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3三摩呬多等地 | ||
---|---|---|
Posted on Mon 21 Nov 2005 by insights (4802 reads) | ||
壬五、一分修、具分修三摩地(分二) 癸一、辨修相(分二) 子一、一分修三摩地(分二) 丑一、徵 復次,云何一分修三摩地? 丑二、釋 謂於此中,或唯作意思光明相,或唯作意思惟色相,而入於定,如是二種隨其次第,或了光明或睹眾色。 子二、具分修三摩地(分二) 丑一、徵 云何具分修三摩地? 丑二、釋 謂俱思惟而入於定,亦了光明,亦見眾色。 癸二、釋定難(分四) 子一、標經說 如是修習光明定者,定難差別,有十一種,所謂疑等,如《經》廣說。 子二、問答辨(分二) 丑一、問 問:此誰難耶? 丑二、答(分二) 寅一、標列相 答:三摩地相,相有二種,謂所緣相,及因緣相。 寅二、明住等 用彼為依住三摩地。若退彼相,便不能住。 子三、釋定難差別(分十一) 丑一、有疑 此中,最初於所顯現光明色相,不善知故,便覺有疑。 丑二、有不作意(分二) 寅一、標舉 方便緩故,有不作意。 寅二、喻合 如於眾色不欲見者,或閉於目,或復背面,此觀行者,於諸色中不欲作意,亦復如是。 丑三、有身麤重 由不善守根門等故,有身麤重。 丑四、多睡眠等 多習睡眠,或多覺悟,便增惛睡,不見眾色,設有所見而不圓滿。 丑五、太過精進 為此二事極作功用,力勵思惟,故有太過勇猛精進。 丑六、極劣精進 由有太過策勵過故,還極下劣,如急捉持斥鷃鳥者。 丑七、生踴躍喜 彼唯思求光明之相,此與見色若俱生時,悕一得二,便生踊躍,猶如有人得二伏藏。 丑八、生大恐怖 遍於諸方欻然並見不祥之色便生大怖,猶如有人兩邊旋轉卒起。 丑九、起種種想(分二) 寅一、於世雜類 彼於行時或復住時,於世雜類,起種種想,如是外想,與定為難。 寅二、於定高舉 或復因其所修習定,謂己為勝,觀他為劣,便自高舉,如是亦得名種種想。 丑十、多言論等 或多言論,或久尋思,令身疲勞,心不得定,如是多言,與定為難。 丑十一、願樂外色 若從定生光明之相及見色時,便捨內修相續作意,願樂於外,諦視眾色,故極思察,與定為難。 子四、結成難(分二) 丑一、障定相 如是諸難,隨其所應,障三摩地所緣境相及因緣相。 丑二、令退失 或有遇此退失所緣、因緣相故,如其次第,二相俱沒。 壬六、喜、樂、捨俱行三摩地(分三) 癸一、喜俱行三摩地 復次,云何喜俱行三摩地? 謂初二靜慮諸三摩地。 癸二、樂俱行三摩地 云何樂俱行三摩地? 謂第三靜慮諸三摩地。 癸三、捨俱行三摩地 云何捨俱行三摩地? 謂第四靜慮已上諸三摩地。 壬七、四種修定(分四) 癸一、為得現法樂住(分二) 子一、徵 復次,云何修定為得現法樂住? 子二、釋(分二) 丑一、釋二種修 謂於四種現法樂住,方便道中所有修定,及未圓滿清淨鮮白諸根本地所有修定。 丑二、會說方便 為顯修習未曾得定,是故世尊說:初靜慮前方便道。 癸二、為得智見(分二) 子一、徵 云何修定為得智、見? 子二、釋(分三) 丑一、標經說 謂諸苾芻於光明相,慇懃懇到,審諦而取,如《經》廣說。 丑二、明修位 當知此在能發天眼前,方便道所有修定。 丑三、釋得名(分二) 寅一、見 此中,天眼於諸色境能照能觀,說名為「見」。 寅二、智 能知諸天如是名字、如是種類,乃至廣說,如《勝天經》,是名為「智」。 癸三、生分別慧 云何修定生分別慧? 謂諦現觀預流果向方便道中所有修定,或為修習諸無礙解。 癸四、為盡諸漏 云何修定為盡諸漏? 謂阿羅漢果方便道中所有修定。 壬八、五聖智三摩地(分二) 癸一、徵 復次,云何五聖智三摩地? 癸二、釋(分三) 子一、標經說 謂我此三摩地是聖無染無執,廣說如《經》。 子二、辨行相(分二) 丑一、標 此中,示現五行相智。 丑二、列 謂自體智、補特伽羅智、清淨智、果智、入出定相智。 子三、釋經言(分二) 丑一、明聖義 聖者,善故名聖。 又無漏故名聖。 丑二、釋智別(分五) 寅一、自體智攝(分二) 卯一、無染 無染者,顯善聖性。 卯二、無執 無執者,顯無漏聖性。 寅二、補特伽羅智攝(分三) 卯一、非凡夫所近 非凡夫所近者,謂諸佛及聖弟子所親近故。 卯二、是聰叡所讚 是聰叡所讚者,謂即彼所稱讚故。 卯三、是聰叡等常不訶毀(分二) 辰一、標相 是諸聰叡同梵行者常不訶毀者,謂一切時常稱讚故。 辰二、簡非 非如世間初靜慮等為背下地修方便故,先以靜相而稱讚之,為趣上地修方便故,後以麤相而復呵毀。 寅三、清淨智攝(分四) 卯一、寂靜 寂靜者,所治煩惱永寂靜故。 卯二、微妙 微妙者,自地煩惱不愛味故。 卯三、得安隱道 得安隱道者,所得之道無退轉故。 卯四、證心一趣 證心一趣者,已得無尋無伺地故。 寅四、果智攝(分二) 卯一、現在安樂 現在安樂者,能得現法樂住故。 卯二、後樂異熟 後樂異熟者,引無餘依涅槃樂故。 寅五、入出定相智攝(分二) 卯一、正念而入 正念而入者,善取能入三摩地相,無忘失故。 卯二、正念而出 正念而出者,善取能出三摩地相,無忘失故。 壬九、聖五支三摩地(分二) 癸一、徵 復次,云何聖五支三摩地? 癸二、釋(分三) 子一、標經說 謂諸苾芻,即此身內離生喜樂,廣說如《經》。 子二、隨別釋(分五) 丑一、初靜慮攝(分二) 寅一、辨相(分二) 卯一、喜樂差別 離生喜樂者,謂初靜慮地所攝喜樂。 所滋潤者,謂喜所潤。 遍滋潤者,謂樂所潤。 卯二、作意差別 遍充滿者,謂加行究竟作意位。 遍適悅者,謂在已前諸作意位,由彼位中亦有喜樂時時間起,然非久住,亦不圓滿。 於此身中,無有少分而不充滿者,謂在加行究竟果作意位。 寅二、譬喻(分六) 卯一、喻彼行者 譬如黠慧能沐浴人或彼弟子者,當知喻於修觀行者。 卯二、喻彼方便 銅器瓦器或蚌蛤器者,喻為離欲生喜樂故教授教誡。 卯三、喻彼尋伺 細沐浴末者,喻能順彼出離尋等。 水澆灌者,當知喻於尋清淨道。 卯四、喻身喜樂 沐浴摶者,以喻於身。 帶津膩者,喻喜和合。 膩所隨者,喻樂和合。 遍內外者,喻無間隙喜樂和合。 卯五、喻心一趣 不強者,喻無散動。 卯六、喻心清淨 不弱者,喻無染污亦無愛味。 丑二、第二靜慮攝(分二) 寅一、標差別 又於第二,喻有差別。 寅二、舉譬喻(分四) 卯一、喻彼定相 山者,喻於無尋伺定。 卯二、喻離尋伺 尖頂者,喻於第二靜慮,無尋無伺,於所緣境一味勝解。 卯三、喻內等淨 泉者,喻於內等淨支。 卯四、喻彼喜樂 水軸者,謂水傍流出。 水索者,謂水上涌出。此二種喻,如其次第,顯示喜、樂。 滋潤等言,如前解釋。 無不充滿者,當知喻於無間相應。 丑三、第三靜慮攝(分二) 寅一、標差別 又於第三,喻有差別。 寅二、舉譬喻(分二) 卯一、喻離喜樂 如嗢缽羅等,離喜之樂,彼相應法,及所依身,當知亦爾。 卯二、喻彼定相 水喻離喜無尋伺定。 喜發踊躍,由無彼故,喻花胎藏,沒在水中。 丑四、第四靜慮攝(分二) 寅一、標差別 又於第四,喻有差別。 寅二、舉譬喻(分四) 卯一、〔喻超過諸災〕 清淨(心)者,謂與捨念清淨相應,超過下地諸災患故。 卯二、〔喻無愛味〕 鮮白者,謂性是善,自地煩惱無愛味故。 卯三、〔喻不放逸〕(分二) 辰一、徵 何故復以長者為喻? 辰二、釋 謂彼所作皆審悉故,不放逸故,思惟籌量觀察勝故,於增減門無不知故。 辰三、合法 證得清淨第四靜慮者,亦復如是,凡有所為,審諦圓滿,無諸放逸,於一切義無不了知,其性捷利。 卯四、〔喻堅緻、無二失〕(分二) 辰一、舉喻(分二) 巳一、八經九經喻 八經九經以為喻者,由堅緻故,顯蚊虻等不能侵損。 巳二、首足皆覆喻 首足皆覆者,若有二失容可侵損,謂衣薄故,有露處故。 今此顯示二失俱無。 辰二、合法 此定亦爾,其心清淨鮮白周遍,一切散動所不能侵,堪忍寒暑乃至他所呵叱惡言,及內身中種種苦受。 丑五、觀察緣起攝(分三) 寅一、標差別 又於第五,喻有差別。 寅二、指前喻 於所觀相,慇懃懇到等,當知已如前釋。 寅三、明總義 謂審觀察三世諸行,於能觀察又復觀察,是此中總義。 子三、釋名等(分二) 丑一、總徵 何等名為聖三摩地? 云何建立五支差別? 丑二、別釋(分二) 寅一、明聖三摩地 謂四靜慮中所有聖賢心一境性,及於安立審諦觀察,如是名為:聖三摩地。 寅二、建立五支別(分二) 卯一、釋 依於四種現法樂住,建立四支。 依審觀察緣起法故,又為斷除餘結縛故,建立第五。 卯二、結 當知此由二因緣故,建立五支。 壬十、有因有具聖正三摩地(分二) 癸一、徵 復次,云何有因、有具聖正三摩地? 癸二、釋(分三) 子一、略釋名(分三) 丑一、名聖 當知善故,及無漏故,說名為聖。 丑二、名有因 有五道支名此定因,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 丑三、名有具 具有三種,所謂正見、正精進、正念。 子二、廣說義(分二) 丑一、說因具義(分二) 寅一、略標(分二) 卯一、明聰說 此中,薄伽梵總說:前七道支與聖正三摩地,為因、為具。 卯二、顯差別 隨其所應,差別當知,謂由前導次第義故,立五為因; 於三摩地資助義故,立三為具。 寅二、別顯(分二) 卯一、前導次第義(分二) 辰一、徵 云何正見等,前導次第義? 辰二、釋(分三) 巳一、正見 謂先了知:世間實有真阿羅漢正行正至,便於出離,深生樂欲,獲得正見。 巳二、正思惟 次復思惟:何當出離居家迫迮,乃至廣說。 巳三、正語等 從此出家,受學尸羅,修治淨命,是名正語、正業、正命。 卯二、於三摩地資助義(分三) 辰一、正見(分二) 巳一、聞慧攝 此正見等,於所對治邪見等五,猶未能斷,還即依止此五善法,從他聞音,展轉發生聞慧正見。 巳二、思修慧攝 為欲斷除所治法故,又為修習道資糧故,方便觀察,次依聞慧,發生思慧。復依思慧,發生修慧。 辰二、正精進 由此正見,於諸邪見,如實了知:此是邪見。於諸正見,如實了知:此是正見,乃至正命。 如實知已,為欲斷除邪見等故,及為圓滿正見等故,發勤精進。 辰三、正念(分二) 巳一、標舉義 若由此故,能斷所治,集能治法,令其圓滿,是名正念。 巳二、明分攝 此念即是三摩地分故,亦兼說正三摩地。 丑二、說正三摩地(分二) 寅一、方便位 若是時中,捨邪見等,令不復生,修正見等,令得圓滿,即於如是方便道中,亦能棄捨邪精進、念,兼能修滿正精進、念。 寅二、圓滿位 若於是時,於彼諸法,能斷、能滿,即於此時,聖正三摩地,亦得圓滿。 子三、三學攝(分二) 丑一、配漸次(分二) 寅一、戒學攝 此中,由慧為導首,於增上戒,先自安處。 寅二、心學慧學攝(分二) 卯一、總說 次聞他音,如理作意,及增上戒學,二為依止,於方便道中,發生增上心學,及增上慧學。 卯二、別配 此中正念,名增上心學; 正見、正精進,名增上慧學。 丑二、結圓滿 如是三學,於修聖正三摩地時,皆得圓滿。 壬十一、金剛喻三摩地(分二) 癸一、徵 復次,云何金剛喻三摩地? 癸二、釋(分四) 子一、出體 謂最後邊學三摩地。 子二、釋名 此三摩地最第一故,最尊勝故,極堅牢故,上無煩惱能摧伏故,摧伏一切諸煩惱故,是故此定名金剛喻。 子三、舉喻 譬如金剛其性堅固,諸末尼等不能穿壞,穿壞一切末尼寶等。 子四、合法 此定亦爾,故喻金剛。 壬十二、五現見三摩缽底(分二) 癸一、徵 復次,云何五現見三摩缽底? 癸二、釋(分三) 子一、標經說 謂諸苾芻,即於此身等,廣說如《經》。 子二、釋得名 已見諦者修此等至,是故名為現見等至。 子三、明所觀(分二) 丑一、標體性 是諸修道所斷煩惱,制伏對治、斷滅對治,及觀察斷。 當知此中,總略體性。 丑二、釋觀察(分三) 寅一、觀身不淨(分二) 卯一、別辨相(分二) 辰一、觀內 初不淨觀,方便念住,以為依止,為令欲貪不現行故,觀察內身種種不淨。 辰二、觀外(分二) 巳一、明觀察 第二不淨觀,即彼念住以為依止,乃至觀察骨人之相,為令彼貪不現行故,觀察此身種種不淨,當知齊此名具觀察一切不淨。 巳二、明通達 最極通達者,是青瘀等觀,品類次第,極逾越義。 卯二、顯略義(分二) 辰一、初不淨觀 初不淨觀,觀察內身,現前安住種種不淨。 辰二、後不淨觀 後不淨觀,通達法性,觀察此身有如是法、有如是性,乃至廣說。 寅二、觀識流轉(分二) 卯一、標生滅 觀識流轉者,觀察此識生滅相續: 卯二、釋差別(分二) 辰一、麤觀察 或觀生身展轉相續,謂麤觀察行緣識等。 辰二、細觀察 或觀剎那展轉相續,謂細觀察若有貪心、離貪心等品類差別,荏苒過度彼彼日、夜、剎那、臘縛、牟呼栗多,於其中間,非一眾多種種心識,異生異滅。 寅三、觀察於斷(分二) 卯一、辨 觀察有學未離欲者俱住二世,已離欲者惟住他世,阿羅漢果俱無所住。 卯二、結 如是名為:觀察於斷。 壬十三、勝處、遍處 勝處等至、遍處等至,如前已說。 壬十四、無想三摩缽底(分二) 癸一、徵 復次,云何無想三摩缽底? 癸二、釋(分三) 子一、出體性 謂已離遍淨欲,未離上欲,求出離想作意為先,諸心心法滅。 子二、明方便(分二) 丑一、問 問:以何方便入此等至? 丑二、答 答:觀想如病、如癰、如箭,入第四靜慮,修背想作意,於所生起種種想中,厭背而住,唯謂無想寂靜微妙,於無想中持心而住,如是漸次離諸所緣,心便寂滅。 子三、簡差別(分二) 丑一、於此生 於此生中,亦入亦起。 丑二於生彼 若生於彼,唯入不起,其想若生便從彼沒。 壬十五、滅盡三摩缽底(分二) 癸一、徵 復次,云何滅盡三摩缽底? 癸二、釋(分四) 子一、出體性 謂已離無所有處欲,暫安住想作意為先,諸心心法滅。 子二、明方便(分二) 丑一、問 問:以何方便,入此等至? 丑二、答(分二) 寅一、舉二所依 答:若諸聖者,已離無所有處欲,或依非想非非想處相而入於定,或依滅盡相而入於定。 寅二、釋其差別(分二) 卯一、依非想非非想處相 依非想非非想處相而入定者,謂於此上心深生厭捨,非想非非想處進趣所緣皆滅盡故,心便寂滅。 卯二、依滅盡相(分二) 辰一、例前說 依滅盡相而入定者,亦復如是。 辰二、辨趣入(分四) 巳一、標 將欲趣入滅盡定時,有二種法,多有所作。 巳二、列 謂奢摩他、毘缽舍那。 巳三、徵 云何奢摩他? 云何毘缽舍那? 云何此二多有所作? 巳四、釋(分二) 午一、出二法 謂於此義中,八次第定名奢摩他,所有聖慧名毘缽舍那。 午二、明多作 於此二中,隨闕一種即不能入滅盡等至,要具此二方能趣入,是故此二多有所作。 子三、顯起滅(分二) 丑一、辨種類(分二) 寅一、順次第滅(分二) 卯一、問 問:入滅定時,云何次第滅三種行? 卯二、答(分二) 辰一、標二時 答:此有二種,謂行時、住時。 辰二、簡差別(分二) 巳一、簡未滅 若於行時,亦起言說,於初靜慮有此作用,有語行故。 巳二、顯俱滅 若於住時,從第二靜慮已上次第定力,彼三種行次第而滅。 寅二、逆次第起 當知出時,由逆次第,次第而起。 丑二、釋妨難(分二) 寅一、識不離身難(分二) 卯一、問 問:滅盡定中,諸心心法並皆滅盡,云何說識不離於身? 卯二、答 答:由不變壞諸色根中,有能執持轉識種子阿賴耶識,不滅盡故,後時彼法從此得生。 寅二、入定出定難(分二) 卯一、問 問:入滅定時,無有分別:我當入定,我當出定。正在定時,心寂滅故,遠離加行。將出定時,心先滅故,亦無作意。云何能入?云何能出? 卯二、答 答:先於其心善修治故。若有諸行諸狀諸相,能入於定,能出於定,於彼修習極多修習,由修習故,任運能入,任運能出。 子四、明觸出(分二) 丑一、徵 云何出滅定時,觸三種觸,一不動觸,二無所有觸,三無相觸? 丑二、釋(分三) 寅一、標 謂出定時,多由三境而出於定。 寅二、列 一由有境,二由境境,三由滅境。 寅三、釋(分二) 卯一、標 由此三境,於出定時,如其次第,觸三種觸。 卯二、辨(分三) 辰一、觸不動觸(分二) 巳一、釋 緣於有境,而出定時,無有我慢擾動其心,謂此為我而起我慢,或計未來我當有等,乃至廣說。 巳二、結 是故說言:觸不動觸。 辰二、觸無所有觸(分二) 巳一、釋 緣於境境而出定時,無貪所有、無瞋所有、無癡所有。 巳二、結 是故言:觸無所有觸。 辰三、觸無相觸(分二) 巳一、釋 緣於滅境而出定時,於一切相不思惟故,緣無相界。 巳二、結 是故說言:觸無相觸。 辛二、〔釋眾雜義〕(分二) 壬一、結前已說 如是已說靜慮、解脫、等持、等至。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三 壬二、〔釋等引傍關諸經義〕(分二) 癸一、引釋諸經(分十一) 子一、樂空閒等(分三) 丑一、牒經言 復次,如世尊言:「汝等苾芻!當樂空閑,勤修觀行,內心安住正奢摩他」者。 丑二、釋彼義(分二) 寅一、樂空閑(分二) 卯一、釋名 謂能遠離臥具貪著,或處空閑、或坐樹下,繫念現前,乃至廣說,名樂空閑。 卯二、顯義 當知此言,顯身遠離。 寅二、內心安住正奢摩他(分二) 卯一、釋名 若能於內九種住心,如是名為:內心安住正奢摩他。 卯二、顯義 當知此言,顯心遠離。 丑三、明漸次(分三) 寅一、引發奢摩他 若樂處空閑,便能引發內心安住正奢摩他。 寅二、引發毗缽舍那 若內心安住正奢摩他,便能引發毘缽舍那。 寅三、引發覺了 若於毘缽舍那善修習已,即能引發於諸法中如實覺了。 子二、修無量等(分二) 丑一、牒經言 復次,如世尊言:「汝等苾芻,於三摩地,當勤修習無量、常委、安住正念」者。 丑二、釋彼義(分二) 寅一、顯修相(分二) 卯一、略標 謂先總標,於三摩地,勤修習已後,以三事別顯修相。 卯二、別釋(分三) 辰一、第一義(分二) 巳一、出體相(分三) 午一、無量 無量者,謂四無量。
|
||
Index :: Print :: E-mai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