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壇經(6):一相三昧與一行三昧 |
---|
Posted on Mon 05 Feb 2007 by insights (3997 reads) |
生活中的壇經(6) 林崇安 【前言】 人們整天都在動著,呈現出來的不外是四種姿勢:行、住、坐、臥,合稱做四威儀。在今日煩忙的時代,想使修行得力,最簡便的方式便是利用這些不同的姿勢來禪修,所以有行禪、住禪、坐禪和臥禪四種。形式雖有四種,但是只有一個原則,就是要將正念、正知貫穿到所有的姿勢中,從早到晚,時時覺知自己的動作。其實,這種方法是任何禪修法門中所不可缺少的。以下我們來看看這種方法和六祖禪法的關係。
【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 依據曹溪本《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的記載,惠能在晚年所開示的禪法是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六祖大師說: 「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閑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得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 此處六祖指出,要想得到佛陀的種智(一切相智),就要修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是在面對各種形形色色的外相不起憎愛、取捨、利益成壞等執著之心,一行三昧則是在不同時段的行、住、坐、臥中,一直以穩定而覺照的心貫穿著,使生活的當下就成為清淨的道場和淨土。眾生的覺性(佛性),開始時像種子一樣,只要依照六祖所說的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的禪法來修,就能不斷成長發芽,最後將證得菩提妙果和一切相智。可知覺性是要在生活中一步步灌溉培養的,絕對不是生來就圓滿的。六祖大師早年所傳的無念法門和般若三昧,就是使六識從六門出,於六塵中要訓練到不離不染,而不是封閉外界的干擾,六祖說: 「無念法者,見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處,不著一切處。常淨自性,使六識從六門走出,於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可以看出,雖有無念法門和般若三昧的不同名稱,但是內容其實就是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這也意味著六祖大師的前後期禪法始終如一,沒有改變,修行時是遍及眼前的一切法、一切處。一切法、一切處,就是我們六識從六門出所觸及到的六塵,也就是我們行、住、坐、臥中所遭遇到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外相,由此處也可以看出,六祖大師的禪法是在生活中修。依據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的精神,生活中的禪法是由動態的止(奢摩他)和觀(毘婆奢那)結合而成。實踐動態的止觀時,一般人都是先止後觀,只有少數平時內心平靜而覺察力高的人可以一開始就止觀並進。
【生活中的止】 以行禪或經行為例,行走時,要自然而輕鬆的走路,走時只要一直覺知自己腳步的移動。一旦你的心不跑到其他的地方去,禪修者就開始「活在當下」,並且開始擁有一顆穩定的心。同理,要將覺知貫穿到所有肢體的動作上,例如開門、關門、舉手、彎腰、抬頭、低頭等等,所有的動作都要輕柔。在工作時,要一直覺知自己的動作,使工作與禪修合一。用餐時,覺知自己手部和口部的動作。以上只有一個原則,就是要將正念、正知貫穿到所有的姿勢中,從早到晚,時時覺知自己的動作。禪修者整天這樣訓練正念,從散亂到穩定,一般可以細分成九個階段,稱做九心住(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其內容不外是去除昏沈和掉舉,使心能夠清楚明白而沒有任何雜念,一旦達到身心輕安,那麼,就已經得到「止」了,此時是處在「近分定」,此種定就足以用來體證真理。
【生活中的觀】 已經得到「止」後,就要以「止」來修「觀」,用持續而穩定的心往內觀察自己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空、無我,來體證真理。但是,什麼是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空、無我呢?這就有待禪修前的聽聞正法和如理作意。平日能夠透過推理建立起正確的見解後,當禪修者得到「止」或「近分定」時,繼續觀察自己的身心現象,就能順著正法得到無常、苦、空、無我的正確體證,而不會誤入歧途。禪修者直接觀察到身心的無我時,就是照見到五蘊皆空,此時是止觀雙運,生起真正的般若,破除「身見」,開始走入六祖所說的「於六塵中不離不染,來去自由,自在解脫」了。
【三學的次第與合一】 佛法的修學過程是依據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定)、增上慧學的三學次第。以上是整個動態的止和觀禪法也不出此範圍,「止」是訓練心的平靜和定力,「觀」是訓練智慧和洞察力,在這過程中,最後必是止觀或定慧的結合,不可偏廢,六祖說: 「為趣增上心而修淨戒,名增上戒學;為趣增上慧而修定心,名增上心學;為趣煩惱斷而修智見,名增上慧學。如是名為:所趣義故名為增上。」 此處指出,佛法的修學過程是層層增上,修學淨戒是為了趣向增上定心, 「莫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主動積極的心】 今日有許多人參加禪修營,當時有很好的體驗或覺得很受用,但是回去後不久就用不上力,只想等待參加下一次的禪修營,再好好努力一番。為何會如此呢?這是因為我們習慣於自我設限,劃分早課、晚課,劃分上座、下座,劃分禪林內、禪林外,劃分道場內、道場外,並且非常習慣於在不同的場所改變自己的心態,而忽略了貫穿在這中間的還是一顆延續的心。這種心態的改變,是我們「心隨境轉」而不自覺,我們一下座就忘了往內觀照,我們一離開禪林、一離開道場的門口,就失去了往內觀照的能力,這便是一切問題的來源。
【結語】 佛陀時期,生活就是禪修,禪修就是生活。佛滅千年後,惠能大師回歸這種生活方式,將這種生活稱做「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在佛滅二千五百年後的今天,我們應該效法古聖先賢們的生活方式,實踐相同的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走在相同的正法的道路上。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