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this Thread:
1 Anonymous Users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
||||
---|---|---|---|---|
版主
|
4.〈持五戒〉
第一、要持五戒,要想辦法持到最好,如果犯了戒,戒不圓滿,我們就重新開始持戒,不用反復地向出家人求戒,這不需要的,不用去求別人,只要自己痛下決心重新開始持戒。 5.〈以固定形式觀心〉 第二、每天在固定的形式當中去訓練十五分鐘。選擇一個禪法去觀這個心: 1.[唸誦]佛陀、佛陀,[唸誦]佛號也可以,心寧靜了知道,心散亂了也知道,心痛苦、心快樂知道,心好心壞知道,心貪瞋癡知道,或者心鬱悶、心懶惰,都知道。如果修行之後很懶惰,就知道懶惰,然後繼續去修行。 2.或者觀呼吸也可以,[心跑了要知道]。 3.無論選擇什麼樣的禪法,就是選擇適合自己的禪法。有些人動手也可以,就是做手部動作,這樣動手也是為了去觀心:心跑來跑去,想別的東西了知道,或者心在想下一個動作是什麼也知道,心寧靜了知道,心散亂了也知道,或者心厭倦了也知道,就是這樣常常的去知道自己的心。 4.或者觀腹部升降也可以,但是觀腹部升降是為了觀這個心:心跑了要知道,或者心緊盯著腹部也要知道。 5.或者經行也可以,[心跑了要知道],心跑到腳底也要知道。 所以每天都要在固定形式中去訓練,至少十五分鐘,二十分鐘也可以,每天這樣堅持不斷。我們不是要讓心很寧靜,是為了要去知道自己的心,這個才是修行的核心。阿姜曼長老說,心很重要,抵達了心就抵達了法;損失了心,就損失了法。 所以我們要讓心跟自己在一起,有覺性,去知道自己心裡發生的現象。覺性會自動地[守護]心,不讓心去犯錯,善法會增長。所以我們選擇一個禪法,去發展覺性,多多地去觀自己的心,這就是隆波的教導。 有的地方教導手部動作,但是心去緊盯這個手。有的地方教導觀呼吸,但是心去緊盯這個呼吸,或者緊盯這個空、緊盯這個光。這是沒有真正意義的,隆波以前小時候就已經玩過這些了。 真正覺知自己的修行,心可以成為知者、覺醒者。30年前,隆波去頂禮很多祖師大德,祖師大德教導說一定要有觀者,一定要成為知者的心,並不是思想者、掙扎者、造作者,一定要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以前的祖師大德也是這樣教導的,但是現在沒有了,現在教導的就是唸誦佛陀佛陀,然後只求心很寧靜,就沒有實質的意義了。其實我們念誦佛陀佛陀之後是要去覺知自己的心,這樣才會獲得意義,這樣才是修行。以前的祖師大德教導也是要有覺性,要去看自己的心,隆波是從他們那邊學習過來、傳承過來的。這些祖師大德都是非常肯定隆波的教導。 有些師父也聽隆波的CD,那些CD不是隆波自己做的,是基金會做的,有些師父是聽隆波這些CD,聽了之後心非常的喜歡,就問:「阿姜帕默說,修行是非常容易的,但我們感覺很難。」 難或容易,這個沒有關係,一開始修行都是難的,之後就會變得簡單了,所以堅持去訓練。堅持守戒。在固定的時間去訓練,十五分鐘、二十分鐘都可以,選擇一個禪法去知道自己心的變化。
Posted on: 2020/11/2 20:19
|
|||
|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
||||
---|---|---|---|---|
版主
|
6.〈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發展覺性〉
第三、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發展覺性:在日常生活中,眼睛看到色,耳朵聽到聲音,或者嚐到味道,或者身體方面的接觸,不管是硬也好軟也好,不管是什麼接觸到身體要去覺知,或者心跑去想、跑去造作,有什麼東西在心中生起了,也去覺知。所以在生活當中,可以讓眼耳鼻舌身意去接觸這些所緣,不用一天到晚去呵護它們。有些人修行時,不敢讓自己的眼睛去看,覺得自己看多了,就會有貪心。有些人把眼睛關起來,把耳朵關起來,如果鼻子能閉掉最好了。如果把眼睛閉起來,修行會好的話,那麼盲人就是第一了。如果不聽,修行會好的話,那麼聾子修行也肯定很好了,但是事實上他們很難去修行。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地去發展覺性,眼睛看到色,心是怎麼樣的,耳朵聽到聲,心是怎麼樣的,舌頭嘗到什麼味道,去知道,身體方面有什麼接觸,或者心跑去想也知道,心想了之後,心是怎麼樣的去知道,所以放任它們去接觸所緣,然後看到自己心中的這些變化。或者我們修行之後,心寧靜了知道,心散亂了也知道,心有快樂了知道,心有痛苦了也知道,這是在固定形式中去訓練,然後在真正的日常生活中去訓練的時候,我們就讓自己的六根跟所緣接觸,然後看著心裡產生的變化。祖師大德阿姜曼的教導,[經由]隆布蘇瓦長老教導給隆波的是:「可以觀心就觀心,不可以觀心就觀身,如果觀不了身也觀不了心,就去修習奢摩他。」 不管觀呼吸也好,念佛號也好,善法是在心中生起,不善法也是在心中生起,道果也是在心中生起。沒有辦法觀心時,就去觀身,因為觀身有一天就會遇到心。為什麼要觀心?觀心是為了見到法,善法也好,不善法也好,都是在心中生起,並不會在別的地方生起,所以我們要多多觀自己的心。在固定形式中去訓練,不管是念誦佛號也好,觀呼吸也好,經行也好,不要讓心很緊很硬。在真正的生活當中,有眼睛就去看,有耳朵就去聽,不要關閉眼睛、耳朵故意讓自己不去看、不去聽。要讓六根去接觸所緣,覺知在心中呈現的感受,有覺性地緊隨著去知道,不久之後我們就會明白:「凡是生起的,一定會滅去」;快樂生起,快樂滅去,痛苦生起,痛苦滅去,善法生起,善法滅去,貪瞋癡生起,它們也會滅去,所有這些都是生起然後滅去,我們就會證悟初果。先不用去想著證悟阿羅漢,先證悟初果再說。 7.〈結語〉 去學習身,去學習心,初果聖者是有五戒的,所以我們先持好五戒。初果聖者非常相信業報,有因有果,所以我們也要這樣去相信。我們不是去求神拜佛、去相信這個天神、去相信那個天神,初果聖者看到真相,看到實相,「我」不存在,有的只是[現象]生起,然後滅去,所以我們跟隨初果聖者的步伐,他們做什麼我們就跟著學習,他們不做的,我們也不做。發展覺性,去學習身和心的實相,身不是我,心也不是我,有的只是生起然後滅去,[身和心]都是世間的,是從世間臨時借過來的,有一天會還給這個世間。就這樣去訓練,有一天大家的心會有足夠的品質去證悟初果。所以用功地去修行,讓大家的心可以接觸到法。 現在有些人的心是寧靜的,有些人是黏著在這個寧靜裡面,[自己要知道]。【完】
Posted on: 2020/11/3 7:17
|
|||
|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
||||
---|---|---|---|---|
版主
|
正確的定和剎那定〈一〉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7年11月12日B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1.〈覺知自己、正確的定、分離名色〉 大多數人看起來還不錯,可以「覺知自己」了,接下來就是「分離蘊」,看到身和心是不同的部份。如果我們覺知自己,我們會擁有「正確的定」,心是跟自己在一起。心有正確的定,就是開發智慧的起點。開發智慧時,初級的智慧就是要分離名和色,這個稱之為「名色分離智」,就是把名和色分離成一部份、一部份的。 現在大家這樣坐著,身體是坐著的,心是「知者」,是知道身體坐著的。像眼睛看到色,心是感知者。我們現在身體坐著,心是感知者,心是這個觀者,我們覺得身體和心是不同的部份。我們現在身體坐著對嗎?有誰是躺著的嗎?身體現在正坐著。我們點頭時,身體在動,心是覺知者。常常這樣練習:手這樣動,握掌放掌,身體動,心是知者。如果我們走神了,心跑到別的地方去了、去想別的東西,例如出家人走了過來,我們就去看出家人,我們手雖在動,但是我們沒有覺知到,我們忘記手在動,忘記身體了,我們的心沒有跟自己在一起了!所以,心跟自己在一起是修行的第一步。沒有正確的定,是沒有辦法開發智慧的。很重要一點是,修行的不正確就是因為沒有擁有正確的定,沒有學過心學。 2.〈心學、奢摩他、毗缽舍那〉 沒有學過心學,就不知道怎麼樣的心是修習奢摩他(止),怎麼樣的心是修習毗缽舍那(觀)。修行奢摩他是心和單一的所緣寧靜在一起,就是心和一個所緣在一起,這個叫奢摩他的修行。 另外一種是毗缽舍那的修行,心要有安住型的定,安住成為知者、觀者,去看這些[身心現象]的變化。心是一個觀察者、審視者,去觀察名法和色法,這樣才可以開發智慧。我們現在這樣坐著,我們看到身體坐著,佛陀教導說:「比丘們!坐著時知道坐著。」用覺性和智慧去知道:用覺性去知道身體坐著,然後用智慧去知道這個身體不是我。所以第一個要有覺性去看名法和色法,第二個要有智慧知道名法和色法不是我、不是人、不是眾生,這個是開發智慧。這不是通過思維去想,毗缽舍那的修行是去看見,真正地看見,不是思維,是清晰地看見,是正確地看見名法和色法的真相,看到它們的苦、無常和無我。除了這條路沒有別的路。 「要覺知自己!」有很多人的說法和隆波的教導,聽上去是一樣,但是真的動手實踐時,就發現只是表面上的一樣。我們一定要學習戒學、心學和慧學,我們不可能比佛陀更厲害。要讓心成為正確的,要去學習心學,心學會得到「正確的定」。如果不學習心學,很難得到正確的定。當呼氣、吸氣時沒有去覺知,痴就滲透進來了,這樣不會得到正確的定。有些人坐禪去觀呼吸,然後心就跑到跟呼吸在一起;有兩位出家師父從別的國家來坐禪,心就跟呼吸在一起,心跑去跟所緣在一起,但是心沒有安住,心跳進去跟所緣在一起,這是修習奢摩他,不是修習毗缽舍那。毗缽舍那的定,是觀禪[的定],是要去看到三[實相]。
Posted on: 2020/11/3 9:43
|
|||
|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
||||
---|---|---|---|---|
版主
|
正確的定和剎那定〈二〉
3.〈安住的心、知者、大善心〉 「定」的真正翻譯是「安住」,不是「寧靜」,但是大多數人都覺得定的意思就是寧靜。安住和寧靜是不一樣的。安住是說,沒有去強迫這個心,這個心沒有跟所緣在一起,心可以看到所緣一直在變化;心是這個觀者,看到所緣不斷地變化,心是舒舒服服的觀者,心跟所緣是分開的,心跟所緣分離。有好幾種所緣, [例如,心跑去想、去造作時,所想的內容是概念法,而心是想者]。另外的所緣是名法和色法,[名法比如感受],色法比如這身體,誰是覺知者?心是覺知者,感覺到了嗎?知者是心,心是知道者,有誰用耳朵去知道的嗎?有誰用眼睛去知道的嗎?那就不是人類了。大家的身體這樣動、這樣動,自自然然地動,心是[知者],有覺性地去知道,所以修行並不難。具有安住的心時,心和自己在一起,但是不要去打壓心、不要去控制心,如果去強迫它的話,心就會很緊,就會鬱悶,[這就不是大善心]。大善心的特點是很柔軟、很輕盈、很敏捷,可以動來動去,不鬱悶,不跟所緣黏合在一起,這是大善心,並沒有貪欲,貪欲是一定要看到這個、一定要看到那個;也沒有瞋心,瞋心是不想看到這個、不想知道那個;也沒有痴,痴是不知道接觸的所緣是什麼。很輕盈、很柔軟、很敏捷,可以動來動去,老老實實地去知道所緣,不會鬱悶,這是大善心的一個特質。 4.〈正確的定、剎那定、安住型的定〉 正確的定:快樂是生起定的近因,所以我們去找一個讓心可以快樂的所緣,然後去覺知自己的心,重要的是要去覺知自己的心,這個稱之為心學:學習自己的心,覺知自己的心;心跑去想了及時地知道,然後正確的定就會升起,這個定是一剎那、一剎那的,稱為「剎那定」。如果心跑去想了,沒有看到、覺知到,稱之為迷失。如果心跑去想了,剎那後就覺知到,在一 剎那,心就自動地保持安住,[這是安住型的定]。安住型的定雖然只是一剎那,但是絕大多數的阿羅漢,都是源自於這樣的剎那定。 佛陀時代,佛陀告訴弟子們:五百位阿羅漢中,有六十位擁有宿命通,可以知道過去世,有六十位可以進入色界定,有六十位可以進入無色界定,其他剩下的阿羅漢就像我們現在這樣,進不了禪定,依靠剎那定,就是一剎那、一剎那地去知道。【註解】 [手在動時],大家的心又跑了,知道嗎?手在動,但是心是迷失的,這樣是不行的。身體動、點頭,心又走神了,感覺到了嗎?雖然在動,但是沒有覺知自己的心走神了。非常重要的是,心要跟自己在一起,這樣才可以開發智慧。正確的定才是開發智慧的基礎,一定要有正確的定才可以開發智慧。這是心安住的定,心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去覺知不同的所緣的變化,這才是正確的定、正定,這樣才可以開發智慧,因為心並不跟所緣黏合在一起,心是退出來成為觀者的,心是獨立出來成為觀者的,這樣才可以看到色法和名法的真相是苦、無常和無我,所以我們的心一定要安住,一定要跟自己在一起。
Posted on: 2020/11/3 9:47
|
|||
|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
||||
---|---|---|---|---|
版主
|
正確的定和剎那定〈三〉
5.〈避免兩個極端〉 如果問:隆波這裡所教導的和別的地方有什麼不同?隆波很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先把心訓練成正確的。如果心不正確,修行不會正確的,無論怎麼修行都不會正確的,所以很重要的是心一定要正確。雖然都講要修習四念處開發智慧,但是為什麼有些人聽到了卻沒有辦法修行呢?因為他們沒有先把心訓練成正確的。有兩個極端[要避免],一個是貪欲行,是放逸自己,放任心跟所緣在一起,放任心迷失去想、迷失去聽、迷失去看,忘記自己,心一直不斷地跟世間在一起,忘記了自己,這是兩個極端中的一個。第二個極端是苦行,就是打壓自己,打壓身、打壓心。所修的定,不是覺知自己。有些人修習禪定是這個樣子的:先坐好,將身體裝修好;身體裝修好了,開始裝修心,心是這個樣子的:打了也不會生氣,心非常緊。這樣怎麼可能看到名法、色法的三[實相]呢?如果我們緊盯,就會覺得我很厲害,我可以控制!我可以不讓自己去關注外界!我很厲害!這樣是不行的。所以,我們要[避免兩個極端],先訓練心跟自己在一起。 隆波以前去[參訪]非常有名的祖師大德的寺廟。這祖師大德非常慈悲,修行很厲害,但是他的弟子們和在寺廟裡其他的修行人,修行卻不正確。隆波去看時,一百個人坐在禪堂裡面,沒有誰在正確地修行。有些人在經行,但是一直在走神,心跑到別的地方,心沒有跟自己在一起。有些人打坐時,一會兒睡著;或者心很鬱悶,非常鬱悶,這也是不行的。有些人打坐姿態很漂亮,看起來很漂亮,但是心空空的,什麼東西都不覺知,跟空在一起,這也不好。隆波這樣觀察:這裡沒有人在修行!心是這樣想的。這裡有誰在修行嗎?沒有,心裡這樣想。 第二天早上去頂禮祖師大德:隆布特長老。長老看到隆波的臉就笑了,說:「這裡沒有人在修行!」 隆波一聽就覺得很慚愧,長老在教導自己!為什麼?因為我在看別人修行錯誤的時候,我也沒有回來看我自己,我是跑去看別人。我在看別人時,我也沒有在修行,沒有看自己。所以長老直接說:「這寺廟裡沒有人在修行!」講的時候,隆波非常慚愧。雖然已經過了幾十年,但是依然記得,因為祖師大德的教導,非常的深、非常的震撼,直接進入到心裡,刻骨銘心的。 6.〈結語〉 要訓練讓心跟自己在一起,先跟自己在一起,如身本來的樣子去觀身,如心本來的樣子去觀心,不要去打壓身和心,也不要忘記身和心,並不難的。 大家看到隆波剛剛喝水,有些人又迷失掉了,沒有覺性。那些笑的人也沒有覺性。要讓心跟自己在一起。心跟自己在一起,這樣就會獲得正確的定。…心在想的時候,就沒有在覺知。心看到三[實相]的時候,是心自己看到的,不是用自己的心[去想、去思維的]。只是祖師大德如果看到有些人的心是卡在寧靜裡面,就會教導他們,先來思維,把心引導去思惟三[實相],訓練之後,心自己就會看到三[實相]。觀智的第一個是名色分離智。第二個是緣攝受智。第三個是思維智,這是透過思維,比如看以前的照片和現在的照片,發現[容貌]不同,然後就說一切是無常的,這個還不是真正的毗缽舍那。有時候祖師大德教導唸誦佛陀、佛陀後,教導去觀身。為什麼觀身?因為這些人[弟子]的心是寧靜的,一直卡在寧靜裡面,他們經常身體消失,只剩下心,心非常寧靜、非常寬廣,然後不動,所以祖師大德會教導他們,先去想三[實相],用思維去引導,然後逐漸地,心就會自動去看見三[實相]。看見三[實相]時並不是靠思維的,因為靠思維的就不是毗缽舍那。奢摩他源自於沒有刻意,而毗缽舍那源自於沒有想、沒有思維,不是刻意去看三[實相]。真正的奢摩他源自於沒有刻意,而真正的毗缽舍那源自於沒有念頭、沒有想,如果還在想、思維,這個不是毗缽舍那。如果用思維去引導,帶領心去看三[實相],這是初級階段,只是起步而已。 感覺到嗎?今天比昨天好,心更加寧靜。寧靜知道寧靜。回去每天多訓練,可以開發智慧。現在身體在抓癢,感覺到嗎?抓了之後很舒服,心裡很高興,要覺知身、覺知心:身體動了覺知,抓癢抓完後心很舒服也要覺知,就是這樣。今天比昨天好,定有增長。但是,一旦隆波說「好」,大家就馬上把心收攝起來了,希望好得久一點,這就錯了! 心如果歸位了、心如果安住了,就可以去看名法和色法呈現三[實相]。(開示完) 【註解】慧解脫阿羅漢的數目 1.《相應部‧婆耆舍相應》7.《自恣經》中,佛說:「舍利弗!這五百位比丘的六十位比丘是三明者,六十位比丘是六神通者,六十位比丘是俱分解脫者,而其他是慧解脫者。」 2.《雜阿含1212經》佛告舍利弗:「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者慧解脫。」 3.《別譯雜阿含228經》佛言:「此比丘眾中,九十比丘具於三明,有百八十得俱解脫,其餘之者盡慧解脫。」 4.《中阿含121經》世尊告曰:「舍梨子!此五百比丘,九十比丘得三明達,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比丘得慧解脫。 (完)
Posted on: 2020/11/4 9:38
|
|||
|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
||||
---|---|---|---|---|
版主
|
【166】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1)
開示時間:2018/07/29 文字整理:內觀教育禪林 聽法已經聽了好幾天了, 明白了修行的核心, 然後就要自己去修行, 如果僅僅只是知道但是不動手的話, 是不會真正知道的。 1.〈戒隨念和修行奢摩他〉 最初是持五戒,要用心的持五戒,每天都用心去持戒,從早上起來提醒自己今天要持戒,然後中午吃飯之前,晚上吃飯之前,重新提醒自已說「我要持五戒」,睡覺之前再次提醒自己。有些人覺得晚上睡覺之前,不用提醒持戒了,但是有些人他晚上睡過去,第二天就沒有再醒過來[若有提醒,心有持戒就會投生善趣],所以我們要認真的持五戒,讓這個心常常去持戒。心有想到自己要持戒,這個稱之為「戒隨念」,然後[定]就很容易會生起。 我們自己有戒後,最初每天花十五分鐘的時間認真去修行,一開始不用花很久的時間,然後慢慢地逐漸增加時間。每天禮佛念經,花一點點時間[約幾分鐘],不用花十五分鐘都來禮佛念經,[接著]我們憶念佛、法、僧三寶,這個稱之為「佛隨念」、「法隨念」和「僧隨念」。常常憶念三寶,可以讓心獲得寧靜。現在的時間是用來供養佛法僧三寶的,因為我們整天心都非常的忙碌,非常的動盪,現在去憶念佛法僧三寶,得到佛隨念、法隨念和僧隨念,就會生起[定]。我們想到自己的戒,用心去持戒,這是戒隨念,然後[定]就容易生起。隨念有十種(1佛隨念、2法隨念、3僧隨念、4戒隨念、5佈施隨念、6天隨念、7寂止隨念、8死隨念、9身至念、10安般念)。隨念後,我們可發展[定]。修[定]的方法,並不是「控制」心去寧靜。[定]翻譯為「安住」,心是安住的。心不是一會兒跑到這裡,一會兒跑到那裡,而是安住的,心是喜悅的,心是醒過來的,這個稱之為心有[定]。讓心有[定]的方法很簡單,可以先想到三寶或想到我們所做過的善行,比如我們有持戒,比如我們今天有去做佈施,比如水災的時候我們有去做佈施,想到自己做過的善行,這個稱之為「佈施隨念」。當我們動手修行的時候,讓我們的心帶領心跟一個所緣在一起,先找一個所緣,比如說「佛陀、佛陀」,或者是「三瑪阿羅漢」,這個也可以,或者是「美達庫納阿羅漢」也可以,念誦什麼都可以,心跟念誦在一起,只要是我們心喜歡的,念誦之後心有快樂,這是修行奢摩他的方法,也就是帶領快樂的心,與快樂的所緣在一起,心一定要有快樂。但是修行奢摩他的時候,如果我們「想要」讓心[入定],「想要」獲得這個、獲得那個,一旦生起「想要」,苦就會生起,心就不會有快樂了。當我們修行的時候,不要被「想要」控制。我們修行是為了供養佛陀,是為了做善行來供養佛陀,我們修行並不是為了去得到什麼。我們有快樂的心,去憶念佛法僧三寶,憶念我們的持戒,憶念我們的善行,我們的心就會有快樂,然後我們用快樂的心,去覺知讓心有快樂的所緣。 每個人讓心有快樂的所緣是不一樣的,我們要自己去觀察(去選擇),比如隆波從很小的時候開始,觀呼吸或安般念的時候會有快樂,觀呼吸一會兒後,心就會有快樂。這是帶領有快樂的心,去覺知讓心有快樂的所緣。快樂遇到快樂後,寧靜就會生起,這個是修行奢摩他的方法。我們一定要有快樂的心,去覺知讓心有快樂的所緣。有些人念誦佛陀、佛陀之後有快樂,那就跟佛陀的佛號在一起,唸誦佛陀不要「想要讓心寧靜」,要以玩一樣的心情去唸誦佛陀。有些人觀腹部升降後,會有快樂,那就可以去觀腹部升降。有些人喜歡做隆波田長老的十四個手部動作,做了之後有快樂,就可以去做手部動作。只是隆波不喜歡,覺得十四個動作太多了,因為隆波是瞋心型的,如果動作太多就會有瞋心生起來,所以不選擇這個方法。
Posted on: 2021/1/23 9:38
|
|||
|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
||||
---|---|---|---|---|
版主
|
【166】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2)
2.〈隆波和隆波田長老的手部動作〉 隆波有去頂禮過隆波田長老,那個時候,隆布敦長老已經保證隆波會修行了,隆波就去當時比較有名的寺廟,有到隆波田長老那邊去頂禮。去了之後,隆波田長老正好在教導居士們做手部動作。隆波觀察後,就明白了他的教導。隆波就找一個樹蔭底下自己練習,做手部動作,但是做了之後,覺得這[十四個動作的]方法不適合自己,隆波就選擇只是握拳放拳、握拳放拳而已,用舒舒服服的心去覺知,覺知色的生滅,一會兒心就聚合起來,然後心進入到「有分」的狀態心就滅了,再慢慢地心從這個有分裡面生起來,然後看到有一個心是去做決策要去覺知什麼,這個心去覺知名法,然後心中有感受生起,接下來,這個覺知就開始變大,好像打開了一個開關,然後去接觸身,身方面的感受就生起,然後就知道這個識蘊看到這個流程。為什麼只是手這樣做,就會這樣看到?是心自己去看到的,並不是我們做手部動作是為了這樣看到,到了時間它自己會看到。原來心是這樣工作的。用握拳放拳的方法,繼續做的話會覺得痠,接下來就簡化為手指跟手指的接觸。有時經行,經行之後也痠,隆波就用手指這樣經行也可以,因為境界是一樣的,可以選擇簡單的方法。修[定]的方法已經說了:帶領有快樂的心去覺知讓心有快樂的所緣。如果做手部動作,隆波沒有快樂,[要想]下一個動作是什麼,不喜歡這樣太複雜,所以只是握拳、放拳,不用做很多,心就非常的舒服,心會聚合起來。所以要記住原則,心一定要有快樂,然後去覺知讓心有快樂的所緣。
Posted on: 2021/1/23 20:39
|
|||
|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
||||
---|---|---|---|---|
版主
|
【166】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3)
開示時間:2018/07/29 文字整理:內觀教育禪林 3.〈選擇適合的所緣才容易生起定〉 我們一定要觀察自己:和哪些所緣在一起後,心有快樂。這有原則,所選的所緣不要誘發自己的[煩惱]。 有些人罵了別人之後會有快樂,如果我們罵了別人會有快樂,這就讓我們的不善法生起,這樣的話我們的心會比以前更加散亂,[定]不會生起的。[所以不能以罵人作所緣。] 有些人玩紙牌會有快樂,有人如此嗎?不用害羞,手舉得高一點。如果你是這樣有快樂,你的心不會聚合在一起,為什麼?因為心裡有貪心,心會起起伏伏,沒有真正的快樂。雖然心喜歡那個所緣(玩紙牌),但是那個所緣會誘發自己的[煩惱]。有些人喜歡炒股的,這個心一會兒起,一會兒伏,沒有真正的快樂。[所以不能以炒股作所緣。] 一定要選擇不會誘發[煩惱]的所緣,比如,隆波「觀呼吸」,或者「憶念佛陀」,心就會有快樂,或者是巴利文的念誦:「佛陀是純淨無染的,佛陀的慈悲是無限的」,一旦憶念到,心就會有非常多的快樂,然後[定]就會生起。心有快樂後,覺知讓心有快樂的所緣,[這是原則。] 還有一個原則,要持續舒舒服服地去覺知,要持續,不是覺知一會兒就忘掉了,不是念誦佛陀一兩句後就忘記了,而跑去想別的事情,那樣心是不會寧靜的。要持續不斷地唸誦佛陀、佛陀,念誦佛陀之後心有快樂。如果[心很鬱悶地] 唸誦的話,哪怕唸了三天三夜都不會寧靜的,為什麼?因為心沒有快樂,所以心一定要有快樂。要選擇一個讓心有快樂的所緣,同時那個所緣不會引發[煩惱],然後持續地、常常地,帶領心去跟所緣在一起,[定]就會生起。 所以要自己去訓練,每天要花時間禮佛念經,想到我們所做的善行,想到我們有持戒,然後動手去修行,心有快樂,一旦想到佛法僧三寶,一旦想到我們擁有這些美好的品質,我們就會有快樂。我們常常去做善行,讓我們的心有這樣的依靠,一旦我們要訓練[定],我們就想到我們所做的善行,然後[定]就會非常容易生起。
Posted on: 2021/1/24 9:15
|
|||
|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
||||
---|---|---|---|---|
版主
|
【166】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4)
開示時間:2018/07/29 文字整理:內觀教育禪林 4.〈戒隨念而得定生慧的舉例〉 以前佛陀時代有一出家人,這位出家人身邊的所有出家人都已經證悟阿羅漢了,但是他始終沒有証悟到初果。有一天他決定自殺(當時佛陀還沒有制訂不可以自殺),但是在臨死前,他想到:「自己出家到現在,沒有得到什麼好的成就,非常慚愧,非常難過,但是自出家以來,自己一直持戒持得很好,沒有任何慚愧之處,別的出家人也沒有說自己的戒不好,佛陀對自己的持戒也沒有任何的指責。自己的戒,非常的純淨無染。」他想到自己持戒,從出家以來非常的純淨無染,心就有了快樂,接著[定]就生起了,然後他開發智慧,看到身體正在死掉,心是觀者。他就在死的那刻證悟了阿羅漢。後來有出家人問佛陀說:「這位自殺的出家人,他現在出生在哪裡?」以為佛陀可能會說已經下墮到地獄了,然而佛陀說:「那位出家人已經證悟阿羅漢了。」…因為他是由戒隨念獲得[心寧靜並生起智慧滅了煩惱]。 有些人發願在這三個月結夏安居期間,早上起來禮佛念經,這是做得到的。一旦這個結夏安居結束之後,心一想到在這三個月的結夏安居期間,有按照自己的發願去達成,心就會有力量,[定]就容易生起。 我們每天花時間修行,可以憶念佛法僧三寶,憶念我們所做的善行,然後心就會有快樂。選擇一個讓我們心有舒服的禪法,比如唸誦佛陀後心有舒服,就可以唸誦佛陀佛陀,或者觀呼吸後有快樂,就可以去觀呼吸,或者經行後有快樂,就可以去經行。心有快樂之後,心就非常容易寧靜,每天訓練,心可以獲得休息。心寧靜之後、心舒服之後,如果還有時間,就要去開發智慧。
Posted on: 2021/1/24 16:39
|
|||
|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
||||
---|---|---|---|---|
版主
|
【166】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5)
開示時間:2018/07/29 文字整理:內觀教育禪林 5.〈開發智慧、分離名色的三種身念處〉 開發智慧:例如,看到身體正在坐著,心是知者、心是觀者,或者身體在經行,身體在走,心是觀者,這是名色分離。最初開發智慧的起點,就是名色分離。我們看到身體坐著,心是觀者,現在我們正在坐著。看到嗎?心是觀者,心是非常舒服地看到身體坐著。看到了嗎?身體坐著。看到嗎?身體在呼吸。我們點頭試試看,看到嗎?身體在點頭。有些人身體太僵硬了,太過於造作了,要像玩一樣地坐著,舒舒服服地坐著。不要對治。看到嗎?你在對治了,不用去對治,舒舒服服地坐著,深呼吸一下。如果修行之後,覺得非常的鬱悶,有一個方法:做一個深呼吸,吸到極點、飽和狀態,然後呼出來,這個方法可以試試看,讓心鬆開有快樂。然後繼續修行下去。…我們觀察自己,跟哪個禪法在一起心有快樂。心有快樂、有力量後,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發展智慧。如果我們坐了半個小時,如果前面十分鐘後,心就有快樂了,接著我們就去觀身體坐著,心是觀者。或者身體行住坐臥,心是觀者。 或者身體在呼吸,心是觀者,稱之為安般念,因為身體在呼吸,心是觀者,是觀一整個身體在呼吸,不是盯著這個呼吸,如果盯著呼吸就會變成奢摩他。我們修行毗鉢舍那的話,是看一整個身體在呼吸,心是觀者,這樣才可以分離名色。如果我們是盯著呼吸,盯著氣息的話,心就會跑去跟氣息在一起,就會變成奢摩他,所以一定要區分開來。 如果我們是發展智慧的話,發展智慧一定要分離名色。 a.比如身體坐著,身體正在呼吸,心是觀者,這個稱之為我們在修行「安般念」,這是修習身念處,屬於身念處的修行。b.如果身體坐著,我們知道身體坐著,身體走知道身體走,這個也是修習身念住,稱之為「四威儀」。 a.如果我們看到身體在呼吸,這個是安般念,b.看到身體行住坐臥,這個是四威儀。c.如果是看身體動、身體停、身體動、身體停,或者觀腹部生起,看到身體的腹部生起,身體膨脹、身體收縮,不是盯著腹部去看,舒舒服服的去看一整個身體,身體膨脹然後身體收縮,看到身體動停,這個稱之為身念處裡面的「正知篇」。 剛剛隆波說的,身念處裡有三種:安般念、四威儀、正知篇。有些人修不淨觀,這個屬於奢摩他,並沒有分離名色。要分離名色,如果是覺知身,那是身念處,剛剛說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是觀身體呼吸,心是觀者。第二種是觀身體行住坐臥,心是觀者。第三種是觀身體動停,心是觀者。 比如大家現在正在坐著,感覺到了嗎?誰是覺知者?心是覺知者,不用去找心在哪裡,只要知道有一個觀者就可以了。大家現在在呼吸,有感覺嗎?身體在呼吸,心是觀者,這就是大家已經在修行安般念了,要分離名色,這個是發展智慧的第一步。色就是身體,正在呼吸的身體,正在行住坐臥的身體,正在動停的身體,這個是色的部分。名就是覺知者,就是那個知道者。大家看到身體在動,心是觀者,常常這樣去做。
Posted on: 2021/1/25 7:32
|
|||
|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
||||
---|---|---|---|---|
版主
|
【166】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6)
開示時間:2018/07/29 文字整理:內觀教育禪林 6.〈以智慧照見無常、苦、無我〉 接下來,智慧越來越穩健和嫻熟,就會知道這個動的身體,只是被覺知的對象,它是無常的。它是無常的感覺到了嗎?它一會兒呼氣、一會兒吸氣,一會兒行、一會而住、一會兒臥,一會而動、一會兒停,每一個都是無常的。呼氣是無常的,吸氣也是無常的,坐也是無常的,感覺到了嗎?我們雖然坐著,我們不是站起來走,但是我們不停地在變動坐姿,因為我們痠、我們痛,所以不斷地在變換姿勢,我們看到身體動來動去,這個稱之為在學習「正知篇」。常常地這樣去看,就會看到:所有的身體都是無常的。呼氣的身體是無常的,吸氣的身體也是無常的,坐的身體也是無常的,一會兒動過來,一會兒動過去,動來動去,常常地這樣去看。 另外一個角度去看也可以,就是這個身體一直是被苦逼迫著,呼氣是苦,吸氣也是苦,坐著是苦,行住坐臥都會有苦。坐著,苦嗎?如果不苦,我們就不需要變換姿勢了。我們為什麼一定要變換姿勢呢?因為痠痛,隆波即使這樣坐著,也會覺得痠痛,蘊就是這樣的,一直被苦逼迫著。 看到身體是無常的,身體是苦的,也可看到身體並不是我。凡是被覺知的對象,怎麼可能是我呢?身體是被覺知的對象,感覺到了嗎?任何被覺知的對象,那個就不是我。眼前這個扇子是被我們觀察的對象,有誰會覺得這個扇子是我嗎?外在的世界、外面的一切,都是被我們覺知的對象,接下來看自己身體上的一部份,例如手,讓我們抓自己的手,抓自己的手臂試試看,感覺到了嗎?有些地方是硬硬的,那些硬的部份有說它是「我」嗎?「我」只是在念頭裡面而已,身體並不是我,那個硬硬的部份不是我,身體並不是我,它只是一堆物質元素而已。我們只是從世間拿過來借用而已,從父母那邊借過來用而已,這個身體是從世間借過來用而已,有一天我們會把這個身體還給真正的主人,把這個身體還給世間,分解為地水火風後,還給世間。我們常常地去看,身體並不是我,身體只是一堆物質元素而已,我們臨時借過來用而已。如此也是在開發智慧了,看到身體是苦、是無常、是無我。 如果不喜歡觀身,也可以觀心來發展智慧:有時心有快樂,有時心有痛苦。心有快樂生起了,我們要知道心有快樂生起了,我們會看到快樂的心只是臨時存在,然後它會滅掉,它是無常的。接下來我們會看到不苦不樂的心,它也是臨時存在,它也是無常,一會兒就會滅掉,或者看到痛苦的心也如此。常常地去看:心有痛苦知道,心有快樂知道,心有不苦不樂也知道,就是這三樣,心苦、心樂、心不苦不樂,只是這樣去看就可以了,舒舒服服地去看,不久之後就會看到,痛苦的心是無常的,快樂的心也是無常的,不苦不樂的心也是無常的。快樂的心沒有辦法去呵護它,痛苦的心也沒有辦法禁止它生起,生起之後想要趕走它,趕不走。我們痛苦了,我們希望它趕緊消失,它消失嗎?它並不消失,我們沒有辦法去指揮的。我們沒有辦法去指揮,稱之為無我。這是從無我的角度去看。 我們去看身體的無我,就是看身體是我們從世間借過來用的,它並不是真正的我。如果去看心的無我,就是看這個心是沒有辦法去控制和指揮的,希望它快樂沒有辦法指揮,禁止它痛苦也沒有辦法禁止。如此就在開發智慧。 當我們修行的時候,可以分一段時間來觀身,看身體在呼吸,看身體行住坐臥,看身體動停,心是觀者,慢慢去看,然後就會看到身體是苦、無常和無我的。 有些人喜歡觀心,就會看到心有快樂,然後繼續看快樂慢慢降低,然後就消失了,快樂是無常的,消失之後,心就不苦不樂。想到不好的東西,瞋心起來了,然後痛苦就生起了。我們會看到,快樂是無常的,痛苦也是無常的,不苦不樂也是無常的。快樂我們沒有辦法去命令它生起,痛苦沒有辦法去禁止它生起,不苦不樂也是如此,這個稱之為從無我的角度去觀心。如此慢慢地去開發智慧。 每天分一段時間來發展智慧。哪段時間如果心不寧靜,就去訓練心的寧靜:帶領有快樂的心,去覺知讓心有快樂的所緣在一起,然後持續地去覺知,一旦心寧靜之後,就去觀身:看到身體在呼吸,看到身體坐著,看到身體在動,心是觀者。或者是觀心:看這個心的變化無常,心一會兒快樂,一會兒痛苦,一會兒不苦不樂,一會兒好,一會兒壞,看這個心的變化無常。觀心有兩個大部份,一個是觀察這個心的苦受和樂受,另外一個部分是觀察這個心的善和不善。比如我們坐久了之後,心不舒服而有瞋心生起。[心不舒服是心的苦受,瞋心是心的不善],都是生起之後滅掉。看它們的生滅,也是在發展智慧。
Posted on: 2021/1/26 9:53
|
|||
|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
||||
---|---|---|---|---|
版主
|
【166】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7)
開示時間:2018/07/29 文字整理:內觀教育禪林 7.〈在日常生活中發展覺性〉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要發展覺性。最初是持五戒,第二個是在固定形式當中訓練,禮佛念經花一點時間後,去憶念我們所做的善行,然後有快樂的心,去覺知有快樂的所緣,持續地去覺知,同時這個所緣不引發[煩惱],然後用快樂寧靜的心去分離名色,去開發智慧:看到身體在動,身體在停,看到身體在呼吸,心是觀者,或者是觀心也可以,觀自己心的變化,用唸誦佛陀佛陀也可以,觀呼吸也可以,心寧靜舒服後去發展智慧,就會看到:在心中生起的一切,寧靜也好,快樂也好,好也好,壞也好,全部都是無常的,來了就走,來了就走,這是發展智慧。在固定形式當中,我們可以發展智慧。然後我們就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發展覺性,這個非常難。祖師大德教導說:「如果你修很多的[定],修行就會非常慢,如果你審視太多、思維太多,就會非常散亂。」 修行的重點核心,就是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發展覺性。在日常生活當中,有眼睛就去看,有耳朵就去聽,有心就去想,讓它們工作,讓它們自自然然地工作,讓六根自然去工作,一旦工作了,快樂生起了知道,痛苦生起了知道,善法生起了知道,不善法生起了知道,這樣訓練。比如隆波開始訓練的時候,常常覺知自己的心,有一天坐著非常舒服,打開窗戶,有光接觸到眼睛,只是光接觸到眼睛一點點,然後就看到這個心開始動了,因為已經訓練非常嫻熟,成為高手,一旦眼耳鼻舌身心接觸到所緣,一有接觸,這個心一動就知道了。如果我們可以訓練到這點,我們的修行只剩下一點點,那就是常常去看胸口這邊在動盪,但是不要去找哪裡在動、哪裡在動,這個沒什麼好看的,只會空空的。 在日常生活中訓練覺性,不用關閉自己,比如我們看到美女,我們心喜歡,要知道心喜歡,不要想「不能看到美女」,這樣不好,如果這樣的話,就是對自己生氣:「為什麼自己這麼壞,去看到美女。」狗也有漂亮的,誰有看到、喜歡漂亮的狗的?有誰看到漂亮的蛇的?蛇真的很漂亮,蟒蛇非常的美麗,有些人戴在脖子上,像圍巾一樣,非常美麗。所以眼睛看到色,心喜歡要知道。眼睛看到色,心討厭也要知道,這個稱之為在日常生活當中,貨真價實的在訓練。如果大家可以按照隆波的教導去訓練的話,道果、涅槃不會逃到哪裡去的。 今天已經有個總結了,大家一定要按照隆波的教導去修行:先持戒,然後固定形式的訓練,最後在日常生活當中去發展覺性。 (完)
Posted on: 2021/1/26 13:51
|
|||
|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
||||
---|---|---|---|---|
版主
|
【167】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1)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8月4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1.〈奢摩他(止禪)和毗缽舍那(觀禪)〉 如果明白了修習的原則,就會明白修行其實並不難。隆波小的時候,並不知道修行的[原則],只知道修習奢摩他(止禪),想著:「久久寧靜(定)之後,智慧就會生起了!」然而[修定]22年,智慧都沒有生起,直到在蘇林府碰到隆布敦長老,才明白要怎樣開發智慧,而不是讓心寧靜,讓心如如不動。所以,我們要知道訓練自己的心有兩項工作,第一項稱之為奢摩他的修行(止禪),另外一項稱之為毗缽舍那的修行(觀禪)。奢摩他的修行是有意義的,但是毗缽舍那的修行則是必需的。有意義和必需是不一樣的。如果缺少了毗缽舍那的修行,那就已經不是佛教了。奢摩他的修行是非常有意義的,在佛陀之前就已經有人訓練讓心寧靜了,如果沒有佛陀的證悟,就不會有人來教導毗缽舍那的修行。所以我們一定要學習[毗缽舍那],若不明白,我們只修習奢摩他,還以為是在修習毗缽舍那。在泰國有很多稱之為毗缽舍那的課程,但是真的動手修行之後都變成了奢摩他,並不是毗缽舍那,只是名字叫毗缽舍那而已。區別在哪裡呢?奢摩他修習之後非常好,修習奢摩他後會有快樂、有力量,這是做好了準備,可以去開發智慧,這是修習正確的奢摩他之後的結果。如果修習了錯誤的奢摩他,是不會開發智慧的。
Posted on: 2021/1/27 9:30
|
|||
|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
||||
---|---|---|---|---|
版主
|
【167】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2)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8月4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2.〈邪定和正定〉 奢摩他有兩種,一種是邪定,並沒有伴隨智慧,並沒有伴隨覺性。另外一種是正定,是伴隨著覺性和智慧的。當我們學習的時候,我們要學習好的[定],如果沒有正確的[定],沒有正定,是沒有辦法開發智慧的。正定是好的[定],它是生起智慧的近因。這個近因就是,修習正確的[定]之後,就可以去開發智慧,但是如果是邪定、不好的[定],幾生幾世去修的話,都不會讓智慧生起的。 隆波開始修習[定],從七歲就開始跟隨隆波李長老(1907-1961)學習,他教導的是觀呼吸(安般念):呼氣唸佛、吸氣唸陀,然後數一。呼氣唸佛、吸氣唸陀,然後數二,如此慢慢的數上去,從一數到十,再從十數到一。但是隆波不喜歡這樣數數,隆波是數一二三四,一直數到一百,其實[效果]是一樣的。當時學習的比較少,因為離祖師大德比較遠,只能靠自己訓練觀呼吸,心寧靜之後,不再數數,只剩下呼氣唸佛、吸氣唸陀;更加寧靜之後,不再唸誦佛陀,只剩下覺知呼吸,心更加寧靜之後,呼吸消失了,就變成了光,光非常明亮,但是不知道修行的原則,所以心就跑到光裡面去,如果你想要看到什麼,就好像在用手電筒,光照到哪裡,就可以跑到哪裡去,但是這是心往外送的邪定,因為沒有覺性,沒有辦法覺知身、覺知心,這是不行的,只是玩而已。玩一段時間後,隆波害怕跑出去後看到鬼,所以努力不讓心再跑出去。心寧靜後就覺知自己,心一旦要跑出去,就及時知道心往外跑了,不讓心往外跑,非常小心,不讓心跟著這個光跑出去。慢慢訓練後,就得到了知者的心、安住的心,沒有跑出去,因為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這樣訓練,然後心就安住起來,心成為知者、覺醒者、喜悅者。 所謂好的[定],就是心安住的[定],心和自己在一起的[定],沒有迷失,沒有跑掉。但是一般人們修習的[定],百分之百都是邪定,就是心跑出去的[定]。我們測試一下,比如我們觀呼吸,去觀呼吸,呼吸、呼吸,去覺知呼吸,感覺到了嗎?心跑到呼吸上了,一開始是跑到氣息上面,接下來就跑到別的地方去了。感覺到了嗎?現在都已經跑到別的地方去了,心跑掉了,沒有真正的[定];或是跑去跟呼吸緊緊的在一起(緊盯),這個有[定],但是是邪定,心已經跑出去了,心沒有安住。 佛陀教導的[定],並不是一味的寧靜,佛陀所教導的[定],心是安住的,並沒有跑掉,同時是沒有去控制的。如果控制心不讓心跑,這個同樣行不通,因為心被[煩惱]控制。生起[定]時,並不意味著心中一定是善法;心有[煩惱]時,心同樣是可以有[定],[例如獵人專心射鳥時]。…所以我們要訓練,得到正確的[定],得到好的[定],就是心安住的[定],變成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如果我們沒有這樣安住型的[定],我們就沒有辦法開發智慧,沒有辦法真正的修習毗缽舍那。 那些參加毗缽舍那課程的人,去看腹部的升降時,如果心跑到腹部[緊盯],這是邪定。或者身體經行時,如果心跟腳在一起,心跑到腳上[緊盯],這個同樣也是邪定。邪定是不會讓智慧生起的。只有正定是生起智慧的近因。正定的[狀態],心是安住的,心和自己在一起,同時沒有在控制心。如果控制的話,心就會很鬱悶,這是邪定,因為已經伴著[煩惱]了。
Posted on: 2021/1/27 15:15
|
|||
|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
||||
---|---|---|---|---|
版主
|
【167】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3)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8月4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3.〈心跑掉了及時地知道〉 所以我們動手修行,要得到好的[定],先選擇一個禪法,可以唸誦佛陀佛陀這樣的佛號,這是隆波可以肯定的一個修行方法。為什麼修行非常簡單?我們唸誦佛陀佛陀時,想著「佛陀」,這想是念頭,不是真實的[現象](念頭是概念法),[佛陀可以作修習奢摩他的所緣],我們不斷地在想佛陀佛陀,並沒有控制心去寧靜,沒有控制心去如如不動,只唸誦佛陀佛陀,玩一樣地去訓練,不斷訓練,並去覺知自己的心,當心跑到別的地方時,及時地知道。唸誦佛陀佛陀,不斷地訓練,心跑掉了及時地知道。心跑掉大多數是心跑去想別的,忘記想佛陀。當我們沒有覺性的時候,心就會忘記佛陀,會去想別的事情。我們常常訓練,我們唸誦佛陀成為專家之後,一旦忘記唸誦佛陀,心馬上就會知道,(所以這修行非常簡單)。 如果我們不喜歡唸誦佛陀呢?用別的方法可以嗎?同樣可以,什麼樣的禪法都可以,只要是跟我們的心和身有關的就可以,比如,呼氣、吸氣覺知自己,不斷這樣訓練,我們不是要寧靜,呼氣、吸氣覺知自己,不斷地覺知自己,若心跑到呼吸上了及時地知道,若心跑去想別的事情了及時地知道。 選擇什麼樣的禪法都可以,要選我們喜歡的禪法,修習之後有快樂的。我們修習這樣的禪法並不是為了讓心寧靜、快樂,或者讓心好,不是這樣,我們的修習是為了去覺知自己的心,就只是這樣的目的而已。比如,我們唸誦佛陀佛陀後,心跑去想別的事情,忘記佛陀了,我們要及時地知道已經忘記了。或者,我們觀呼吸時,呼氣覺知自己、吸氣覺知自己,一旦心跑到呼吸上面,及時地知道,或者心跑去想別的事情,也及時地知道。觀呼吸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覺知自己的心,並不是為了獲得快樂、獲得好、獲得寧靜。
Posted on: 2021/1/28 9:03
|
|||
|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
||||
---|---|---|---|---|
版主
|
【167】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4)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8月4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4.〈觀整個身體〉 或者觀腹部升降也可以,但是不要去盯著腹部,要觀一整個身體,覺知腹部正在膨脹、腹部正在收縮,一旦心跑到腹部了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別的事情了也及時地知道。這是使用相同的原則。 當我們走路的時候,如果選擇經行作為禪修的方法,我們不要去緊盯著腳,我們也是覺知一整個身體,看到整個身體在走,走的時候不要去緊盯腳,要覺知一整個身體正在走。當我們走的時候只是腳在走嗎?我們是一整個在走,並不只是腳在走,我們是一整個身體都在移動。所以去覺知一整個身體。選擇觀身這樣的禪法,是觀一整個身體,而不是觀身體的某一個部分。 我們觀呼吸時,如果盯著氣息,心就會跑到呼吸上面[盯住],就變成邪定了。我們修習得[正確],會看到一整個身體在呼吸,我們覺知到一整個身體正在呼吸,我們試試看,現在身體正在呼吸,現在訓練一下,看到整個身體在呼吸嗎?看到嗎?身體在呼氣,身體在吸氣,並不難的,不要控制自己的心,我們看到整個身體在呼氣在吸氣,舒舒服服地去覺知,一旦心跑到吸氣上了及時地知道,一旦去想別的事情也及時地知道。覺知的時候,覺知一整個身體,舒舒服服去覺知,以快樂的心去覺知,感覺到了嗎?舒舒服服地去覺知,一旦心偷偷地去想別的事情,及時知道心跑了。我們覺知一整個身體在呼吸,看到身體在呼吸,心是舒舒服服的,心一跑到氣息上面,我們就及時地知道,心一跑到別的地方,我們也及時地知道。這個一定要訓練。 如果不喜歡觀呼吸,觀身體行住坐臥也可以,也是要觀一整個身體,比如現在正坐著,覺知一整個身體正在坐著,感覺到了嗎?誰沒辦法覺知到身體正在坐著?沒辦法覺知到就走偏了,感覺到嗎?現在身體正在坐著。身體坐著,我們要有覺性地知道身體正在坐著,但是一會兒心就跑去想別的事情,我們要及時知道心已經跑掉,已經把身體扔掉了。 身體行住坐臥時,我們都去覺知一整個身體,不是覺知局部的身體,而是覺知一整個身體。佛陀並沒有要我們把行住坐臥時的身體分成一部份一部份,他說:「比丘們!走時知道走著,站時知道站著,…」並沒有什麼難的,佛陀並沒有教導我們身體一部分要這樣、不要那樣。身體動的時候,佛陀也沒有教導:現在要動了,現在要這樣動了,現在要這樣走。佛陀並沒有教導現在要這樣做。 舍利弗尊者遇到比丘們經過時,他的轉身是非常自然的。舍利弗尊者的走動是非常快的,看到前面有水塘時,他是跳過去的,他不會看到水塘後,用非常慢的動作跨過去,或用慢動作弄來木頭,把木頭放下去,然後用慢動作提腳、放腳,如此變成三天還沒跨過這水塘。他的行動是非常自然的。如果自以為是「修行人」,就很容易變成不自然。如果你本身是好動的,好動沒有關係,但是要有覺性,覺知身體動,覺知整個身體在動。隆波也是覺知一整個身體,隆波並不是緊盯這個手,不會這樣做的。隆波觀呼吸的時候,也是觀一整個身體在呼吸,隆波坐著的時候,也是看一整個身體在坐著。動來動去的時候,隆波也是觀一整個身體在動來動去,用舒舒服服的心去覺知,用自然的心去覺知。不要擺出一付修行的樣子,非常慢慢地動。我們怎麼動來動去都可以,但是要覺知自己,要覺知一整個身體,用自然普通的心去覺知,不要把心裝修成另一樣子,只要慢慢[耐心]訓練,我們就會得到好的[定]。
Posted on: 2021/1/29 7:21
|
|||
|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
||||
---|---|---|---|---|
版主
|
【167】隆波帕默尊者法談開示(5)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8月4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5.〈修習讓心安住的定〉 最重要的是,我們觀呼吸並不是為了去知道呼吸,我們觀腹部升降,並不是為了去知道腹部,我們修習[定]的目的,是為了獲得心安住,能及時地知道心跑掉。我們選擇任何的禪法都可以,我們要及時知道心的跑掉。比如隆波動來動去,心跑了就馬上就知道,但是隆波的心是不會跑來跑去的,而大家的心是跑來跑去的,感覺到嗎?大家的心一直是跑來跑去的,看到了嗎?沒有覺性,大多數禪堂裡的人都已經迷失了。 選擇一個禪法,什麼樣的都可以,唸誦佛陀佛陀也可以,觀呼吸也可以,在這個禪堂裡面要觀行住坐臥比較難。如果是經行,一直走動,這就簡單一點。我們現在坐著,不管是觀呼吸也好,或者是念佛號也好,我們並不是為了去觀呼吸、並不是為了去觀腹部、並不是為了觀佛陀、盯住佛陀。重要的是為了去覺知自己的心: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不要去控制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自由,讓它可以跑來跑去。…好的[定],心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心是非常輕盈的,心是非常柔軟的,非常敏捷的,非常靈敏,可以動來動去,心不會鬱悶,而且是老老實實地去覺知所緣,沒有貪、瞋、癡,這是好的心的特性。如果心是緊緊的,就不是好的心,是有[煩惱]的心。去觀呼吸,或者唸誦佛陀也可以,選擇一個禪法去覺知自己的心,心跑到呼吸了知道,心跑去想了也知道,如此常常去覺知。當我們知道心跑掉的那一剎那,正確的[定]就會生起。 動手去修行,不要坐著一直在想。選個禪法,什麼樣的方法都可以,修了之後,心滿意的就可以。感覺到了嗎?心是動來動去,跑來跑去的,就去覺知自己的心跑來跑去。隆波已經給每個人安排家庭作業了:每個人一定要選擇一個禪法,然後去覺知自己的心跑來跑去。如果心不跑呢,一定要小心,可能是卡在緊盯[對象]了,緊盯到如如不動,變成非常地遲鈍和呆滯。…不要控制自己的心,控制會讓心很緊很硬。…什麼時候覺得很憋悶,透不過氣,就肯定是在打壓了。心可以迷失,但是要盡快地知道「心迷失了」,並不禁止心的迷失、跑掉,如果禁止的話就一定出現緊盯。…讓心自然普通,這樣的訓練我們就會得到好的[定]。得到了好的[定]之後,就可以學習發展智慧。但是我們要先學習獲得好的[定]的方法:選擇一個禪法,然後去覺知自己的心。 有的人,觀呼吸後出現光,然後盯著光,會得到禪那。但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很難進入到禪那。我們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就做到那個程度。例如,用隆波教導的觀呼吸的方法,呼氣覺知,吸氣覺知,一旦心想要上網,想去找手機,就及時地知道「心跑掉了」。這樣的修行是和[真實法]在一起:[我們直接觀察自己的心]。在以前古代的時候,觀呼吸後(出現似相。似相不是真實法)進入禪那,修得非常簡單,但是現在我們資訊太多,(心太散亂)很難進入到禪那。 我們修行時,選擇一個禪法,並不是為了讓心寧靜,並不是為了讓心好,並不是為了讓心快樂,而是為了去知道心的跑動:唸誦佛陀佛陀,心跑去想,及時地知道。或者觀呼氣,看一整個身體在吸氣,一整個身體在呼氣,心跑到身體上了及時地知道,心跑到腹部了去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別的事情,也及時地知道。一旦知道心跑掉、心跑去想的那一刻,正確的[定]就生起了。以什麼作工具呢?覺性是工具。為什麼心會跑動?因為心貪,心想要知道:心想要看就會跑去看,心想要聽就會跑去聽。當我們生起想要看的心、想要聽的心,要以覺性及時地知道「貪生起了」,心就不會再跑。心跑去看、跑去聽、跑去想,這是心在散亂。如果以覺性知道心正在散亂,隨著[定]就生起,心不再散亂,不會再跑到哪裡去,所以,隨著知道跑動的心,知者的心就會生起,因為有覺性生起,知道「心在散亂」。感覺到了嗎?我們的心一直跑到這裡、跑到那裡,這個稱之為心在散亂。有人說怎麼散亂呢?這個心四處遊蕩,跑到眼耳鼻舌身心等六個根門,不斷在這六個根門裡面流竄,這就是散亂。例如你在動手指,然後心跑去想別的了。… 今天教導的,是修習讓心安住的[定]。如果心沒有安住的話,是沒有辦法開發智慧的;心如果只是寧靜的,心很呆滯,這種心沒有辦法開發智慧。心一定要安住,變成觀者,才可以開發智慧;心要安住,一剎那一剎那的,這是「剎那定」,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心就會一剎那一剎那的安住,一跑就知道,一跑就知道,然後就會感覺整個心是安住的,會覺得這個心可以安住很久,其實是一剎那一剎那,身動了知道,心動了知道。選擇一個禪法,去看心的跑掉,接下來就可以導向開發智慧:看到這個跑的心是無常的,知者的心也是無常的。這個知者的心也沒辦法去呵護,跑掉的心也沒辦法去禁止,它是無我的,就會看到無常和無我。 當我們選擇一個禪法,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這個是可以直接導向開發智慧的,這條路非常地短,是條捷徑,只要知道: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然後智慧就會生起,智慧一旦嫻熟圓滿之後,解脫就會生起,並不難,非常地簡單。…去吃飯吧。吃飯時也要選擇一個禪法,去覺知自己的心。(完)
Posted on: 2021/1/29 11:35
|
|||
|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
||||
---|---|---|---|---|
版主
|
【168】從念頭的夢裡醒來(1)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8月11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1.〈法是自然而平常的〉 事實上,法並不難。我們想像著,法一定是不一樣的,是非同一般的。其實,法是自然而平常的。「法」的泰文和「自然」的泰文,其中有一部分是相同的,一個叫dhamma,一個叫dhammata。苦,是源自於我們沒有辦法接受最自然平常的事物:我們一定會老,我們不願意接受。自然狀態就是我們一定會老,我們一定會生病,我們一定會死,這都是自然的,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接受。我們一出生,就一定會老、一定會病、一定會死,這個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沒有辦法接受就會苦。一旦有哪裡疼痛就會苦,變老了就會苦,死的時候又是一個苦。自然的情況是我們一定會與所愛的、所喜歡的事物分離,無論怎樣都一定會分離,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在死的時候,有些是他人死了,有些是自己死了,沒有一個情況是不分離的,永不分離是不存在的。我們一定會與所愛的、所喜歡的事物分離,比如,我們把房子建造起來,每個地方都非常美,但是到了一定的時間,也要分離。聽過一個人的名字,他把很多的房子建造起來,那時他還非常地健康,但死的時候就非常地傷心,因為建造了那麼多的東西,他希望他的子孫可以繼承下去,不希望別人來奪取,不想分離,由於自己沒有辦法活下去,就希望自己的子孫一直繼承下去,可能嗎?與我們所愛的,我們所喜歡的事物,永不分離可能嗎?與我們的財產,與我們所愛的人,在正常的情況下,我們一定會分離,不管你有多麽的愛,多麽的念念不捨,一定會分離的,這是很自然的。還有,我們一定會碰到我們不喜歡、不滿意的事物或人,這個也是非常地自然。 我們沒有遇到過那麼有福報的人:只遇到自己喜歡的人,沒有遇到不喜歡的人。佛陀時代有一個人,他遇到的只有自己喜歡的,所以他的福報非常地特別,他不知道原來還會碰到自己不喜歡的人。但是我們一定會碰到。我們看一下我們過去的生命當中,我們有「想要」,但是我們並沒有如願以償的獲得想要,我們得到的是我們不想要的,這樣的情況數不勝數。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一開始覺得這個人,跟我們福報是差不多的、波羅蜜是差不多的,我們可以在一起,接下來發現不是這樣的,結果在一起不會很久。與我們所愛的分離,然後遇到我們所不喜歡的,這是生命當中非常自然的事情。我們有了地位,我們也會失去地位。我們有了名譽,也會失去名譽。有人來讚美,就會有人來批評。有快樂就會有痛苦,這就是生命的自然狀態,這是世間的自然狀態。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接受真相,我們就會苦。我們與所愛的事物或人分離,或者我們所愛的人要與我們分離,那時我們就會苦。但是如果我們覺得,世間就是這樣的,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就不會太苦。
Posted on: 2021/1/30 7:27
|
|||
|
Re: 隆波帕默內觀開示整理 |
||||
---|---|---|---|---|
版主
|
【168】從念頭的夢裡醒來(2)
講者:隆波帕默尊者 地點:泰國解脫園寺 日期:2018年8月11日 整理: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2.〈學法就是接受真相〉 我們來學法,學的就是讓這個心可以接受真相,能夠接受世間的自然的特性。世間的自然狀況,就是每個人出生後,一定會老、一定會病、一定會死,一定會與所愛的事物分離,一定會遇到不喜歡的人或事物,一定會有不能如願以償的情況。有地位、有榮譽、有讚美就會有失去地位、失去名譽、受到批評,有快樂就會有痛苦。 那麼要怎麼樣做,心才願意接受這樣的真相、這樣的自然呢? 首先,我們要從念頭的想像世界中退出來,要活在真實的世界。我們沒有辦法接受真相,是因為我們一直活在念頭的世界裡,一直想要這個、想要那個,所以沒有辦法接受真相。我們要活在真實的世界裡面,這些真相就會教我們法。 怎麼樣從念頭的世界、夢的世界裡面退出來呢?就要知道它們是夢,它們並不是真的。有誰是做夢的時候知道自己在做夢嗎?做夢知道做夢,就會醒過來。有些人沒有醒過來,怪到鬼神啊,其實跟鬼神沒有關係。我們要從念頭的世界,從夢的世界退出來。睡覺的時候,要做夢就隨它去做,但是我們醒著的時候,不要一整天都在作夢。我們有誰是一直坐著在想,一整天都在做夢的嗎?這是沒有意義的。 3.〈如何從念頭的世界退出來〉 讓我們沒有迷失在夢的世界裡的方法,就是要好好訓練覺性,把覺性訓練好:選擇一個禪法,心一旦跑去想,就及時地知道,比如唸誦佛陀、佛陀,不斷地唸誦佛號,因為唸誦佛陀的佛號時,本身就是在想,一旦心跑去想別的內容,就會忘記了佛陀。所以,我們唸佛陀佛陀,成為高手之後,一旦心跑去想別的,馬上會意識到已經忘記佛陀了,我們這樣就醒過來。心一旦跑了之後不要把心拉回來,我們只須重新開始唸佛陀佛陀。[不用傷心地說:為什麼我的心這麼散亂。]不用把跑掉的心拉回來,這個非常重要,大多數人一旦知道心跑去想了,或者心跑到別的地方去,就把心拉回來!不要把它拉回來,因為心一直是生滅的,[只須重新開始唸誦佛陀佛陀]。或者[觀呼吸時,心跑去想了,只須重新觀呼吸]。唸誦佛陀佛陀後,心就跑到佛號上面去的也有,或者觀呼吸後心就跑到呼吸上面的也有,此時要及時地知道心已經跑了,一旦知道心跑了,心就會安住,不用把它拉回來,只須重新開始。若把它拉回來,心就會非常地鬱悶,心就會緊緊的。把心拉回來,不讓心到處跑,這個心會非常地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害怕心跑,然後就控制心,一種是心跑了之後把它拉回來,這樣兩種狀況,就會讓心非常地硬,非常地緊。唸誦的時候或觀呼吸的時候,心跑了,就讓它跑,把它扔掉了,不需要再把它拉回來,只須重新開始唸誦或觀呼吸。 大多數時候是跑去想,想這個、想那個。不用去關注心到底想的是什麼內容,心想什麼內容不重要,因為這個想的內容、念頭就是夢而已,夢到什麼並不重要,沒有什麼意義。 [有些人希望夢到彩票號碼,覺得這樣的夢非常重要,有些時候是去問別人説,你夢到什麼。有些人就把別人的夢翻譯成為別的東西、翻譯成為彩票數字。這沒有什麼意義。] 你的念頭、你想的內容,並不重要,這個都是夢而已,重要的是,知道心跑去想,而不是知道想的內容。唸佛陀佛陀,心跑去想,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了,並不需要知道心中想的是什麼內容,這個不重要,因為我們想的內容,只是世俗諦,並不重要,但是心跑去想,這個是勝義諦,因為心正在工作。所以我們選擇一個禪法,然後去知道心跑去想,或者是知道心跑到所緣裡面去。 比如:觀腹部升降,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到腹部上了也知道。 或者是用隆波田的手部動作也可以,有十四個手部動作。如果我們要去想下一個動作是什麼,這樣心就會散亂。如果已經做成自然了,動作已經非常嫻熟不用再去想,這樣可以去做,但是做了之後,並不是說心跑到手上或者心跑去想別的,跟我們的身和心沒有關係,這樣不行。要及時地知道:心跑去想要知道,心跑到跟所緣在一起要知道,心跑到和手在一起要及時地知道。 或者經行,經行時心跑到地板上,或者心跑到腳上面,或者心跑去想都要知道。我們選擇什麼禪法都可以,任何一樣禪法適合我們的都可以。有些人不喜歡唸誦佛陀,喜歡「南無帕塔、南無帕塔耶」,也可以去唸誦,意義是一樣的。有些人喜歡唸誦「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樣念也可以,但是我們唸誦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心如如不動,不是為了讓心非常緊,我們唸誦是為了及時地去覺知心。唸誦歸依佛、歸依佛的時候,心跑去想別的,心已經跑到別的地方去了,要知道心已經跑掉了,已經迷失了;或者念歸依佛時,心去緊盯歸依佛這句話,也要及時地知道。我們選擇適合我們的什麼禪法都可以,但是要去知道自己的心,這個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做不到這點,我們可能是在浪費時間修行。 隆波很小的時候,開始修習「安般念」,從7歲就開始修習了,修習安般念之後得到的是[定],但是沒有辦法繼續開發智慧,因為不會。隆波打坐之後,有光明生起,起初心跑到光明,想去看這個、看那個,一旦心想要心就會跑到光明裡面去看,後來隆波知道心要跑出去了,就加重呼吸,不讓心跑到外面,讓自己醒過來,所有的禪相,不過是夢而已。我們要努力地覺知自己,真的禪相也好,假的禪相也好,都像夢一樣並不重要。我們每天看到,這個世間就像夢一樣,碰到喜歡的人碰到不喜歡的人,也都是夢裡的內容而已。選擇一個禪法,知道心跑了,我們就會從念頭的世界中跳脫出來,活在覺知的世界裡面,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Posted on: 2021/1/31 8:29
|
|||
|
You can view topic.
You cannot start a new topic.
You cannot reply to posts.
You cannot edit your posts.
You cannot delete your posts.
You cannot add new polls.
You cannot vote in polls.
You cannot attach files to posts.
You cannot post without approval.
You cannot use topic type.
You cannot use HTML syntax.
You cannot use signature.
You cannot create pdf.
You cannot get prin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