦何因、何集、何生、『何轉』?思量取因、取集、取生、取轉,若彼取滅無餘,眾苦則滅。彼所乘苦滅道跡如實知,修行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取滅。
(2b)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取何因、何集、何生、何轉?思量彼取愛因、愛集、愛生、愛轉,彼愛永滅無餘,取亦隨滅。彼所乘取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愛滅。
(2c)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則思量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彼受永滅無餘,則愛滅。彼所乘愛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受滅。
(2d)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觸永滅無餘,則受滅。彼所乘觸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觸滅』。
(2e)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當知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轉,彼六入處『永滅無餘』,則觸滅。彼所乘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六入處滅』。
(2f)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六入處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六入處名色因、名色集、名色生、名色轉,名色永滅無餘,則六入處滅。彼所乘名色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名色滅。
(2g)復次,比丘!思量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名色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名色識因、識集、識生、識轉,彼識永滅無餘,則名色滅。彼所乘識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識滅。
(2h)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識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轉;作諸福行善識生,作諸不福不善行不善識生,作無所有行無所有識生,是為彼識行因、行集、行生、行轉,彼行永滅無餘,則識滅。彼所乘行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行滅。
(2i)復次,比丘!思量觀察正盡苦,究竟苦邊時,思量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轉。彼福行無明緣,非福行亦無明緣,非福不福行亦無明緣。是故,當知彼行無明因、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轉,彼無明永滅無餘,則行滅。彼所乘無明滅道跡如實知,修習彼向次法,是名比丘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所謂無明滅。」
( 3)佛告比丘:「於意云何?若不樂無明而生明,復緣彼無明作福行、非福行、無所有行不?」
( 4)比丘白佛:「不也,世尊!所以者何?多聞聖弟子,不樂無明而生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如是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 5)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我亦如是說。汝亦知此,於彼彼法起,彼彼法生;彼彼法滅,彼彼法滅、止、清涼、息沒。
(6a)若多聞聖弟子,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身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若壽分齊受所覺,壽分齊受所覺時如實知;身壞時壽命欲盡,於此諸受一切所覺,滅盡無餘。
(6b)譬如力士取新熟瓦器,乘熱置地,須臾散壞,熱勢悉滅。
(6c)如是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身分齊受所覺如實知;壽分齊受所覺如實知;身壞命終,一切受所覺悉滅無餘。」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七三)(光三三○)(大二九二)
經文(二五二)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異比丘:「我已度疑,離於猶豫,拔邪見刺,不復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
( 3)為彼比丘說法,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 4)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朦沒、障礙。所以者何?
( 5)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
( 6)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逕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是名苦邊。
( 7)比丘!彼何所滅?
( 8)謂有餘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 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七四)(光三三一)(大二九三)
經文(二五三)【S19】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無明覆,愛緣繫,得此識身。內有此識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緣生觸;此六觸入所觸,愚癡無聞凡夫,苦、樂受覺因起種種。云何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2b)若黠慧者,無明覆,愛緣繫,得此識身。如是內有識身,外有名色,此二緣生六觸入處,六觸所觸故,智者生苦、樂受覺因起種種。何等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 3)愚夫、黠慧,彼於我所修諸『梵行』者,有何差別?」
( 4)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演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 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6a)諸比丘!彼愚癡無聞凡夫,無明所覆,愛緣所繫,得此識身。彼無明不斷,愛緣不盡,身壞命終,還復受身;還受身故,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以者何?
(6b)此愚癡凡夫本不修梵行,向正盡苦,究竟苦邊故。是故,身壞命終,還復受身;還受身故,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7a)若黠慧者,無明所覆,愛緣所繫,得此識身。彼無明斷,愛緣盡,無明斷、愛緣盡故,身壞命終,更不復受;不更受故,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以者何?
(7b)彼先修梵行,正向盡苦,究竟苦邊故。是故,彼身壞命終,更不復受,更不受故,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 8)是名凡夫及黠慧者,彼於我所修諸梵行,種種差別。」
( 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七五)(光三三二)(大二九四)
經文(二五四)【S37】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此身非汝所有,亦非餘人所有,謂六觸入處,本修行願受得此身。云何為六?眼觸入處,耳、鼻、舌、身、意觸入處。
(3a)彼多聞聖弟子,於諸緣起,善正思惟觀察:有此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所謂此有故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是名有因、有緣世間集。
(3b)謂此無故,六識身無,六觸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無,謂此無故無有當來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是名有因、有緣世間滅。』
( 4)若多聞聖弟子,於世間集、世間滅,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入,是名聖弟子『招』此善法、得此善法、知此善法、入此善法;覺知、覺見世間生滅,成就賢、聖、出離、『貫穿』、正盡苦,究竟苦邊。所以者何?
( 5)謂多聞聖弟子,世間集、滅如實知,善見、善覺、善入故。」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七六)(光三三三)(大二九五)
經文(二五五)【S2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
( 3)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 4)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 5)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智善見。
(6a)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
(6b)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云何類?何如?內不猶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為前誰?終當云何之?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之?
( 7)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所繫,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
( 8)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
( 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七七)(光三三四)(大二九六)
經文(二五六)【S35-3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清淨,梵行清白,所謂《大空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 3)云何為《大空法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緣生老死者』。
(4a)若有問言:彼誰老死?老死屬誰?彼則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屬我,老死是我所,言命即是身。或言:命異、身異。此則一義,而說有種種。若見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若復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
(4b)於此二邊,心所不隨,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謂緣生老死。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緣無明故有行。
(5a)若復問言;誰是行?行屬誰?彼則答言:行則是我,行是我所,彼如是命即是身;或言命異身異。彼見命即是身者,梵行者『所無有』;或言命異身異者,梵行者亦無有。
(5b)離此二邊,正向中道,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所謂緣無明行。
(6a)諸比丘!若無明離欲而生明,彼誰老死,老死屬誰者,老死則斷、則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
(6b)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彼誰生,生屬誰;乃至誰是行,行屬誰者,行則斷、則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
( 7)若比丘無明離欲而生明,彼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是名《大空法經》。」
( 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七八)(光三三五)(大二九七)
經文(二五七)【S1-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緣起法,法說、義說。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 3)云何緣起法法說?
( 4)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
( 5)是名緣起法法說。
( 6)云何義說?
( 7)謂緣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汙、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 8)緣無明行者,云何為行?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
( 9)緣行識者,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10)緣識名色者,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
(11)緣名色六入處者,云何為六入處?謂六內入處: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12)緣六入處觸者,云何為觸?謂六觸身:眼觸身、耳觸身、鼻觸身、舌觸身、身觸身、意觸身。
(13)緣觸受者,云何為受?謂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14)緣受愛者,彼云何為愛?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15)緣愛取者,云何為取?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取。
(16)緣取有者,云何為有?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
(17)緣有生者,云何為生?若彼彼眾生,彼彼身種類,『一』生超越和合出生,得陰、得界、得入處、得命根,是名為生。
(18)緣生老死者,云何為老?若髮白、露頂、皮緩、根熟、支弱、背僂、垂頭、呻吟、短氣、前輸、柱杖而行、身體黧黑、四體斑駮、闇鈍垂熟、造行艱難、羸劣,是名為老。
(19)云何為死?彼彼眾生,彼彼種類沒、遷、移、身壞、壽盡、火離、命滅、捨陰時到,是名為死。此死及前說老,是名老死。
(20)是名緣起義說。」
(2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七九)(光三三六)(大二九八)
經文(二五八)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 2)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謂緣起法,為世尊作,為餘人作耶?」
( 3)佛告比丘:「緣起法者,非我所作,亦非餘人作,然彼如來出世及未出世,法界常住。彼如來自覺此法,成等正覺,為諸眾生分別、演說、開發、顯示:
(4a)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
(4b)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 5)佛說此經已,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八○)(光三三七)(大二九九)
經文(二五九)【S4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 2)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慶慰,慶慰已,退坐一面,白佛言;「云何瞿曇!為自作自覺耶?」
( 3)佛告婆羅門:「我說『此是無記』,自作自覺此是無記。」
( 4)「云何瞿曇!他作他覺耶?」
( 5)佛告婆羅門:「他作他覺,此是無記。」
( 6)婆羅門白佛:「云何我問自作自覺說言無記,他作他覺說言無記,此義云何?」
( 7)佛告婆羅門:「自作自覺,則墮常見;他作他覺,則墮斷見。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
(8a)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
(8b)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 9)佛說此經已,彼婆羅門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印四八一)(光三三八)(大三○○)
經文(二六○)【S1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那梨聚落深林中待賓舍。
( 2)爾時,尊者『繖陀』迦旃延,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正見,云何正見?云何世尊施設正見?」
( 3)佛告『繖陀』迦旃延:「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為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若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所以者何?
(4a)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見』不有。
(4b)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見』無有。
( 5)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6a)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
(6b)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 7)佛說此經已,尊者『繖陀』迦旃延聞佛所說,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印四八二)(光三三九)(大三○一)
經文(二六一)【S17】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 2)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 3)時有阿支羅迦葉,為營小事出王舍城,向耆闍崛山,遙見世尊。見已,詣佛所,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
( 4)佛告迦葉:「今非論時,我今入城,乞食來還,則是其時,當為汝說。」
( 5)第二,亦如是說。
( 6)第三,復問瞿曇:「何為我作留難!瞿曇!云何有異!我今欲有所問,為我解說!」
( 7)佛告阿支羅迦葉:「隨汝所問。」
( 8)阿支羅迦葉白佛言:「云何瞿曇!苦自作耶?」
( 9)佛告迦葉:「苦自作者,此是無記。」
(10)迦葉復問:「云何瞿曇!苦他作耶?」
(11)佛告迦葉;「苦他作者,此亦無記。」
(12)迦葉復問:「苦自他作耶?」
(13)佛告迦葉:「苦自他作,此亦無記。」
(14)迦葉復問:「云何瞿曇!苦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15)佛告迦葉:「苦非自非他『無因作者』,此亦無記。」
(16)迦葉復問:「『云何』瞿曇!所問苦自作耶,答言無記?他作耶、自他作耶、非自非他無因作耶,答言無記?今無此苦耶?」
(17)佛告迦葉:「非無此苦,然有此苦。」
(18)迦葉白佛言:「善哉!瞿曇說有此苦,為我說法,令我知苦、見苦。」
(19)佛告迦葉:「若受即自受者,我應說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則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復與苦者,如是者自他作,『若自他作苦』,我亦不說;若不因自他無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說。離此諸邊,說其中道:如來說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20)佛說此經已,阿支羅迦葉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21)時阿支羅迦葉,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於正法律心得無畏,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今已度。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壽作優婆塞,證知我!」
(22)阿支羅迦葉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23)時阿支羅迦葉,辭世尊去不久,為護犢牸牛所觸殺。於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
(24)爾時,世尊入城乞食,時有眾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聞有傳說:阿支羅迦葉從世尊聞法,辭去不久,為牛所觸殺;於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
(25)諸比丘乞食已,還出,舉衣缽,『洗足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眾多比丘入城乞食。聞阿支羅迦葉,從世尊聞法律,辭去不久,為護犢牸所觸殺;於命終時,諸根清淨,顏色鮮白。世尊!彼生何趣?何處受生?彼何所得?」
(26)佛告諸比丘:「彼已見法、知法、次法、不受於法、已般涅槃,汝等當往供養其身。」
(27)爾時,世尊為阿支羅迦葉『授第一記』。
(印四八三)(光三四○)(大三○二)
經文(二六二)【S18】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 2)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王舍城乞食,於路見玷牟留外道出家,少有所營,至耆闍崛山遊行。
( 3)『玷牟留外道出家』遙見世尊,往詣其所,共相慶慰,共相慶慰已,於一面住,白佛言:「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為解說不?」
( 4)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今非論時,須入城乞食,來還當為汝說。」
( 5)第二說亦如是。
( 6)第三復請:「沙門瞿曇!將於我所作留難不?欲有所問,為我解說?」
( 7)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隨汝意問,當為汝說。」
( 8)玷牟留外道出家即問:「沙門瞿曇!苦樂自作耶?」
( 9)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說苦樂自作者,此是無記。」
(10)復問:「沙門瞿曇!苦樂他作耶?」
(11)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說苦樂他作者,此是無記。」
(12)復問:「瞿曇!苦樂為自他作耶?」
(13)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說苦樂自他作者,此是無記。」
(14)復問:「瞿曇!苦樂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15)佛告玷牟留外道出家:「說苦樂非自非他無因作者,此是無記。」
(16)廣說如上阿支羅迦葉經。
(17)乃至世尊為玷牟留外道出家『授第一記』。
(印四八四)(光三四一)(大三○三)
經文(二六三)【S24-2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尊者浮彌比丘,住耆闍崛山。
( 3)時有眾多外道出家,詣尊者浮彌所,共相問訊慶慰,共相問訊慶慰已,退坐一面,語尊者浮彌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
( 4)尊者浮彌語諸外道出家;「隨汝所問,當為汝說。」
( 5)時諸外道出家問尊者浮彌:「苦樂自作耶?」
( 6)尊者浮彌答言:「諸外道出家!說苦樂自作者,世尊說言:此是無記。」
( 7)復問:「苦樂他作耶?」
( 8)答言:「苦樂他作者,世尊說言:此是無記。」
( 9)復問;「苦樂自他作耶?」
(10)答言:「苦樂自他作者,世尊說言:此是無記。」
(11)復問:「苦樂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12)答言:「苦樂非自非他無因作者,世尊說言;此是無記。」
(13)諸外道出家復問:「云何尊者浮彌!苦樂自作耶說言無記?苦樂他作耶說言無記?苦樂自他作耶說言無記?苦樂非自非他無因作耶說言無記?今沙門瞿曇說苦樂云何生?」
(14)尊者浮彌答言:「諸外道出家!世尊說:苦樂從緣起生。」
(15)時諸外道出家,聞尊者浮彌所說,心不歡喜,呵責而去。
(16)爾時,尊者舍利弗,去尊者浮彌不遠,坐一樹下。
(17)爾時,尊者浮彌知諸外道出家去已,往詣尊者舍利弗所。到已,與舍利弗面相慶慰,慶慰已,以彼諸外道出家所問事,具白尊者舍利弗:「我作此答,得不謗毀世尊!如說說不?如法說不?為是隨順法、行法,得無為餘因法論者來難詰呵責不?」
(18)尊者舍利弗言:「尊者浮彌!汝之所說,實如佛說,不謗如來。如說說,如法說,法行法說,不為餘因論義者來難詰呵責。所以者何?
(19)世尊說苦樂從緣起生故。
(20)尊者浮彌!彼諸沙門、婆羅門所問,苦樂自作者,彼亦從因起生。言不從緣起生者,無有是處。苦樂他作、自他作、非自非他無因作說者,彼亦從緣起生,若言不從緣生者,無有是處。
(21)尊者浮彌!彼沙門、婆羅門所說苦樂自作者,亦緣觸生,若言不從觸生者,無有是處。苦樂他作、自他作、非自非他無因作者,彼亦緣觸生,若言不緣觸生者,無有是處。」
(22)爾時,尊者阿難去舍利弗不遠,坐一樹下。聞尊者舍利弗與尊者浮彌所論說事。聞已從座起,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以尊者浮彌與尊者舍利弗共論說,一一具白世尊。
(23)佛告阿難:「善哉!善哉!阿難!尊者舍利弗,有來問者,能隨時答。善哉舍利弗!有應時智故,有來問者,能隨時答。若我聲聞,有隨時問者應隨時答,如舍利弗所說。
(24)阿難!我昔時住王舍城山中仙人住處,有諸外道出家,以如是義、如是句、如是味來問於我,我為斯等,以如是義、如是句、如是味而為記說,如尊者舍利弗所說。
(25)阿難!若諸沙門、婆羅門,苦樂自作,我即往彼問言:汝實作是說,苦樂自作耶?彼答我言:如是。我即問言:汝能堅執持此義?言是真實,餘則愚者,我所不許。所以者何?我說苦樂所起異於此。彼若問我:云何瞿曇所說苦樂所起異者?我當答言:從其緣起而生苦樂。
(26)如是說『苦樂』他作、自他作、非自非他無因作者,我亦往彼,所說如上。」
(27)阿難白佛:「如世尊所說義,我已解知:有生故有老死,非緣餘,有生故有老死;乃至無明故有行,非緣餘,有無明故有行。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28)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印四八五)(光三四二)(大三四三)
經文(二六四)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摩訶拘絺羅,住耆闍崛山。
( 3)時尊者摩訶拘絺羅,晡時從禪定起,詣舍利弗所,共相慶慰,共相慶慰已,退坐一面,語尊者舍利弗:「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
( 4)尊者舍利弗語尊者摩訶拘絺羅:「仁者『且問』,知者當答。」
( 5)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言:「多聞聖弟子,於此法律,成就何法,名為見具足,直見成就,成就於佛不壞淨,來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 6)尊者舍利弗語尊者摩訶拘絺羅:「多聞聖弟子,於不善法如實知、不善根如實知、善法如實知、善根如實知。
( 7)云何不善法如實知?不善身業、口業、意業,是名不善法,如是不善法如實知。
( 8)云何不善根如實知?三不善根:貪不善根、恚不善根、癡不善根,是名不善根,如是不善根如實知。
( 9)云何善法如實知?善身業、口業、意業,是名善法,如是善法如實知。
(10)云何善根如實知?謂三善根:無貪、無恚、無癡,是名三善根,如是善根如實知。
(11)尊者摩訶拘絺羅!如是多聞聖弟子,不善法如實知、不善根如實知、善法如實知、善根如實知故,於此法律正見具足,直見成就,於佛不壞淨成就,來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12)尊者摩訶拘絺羅語尊者舍利弗:「正有此等,更有餘耶?」
(13)尊者舍利弗言:「有。若多聞聖弟子,於食如實知,食集、食滅、食滅道跡如實知。
(14)云何於食如實知?謂四食。何等為四?一者、麤摶食,二者、細觸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識食。是名為食,如是食如實知。
(15)云何食集如實知?謂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是名食集,如是食集如實知。
(16)云何食滅如實知?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無餘斷:捨、吐、盡、離欲、滅、息沒,是名食滅,如是食滅如實知。
(17)云何食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食滅道跡,如是食滅道跡如實知。
(18)若多聞聖弟子,於此食如實知、食集如實知、食滅如實知、食滅道跡如實知。是故,多聞聖弟子,於正法律,正見具足,直見成就,於佛不壞淨成就,來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19)尊者摩訶拘絺羅復問尊者舍利弗:「正有此等,更有餘耶?」
(20)尊者舍利弗言:「尊者摩訶拘絺羅!復更有餘。多聞聖弟子,於『漏』如實知、漏集如實知、漏滅如實知、漏滅道跡如實知。
(21)云何『漏』如實知?謂三漏:欲漏、有漏、無明漏,是名漏,如是漏如實知。
(22)云何漏集如實知?無明集是漏集,是名漏集如實知。
(23)云何漏滅如實知?無明滅是漏滅,如是漏滅如實知。
(24)云何漏滅道跡如實知?謂八正道,如前說,如是漏滅道跡如實知。
(25)若多聞聖弟子,於漏如實知、漏集如實知、漏滅如實知、漏滅道跡如實知故,多聞聖弟子、於此法律,正見具足,乃至悟此正法。」
(26)尊者摩訶拘絺羅問尊者舍利弗:「正有此等,更有餘耶?」
(27)尊者舍利弗語尊者摩訶拘絺羅;「亦更有餘。多聞聖弟子,於苦如實知、苦集如實知、苦滅如實知、苦滅道跡如實知。
(28)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恩愛別苦、怨憎會苦、所欲不得苦:如是略說五受陰苦,是名為苦,如是苦如實知。
(29)云何苦集如實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是名苦集,如是苦集如實知。
(30)云何苦滅如實知?若當來有愛、喜貪俱、彼彼樂著,無餘斷,乃至息沒,是名苦滅,如是苦滅如實知。
(31)云何苦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如上說。是名苦滅道跡,如是苦滅道跡如實知。
(32)多聞聖弟子,如是苦如實知,苦集、苦滅、苦滅道跡如實知。如是聖弟子,於我法律,具足正見,直見成就,於佛不壞淨成就,『來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33)復問尊者舍利弗:「正有此法,復有餘耶?」
(34)尊者舍利弗答言:「更有餘。謂多聞聖弟子,老死如實知、老死集如實知、老死滅如實知、老死滅道跡如實知。
(35)『云何老死如實知?』如前分別經說。
(36)云何老死集如實知?生集是老死集。
(37)『云何老死滅如實知?』生滅是老死滅。
(38)老死滅道跡,謂八正道,如前說。
(39)多聞聖弟子,於此老死如實知,乃至老死滅道跡如實知。如是聖弟子,於我法律,正見具足,直見成就,於佛不壞淨成就,來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40)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聖弟子於行如實知,行集、行滅、行滅道跡如實知。
(41)云何行如實知?行有三種:身行、口行、意行,如是行如實知。
(42)云何行集如實知?無明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
(43)云何行滅如實知?無明滅是行滅,如是行滅如實知。
(44)云何行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如前說。
(45)摩訶拘絺羅!是名聖弟子,行如實知,行集、行滅、行滅道跡如實知。於我法律,正見具足,直見成就,於佛不壞淨成就,來入正法、得此正法、悟此正法。」
(46)摩訶拘絺羅復問尊者舍利弗:「唯有此法,更有餘耶?」
(47)舍利弗答言:「摩訶拘絺羅!汝何為逐?汝終不能究竟諸論,得其邊際。若聖弟子斷除無明而生明,何須更求?」
(48)時二正士共論義已,各還本處。
(印四八六)(光三四三)(大三四四)
經文(二六五)【S3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如我所說,波羅延耶阿逸多『所問』:
『若得諸法數,若復種種學,具威儀及行,為我分別說。』
( 3)舍利弗!何等為學?何等為法數?」
( 4)時尊者舍利弗默然不答。
( 5)第二,第三,亦復默然。
( 6)佛言:「真實,舍利弗!」
( 7)舍利弗白佛言:「真實,世尊!世尊!比丘真實者,厭、離欲、滅盡向,食集生。彼比丘以食故,生厭、離欲、滅盡向。彼食滅是真實滅,覺知已,彼比丘厭、離欲、滅盡向,是名為學。」
( 8)「復次,真實,舍利弗!」
( 9)舍利弗白佛言:「真實,世尊!世尊!若比丘真實者,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彼從食集生,若真實即是滅盡,覺知此已,比丘於滅,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數法。」
(10)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比丘於真實生厭、離欲、滅盡,是名法數。」
(11)如是說已,世尊即起入室坐禪。
(12)爾時,尊者舍利弗知世尊去已,不久,語諸比丘:「諸尊!我不能辯世尊初問。是故,我默念住。世尊須臾復為作發喜問,我即開解如此之義。正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異句、異味問斯義者,我亦悉能乃至七夜,以異句、異味而解說之。」
(13)時有異比丘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舍利弗,作奇特未曾有說,於大眾中,一向師子吼言:我於世尊初問,都不能辯,乃至三問,默然無答。世尊尋復作發喜問,我即開解。正使世尊一日一夜,乃至七夜,異句、異味問斯義者,我亦悉能乃至七夜,異句、異味而解說之。」
(14)佛告比丘:「彼舍利弗比丘,實能於我一日一夜,乃至七夜,異句、『異味』所問義中,悉能乃至七夜,異句、異味而解說之。所以者何?舍利弗比丘善入法界故。」
(15)佛說此經已,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八七)(光三四四)(大三四五)
經文(二六六)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法,世間所不愛、不念、不可意。何等為三?謂老、病、死。
( 3)世間若無此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者,如來、應、等正覺不出於世間,世間亦不知有如來、應、等正覺知見,說正法律。
( 4)以世間有老、病、死三法,不可愛、不可念、不可意故,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世間知有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正法律。
(5a)以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老、病、死。何等為三?謂貪、恚、癡。
(5b)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貪、恚、癡。何等為三?謂身見、戒取、疑。
(5c)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身見、戒取、疑。何等為三?謂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懈怠心。
(5d)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懈怠心。何等為三?謂失念、不正知、亂心。
(5e)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失念、不正知、亂心。何等為三?謂掉、不律儀、不學戒。
(5f)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掉、不律儀、不學戒。何等為三?謂不信、難教、懈怠。
(5g)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信、難教、嬾惰。何等為三?謂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
(5h)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何等為三?謂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
(5i)復有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何等為三?謂無慚、無愧、放逸。此三法不斷故,不堪能離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所以者何?
( 6)以無慚、無愧故放逸;放逸故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習惡知識故,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常求人短;求人短故,不信、『難教、嬾惰』;嬾惰故掉、不律儀、不學戒;不學戒故,失念、不正知、亂心;亂心故,不正思惟、習近邪道、懈怠心;懈怠心故,身見、戒取、疑;疑故,不離貪、恚、癡;不離貪、恚、癡故,不堪能離老、病、死。
(7a)斷三法故,堪能離老、病、死。云何三?謂貪、恚、癡,此三法斷已,堪能離老、病、死。
(7b)復三法斷故,堪能離貪、恚、癡。云何三?謂身見、戒取、疑,此三法斷故,堪能離貪、恚、癡。
(7c)復三法斷故,堪能離身見、戒取、疑。云何為三?謂不正思惟、習近邪道、起懈怠心,此三法斷故,堪能離身見、戒取、疑。
(7d)復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懈怠心。云何為三?謂失念心、不正知、亂心,此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正思惟、習近邪道,及心懈怠。
(7e)復三法斷故,堪能離失念心、不正知、亂心。何等為三?謂掉、不律儀、犯戒。此三法斷故,堪能離失念心、不正知、亂心。
(7f)復有三法斷故,堪能離掉、不律儀、犯戒。云何三?謂不信、難教、嬾惰。此三法斷故,堪能離掉、不律儀、犯戒。
(7g)復有三法斷故,堪能離不信、難教、嬾惰。云何為三?謂不欲見聖、不樂聞法、好求人短。此三法斷故,堪能離不信、難教、嬾惰。
(7h)復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好求人短。云何為三?謂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此三法斷故,離不欲見聖、不欲聞法、好求人短。
(7i)復有三法斷故,堪能離不恭敬、戾語、習惡知識。云何三?謂無慚、無愧、放逸。所以者何?
( 8)以慚、愧故不放逸;不放逸故,恭敬、順語、為善知識;為善知識故,樂見賢聖、樂聞正法、不求人短;不求人短故,生信、順語、精進;精進故,不掉、住律儀、學戒;學戒故,不失念、正知、住不亂心;不亂心故,正思惟、習近正道、心不懈怠;心不懈怠故,不著身見、不著戒取、度疑惑;不疑故,不起貪、恚、癡;離貪、恚、癡故,堪能斷老、病、死。」
( 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八八)(光三四五)(大三四六)
經文(二六七)【S7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若王、大臣、婆羅門、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所共恭敬、尊重,供養佛及諸聲聞眾,大得利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都不恭敬、尊重,供養眾邪異道,衣被、飲食、臥具、湯藥。
( 3)爾時,眾多異道,聚會未曾講堂,作如是論:「我等昔來,常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一切之所奉事恭敬,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悉斷絕,但恭敬、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此眾中,誰有智慧大力,堪能密往,詣彼沙門瞿曇眾中出家,聞彼法已,來還廣說;我等當復用彼聞法,化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令其信樂,可得還復供養如前。」
( 4)時有人言:「有一年少,名曰須深,聰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門瞿曇眾中出家,聽彼法已,來還宣說。」
( 5)時諸外道,詣須深所而作是言:「我今日大眾聚集未曾講堂,作如是論:我等先來為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諸世人之所恭敬、奉事,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悉斷絕。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諸世間,悉共奉事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我此眾中,誰有聰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門瞿曇眾中出家學道,聞彼法已,來還宣說,化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令我此眾還得恭敬、尊重、供養。其中有言:唯有須深聰明、黠慧,堪能密往瞿曇法中,出家學道,聞彼說法,悉能受持,來還宣說。是故,我等故來相請,仁者當行!」
( 6)時彼須深默然受請,詣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7)時眾多比丘出房舍外,露地經行。
( 8)爾時,須深詣眾多比丘而作是言:「諸尊!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
( 9)時眾多比丘,將彼須深,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此外道須深,欲求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
(10)爾時,世尊知外道須深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汝等當度彼外道須深,令得出家。」
(11)時諸比丘,願度須深出家,已經半月。
(12)有一比丘語須深言:「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13)時彼須深語比丘言:「尊者!云何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14)比丘答言:「不也,須深!」
(15)復問:「云何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16)比丘答言:「不也,須深!」
(17)復問:「云何尊者!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18)答言:「不也,須深!」
(19)復問:「云何尊者!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20)答言:「不也,須深!」
(21)復問:「若復寂靜解脫『超色,入無色』,身作證具足住,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22)答言:「不也,須深!」
(23)須深復問:「云何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云何不得禪定而復記說?」
(24)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脫也。」作是說已,眾多比丘各從座起而去。
(25)爾時,須深知眾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諸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得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作是思惟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彼眾多比丘,於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彼答我言:不也,須深!我即問言: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入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彼答我言:得慧解脫。作此說已,各從座起而去。我今問世尊:云何彼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不得正受而復說言自知作證?」
(26)佛告須深:「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27)須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28)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心善解脫。」
(29)須深白佛:「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
(30)佛告須深:「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須深!於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
(31)須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
(32)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耶?」
(33)須深白佛:「如是,世尊!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
(34)佛告須深:「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耶?」
(35)須深白佛言:「如是,世尊!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
(36)「如是乃至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耶?」
(37)須深白佛:「如是,世尊!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38)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
(39)須深白佛:「不也,世尊!」
(40)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41)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42)爾時,須深見法、得法、覺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心得無畏,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我今悔過!我於正法中盜密出家,是故悔過。」
(43)佛告須深:「云何於正法中盜密出家?」
(44)須深白佛言:「世尊!有眾多外道,來詣我所,語我言:須深!當知我等先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恭敬、供養,而今斷絕,悉共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汝今密往沙門瞿曇聲聞眾中,出家受法,得彼法已,還來宣說,我等當以彼聞法,教化世間,令彼恭敬供養如初。是故,世尊!我於正法律中盜密出家,今日悔過,唯願世尊聽我悔過,以哀愍故。」
(45)佛告須深:「受汝悔過。汝當具說:我昔愚癡、不善、無智,於正法律盜密出家,今日悔過,自見罪、自知罪,於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所以者何?凡人有罪,自見、自知而悔過者,於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
(46)佛告須深:「今當說譬,其智慧者以譬得解。譬如國王,有防邏者,捉捕盜賊,縛送王所,白言:大王!此人劫盜,願王處罪。王言:將罪人去,反縛兩手,惡聲宣令,周遍國中,然後將出城外刑罪人處,遍身四體,劖以百矛。彼典刑者,受王教令,送彼罪人,反縛兩手,惡聲宣唱,周遍城邑,將出城外刑罪人處,遍身四體,劖以百矛。日中,王問:罪人活耶?臣白言:活。王復敕臣:復劖百矛。至日晡時,復劖百矛,彼猶不死。
(47)佛告須深:「彼王治罪,劖以三百矛,彼罪人身,寧有完處如手掌不?」
(48)須深白佛:「無也,世尊!」
(49)復問須深;「時彼罪人,劖以三百矛因緣,受苦極苦劇不?」
(50)須深白佛;「極苦,世尊!若劖以一矛,苦痛難堪,況三百矛當可堪忍!」
(51)佛告須深:「此尚可耳,若於正法律盜密出家,盜受持法,為人宣說,當受苦痛倍過於彼。」
(52)佛說是法時,外道須深漏盡意解。
(53)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八九)(光三四六)(大三四七)
經文(二六八)【S2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成就十種力,得四無畏,知先佛住處,能轉梵輪,於大眾中震師子吼言: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純大苦聚滅。
( 3)諸比丘!此是真實教法顯現,斷生死流,乃至其人悉善顯現。如是真實教法顯現,斷生死流,足令善男子正信出家,方便修習,不放逸住。於正法律精勤苦行,皮筋骨立,血肉枯竭,若其未得所當得者,不捨慇懃精進方便,堅固堪能。所以者何?
(4a)懈怠苦住,能生種種惡不善法,當來有結熾然,增長於未來世生老病死,退其大義故。
(4b)精進樂獨住者,不生種種惡不善法,當來有結熾然苦報,不於未來世增長生老病死,大義滿足,得成第一教法之場。所謂大師面前,親承說法,寂滅、涅槃、菩提正向、善逝正覺。
( 5)是故,比丘!當觀自利、利他,自他俱利,精勤修學。我今出家,不愚、不惑,有果、有樂,諸所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者,悉得大果、大福、大利。當如是學!」
( 6)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九○)(光三四七)(大三四八)
經文(二六九)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來比丘,善出家,善得己利,曠世時時得生聖處。諸根具足,不愚不癡,不須手語,好說、惡說堪能解義。我今於此世作佛,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 3)『親承』說法:寂滅、涅槃、菩提正向、善逝等正覺,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 4)諸比丘!難得之處已得,生於聖處,諸根具足,乃至純大苦聚集,純大苦滅。
( 5)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自利、利他、自他俱利。如是出家,不愚不癡,有果、有樂,有樂果報,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者,悉得大果、大福、大利。是故,比丘!當如是學!」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九一)(光三四八)(大三四九)
經文(二七○)【S49-5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多聞聖弟子,不作是念:何所有故此有?何所起故此起?何所無故此無?何所滅故此滅?
(3a)然彼多聞聖弟子,知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
(3b)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 4)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九二)(光三四九)(大三五○)
經文(二七一)【S68】
( 1)如是我聞:一時,尊者那羅、尊者茂師羅、尊者殊勝、尊者阿難,住舍衛國象耳池側。
( 2)爾時,尊者那羅語尊者茂師羅言:「有異信、異欲、異聞、異行覺想、異見審諦忍,有如是正自覺知見生,所謂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
( 3)尊者茂師羅言:「有異信、異欲、異聞、異行覺想、異見審諦忍,有如是正自覺知見生,所謂有生故有老死,不異生有老死,如是說有。」
( 4)「尊者茂師羅!有異信、乃至異忍,得自覺知見生,所謂有滅、寂滅、涅槃耶?」
( 5)尊者茂師羅答言:「有異信、乃至異忍,得自覺知見生,所謂有滅、寂滅、涅槃。」
( 6)復問尊者茂師羅:「有滅則寂滅、涅槃說者,汝今便是阿羅漢諸漏盡耶?」
( 7)尊者茂師羅默然不答。
( 8)第二、第三問,亦默然不答。
( 9)爾時,尊者殊勝語尊者茂師羅:「汝今且止,我當為汝答尊者那羅。」
(10)尊者茂師羅言:「我今且止,汝為我答。」
(11)爾時,尊者殊勝語尊者那羅:「有異信乃至異忍,得自覺知見生,所謂有滅則寂滅、涅槃。」
(12)時尊者那羅問尊者殊勝言:「有異信乃至異忍,得自覺知見生,所謂有滅則寂滅、涅槃者,汝今便是漏盡阿羅漢耶?」
(13)尊者殊勝言:「我說有滅則寂滅、涅槃,而非漏盡阿羅漢也。」
(14)尊者那羅言:「所說不同,前後相違!如尊者所說,有滅則寂滅、涅槃,而復言非漏盡阿羅漢耶?」
(15)尊者殊勝語尊者那羅言:「今當說譬,夫智者以譬得解。如曠野路邊有井,無繩、無罐得取其水。時有行人,熱渴所逼,繞井求覓,無繩、無罐,諦觀井水,如實知見而不觸身。如是我說有滅則寂滅、涅槃,而自不得漏盡阿羅漢。」
(16)爾時,尊者阿難語尊者那羅言:「彼尊者殊勝所說,汝復云何?」
(17)尊者那羅語尊者阿難言:「尊者殊勝,善說真實,知復何言。」
(18)時彼正士各各說已,從座起去。
(印四九三)(光三五○)(大三五一)
經文(二七二)【S13-14,71-8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於法不如實知,法集、法滅、法滅道跡不如實知,彼非沙門、沙門數,非婆羅門、婆羅門數;彼亦非沙門義、婆羅門義,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3a)云何法不如實知?云何法集不如實知?云何法滅不如實知?云何法滅道跡不如實知?
(3b)謂於老死法不如實知,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不如實知。
(3c)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不如實知,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處滅道跡不如實知。
(3d)如是諸法不如實知,法集、法滅、法滅道跡不如實知。
( 4)若諸沙門、婆羅門,於法如實知,法集、法滅、法滅道跡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沙門之沙門數,婆羅門之婆羅門數,彼以沙門義、婆羅門義,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5a)何等法如實知?何等法集、法滅、法滅道跡如實知?
(5b)謂老死法如實知,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如實知。
(5c)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如實知,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
(5d)如是諸法如實知,法集、法滅、法滅道跡如實知。」
( 6)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九四)(光三五一)(大三五二)
經文(二七三)【S13-14,71-8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法不如實知,法集、法滅、法滅道跡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非沙門之沙門數,非婆羅門之婆羅門數;彼亦非沙門義,非婆羅門義,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3a)何等法不如實知?何等法集、法滅、法滅道跡不如實知?
(3b)謂六入處法不如實知,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處滅道跡不如實知,而於觸如實知者,無有是處。
(3c)觸集、觸滅、觸滅道跡如實知者,無有是處。
(3d)如是受、愛、取、有、生、老死如實知者,無有是處。
(4a)若沙門、婆羅門,於六入處如實知,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者,於觸如實知,斯有是處。
(4b)如是受、愛、取、有、生、老死如實知者,斯有是處。」
( 5)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九五)(光三五二)(大三五三)
經文(二七四)【S13-14,71-8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
(3a)差別者:「若諸沙門、娑羅門,於六入處不如實知,而欲超度觸者,無有是處。觸集、觸滅、觸滅道跡超度者,無有是處。
(3b)如是超度受、愛、取、有、生、老死者,無有是處。
(3c)超度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者,無有是處。
(4a)若沙門、婆羅門,於六入處如實知,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而超度觸者,斯有是處。
(4b)如是超度受、愛、取、有、生、老死者,斯有是處。
(4c)乃至超度老死滅道跡者,斯有是處。」
( 5)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四九六)
( 6)如老死乃至六入處三經,如是老死乃至行三經,亦如是說。
(印四九七~四九九)(光三五三)(大三五四)
經文(二七五)【S28】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覺知老死,覺知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如是乃至當覺知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
( 3)云何當覺知老死?覺知緣生故有老死,如是老死覺知。
( 4)云何老死集『覺知』?生集是老死集,如是老死集覺知。
( 5)云何老死滅覺知?謂生滅是老死滅,如是老死滅覺知。
( 6)云何老死滅道跡覺知?謂八聖道是老死滅道跡,如是老死滅道跡覺知。
( 7)乃至云何行覺知?謂三行:身行、口行、意行,如是行覺知。
( 8)云何行集覺知?謂無明集是行集,如是行集覺知。
( 9)云何行滅覺知?無明滅是行滅,如是行滅覺知。
(10)云何行滅道跡覺知?謂八聖道是行滅道跡,如是行滅道跡覺知。」
(11)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光三五四)(大三五五)
經文(二七六)【S33】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十四種智。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 3)何等為四十四種智?
(4a)謂老死智、老死集智、老死滅智、老死滅道跡智。
(4b)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智、行集智、行滅智、行滅道跡智。
( 5)是名四十四種智。」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一)(光三五五)(大三五六)
經文(二七七)【S3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十七種智。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 3)云何七十七種智?
(4a)生緣老死智、非餘生緣老死智、過去生緣老死智、非餘過去生緣老死智、未來生緣老死智、非餘未來生緣老死智,及法住智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易法、離欲法、滅法、斷知智。
(4b)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緣行智、非餘無明緣行智、過去無明緣行智、非餘過去無明緣行智、未來無明緣行智、非餘未來無明緣行智,及法住智無常、有為、心所、緣生、盡法、變易法、無欲法、滅法、斷智。
( 5)是名七十七種智。」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二)(光三五六)(大三五七)
經文(二七八)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增法、減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 3)云何增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增法。
( 4)云何減法?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是名減法。」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三)
( 6)如增法、減法,如是生法、變易法,集法、滅法,如上說。
(印五○四~五○五)
( 7)如當說三經,有,應當知三經,如上說。
(印五○六~五一一)(光三五七)(大三五八)
經文(二七九)【S38】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思量,若妄想生,彼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
(2b)若不思量,不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 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一二)(光三五八)(大三五九)
經文(二八○)【S39】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思量,若妄想者,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
(2b)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 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一三)(光三五九)(大三六○)
經文(二八一)【S4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思量,有妄想,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則有往來,有往來故則有生死,有生死故則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
(2b)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則無往來,無往來故則無生死,無生死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 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一四)(光三六○)(大三六一)
經文(二八二)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多聞比丘,云何如來施設多聞比丘?」
( 3)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多聞比丘!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4a)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若有比丘聞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法,是名多聞比丘。
(4b)如是『比丘聞』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生厭、離欲、滅盡法,是名多聞比丘。
( 5)是名如來所施設多聞比丘。」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一五)(光三六一)(大三六二)
經文(二八三)【S1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所謂說法比丘,云何如來施設說法比丘?」
( 3)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為說說法比丘!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4a)佛告諸比丘:「若有比丘說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法,是名說法比丘。
(4b)如是說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是生厭、離欲、滅盡法,是名說法比丘。
( 5)諸比丘!是名如來施設說法比丘。」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一六)(光三六二)(大三六三)
經文(二八四)【S1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謂法次法向,諸比丘!云何名為法次法向?」
( 3)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惟願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4a)佛告諸比丘:「若比丘於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
(4b)如是生乃至行,生厭、離欲、滅盡向,是名法次法向。
( 5)諸比丘!是名如來施設法次法向。」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一七)(光三六三)(大三六四)
經文(二八五)【S1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謂見法般涅槃,云何如來說見法般涅槃?」
( 3)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為說見法般涅槃!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 4)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 5)若有比丘,於老病死,『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善解脫,是名比丘得見法般涅槃。」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一八)(光三六四)(大三六五)
經文(二八六)【S4-9】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毘婆尸佛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如是念:一切世間皆入生死,自生、自熟,自滅、自沒,而彼眾生於老死之上出世間道不如實知。
( 3)即自觀察:何緣有此老死?如是正思惟觀察,得如實無間等起知:有生故有此老死,緣生故有老死。
( 4)復正思惟:何緣故有此生?尋復正思惟,無間等起知:緣有故有生。
( 5)尋復正思惟:何緣故有有?尋復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有取故有有。
( 6)尋復正思惟:何緣故有取?尋復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觀察:取法味著、顧念,緣觸愛所增長。
( 7)當知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
( 8)譬如緣油、炷而然燈,彼時時增油、治炷,彼燈常明,熾然不息,如前來歎譬城譬廣說。」
( 9)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一九)
(10)如毘婆尸佛,如是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皆如是說。
(印五二○~五二四)(光三六五)(大三六六)
經文(二八七)【S8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勤方便,修習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
( 3)比丘禪思、內寂其心、精勤方便者,如是如實顯現。云何如實顯現?
(4a)老死如實顯現,老死集、老死滅、老死滅道跡如實顯現。
(4b)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如實顯現、行集、行滅、行滅道跡如實顯現。
( 5)此諸法無常、有為、有漏,如實顯現。」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二五)(光三六六)(大三六七)
經文(二八八)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無量三摩提,專精繫念。
( 3)修無量三摩提,專精繫念已,如是如實顯現。云何如實顯現?
( 4)謂老死如實顯現,乃至行如實顯現。
( 5)此諸法,無常、有為、有漏,如是如實顯現。」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二六)(光三六七)(大三六八)
經文(二八九)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者毘婆尸佛未成正覺時,住菩提所,不久成佛。
( 3)詣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於十二緣起逆順觀察,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緣生有老死,及純大苦聚集、純大苦聚滅。
( 4)彼毘婆尸佛正坐七日已,從三昧覺,說此偈言:
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永離諸疑惑,知因緣生法。
若知因生苦,知諸受滅盡,知因緣法盡,則知有漏盡。
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永離諸疑惑,知有因生苦。
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永離諸疑惑,知諸受滅盡。
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永離諸疑惑,知因緣法盡。
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永離諸疑惑,知盡諸有漏。
如此諸法生,梵志勤思禪,普照諸世間,如日住虛空,
破壞諸魔軍,覺諸結解脫。」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二七)
( 6)如毘娑尸佛,如是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亦如是說。
(印五二八~五三二)(光三六八)(大三六九)
經文(二九○)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鬱毘羅尼連禪河側大菩提所,不久當成正覺。
( 2)往詣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跏趺坐,正身正念,如前廣說。
(印五三三)(光三六九)(大三七○)
食相應(*南傳屬緣起相應)
經文(二九一)【S*1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謂一、麤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 3)此四食,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諸食,愛因、愛集、愛生、愛轉。
( 4)此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
( 5)此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
( 6)此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轉。
(7a)六入處集是觸集,觸集是受集,受集是愛集,愛集是食集,食集故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
(7b)如是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食滅,食滅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 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三四)(光三七○)(大三七一)
經文(二九二)【S*1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麤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 3)時有比丘,名曰頗求那,住佛後扇佛,白佛言:「世尊!誰食此識?」
( 4)佛告頗求那:「我不言有食識者,我若言有食識者,汝應作是問。我說識是食,汝應問言:何因緣故有識食?我則答言:能招未來有令相續生,有有故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
( 5)頗求那復問:「為誰觸?」
( 6)佛告頗求那:「我不言有觸者,我若言有觸者,汝應作是問為誰觸。汝應如是問:何因緣故生觸?我應如是答:六入處緣觸,觸緣受。」
( 7)復問:「為誰受?」
( 8)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受者,我若言有受者,汝應問為誰受。汝應問言:何因緣故有受?我應如是答:觸緣故有受,受緣愛。」
( 9)復問:「世尊!為誰愛?」
(10)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愛者,我若說言有愛者,汝應作是問為誰愛。汝應問言:何緣故有愛?我應如是答:緣受故有愛,愛緣取。」
(11)復問:「世尊!為誰取?」
(12)佛告頗求那:「我不說言有取者,我若說言有取者,汝應問言為誰取。汝應問言:何緣故有取?我應答言:愛緣故有取,取緣有。」
(13)復問:「世尊!為誰有?」
(14)佛告頗求那:「我不說有有者,我若說有有者,汝應問言為誰有。汝今應問:何緣故有有?我應答言:緣取故有有,能招當來有觸生,是名有。
(15a)有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
(15b)謂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1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三五)(光三七一)(大三七二)
經文(二九三)【S*63】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云何為四?謂一、麤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3a)云何比丘觀察摶食?
(3b)譬如有夫婦二人,唯有一子,愛念將養,欲度曠野嶮道難處,糧食乏盡,飢餓困極,計無濟理。作是議言:正有一子,極所愛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難,莫令在此三人俱死。作是計已,即殺其子,含悲垂淚,強食其肉,得度曠野。
(3c)云何比丘!彼人夫婦共食子肉,寧取其味,貪嗜美樂與不?」
(3d)答曰:「不也,世尊!」
(3e)復問比丘:「彼強食其肉,為度曠野嶮道與不?」
(3f)答言:「如是,世尊!」
(3g)佛告比丘:「凡食摶食,當如是觀!如是觀者,摶食斷、知;摶食斷、知已,於五欲功德貪愛則斷。五欲功德貪愛斷者,我不見彼多聞聖弟子,於五欲功德上有一結使而不斷者;有一結繫故,則還生此世。
(4a)云何比丘觀察觸食?
(4b)譬如有牛,生剝其皮,在在處處,諸蟲唼食,沙土坌塵,草木針刺。若依於地,地蟲所食;若依於水,水蟲所食;若依空中,飛蟲所食;臥起常有苦毒此身。
(4c)如是比丘!於彼觸食,當如是觀!如是觀者,觸食斷、知;觸食斷、知者,三受則斷;三受斷者,多聞聖弟子於上無所復作,所作已作故。
(5a)云何比丘觀察意思食?
(5b)譬如聚落、城邑邊,有火起,無煙、無炎。時有士夫,聰明、黠慧,背苦、向樂,厭死、樂生,作如是念:彼有大火,無煙、無炎,行來當避,莫令墮中,必死無疑。作是思惟,常生思願,捨遠而去。
(5c)觀意思食,亦復如是。如是觀者,意思食斷、『知』;意思食斷、『知』者,三愛則斷;三愛斷者,彼多聞聖弟子於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
(6a)諸比丘!云何觀察識食?
(6b)譬如國王,有防邏者,捉捕劫盜,縛送王所,如前《須深經》廣說,以彼因緣受三百矛苦,覺晝夜苦痛。
(6c)觀察識食,亦復如是。如是觀者,識食斷、知;識食斷、知者,名色斷、知;名色斷、知者,多聞聖弟子於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三六)(光三七二)(大三七三)
經文(二九四)【S*6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者、意思食,四者、識食。
(3a)若比丘於此四食,有喜、有貪則識住增長,識住增長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諸行增長,行增長故當來有增長,當來有增長故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如是純大苦聚集。
(3b)若於四食無貪、無喜,無貪、無喜故識不住、不增長,識不住、不增長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行不增長,行不增長故當來有不生、不長,當來有不生長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起,如是純大苦聚滅。」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三七)(光三七三)(大三七四)
經文(二九五)【S*6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
(3a)諸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則有憂悲、有塵垢。
(3b)若於四食無貪、無喜,則無憂悲,亦無塵垢。」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三八)(光三七四)(大三七五)
經文(二九六)【S*6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
(3a)諸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純大苦聚集。
(3b)譬如樓閣宮殿,北西長廣,東西窗牖, 日出東方,光照西壁。
(3c)如是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如前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
(4a)若於四食無貪、無喜,如前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
(4b)譬如比丘!樓閣宮殿,北西長廣,東西窗牖,日出東方,應照何所?」
(4c)比丘白佛言:「應照西壁。」
(4d)佛告比丘:「若無西壁,應何所照?」
(4e)比丘白佛言:「應照虛空,無所攀緣。」
(4f)「如是比丘!於此四食無貪、無喜,識無所住,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三九)(光三七五)(大三七六)
經文(二九七)【S*6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
(3a)諸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純大苦聚集。
(3b)譬如比丘!樓閣宮殿,北西長廣,東西窗牖,日出東方,應照何所?」
(3c)比丘白佛言:「應照西壁。」
(3d)佛告比丘:「如是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 』大苦聚集。
(4a)若於四食無貪、無喜,亦無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4b)譬如比丘!畫師、畫師弟子,集種種彩色,欲粧畫虛空,寧能畫不?」
(4c)比丘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彼虛空者,非色、無對、不可見。」
(4d)「如是比丘!於此四食無貪、無喜,亦無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四○)(光三七六)(大三七七)
經文(二九八)【S*6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
(3a)諸比丘!於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純大苦聚集。
(3b)譬如比丘!畫師若畫師弟子,集種種彩,欲粧畫於色作種種像。諸比丘!於意云何?彼畫師、畫師弟子,寧能粧於色不?」
(3c)比丘白佛:「如是,世尊!能粧畫色。」
(3d)佛告比丘:「『如是』於此四食,有貪、有喜,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集。
(4a)諸比丘!若於四食無貪、無喜,無有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4b)比丘!譬如畫師、畫師弟子,集種種彩,欲離於色有所粧畫,作種種像,寧能畫不?」
(4c)比丘白佛:「不能,世尊!」
(4d)「如是比丘!若於四食無貪、無喜,無有識住增長,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四一)(光三七七)(大三七八)
諦相應
經文(二九九)【S1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
(2a)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此苦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2b)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3a)復次,苦聖諦,『知』當復知,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3b)苦集聖諦,已知當斷,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3c)復次,此苦滅聖諦,已知當作證,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3d)復次,此苦滅道跡聖諦,已知當修,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4a)復次,比丘!此苦聖諦,已知己知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4b)復次,此苦集聖諦,已知已斷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4c)復次,苦滅聖諦,已知已作證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4d)復次,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出,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5a)諸比丘!我於此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覺者,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亦不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5b)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6)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 7)爾時,世尊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
( 8)憍陳如白佛:「已知,世尊!」
( 9)復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
(10)拘鄰白佛:「已知,善逝!」
(11)尊者拘鄰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鄰。
(12)尊者阿若拘鄰知法已,地神舉聲唱言:「諸仁者!世尊於『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所未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哀愍世間,以義饒益,利安天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
(13)地神唱已,聞虛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展轉傳唱。須臾之間,聞于梵天,『自』梵天乘聲唱言:「諸仁者!世尊於『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世間聞法未所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以義饒益諸天世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
(14)世尊於『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轉法輪,是故此經名《轉法輪經》。
(1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四二)(光三七八)(大三七九)
經文(三○○)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 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四三)(光三七九)(大三八○)
經文(三○一)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 3)若比丘於此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修無間等,起增上欲,方便堪能,正念、正知,『應當學』!」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四四)(光三八○)(大三八一)
經文(三○二)【S29】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 3)若比丘於苦聖諦,當知、當解;於『苦集』聖諦,當知、當斷;於苦滅聖諦,當知、當證;於苦滅道跡聖諦,當知、當修。」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四五)(光三八一)(大三八二)
經文(三○三)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 3)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則斷愛欲、轉去諸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四六)(光三八二)(大三八三)
經文(三○四)【S2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 3)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善解脫。」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四七)(光三八三)(大三八四)
經文(三○五)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 3)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如是比丘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已終、純一、清白、名為上士。」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四八)(光三八四)(大三八五)
經文(三○六)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 3)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如是比丘無有關鍵、平治城塹、度諸嶮難、解脫結縛、名為賢聖建立聖幢。」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四九)(光三八五)(大三八六)
經文(三○七)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 3)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如是比丘,無有關鍵、平治城塹、度諸嶮難、『解脫結縛』、名為賢聖建立聖幢。
( 4)諸比丘!云何無有關鍵?謂五下分結已斷、已知,是名離關鍵。
( 5)云何平治城塹?無明謂之深塹,彼得斷、知,是名平治城塹。
( 6)云何度諸嶮難?謂無際生死,究竟苦邊,是名度諸嶮難。
( 7)云何解脫結縛?謂愛已斷、已知,『是名解脫結縛』
( 8)云何建立聖幢?謂我慢已斷、已知,是名建立聖幢。」
( 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五○)(光三八六)(大三八七)
經文(三○八)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聖諦。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 3)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是名比丘斷五支、成六分、守護於一、『依倚』於四、捨除諸諦、離四衢、『澄』諸覺想、自身所作、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純一、清白、名為上士。」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五一)(光三八七)(大三八八)
經文(三○九)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醫王者『所應』具王之分。何等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對治,四者、善知治病已,當來更不動發。
(3a)云何名良醫善知病?謂良醫善知如是如是種種病,是名良醫善知病。
(3b)云何良醫善知病源?謂良醫善知:此病因風起、『痰』陰起、涎唾起、眾冷起、因現事起、時節起,是名良醫善知病源。
(3c)云何良醫善知病對治?謂良醫善知種種病,應塗藥、應吐、應下、應灌鼻、應熏、應取汗,如是比種種對治,是名良醫善知對治。
(3d)云何良醫善知治病已,於未來世永不動發?謂良醫善治種種病,令究竟除,於未來世永不復起,是名良醫善知治病更不動發。
( 4)如來、應、等正覺為大醫王、成就四德、療眾生病,亦復如是。云何為四?謂如來知此是苦聖諦如實知、此是苦集聖諦如實知、此是苦滅聖諦如實知、此是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
(5a)諸比丘!彼世間良醫,於生根本對治不如實知,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不如實知。
(5b)如來、應、等正覺為大醫王,『於生根本對治如實知』、於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如實知。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名大醫王。」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五二)(光三八八)(大三八九)
經文(三一○)【S2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於此苦聖諦不如實知、此苦集聖諦不如實知、此苦滅聖諦不如實知、此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此非沙門之沙門,非婆羅門之婆羅門,彼亦不於沙門義、婆羅門義,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2b)若沙門、婆羅門,於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如實知、此苦滅聖諦如實知、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沙門之沙門,婆羅門之婆羅門,於沙門義、婆羅門義,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3)是故,比丘!於四聖諦無間等,當起增上欲,精勤堪能,方便修學。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五三)(光三八九)(大三九○)
經文(三一一)【S2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廣說如上。
( 2)差別者:「於四聖諦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非沙門數,非婆羅門數。於四聖諦如實知者,是沙門數,是婆羅門數。」
( 3)乃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五四)(光三九○)(大三九一)
經文(三一二)【S2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不如實知、苦集聖諦不如實知、苦滅聖諦不如實知、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不得脫苦。
(2b)若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如實知、於苦集聖諦如實知、於苦滅聖諦如實知、於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解脫於苦。」
( 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五五)
( 4)如於苦不解脫、解脫,如是『於』惡趣不解脫、解脫,堪能捨戒退減、不捨戒退減,能自說得過人法自證、不能自說得過人法作證,能於此外求良福田、不能於此外求良福田,能於此外求大師、不能於此外求大師,不能越苦、堪能越苦,不堪能脫苦、堪能脫苦。
( 5)如是上諸經重說,悉繼以偈:
若不知苦者,及彼眾苦因、一切諸苦法、寂滅永無餘,
若不知道跡,能思一切苦;心解脫於苦,慧解脫亦然,
不能越眾苦,令苦究竟脫。若如實知苦,亦知眾苦因,
及一切諸苦、永滅盡無餘,若復如實知、息苦之道跡;
意解脫具足,慧解脫亦然,堪能越眾苦,究竟得解脫。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五六~-五六二)(光三九一)(大三九二)
經文(三一三)【S3-4,23-2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彼一切所應,當知四聖諦法。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
( 3)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修無間等。」
( 4)如此章句,一切四聖諦經,應當具說。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六三)
( 6)『如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悉應當說。
(印五六四~五六五)
( 7)又「三結盡,得須陀洹,一切當知四聖諦。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
( 8)如『當知』,如是當見、無間等。
( 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六六~五六八)
(10)「若三結盡,貪恚癡薄,得斯陀含,彼一切皆於四聖諦如實知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
(11)如『當知』,如是當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印五六九~五七一)
(12)「五下分結盡,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彼一切知四聖諦。何等為四?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
(13)如『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印五七二~五七四)
(14)「若一切漏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彼一切悉知四聖諦。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
(15)如『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印五七五~五七七)
(16)「若得辟支佛道證,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
(17)如『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印五七八~五八○)
(18)「若得無上等正覺,彼一切知四聖諦故。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
(19)如『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2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八一~五八三)(光三九二)(大三九三)
經文(三一四)【S37】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日出,明相先起。如是正盡苦,亦有前相起,謂知四聖諦。何等為四?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
( 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4)如『知』,如是見、如是無間等,亦如是說。
(印五八四~五八六)(光三九三)(大三九四)
經文(三一五)【S38】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日、月不出世間者,一切眾星亦不出於世間,晝、夜、半月、一月、時節、歲數、剋數、須臾皆悉不現;世間常冥,無有明照,唯有長夜,純大闇苦現於世間。
(2b)若如來、應供、等正覺不出世間時,不說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現於世間,世間盲冥,無有明照,如是長夜,純大闇冥現於世間。
(3a)若日、月出於世間,眾星亦現,晝、夜、半月、一月、時節、歲數、剋數、須臾悉現世間,長夜明照出於世間。
(3b)如是如來、應、等正覺出於世間,說苦聖諦現於世間,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現於世間,不復闇冥,長夜照明,純一智慧現於世間。」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八七)(光三九四)(大三九五)
經文(三一六)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日出,周行空中,壞諸闇冥,光明顯照。
( 3)如是聖弟子,所有集法一切滅已,離諸塵垢,得法眼生,與無間等俱,三結斷,所謂身見、戒取、疑。此三結盡,名須陀洹,不墮惡趣法,必定正覺趣,七有天人往生,作苦邊。
( 4)彼聖弟子,中間雖起憂苦,聽彼聖弟子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不見彼聖弟子有一法不斷,能令還生此世者,此則聖弟子得法眼之大義。
( 5)是故,比丘!於此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精進修學。」
( 6)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八八)(光三九五)(大三九六)
經文(三一七)【S3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作是說:我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苦集聖諦、苦滅聖諦未無間等,而言我當得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此說不應。所以者何?無是處故。若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未無間等,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2b)譬如有人言:我欲取佉提羅葉,合集作器,盛水持行者,無有是處。所以者何?無是處故。
(2c)如是言:我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未無間等,而欲得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3a)若復有言:我當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無間等已』,復得苦滅道跡聖諦者,斯則善說。所以者何?有是處故。若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無間等已,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有是處。
(3b)譬如有言:我以純曇摩葉、摩樓迦葉,合集盛水持行者,此則善說。所以者何?有是處故。
(3c)如是若言:我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無間等已,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則善說。所以者何?有是處故。若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無間等已,而欲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有是處故。」
( 4)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八九)(光三九六)(大三九七)
經文(三一八)【S39】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小綿丸、小劫貝華丸,置四衢道頭,四方風吹,則隨風去,向於一方。
(2b)如是若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不如實知,於苦集聖諦、於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當知彼沙門、婆羅門,常觀他面,常隨他說;以不如實知故,聞彼所說,趣說而受,當知此人不宿修習智慧故。
(3a)譬如因陀羅柱,銅鐵作之,於深入地中,四方猛風不能令動。
(3b)如是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者,當知是沙門、婆羅門,不視他面,不隨他語,是沙門、婆羅門智慧堅固,本隨習故,不隨他語。
( 4)是故,比丘!於四聖諦當勤方便,起增上欲,精進修學。」
( 5)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九○)(光三九七)(大三九八)
經文(三一九)【S4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石柱長十六肘,八肘入地,四方風吹,不能令動。
(2b)如是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如實知,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斯等沙門、婆羅門,至諸論處,無能屈其心解脫、慧解脫者,能使餘沙門、婆羅門反生憂苦。如是如實知、如實見,皆是先世宿習故,使智慧不可傾動。
( 3)是故,比丘!於四聖諦當勤方便,起增上欲,精進修學。」
( 4)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九一)(光三九八)(大三九九)
經文(三二○)【S3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有人,火燒頭衣,當起增上欲,急救令滅。」
(2b)佛告比丘:「莫作是說!當置頭衣,於四聖諦起增上欲,勤加方便,修無間等。何等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未無間等,當勤方便修無間等。所以者何?
( 3)比丘!長夜熾然,地獄、畜生、餓鬼,諸比丘不見極苦。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未無間等者,是比丘當忍苦樂、憂悲,於四聖諦勤加精進,方便修習無間等,應當學!」
( 4)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九二)(光三九九)(大四○○)
經文(三二一)【S3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士夫年壽百歲,有人語言:士夫若欲聞法,當日日三時受苦,晨朝時受百槍苦,日中、晡時亦復如是。於一日中受三百槍苦,如是日日至於百歲,然後聞法得無間等,汝寧能不?時彼士夫為聞法故,悉堪能受。所以者何?
(2b)人生於世,長夜受苦,有時地獄,有時畜生,有時餓鬼,於三惡道空受眾苦,亦不聞法。是故,我今為無間等故,不以終身受三百槍為大苦也。
( 3)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得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九三)(光四○○)(大四○一)
經文(三二二)【S23-2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四聖諦,平等正覺,名為如來、應、等正覺。何等為四?所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 3)於此四聖諦平等正覺,名為如來、應、等正覺。
( 4)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九四)(光四○一)(大四○二)
經文(三二三)【S2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國人間遊行。
( 2)於王舍城,波羅利弗是中間竹林聚落,國王於中造福德舍。
( 3)爾時,世尊與諸大眾,於中宿止。
( 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與汝等,於四聖諦無知、無見,無隨順覺,無隨順受者,應當長夜驅馳生死。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 5)以我及汝,於此苦聖諦,順知、順入、斷諸有流,盡諸生死,不受後有。『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順知、順入、斷諸有流,盡諸生死,不受後有。
( 6)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修無間等。』
( 7)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我常與汝等,長夜涉生死,不見聖諦故,大苦日增長。
若見四聖諦,斷有大流海,生死永已除,不復受後生。
( 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九五)(光四○二)(大四○三)
經文(三二四)【S3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摩竭國人間遊行。
( 2)『於王舍城』,波羅利弗是中間竹林聚落,大王於中作福德舍。
( 3)爾時,世尊與諸大眾,於中止宿。
( 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行,共至申恕林。」
( 5)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到申恕林,坐樹下。
( 6)爾時,世尊手把樹葉,告諸比丘:「此手中葉為多耶?大林樹葉為多?」
( 7)比丘白佛:「世尊手中樹葉甚少,彼大林中樹葉,無量百千億萬倍,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為比。」
(8a)「如是諸比丘!我成等正覺,自所見法,『為人定說者』,如手中樹葉。所以者何?
(8b)彼法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明慧、正覺、向於涅槃。
(9a)如大林樹葉,如我成等正覺,自知正法,所不說者,亦復如是。所以者何?
(9b)彼法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明慧、非正覺、非正向涅槃』故。
(10)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1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九六)(光四○三)(大四○四)
經文(三二五)【S4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 2)爾時,尊者阿難,晨朝著衣持缽,入毘舍離城乞食。
( 3)時有眾多離車童子,晨朝從城內出,至精舍門,持弓箭,競射精舍門孔,箭箭皆入門孔。
( 4)尊者阿難見已,以為奇特:彼諸離車童子,能作如是難事!入城乞食還,舉衣缽,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晨朝著衣持缽,入毘舍離城乞食,見有眾多離車童子,從城內出,至精舍門,競射門孔,箭箭皆入。我作是念:此甚奇特!諸離車童子能為難事!」
( 5)佛告阿難:「於意云何?離車童子競射門孔,箭箭皆入,此為難耶?破一毛為百分,而射一毛分,箭箭悉中,此為難耶?」
( 6)阿難白佛:「破一毛百分,射一分之毛,箭箭悉中,此則為難。」
( 7)佛告阿難:「未若於苦聖諦生如實知,此則甚難;如是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見,此則甚難!」
( 8)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一毛為百分,射一分甚難,觀一一苦陰,非我難亦然。
( 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九七)(光四○四)(大四○五)
經文(三二六)【S47】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悉成大海。有一盲龜,壽無量劫,百年一出其頭。海中有浮木,止有一孔,漂流海浪,隨風東西。盲龜百年一出其頭,當得遇此孔不?」
( 3)阿難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此盲龜若至海東,浮木隨風或至海西,南、北、四維,團遶亦爾,不必相得。」
( 4)佛告阿難:「盲龜浮木,雖復差違,或復相得;愚癡凡夫漂流五趣,暫復人身,甚難於彼。所以者何?彼諸眾生不行其義、不行法、不行善、不行真實,展轉殺害,強者陵弱,造無量惡故。
( 5)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九八)(光四○五)(大四○六)
經文(三二七)【S4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思惟世間而思惟。
(3a)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往詣食堂,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間思惟!所以者何?
(3b)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不順涅槃。
(4a)汝等當正思惟: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
(4b)如此思惟,則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 5)過去世時,有一士夫,出王舍城,於拘絺羅池側,正坐思惟世間思惟。當思惟時,見四種軍:象軍、馬軍、車軍、步軍,無量無數,皆悉入於一藕孔中。見已,作是念:我狂失性,世間所無而今見之。爾時,去池不遠,更有大眾一處聚集。時彼士夫詣大眾所,語言:諸人!我今發狂,我今失性,世間所無而我今見,如上廣說。
( 6)時彼大眾,皆謂士夫狂發失性,世間所無而彼見之。」
(7a)佛告比丘:「然彼士夫,非狂失性,所見真實。所以者何?
(7b)爾時,去拘絺羅池不遠,有諸天、阿修羅,興四種軍,戰於空中。時諸天得勝,阿修羅軍敗退,入彼池一藕孔中。
(8a)是故,比丘!汝等慎莫思惟世間!所以者何?
(8b)世間思惟,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覺、非正向涅槃。
( 9)當思惟四聖諦!何等為四?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10)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五九九)(光四○六)(大四○七)
經文(三二八)【S8】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或謂世間有常,或謂世間無常,世間有常無常,世間非有常非無常;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有邊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是命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 3)爾時,世尊一處坐禪,以天耳聞諸比丘集於食堂論議之聲。聞已,往詣食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汝等比丘眾多聚集,何所言說?」
( 4)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眾多比丘,集此食堂,作如是論:或說有常,或說無常,如上廣說。」
(5a)佛告比丘:「汝等莫作如是論議!所以者何?
(5b)如此論者,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非正向涅槃。
(6a)汝等比丘!應如是論議: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
(6b)如是論議,是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 7)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光四○七)(大四○八)
經文(三二九)【S7】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或有貪覺覺者,或瞋覺覺者,或害覺覺者。
(3a)爾時世尊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往詣食堂,敷坐具,於眾前坐。告諸比丘:「汝等莫起貪覺覺、莫起恚覺覺、莫起害覺覺。所以者何?
(3b)此諸覺,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不向涅槃。
(4a)汝等當起苦聖諦覺、苦集聖諦覺、苦滅聖諦覺、苦滅道跡聖諦覺。所以者何?
(4b)此四聖諦覺,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向於涅槃。
( 5)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當勤方便,起增上欲,正智、正念,精進修學。」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一)(光四○八)(大四○九)
經文(三三○)
( 1)如是我聞:一時,如上廣說。
( 2)差別者,起親里覺、國土人民覺、不死覺。
( 3)乃至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二)(光四○九)(大四一○)
經文(三三一)【S1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或論王事、賊事、鬥戰事、錢財事、衣被事、飲食事、男女事、世間言語事、事業事、說諸海中事。
( 3)爾時世尊於禪定中,以天耳聞諸比丘論說之聲,即從座起,往詣食堂,敷坐具,於眾前坐,告諸比丘:「汝等比丘眾多聚集,為何所說?」
( 4)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聚集,或論說王事,如上廣說。」
( 5)佛告比丘:「汝等莫作是論!論說王事,乃至不向涅槃。
(6a)若論說者,應當論說:此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
(6b)此四聖諦,以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三)(光四一○)(大四一一)
經文(三三二)【S9】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說:「我知法律,汝等不知;我所說成就,我等所說與理合,汝等所說不成就,不與理合;應前說者則在後說,應後說者則在前說。」而共諍論言:「我論是,汝等不如,能答者當答!」
( 3)爾時,世尊於禪定中,以天耳聞諸比丘諍論之聲,如是廣說。
( 4)乃至「於四聖諦無間等者,當勤起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5)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四)(光四一一)(大四一二)
經文(三三三)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波斯匿王、頻婆娑羅王,何者大力?何者大富?
( 3)爾時,世尊於禪定中,以天耳聞諸比丘論說之聲,即從座起,往詣食堂,敷坐具,於眾前坐,問諸比丘:「汝等何所論說?」
( 4)時諸比丘,即以上事具白世尊。
(5a)佛告比丘:「汝等用說諸王大力、大富為?汝等比丘莫作是論!所以者何?
(5b)此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不向涅槃。
(6a)汝等當說:此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
(6b)此四聖諦,是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 7)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五)(光四一二)(大四一三)
經文(三三四)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汝等宿命,作何等業?為何工巧?以何自活?」
( 3)爾時,世尊於禪定中,以天耳聞諸比丘論說之聲,即從座起,往詣食堂,敷坐具,於眾前坐,問諸比丘:「汝說何等?」
( 4)時諸比丘以上所說,具白世尊。
(5a)佛告比丘:「汝等比丘莫作是說,宿命所作。所以者何?
(5b)此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不向涅槃。
(6a)汝等比丘當共論說:此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
(6b)此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 7)是故,比丘!依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六)(光四一三)(大四一四)
經文(三三五)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說』:某甲檀越作麤疏食,我等食已,無味無力。我等不如捨彼麤食而行乞食,所以者何?比丘乞食,時得好食,又見好色,時聞好聲,多人所識,亦得衣被、臥具、醫藥。
( 3)爾時,世尊於禪定中,以天耳聞諸比丘論說之聲,即詣食堂。如是廣說,乃至正向涅槃。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七)(光四一四)(大四一五)
經文(三三六)【S1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持我所說四聖諦不?」
( 3)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唯然,世尊所說四聖諦,我悉受持。」
( 4)佛告比丘;「汝云何受持四聖諦?」
( 5)比丘白佛言:「世尊說言:此是苦聖諦,我即受持;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如是世尊說四聖諦,我即受持。」
( 6)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我說苦聖諦,汝真實受持。我說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汝真實受持。」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八)(光四一五)(大四一六)
經文(三三七)【S20,27】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持我所說四聖諦不?」
( 3)時有比丘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為佛作禮,合掌白佛:「唯然,世尊所說四聖諦,我悉受持。」
( 4)佛告比丘:「汝云何持我所說四聖諦?」
(5a)比丘白佛言:「世尊說苦聖諦,我悉受持,如如、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諦、不顛倒、是聖所諦,是名苦聖諦。
(5b)世尊說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如、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諦、不顛倒、是聖所諦。
( 6)是為世尊說四聖諦,我悉受持。」
( 7)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真實持我所說四聖諦,如如、不離如、不異如、真實、審諦、不顛倒,是名比丘真實持我四聖諦。」
( 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九)(光四一六)(大四一七)
經文(三三八)【S1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持我所說四聖諦不?」
( 3)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唯然,世尊所說四聖諦,我悉持之。云何四諦?世尊說苦聖諦,我悉持之,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我悉持之。」
( 4)佛告彼比丘:「善哉!善哉!如我所說四聖諦,汝悉持之。
(5a)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說:如沙門瞿曇所說苦聖諦,我當捨,更立苦聖諦者,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
(5b)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我今當捨,更立餘四聖諦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
( 6)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一○)(光四一七)(大四一八)
經文(三三九)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佛有疑者,則於苦聖諦有疑,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則有疑惑。
(2b)若於法、僧有疑者,則於苦聖諦疑惑,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疑惑。
(3a)若於佛不疑惑者,則於苦聖諦不疑惑,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疑惑。
(3b)若於法、僧不疑惑者,則於苦聖諦不疑惑,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疑惑。」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一一)(光四一八)(大四一九)
經文(三四○)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有疑者,則於佛有疑,於法、僧有疑。
(2b)『若於』集、滅、道疑者,則於佛有疑,於法、僧有疑。
(3a)若於苦聖諦無疑者,則於佛無疑,於法、僧無疑。
(3b)於集、滅、道聖諦無疑者,則於佛無疑,於法、僧無疑。」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一二)(光四一九)(大四二○)
經文(三四一)【S4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共行至深嶮巖。」
( 3)諸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 4)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至深嶮巖,敷座而坐,周匝觀察深嶮巖已,告諸比丘:「此巖極大深嶮。」
( 5)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此極深嶮,然復有一極深嶮,極嶮於此,甚可怖畏者不?」
( 6)佛知其意,即告言:「如是比丘!此極深嶮,然復有大深嶮嶮於此者,甚可怖畏。
( 7)謂諸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不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
( 8)彼於生本諸行樂著,於老病死、憂悲惱苦生本諸行樂著;而作是行,老病死、憂悲惱苦行轉增長故,墮於生深嶮之處,墮於老病死、憂悲惱苦深嶮之處。
( 9)如是比丘!此則大深嶮,嶮於此者。
(10)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1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一三)(光四二○)(大四二一)
經文(三四二)【S43】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大熱地獄,若眾生生於彼中,一向『炯然』。」
( 3)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如世尊說,此則大熱。世尊!唯此大熱,復有大熱過於此者,甚可怖畏,無有過上?」
( 4)「如是比丘!此則大熱,亦更有大熱過於此者,甚可怖畏,無有過上。何等為更有大熱,甚可怖畏,過於此者?
( 5)謂沙門、婆羅門,此苦聖諦不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如是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大熱熾然,是名比丘大熱『熾然』,甚可怖畏,無有過者。
( 6)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一四)(光四二一)(大四二二)
經文(三四三)【S4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大闇地獄,彼諸眾生生彼中者,不見自身分。」
( 3)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此則大闇!唯此大闇,復更有餘大闇,甚可怖畏,過於此不?」
( 4)佛告比丘:「如是更有大闇,甚可怖畏,過於此者。
( 5)謂沙門、婆羅門,於四聖諦不如實知,乃至墮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大闇之中。
( 6)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一五)(光四二二)(大四二三)
經文(三四四)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日遊行,照諸世界。乃至千日、千月,照千世界、千須彌山、千弗婆提、千閻浮提、千拘耶尼、千鬱單越、千四天王、千三十三天、千炎魔天、千兜率天、千化樂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名小千世界。此千世界中間闇冥,日月光照,有大德力而彼不見。其有眾生生彼中者,不見自身分。」
( 3)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說是大闇冥,復更有餘大闇冥處,過於此耶?」
( 4)佛告比丘:「有大闇冥過於此者。
( 5)謂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不如實知,乃至墮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大闇冥中。是名比丘有大闇冥,過於世界中間闇冥。
( 6)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7)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一六)(光四二三)(大四二四)
經文(三四五)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從小千世界數滿至千,是名中千世界。於是中千世界中間闇冥,如前所說。
( 3)乃至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一七)(光四二四)(大四二五)
經文(三四六)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從中千世界,數滿至千,是名三千大千世界。世界中間闇冥之處,日月遊行,普照世界,而彼不見;乃至墮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大闇冥中。
( 3)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一八)(光四二五)(大四二六)
經文(三四七)【S29】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四聖諦,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是名四聖諦。」
( 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一九)
( 4)如當說,如是有、如是『當知』,亦如上說。
(印六二○~六二一)(光四二六)(大四二七)
經文(三四八)【S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勤禪思,正方便起,內寂其心。所以者何?
( 3)比丘禪思,內寂其心,成就已如實顯現。云何如實顯現?
( 4)謂此苦聖諦如實顯現,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顯現。」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二二)(光四二七)(大四二八)
經文(三四九)【S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無量三摩提,專心正念。所以者何?
( 3)修無量三摩提,專心正念已,如是如實顯現。云何如實顯現?
( 4)謂此苦聖諦如實顯現,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顯現。」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二三)(光四二八)(大四二九)
經文(三五○)【S33】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佛告諸比丘:「如人擲杖於虛空中,尋即還墮,或根著地,或腹著地,或頭著地。
( 3)如是沙門、婆羅門,於此苦聖諦不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
( 4)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學無間等。」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二四)(光四二九)(大四三○)
經文(三五一)【S33】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人擲杖置虛空中,其必還墮,或墮淨地,或墮不淨地。
( 3)如是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不如實知,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以不如實知故,或生善趣,或生惡趣。
( 4)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二五)(光四三○)(大四三一)
經文(三五二)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佛告諸比丘:「譬如五節相續輪,大力士夫令速旋轉。
( 3)如是沙門、婆羅門,於此苦聖諦不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輪迴五趣而速旋轉,或墮地獄,或墮畜生,或墮餓鬼,或人,或天;還墮惡道,長夜輪轉。
( 4)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二六)(光四三一)(大四三二)
經文(三五三)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來、應、等正覺增上說法,謂四聖諦,開示、施設、建立、分別、散說、顯現、表露。何等為四?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 3)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二七)(光四三二)(大四三三)
經文(三五四)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等為黠慧?為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為不知耶?」
( 3)諸比丘白佛:「如我解世尊所說,於四聖諦如實知者,此為黠慧。」
( 4)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於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者,是則黠慧。
( 5)是故,諸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6)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二八)(光四三三)(大四三四)
經文(三五五)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時須達長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於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此四聖諦,為漸次無間等?為一頓無間等?」
(3a)佛告長者:「此四聖諦,漸次『無間等』,非頓無間等。」
(3b)佛告長者:「若有說言: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於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此說不應。所以者何?若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4a)猶如有人,兩細樹葉連合為器,盛水持行,無有是處。
(4b)如是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5a)譬如有人,取蓮華葉連合為器,盛水遊行,斯有是處。
(5b)如是長者!於苦聖諦無間等已,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有是處。
( 6)是故,長者!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二九)(光四三四)(大四三五)
經文(三五六)【S4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
( 2)如須達長者所問,有異比丘問,亦如是說。
(3a)唯譬有差別:「如有四登階道,昇於殿堂。若有說言:不登初階而登第二、第三、第四階,昇堂殿者,無有是處。所以名何?要由初階,然後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階,得昇殿堂。
(3b)如是比丘!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欲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4a)譬如比丘!若有人言:以四階道昇於殿堂,要由初階,然後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階,得昇殿堂,應作是說。所以者何?要由初階,然後次登第二、第三、第四階,昇於殿堂,有是處故。
(4b)如是比丘!若言於苦聖諦無間等已,然後次第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應作是說。所以者何?若於苦聖諦無間等已,然後次第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有是處故。」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三○)(光四三五)(大四三六)
經文(三五七)【S4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
( 2)如異比丘問,阿難所問亦如是說。
(3a)唯譬差別:佛告阿難:「譬如四『墱』梯昇於殿堂。若有說言:不由初『墱』而登第二、第三、第四『墱』,昇殿堂者,無有是處。
(3b)如是阿難!若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欲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此不應說。所以者何?若於苦聖諦未無間等,而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無有是處。
(4a)譬如阿難!由四『墱』梯昇於殿堂。若有人言:要由初『墱』,然後次登第二、第三、第四『墱』,昇殿堂者,此所應說。所以者何?要由初『墱』,然後次登第二、第三、第四『墱』,昇殿堂者,有是處故。
(4b)如是阿難!於苦聖諦無間等已,然後次第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無間等者,斯有是處。」
( 5)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三一)(光四三六)(大四三七)
經文(三五八)【S3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大地草木,悉取為鏘,貫大海中一切水蟲,悉能貫不?」
( 3)比丘白佛:「不能,世尊!所以者何?大海諸蟲種種形類,或『極細』不可貫,或極大不可貫。」
( 4)佛告比丘:「如是,如是!眾生界無數無量。
( 5)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6)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三二)(光四三七)(大四三八)
經文(三五九)【S49-5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手執土石,問諸比丘:「於意云何?此手中土石為多,彼大雪山土石為多?」
( 3)比丘白佛言;「世尊!手中土石甚少少耳,雪山土石,甚多無量,百千巨億,算數譬類不可為比。」
(4a)佛告比丘:「其諸眾生,於苦聖諦如實知者,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者,如我手中所執土石。
(4b)其諸眾生,於苦聖諦不如實知,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者,如彼雪山土石,其數無量。
( 5)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6)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三三)(光四三八)(大四三九)
經文(三六○)【S52-54,57-58】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湖池,深廣五十由旬,其水盈滿,若有士夫以髮,以毛,或以指端,渧彼湖水,乃至再三,云何比丘!如彼士夫所渧水多,湖池水多?」
( 3)比丘白佛:「如彼士夫毛、髮、指端再三渧水,甚少少耳,彼湖大水,其量無數,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為比。」
(4a)佛告比丘:「如大湖水甚多無量,如是多聞聖弟子,具足見諦得聖道果,斷諸苦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
(4b)餘不盡者,如彼士夫髮、毛、指端所渧之水。
( 5)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6)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三四)
( 7)如大湖水譬,如是薩羅多吒迦、恒伽、耶符那、薩羅遊、伊羅跋提、摩醯,及四大海,其譬亦如上說。
(印六三五~六四一)(光四三九)(大四四○)
經文(三六一)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手捉團土,大如梨果,告諸比丘:「云何比丘!我手中此團土為多,大雪山中土石為多?」
( 3)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手中團土少少耳,彼雪山王,其土石甚多,百千億那由他,乃至算數譬類不得為比。」
(4a)佛告諸比丘:「如我所捉團土,如是眾生於苦聖諦如實知,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者,亦復如是。
(4b)如大雪山王土石者,如是眾生於苦聖諦不如實知,於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者,亦復如是。
( 5)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 6)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四二)
( 7)如雪山王,如是尼民陀羅山、毘那多迦山、馬耳山、善見山、佉提羅迦山、伊沙陀羅山、由揵陀羅山、須彌山王,及大地土石,亦復如是。
( 8)如梨果,如是阿摩勒迦果、跋陀羅果、迦羅迦果、豆果,乃至蒜子譬,亦復如是。
(印六四三~六五一)(光四四○)(大四四一)
經文(三六二)【S61-63,71-80,102-13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以爪甲擎土已,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我爪甲上土為多,此大地土多?」
( 3)諸比丘白佛言:「世尊!甲上土甚少少耳,此大地土甚多無量,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為比。」
(4a)佛告比丘:「如甲上土者,若諸眾生形可見者,亦復如是。
(4b)其形微細不可見者,如大地土。
( 5)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學無間等。」
( 6)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五二)
( 7)如陸地,如是水性亦爾。
(印六五三)
(8a)如甲上土,如是眾生人道者,亦復如是。
(8b)如大地土,如是非人亦爾。
(9a)如甲上土,如是生中國者亦爾。
(9b)如大地土,如是生邊地者亦爾。
(印六五四~六五五)
(10a)如甲上土,如是成就聖慧眼者亦復如是。
(10b)如大地土,如是不成就聖慧眼者『亦爾』。
(11a)如甲上土,如是眾生知此法律者,亦復如是。
(11b)如大地土,如是眾生不知法律者亦爾。
(12)如知,如是等知、普知、正想、正覺、正解、法無間等,亦如是。
(印六五六~六六三)
(13a)如甲上土,如是眾生知有父母亦爾。
(13b)如大地土,如是眾生不知有父母亦爾。
(14a)如甲上土,如是知有沙門、婆羅門,家之尊長,作所應作作福,此世他世,畏罪行施,受齋持戒,亦爾。
(14b)如大地土,不知有沙門、婆羅門,家之尊長,作所應作作福,此世、他世,畏罪行施,受齋持戒,亦如是說。
(15a)如甲上土,如是眾生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亦爾。
(15b)如大地土,如是眾生不持諸戒者,亦爾。
(16)如是離貪、恚、邪見,及不離貪、恚、邪見,亦如是說。
(17a)如甲上土,如是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
(17b)如大地土,如是不持五戒者亦爾。
(18a)如甲上土,如是眾生持八戒者亦如是。
(18b)如大地土,如是眾生不持八戒者亦爾。
(19a)如甲上土,如是眾生持十善者亦如是。
(19b)如大地土,如是眾生不持十善者亦如是。
(印六六四~六六九)
(20a)如甲上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生人中者,亦如是。
(20b)如大地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還生地獄者,亦如是。
(21)如地獄,如是畜生、餓鬼亦爾。
(22a)如甲上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生天上者亦如是。
(22b)如大地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還生地獄者亦如是。
(23)如地獄,如是畜生、餓鬼亦爾。
(24a)如甲上土,如是眾生人道中沒還生人道中者,亦如是。
(24b)如大地土,其諸眾生從人道中沒生地獄中者亦如是。
(25)如地獄,如是畜生、餓鬼亦爾。
(26a)如甲上土,其諸眾生從天命終還生天上者,亦如是。
(26b)如大地土,其諸眾生天上沒生地獄中者,亦如是。
(27)如地獄,畜生、餓鬼亦如是。
(印六七○~六八一)(光四四一)(大四四二)
經文(三六三)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本未聞法時,得正思惟:此苦聖諦,正見已生;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正見已生。」
( 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八二)
( 4)如已生,如是今生、當生,亦如是。
( 5)如生,如是起、習、近、修、多修、觸、作證,亦如是。
(印六八三~六九一)(光四四二)(大四四三)
界相應
經文(三六四)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眼藥丸,深廣一由旬。若有士夫,取此藥丸,界界安置,能速令盡,於彼界界不得其邊,當知諸界其數無量。
( 3)是故,比丘!當善界學,善種種界,當如是學。」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九二)(光四四三)(大四四四)
經文(三六五)【S1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
( 3)云何眾生常與界俱?謂眾生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
( 4)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善種種界。」
( 5)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九三)(光四四四)(大四四五)
經文(三六六)【S1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廣說如上。
( 3)差別者,即說偈言:
常會故常生,相離生則斷。如人執小木,而入於巨海,
人木則俱沒,懈怠俱亦然。當離於懈怠,卑劣之精進,
賢聖不懈怠,安住於遠離,慇懃精進禪,超度生死流。
膠漆得其素,火得風熾然,珂乳則同色;眾生與界俱,
相似共和合,增長亦復然。
(印六九四)(光四四五)(大四四六)
經文(三六七)【S1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
( 3)云何與界俱?謂眾生不善心時與不善界俱,善心時與善界俱;鄙心時與鄙界俱,勝心時與勝界俱。
( 4)時尊者憍陳如,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上座多聞大德,出家已久,具修梵行。
( 5)復有尊者大迦葉,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頭陀苦行,不畜遺餘。
( 6)尊者舍利弗,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大智辯才。
( 7)時尊者大目揵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神通大力。
( 8)時阿那律陀,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天眼明徹。
( 9)時尊者二十億耳,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勇猛精進,專勤修行者。
(10)時尊者陀驃,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能為大眾修供具者。
(11)時尊者優波離,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通達律行。
(12)時尊者富樓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皆是辯才善說法者。
(13)時尊者迦旃延,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
(14)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多聞總持。
(15)時尊者『羅怙羅』,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善持律行。
(16)時提婆達多,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習眾惡行。
(17)是名比丘常與界俱,與界和合。
(18)是故,諸比丘!當善分別種種諸界。」
(19)佛說是經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九五)(光四四六)(大四四七)
經文(三六八)【S1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如上廣說已,即說偈言:
常會故常生,相離生則斷。如人執小木,而入於巨海,
人木則俱沒,懈怠俱亦然。當離於懈怠,卑劣之精進,
賢聖不懈怠,安住於遠離,慇懃精進禪,超度生死流。
膠漆得其素,火得風熾然,珂乳則同色;眾生與界俱,
相似共和合,增長亦復然。
(印六九六)(光四四七)(大四四八)
經文(三六九)【S2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
( 3)如是廣說,乃至勝心生時與勝界俱,鄙心生時與鄙界俱。
(4a)殺生時與殺界俱,盜、婬、妄語、飲酒心時與飲酒界俱。
(4b)不殺生時與不殺界俱,不盜、不婬、不妄語、不飲酒『時』與不飲酒界俱。
( 5)是故,諸比丘!當善分別種種界。」
( 6)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九七)(光四四八)(大四四九)
經文(三七○)【S24,17-2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常與界俱,與界和合。
(3a)不信時與不信界俱,犯戒時與犯戒界俱,無慚、無愧時與無慚、無愧界俱。
(3b)信心時與信界俱、持戒時與持戒界俱,慚、愧心時與慚、愧界俱。
( 4)是故,諸比丘!當善分別種種諸界。」
( 5)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六九八)
( 6)如信不信,如是精進、不精進,失念、不失念,正受、不正受,多聞、少聞,慳者、施者,惡慧、善慧,難養、易養,難滿、易滿,多欲、少欲,知足、不知足,攝受、不攝受界俱,如上經如是廣說。
(印六九九~七○九)(光四四九)(大四五○)
經文(三七一)【S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種種諸界。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 3)云何為種種界?
( 4)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
( 5)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一○)(光四五○)(大四五一)
經文(三七二)【S2-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愛。
( 3)云何種種界?
( 4)謂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
( 5)云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云何緣種種受生種種愛?
(6a)謂緣眼界生眼觸,緣眼觸生眼觸生受,緣眼觸生受生眼觸生愛。
(6b)耳、鼻、舌、身,意界緣生意觸,緣意觸生意觸生受,緣意觸生受生意觸生愛。
( 7)諸比丘!非緣種種愛生種種受,非緣種種受生種種觸,非緣種種觸生種種界;要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愛。
( 8)是名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愛。」
( 9)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一一)(光四五一)(大四五二)
經文(三七三)【S2-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愛。
( 3)云何種種界?
( 4)謂十八界: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是名種種界。
( 5)云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愛?
(6a)謂緣眼界生眼觸,非緣眼觸生眼界,但緣眼界生眼觸;緣眼觸生眼受,非緣眼受生眼觸,但緣眼觸生眼受;緣眼受生眼愛,非緣眼愛生眼受,但緣眼受生眼愛。
(6b)如是耳、鼻、舌、身,意界緣生意觸,非緣意觸生意界,但緣意界生意觸;緣意觸生意受,非緣意受生意觸,但緣意觸生意受;緣意受生意愛,非緣意愛生意受,但緣意受生意愛。
( 7)是故,比丘!非緣種種愛生種種受,非緣種種受生種種觸,非緣種種觸生種種界;但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愛。是名比丘當善分別種種界。」
( 8)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一二)(光四五二)(大四五三)
經文(三七四)【S7-1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欲,緣種種欲生種種覺,緣種種覺生種種熱,緣種種熱生種種求。
( 3)云何種種界?
( 4)謂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
( 5)云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
(6a)謂緣眼界生眼觸,緣眼觸生眼受,緣眼受生眼想,緣眼想生眼欲,緣眼欲生眼覺,緣眼覺生眼熱,緣眼熱生眼求。
(6b)如是耳、鼻、舌、身,意界緣生意觸,緣意觸生意受,緣意受生意想,緣意想生意覺,緣意覺生意熱,緣意熱生意求。
( 7)是名比丘緣種種界故,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
( 8)比丘!非緣種種求生種種熱,非緣種種熱生種種覺,非緣種種覺生種種想,非緣種種想生種種受,非緣種種受生種種觸,非緣種種觸生種種界;但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
( 9)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一三)(光四五三)(大四五四)
經文(三七五)【S7-1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緣界種種故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欲,緣種種欲生種種覺,緣種種覺生種種熱,緣種種熱生種種求。
( 3)云何種種界?
( 4)謂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
( 5)云何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云何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
(6a)謂緣眼界生眼觸,非緣眼觸生眼界,但緣眼界生眼觸;『緣』眼觸生眼想,非緣眼想生眼觸,但緣眼觸生眼想;緣眼想生眼欲,非緣眼欲生眼想,但緣眼想生眼欲;緣眼欲生眼覺,非緣眼覺生眼欲,但緣眼欲生眼覺;緣眼覺生眼熱,非緣眼熱生眼覺,但緣眼覺生眼熱;緣眼熱生眼求,非緣眼求生眼熱,但緣眼熱生眼求。
(6b)如是耳、鼻、舌、身,意界緣生意觸,乃至緣意熱生意求,亦如是廣說。
( 7)是名比丘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非緣種種求生種種熱,乃至非緣種種觸生種種界;但緣種種界生種種觸,乃至緣種種熱生種種求。」
( 8)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一四)
( 9)如內六入處,外六入處亦如是說。
(印七一五~七一八)(光四五四)(大四五五)
經文(三七六)【S11】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有滅界。」
( 3)時有異比丘從座起,整衣服,稽首禮足,合掌白佛言:「世尊!彼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滅界,如此諸界,何因緣可知?」
( 4)佛告比丘:「彼光界者,緣闇故可知。『淨界者』,緣不淨故可知。無量空入處界者,緣色故可知。無量識入處界者,緣『有量狹小故可知』。無所有入處界者,緣『少所有故可知』。非想非非想入處界者,緣有第一故可知。滅界者,緣『有身故可知』。」
( 5)諸比丘白佛言:「世尊!彼光界乃至滅界,以何正受而得?」
( 6)佛告比丘:「彼光界、淨界、無量空入處界、無量識入處界、無所有入處界,此諸界於自行正受而得;非想非非想入處界,於第一有正受而得;滅界者於有身滅正受而得。」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一九)(光四五五)(大四五六)
經文(三七七)【S13】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
( 2)爾時,世尊晡時從禪覺,於講堂陰中敷座,於大眾前坐,說優檀那句,告諸比丘:「緣界故生說非不界,緣界故生見非不界,緣界故生想非不界。『緣下界』,我說生下說、下見、下想、下思、下欲、下願、下士夫、下所作、下施設、下建立、下部分、下顯示、下受生;如是中;如是『緣勝界』,我說彼生勝說、勝見、勝想、勝思、勝願、勝士夫、勝所作、勝施設、勝建立、勝部分、勝顯示、『勝受生』。」
( 3)時有婆迦利比丘,在佛後執扇扇佛,白佛言:「世尊!若於三藐三佛陀起非三藐三佛陀見,彼見亦緣界而生耶?」
( 4)佛告比丘:「於三藐三佛陀起非三藐三佛陀見,亦緣界而生非不界。所以者何?
( 5)凡夫界者,是無明界。如我先說:緣下界生下說、下見,乃至下受生;中、勝界生勝說、勝見,乃至勝受生。」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二○)(光四五六)(大四五七)
經文(三七八)【S1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因生欲想,非無因;有因生恚想、害想,非無因。
(3a)云何因生欲想?謂緣欲界也。緣欲界故生欲想、欲欲、欲覺、欲熱、欲求。愚癡凡夫起欲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如是邪因緣故,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是名因緣生欲想。
(3b)云何因緣生恚想、害想?謂害界也。緣害界生害想、害欲、害覺、害熱、害求。愚癡凡夫起害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起三處邪因緣已,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是名因緣生害想。
(4a)諸比丘!若諸沙門、婆羅門,如是安於生,生危險想,不求捨離,不覺,不吐,彼則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
(4b)譬如城邑、聚落不遠,有曠野,大火卒起。彼無有力能滅火者,當知彼諸野中眾生,悉被火害。
(4c)如是諸沙門、婆羅門,安於生,生危險想,身壞命終,生惡趣中。
( 5)諸比丘!有因生出要想非無因。
(6a)云何有因生出要想?謂出要界。緣出要界生出要想、出要欲、出要覺、出要熱、出要求。謂彼慧者出要求時,眾生三處生正,謂身、口、心。彼如是生正因緣已,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是名因緣生出要想。
(6b)云何因緣生不恚、不害想?謂不害界也。不害界因緣生不害想、不害欲、不害覺、不害熱、不害求。彼慧者不害求時,眾生三處正,謂身、口、心。彼正因緣生已,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是名因緣生不害想。
(7a)若諸沙門、婆羅門,安於生,生不害想,不捨離,不覺、不吐,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
(7b)譬如城邑、聚落邊,有曠野,大火卒起。有人堪能手足滅火,當知彼諸眾生依草木者,悉不被害。
(7c)如是諸沙門、婆羅門,安於生,生正想,不捨,不覺、不吐,現法樂住,不苦、不礙、不惱、不熱;身壞命終,生善趣中。」
( 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二一)(光四五七)(大四五八)
經文(三七九)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時有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慰勞已,於一面住,白佛言:「眾生非自作,非他作。」
( 3)佛告婆羅門:「如是論者,我不與相見。汝今自來,而言我非自作、非他作。」
( 4)婆羅門言:「云何瞿曇!眾生為自作,為他作耶?」
( 5)佛告婆羅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羅門!於意云何?有眾生方便界,令諸眾生知作方便耶?」
( 6)婆羅門言:「瞿曇!有眾生方便界,令諸眾生知作方便也。」
( 7)佛告婆羅門:「若有方便界,令諸眾生知有方便者,是則眾生自作,是則他作。婆羅門!於意云何?有眾生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令彼眾生知有造作耶?」
( 8)婆羅門白佛:「有眾生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令諸眾生知有造作。」
( 9)佛告婆羅門:「若彼安住界、堅固界、出界、造作界,令諸眾生知有造作者,是則眾生自作,是則他作!」
(10)婆羅門白佛:「有眾生自作,有他作。瞿曇!世間多事,今當請辭。」
(11)佛告婆羅門:「世間多事,宜知是時。」
(12)時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印七二二)(光四五八)(大四五九)
經文(三八○)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 2)爾時,瞿師羅長者,詣尊者阿難所,禮尊者阿難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所說種種界,云何為種種界?」
(3a)時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者:「眼界異,色界異,喜處二因緣生識,三事和合生觸,又喜觸因緣生樂受。
(3b)如是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
(4a)復次,長者!有異眼界,異色界,憂處二因緣生識,三事和合生苦觸,彼苦觸因緣生苦受。
(4b)如是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
(5a)復次,長者!異眼界,異色界,捨處二因緣生識,三事和合生不苦不樂觸,不苦不樂觸因緣生不苦不樂受。
(5b)如是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
( 6)爾時,瞿師羅長者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印七二三)(光四五九)(大四六○)
經文(三八一)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 2)爾時,瞿師羅長者,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於一面坐,白尊者阿難:「所說種種界,云何為種種界?」
( 3)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者:「有三界,云何三?謂欲界、色界、無色界。」
( 4)爾時尊者阿難即說偈言:
曉了於欲界,色界亦復然,捨一切有餘,得無餘寂滅。
於身和合界,永盡無餘證,三耶三佛說,無憂離垢句。
( 5)尊者阿難說是經已,瞿師羅長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印七二四)(光四六○)(大四六一)
經文(三八二)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 2)爾時,瞿師羅長者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所說種種界,云何名為種種界?」
( 3)尊者阿難告瞿師羅長者:「有三界:色界、無色界、滅界,是名三界。」
( 4)即說偈言:
若色界眾生,及住無色界,不識滅界者,還復受諸有。
若斷於色界,不住無色界,滅界心解脫,永離於生死。
( 5)尊者阿難說是經已,瞿師羅長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印七二五)(光四六一)(大四六二)
經文(三八三)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 2)爾時,瞿師羅長者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所說種種界,云何為種種界?」
( 3)尊者阿難答瞿師羅長者:「謂三種出界。云何三?謂從欲界出至色界,色界出至無色界,一切諸行、一切思想滅界,是名三出界。」
( 4)即說偈言:
知從欲界出,超踰於色界,一切行寂滅,勤修正方便。
斷除一切愛,一切行滅盡,知一切有餘,不復轉還有。
( 5)尊者阿難說是經已,瞿師羅長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印七二六)(光四六二)(大四六三)
經文(三八四)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2a)爾時,尊者阿難往詣上座上座名者所,詣已,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問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
(2b)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
(2c)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
(2d)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2e)阿難復問上座:「云何諸解脫界?」
(2f)上座答言:「尊者阿難!若斷界、無欲界、滅界,是名諸解脫界。」
(2g)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云何斷界,乃至滅界?」
(2h)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斷一切行,是名斷界;斷除愛欲,是無欲界;一切行滅,是名滅界。」
(3a)時尊者阿難聞上座所說,歡喜隨喜,往詣五百比丘所,恭敬問訊,退坐一面,白五百比丘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時,當以何法專精思惟?」
(3b)時五百比丘答:「尊者阿難!當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如上座所說。
(4a)時尊者阿難聞五百比丘所說,歡喜隨喜,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
(4b)佛告阿難:「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如五百比丘所說。
( 5)時尊者阿難白佛言:「奇哉世尊!大師及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義、同味。
(6a)我今詣上座名上座者問如此義,亦以此義、此句、此味答我,如今世尊所說。
(6b)我復詣五百比丘所,亦以此義、此句、此味而問,彼五百比丘亦以此義、此句、此味答,如今世尊所說。
( 7)是故,當知師及弟子,一切同法、同義、同句、同味。」
( 8)佛告阿難:「汝知彼上座為何如比丘?」
( 9)阿難白佛;「不知,世尊!」
(10)佛告阿難:「上座者,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已捨重擔、正智心善解脫。彼五百比丘,亦皆如是。」
(11)佛說是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二七)(光四六三)(大四六四)
經文(三八五)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尊者『羅怙羅』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3a)佛告『羅怙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羅怙羅』!若比丘於所有地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實知。
(3b)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亦復如是。
( 4)『羅怙羅』!比丘如是知、如是見,於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 5)『羅怙羅』!若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是名斷愛縛、『轉諸結、正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 6)佛說此經已,尊者『羅怙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二八)(光四六四)(大四六五)
受相應
經文(三八六)【S10】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尊者『羅怙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 3)佛告『羅怙羅』:「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 4)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
( 5)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止、清涼、沒。
( 6)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 7)佛說此經已,尊者『羅怙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二九)(光四六五)(大四六六)
經文(三八七)【S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尊者『羅怙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 3)佛告『羅怙羅』:「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觀於樂受而作苦想,觀於苦受作劍刺想,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想。
( 4 )若彼比丘觀於樂受而作苦想,觀於苦受作劍刺想,觀不苦不樂受作無常滅想者,是名正見。」
( 5)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觀樂作苦想,苦受同劍刺,於不苦不樂,修無常滅想。
是則為比丘,正見成就者,寂滅安樂道,住於最後邊,
永離諸煩惱,摧伏眾魔軍。
( 6)佛說此經已,尊者『羅怙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三○)(光四六六)(大四六七)
經文(三八八)【S3】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尊者『羅怙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 3)佛告『羅怙羅』:「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 4)觀於樂受,為斷樂受、貪使故,於我所修梵行。斷苦受、瞋恚使故,於我所修梵行;斷不苦不樂受、癡使故,於我所修梵行。
( 5)『羅怙羅』!若比丘樂受、貪使,已斷、已知;苦受、恚使,已斷、已知;不苦不樂受、癡使,已斷、已知者,是名比丘斷除愛欲、『轉』去諸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 6)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樂受所受時,則不知樂受,貪使之所使,不見出要道。
苦受所受時,則不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見出要道。
不苦不樂受,正覺之所說,不善觀察者,終不度彼岸。
比丘勤精進,正知不動轉,如此一切受,慧者能覺知。
覺知諸受者,現法盡諸漏,明智者命終,不墮於眾數,
眾數既已斷,永處般涅槃。
( 7)佛說此經已,尊者『羅怙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三一)(光四六七)(大四六八)
經文(三八九)【S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大海深嶮者,此世間愚夫所說深嶮,非賢聖法律所說深嶮。世間所說者,是大水積聚數耳。
( 3 )若從身生諸受,眾苦逼迫,或惱、或死,是名大海極深嶮處。
(4a)愚癡無聞凡夫,於此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長淪沒溺,無止息處。
(4b)多聞聖弟子,於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不生憂悲、啼哭號呼、心生狂亂,不淪生死,得止息處。」
( 5)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身生諸苦受,逼迫乃至死,憂悲不息忍,號呼發狂亂,
心自生障礙,招集眾苦增,永淪生死海,莫知休息處。
能捨身諸受,身所生苦惱,切迫乃至死,不起憂悲想,
不啼哭號呼,能自忍眾苦,心不生障礙,招集眾苦增,
不淪沒生死,永得安隱處。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三二)(光四六八)(大四六九)
經文(三九○)【S6】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多聞聖弟子,亦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諸比丘!凡夫、聖人,有何差別?」
( 3)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4a)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身觸生諸受,增諸苦痛,乃至奪命,愁憂稱怨,啼哭號呼,心生狂亂。當於爾時,增長二受:若身受、若心受。
(4b)譬如士夫身被雙毒箭,極生苦痛。
(4c)愚癡無聞凡夫,亦復如是、增長二受──身受、心受,極生苦痛。所以者何?
(4d)以彼愚癡無聞凡夫不了知故,於諸五欲生樂受觸,受五欲樂,受五欲樂故,為貪使所使。苦受觸故,則生瞋恚,生瞋恚故,為恚使所使。於此二受,若集、若滅、若味、若患、若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生不苦不樂受,為癡使所使。為樂受所繫終不離,苦受所繫終不離,不苦不樂受所繫終不離。云何繫?
(4e)謂為貪、恚、癡所繫,為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所繫。
(5a)多聞聖弟子,身觸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奪命,不起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
(5b)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
(5c)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
(5d)為樂受觸,不染欲樂,不染欲樂故,於彼樂受、貪使不使;於苦觸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於彼二使,集、滅、味、患、離如實知,如實知故,不苦不樂受、癡使不使。於彼樂受解脫不繫,苦受,不苦不樂受解脫不繫。於何不繫?
(5e)謂貪、恚、癡不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不繫。」
( 6)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多聞於苦樂,非不受覺知,彼於凡夫人,其實大有間。
樂受不放逸,苦觸不增憂,苦樂二俱捨,不順亦不違。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
( 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三三)(光四六九)(大四七○)
經文(三九一)【S12-13】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空中狂風卒起,從四方來:有塵土風、無塵土風,毘濕波風、鞞嵐婆風,薄風、厚風,乃至風輪起風。
(2b)身中受風,亦復如是種種受起: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樂食受、苦食受、不苦不樂食『受』;樂無食『受』、苦無食受、不苦不樂無食受;樂貪受、苦貪受、不苦不樂貪受;樂出要受、苦出要受、不樂不苦出要受。」
( 3)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虛空中,種種狂風起,東西南北風,四維亦如是。
有塵及無塵,乃至風輪起。如是此身中,諸受起亦然。
若樂若苦受,及不苦不樂;有食與無食;貪著不貪著。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三四)(光四七○)(大四七一)
經文(三九二)【S1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客舍,種種人住:若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野人、獵師;持戒、犯戒;在家、出家,悉於中住。
(2b)此身亦復如是種種受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樂食受、苦食受、不苦不樂食受;樂無食受、苦無食受、不苦不樂無食受;樂貪著受、苦貪著受、不苦不樂貪著受;樂出要受、苦出要受、不苦不樂出要受。」
( 3)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客舍中,種種人住止: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等,
旃陀羅野人,持戒犯戒者,在家出家人,如是等種種。
此身亦如是,種種諸受生:若樂若苦受,及不苦不樂;
有食與無食;貪著不貪著。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
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
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三五)(光四七一)(大四七二)
經文(三九三)【S1-2】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時有異比丘,獨一靜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
( 3)是比丘作是念已,從禪起,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靜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
( 4)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諸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 5)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知諸行無常,皆是變易法,故說受悉苦,正覺之所知。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於諸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悉知諸受已,現法盡諸漏,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
( 6)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三六)(光四七二)(大四七三)
經文(三九四)【S11,15-18】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尊者阿難獨一靜處禪思,念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復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
( 3)作是念已,從禪起,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念言:如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又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義?」
( 4)佛告阿難:「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 5)阿難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諸受漸次寂滅故說?」
( 6)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 7)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漸次諸行止息?」
( 8)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二禪正受時,覺、觀止息;三禪正受時,喜心止息;四禪正受時,出、入息止息;空入處正受時,色想止息;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止息;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止息;想受滅正受時,想、受止息: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 9)阿難白佛:「世尊!是名漸次諸行止息。」
(10)佛告阿難:「復有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如是止息,於餘止息無過上者。」
(11)阿難白佛:「何等為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12)佛告阿難:「於貪欲心不樂、解脫,恚、癡心不樂、解脫,是名勝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無上止息,諸餘止息無過上者。」
(13)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三七)(光四七三)(大四七四)
經文(三九五)【S24】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毘婆尸如來未成佛時,獨一靜處,禪思思惟,作如是觀:觀察諸受,云何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滅?云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滅道跡?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離?
(3a)如是觀察,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3b)觸集是受集;
(3c)觸滅是受滅;
(3d)若於受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集道跡;
(3e)若於受不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滅道跡;
(3f)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
(3g)若受無常變易法,是名受患;
(3h)若於受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三八)
( 5)如毘婆尸佛,如是式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及我釋迦文佛,未成佛時思惟觀察諸受,亦復如是。
(印七三九~七四四)(光四七四)(大四七五)
經文(三九六)【S23】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有異比丘獨一靜處禪思,如是觀察諸受:云何受?云何受集?云何受滅?云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滅道跡?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離?
( 3)時彼比丘從禪覺已,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獨一靜處禪思,觀察諸受:云何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滅?云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滅道跡?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離?」
(4a)佛告比丘:「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4b)觸集是受集;
(4c)觸滅是受滅;
(4d)若於受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集道跡;
(4e)若於受不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滅道跡;
(4f)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
(4g)若受無常變易法,是名受患;
(4h)若於受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
( 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四五)(光四七五)(大四七六)
( 6)如異比丘問經,尊者阿難所問經亦如是。
(印七四六)(光四七六)(大四七七)
經文(三九七)【S25】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云何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滅?云何受集道跡?云何受滅道跡?」
( 3)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 4)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5a)佛告比丘:「有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5b)觸集是受集;
(5c)觸滅是受滅;
(5d)若於受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集道跡;
(5e)若於受不愛樂、讚歎、染著、堅住,是名受滅道跡;
(5f)若受因緣生樂喜,是名受味;
(5g)若受無常變易,是名受患;
(5h)若於受斷欲貪、越欲貪,是名受離。」
( 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四七)(光四七七)(大四七八)
經文(三九八)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我於諸受不如實知,受集、受滅、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知,我於諸天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得解脫、出離,脫諸顛倒,亦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2b)以我於諸受、受集、受滅、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味、受患、受離如實知故,於諸天世間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為脫、為出,為脫諸顛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3)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四八)(光四七八)(大四七九)
經文(三九九)【S26-28】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諸受不如實知,受集、受滅、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知者,非沙門,非婆羅門,不同沙門,不同婆羅門,非沙門義,非婆羅門義,『非』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2b)若沙門、婆羅門,於諸受如實知,受集、受滅、受集道跡、受滅道跡、受味、受患、受離如實知者,彼是沙門之沙門,婆羅門之婆羅門,同沙門,同婆羅門,沙門義,婆羅門義,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3)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四九)
( 4)如沙門、非沙門,如是沙門數、非沙門數,亦如是。
(印七五○)(光四七九)(大四八○)
經文(四○○)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壹奢能伽羅國壹奢能伽羅林中。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欲於此中半月坐禪。諸比丘勿復遊行,唯除乞食及布薩。」即便坐禪,不復遊行,唯除乞食及布薩。
( 3)爾時,世尊半月過已,敷坐具,於眾前坐,告諸比丘:「我以初成佛時,所思惟禪法少許禪分,於今半月思惟,作是念:諸有眾生生受,皆有因緣,非無因緣。
( 4)云何因緣?欲是因緣、覺是因緣、觸是因緣。
(5a)諸比丘!於欲不寂滅、覺不寂滅、觸不寂滅,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
(5b)彼欲寂滅、覺不寂滅、觸不寂滅,以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
(5c)彼欲寂滅、覺寂滅、觸不寂滅,以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
(5d)彼欲寂滅、覺寂滅、觸寂滅,以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彼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
(6a)邪見因緣故眾生生受,邪見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
(6b)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解脫、邪智因緣故眾生生受,邪智不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
(7a)正見因緣故眾生生受,正見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
(7b)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脫、正智因緣故眾生生受,正智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
( 8)若彼欲不得者得,不獲者獲,『不證者證』,以彼因緣故眾生生受,以彼寂滅因緣故眾生生受。
( 9)是名不寂滅因緣眾生生受,寂滅因緣眾生生受。
(10a)若沙門、婆羅門,如是緣緣、緣緣集、緣緣滅、緣緣集道跡、緣緣滅道跡不如實知者,彼非沙門之沙門,非婆羅門之婆羅門,不同沙門之沙門,不同婆羅門之婆羅門,非沙門義,非婆羅門義,『非』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10b)若沙門、婆羅門,於此緣緣、緣緣集、緣緣滅、緣緣集道跡、緣緣滅道跡如實知者,當知是沙門之沙門,婆羅門之婆羅門,同沙門,同婆羅門,以沙門義,婆羅門義,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1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五一)(光四八○)(大四八一)
經文(四○一)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夏安居時。
( 2)爾時,給孤獨長者來詣佛所,稽首禮足,卻坐一面。佛為說法,示、教、照、喜,說種種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唯願世尊與諸大眾,受我三月請──衣被、飲食、應病湯藥。」
( 3)爾時,世尊默然而許。時給孤獨長者知佛默然受請已,從座起去,還歸自家。過三月已,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 4)佛告給孤獨長者:「善哉長者!三月供養衣被、飲食、應病湯藥。汝以莊嚴淨治上道,於未來世當獲安樂果報。然汝今莫得默然樂受此法,汝當精勤,時時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
( 5)時給孤獨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 6)爾時,尊者舍利弗於眾中坐,知給孤獨長者去已,白佛言:「奇哉世尊!善為給孤獨長者說法,善勸勵給孤獨長者言:汝已三月具足供養如來大眾中,淨治上道,於未來世當受樂報。汝莫默然樂著此福,汝當時時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世尊!若使聖弟子,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得遠離五法,修滿五法。
( 7)云何遠離五法?謂斷欲所長養喜、斷欲所長養憂、斷欲所長養捨、斷不善所長養喜、斷不善所長養憂,是名五法遠離。
( 8)云何修滿五法?謂隨喜、歡喜、猗息、樂、一心。」
( 9)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若聖弟子修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遠離五法,修滿五法。」
(10)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五二)(光四八一)(大四八二)
經文(四○二)【S29】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食『喜』者、有無食『喜』者、有無食無食『喜』者;有食樂者、『有』無食樂者、有無食無食樂者;有食捨者、有無食捨者、有無食無食捨者;有食解脫者、有無食解脫者、有無食無食解脫者。
( 3)云何『有食喜』?謂五欲因緣生『喜』。
( 4)云何無食『喜』?謂比丘離欲、離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名無食『喜』。
( 5)云何無食無食『喜』?謂比丘有覺、有觀息,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無食無食『喜』。
( 6)云何有食樂?謂五欲因緣生樂、生喜,是名有食樂。
( 7)云何無食樂?謂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是名無食樂。
( 8)云何無食無食樂?謂比丘離喜貪,捨心住,正念、正知,安樂住彼聖說捨,是名無食無食樂。
( 9)云何有食捨?謂五欲因緣生捨,是名有食捨。
(10)云何無食捨?謂彼比丘離喜貪,捨心住,正念、正知,安樂住彼聖說捨,第三禪具足住,是名無食捨。
(11)云何無食無食捨?謂比丘離苦、息樂,憂、喜先已離,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第四禪具足住,是名無食無食捨。
(12)云何有食解脫?謂色俱行。
(13)云何無食解脫?謂無色俱行。
(14)云何無食無食解脫?謂彼比丘貪欲不染解脫,瞋恚、愚癡心不染解脫,是名無食無食解脫。」
(1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五三)(光四八二)(大四八三)
經文(四○三)【S19】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瓶沙王詣尊者優陀夷所,稽首作禮,退坐一面。時瓶沙王白尊者優陀夷言:「云何世尊所說諸受?」
( 3)優陀夷言:「大王!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 4)瓶沙王白尊者優陀夷:「莫作是言,世尊說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正應有二受──樂受、苦受。若不苦不樂受,是則寂滅。」如是三說。
( 5)優陀夷不能為王立三受,王亦不能立二受。俱共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 6)時尊者優陀夷,以先所說,廣白世尊:「我亦不能立三受,王亦不能立二受。今故共來,具問世尊,如是之義,定有幾受?」
( 7)佛告優陀夷:「我有時說一受,或時說二受,或說三、四、五、六、十八、三十六,乃至百八受,或時說無量受。
( 8)云何我說一受?如說所有受皆悉是苦,是名我說一受。
( 9)云何說二受?說身受、心受,是名二受。
(10)云何三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11)云何四受?謂欲界繫受、色界繫受、無色界繫受,及不繫受。
(12)云何說五受?謂樂根、喜根、苦根、憂根、捨根,是名說五受。
(13)云何說六受?謂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
(14)云何說十八受?謂隨六喜行、隨六憂行、隨六捨行受,是名說十八受。
(15)云何三十六受?依六貪著喜、依六離貪著喜、依六貪著憂、依六離貪著憂、依六貪著捨、依六離貪著捨,是名說三十六受。
(16)云何說百八受?謂三十六受,過去三十六、未來三十六、現在三十六,是名說百八受。
(17)云何說無量受?如說此受、彼受等比,如是無量名說,是名說無量受。
(18)優陀夷!我如是種種說受如實義,世間不解故而共諍論,共相違反,終竟不得我法律中真實之義,以自止息。
(19)優陀夷!若於我此所說種種受義如實解知者,不起諍論,共相違反,起未起諍,能以法律止令休息。
(20)然優陀夷!有二受:欲受、離欲受。云何欲受?五欲功德因緣生受,是名欲受。云何離欲受?謂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是名離欲受。
(21a)若有說言:眾生依此初禪,唯是為樂非餘者,此則不然。所以者何?
(21b)更有勝樂過於此故。何者是?謂比丘離有覺、有觀,內淨,定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勝樂。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入處,轉轉勝說。
(22a)若有說言:唯有此處,乃至非想非非想極樂非餘。亦復不然。所以者何?
(22b)更有勝樂過於此故。何者是?謂比丘度一切非想非非想入處,想受滅身作證具足住,是名勝樂過於彼者。
(23a)若有異學出家,作是說言:沙門釋種子,唯說想受滅名為至樂。此所不應。所以者何?
(23b)應當語言:此非世尊所說受樂數。世尊說受樂數者,如說:優陀夷!有四種樂。何等為四?謂離欲樂、遠離樂、寂滅樂、菩提樂。」
(24)佛說此經已,尊者優陀夷及瓶沙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五五)(光四八四)(大四八五)
經文(四○四)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尊者跋陀羅比丘及尊者阿難,俱住祇樹給孤獨園。
( 3)爾時,尊者阿難往詣尊者跋陀羅所,共相問訊,慰勞已,於一面住。
( 4)時尊者阿難問尊者跋陀羅比丘言:「云何名為見第一?云何聞第一?云何樂第一?云何想第一?云何有第一?」
(5a)尊者跋陀羅語尊者阿難言:「有梵天,自在造作化如意,為世之父,若見彼梵天者,名曰見第一。
(5b)阿難!有眾生離生喜樂,處處潤澤,處處敷悅,舉身充滿,無不滿處,所謂離生喜樂。彼從三昧起,舉聲唱說,遍告大眾:極寂靜者,離生喜樂;極樂者,離生喜樂。諸有聞彼聲者,是名聞第一。
(5c)復次,阿難!有眾生於此身離喜之樂,『處處潤澤』,敷悅充滿,舉身充滿,無不滿處,所謂離喜之樂,是名樂第一。
(5d)云何想第一?阿難!有眾生度一切識入處,『無所有』入處具足住。若起彼想者,是名想第一。
(5e)云何有第一?復次,阿難!有眾生度一切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具足住。若起彼有者,是名有第一。」
( 6)尊者阿難語尊者跋陀羅比丘言:「多有人作如是見、如是說,汝亦同彼,有何差別?我作方便問汝,汝當諦聽!當為汝說。
(7a)如其所觀,次第盡諸漏,是為見第一。
(7b)如其『所聞』,次第盡諸漏,是名聞第一。
(7c)如所生樂,次第盡諸漏者,是名樂第一。
(7d)如其所想,次第盡諸漏者,是名想第一。
(7e)如實觀察,次第盡諸漏,是名有第一。」
( 8)時二正士共論說已,從座起去。
(印七五四)(光四八三)(大四八四)
經文(四○五)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一法生正厭離、不樂、背捨,得盡諸漏,所謂一切眾生由食而存。
( 3)復有二法,名及色。
( 4)復有三法,謂三受。
( 5)復有四法,謂四食。
( 6)復有五法,謂五受陰。
( 7)復有六法,謂六內、外入處。
( 8)復有七法,謂七識住。
( 9)復有八法,謂世八法。
(10)復有九法,謂九眾生居。
(11)復有十法,謂十業跡。於此十法生厭、不樂、背捨,得盡諸漏。」
(1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五六)(光四八五)(大四八六)
經文(四○六)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一法生正厭離、不樂、背捨,究竟苦邊,解脫於苦,謂一切眾生由食而存。
( 3)復有二法,名及色。
( 4)復有三法,謂三受。
( 5)復有四法,謂四食。
( 6)復有五法,謂五受陰。
( 7)復有六法,謂六內、外入處。
( 8)復有七法,謂七識住。
( 9)復有八法,謂世八法。
(10)復有九法,謂九眾生居。
(11)復有十法,謂十業跡。於此十法生正厭離、不樂、背捨,究竟苦邊,解脫於苦。」
(1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五七)(光四八六)(大四八七)
經文(四○七)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一法觀察無常、觀察變易、觀察離欲、觀察滅、觀察捨離,得盡諸漏,謂一切眾生由食而存。
( 3)復有二法,名及色。
( 4)復有三法,謂三受。
( 5)復有四法,謂四食。
( 6)復有五法,謂五受陰。
( 7)復有六法,謂六內、外入處。
( 8)復有七法,謂七識住。
( 9)復有八法,謂世八法。
(10)復有九法,謂九眾生居。
(11)復有十法,謂十業跡。於此十法,正觀無常、觀察變易、觀察離欲、觀察滅、觀察捨離,得盡諸漏。」
(1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五八)(光四八七)(大四八八)
經文(四○八)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於一法觀察無常、觀察變易、觀察離欲、觀察滅、觀察捨離,究竟苦邊,解脫於苦,謂一切眾生由食『而』存。
( 3)復有二法,名及色。
( 4)復有三法,謂三受。
( 5)復有四法,謂四食。
( 6)復有五法,謂五受陰。
( 7)復有六法,謂六內、外入處。
( 8)復有七法,謂七識住。
( 9)復有八法,謂世八法。
(10)復有九法,謂九眾生居。
(11)復有十法,謂十業跡。於此十業跡觀察無常、觀察變易、觀察離欲、觀察滅、觀察捨離,究竟苦邊,解脫於苦。」
(1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印七五九)(光四八八)(大四八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