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Forum Index


Board index » All Posts




Re: 內觀新文分享
版主
版主


覺知自己是修行的起點(6)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08月26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6.〈毗缽舍那的所緣〉
所緣就是被覺知的對象,心的所緣有好幾種,第一種是世俗諦,就是我們想的內容。第二種是所有的色法,所有的色法都是被覺知的對象,它們是所緣。第三種是名法,名法也是被覺知的對象。所謂的名法,包括心和心所。這個心有兩個特性,當下的心的職責是去知道,這個是心,是對所緣的覺知者。過去的心,則已經沒有職責了,它已經沒有職責再去覺知所緣了。當下的這顆心可以憶起到剛剛滅去的那顆心,例如它是快樂的,而現在的心是不苦不樂的。剛才的心和現在的心是不同的,剛剛那顆心是被覺知的所緣,已經滅掉的了,成為所緣。第一種是世俗諦,就是我們想的內容,第二種是色法,第三種是名法,包括心和心所,它們都是被覺知的對象。還有第四種所緣,是凡夫沒有辦法接觸到的,它就是涅槃。涅槃不是空空的。有些人打坐之後,説看到佛陀了,看到涅槃了,這個只是禪相而已。被禪相騙了,說自己已經見到佛陀了,已經去頂禮佛陀了。這只是心構建起來的禪相而已。凡夫是看不到涅槃的。有些人説凡夫可以把身體進入到涅槃去。這是做不到的,這只是一種欺騙而已,這是心在欺騙我們,這是禪相。我們證悟到初果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涅槃,這是初果的聖道生起的時候。只有聖者們才可以見到涅槃。涅槃的所緣,凡夫是看不到的。目前不用去想它,大家修習毗缽舍那的時候,所緣是名和色而不是涅槃,因為涅槃大家看不到,不能作為所緣。另外,所有的世俗諦並不是真正的[現象],它不會呈現三實相,比如,我們生起念頭,坐著去想:「我是最帥的人,我是大富翁。」我們可以這樣去想,想自己是轉輪聖王。我們可以這樣去想,但是這不是事實。所以念頭等世俗諦並不是真實的事實。剩下的兩個所緣是名法和色法。我們修習毗缽舍那的時候,就是這兩個所緣:一個是名法,一個是色法。而世俗諦的所緣是沒有辦法用的。
我們要善用我們有的東西。我們有身體,為什麼我們用我們的身體去迎合煩惱呢?為什麼我們不用我們的身體來提昇我們的心呢?我們用我們的身體去破戒、破法,這是最愚痴的了。有人使用身體去做功德,這個稍微聰明一點。有人用身體去打坐、去經行,這個更聰明一點。而我們用身體來學習實相,我們看到身體不是我、不是我的,這是最殊勝的了。這是最有意義的,學習身體的真相。有一天我們看到身體的真相,看到這個身體不是什麼好的東西,不是什麼寶貝,然後心就不再執取身體,那一天我們就證悟三果阿那含(不還果),這不是平凡的,我們觀身之後,心就把身體扔掉了,因為知道身體是苦、無常和無我的,就證悟三果。所謂的名法,它是生滅變化的,我們不斷地去看,最後會看到,這個知者的心,最好、最殊勝的知者的心本身也是被覺知的對象,它本身也是無常的,也只是被苦逼迫著的,它也是呈現苦、無常、無我的,它跟別的現象是一樣的,如果心徹見到了心,心就會把心扔掉,心就會放下心,然後阿羅漢道就會生起,證悟阿羅漢。什麼時候心徹見到心,心就可以把心放下。我們想進入到道果、涅槃,就要依靠毗缽舍那的修行。如果不是毗缽舍那的修行,我們是沒有辦法證悟道果、涅槃的。毗缽舍那的修行,一定要如其本來的去覺知色,如其本來的去覺知名,如心本來的去覺知心,如心所本來的去覺知心所。比如苦生起之後,我們如其本來的去覺知它,有其原因它才會生起,原因滅掉它就會滅掉,我們沒有辦法去控制它,我們的智慧就慢慢圓滿,看到名色實相的時候,稱之為毗缽舍那的修行。
當我們看到這個色、這個名,只是看到名和色時,這還不是毗缽舍那的修行,這還只是修習[定]。有些人去參加毗缽舍那的課程,去觀腹部升降,他只是看到腹部而已,這還不是毗缽舍那。毗缽舍那的修行一定要看到這個身體不是我,知者的心也不是我。慢慢地去訓練,最初要牢牢地抓住原則,不要[魚目混珠]。有些人是修習奢摩他,但是誤以為自己在修習毗缽舍那。修習毗缽舍那時要把思維扔掉,我們是看實相。有些人喜歡思維,但是念頭的思維是沒有辦法相信的,有時候想的對,有時候想的錯。我們要去看真相,因為真相是沒有辦法遮蔽的。苦受、樂受和不苦不樂受,它們是苦、無常和無我的,沒有誰可以遮蔽它們。真相是不可能被遮蔽的。這個苦受是常還是無常,感覺到了嗎?快樂是常還是無常?真相是沒有辦法被遮蔽、被欺騙的。快樂是無常、苦,也是無我的,我們可以控制快樂嗎?我們可以強迫自己快樂嗎?我們可以禁止痛苦嗎?去看真相,不斷地去看真相,有一天心會願意接受真相。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它們是無常的,沒有辦法去控制、去命令它們。如果可以命令的話,我們就可以要求我們的心只有快樂、要我們的心沒有痛苦。可以試試看,我們是做不到的。我們越想要快樂,痛苦就緊隨而至,所以慢慢地去訓練,去看真相。我們的訓練不是為了得到好,不是為了得到快樂、得到寧靜,因為好、快樂、寧靜也是無常的。我們訓練是為了要看到真相,要得到真理。真相是不死的,真理是不死的,聽說過嗎?真理是不死的。我們訓練就是為了看到真相,領悟不死的法。

Posted on: 2020/11/12 8:04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版主
版主


覺知自己是修行的起點(5)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08月26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5.〈修習毗缽舍那〉
我們看到身體是一部份,心是一部份,如果看得更深邃一點,就會看到這個身體,不是人、不是我、不是眾生,它不是想出來的,不是念頭。心真的感覺到這個身體不是我。
我們測試一下,用一隻手去抓自己另一隻的手臂,去抓試試看,感覺到了嗎?這個手臂有說這個是我嗎?身體從來沒有說:「這個身體是我。」手臂有說:「這個是我」嗎?沒有!是我們的心自己認為:「身體是我。手臂是我。」事實上,身體不是我,手臂不是我。我們換一個手臂去抓也可以,換手指也可以。它們不是我,沒有我存在。坐久了身體很痠,可以去按摩一下身體,按摩之後覺知身體,感覺到了嗎?它只是一堆物質而已,只是物質而已,它不是我,慢慢地去訓練,去觀察,去覺知,覺知這個身體,感覺它不是我,只是一堆物質而已。這個物質是我們從世間借過來用的,有一天要還給主人,要還給世間,塵歸塵,土歸土,四大元素重新回歸世間,它們只是臨時借來用而已,只是臨時的、不是我、不是我的。
觀察這個感受也可以,此刻誰是快樂的?此刻誰是痛苦的?此刻誰是不苦不樂、沒什麼感覺的?如果有快樂、有痛苦,或者有不苦不樂,我們去觀察它們。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它們只是被覺知的對象,看到了嗎?它們不是存在很久的。快樂的心不是很久的,快樂會慢慢削減,然後就滅掉,最後就是不苦不樂,成為中立,快樂已經消失了。痛苦也不是很久的,我們不用去把它們滅掉,因為心有痛苦時,當我們用智慧去覺知,就會看到痛苦本身是無常的,自己也會滅掉。
比如我們現在坐著,已經坐了蠻久的,覺知到痠了,誰覺得身體痠了?不要先動來動去,要先去看這個痠,感覺到了嗎?這個感受本身是無常的,一會兒痠多一點,一會兒痠少一點,它是無常的,它是在變化的,去看這個痠要多花一點時間,回家自己去看吧。觀身花的時間比較長,觀心花的時間很短,因為心一直變化很快。隆波一說:「觀察這個痠要花很多時間,大家回去看。」大家的心[原有癢癢的感受],癢癢是在心裡生起的,是臨時存在,隆波一講,大家心裡的癢癢就滅掉了,現在沒有什麼感受了。所以這些心裡的感受,都只是臨時存在的,它們是無常的,我們不斷地去看,看到無常,看到不是我,這個稱之為修習毗缽舍那。
我們有身覺知身,心是觀者,這個時候還沒有進入到毗缽舍那的修行,但是當我們看到身體,站著的身體,行住坐臥的身體,呼吸的身體,它不是我,它只是被覺知的對象,它不是我,這個時候已經進入到毗缽舍那了。
當我們看到苦受、樂受,生起在心,這個時候還不是毗缽舍那,但是當我們看到苦受是無常的,樂受也是無常的,苦受也是沒有辦法去禁止的,樂受也是沒有辦法呵護的,這個稱之為修習毗缽舍那。所以只是覺知身、覺知心還不是毗缽舍那,一定要看到身和心的實相,一定要看到三實相:苦、無常、無我。我們沒有辦法去控制身和心,沒有辦法去強迫它們,只是從世間臨時借來用一下而已。如果我們可以這樣看到,這個稱之為在修習毗缽舍那。
【小結】修行的步驟
所以這個修行的方法,是從覺知自己開始,沒有走神,也沒有緊盯,覺知自己,讓心和自己在一起。心和自己在一起之後,去分離蘊:看到身體坐著,身體行、住、坐、臥,身體呼吸,而心是觀者,這就是分離蘊了,把名和色,或把身和心分離開了。接著去分離苦樂、好壞,而心是觀者。而後看到心本身也是生滅的,心一會兒痛苦,一會兒快樂,一會兒心是不苦不樂,這是不一樣的心了。當下這個心的職責是去覺知,而剛剛那顆滅掉的心已經是被覺知的對象了。

Posted on: 2020/11/11 10:22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版主
版主


覺知自己是修行的起點(4)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08月26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4.〈觀察身心現象的實相〉
我們先去觀我們觀得到的那一些[現象]。我們現在看得到的是那一些呢?比如心快樂,看得到嗎?當我們心中有快樂生起,心有快樂這看起來很容易,心有痛苦這看起來也很容易,但是大多數人快樂的時候都很陶醉,痛苦的時候就非常的苦悶,不想去看它們。我們一定要訓練到,有快樂的時候要知道心有快樂,有痛苦的時候要知道有痛苦了。我們就會看到所有的快樂和痛苦只是被覺知的對象,善法不善法也是一樣的。心貪了知道,貪消失了也知道。我們就看到貪是來了就走,來了就走。生氣也是來了就走,來了就走。「覺知自己」是一個好的東西,但是「覺知自己」也是來了就走。有時候是覺知自己,有時候是迷失,都是生滅變化的。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把「蘊」分離成一部份、一部份呢?這樣才可以看到真相,所謂的「我」,是由所有這些蘊組成,分成每個部份、每個部份,每個蘊裡都沒有「我」的存在,它們都不是我。這個身體是被覺知的對象,它不是我。正在呼氣、吸氣的這個身體不是我,行住坐臥的身體都不是我。
慢慢地去看,我們分離蘊,就可以看到每個蘊的真相,每個蘊都不是我。比如快樂生起了,我們看到它是被覺知的對象,它生起之後就滅去,我們就知道這個快樂不是我,它只是被覺知的對象。痛苦生起之後,它也是被覺知的,它不是我。凡是被覺知的對象,它都不會是我。拿這個心本身來看,新的心生起之後,當下新的心就會知道剛剛滅掉的那個心只是被覺知的對象,它不是我。大多數人會說,當下的這顆心是我,但是我們慢慢地訓練,去發展覺性、發展智慧,多多地訓練,就會知道當下這顆心也不是我,它的自然特性只是覺知所緣,它只是另外一個[現象]而已,它不是人、不是我、不是眾生。
【小結】修行的步驟
所以任何時候我們訓練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去覺知自己,讓心和自己在一起;心和自己在一起之後要去分離蘊,並不是覺知自己之後,就很呆滯。第二步是要去分離蘊:看到身體在呼吸,心是觀者。身體行住坐臥,心是觀者。身體動、身體停,心是觀者。苦樂好壞,只是被覺知的對象。心本身也是生滅變化的,同樣也成為被覺知的對象。我們慢慢地分離蘊,然後就可以進入發展智慧的階段,也就是修行毗缽舍那的階段。分離蘊時還沒有抵達毗缽舍那的階段,它是可以開發智慧。比如看到身是一部份,心是一部份,這還不是修行毗缽舍那,但它是開發智慧的起點。我們修行毗缽舍那就一定要看到[三實相]。

Posted on: 2020/11/11 10:21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版主
版主


覺知自己是修行的起點(3)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08月26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3.〈成為知者、分離蘊〉
訓練之後不久,心就會安住,成為知者、觀者,然後就可以看到名法和色法的變化運作。我們的心是觀者,看到色法動來動去,比如我們此刻身體坐著,覺得身體沒有變,但事實上我們的身體一直在變化,並不是坐著如如不動,我們坐著是在呼吸的,一會兒呼氣,一會兒吸氣。有時身體癢了,癢了就去抓,然後動來動去、動來動去,所以這個變化一直呈現在身體上。我們的心和自己在一起之後,就會看到身體一直在動,而心是觀者。身體吸氣,心是觀者。身體行住坐臥,心是觀者。我們觀到身和心是不同的部分,這個稱之為「分離蘊」,所以起點就是要覺知自己。覺知自己後,可以做到分離名和色。如果可以分離蘊,就能夠開發智慧。
我們現在坐著,感覺到了嗎?現在身體坐著,舒舒服服地去覺知,身體正在坐著,身體正在呼吸,心是觀者,心是知者,身體是被覺知的所緣。所緣的意思,就是被覺知的對象。心是知者,心是對所緣的認知,比如我們的身體坐著,它是被覺知的對象,誰是覺知者?心是覺知者。但是我們不要去找心在哪裡,心就在身體裡,不用去找這個心到底在哪裡?如果去尋找,是找不到的。隆波敦長老曾經說,如果用心去找心,在一個宇宙大劫也是找不到的,所以不用去找。我們只要知道,身體裡有一個部份是覺知,就可以了。至於身體呢,我們現在正在呼吸的身體,正在行住坐臥的身體,正在動的身體、正在不動的身體,只是被覺知的對象而已,可以感覺到這個身體現在正在被覺知。慢慢地去觀察,蘊就可以分離。一旦可以分離這個名色之後,就可以分離名法。所謂名法,有兩個部份。第一個部份就是心。第二個部份是和心同步生起的,巴利文稱之為心所。比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這是一種心所,是感受方面的心所。另外有記憶和界定,這是一種想蘊的心所,比如記得這個人叫什麼名字,這個是紅色,那個是黑色,紅燈代表不能開動,綠燈代表可以開動,這就是記憶和界定,這個稱之為想蘊。還有行蘊,比如心造作好、有信仰、有智慧,這是造作好,和心同步生起的好的造作。那跟心同步生起的造作的不善,就是所有的煩惱,就是貪瞋痴,它們不是心,是跟心是同步生起的造作心所,稱作行蘊。隆波教導大家去看和心同步生起的心所,它們和心是兩個部份。慢慢地去看,最初我們看到身和心是不同的部份,我們先這樣看比較容易,感覺到了嗎?身體正在坐著,誰在覺知?我們點一下頭,誰在覺知?感覺到了嗎?身體坐著,感覺到了嗎?身體正在點頭,心是觀者,心是覺知者。就是這樣去覺知,接下來就會看到,身和心是不同的部份。身體動,心是觀者。接下來去觀名法,有哪個人是特別容易生氣的?就去看生氣,一會兒生氣,一會兒生氣消失,慢慢地去看,然後就會知道生氣並不是心,這個生氣只是被覺知的對象,心是觀者。貪也一樣,貪也不是心,貪是被覺知的對象,心是觀者。迷失也一樣,迷失不是心,迷失也是被覺知的對象。所有被覺知的對象,佛法的術語就稱之為「所緣」。所緣的意思就是被覺知的對象,像貪、瞋、痴,他們是被覺知的對象。好也是被覺知的對象,比如有時候我們想要去做功德,心生起了信仰想要去做功德,戰勝了小氣,戰勝了懶惰,這個是心中的善法,同樣也是和心同步生起的,它也是被心覺知的對象,它並不是心。我們有時覺知到有善法生起,有時候有不善法生起,不善法是生起貪瞋痴,慢慢地去覺知。有什麼感受在我們心中生起了,我們慢慢地去覺知。快樂生起了知道,痛苦生起了知道,好生起了知道,貪嗔痴生起了也及時地知道,常常地去知道,然後我們就會看到所有這些都是被覺知的對象,都只是所緣而已,心是觀者。名法有兩個部份,第一個部份,那就是和心同步生起的[現象]:苦、樂、好、壞、記憶、界定,這些 都是,它們不是心,心是觀者。心是觀者,但也是生滅的。比如心成為觀者之後,這個觀者停留的時間非常短,就滅掉了,然後又生起一顆新的心,它有可能是迷失的心,也有可能是另外一個新的知者的心。過去的這顆心已經是被覺知的對象了,因為它已經成為了所緣。過去那顆心已經成為了所緣。當我們觀名法的時候,比如苦受、樂受,好和壞,比如記憶、界定,它們只是被覺知的對象,它們不是心。這個心本身呢,也同樣可以成為被覺知的對象,有一顆新生起的心去覺知那顆舊的心。那顆過去的舊的心已經成為了被覺知的對象,因為這個心一旦不是當下,它就已經成為過去的心,成為被覺知的對象了,新的心一定是當下覺知的心。所以心有可能成為知者,也有可能成為被覺知的對象,因為它是生滅的,它一旦滅去之後,就成為過去了。以此刻的心知道剛剛滅去的那顆心是怎麼樣的,剛剛過去的那顆心是所緣,是被覺知的,而新的心是知者。這個聽起來比較難一點,先放一放。

Posted on: 2020/11/10 12:13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版主
版主


覺知自己是修行的起點(2)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08月26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2.〈訓練覺知自己的方法〉
能夠導向道果、涅槃的[定],是心安住和自己在一起的[定],同時沒有刻意地呵護。我們要慢慢地去訓練,訓練的方法就是選擇一個禪法,念誦佛陀、佛陀,念誦佛號也可以,觀呼吸也可以,或是隆波田的手部動作也可以,或是經行也可以,什麼方法都可以。
念誦「佛陀、佛陀」,或者是念誦別的內容,例如,「南無達塔三瑪阿羅漢」也可以,或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樣唸誦的內容也可以,它們的價值是一樣的,它們是工具而已,為了提昇我們的覺性。
我們選個禪法,然後去覺知自己的心:心跑去想了,我們及時地知道,心跑到所緣上面,也及時地知道。比如觀呼吸,心跑到呼吸上,跟呼吸在一起,我們要知道,或者我們觀腹部升降,然後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到腹部了,也要知道。知道心跑來跑去,然後心就會自行地安住,不帶有任何的刻意。心安住之後,不帶任何的刻意,我們就可以覺知身、覺知心,我們就從「想的世界」退出來了。心大多數是跑去想,如果我們知道心跑去想,心就會把這個想扔掉,它是自己扔掉的,會回來覺知身、覺知心,以身和心為所緣。
心每次只能覺知一個所緣,如果我們一直帶領心去想,[沈在]想的內容中,一整天在念頭的世界裡,那麼我們一整天都沒有辦法覺知身、覺知心,只能忘記身、忘記心。
所以修行的起點,就是一定要訓練,讓心可以覺知自己,讓心和自己在一起,讓心可以安住,而且不帶有任何刻意的安住。隆波一直用來教導的這個詞彙,可能不同,但是所指的意思是一樣的,就是心安住,和自己在一起,而且沒有任何的刻意,沒有任何的打壓。打壓之後,心就會很緊很硬,這樣就錯了,這是帶著貪心去訓練,是被煩惱習氣控制了,因為貪心,心就是緊緊硬硬的,很憋悶,這樣是不行的。
如果我們想提升修行,這個並不難:選個禪法,然後去覺知自己的心,不斷地去覺知。記住!選個禪法,比如說念佛陀佛陀,並不是為了知道佛陀。[觀呼吸出入]並不是為了去知道呼吸。觀腹部升降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去觀腹部。我們選這個禪法來修,是為了「知道自己的心」。,念誦「佛陀、佛陀…」下去,心跑去想了知道;心和佛陀在一起了,也去知道。呼氣覺知自己,吸氣覺知自己,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到呼吸上面也及時地知道。就是這樣去訓練,每一天、每一天多多地去訓練。

Posted on: 2020/11/10 12:11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版主
版主


覺知自己是修行的起點(1)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08月26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1.〈覺知自己〉
讓心和自己在一起。當周圍發生什麼,我們的心就會跑過去看,此時吸氣[覺知]、呼氣[覺知],讓覺知自己的力度加強一點。我們此刻坐著,坐著的時候要覺知自己,舒舒服服地去覺知,覺知整個身體,而且不是刻意地去覺知。吸氣的時候看到身體在吸氣,舒舒服服地去看。呼氣的時候看到身體在呼氣,舒舒服服地去看。行、住、坐、臥,也是去覺知自己。修行的最初、修行的起點,我們要提高的就是覺知自己。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道場,大多數的修行人,他們在經行、在打坐,到處都是修行人,但是他們把覺知自己扔掉了。打坐的時候,他們的目標是希望獲得寧靜,而不是為了覺知自己。經行的時候,也是希望好,希望得到那個、得到這個。修行的最初、修行的起點,要從覺知自己開始。我們要訓練:吸氣覺知自己,呼氣覺知自己,行、住、坐、臥覺知自己。譬如我們現在坐著,我們的身體在動,我們要覺知。我們的心也是動盪不安,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我們要覺知。覺知自己是修行的起點,要有覺性、有[定],心和自己在一起。[定]是心安住的狀態,就是心和自己在一起的狀態。
「覺知自己」的敵人有兩種。
第一種是心迷失了:迷失去看,迷失去聽,迷失去身體方面的接觸,迷失去想,迷失到六根去。大多數的人,都是迷失去想,迷失到心方面,跑去想,這個是第一個敵人。它讓我們不能夠覺知自己,然後心迷失掉了,心跑了,不知道身、不知道心。譬如坐著聽隆波講法,可以觀察到:大家聽著、聽著,然後心就跑去想別的事情了,這是有的。當大家聽隆波講法的時候,聽得懂隆波講的內容,但是大家已經忘記身、忘記心,這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每個人都是這樣,因為心每個剎那只能覺知一個所緣。
大多數的人都是迷失在想的世界裡面,所以不能夠覺知身、覺知心,不能夠覺知自己,而是有身忘記身、有心忘記心。我們一定要勤奮地學習,讓我們的心不要迷失在想的世界裡面,一旦跑去想,讓想的時間短一點,不要讓想的時間非常長,一個小時、一個小時、一整天地浪費時間。比如大家現在坐著聽隆波講法,感覺到了嗎?大家的心跑去想隆波講的內容,這個沒有問題,但是大多數人有時候去想別的內容了。
[平時]觀察自己的心,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去想了知道,心就會扔掉想的內容,拋掉世俗諦(概念法)的內容,我們就可以覺知身、覺知心。如果覺知身、覺知心,就可以獲得覺性。
[「覺知自己」的第二個敵人是緊盯]:當我們覺知身、覺知心的時候,心不要去緊盯身、緊盯心。當我們覺知身的時候,比如觀[整個]身體呼吸時,心跑到呼吸上[緊盯],這時已經沒有好的[定],心沒有安住成為知者,因為心跑到呼吸上。或者我們經行的時候心跑到腳上[緊盯],觀腹部升降的時候心跑到腹部[緊盯],這是邪定,並不是正定。大多數人們所練習的[定],都是邪定,因為心跑到所緣上[緊盯],沒有看到心是跟所緣纏在一起,這樣的[定]是沒有辦法修習毗缽舍那的,它的目標並不能導向道果、涅槃。

Posted on: 2020/11/10 12:10
Top


Re: 內觀新文分享
版主
版主


【佛法內觀新文分享】
談談十種觀染
一般勇猛精進於修慧的行者,在「生滅隨觀智」的中間階段都會生起觀染的障礙而誤以為證悟了。觀染,又稱「毗婆奢那雜染」、「觀的隨煩惱」。有十種觀染:1.光明、2.智、3.喜、4.輕安、5.樂、6.勝解、7.策勵、8.現起、9.捨、10.欲。其性質和對治見: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2008/22_373.pdf

Posted on: 2020/11/5 7:39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版主
版主


正確的定和剎那定〈三〉

5.〈避免兩個極端〉

如果問:隆波這裡所教導的和別的地方有什麼不同?隆波很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先把心訓練成正確的。如果心不正確,修行不會正確的,無論怎麼修行都不會正確的,所以很重要的是心一定要正確。雖然都講要修習四念處開發智慧,但是為什麼有些人聽到了卻沒有辦法修行呢?因為他們沒有先把心訓練成正確的。有兩個極端[要避免],一個是貪欲行,是放逸自己,放任心跟所緣在一起,放任心迷失去想、迷失去聽、迷失去看,忘記自己,心一直不斷地跟世間在一起,忘記了自己,這是兩個極端中的一個。第二個極端是苦行,就是打壓自己,打壓身、打壓心。所修的定,不是覺知自己。有些人修習禪定是這個樣子的:先坐好,將身體裝修好;身體裝修好了,開始裝修心,心是這個樣子的:打了也不會生氣,心非常緊。這樣怎麼可能看到名法、色法的三[實相]呢?如果我們緊盯,就會覺得我很厲害,我可以控制!我可以不讓自己去關注外界!我很厲害!這樣是不行的。所以,我們要[避免兩個極端],先訓練心跟自己在一起。
隆波以前去[參訪]非常有名的祖師大德的寺廟。這祖師大德非常慈悲,修行很厲害,但是他的弟子們和在寺廟裡其他的修行人,修行卻不正確。隆波去看時,一百個人坐在禪堂裡面,沒有誰在正確地修行。有些人在經行,但是一直在走神,心跑到別的地方,心沒有跟自己在一起。有些人打坐時,一會兒睡著;或者心很鬱悶,非常鬱悶,這也是不行的。有些人打坐姿態很漂亮,看起來很漂亮,但是心空空的,什麼東西都不覺知,跟空在一起,這也不好。隆波這樣觀察:這裡沒有人在修行!心是這樣想的。這裡有誰在修行嗎?沒有,心裡這樣想。
第二天早上去頂禮祖師大德:隆布特長老。長老看到隆波的臉就笑了,說:「這裡沒有人在修行!」
隆波一聽就覺得很慚愧,長老在教導自己!為什麼?因為我在看別人修行錯誤的時候,我也沒有回來看我自己,我是跑去看別人。我在看別人時,我也沒有在修行,沒有看自己。所以長老直接說:「這寺廟裡沒有人在修行!」講的時候,隆波非常慚愧。雖然已經過了幾十年,但是依然記得,因為祖師大德的教導,非常的深、非常的震撼,直接進入到心裡,刻骨銘心的。

6.〈結語〉

要訓練讓心跟自己在一起,先跟自己在一起,如身本來的樣子去觀身,如心本來的樣子去觀心,不要去打壓身和心,也不要忘記身和心,並不難的。
大家看到隆波剛剛喝水,有些人又迷失掉了,沒有覺性。那些笑的人也沒有覺性。要讓心跟自己在一起。心跟自己在一起,這樣就會獲得正確的定。…心在想的時候,就沒有在覺知。心看到三[實相]的時候,是心自己看到的,不是用自己的心[去想、去思維的]。只是祖師大德如果看到有些人的心是卡在寧靜裡面,就會教導他們,先來思維,把心引導去思惟三[實相],訓練之後,心自己就會看到三[實相]。觀智的第一個是名色分離智。第二個是緣攝受智。第三個是思維智,這是透過思維,比如看以前的照片和現在的照片,發現[容貌]不同,然後就說一切是無常的,這個還不是真正的毗缽舍那。有時候祖師大德教導唸誦佛陀、佛陀後,教導去觀身。為什麼觀身?因為這些人[弟子]的心是寧靜的,一直卡在寧靜裡面,他們經常身體消失,只剩下心,心非常寧靜、非常寬廣,然後不動,所以祖師大德會教導他們,先去想三[實相],用思維去引導,然後逐漸地,心就會自動去看見三[實相]。看見三[實相]時並不是靠思維的,因為靠思維的就不是毗缽舍那。奢摩他源自於沒有刻意,而毗缽舍那源自於沒有想、沒有思維,不是刻意去看三[實相]。真正的奢摩他源自於沒有刻意,而真正的毗缽舍那源自於沒有念頭、沒有想,如果還在想、思維,這個不是毗缽舍那。如果用思維去引導,帶領心去看三[實相],這是初級階段,只是起步而已。
感覺到嗎?今天比昨天好,心更加寧靜。寧靜知道寧靜。回去每天多訓練,可以開發智慧。現在身體在抓癢,感覺到嗎?抓了之後很舒服,心裡很高興,要覺知身、覺知心:身體動了覺知,抓癢抓完後心很舒服也要覺知,就是這樣。今天比昨天好,定有增長。但是,一旦隆波說「好」,大家就馬上把心收攝起來了,希望好得久一點,這就錯了!
心如果歸位了、心如果安住了,就可以去看名法和色法呈現三[實相]。(開示完)

【註解】慧解脫阿羅漢的數目
1.《相應部‧婆耆舍相應》7.《自恣經》中,佛說:「舍利弗!這五百位比丘的六十位比丘是三明者,六十位比丘是六神通者,六十位比丘是俱分解脫者,而其他是慧解脫者。」
2.《雜阿含1212經》佛告舍利弗:「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者慧解脫。」
3.《別譯雜阿含228經》佛言:「此比丘眾中,九十比丘具於三明,有百八十得俱解脫,其餘之者盡慧解脫。」
4.《中阿含121經》世尊告曰:「舍梨子!此五百比丘,九十比丘得三明達,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比丘得慧解脫。
(完)

Posted on: 2020/11/4 9:38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版主
版主


正確的定和剎那定〈二〉
3.〈安住的心、知者、大善心〉

「定」的真正翻譯是「安住」,不是「寧靜」,但是大多數人都覺得定的意思就是寧靜。安住和寧靜是不一樣的。安住是說,沒有去強迫這個心,這個心沒有跟所緣在一起,心可以看到所緣一直在變化;心是這個觀者,看到所緣不斷地變化,心是舒舒服服的觀者,心跟所緣是分開的,心跟所緣分離。有好幾種所緣, [例如,心跑去想、去造作時,所想的內容是概念法,而心是想者]。另外的所緣是名法和色法,[名法比如感受],色法比如這身體,誰是覺知者?心是覺知者,感覺到了嗎?知者是心,心是知道者,有誰用耳朵去知道的嗎?有誰用眼睛去知道的嗎?那就不是人類了。大家的身體這樣動、這樣動,自自然然地動,心是[知者],有覺性地去知道,所以修行並不難。具有安住的心時,心和自己在一起,但是不要去打壓心、不要去控制心,如果去強迫它的話,心就會很緊,就會鬱悶,[這就不是大善心]。大善心的特點是很柔軟、很輕盈、很敏捷,可以動來動去,不鬱悶,不跟所緣黏合在一起,這是大善心,並沒有貪欲,貪欲是一定要看到這個、一定要看到那個;也沒有瞋心,瞋心是不想看到這個、不想知道那個;也沒有痴,痴是不知道接觸的所緣是什麼。很輕盈、很柔軟、很敏捷,可以動來動去,老老實實地去知道所緣,不會鬱悶,這是大善心的一個特質。

4.〈正確的定、剎那定、安住型的定〉

正確的定:快樂是生起定的近因,所以我們去找一個讓心可以快樂的所緣,然後去覺知自己的心,重要的是要去覺知自己的心,這個稱之為心學:學習自己的心,覺知自己的心;心跑去想了及時地知道,然後正確的定就會升起,這個定是一剎那、一剎那的,稱為「剎那定」。如果心跑去想了,沒有看到、覺知到,稱之為迷失。如果心跑去想了,剎那後就覺知到,在一 剎那,心就自動地保持安住,[這是安住型的定]。安住型的定雖然只是一剎那,但是絕大多數的阿羅漢,都是源自於這樣的剎那定。
佛陀時代,佛陀告訴弟子們:五百位阿羅漢中,有六十位擁有宿命通,可以知道過去世,有六十位可以進入色界定,有六十位可以進入無色界定,其他剩下的阿羅漢就像我們現在這樣,進不了禪定,依靠剎那定,就是一剎那、一剎那地去知道。【註解】
[手在動時],大家的心又跑了,知道嗎?手在動,但是心是迷失的,這樣是不行的。身體動、點頭,心又走神了,感覺到了嗎?雖然在動,但是沒有覺知自己的心走神了。非常重要的是,心要跟自己在一起,這樣才可以開發智慧。正確的定才是開發智慧的基礎,一定要有正確的定才可以開發智慧。這是心安住的定,心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去覺知不同的所緣的變化,這才是正確的定、正定,這樣才可以開發智慧,因為心並不跟所緣黏合在一起,心是退出來成為觀者的,心是獨立出來成為觀者的,這樣才可以看到色法和名法的真相是苦、無常和無我,所以我們的心一定要安住,一定要跟自己在一起。

Posted on: 2020/11/3 9:47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版主
版主


正確的定和剎那定〈一〉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7年11月12日B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1.〈覺知自己、正確的定、分離名色〉

大多數人看起來還不錯,可以「覺知自己」了,接下來就是「分離蘊」,看到身和心是不同的部份。如果我們覺知自己,我們會擁有「正確的定」,心是跟自己在一起。心有正確的定,就是開發智慧的起點。開發智慧時,初級的智慧就是要分離名和色,這個稱之為「名色分離智」,就是把名和色分離成一部份、一部份的。
現在大家這樣坐著,身體是坐著的,心是「知者」,是知道身體坐著的。像眼睛看到色,心是感知者。我們現在身體坐著,心是感知者,心是這個觀者,我們覺得身體和心是不同的部份。我們現在身體坐著對嗎?有誰是躺著的嗎?身體現在正坐著。我們點頭時,身體在動,心是覺知者。常常這樣練習:手這樣動,握掌放掌,身體動,心是知者。如果我們走神了,心跑到別的地方去了、去想別的東西,例如出家人走了過來,我們就去看出家人,我們手雖在動,但是我們沒有覺知到,我們忘記手在動,忘記身體了,我們的心沒有跟自己在一起了!所以,心跟自己在一起是修行的第一步。沒有正確的定,是沒有辦法開發智慧的。很重要一點是,修行的不正確就是因為沒有擁有正確的定,沒有學過心學。

2.〈心學、奢摩他、毗缽舍那〉

沒有學過心學,就不知道怎麼樣的心是修習奢摩他(止),怎麼樣的心是修習毗缽舍那(觀)。修行奢摩他是心和單一的所緣寧靜在一起,就是心和一個所緣在一起,這個叫奢摩他的修行。
另外一種是毗缽舍那的修行,心要有安住型的定,安住成為知者、觀者,去看這些[身心現象]的變化。心是一個觀察者、審視者,去觀察名法和色法,這樣才可以開發智慧。我們現在這樣坐著,我們看到身體坐著,佛陀教導說:「比丘們!坐著時知道坐著。」用覺性和智慧去知道:用覺性去知道身體坐著,然後用智慧去知道這個身體不是我。所以第一個要有覺性去看名法和色法,第二個要有智慧知道名法和色法不是我、不是人、不是眾生,這個是開發智慧。這不是通過思維去想,毗缽舍那的修行是去看見,真正地看見,不是思維,是清晰地看見,是正確地看見名法和色法的真相,看到它們的苦、無常和無我。除了這條路沒有別的路。
「要覺知自己!」有很多人的說法和隆波的教導,聽上去是一樣,但是真的動手實踐時,就發現只是表面上的一樣。我們一定要學習戒學、心學和慧學,我們不可能比佛陀更厲害。要讓心成為正確的,要去學習心學,心學會得到「正確的定」。如果不學習心學,很難得到正確的定。當呼氣、吸氣時沒有去覺知,痴就滲透進來了,這樣不會得到正確的定。有些人坐禪去觀呼吸,然後心就跑到跟呼吸在一起;有兩位出家師父從別的國家來坐禪,心就跟呼吸在一起,心跑去跟所緣在一起,但是心沒有安住,心跳進去跟所緣在一起,這是修習奢摩他,不是修習毗缽舍那。毗缽舍那的定,是觀禪[的定],是要去看到三[實相]。

Posted on: 2020/11/3 9:43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版主
版主


6.〈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發展覺性〉

第三、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發展覺性:在日常生活中,眼睛看到色,耳朵聽到聲音,或者嚐到味道,或者身體方面的接觸,不管是硬也好軟也好,不管是什麼接觸到身體要去覺知,或者心跑去想、跑去造作,有什麼東西在心中生起了,也去覺知。所以在生活當中,可以讓眼耳鼻舌身意去接觸這些所緣,不用一天到晚去呵護它們。有些人修行時,不敢讓自己的眼睛去看,覺得自己看多了,就會有貪心。有些人把眼睛關起來,把耳朵關起來,如果鼻子能閉掉最好了。如果把眼睛閉起來,修行會好的話,那麼盲人就是第一了。如果不聽,修行會好的話,那麼聾子修行也肯定很好了,但是事實上他們很難去修行。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地去發展覺性,眼睛看到色,心是怎麼樣的,耳朵聽到聲,心是怎麼樣的,舌頭嘗到什麼味道,去知道,身體方面有什麼接觸,或者心跑去想也知道,心想了之後,心是怎麼樣的去知道,所以放任它們去接觸所緣,然後看到自己心中的這些變化。或者我們修行之後,心寧靜了知道,心散亂了也知道,心有快樂了知道,心有痛苦了也知道,這是在固定形式中去訓練,然後在真正的日常生活中去訓練的時候,我們就讓自己的六根跟所緣接觸,然後看著心裡產生的變化。祖師大德阿姜曼的教導,[經由]隆布蘇瓦長老教導給隆波的是:「可以觀心就觀心,不可以觀心就觀身,如果觀不了身也觀不了心,就去修習奢摩他。」
不管觀呼吸也好,念佛號也好,善法是在心中生起,不善法也是在心中生起,道果也是在心中生起。沒有辦法觀心時,就去觀身,因為觀身有一天就會遇到心。為什麼要觀心?觀心是為了見到法,善法也好,不善法也好,都是在心中生起,並不會在別的地方生起,所以我們要多多觀自己的心。在固定形式中去訓練,不管是念誦佛號也好,觀呼吸也好,經行也好,不要讓心很緊很硬。在真正的生活當中,有眼睛就去看,有耳朵就去聽,不要關閉眼睛、耳朵故意讓自己不去看、不去聽。要讓六根去接觸所緣,覺知在心中呈現的感受,有覺性地緊隨著去知道,不久之後我們就會明白:「凡是生起的,一定會滅去」;快樂生起,快樂滅去,痛苦生起,痛苦滅去,善法生起,善法滅去,貪瞋癡生起,它們也會滅去,所有這些都是生起然後滅去,我們就會證悟初果。先不用去想著證悟阿羅漢,先證悟初果再說。

7.〈結語〉

去學習身,去學習心,初果聖者是有五戒的,所以我們先持好五戒。初果聖者非常相信業報,有因有果,所以我們也要這樣去相信。我們不是去求神拜佛、去相信這個天神、去相信那個天神,初果聖者看到真相,看到實相,「我」不存在,有的只是[現象]生起,然後滅去,所以我們跟隨初果聖者的步伐,他們做什麼我們就跟著學習,他們不做的,我們也不做。發展覺性,去學習身和心的實相,身不是我,心也不是我,有的只是生起然後滅去,[身和心]都是世間的,是從世間臨時借過來的,有一天會還給這個世間。就這樣去訓練,有一天大家的心會有足夠的品質去證悟初果。所以用功地去修行,讓大家的心可以接觸到法。
現在有些人的心是寧靜的,有些人是黏著在這個寧靜裡面,[自己要知道]。【完】

Posted on: 2020/11/3 7:17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版主
版主


4.〈持五戒〉

第一、要持五戒,要想辦法持到最好,如果犯了戒,戒不圓滿,我們就重新開始持戒,不用反復地向出家人求戒,這不需要的,不用去求別人,只要自己痛下決心重新開始持戒。

5.〈以固定形式觀心〉

第二、每天在固定的形式當中去訓練十五分鐘。選擇一個禪法去觀這個心:
1.[唸誦]佛陀、佛陀,[唸誦]佛號也可以,心寧靜了知道,心散亂了也知道,心痛苦、心快樂知道,心好心壞知道,心貪瞋癡知道,或者心鬱悶、心懶惰,都知道。如果修行之後很懶惰,就知道懶惰,然後繼續去修行。
2.或者觀呼吸也可以,[心跑了要知道]。
3.無論選擇什麼樣的禪法,就是選擇適合自己的禪法。有些人動手也可以,就是做手部動作,這樣動手也是為了去觀心:心跑來跑去,想別的東西了知道,或者心在想下一個動作是什麼也知道,心寧靜了知道,心散亂了也知道,或者心厭倦了也知道,就是這樣常常的去知道自己的心。
4.或者觀腹部升降也可以,但是觀腹部升降是為了觀這個心:心跑了要知道,或者心緊盯著腹部也要知道。
5.或者經行也可以,[心跑了要知道],心跑到腳底也要知道。
所以每天都要在固定形式中去訓練,至少十五分鐘,二十分鐘也可以,每天這樣堅持不斷。我們不是要讓心很寧靜,是為了要去知道自己的心,這個才是修行的核心。阿姜曼長老說,心很重要,抵達了心就抵達了法;損失了心,就損失了法。
所以我們要讓心跟自己在一起,有覺性,去知道自己心裡發生的現象。覺性會自動地[守護]心,不讓心去犯錯,善法會增長。所以我們選擇一個禪法,去發展覺性,多多地去觀自己的心,這就是隆波的教導。
有的地方教導手部動作,但是心去緊盯這個手。有的地方教導觀呼吸,但是心去緊盯這個呼吸,或者緊盯這個空、緊盯這個光。這是沒有真正意義的,隆波以前小時候就已經玩過這些了。
真正覺知自己的修行,心可以成為知者、覺醒者。30年前,隆波去頂禮很多祖師大德,祖師大德教導說一定要有觀者,一定要成為知者的心,並不是思想者、掙扎者、造作者,一定要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以前的祖師大德也是這樣教導的,但是現在沒有了,現在教導的就是唸誦佛陀佛陀,然後只求心很寧靜,就沒有實質的意義了。其實我們念誦佛陀佛陀之後是要去覺知自己的心,這樣才會獲得意義,這樣才是修行。以前的祖師大德教導也是要有覺性,要去看自己的心,隆波是從他們那邊學習過來、傳承過來的。這些祖師大德都是非常肯定隆波的教導。
有些師父也聽隆波的CD,那些CD不是隆波自己做的,是基金會做的,有些師父是聽隆波這些CD,聽了之後心非常的喜歡,就問:「阿姜帕默說,修行是非常容易的,但我們感覺很難。」
難或容易,這個沒有關係,一開始修行都是難的,之後就會變得簡單了,所以堅持去訓練。堅持守戒。在固定的時間去訓練,十五分鐘、二十分鐘都可以,選擇一個禪法去知道自己心的變化。

Posted on: 2020/11/2 20:19
Top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版主
版主


修行的快樂和固定形式觀心〈一〉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7年12月16日B
整理校正: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1.〈前言〉
觀察到了嗎?隆波剛剛看大家的時候,大家還是散亂的,還有一些是緊盯的。現在大多數人醒過來了。隆波不講,大家都是散亂的。要去看[名色的現象],動手修行之後,要去看這些貨真價實的[現象]、這些名法和色法呈現的真實的[現象],要去看它們的真相,才可以有正確的領悟,心才會真正的鬆開執取。正確的修行,可以從執取裡鬆脫出來,因為有了智慧,明白所有的色、所有的名都是苦,就不會覺得[它們]是非常好的寶貝。明白這個身體是苦,就會覺得它不能作依靠。

2.〈世間的快樂〉
很多人不知道真相,不斷地去尋找快樂,去看電影,去找好吃的,去旅遊,去跟朋友一起聚會,不斷地去做這個、做那個,就希望尋找快樂。不斷地尋找快樂,獲得之後又會失去。有的男人去做健身,希望獲得肌肉,女的去做健身,同樣是希望獲得肌肉。以前在學校的時候,有個老人七八十歲了,身體還很健康,一直在走動,一直跑來跑去,我們這些年輕人沒有辦法比得過這老人家,每天固定時間都會看到他。好幾年之後看到他還在那邊走,感覺沒有什麼變化,直到有一天他消失了,就再也沒有見到他。所以,這個身體我們能照顧到什麼程度呢?我們照顧得再好,總有一天還是會扔掉它。我們現在有健康的身體,到了八十歲有誰的身體還是那麼健康呢?即使八十歲還健康,那九十歲呢?我們把身體好好地照顧,照顧到最好,最後還是會消亡的,身體是非常容易毀壞的。
我們的心也是一樣的,我們照顧好我們的心,是希望它一直有快樂。有些人快樂是因為執取世間的東西,比如喜歡把東西放在包裡,然後緊緊抓著。有些人出去時抓個包出去,對嗎?我們就喜歡有東西抓在手裡的這種感覺。我們出去時一定抓個什麼東西出去,對嗎?當然有些是假的,有些包是冒牌的,其實不值錢,但是抓著跑到外面去,喜歡別人把我們當做有錢人。我們一直掙扎著去尋找快樂,喜歡這個很好看的包,我們就會有快樂,或者有輛很好的車,我們就會快樂,或者我們有個很大的房子,我們就會快樂。房子很大,但是一天到晚都在外面工作,根本就不在家裡面。到處去尋找快樂,心永遠都饑餓,永遠都不會心滿意足。所以祖師大德們教導說,我們要看自己生命中過去的時光,哪些是我們最快樂的時光?然後看清這些最快樂的時光已經過去了,現在呢?現在我們又在饑餓地尋找快樂,我們希望能夠重新找到。有些人看到美女,希望把她變成老婆,變成老婆之後,又覺得把這老婆扔掉就會有快樂,為什麼?因為時間久了就會厭倦,然後自己想解脫,想把老婆扔掉就好了。所以,在世間尋找快樂,無論找到多少都是很難找到真正的快樂,因為心不會感到滿足,心一直是饑餓的。

3.〈修行的快樂〉
[至於修行],修行一開始,我們是饑餓的,我們希望在修行中獲得快樂,但是我們會修行之後,我們的心的品質不斷地提升,不會再四處尋找快樂,為什麼?因為心自己就會感到滿足,心自己就會有快樂。這個身體還是會老、會死,但是我們的心已經訓練得很好了,已經有了快樂。常常訓練自己的心,真的有快樂。
【舉例1】
以前隆波去頂禮好幾位祖師大德,有些身體非常的不好,像隆布蘇瓦長老。記不得是哪一次坐車去,他當時身體很不好,而且還有發炎,他坐在輪椅上面,每兩個小時別人才幫他稍微動一下身體。我們如果處在他那樣的[狀態],我們完全不會有快樂,會非常非常痛苦。如果病人自己很鬱悶,照顧他的人同樣會非常的鬱悶。隆布蘇瓦長老沒辦法走動,所以由他身邊的那些出家人照顧他。隆波去頂禮他,當時隆波還是居士,沒有出家,就坐著看著長老,心裡有些同情他,他已經不能走動了。
長老坐著微笑,然後說:「太快樂了,太快樂了。」
隆波就看他真的有快樂嗎?當時自己還不會修行,就[仔細]看著隆布蘇瓦長老,看到他的快樂是真的。隆波怎麼樣才能像他一樣呢?當時就有這樣的對比:這個祖師大德真好,自己還不夠好,這是自己心中的我慢的煩惱。我們的心是怎麼樣的?有時候我們的心很壞[往壞想],但是從我們的臉看不出來。而祖師大德修行之後,[雖有老病,但是]心有快樂。
【舉例2】
隆波出家之後想到隆布連長老,隆布連長老那個時候也差不多要圓寂了,心想有四年沒有見到他了,一定要去找他,最後一次要去頂禮他,所以就坐車過去,是在另外一個寺廟。去頂禮他,還希望問到和修行有關的問題。去的時候他是躺著,到了之後,其他的出家人都走了,他撫摸著自己的袈裟說,他從很小就出家了,一開始也是非常艱難的,到了今天有快樂了,已經戰勝那些艱難了,有真正的快樂了。他說:「所以,你到死都一定要戰鬥下去!」
我說:「好的,好的,長老!我已經知道了。」
關於法的方面,就只是講了那麼一點點,然後隆波就回去了。他也知道這是最後一次見隆波了。回來沒幾天,隆布連長老就圓寂了。修行之後會獲得真正的快樂,隆布連長老活九十多歲,年紀非常的大,身不舒服,但是他還是有快樂。他講話的時候,眼睛有眼淚流出來,心有法喜。
有些人說:「修行很好的出家人是不應該流淚的。」但是阿姜摩訶布瓦尊者說,當他憶念到涅槃的境界時,法喜生起,他的眼淚就不自禁的流下來。他說:「這是蘊在工作,看到了嗎?」
有些人說:「這個流淚的出家人,怎麼會是聖者呢?怎麼會是阿羅漢呢?」其實這是由於法喜,因為法而產生的喜悅。所以,去修行吧,我們會得到真正的快樂、無窮無盡的快樂。到了那一點,心就不會再有苦了。
這個世間有很多東西能讓我們得到快樂,比如有些人喜歡玩這個能量,有些人喜歡鍛煉身體,有些人喜歡賺錢,以為這樣就會有快樂。世間的這些快樂,不會讓我們有滿足的那一天。即使是醫生,他也會死,即使他的醫術很高明,他也會死。時間到了,身體肯定會消亡。世間有很多種方式尋找快樂,但是沒有哪一種方式的快樂是真正的快樂。所以我們要去修行,這樣的快樂是真正的,無可比擬的。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修行呢?

Posted on: 2020/11/2 13:38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禪修開示二檔分享[最新]
版主
版主


7.〈正定是聖道的法器〉
聖道本身,總共八支聖道,在心的同一瞬間同步生起,前面分開[各別]修的八支聖道,僅是聖道的初期階段,並不是聖道,稱之為「八支聖道的前行道」。真正生起八支聖道時,是生起聖道的時候。聖道生起,只生起一個心識剎那,在這一個心識剎那,同時圓滿具備了八支聖道,總共是三十七道品,全部生起,類似於所有的美德一起聚集,全部是透過正定聚合起來的,正定是一真正的法器,承接所有的善法,所有的善法充分的聚集,就會徹底地根除[煩惱],根除十個結縛,心靈提升就是這樣的過程,我們接觸到涅槃。從初果的聖者就會開始接觸到涅槃。慢慢地訓練,就像隆波教導的,精進地去用功。一次聽不懂,就聽了再聽,聽了再聽。不停地去看事實、觀察實相。【完】
【說明】
《雜阿含754經》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
尊!所謂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云何為賢聖等三昧根本、眾具?」
(03)佛告舍利弗:「謂七聖道分,為賢聖等三昧,為根本,為眾具。
何等為七?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
(04)舍利弗!於此七道分為基業已,得一其心,是名賢聖等三昧根
本、眾具。」
(0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要義分析】
《瑜伽師地論˙三摩呬多地》說:
「云何有因、有具聖正三摩地?當知善故,及無漏故,說名為聖。
有五道支,名此定因,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
具有三種,所謂正見、正精進、正念。
此中薄伽梵總說前七道支,與聖正三摩地為因、為具。
隨其所應,差別當知,謂:
由前導次第義故,立五為因;
於三摩地資助義故,立三為具。」
解說:
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是「正定」的前導次第,稱之為因。
正見、正精進、正念是「正定」的資助,稱之為具。

Posted on: 2020/10/24 13:48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禪修開示二檔分享[最新]
版主
版主


5.〈正語、正業、正命〉(屬增上戒學)
一旦正思惟圓滿,我們所說話也會正確[此是正語],[正思惟]會讓我們的正語圓滿。[正思惟]圓滿,我們的所做所為就會正確[此是正業],行為就會正確、圓滿,[就會守戒]。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思惟正確了,語言和身體的行為就會正確,就會有第一條戒[不殺生]、第二條戒[不偷盜]、第三條戒[不邪淫],正語屬於第四條戒[不妄語]。如果思惟不正確—想的不正確,就會說錯、做錯;如果思惟是正確的—想的是正確的,就不會破戒。如果思惟是正確的、語言是正確的、行為是正確的,維持生命的方式就會正確[此是正命]。維持生命的職業正確,就會輔助正精進,使正精進圓滿。透過不正確的方式維持生命,比如算命,對出家人而言,是邪命。如果[邪命]的話,已有的善法就會減少,新的善法不會生起,因為謀生的方式錯誤,未生起的不善法會生起,已生起的不善法會增長茁壯。如果出家人喜歡算這個算那個、去開光加持,這個很殊勝、那個也很殊勝,別人都來恭敬,就忘了唸誦,慢慢就不修行了。 [具有]正命—正確的謀生方式,才會導向正精進:出家人的正[命]是乞討——[維生所需]全部由居士供養,維生方式正確的話,未生的善法就會生起,已生的善法會增長,新的不善法不會生起,已生的不善法就會減少。所以正命會讓正精進圓滿。
6.〈正精進、正念、正定〉(屬增上心學)
不停地觀心,不停地斷[煩惱],不停地及時地知道心,[這是正精進],正念就會生起,正念一旦圓滿,正定就會圓滿,一旦正[定]圓滿,心安住,對真理實相透徹的了解就會生起,一旦毗婆奢那的智慧圓滿,正解脫就會生起,就會生起聖道、聖果。

Posted on: 2020/10/22 19:15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禪修開示二檔分享[最新]
版主
版主


3.〈訓練正精進〉
如果按照[佛陀]的開示去修行,不停地培養(正確的)覺性,培養正確的定,然後精進,就會斷離[煩惱]。精進用功稱為「正精進」;以覺性覺知身、覺知心,是在訓練「正念」;讓心安住,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稱之為「正定」。佛教裡的訓練心,按照八支聖道來說,其實就是訓練正精進——正確的精進——精進地去斷[煩惱],精進地讓未生起的善法生起、已生的善法成長茁壯,這稱為正精進,不能一直浸泡在[煩惱]裡。有人說「我不執著、不執著」—— 心中有的只是癡,全部漆黑,那稱為呆滯,沒有正精進。佛陀開示說,已有的[不善的煩惱]令其斷除,未生的[不善的煩惱]令其不生,未生的善法令其生起,已生的善法令其增長(以上稱四正勤)。佛弟子一定要有所作為,而不是什麼都不用做!一定要精進,一定要勤奮地提升善法,斷[煩惱]。[根據]佛陀的開示,一定要有所作為,而且是有關因跟果[有因有果],[他]教導我們要勤奮精進:精進地去斷[煩惱]、提升善法。怎麼做?不停地去培養覺性、訓練[定]。以正精進去斷[煩惱]、提升善法,會讓我們的正念圓滿——覺性就越來越快,因為我們沒有一直浸泡在[煩惱]裡。三藏經典裡[說到]:圓滿的正精進會讓正念圓滿,正念圓滿後,正定也會同時圓滿。正念——及時地知道心跑掉,及時地知道心跑掉的一瞬間,[定]就會生起,常常地知道,正定就會圓滿。一旦正定圓滿,毗婆奢那的智慧就會生起;一旦毗婆奢那的智慧圓滿,解脫就會生起,就會生起聖道、聖果。
4.〈正見、正思惟〉(屬增上慧學)
因此,我們的職責是精進地修習八支聖道: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思惟,這是屬於智慧這一塊,有正確的見解,就會有正確的思惟,如果見解錯誤,就會思惟錯誤。[正見]圓滿,就會讓正思惟圓滿。

Posted on: 2020/10/22 19:14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禪修開示二檔分享[最新]
版主
版主


八聖道之前行道(一)【766】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9年12月29日B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1)〈隆波針對禪修學員們指導〉
在寺廟禪修的人,有禪報告要作嗎?
1.去觀當下,[看到心中的]這個迷失。看到迷失之後,生起了瞋心,瞋心變成當下,迷失已經變成過去了,當下的一刻是瞋心——要去看到當下最明顯的那一瞬間的心。[心]裡面有很多與心同步生起的事物,就像我們看[戲劇],[舞台上]的人物非常多,我們真正注意的焦點是[主演],也許是主演一個妒嫉的人,也許是其他,但他是[最]明顯的。每一剎那的心都有一個主要的場景,觀心時,和心同步生起的事物是非常多的,但有一個真正的首腦、核心,去看它!比如,心迷失了,迷失是首腦、核心,一會兒之後瞋心生起了,迷失的心已成過去了,當下這一刻的重點是瞋心——要看到正確的事物。如果看錯的話,就像看戲看不到真正的主演。要知道心當下這一刻是散亂,不用去對治、去解決,好的心也不去呵護它。隆波昨天就想說「我慢」,自己很我慢的時候,如果我們認識它的話,就會特別慚愧、特別害羞。
2.無論發生什麼,都要有知者,如果沒有知者在,那就已經不是修行了。
3.睡覺夢到很恐懼的事情,那時覺性會自行出現,去訓練。
4.擔心的時候,心有快樂嗎?沒有快樂,所以歸之為瞋心。瞋心生起時,心是沒有快樂的,貪心生起,是有快樂的;瞋心生起,就會苦。不停地去觀察。心有快樂,有時是善心,有時是貪心,但[如果]心是苦的,肯定是不善心;心是不苦不樂時,有可能是善心,有可能是帶著癡。
(2)〈正見〉
慢慢地觀察,不停地去觀察心,就會生起正確的明白、正確的領悟。我們拚命地去修行,是為了可以獲得正確的頓悟,其實就是正見。如果有人問我們:什麼是佛教的實質?要大聲的回答:是正見!這是佛教的實質。我們來學習,是為了獲得正見,一旦有了正見之後,就知道如何面對身和心,知道了極致就會自行放下身和心,放下了就會離苦。佛陀的教導都是直來直去的,清楚無誤,不會繞來繞去的,取決於我們能否抵達那樣的實相、那樣的真理,不過如此而已。

Posted on: 2020/10/22 14:49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禪修開示二檔分享[最新]
版主
版主


5.〈一種禪法得到兩種定〉
所以,訓練自已,看跟哪個所緣在一起有快樂,用舒舒服服、自在的心去和讓心快樂的所緣在一起,心就會寧靜,心就會快樂。如果心跑了要及時知道。
選擇一個禪法,帶領心跟這個讓心快樂的所緣在一起,用舒舒服服的心去覺知,如果心從那個所緣離開了,有覺性地知道心跑了。這是隆波教導的,會得到兩種[定]:如果我們要開發智慧,就訓練安住型的定,[以覺性]看心跑掉。如果要寧靜休息的話,就修習寧靜型的禪定。
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常常去看心跑掉,就會得到心是知者、心是觀者的心,不是緊盯者、造作者,而是觀者,所緣在變化,快樂知道,痛苦知道,好壞都知道,心只執行一個職責——去觀、去看,這是安住型的[定],心安住成為知者、觀者,所緣可以是成千上萬的,這是可以開發智慧的[定]。
寧靜型的定,所緣是一,心是一,用舒服自在的心跟所緣在一起。
我們修行的時候,選擇一個禪法[例如觀呼吸],修習十五分鐘,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不要讓心非常放逸、東奔西跑的,這樣的話心太散亂,有「癡」滲透進來。呼吸了覺知,呼吸了覺知,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這是安住]。心跟呼吸在一起,有快樂生起,有法喜生起[這是寧靜],及時地知道。每天這樣去訓練,就可得到兩種[定]。隆波喜歡簡單的方法,就是:選擇一種禪法,然後兩種[定]都可以訓練。
6.〈開發智慧〉
接下來就可以開發智慧。心是觀者,就會看到:觀者的心是無常的,迷失者的心也是無常的,心跑也是自己跑的,我們沒有辦法禁止,就可以看到心的無我,這樣就可以開發智慧。
選擇一個禪法,去知道心跑掉,常常地去知道。如果心要休息的話,帶領心和單一的所緣在一起,讓心休息,心有力量了,就讓心出來,繼續去觀。如果心退出來後,心是如如不動的,就帶領心去觀身;如果退出來之後,心本身是動來動去的,就只是看心跑、看心動來動去,就可以了。只是這樣,戒定慧都可以訓練了。
我們的訓練方法都是跟心有關的,因為聖道聖果的生起也是在心中生起的。正定,好像是一個容器,把所有好的東西都滙集在一起。聖道、所有好的法,都滙集在這容器—正定裡。心的正定非常重要。沒有正定,是不可能生起道果的。所有好的品質,如果分散在各處,沒辦法聚集在一起,是不行的。好的品質——八正道如果滙集在一起,才有力量去戰勝[煩惱]。好的品質沒有聚在一起,力量薄弱,就沒辦法切斷結縛。道與果是在心中生起,涅槃是不生不滅的,聖道聖果是生滅的,它們是不同的。去吃飯吧!吃飯時也不要放任自己。【完】

Posted on: 2020/10/16 19:43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禪修開示二檔分享[最新]
版主
版主


3.〈寧靜型的定〉

寧靜型的定是心和單一的所緣在一起,就是選擇一個所緣,看我們和哪一類的所緣在一起心會快樂,就選擇那樣的所緣來引誘我們的心,就像釣魚的誘餌,選一個所緣,好像給心找一個誘餌,比如有人喜歡唸誦佛陀佛陀,帶領心和佛陀在一起,有人喜歡動,就可以用身動、經行或手部動作。觀察自己喜歡哪類所緣,和哪類所緣在一起心會有快樂,就帶領心和那類所緣在一起。比如,跟佛陀佛陀在一起,我們有快樂,就[選擇]跟佛陀[這所緣]在一起,但我們不要要求心一定要寧靜,因為心是自己寧靜的,如果我們的心很鬱悶的話,心就不會寧靜。有些人坐著觀呼吸,非常鬱悶,[一直在想]:「什麼時候才會寧靜?什麼時候才會寧靜?」這樣是不會寧靜的,因為快樂是定生起的近因,一定先要有快樂。有些人快樂是這樣子 (隆波示範表情) ……,這樣不是真正的快樂,不會寧靜的。隆波修習安般念的時候有快樂,非常快就寧靜了,吸進去還沒呼出來就已經寧靜了(隆波做示範) ……。現在要呼吸強烈一點,因為要讓心從禪定裡退出來。進入禪定後要讓它可以自動從禪定中退出來,(隆波)訓練到在這方面是專家。

所以,我們要觀察自己,看自己跟什麼樣的所緣在一起會有快樂,我們就可以選擇那個所緣,但是不會引起我們的[煩惱],比如說罵別人會有快樂,這是不行的。

我們修習了一段毗婆奢那之後,心沒有力量了,就去修習奢摩他。修奢摩他的方法就是——帶領心跟讓心有快樂的所緣在一起,是帶領心去,而不是強迫心去和所緣鎖定在一起。比如現在來觀呼吸,總比讓心出去跑、出去蹓要好,此時要慢慢地去帶領心,去引導心,而不是命令它一定要跟呼吸在一起,[強迫命令]的話,心就會非常鬱悶。隆波用的方法是:引導心、慢慢地誘導心,去跟所緣在一起。我們帶領心和所緣在一起時,寧靜也好,不寧靜也好,不要求一定要寧靜,如果以寧靜為目的的話,這個做不到的,我們常常訓練,不期待會有什麼結果。這個原則一定要正確:就是要選擇讓心有快樂的所緣,然後帶領這有快樂的心、很舒暢的心去跟那所緣在一起。心是舒暢、快樂的,所緣也是讓心快樂的,快樂和快樂在一起,就會快樂;快樂和快樂在一起,就會寧靜。如果心是鬱悶的話,就沒法寧靜下來了。所以,要以打開的心、舒暢的心和所緣在一起,但不是強迫心去打開。這樣的定,我們在家裡也是要修習的,並不只是一味的發展覺性。

譬如一直在路上走的話,途中一定要找個地方可以去休息。這條路有些人走幾年,有些人可能要走幾生幾世,如果整日整夜都在走、從來不休息,很快就會死的。同樣的,修習毗婆奢那,時間到了,就沒有力量,就要休息,十分鐘也好,二十分鐘也好,讓自己可以休息,讓心可以休息。如果沒有力量的話,在途中,[修習]就會死掉的。所以,我們一定要修習這種讓心可以休息的定,哪怕時間非常短。有些人進入禪定可以好幾個小時,有些人可以一兩個小時。依據隆布帖長老的教導,當心散亂,沒有時間修習定的話,教大家一個方法,就是深深的呼吸:深深的吸一口氣,然後去抓那靜止不動的部分,而後呼氣。但不要讓心鬱悶,鬱悶的話,定就壞了。只要一剎那,短短的,心再退出來,不需要抓很久,一次兩次就可以了,心就會獲得力量。以前隆波在工作的時候,開會通常是很鬱悶的,累時大腦已經停止了,非常的鬱悶、非常的厭倦,就去呼吸,和靜止不動的部分在一起,再退出來,就會重新獲得力量,這樣的力量可能可以使用一個小時。比如,開車的時候很累,吸氣,去抓那靜止不動的部分,一會兒,就會有力量,不要讓自己睡著,如果只有一點點時間的話,就可以這樣做。

[修習奢摩他,讓心休息],我們只是休息一段時間。一開始不需要很長,十五分鐘、二十分鐘,如果很長的話,一開始就會鬱悶:「為什麼要打坐一個小時?」後半段都在散亂,這沒有用的。一開始不需要太久,但是嫻熟之後,時間可以加多。有些人修習定之後有快樂,然後主動的加時間。一開始十五分鐘就可以了,讓心可以忍受得住。就選一個禪法,去觀察自己:如果跟唸誦佛陀在一起有快樂,[就選擇唸誦佛陀];如果觀呼吸之後有快樂,就選擇觀呼吸;如果觀腹部升降有快樂,就選擇觀腹部升降。也可選擇隆波田的手部動作,但是隆波田的手部動作太多、太複雜了,對隆波就不行,因為隆波不是信仰型的,是瞋心型的,如果動作太多就會覺得很煩,所以十四個動作變成這樣握掌、放掌就可以了,不須動作幅度很大。大多數時間,隆波選擇的是觀呼吸,然後,心就會有快樂,心就會打開。不管心寧靜也好,心不寧靜也好,如果想著心一定要寧靜,就不會寧靜了,因為已經有貪心了,心已經貪了,就不會寧靜了。如果用很放鬆、很輕鬆的心去做,寧靜也行,不寧靜也行,想到修行是供養佛陀,佛陀教導了安般念,我們是佛陀的弟子,佛陀教導了,我們就這樣去做,我們修行是為了供養佛陀,如此呼吸一會兒就寧靜了。

有段時間,隆波把奢摩他完全扔掉了,因為自己以前修習了二十二年奢摩他,什麼都沒有得到,而後跟隆布敦長老學習觀心,花的時間並不長,就明白了他的教導,那時內心深處就看輕了奢摩他,沒有看到奢摩他有什麼[好處],修習了二十二年,浪費了二十二年,沒有看到有什麼意義。不再去修習奢摩他,覺得這只是浪費時間。所以,只修習讓心可以安住成為知者、觀者,那怕是不主動修習,心自動也會成為觀者,去看心工作,去開發智慧,由於心有禪定,[前二年]開發智慧的速度非常之快。二十二年修習禪定的力量,用於開智慧,用了兩年就沒有了,禪定就不夠了,但自己卻不知道,心沒有歸位,心跑到外面去了,跑到外面的光明裡,這樣的情況維持了一年。接著產生懷疑:「心為什麼沒什麼感覺呢?」只覺得很光明,但沒什麼感覺。就去問隆達馬(摩訶布瓦)尊者,他說「你說觀心、觀心,但是已經沒有觀到心了。一定要相信我,我是一步一步自己走過來的,什麼都比不過唸誦佛陀!」然後隆達馬尊者就叫隆波去[唸誦佛陀],隆波就坐在旁邊角落唸誦佛陀佛陀,但心裡非常鬱悶,不喜歡唸誦佛陀,就想:「他為什麼教導自己唸誦佛陀呢?一般唸佛陀是為了增長奢摩他的力量,自己是不是奢摩他的力量不夠了?」所以,就把唸誦佛陀換成觀呼吸的方法,觀呼吸沒幾次,心就寧靜了,心就歸位了。浪費了一年的時間,只因心沒有歸位。就像隆波常跟大家說的:「你的心沒有歸位,你的心在外面,你的心在外面的光明裡,這樣是不行的。」

4.〈安住型的定〉

[心安住的定,是正確的定],這是必不可少的,我們一定要訓練。自己去選擇方法,每天一定要訓練,即使要死了也一定要修行。如果身體不舒服,可以唸誦佛陀嗎?也可以。如果不舒服,可以觀呼吸嗎?也可以。如果非常不舒服,可以經行嗎?可能不行,不舒服時,可能走不了了。有些人經行,腳不能走,就用手指代替,用手指好像在走路經行一樣,透過這方法也是在覺知自己,因為腳已經不能走了,快死了,就很精進、很努力的,用這手指代替[腳]經行。經行時要有覺性,常常的覺知自己,是覺知自己而不是走的那條路。我們的腳有可能是一隻腳高一隻腳低,走起來不漂亮,沒關係,走得漂不漂亮沒關係,我們經行是為了獲得覺性。走不了就用手指代替,這也可以的,不要看不起這個方法,不要覺得這樣不行。隆波剛出家的時候,早上教居士,教得很累。那時候非常希望每個居士都可以明白這個修習方法,全力以赴地去教,毫無餘力地把所有的東西都抛出去,希望他們能明白。教導居家教得非常非常累,沒有力量了,就需要休息。那時居士很多,坐滿了禪堂,還坐到外面,隆波是每個人、每個人這樣教的,[教得]沒有力量修習定,[午休]醒來後,到了經行時,隆波是去給花澆水或鬆土,而不是單純的經行,但是這天沒有力量起來,就躺著動腳,慢慢動左腳,動身體的一部分,訓練覺性,心就看到色身是苦,色身不是我,沒辦法去指揮它,然後心就聚集起來[入定並開發智慧]。所以,我們不期待固定形式的訓練一定要很漂亮、經行一定要很漂亮,如果沒有力量去經行,只是動手、只是動腳也可以,用手指經行也可以,用兩個手指,修行到死。

Posted on: 2020/10/15 13:09
Top


Re: 隆波帕默內觀禪修開示二檔分享[最新]
版主
版主


正定的重要性20180301A【143】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3月1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定](samadhi)的意思是——心跟自己在一起,不太過緊盯,也不放任它去做什麼(不散亂)。隆波觀察那些修行人,看了幾十年,那些修行人為什麼有些人可以修行,有些人修行不對?為什麼有些人修了那麼久還是不對呢?如果有覺性,有正確的[定],那樣才是會修行。
1.〈覺性的重要〉
覺性,是指四念處裡的覺性,不是外面廣告牌上寫的「喝酒會導致沒有覺性」,這是普通的覺性。能真正幫助我們離苦的覺性是四念處的覺性,那覺性是指——可以覺知身,可以覺知苦受、樂受,可以覺知在心中生起的造作好、造作壞;可以知道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有五蓋,我們及時地知道;我們的心有發展七覺支,及時地知道;看到心工作的流程,看到緣起法。可以學習這些,學習我們的心。其中細膩的是在法念處裡面:我們知道在心中生起的五蓋、知道七覺支、[心的工作]、緣起法,覺性是指去知道這些。簡單的來講,是覺知名、覺知色。
如果是直接去覺知色,去覺知這身體,是身念處;如果是知道感受的[現象]:樂受、苦受,苦受生起、苦受滅去,這是修習受念處;如果是知道心是善法還是不善法,心貪或心瞋,這是心念處的修行;如果是看到心在工作,看到五蓋,看到緣起,看到五蘊在工作,這是法念處的修行。
這覺性,不是普通的覺性,是念處裡面的覺性。如果忘記身、忘記心,這是不行的,一定要常常覺知身、覺知心。大家不在隆波眼前的時候,可能沒有好好地發展覺性,感覺到了嗎?當大家見到面時,就喜歡講話,喜歡聊天。不像以前隆波跟祖師大德學習的時候,坐在外面,就坐著修行,不會放任自已的心任意東跑西跑。不管時間多時間少,如果把時間扔掉,把修行扔掉了,沉溺在世間,大家的心力就不夠了,當大家放任心去散亂的時候,心的力量已經減弱了,所以要好好呵護,把心的力量找回來,要常常地有覺性,要訓練心跟自己在一起。如果大家不想覺知身、覺知心、覺知名、覺知色,這覺性是很難發展的。
2.〈定的重要〉
另外一個比較難的是訓練[定]。隆波以前去不同的寺廟遊學,那時隆波跟隆布敦長老學習之後,隆布敦長老說你已經會修行了,然後隆波就到別的寺廟,看別的修行人他們是怎麼修行的呢?大部分的人其實沒有正確的定。
寺廟有時幾百個人一起打坐,但不是正定,修的是邪定:有些人是打坐後,讓心一直在走神,有些人是把心一直壓制,讓心很鬱悶,有些人是走神、散亂的,心跑到東、跑到西,另一種是,不知道[定]的目的是什麼,[以為]常常的修習定,然後智慧就會發展。這是不對的,這[兩者]是不同的,定跟智慧是不同的。修習定是一部分,發展智慧又是另一部分,它們是不同的部分。有些人覺得常常修習定,然後道果就會生起——不會生起的!隆波打坐坐了二十二年,沒有看到道果生起,因為開發智慧是另一部分。
大多數人修的是邪定,另外一種人根本不修習[定]。
有些人修奢摩他,一直緊盯手、緊盯腳、緊盯腹部的。
另外一種人修習[定]時,一直在思惟在分析——思惟頭髮、骨頭都是地水火風,就一直在想,一直在思惟,這也不是[定],也沒有在修毗婆奢那,這心還不對。
如果心有真正的禪定,然後去省思、去思惟,這是可以開發智慧的。以前那些祖師大德,他們修習禪定很厲害,是禪定方面的專家,他們開發智慧是用思惟身體,去觀身體,這是可以的,因為他有經驗。
有些人會覺得禪定不重要,智慧很重要。有些祖師大德修習禪定很厲害,但他的弟子沒有辦法進入到禪定的,所以教導他們去觀身,[而]他們只會一味的去思惟。[隆布敦]長老的教導說,一直在思惟,一直在分析,就很散亂。隆波曼尊者說,多多修習禪定,只是寧靜的話,[修行證果的]時間會很長。但如果一直在思惟,一直在分析,這就是散亂。
所以,一定要訓練覺性,讓真正的覺性生起;要修習正確的定,讓心很有力量,為開發智慧作好準備。這有兩種:一種是訓練獲得覺性,還有一種是修習定,可以讓心準備好。
修習止禪,讓心和所緣在一起,這樣心就會獲得力量。因為,通常我們的心都是東遊西蕩,走來走去的,所以帶領心和所緣在一起,心就會寧靜,心就會有力量。隆波試著看大家,當隆波走進來之前,大家的心一直在散亂,根本都沒有力量。所以,一定要訓練,不管時間多時間少。道與果生起的時候只是心的一剎那。如果大家只是放任自己的心,心沒有寧靜、沒有力量的話,道果不會生起的。
還有一種[定]是心安住跟自己在一起,這樣的[定]才可以去學習名色、身心的真相,這樣的[定]稱之為觀禪[的定]。這樣的[定],心是安住而不僅僅是寧靜,是寧靜同時也是安住的。[這種定的]修習方法不同。

Posted on: 2020/10/14 21:25
Top



TopTop
« 1 ... 5 6 7 (8) 9 10 11 ... 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