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林崇安佛學及禪修論文集 全螢幕[PDF]
2-3 《長阿含經》和《長部》的核心教導 2-4 《長阿含經》的【三學•定型句】 2-5 《雜阿含經》的探索

《長阿含經》的【三學•定型句】

2-4 《長阿含經》的【三學•定型句】

《長阿含經》的【三學•定型句】

林崇安

摘要:

《長阿含經》中,有很長的篇幅記載著相同的三學定型句,首先出現在《阿摩晝經》(N20),其後數經都有相同的三學定型句,只是以省略文標示,而其實質內容則是相同。《長阿含經》內含30經,以【三學˙定型句】出現的經典共達9經。值得注意是,整個《長阿含經》除了【三學˙定型句】外並沒有其他同樣份量的定型句,由此強烈顯示出「三學」是《長阿含經》的重點所在,而不是後代所傳說的:「破諸外道,是長阿含」或「吉祥悅意」而已。

一、《長阿含經》的【三學•定型句】

《長阿含經》(經碼以N標示)以【三學˙定型句】出現的經典有:N20《阿摩晝經》、N22《種德經》、N23《究羅檀頭經》、N24《堅固經》、N25《倮形梵志經》、N26《三明經》、N27《沙門果經》、N28《布吒婆樓經》、N29《露遮經》。這些經典的一個核心教導便是詳述三學,並且以定型句的型式出現。N20《阿摩晝經》中,【三學˙定型句】的經文長達約4500字。其後出現於經典N22-N29的【三學˙定型句】,就用「……乃至」來省略,而其內容實際相同(唯依對象,有時釋尊只開示到戒學和定學)。將經句以定型句的型式一再出現,一方面表示有其重要性,一方面容易讓聽眾記住。當然也有許多不以定型句的型式出現的三學教導,散見於《長阿含經》中,但大都是簡短的經句。

二、【三學•定型句】的分段要義

《阿摩晝經》(N20)中,【三學˙定型句】的經文長達約4500字,為了掌握其段落及要義,今依《瑜伽師地論》的修集劣緣和修集勝緣來說明,《瑜伽師地論》說:

謂若自圓滿、若他圓滿、若善法欲、若正出家、若戒律儀、若根律儀、若於食知量、若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若正知而住、若樂遠離、若清淨諸蓋、若依三摩地。……從自圓滿乃至最後依三摩地,當知是名修集劣緣。

若依四諦法教增上所有教授教誡他音,若如正理所引作意,當知是名修集勝緣。

此論依次列出十二劣緣和一勝緣,共有十三緣,今依此將《阿摩晝經》中的【三學˙定型句】給予分段並略述要義如下:

(一)【戒學˙定型句】

【劣緣:1.自圓滿、2.他圓滿】經文:

若如來出現於世,應供、正遍知、明行足、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一切諸天、世人、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王中,獨覺自證,為人說法。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義味具足,開清淨行。

此段要義,在於能夠聽聞正法並起淨信,《瑜伽師地論》說:

云何自圓滿?謂善得人身,生於聖處,諸根無缺,勝處淨信,離諸業障。……云何他圓滿?謂諸佛出世,說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隨轉,他所哀愍。……云何名為:說正法教?謂即如是諸佛世尊出現於世,哀愍一切諸聲聞故,依四聖諦宣說真實苦、集、滅、道無量法教。

【3.善法欲】經文:

若居士、居士子及餘種姓,聞正法者即生信樂,以信樂心而作是念:我今在家,妻子繫縛,不得清淨純修梵行;今者寧可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此段要義,在於生起出離之心,《瑜伽師地論》說:

云何善法欲?謂如有一,或從佛所或弟子所,聞正法已,獲得淨信。得淨信已,應如是學:在家煩擾若居塵宇,出家閑曠猶處虛空,是故我今應捨一切妻子眷屬、財、穀、珍寶,於善說法毘奈耶中,正捨家法,趣於非家。既出家已,勤修正行,令得圓滿。於善法中,生如是欲,名善法欲。

【4.正出家】經文:

彼於異時,捨家財產,捐棄親族,剃除鬚髮,服三法衣,出家修道。

此段由上一段的「善法欲」銜接到真正的出家,可知以下三學的修習是以出家眾為主角,此段要義,《瑜伽師地論》說:

云何正出家?謂即由此勝善法欲增上力故,白四羯磨受具足戒,或受勞策所學尸羅。

【5.戒律儀】經文:

a【身律儀】
(a)與出家人同捨飾好,具諸戒行,不害眾生。捨於刀仗,懷慚愧心,慈念一切,是為不殺。
(b)捨竊盜心,不與不取,其心清淨,無私竊意,是為不盜。
(c)捨離淫欲,淨修梵行,殷勤精進,不為欲染,潔淨而住,是為不淫。

b【語律儀】
(d)捨離妄語,至誠無欺,不誑他人,是為不妄語。
(e)捨離兩舌,若聞此語,不傳至彼;若聞彼語,不傳至此;有離別者,善為和合,使相親敬;凡所言說,和順知時,是為不兩舌。
(f)捨離惡口,所言麁獷,喜惱他人,令生忿結,捨如是言;言則柔濡,不生怨害,多所饒益,眾人敬愛,樂聞其言,是為不惡口。
(g)捨離綺語,所言知時,誠實如法,依律滅諍,有緣而言,言不虛發,是為捨離綺語。
c【命清淨】
(h)捨於飲酒,離放逸處。
(i)不著香華瓔珞。
(j)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k)不坐高牀。
(l)非時不食。
(m)金銀七寶不取不用。
(n)不娶妻妾,不畜奴婢、象馬、車牛、鷄犬、豬羊、田宅、園觀,不為虛詐斗秤欺人,不以手拳共相牽抴,亦不觝債,不誣罔人,不為偽詐。捨如是惡,滅於諍訟諸不善事,行則知時,非時不行。量腹而食無所藏積,度身而衣趣足而已,法服應器常與身俱,猶如飛鳥羽翮隨身,比丘無餘亦復如是。
(a)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受他信施,更求餘積,衣服飲食無有厭足;入我法者,無如此事。
(b)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自營生業,種植樹木,鬼神所依;入我法者,無如是事。
(c)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諸利養,象牙、雜寶、高廣大牀、種種文繡、綩綖被褥;入我法者,無如是事。
(d)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受他信施,更作方便,求自莊嚴,酥油摩身,香水洗沐,香末自塗,香澤梳頭,著好華鬘,染目紺色,拭面莊嚴,鐶紐澡潔,以鏡自照,雜色革屣,上服純白,刀仗、侍從、寶蓋、寶扇、莊嚴寶車;入我法者,無如此事。
(e)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專為嬉戲,碁局博奕,八道、十道、百道,至一切道,種種戲笑;入我法者,無如此事。
(f)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但說遮道無益之言,王者、戰鬥、軍馬之事,羣僚、大臣、騎乘出入、遊園觀事,及論臥起、行步、女人之事,衣服、飲食、親里之事,又說入海採寶之事;入我法者,無如此事。
(g)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無數方便,但作邪命,諂諛美辭,現相毀訾,以利求利;入我法者,無如此事。
(h)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但共諍訟,或於園觀,或在浴池,或於堂上,互相是非,言:『我知經律,汝無所知;我趣正道,汝向邪徑;以前著後,以後著前;我能忍汝,汝不能忍;汝所言說,皆不真正;若有所疑,當來問我,我盡能答。』入我法者,無如此事。
(i)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更作方便,求為使命,若為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通信使,從此詣彼,從彼至此,持此信授彼,持彼信授此,或自為,或教他為;入我法者,無如此事。
(j)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但習戰陣鬥諍之事,或習刀仗、弓矢之事,或鬥鷄犬、豬羊、象馬、牛駝諸畜,或鬥男女,及作眾聲:貝聲、鼙聲、歌聲、舞聲,緣幢倒絕,種種伎戲;入我法者,無如此事。
(k)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男女,吉凶好醜,及相畜生,以求利養;入我法者,無如是事。
(l)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召喚鬼神,或復驅遣,或能令住,種種[示*厭]禱,無數方道,恐嚇於人,能聚能散,能苦能樂,又能為人安胎出衣,亦能咒人使作驢馬,亦能使人盲聾瘖瘂,現諸技術,叉手向日月,作諸苦行以求利養;入我法者,無如是事。
(m)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為人咒病,或誦惡術,或為善咒,或為醫方、鍼灸、藥石,療治眾病;入我法者,無如是事。
(n)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咒水火,或為鬼咒,或誦剎利咒,或誦鳥咒,或支節咒,或是安宅符咒,或火燒、鼠嚙能為解咒,或誦別死生書,或讀夢書,或相手面,或誦天文書,或誦一切音書;入我法者,無如是事。
(o)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瞻相天時,言雨不雨,穀貴穀賤,多病少病,恐怖安隱,或說地動、彗星、日月薄蝕,或言星蝕,或言不蝕,如是善瑞,如是惡徵;入我法者,無如是事。
(p)摩納!如餘沙門、婆羅門食他信施,行遮道法,邪命自活,或言此國勝彼,彼國不如;或言彼國勝此,此國不如;瞻相吉凶,說其盛衰;入我法者,無如是事。但修聖戒,無染著心,內懷喜樂。

此段長文其要義在於時時守戒,《瑜伽師地論》說:

云何戒律儀?謂彼如是正出家已,安住具戒,堅牢防護別解律儀,軌則、所行皆得圓滿,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受學一切所有學處。

(二)【定學˙定型句】

【6.根律儀】經文:

(a)目雖見色而不取相,眼不為色之所拘繫,堅固寂然,無所貪著,亦無憂患,不漏諸惡,堅持戒品,善護眼根。
(b)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c)善御六觸,護持調伏,令得安隱。
(d)猶如平地駕四馬車,善調御者,執鞭持控,使不失轍。
(e)比丘如是,御六根馬,安隱無失。

此段要義,在於培養正念以防護己心,《瑜伽師地論》說:

云何根律儀?謂即依此尸羅律儀,守護正念,修常委念,以念防心,行平等位。眼見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恐依是處,由不修習眼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故即於彼修律儀行,防護眼根,依於眼根修律儀行。如是行者,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而不取相、不取隨好。恐依是處,由不修習意根律儀防護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貪憂惡不善法。故即於彼修律儀行,防護意根,依於意根修律儀行。是名根律儀。

【7.於食知量】經文:

(a)彼有如是聖戒,得聖諸根,食知止足,亦不貪味,趣以養身,令無苦患而不貢高,調和其身,令故苦滅,新苦不生,有力無事,令身安樂。
(b)猶如有人以藥塗瘡,趣使瘡差,不求飾好,不以自高。
(c)摩納!比丘如是,食足支身,不懷慢恣。
(d)又如膏車,欲使通利以用運載,有所至到。
(e)比丘如是,食足支身,欲為行道。

此段要義,在於懂得適量飲食,《瑜伽師地論》說:

云何於食知量?謂彼如是守諸根已,以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蕩、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食於所食。然食所食,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為除飢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

【8.覺寤瑜伽】經文:

摩納!比丘如是成就聖戒,得聖諸根,食知止足,初夜後夜,精進覺悟。又於晝日,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眾陰蓋。彼於初夜,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眾陰蓋;乃至中夜,偃右脅而臥,念當時起,繫想在明,心無錯亂;至於後夜,便起思惟,若行若坐,常念一心,除眾陰蓋。

此段要義,在於初夜、後夜都能時時經行、宴坐,《瑜伽師地論》說:

云何初夜、後夜常勤修習覺寤瑜伽?謂彼如是食知量已,於晝日分,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於初夜分,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過此分已,出住處外洗濯其足,『還入住處』,右脅而臥,重累其足,住光明想、正念、正知、思惟起想。於夜後分,速疾覺寤,經行、宴坐二種威儀,從順障法淨修其心。

【9.正知而住】經文:

(a)比丘有如是聖戒具足,得聖諸根,食知止足,初夜後夜,精勤覺悟,常念一心,無有錯亂。
(b)云何比丘念無錯亂?
如是比丘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外身身觀、內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
受、意、法觀亦復如是,是為比丘念無錯亂。
(c)云何一心?
如是比丘若行步出入,左右顧視,屈申俯仰,執持衣鉢,受取飲食,左右便利,睡眠覺悟,坐立語默,於一切時,常念一心,不失威儀,是為一心。
(d)譬如有人與大眾行,若在前行,若在中、後,常得安隱,無有怖畏。摩納!比丘如是行步出入,……至於語默,常念一心,無有憂畏。

此段要義,在於行、住、坐、臥能夠時時正知,《瑜伽師地論》說:

云何正知而住?謂彼如是常勤修習覺寤瑜伽已,若往、若來正知而住;若睹、若瞻正知而住;若屈、若伸正知而住;持僧伽胝及以衣缽正知而住;若食、若飲、若噉、若嘗正知而住;若行、若住、若坐、若臥正知而住;於覺寤時正知而住;若語、若默正知而住;如解勞睡時,正知而住。

【10.樂遠離】經文:

比丘有如是聖戒,得聖諸根,食知止足,初夜後夜,精勤覺悟,常念、一心,無有錯亂。樂在靜處、樹下、塚間,若在山窟,或在露地及糞聚間。

此段要義,在於使身心能夠遠離,《瑜伽師地論》說:

云何樂遠離?謂由如是所修善法,無倒修治初業地已,遠離一切臥具貪著,住阿練若、樹下、空室、山谷、峰穴、草積、迥露、塚間、林藪,虛曠平野,邊際臥具。

【11.清淨諸蓋】經文:

(a)至時乞食,還洗手足,安置衣鉢,結跏趺坐,端身正意,繫念在前。
除去慳貪,心不與俱;
滅瞋恨心,無有怨結,心住清淨,常懷慈愍;
除去睡眠,繫想在明,念無錯亂;
斷除掉戲,心不與俱,內行寂滅,滅掉戲心;
斷除疑惑,已度疑網,其心專一,在於善法。
(b)譬如僮僕,大家賜姓,安隱解脫,免於僕使,其心歡喜,無復憂畏。
(c)又如有人舉財治生,大得利還,還本主物,餘財足用,彼自念言:我本舉財,恐不如意,今得利還,還主本物,餘財足用,無復憂畏,發大歡喜。
(d)如人久病,從病得差,飲食消化,色力充足,彼作是念:我先有病,而今得差,飲食消化,色力充足,無復憂畏,發大歡喜。
(e)又如人久閉牢獄,安隱得出,彼自念言:我先拘閉,今已解脫,無復憂畏,發大歡喜。
(f)又如人多持財寶,經大曠野,不遭賊盜,安隱得過,彼自念言:我持財寶過此嶮難,無復憂畏,發大歡喜,其心安樂。
(g)摩納!比丘有五蓋自覆,常懷憂畏亦復如是。
(h)如負債人、久病在獄、行大曠野,自見未離。

此段要義,在於去除五蓋,《瑜伽師地論》說:

云何清淨諸蓋?謂彼如是住阿練若或復樹下或空室等,於五種蓋淨修其心,所謂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及以疑蓋。從彼諸蓋淨修心已,心離諸蓋安住賢善勝三摩地。

【12.依三摩地】經文:

(1a)諸陰蓋心,覆蔽闇冥,慧眼不明,彼卽精勤捨欲、惡不善法,與覺、觀俱,離生喜、樂,得入初禪。
(1b)彼已喜樂潤漬於身,周遍盈溢,無不充滿。
(1c)如人巧浴器盛眾藥,以水漬之,中外俱潤,無不周遍。
(1d)比丘如是得入初禪,喜樂遍身,無不充滿。
(1e)如是,摩納!是為最初現身得樂。所以者何?斯由精進,念無錯亂,樂靜閑居之所得也。
(2a)彼捨覺、觀,便生為信,專念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
(2b)彼已一心喜樂潤漬於身,周遍盈溢,無不充滿。
(2c)猶如山頂涼泉水自中出,不從外來,卽此池中出清淨水,還自浸漬,無不周遍。
(2d)摩納!比丘如是入第二禪,定生喜、樂,無不充滿,是為第二現身得樂。
(3a)彼捨喜住,護念不錯亂,身受快樂,如聖所說,起護念樂,入第三禪。
(3b)彼身無喜,以樂潤漬,周遍盈溢,無不充滿。
(3c)譬如優鉢花、鉢頭摩華、拘頭摩花、分陀利花,始出淤泥而未出水,根莖枝葉潤漬水中,無不周遍。
(3d)摩納!比丘如是入第三禪,離喜、住樂,潤漬於身,無不周遍,此是第三現身得樂。
(4a)彼捨喜、樂,憂、喜先滅,不苦不樂,護念清淨,入第四禪。
(4b)身心清淨,具滿盈溢,無不周遍。
(4c)猶如有人沐浴清潔,以新白疊被覆其身,舉體清淨。
(4d)摩納!比丘如是入第四禪,其心清淨,充滿於身,無不周遍。
(4e)又入第四禪,心無增減,亦不傾動,住無愛恚、無動之地。
(4f)譬如密室,內外塗治,堅閉戶扃,無有風塵,於內燃燈無觸嬈者,其燈焰上怗然不動。
(4g)摩納!比丘如是入第四禪,心無增減,亦不傾動,住無愛恚、無動之地,此是第四現身得樂。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不懈,念不錯亂,樂靜閑居之所得也。

此段要義,在於修習四靜慮,《瑜伽師地論》說:

云何依三摩地?謂彼如是斷五蓋已,便能遠離心隨煩惱,遠離諸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安住。尋伺寂靜,於內等淨,心一趣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第二靜慮具足安住。遠離喜貪,安住捨、念,及以正知,身領受樂,聖所宣說:捨、念具足、安樂而住,第三靜慮具足安住。究竟斷樂,先斷於苦,喜憂俱沒,不苦不樂,捨、念清淨,第四靜慮具足安住。

(三)【慧學˙定型句】

【13.勝緣】經文:

(1a)彼得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自於身中起變化心,化作異身,支節具足,諸根無闕,彼作是觀:此身色四大化成彼身,此身亦異,彼身亦異,從此身起心,化成彼身,諸根具足,支節無闕。
(1b)譬如有人鞘中拔刀,彼作是念:鞘異刀異,而刀從鞘出。又如有人合麻為繩,彼作是念:麻異繩異,而繩從麻出。
(1c)又如有人篋中出蛇,彼作是念:篋異蛇異,而蛇從篋出。又如有人從簏出衣,彼作是念:簏異衣異,而衣從簏出。
(1d)摩納!比丘亦如是,此是最初所得勝法。所以者何?斯由精進,念不錯亂,樂靜閑居之所得也。
(2a)彼已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從己四大色身中起心,化作化身,一切諸根、支節具足,彼作是觀:此身是四大合成,彼身從化而有,此身亦異,彼身亦異,此心在此身中,依此身住,至化身中。
(2b)譬如琉璃、摩尼,瑩治甚明,清淨無穢,若以青、黃、赤綖貫之,有目之士置掌而觀,知珠異綖異,而綖依於珠,從珠至珠。
(2c)摩納!比丘觀心依此身住,至彼化身亦復如是,此是比丘第二勝法。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
(3a)彼以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一心修習神通智證,能種種變化,變化一身為無數身,以無數身還合為一;身能飛行,石壁無礙;遊空如鳥,履水如地;身出烟焰,如大火[艸*積];手捫日月,立至梵天。
(3b)譬如陶師善調和泥,隨意所在,造作何器,多所饒益。
(3c)亦如巧匠善能治木,隨意所造,自在能成,多所饒益。
(3d)又如牙師善治象牙,亦如金師善煉真金,隨意所造,多所饒益。(80e)摩納!比丘如是,定心清淨,住無動地,隨意變化,乃至手捫日月,立至梵天,此是比丘第三勝法。
(4a)彼以心定,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一心修習,證天耳智。彼天耳淨,過於人耳,聞二種聲:天聲、人聲。
(4b)譬如城內有大講堂,高廣顯敞,有聰聽人居此堂內,堂內有聲,不勞聽功,種種悉聞。
(4c)比丘如是,以心定故,天耳清淨,聞二種聲。摩納!此是比丘第四勝法。
(5a)彼以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一心修習,證他心智。彼知他心有欲無欲、有垢無垢、有癡無癡、廣心狹心、小心大心、定心亂心、縛心解心、上心下心,至無上心皆悉知之。
(5b)譬如有人以清水自照,好惡必察。
(5c)比丘如是,以心淨故,能知他心。摩納!此是比丘第五勝法。
(1a)彼以心定,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一心修習宿命智證,便能憶識宿命無數若干種事,能憶一生至無數生,劫數成敗、死此生彼、名姓種族、飲食好惡、壽命長短、所受苦樂、形色相貌皆悉憶識。
(1b)譬如有人,從己村落至他國邑,在於彼處,若行若住,若語若默,復從彼國至於餘國,如是展轉便還本土,不勞心力,盡能憶識所行諸國,從此到彼,從彼到此,行住語默,皆悉憶之。
(1c)摩納!比丘如是,能以定心清淨無穢,住無動地,以宿命智能憶宿命無數劫事,此是比丘得第一勝。無明永滅,大明法生,闇冥消滅,光曜法生,此是比丘宿命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無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
(2a)彼以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處,一心修習見生死智證。 彼天眼淨,見諸眾生死此生彼、從彼生此、形色好醜、善惡諸果、尊貴卑賤、隨所造業報應因緣皆悉知之。此人身行惡,口言惡,意念惡,誹謗賢聖,信邪倒見,身敗命終,墮三惡道;此人身行善,口言善,意念善,不謗賢聖,見正信行,身壞命終,生天、人中。以天眼淨,見諸眾生隨所業緣,往來五道。
(2b)譬如城內高廣平地,四交道頭起大高樓,明目之士在上而觀,見諸行人東西南北,舉動所為皆悉見之。
(2c)摩納!比丘如是,以定心清淨,住無動處,見生死智證。以天眼淨,盡見眾生所為善惡,隨業受生,往來五道皆悉知之,此是比丘得第二明。斷除無明,生於慧明,捨離闇冥,出智慧光,此是見眾生生死智證明也。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
(3a)彼以定心,清淨無穢,柔濡調伏,住無動地,一心修習無漏智證。彼如實知苦聖諦,如實知有漏集,如實知有漏盡,如實知趣漏盡道。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漏、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3b)譬如清水中,有木石、魚鱉水性之屬東西遊行,有目之士明了見之:此是木石,此是魚鱉。
(3c)摩納!比丘如是,以定心清淨,住無動地,得無漏智證,乃至不受後有,此是比丘得第三明。斷除無明,生於慧明,捨離闇冥,出大智光,是為無漏智明。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念不錯亂,樂獨閑居之所得也。
此段長文要義,在於證淂三明及涅槃,《瑜伽師地論》說:

彼由如是漸次修行,後後轉勝、轉增、轉上,修集諸緣:
初自圓滿,依三摩地以為最後,得如是心清淨鮮白,無諸瑕穢,離隨煩惱,質直堪能,安住無動。若復獲得依四聖諦為令遍知、永斷、作證、修習,他音教授教誡,便有如是堪能勢力,發生如理所引作意,及彼為先所有正見,由此便能於四聖諦入真現觀,圓滿解脫,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

由以上經論的配合可以看出《阿摩晝經》(N20)中【三學˙定型句】包含完整的戒學、定學、慧學要義,也含攝整個佛法的修學次第。其後在《長阿含經》中出現的【三學˙定型句】經文,則以省略文出現,而其實質內容則完全相同。例如,《究羅檀頭經》(N23):

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有人於佛法中出家修道,眾德悉備,……乃至具足三明,滅諸癡冥,具足慧明。

如,《沙門果經》(N27):

復次,大王!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入我法者,……
乃至三明,滅諸闇冥,生大智明,所謂漏盡智證。

又如,《露遮經》(N29)

若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乃至得三明,除滅無明,生智慧明,去諸闇冥,出大法光,所謂漏盡智證。

以上經文以省略文出現,而其實質內容與《阿摩晝經》完全相同。至於《三明經》(N26)和《布吒婆樓經》(N28)只開示相同內容的戒學、定學,而未開示慧學,這是因為配合發問者的問題而回答至此。以上引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的十二劣緣和一勝緣,是為了便於掌握【三學˙定型句】的分段要義。

三、結語

《長阿含經》中以【三學˙定型句】出現的經典有:《阿摩晝經》、《種德經》、《究羅檀頭經》、《堅固經》、《倮形梵志經》、《三明經》、《沙門果經》、《布吒婆樓經》、《露遮經》等9經,若再加上南傳《長部》的《摩呵梨經》、《闍利經》、《須婆經》,共達12部經。由此可知釋尊對三學教導之重視。釋尊教導時,依對象的不同而有長短不同的開示,阿難尊者在結集經藏時,將文句短的經文,編集在《雜阿含經》;將文句中的經文,編集在《中阿含經》;將文句長的經文編集在《長阿含經》。經文文句長短不同,但其內涵卻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以三學為其核心的教導。

(本文摘自拙稿:《長阿含經》和《長部》的核心教導)




2-3 《長阿含經》和《長部》的核心教導 2-4 《長阿含經》的【三學•定型句】 2-5 《雜阿含經》的探索
Powered by TadBoo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