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C3三摩呬多等地
  Posted on Mon 21 Nov 2005 by insights (4802 reads)

                    卯二、別辨(分二)

                      辰一、止舉相(分二)

                        巳一、出過

若於止、舉未串習者,惟一向修,是沈掉相。

                        巳二、辨位

如此修者,當知住在方便道位。

                      辰二、捨相(分二)

                        巳一、辨位

若時時間,思惟捨相,如是在於成滿道位。

                        巳二、出過(分二)

                          午一、由無思擇

亦由於此一向修故,於緣起法及聖諦中,不思擇故,心不正定,不盡諸漏。

                          午二、無現觀等

於諸諦中,若未現觀,不能現觀;或已現觀,不得漏盡。

                  寅二、顯略義

初之二種,是三摩地能成辦道;

第三一種,依三摩地,盡諸漏道。

是名略顯此中要義,於時時間,作意思惟,遍一切故。

            癸二、〔結聖教宗要〕(分四)

              子一、標

復次,有四正法,攝持聖教。

              子二、徵

何等為四?

              子三、列

一者、遠離;

二者、修習;

三者、修果;

四者、於聖教中無有乖諍。

              子四、釋(分四)

                丑一、遠離

遠離者,謂山林樹下、空閑靜室。

                丑二、修習

修習者,謂住於彼勤修二法,謂奢摩他、毘缽舍那。

                丑三、修果(分二)

                  寅一、釋(分二)

                    卯一、辨方便(分二)

                      辰一、先止後觀心得解脫(分二)

                        巳一、徵

云何已習奢摩他,依毘缽舍那而得解脫?

                        巳二、釋(分二)

                          午一、明漸次

謂如有一,先已得初靜慮乃至第四靜慮,彼即依此三摩地故,如實知苦,乃至知道。

                          午二、明解脫

彼即依此毘缽舍那,於見所斷諸煩惱中,心得解脫。

                      辰二、先觀後止心得解脫(分二)

                        巳一、徵

云何已習毘缽舍那,依奢摩他心得解脫?

                        巳二、釋(分二)

                          午一、明漸次

謂如有一,如實知苦,乃至知道,彼依如是增上慧故,發生靜慮。

                          午二、明解脫

即由如是奢摩他故,於修所斷諸煩惱中,心得解脫。

                    卯二、辨諸界(分二)

                      辰一、略標

如是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已,於諸界中而得解脫。

                      辰二、別釋(分三)

                        巳一、斷界

見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為斷界。

                        巳二、離欲界

修道所斷諸行斷故,名離欲界。

                        巳三、滅界

一切有執皆永滅故,名為滅界。

                  寅二、結

是名修果。

                丑四、於聖教中無有乖靜(分二)

                  寅一、標隨順

於聖教中無乖諍者,所謂大師及諸弟子,若義、若句、若文,於文、句、義,平等潤洽,互相隨順,非如異道,施設見解,種種非一,差別不同。

                  寅二、釋彼義(分二)

                    卯一、顯正

第一句者,所謂前句。

若以此句問於初一,即以此句而問第二。

                    卯二、簡非

設於初一,依蘊而問,復於第二,依餘問者,便不得名與第一句平等潤洽,互相隨順。

 

 

 


《非三摩呬多地》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卷13中

彌勒菩薩說,玄奘法師譯

林崇安編,【內觀教育版】2002

內觀教育基金會編

 

丙五、非三摩呬多地(分二)

 

丁一、結前生後

已說「三摩呬多地」。

云何「非三摩呬多地」?

丁二、標釋一切(分二)

  戊一、略標

當知此地相,略有十二種。

  戊二、列釋(分十二)

    己一、由自性不定

或有自性不定故,名非定地,謂五識身。

    己二、由闕輕安(分二)

      庚一、標

或有闕輕安故,名非定地。

      庚二、釋(分二)

        辛一、出體

謂欲界繫諸心心法。

        辛二、釋義

彼心心法雖復亦有心一境性,然無輕安含潤轉故,不名為定。

    己三、由不發趣

或有不發趣故,名非定地,謂受欲者,於諸欲中,深生染著,而常受用。

    己四、由極散亂

或有極散亂故,名非定地,謂初修定者,於妙五欲,心隨流散。

    己五、由太略聚

或有太略聚故,名非定地,謂初修定者,於內略心,惛睡所蔽。

    己六、由未證得

或有未證得故,名非定地,謂初修定者,雖無散亂及以略聚嬈惱其心,然猶未得諸作意故,諸心心法不名為定。

    己七、由未圓滿

或有未圓滿故,名非定地,謂雖得作意,然未證得加行究竟及彼果故,不名為定。

    己八、由雜染汙

或有雜染污故,名非定地,謂雖證得加行究竟果作意,然為種種愛味等惑,染污其心。

    己九、由不自在

或有不自在故,名非定地,謂雖已得加行究竟果作意,其心亦無煩惱染污,然於入、住、出諸定相中,未得自在,未隨所欲,硬澀艱難。

    己十、由不清淨

或有不清淨故,名非定地,謂雖自在隨其所欲無澀無難,然唯修得世間定故,未能永害煩惱、隨眠諸心心法,未名為定。

    己十一、由起定

或有起故,名非定地,謂所得定雖不退失,然出定故,不名為定。

    己十二、由退失

或有退故,名非定地,謂退失所得三摩地故,不名為定。

 

 

 

 

 

 

 

 

 

 

《有心無心二地》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卷13中

彌勒菩薩說,玄奘法師譯

林崇安編,【內觀教育版】2002

內觀教育基金會編

 

丙六、有心無心二地(分二)

 

丁一、結前生後

已說「非三摩呬多地」。

云何「有心地」?云何「無心地」?

丁二、標列隨釋(分二)

  戊一、標列

謂此二地,俱由五門,應知其相。

一、地施設建立門;

二、心亂不亂建立門;

三、生不生建立門;

四、分位建立門;

五、第一義建立門。

  戊二、隨釋(分五)

    己一、地施設建立(分二)

      庚一、有心地(分二)

        辛一、全分攝

地施設建立者,謂五識身相應地、意地、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

        辛二、一分攝

無尋無伺地中,除無想定,并無想生及滅盡定,所餘一向是有心地。

      庚二、無心地

若無想定、若無想生及滅盡定,是無心地。

    己二、心亂不亂建立(分二)

      庚一、釋名(分二)

        辛一、亂心

心亂不亂建立者,謂四顛倒顛倒其心,名為亂心。

        辛二、不亂心

若四顛倒不顛倒心,名不亂心。

      庚二、辨地(分二)

        辛一、無心地(分三)

          壬一、標義

此中,亂心亦名無心,性失壞故。

          壬二、引喻

如世間見心狂亂者,便言此人是無心人,由狂亂心失本性故。

          壬三、結成

於此門中,諸倒亂心,名無心地。

        辛二、有心地

若不亂心名有心地。

    己三、生不生建立(分二)

      庚一、釋生等(分二)

        辛一、標二種

生不生建立者,八因緣故,其心或生、或復不生。

        辛二、釋因緣(分二)

          壬一、不生

謂根破壞故,境不現前故,闕作意故,未得故,相違故,已斷故,已滅故,已生故,心不得生。

          壬二、生

由此相違,諸因緣故,心乃得生。

      庚二、辨地別(分二)

        辛一、有心地

此中,若具生因緣故,心便得生,名有心地。

        辛二、無心地

若遇不生心因緣故,心則不生,名無心地。

    己四、分位建立(分二)

      庚一、有心地

分位建立者,謂除六位,當知所餘,名有心地。

      庚二、無心地(分二)

        辛一、列位

何等為六?謂無心睡眠位、無心悶絕位、無想定位、無想生位、滅盡定位及無餘依涅槃界位。

        辛二、結名

如是六位,名無心地。

    己五、第一義建立(分三)

      庚一、標

第一義建立者,謂唯無餘依涅槃界中,是無心地。

      庚二、徵

何以故?

      庚三、釋(分二)

        辛一、顯正

於此界中,阿賴耶識亦永滅故。

        辛二、簡非

所餘諸位,轉識滅故,名無心地;

阿賴耶識未永滅盡,於第一義,非無心地。

 

※※※※※※※※※※※※※※※※※※※※※※※※※※※※※

 

 

 

 

 

 

 


《獨覺地》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卷34下

彌勒菩薩說,玄奘法師譯

林崇安編,【內觀教育版】2003

內觀教育基金會印

 

 

丙十一獨覺地(分二)

丁一結前生後

如是已說《聲聞地》。

云何《獨覺地》?

丁二標釋五相(分三)

  戊一標

當知此地有五種相:

  戊二列

一者、種姓。

二者、道。

三者、習。

四者、住。

五者、行。

  戊三釋(分五)

    己一種姓(分三)

庚一徵

云何獨覺種姓?

庚二標

謂由三相應正了知:

庚三釋(分三)

辛一薄塵種姓

一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塵種姓;由此因緣,於憒鬧處,心不愛樂,於寂靜處,深心愛樂。

辛二薄悲種姓

二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悲種姓;由是因緣,於說正法利有情事心不愛樂,於少思務,寂靜住中,深心愛樂。

辛三中根種姓

三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中根種姓,是慢行類;由是因緣,深心希願:無師無敵而證菩提。

己二道(分三)

庚一徵

云何獨覺道?

庚二標

謂由三相,應正了知。

庚三釋(分三)

辛一初獨覺道

謂有一類,安住獨覺種姓,經於百劫,值佛出世,親近承事,成熟相續,專心求證獨覺菩提,於蘊善巧、於處善巧、於界善巧、於緣起善巧、於處非處善巧、於諦善巧勤修學故,於當來世,速能證得獨覺菩提,如是名為初獨覺道。

辛二第二獨覺道

復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於先所未起順決擇分善根引發令起,謂煖、頂、忍,而無力能即於此生證法現觀,得沙門果。

復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於當來世,能證法現觀,得沙門果,是名第二獨覺道。

辛三第三獨覺道

復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證法現觀,得沙門果,而無力能於一切種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

復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依出世道,於當來世,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是名第三獨覺道。

己三習(分二)

庚一徵

云何獨覺習?

庚二釋(分二)

辛一明種類(分二)

壬一依初獨覺道

謂有一類,依初獨覺道,滿足百劫修集資糧,過百劫已,出無佛世,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法現觀,得獨覺菩提果,永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

壬二依次二獨覺道

復有一類,或依第二、或依第三獨覺道,由彼因緣,出無佛世,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或證法現觀乃至得阿羅漢果,或得沙門果,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證得最上阿羅漢果。

辛二辨異名

當知此中,由初習故成獨覺者,名麟角喻。

由第二、第三習故成獨勝者,名部行喻。

  己四住(分二)

庚一徵

云何獨覺住?

庚二釋(分二)

辛一麟角喻

謂初所習麟角喻獨覺,樂處孤林、樂獨居住,樂甚深勝解,樂觀察甚深緣起道理,樂安住最極空、無願、無相作意。

辛二部行喻

若第二、第三所習部行喻獨勝,不必一向樂處孤林、樂獨居住,亦樂部眾,共相雜住。所餘住相,如麟角喻。

  己五行(分二)

庚一徵

云何獨覺行?

庚二釋(分三)

辛一乞食無染

謂一切獨覺,隨依彼彼村邑聚落而住,善護其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隨入彼彼村邑聚落,或為乞食。

辛二以身濟度(分三)

壬一標

或濟度他下劣愚昧,以身濟度,不以語言。

壬二徵

何以故?

壬三釋

唯現身相,為彼說法,不發言故,示現種種神通境界,乃至為令心誹謗者,生歸向故。

辛三本趣寂

又彼一切,應知本來一向趣寂。

 

※※※※※※※※※※※※※※※※※※※※※※※※※※※※※

 

 


《有餘依地》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50

彌勒菩薩說,玄奘法師譯

林崇安編,【內觀教育版】2003

內觀教育基金會印

 

丙十三、有餘依地(分二)

丁一結前生後

如是已說《菩薩地》。

云何《有餘依地》?

丁二正辨地相(分三)

戊一標

當知此地有三種相。

戊二列

一者、地施設安立;

二者、寂靜施設安立;

三者、依施設安立。

戊三釋(分三)

己一地設施安立(分三)

庚一徵

云何地施設安立?

庚二釋

謂有餘依地,除五地一分,謂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除一地全,謂無餘依地,所餘諸地名有餘依地。

庚三結

是名地施設安立。

己二寂靜施設安立(分五)

庚一徵

云何寂靜施設安立?

庚二標

謂由四種寂靜,施設安立有餘依地。

庚三列

一、由苦寂靜故;

二、由煩惱寂靜故;

三、由不損惱有情寂靜故;

四、由捨寂靜故。

庚四釋(分四)

辛一苦寂靜

云何苦寂靜?

謂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所有當來後有眾苦皆悉永斷,已得遍知,如多羅樹,斷截根頂,不復現前,由得當來不生法故,是名苦寂靜。

辛二煩惱寂靜

云何煩惱寂靜?

謂阿羅漢苾芻,貪欲永斷、瞋恚永斷、愚癡永斷,一切煩惱皆悉永斷,由得畢竟不生法故,是名煩惱寂靜。

辛三不煩惱有情寂靜

云何不損惱有情寂靜?

謂阿羅漢苾芻,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皆悉永盡,不造諸惡,修習諸善,是名不損惱有情寂靜。

辛四捨寂靜(分四)

壬一徵

云何捨寂靜?

壬二標

謂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於六恒住,恒常無間多分安住。

壬三釋

謂眼見色已不喜不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

如是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嘗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不喜不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

壬四結

是名捨寂靜。

庚五結

即依如是四種寂靜,說有餘依地最極寂靜、最極清涼,是名寂靜施設安立。

己三依施設安立(分六)

庚一徵

云何依施設安立?

庚二標

謂有八種依。

庚三列

一、施設依;

二、攝受依;

三、住持依;

四、流轉依;

五、障礙依;

六、苦惱依;

七、適悅依;

八、後邊依。

庚四釋(分八)

辛一施設依(分二)

壬一徵

云何施設依?

壬二釋(分二)

癸一出依事

謂五取蘊。

癸二名施設(分二)

子一補特伽羅想

由依此故,施設我及有情、命者、生者、能養育者、補特伽羅、意生、儒童等,諸想、等想,假用言說。

子二言說句想

及依此故,施設如是名字、如是生類、如是種姓、如是飲食、如是領受苦樂、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量邊際等,諸想、等想,假用言說。

辛二攝受依(分二)

壬一徵

云何攝受依?

壬二釋(分二)

癸一出依事

謂七攝受事,即自己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僕、朋友、眷屬,七攝受事,如前「意地」已廣分別。

癸二明攝受

依此了知諸有情類有所攝受。

辛三任持依(分二)

壬一徵

云何住持依?

壬二釋(分二)

癸一出依事

謂四種食,即段食、觸食、意思食、識食。

癸二明任持

由依此故,已生有情住立支持,又能攝養諸求有者。

辛四流轉依(分二)

壬一徵

云何流轉依?

壬二釋(分二)

癸一出依事

謂四種識住及十二緣起,即色趣識住、受趣識住、想趣識住、行趣識住,及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生緣老死。

癸二明流轉

由依此故,諸有情類於五趣生死隨順流轉。

辛五障礙依(分二)

壬一徵

云何障礙依?

壬二釋(分二)

癸一出依事

謂諸天魔。

癸二明障礙

隨有彼彼修善法處,即往其前為作障礙。

辛六苦惱依(分二)

壬一徵

云何苦惱依?

壬二釋(分二)

癸一出依事

謂一切欲界,皆名苦惱依。

癸二明苦惱

由依此故,令諸有情領受憂苦。

辛七適悅依(分二)

壬一徵

云何適悅依?

壬二釋(分二)

癸一出依事

謂靜慮、等至樂,名適悅依。

癸二明適悅

由依此故,諸有情類若即於此現入彼定,若生於彼,長夜領受靜慮、等至,所有適悅。

辛八後邊依(分二)

壬一徵

云何後邊依?

壬二釋(分二)

癸一出依事

謂阿羅漢相續諸蘊。

癸二明後邊

由依此故,說諸阿羅漢任持最後身。

庚五料簡(分二)

辛一問

問: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住有餘依地,當言與幾種依,共相應耶?

辛二答

答:當言與一種依,一向相應,謂後邊依;

與六攝受事,不共相應;

與流轉依與障礙依,一向全不相應;

與所餘依,非相應非不相應。

庚六結

是名依施設安立。

 

※※※※※※※※※※※※※※※※※※※※※※※※※※※※※


 

《無餘依地》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卷50下

彌勒菩薩說,玄奘法師譯

林崇安編,【內觀教育版】2003

內觀教育基金會印

 

丙十四、無餘依地(分二)

丁一結前生後

如是已說《有餘依地》。    

云何《無餘依地》?

丁二正辨地相(分三)

戊一標

當知此地亦有三相。

戊二列

一者、地施設安立;

二者、寂滅施設安立;

三者、寂滅異門安立。

戊三釋(分三)

己一地施設安立(分二)

庚一徵

云何地施設安立?

庚二釋

謂先所除五地一分,當知即此「無餘依地」所攝,謂無心地、修所成地、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

己二寂滅施設安立(分五)

庚一徵

云何寂滅施設安立?

庚二標

謂由二種寂滅,施設安立如是無餘依地。

庚三列

一、由寂靜寂滅故;

二、由無損惱寂滅故。

庚四釋(分二)

辛一寂靜寂滅(分四)

壬一徵

云何寂靜寂滅?

壬二標

謂先於有餘依地,獲得觸證四種寂靜,今無餘依涅槃界中,亦有最勝四種寂靜。

壬三列

一、數教寂靜;

二、一切依寂靜;

三、依依苦寂靜;

四、依依苦生疑慮寂靜。

壬四證

如說:

由無下劣心,能忍受勤苦,彼所趣解脫,譬如燈盡滅。

辛二無損惱寂滅(分三)

壬一徵

云何無損惱寂滅?

壬二釋(分三)

癸一標義

謂與一切依不相應,違背一切煩惱諸苦流轉生起,轉依所顯真無漏界。

癸二教證(分二)

子一證離苦

如說苾芻永寂滅,名真安樂住。

子二證轉依

又如說言:

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亦有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若當無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我終不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

由實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無等生起,是故我說有生有起有作有為有等生起有永出離。

癸三顯意(分二)

子一標寂滅

世尊依此密意說言: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是謂寂滅。

子二釋經名(分四)

丑一甚深

由於此中,所具功德難了知故,名為甚深。

丑二廣大

極寬博故,名為廣大。

丑三無量

無窮盡故,名為無量。

丑四無數(分三)

寅一總標

數不能數,無二說故,名為無數。

寅二別釋

云何此中,數不能數?

謂有非有不可說故,即色離色不可說故,即受離受不可說故,即想離想不可說故,即行離行不可說故,即識離識不可說故。

寅三顯義

所以者何?

由此清淨真如所顯,一向無垢。

壬三結

是名無損惱寂滅。

庚五結

如是二種,總說為一寂滅施設安立。

己三寂滅翼門施設安立(分四)

庚一徵

云何寂滅異門施設安立?

庚二標

當知此中,寂滅異門有無量種。

庚三列(分二)

辛一別舉

謂名為常,亦名為恒,亦名久住,亦名無變,亦名有法,亦名舍宅,亦名洲渚,亦名救護,亦名歸依,亦名所趣,亦名安隱,亦名淡泊,亦名善事,亦名吉祥,亦名無轉,亦名無垢,亦名難見,亦名甘露,亦名無憂,亦名無沒,亦名無熾,亦名無熱,亦名無病,亦名無動,亦名涅槃,亦名永絕一切戲論。

辛二略攝

如是等類,應知說名寂滅異門。

庚四結

是名寂滅異門施設安立。

《本地分》竟。

 

※※※※※※※※※※※※※※※※※※※※※※※※※※※※※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資料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三摩呬多等地並科判》

/玄奘法師譯;韓清淨科判;林崇安編輯

--[桃園縣]中壢市:內觀教育基金會,民92

面:29x21公分--(佛法系列:C3)

ISBN:957-28672-5-3(平裝)

1.論藏

222.1                         92006029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三摩呬多等地並科判》

 


編輯:林崇安教授

出版:[桃園縣]中壢市內觀教育基金會

助印郵撥:19155446財團法人內觀教育基金會

通訊:320中壢郵政9–110信箱。或:

桃園縣大溪鎮頭寮福安里十鄰12之3(大溪內觀教育禪林)

電話:(03)388-2428; 0918-717-928

傳真:(03)425–8073

網址:http://www.insights.org.tw

版次:【內觀教育版】2003

出版日期:2003年(民92年)4月

 

page 7 of 7 prev :: next
Index :: Print ::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