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佛法與內觀系列 全螢幕[PDF]
5-1 內觀禪修手冊 5-2 阿姜達磨多羅的開示 5-3 圖片說明

阿姜達磨多羅的開示

5-2 阿姜達磨多羅的開示

一.通論

1.每個人應以導向體證的修習來護持教義,因為體證和解脫是佛法的精髓。這是佛陀所真正教導的。每個人都可體證,因為真理是每個人所固有的。真誠修習的人就是護持佛法的人,這是最高的功德。
2.從知苦到滅苦,最簡單而直接的教導方法就是正念禪修。正念是所有正確修習的基石。
3.要發展這種修習,唯一必要的事是信心和認真。即使是小孩、酒鬼、瘋子、老人、文盲都可以發展正念。
4.當一個人在老師的指導下禪修,發展完美的正念和正定時,自己就完全在體驗正道。
5.當識生起而沒有正念時,根塵接觸會導致好惡。渴求持續的歡樂,進而執取、造業和再生。內觀禪修是這無止盡的貪愛的解藥。
6.每個人都有某種程度的正念。生活中一般的事情,像開車、烘烤麵包等等都需要某種程度的正念或注意於當下。不過所有這種普通的正念,我們可以稱為世俗的。為求涅槃,正念必須成為超世俗的。透過這種精確的正念,注意身、受、心、法,我們可以了知我們內在的整個宇宙。要實現它,我們所要做的是,在身體的所有姿勢中,不管動或靜,建立持續的正念。
7.任何時候,一有正念就自動伴隨著八聖道中的正定和正見。這實際的意思是,當我們正念於身體、感受、心和法,清晰經驗這四處接觸的感受時,已在培養八聖道。
8.我們必須有充份的決心,一直當下在身觀身、在受觀受、在心觀心、在法觀法。我們必須修習所有四念住。貪愛生於所有六根門,因此以覺察感受來捨棄貪愛,是整個修習的關鍵。它可終止執取並通往解脫。
9.禪修中可發展出三種定。其中兩種係通往禪那而發展的,這兩種是近分定及安止定。這二種的每一種都是把心固定在單一的禪修對象上。這種禪修包括觀想固定的外形或顏色。當發展出近分定及安止定時,喜悅和寧靜即會生起,禪修者全神貫注於對象,沒有蓋障可以打擾他。這種暫時的壓伏煩惱,免於貪、瞋、痴的狀態,只有在禪修者將心保持在禪定的對象時才存在,一旦心一離開專注的對象,喜樂就消失,而心再度被煩惱所包圍。固定的專注另有一種危險,因為它不會增長智慧,它會對喜樂執著,甚或濫用定力,因此實際上增加了煩惱。第三種定就是八聖道中的正定。這種定係依據剎那相續的內觀來發展的。祇有跟隨正念之道的剎那定,才能摧毀煩惱。這種定並非將心固定於一個不動的對象,而是正念於變化的身受、心受、心和心的對象(法)。當剎那定適當地在內身、內心建立時,再生的輪迴即被破壞了。
10.色身是發展剎那定和產生智慧的基石,因此,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所生起的感覺或感受,我們必須覺知。持續不懈是禪修成功的祕訣。禪修者必須日以繼夜時時努力勤修正念,如此很快發展出正定和智慧。佛陀說過,假如禪修者七日七夜,時時正念即可達到完全的覺悟。所以,內觀的精髓是時時刻刻正念於六根接觸所產生的感受。
11.我強調禪修開始以身念住為焦點。我們必須培養正念於六根,由此體驗身體上微細的感受。
12.當修身念住時,已包括受、心、法;修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也是同樣。這四種都可在其中的一種找到,因為它們不能隔開生起。當在四念住上看到五蘊的生起滅去時,所謂「諸蘊皆無常」就會對禪修者變得很清楚。

二.身念住

如是,或於內身,觀身而住;於外身,觀身而住;又於內外身,觀身而住。
或於身,觀生法而住;於身,觀滅法而住;又於身,觀生滅法而住。
於是覺知:「唯有身」,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無所依而住,不再執著世間任何事物。
諸比丘!比丘如是於身觀身而住


1.我們如何在身觀身呢?內身是什麼?外身又是什麼?外在身體是由堅性(地)、濕性(水)、煖性(火)和動性(風)四大所組成。外身出生、成長、衰滅,頭髮變白,牙齒脫落,一切都不順我們的意。
2.在內身,佛陀祇看到五蘊持續變動。然而,處於貪愛和執取的平常狀態,我們是看不到內身的。貪愛和執取產生一個「常住」的錯覺,所以不能體認各蘊的生起和滅去。因此,修習正念是必需的。
3.要看內身,禪修者必須以心來觀察外在世俗的身體。任何一個部位一有感受,如伸展和彎腰,都要正念分明。經由持續如實覺察感受,才能了知在所有身體姿勢和動作中無常的真正特性。他會看到身體在片刻間如何生生滅滅。祇要一體驗這點,他就看到了真正的內身,看到了五蘊。這樣的體驗是正精進。

三.受念住

如是,或於內受,觀身而住;於外受,觀受而住;又於內外受,觀受而住。
或於受,觀生法而住;於受,觀滅法而住;又於受,觀生滅法而住。
於是覺知:「唯有受」,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無所依而住,不再執著世間任何事物。
諸比丘!比丘如是於受觀受而住


1.有五種感受︰身體愉快的感受(樂),身體不愉快的感受(苦),心理愉快的感受(喜),心理不愉快的感受(憂),中性的感受(捨)。一般的層次是外在的感受。係指一般的貪著是來自認同「感受」,相信它們就是「我」、「我的」、「我自己」。即使對中性的感受,仍有無知和認同。任何伴隨有執著、排斥、認同的感受,或伴有貪、瞋、癡的感受,就是外在的感受。外在的感受會產生執取和導引我們入生死輪迴中。
2.禪修者必須看透外在感受,進入內在的感受或五蘊。假如禪修者看到內在的感受,他就能終止執取。
3.雖然佛陀教導在所有根門處修禪觀,但是透過身的感受來觀察是最容易的。這在任何姿勢都可以做。例如,禪修者坐著時,應專注於身體接觸地面的部分,並經驗接觸的感受。隨著禪修的進展,他會看到五種感受如何在依附色蘊的接觸處生起。
4.當自己觀察到色蘊為感受的基礎,同時也觀察到色蘊和身體都是無常時,將會看到感受也是無常的。延伸這種內觀,禪修者會體認到所有的蘊,包括想、行、識,也都是無常的。它們是無常、苦、沒有永恆的自我。祇要消除執著,人就可以從自己身體內體證四聖諦。

四.心念住

如是,或於內心,觀心而住;於外心,觀心而住;又於內外心,觀心而住。
或於心,觀生法而住;於心,觀滅法而住;又於心,觀生滅法而住。
於是覺知:「唯有心」,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無所依而住,不再執著世間任何事物。
諸比丘,比丘如是於心觀心而住


1.我們必須瞭解如何在禪修時,正念於心──外在的心和內在的心。外在的心指膚淺的心,用以處理外在的對象,這個心就是思考房子、妻子、子女、過去、未來等等。外在的心伴隨著貪愛、執取、歧視等等。
2.要瞭解內在的心,最好的方法是觀察由於心的接觸所產生的感受,六根中任何一根接觸對象時,人就會經驗到由於心的接觸所產生的感受。我們藉此方式在心觀心。這是所稱內在的心。利用觀察心的接觸所產生的感受,人會直接了知五蘊,也就是色、受、行、想、識五蘊,並看到它們總是生起又滅去。
3.當禪修者對內心的觀察達到細膩時,心中可能會出現不同的影像,例如月亮、太陽、星星或想像的形體。在這個階段,心有時不自主地體驗到喜悅,或經驗愉快的感受,甚或覺得沒有煩惱而相信自己已開悟。人可能執著這種禪修狀態。禪修者這時必須運用智慧,透視這些體驗,看到無常、苦、無我三種特性。要如此,永遠要回到感受處,觀察那由於心的接觸所產生的感受。不可對心所產生的觸受失去正念。
4.禪修者在注意由心的接觸所生起的感受時,應進一步觀察感受如何生起,心識如何認知事物。禪修者會看到由心生起的識,去認知事物,比眼、耳、鼻、舌、身等識更為清晰。禪修者應更進一步觀察,不同根門如何發揮功能。
5.有時禪修者的正念和專注十分強烈而脫離四念住時,心被提升了並體驗到好像內外都沒有自我的空無感覺。當發生這種現象時,人可能覺得他已脫離煩惱。其實在這種空無的狀態中執取仍然潛伏著。無論何時發生這現象時,禪修者應注意他已偏離涅槃正道,而走向禪那。涅槃的空是以涅槃為目標的禪修結果。要體證它就是要培養持續的正念。當內觀更有進展時,他可認知到剎那間念頭的變異。那時實體感或自我感就粉碎,而無我感呈現了。

五.法念住

如是,或於內法,觀法而住;於外法,觀法而住;又於內外法,觀法而住。
或於法,觀生法而住;於法,觀滅法而住;又於法,觀生滅法而住。
於是覺知:「唯有法」,如是唯有正智,唯有正念。彼無所依而住,不再執著世間任何事物。
諸比丘,比丘如是於法觀法而住


1.人必須在法念住上精進,來看真正內在的法。內在和外在的法是相互關連的。禪修者不應執著於外在的法,這些是教導的文字或形式。將外在的法比喻為指引到達內在法的地圖,這是對的。佛陀曾說明外在的法之性質,他拾起一把樹葉在手上,佛陀說︰「我所教的法,就好比樹林中的葉子。不過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實際應用法,像手上一把葉子一樣多的法,就已經足夠。」這一把係指四念住。假如人不聰明,他可能堅執外在的法的文字與觀念。由於執著,人被外在的法綁住,只知引述佛陀的話或祇是想想他的教誨而已。
2.禪修者必須突破外在的法,進入內在的法。禪修者必須持續正念於由心的接觸所生起的感受,以進入內在的法做為他的主要目標。以這樣方式修習,禪修者會看到所有真實的法,即內在的諸蘊。有關這修習技巧,佛陀說過︰「見我即見法,見法即見我。」

六.練習的要點

1.四念住的內觀修習,應從身念住開始。最好的下手處是覺知手心的感受,將手和前臂往上舉起,每次三至六英吋,移近肩端後再往下移。覺知每次移動時,手中生起和滅去的微細感受。正念和專注在這兒的感受,將導致感覺到全身感受的生起和滅去。這將導致體驗「心基」(心所依處),也就是說,當禪修者手中的感受生起和滅去的同時,也會感覺到心窩周圍感受的生起與滅去。多修習後,專注力和正念力將強到足以注意到心基處微細感受的同時,也能注意到身上其他任何的感受。
2.這可進一步在所有姿勢來培養。站姿時,他應觀照雙腳觸地生起的感受。假如修習走路的禪修,他應該努力注意移動時腳心剎那的感受變化。當臥姿的禪修時,正念應轉至身體接觸床墊的感受。
3.在這些姿勢中,正念的發展,將從一個粗而持續的感受到清楚覺知所有感受每刻的生起和滅去。有了較強的正念,禪修者也更清楚注意到心窩處感受的同時生起和滅去。
4.應儘可能在所有姿勢中持續修習。所有的根門也會成為禪修的一部分。首先,聲音聽起來跟平常一樣,然後覺得感受好像在耳鼓。最後,由於強的專注和正念,它被注意到就像身體的感受──在心基處生起和滅去。
5.最後,覺得所嚐的、所聞的、所看得也都是生滅變化的感受。首先是在感官上,而後是在心基處。
6.對最細微的第六意根,也會愈來愈清楚其生滅。那時禪修者會體驗「意觸」所生起的感受。當一念頭生起時,在心基處會覺知到一個感受。這是意觸所生起的感受。禪修者現在有足夠的心力去抓住念頭生起到終止的心念的移動。當意念從心向上移動到頸後,和經過頭部時,也能夠感覺到感受的路徑。
7.在此時,禪修者可能看見各種景象和白色或彩色的亮光。這些是迷人的,會讓我們在體驗真理的道上迷失。所以,禪修者不應對這些現象留意,反而應在心窩中心,直接專心於感受本身。在每一剎那的專注,你體驗整個生起和滅去的過程。念頭會生起,不過滅去很快。記憶、計畫也會滅去。當下正念的力量清晰穿過感受時,所有這些很快滅去。
8.修習的要點是,禪修者在所有姿勢中,保持感受的持續覺知。這樣,他可以直接體驗在身觀身、在受觀受、在心觀心、在法觀法。感受、接觸和透過心基發展剎那的覺知,是關鍵之所在。
9.最後,禪修者會覺知五蘊剎那的生起、滅去。這種直接驗證五蘊不斷的改變是佛陀所說的真理。當內心完全淨化、專注和平衡時,禪修者將覺知全世界,即所有六根,祇不過是心基處的感受。整個世界,只是每刻生滅的感受或振動,對他不再有任何束縛。他會看清三法印的真理。最後,禪修者會體驗超越了生死的安詳,這就是涅槃。這是佛陀的正道。


5-1 內觀禪修手冊 5-2 阿姜達磨多羅的開示 5-3 圖片說明
Powered by TadBook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