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B3攝事分˙緣品
  Posted on Thu 02 Feb 2006 by insights (3643 reads)

《攝事分˙緣品》

 

《瑜伽師地論》卷93-96

玄奘法師譯

林崇安編,內觀教育基金會出版

【內觀教育版】2003

 

1.          本版列出《瑜伽師地論.攝事分》論文並標出科判(主要依據韓清淨所編的科判)。【內x】表示內觀教育版的《雜阿含經˙緣品》中之第x經。

2.          凡是對舊譯經論有所更正的字句,都用括號〔〕標出。

 

 

緣品/緣起食諦界擇攝

 

如是已說「處」擇攝,「緣起、食、諦、界」擇攝,我今當說。

 

總嗢柁南曰:

 

A1立等;

A2二諦等;

A3以觸為緣等;

A4有滅等;

A5食等;

A6最後如理等。

 


緣起相應

 

A1攝頌標列

 

別嗢柁南曰:

 

【170】立、【171】苦、【172】聚、【173】諦觀;

【174】攝聖教、【175】微智;

【176】思量際、【177】觀察;

【178】上慢、後【179】甚深。

 

【170】寅一「立門」(分二)

  卯一略標列

略由三相,應知建立緣起差別:

一、從前際中際得生;

二、從中際後際得生;

三、於中際生已隨轉,及趣清淨。

  卯二廣釋相(分二)

    辰一從前際中際生及生隨轉(分二)

      巳一徵

此中云何從其前際中際得生,及於中際生已隨轉?

      巳二釋(分二)

        午一辨生轉相(分二)

          未一辨(分二)

            申一從前際生(分二)

              酉一前際攝(分二)

                戌一無明緣行

謂如有一,宿非聰慧,「無明」為緣,造作增長罪、福、不動「身、語、意業」。

                戌二行緣識

由此為緣,隨業行「識」,乃至命終隨轉不絕,能為後世「續生識」因。

              酉二中際攝(分二)

                戌一生起位

如是展轉,有內、外愛,識生果時,能為助伴,現前而起。既命終已,由前際因,於現在世自體得生。

                戌二增長位

生已漸次,於母腹中,「因識」為緣續生「果識」,隨轉不絕,任持所有羯邏藍等「名色」分位;後後殊勝,始從胎藏乃至衰老。

            申二生已隨轉(分二)

              酉一出二依止(分二)

                戌一別辨(分二)

                  亥一名色緣識(分二)

                    天一標說

又即此識當續生時,能感生業與異熟果,「異熟生識」復依「名色」相續而轉,謂依眼等六根轉故,由是說言「名色緣識」。

                    天二釋相

俱生五根,說名為「色」;無間滅等,說名為「名」。隨其所應,能與六識作所依止,識依彼故,乃至命終數數隨轉。

                  亥二識緣名色

又五色根,根依大種,根處大種所生諸色,及諸餘名,由彼執持所有根等,墮在相續流轉不絕。

                戌二總結

此二總名「隨轉依止」,由是故言:「識緣名色,名色緣識」。

              酉二喻如束盧

於現在世,猶如束蘆相依而轉,乃至壽住。

          未二結

如是名為:從其前際,中際緣起諸行得生;於其中際,生已隨轉。

        午二料簡差別(分二)

          未一約四生辨(分三)

            申一指依胎生

當知此中,依胎生者說轉次第。

            申二簡卵濕生

卵生、濕生,除在母腹,有餘差別。

            申三別辨化生(分二)

              酉一欲色界

有色有情,在欲、色界受化生者,於初生時諸根圓滿,與餘差別。

              酉二無色界

在無色界諸有情類,識依於名及色種子,名及色種依識而轉,由彼識中有色種故,色雖間斷後當更生,如是名為:此中差別。

          未二約三業辨

由福業故,生於欲界人、天兩趣;

由罪業故,生惡趣中;

由不動業,生色、無色。

    辰二從中際後際得生及趣清淨(分二)

      巳一總徵

云何名為:從其中際後際緣起諸行得生?云何不生,由不生故證得清淨?

      巳二別釋(分二)

        午一從中際後際生(分二)

          未一別辨(分二)

            申一中際攝(分二)

              酉一標列二果

謂彼如是於中際生補特伽羅,領受先業所得二果:

一者、領受內異熟果;

二者、領受境界所生受增上果。

              酉二別釋其因(分二)

                戌一引因(分二)

                  亥一辨相(分二)

                    天一能引(分二)

地一無明緣行

彼由聽聞不正法故,或由先世串習力故,於二種果發起愚癡。彼由於內異熟果中有愚癡故,不能如實了知當來後有生苦,由此前際、後際無明增上力故,如前造作增長諸行。

地二行緣識(分二)

玄一明緣起

由此新業熏變識故,於現法中隨業而行,如是無明以為緣故諸行得生。行為緣故,令識轉變。

玄二出體性

當知此識於現法中但是因性,攝受當生諸識果故,約就一切相續為名,說六識身。

                    天二所引

又即此識,當來後有名色種子之所隨逐;

名色種子,復為當來後有六處種子隨逐;

六處種子,復為當來後有諸觸種子隨逐;

此觸種子,復為當來後有諸受種子隨逐。

                  亥二結名

當知是名於其中際後有引因,由識為先,受為最後,遍能牽引諸自體故。

                戌二生因(分三)

                  亥一受緣愛

如是由先異熟果愚引後有已,復由第二境界所生增上果愚,緣境界受,發生貪愛。

                  亥二愛緣取

由此愛故,或求諸欲,或求諸有。

又取欲取,或取見、戒禁、我語取。

                  亥三取緣有

取諸取已,愛、取和合,潤先引因,轉名為有,是當生起因所攝故。

            申二後際攝(分二)

              酉一約自體辨(分二)

                戌一如引因生

此有無間,既命終已,如其引因所引諸行,識為最初,受為最後,或漸次生,或復頓生。

                戌二依生因生

如是應知,於現法中,初用無明觸所生受為緣生愛;

愛為緣故,次生於取;

取為緣故,轉成其有;

有為緣故,當生得生;

生為緣故,老、病、死等眾苦差別次第現前。

              酉二約依處辨

當知此中,或有處所生處現前,或有處所種子隨逐。

          未二總結

如是中際無明緣行、受緣愛等,能生後際緣起諸行。

        午二後際不生趣清淨(分四)

          未一得清靜智見

若現法中,從他聞法,或於先世已集資糧,由彼為因,能於二種果性諸行如理思惟:若於彼因,若於彼滅,若趣滅行,如理作意思惟彼故,發生正見。

又於諸諦,漸次獲得有學、無學清淨智見。

          未二證清淨解脫(分二)

            申一慧解脫

彼由如是智、見力故,能無餘斷無明及愛。

由彼斷故,即彼所緣不如實知諸無明觸所生諸受,亦復隨斷。

由此斷故,於現法中,由離無明,證慧解脫。

            申二心解脫

又無明觸所生諸受相應心中,所有相應貪愛煩惱,彼於其心亦得離繫,由離貪故,證心解脫。

          未三成不生法(分二)

            申一無牽引因

又即由彼無明滅故,諸有無明猶未斷時,依於後際應生行、識,乃至諸受,皆不得生,成不生法,是故說言:「無明」滅故,諸行隨滅,次第乃至「異熟所生諸觸滅故,異熟所生諸受隨滅」。

            申二無生起因

又現法中無明滅故,無明觸滅;

由無明觸永得滅故,從無明觸所生受滅;

由無明觸所生諸受永得滅故,愛亦隨減;

由愛滅故,如前說名所有取等,乃至損惱以為後邊諸行皆滅,成不生法。

          未四證得涅槃(分三)

            申一有餘依涅槃(分三)

              酉一證得現法涅槃

於現法中,如是諸行皆不流轉。不流轉故,於現法中住有餘依般涅槃界,名為「證得現法涅槃」。

              酉二清淨鮮白

彼於爾時,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有餘未滅,而得說名:清淨鮮白。

              酉三辨住捨

乃至有識身住未滅,彼恆領受離繫諸受,無有繫縛。

彼有識身乃至先業所引壽量,恆相續住。

            申二無餘依涅槃(分二)

              酉一顯究竟(分二)

                戌一釋滅相

壽量若盡,能執持識捨所執身,命根亦捨,從此已後,所有滅根無餘永滅,都無所有。

又彼諸識與一切受,於此位中任運而滅,先因滅故,餘更不續,亦無餘滅。

                戌二結得名

由此道理,名無餘依般涅槃界,究竟寂靜、常住、妙跡。

              酉二出為趣

為此義故,常隨涅槃,常以涅槃為其究竟,於世尊所熟修梵行。

  卯三結建立

是名廣說由三種相,建立緣起:謂從前際中際流轉,從其中際後際流轉,復於中際流轉,清淨。

 

【171】寅二「苦門」(分二)【內242-243】

  卯一總標

復次,安立九相,後有苦樹能生當有。

  卯二別辨(分二)

    辰一約現業辨(分二)【內242】

      巳一出黑品(分二)

        午一安立五相(分三)

          未一初一相

謂有世間非聰慧者,於現法中所造新業,如小苦樹。

          未二次三相

若彼世間非聰慧者,於能隨順諸漏處所,依現在世隨觀愛味,依過去世深生顧戀,依未來世專心繫著。

          未三後一相

如是住已,先所未斷一切貪愛,由數習故轉更增長。

        午二能生當有

此非聰慧補特伽羅,欲令如是後有小樹復加滋茂,以貪愛水而恒溉灌,令如前說能感當來,取所得果,漸次圓滿。

      巳二簡白品(分二)

        午一正觀法性

若有多聞諸聖弟子,雖造有漏能感當來諸業小樹,然於能順煩惱諸行,無倒隨觀生滅法性,於斷、無欲及以滅界,無倒隨觀是寂靜性,損減彼業,不令增長,使其愛水亦皆消散。

        午二斷愛取等

故聰慧者,不欲滋榮後有小樹,便斷其愛、愛緣取等。

損壞如是後有小樹,尚令一切皆無所有,何況使其後更增長!

    辰二約先業辨(分二)【內243】

      巳一出黑品(分二)

        午一安立四相(分四)

          未一第一相

復更有一補特伽羅,已生自體,諸先所有造作增長順後受業,於現法中為其所繫;即彼自體及先所造順後受業,總攝為一,說名後有,如大苦樹。

          未二第二相

若於能順諸煩惱法,如前乃至專心繫著,如是住已,彼先所造順後受業,如直下根,令樹鬱茂。

          未三第三相

於現法中,彼愛煩惱,如傍注道,令樹潤澤。

          未四第四相

以此為因,令隨惑業行一切種子識,於當來世正續生時,住於名色,如是苦樹長時安立。

        午二能生當有

當知如是補特伽羅,欲令苦樹展轉滋茂。

      巳二簡白品

此中白品,如前應知。

 

【172】寅三「聚門」(分二)【內244-245】

  卯一出觀諸諦(分二)

    辰一標所為

復次,世尊在昔為菩薩時,棄前所得諸世俗道及世諸師,處菩提座,為欲悲愍利他有情以為上首,自於諸諦起正觀察。

    辰二明逆觀(分二)

      巳一觀苦集(分二)

        午一明道理(分三)

          未一總標

爾時,為欲歷觀苦諦,由老死支苦諦所攝,故於緣起逆歷觀察。

          未二別辨(分二)

            申一舉觀老死(分二)

              酉一標列

當知此中,由三種相,於其老死如理觀察:

一者、觀察細因緣故;

二者、觀察粗因緣故;

三者、觀察非不定故。

              酉二隨釋(分二)

                戌一初二相(分二)

                  亥一釋細粗

感生因緣,亦名為生;即生自體,亦名為生。前生是細,後生為粗。

                  亥二辨因緣

此中觀前細生有故而有老死,亦觀由後粗生緣故得有老死;當來老死,細生為因,現法老死,粗生為因。

                戌二後一相

云何名為:非不決定?謂即除彼生處所攝二種生體,餘定無能與老死果。

            申二例觀生等

如觀老死,生、有、取、愛,各由二種如理觀察,當知亦爾。

          未三結觀苦、集二諦

如是名為:始從老死,次第逆觀苦、集二諦緣起道理。

        午二出譬喻

應知此中,順集諦法猶如燈炷,即此集諦如膏油等,苦諦類燈。

諸非聰慧補特伽羅,譬於灌油并集炷者,如是苦燈燒然長世。

      巳二結觀滅、道二諦

當知白品,與此相違,謂「善方便觀滅、道諦」。

  卯二廣苦差別(分三)

    辰一總標

復有二種補特伽羅。

    辰二徵起

何等為二?

    辰三列釋(分二)

      巳一唯自苦燈相續喻【內244】

唯行自非利益行,謂但於己集炷、灌油,令一苦燈相續久住。

      巳二自他大苦火聚喻【內245】

復有餘補特伽羅,兼行自、他無量大眾非利益行,為然自、他大苦火聚。攝受聽聞邪法為先,聞、思、修慧所引邪行,譬如積集乾薪、乾草及乾牛糞,由是因緣,令苦火聚長時熾然,無有斷絕。

 

【173】寅四「諦觀門」(分二)【內246】

  卯一出觀四諦(分二)

    辰一辨(分三)

      巳一觀苦、集二諦(分二)

        午一辨觀相(分二)

          未一逆觀(分二)

            申一觀緣起支(分二)

              酉一始觀老死乃至愛

復次,世尊在昔為菩薩時,處菩提座,依緣起門,逆次而入。

先緣後際,如理思惟老死苦諦,乃至其愛。如是觀察後際苦諦,及後際苦所有集諦,未為喜足。

              酉二次觀受觸乃至識

遂復觀察後際集諦因緣所攝現在眾苦,謂遍逆觀受、觸、六處、名色與識。

            申二觀未來苦、集

當知此中,觀未來苦,是當苦諦;

觀彼集因,是當集諦。

觀未來世苦之集諦,由誰而有?知由從先集所生起識為邊際,現法苦有。

          未二順觀(分二)

            申一觀轉還

既知從先集所生起,不應復觀「此云何有?」是故世尊昔菩薩時,為觀當來所有苦、集,觀現在苦乃至作意相應心識,而復轉還。

            申二觀順上

又為漸次觀彼後際集諦依處。

後際苦諦所依止處,當知即是後際集諦,故乃至識,復還順上。

        午二結順逆

如是順、逆,如理觀察緣起苦、集。

      巳二觀滅諦(分三)

        午一標

從此無間,為觀滅諦,始從老死逆次第入,乃至無明。

        午二徵

何以故?

        午三釋

觀察「如是現在苦諦,云何一切皆悉盡滅?」

謂不造作無明為緣新業行故。

      巳三觀道諦(分二)

        午一標尋求

如是歷觀三聖諦已,次更尋求「此滅聖諦,何道何行而能證得?」

        午二顯證得

由如前說,宿住隨念,憶昔為求諸漏永盡世間正見,如教授者令現在前。

作是思惟:「我今證得先舊正道,古昔諸仙同所遊履。」

    辰二結

如是但以世間作意歷觀四諦。

  卯二明二利行(分二)

    辰一自利行

又以正見,於諸諦中得入現觀,次第方便,證覺無上正等菩提;現見方便,獲得無漏有學、無學善淨智見。

為此義故,於三大劫阿僧企耶修行一切難行之行,今於此義皆已證得。

    辰二利他行

為利他故,哀愍世間諸人天故,隨有堪能入聖法者,開四聖諦,令生等覺。

 

【174】寅五「攝聖教門」(分四)【內247】

  卯一標

復次,佛世尊教,三處所攝。

  卯二徵

何等為三?

  卯三列

一、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

二、彼為依,利他行故。

三、彼為依,自利行故。

  卯四釋(分三)

    辰一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分二)

      巳一名施設

此中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者,謂從後際苦,逆觀現法前際苦、集,名色緣識,識緣名色,譬如束蘆;展轉相依而得住立。

於其中間,諸緣生法,皆非自作、亦非他作、非自他作、非無因生。

如是施設,名善建立諸緣生法無作用故。

      巳二釋善立

所以者何?無常諸行,前際無故,後際無故,中際雖有唯剎那故;

作用動轉,約第一義都無所有,但依世俗暫假施教。

如是施設,如實無倒,是故說此名善建立。

    辰二彼為依利他行

即依如是善建立性,依諸緣起,為他宣說聖諦法教,名彼為依利他行故。

    辰三彼為依自利行(分二)

      巳一標能趣證

即此為依,自能趣入聖諦現觀,法隨法行,又能證得現法涅槃,當知是名用彼為依自利行故。

      巳二出其異名

又先積集智慧資糧諸弟子眾,成就猛利俱生慧故,名為聰慧;

具教智故,名為明了;

具證智故,名善調伏;

不由他緣自覺法故,名無所畏;

緣於涅槃如實覺故,名見甘露;

盡無生智為所依止,證有餘依涅槃界故,名「身證得妙甘露界具足安住」。

 

【175】寅六「微智門」(分二)【內248-249】

  卯一簡外道(分二)

    辰一標未解脫

復次,有諸愚夫外道種類,雖能觀見四大種身粗無常性,由觀此身雖久住立,而有增、減,死時、生時有捨、取故,便於其身能厭、能離、能起勝解,以世間道離欲界欲,離色界欲,極至有頂。

然彼於身,當知仍名未得解脫。

    辰二釋其所以

所以者何?

由於彼彼所得定中,瑩磨其識,執取為我,雜染而住。

復於後時壽盡、業盡,還退生下,以於緣起不善巧故。

  卯二明諸聖(分二)

    辰一出觀察(分二)

      巳一初位攝(分二)

        午一標觀未觀

諸聖弟子雖於緣起已得善巧,而但隨觀四大種身細無常性,未即觀察識無常性。

        午二釋其所以

所以者何?

四大種身經久時住,〔無常相〕可得。

剎那相似「相續」隨轉,其無常性難可得故。識無常相粗顯可得:剎那剎那所緣易脫,其相轉變,無量品類有差別故。

      巳二後位攝(分三)

        午一標識極細

雖即此識無常性相,無量品類粗顯易得,然復說名「最極微細」,當知其性難可識故,難可入故。

        午二釋境差別(分二)

          未一出自境

所以者何?唯是慧眼所見境故。

          未二勝餘境

四大種身,有增、有減,有捨、有取,其無常性尚為非理肉眼境界,況其餘眼。

        午三明能悟入

緣起善巧諸聖弟子,復欲悟入最極微細識無常性,即於緣起如理思惟,由能分別墮自「相續」觸所生起諸受分位差別性故,便能悟入識無常性。

    辰二明解脫

彼既成就如是智見,漸次於受所依止身、所因諸觸,及餘一切名所攝行,皆能厭離,生於勝解,亦得解脫。

得解脫故,安住畢竟,若有餘依、若無餘依二涅槃界。

 

【176】寅七「思量際門」(分三)【內250】

  卯一總標

復次,於緣起法善巧苾芻,由三種相,於其三際能正思量,正能盡苦。

  卯二別列(分二)

    辰一三相

云何三相?

一、苦依處(註:億波提);

二、苦因緣;

三、苦因緣依處。

是名三相。

    辰二

云何三際?

一者、中際;

二、過去際;

三、未來際。

是名三際。

  卯三隨釋(分二)

    辰一由三相(分三)

      巳一苦依處(分二)

        午一內身苦依

當知此中,「內身苦依」,是寒熱等及病死等眾苦差別,現法生起之所依處。何以故?

由有此故,於所依身彼得生故。

        午二攝受苦依

外父母等親屬朋黨「攝受苦依」,是供侍等,執持刀杖以為後邊,憂、愁、歎等眾苦差別之所依處。何以故?

如前說故。

      巳二苦因緣

此二種依,用攝受「愛」以為其因,由以集愛,此依生起,名苦因緣。

      巳三苦因緣依處

又即此愛,依止「可樂妙色境界」以為依處,方乃得生,說彼名苦因緣依處。

    辰二於三際(分二)

      巳一能正思量(分二)

        午一辨(分二)

          未一舉於現在

又諸所有現在境界,貪、瞋、癡火熱惱為因,令生燋渴,由是遂飲。

譬如雜毒可樂妙色所緣境界甘美之飲,不能棄捨,轉增渴愛,由渴愛故有當來依,當來依故便有眾苦。

如是當知,由第一義名為趣死。

          未二例於未來

即由如是現在道理,應當了知去、來道理。

        午二結

當知是名能正思量中、去、來際。

      巳二思量所依(分二)

        午一標

又即依止四種言說,應知一切所依三量:

        午二配

若見、若知二種言說,是依現量;

若覺言說,是依比量;

若聞言說,依至教量。

 

【177】寅八「觀察門」(分二)【內251】

  卯一出五相(分四)

    辰一標

復次,由五種相,正勤方便,觀察緣起,能盡眾苦,能作苦邊。

    辰二徵

何等為五?

    辰三列

一者、觀察諸緣生法生起因緣;

二者、觀察彼滅因緣;

三者、如實了知能趣彼滅正行;

四者、修行法隨法行;

五者、於證離增上慢。

    辰四結

如是名為:善巧觀察及果成滿。

  卯二別顯義(分二)

    辰一初四相(分二)

      巳一未來觀乃至識(分二)

        午一標

始從未來,依因緣苦,逆次乃至識緣名色,由四種相觀察通達,修習正行。

        午二釋

謂由二相,觀察當來因有故果有,因無故果無;既觀察已,通達因無由修正行,既通達已,隨正修行法隨法行。

      巳二現法觀無明、行(分二)

        午一觀察因緣

又正觀察,於現法中無明為緣,福及非福、不動新業,因法有故,隨福、非福、不動業行果識等有;彼非有故,此亦非有。

        午二通達修行(分二)

          未一標漸次

既觀察已,如前通達及正修行。

          未二出行果(分三)

            申一明證得

正修行時,不造無明為緣新業,故業觸已速能變吐,於現法中證得如前現見聖道、道果涅槃。

            申二喻清涼(分二)

              酉一喻離煩惱

彼於爾時,譬如陶師,舉煩惱火隨眠烝熱,隨有識身熟烝熱瓮,置極清涼涅槃岸上,令離一切煩惱烝熱。

              酉二喻得轉依

又令如瓦有識身攝依得清涼。

            申三顯究竟

應知如前領受所有身邊際受,乃至廣說,未捨命來常處恆住,終不退失阿羅漢果,亦不能造無明緣行。

    辰二後一相(分二)

      巳一徵

云何於證離增上慢?

      巳二釋

謂彼爾時,成就能緣緣起妙善清淨智見,作是思惟:依勝義諦,無流轉者,無涅槃者,唯有彼彼法生故,令彼彼法生;彼彼法滅故,令彼彼法滅。

【178】寅九「上慢門」(分三)【內252】

  卯一標

復次,略有二種增上慢者。

  卯二列

一、於有學增上慢者;

二、於無學增上慢者。

  卯三釋(分二)

    辰一辨增上慢者(分二)

      巳一出慢相(分二)

        午一別辨(分二)

          未一有學

若於有學增上慢者,彼告他言:我已渡疑,永斷三結;我於所證有學解脫,已離猶豫,已拔毒箭,已能永斷薩迦耶見以為根本一切見趣。

          未二無學

若於無學增上慢者,彼告他言:我無有上,所應作事、所應決擇,我皆已作。

        午二明依

如是二種,或依緣起,或依涅槃。

      巳二顯彼失(分三)

        午一不悟聖說

又依聖說而起說時,謂說甚深出離世間、空性相應緣性緣起順逆等事。於其所說,不能覺了,不隨悟入。

        午二起惑猶豫(分三)

          未一標

此二種因及緣故,於如實覺發起狐疑,於自相續煩惱永斷、涅槃作證亦生猶豫。

          未二徵未三釋(分二)

所以者何?

          未三釋(分二)

            申一別辨二慢(分二)

              酉一有學增上慢(分二)

                戌一出因緣

由於有學增上慢者,計我、我所常所隨逐,隨入作意,微細我慢間無間轉,不能了達。

又奢摩他任持相續,防粗煩惱令不雜亂。

                戌二結慢相

由是因緣,彼於未得生已得想,於未防護生已護想,便告於他。

            申二料簡實義(分二)

              酉一標非

又於無學增上慢者,彼自謂言:我已寂靜,我已涅槃,我已離愛,我已離取。於此未斷微細現行諸增上慢,不能了達,於所未得生已得想,於未防護生已護想,便告於他。

又於無學增上慢者,當知決定先於有學起增上慢;

無有實義諸有學者,於上無學起增上慢。

page 1 of 8 prev :: next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