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Forum Index


Board index » All Posts (Nancy)




Re: 阿赖耶识
#1


可以參考印順導師給繼程法師的回信:

月稱《入中論》中,論破瑜伽唯識,有不許阿賴耶等八義。然龍樹時代,阿賴耶唯識說尚未興起,當然無阿賴耶唯識之義,此八義中,依龍樹義,在六識現起時,同時有「現在意」,即在六識以外,同時有細意識(阿賴耶等由此而來),即近人所言「下意識」、「潛意識」。蓋六識為了別境界,而意則能「執持根身」,不離於身。月稱《入中論》繼承「有部之無間滅意」,不許有細心。然依中國所傳(大智度論)龍樹論意,應有執持根身,能生六識之「現在意」,與阿賴耶相近,但不許說阿賴耶識而現起一切也。此外,可依月稱《入中論》意。

Posted on: 2009/8/4 13:36
Top


【轉載】動中禪心得分享(摘要)
#2


1.個人簡介:岩松,男,已過不惑之年,在(大陸)某大學供職。

2.因緣

2000年秋天母親生病住院,醫生很長時間沒有作出診斷,那段時間心理壓力一直很大,以至於後來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工作和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曾經幾度動過自殺的念頭,中醫、西醫、氣功、針灸以及各種心理療法等都嘗試過了,無濟於事。兩年多過去了,病情沒有半點的好轉,反而越來越厲害,於是在20035月份,我就嘗試宗教中的方法來解決我的心理問題。當時從一個心理治療網站上得知來自佛法中“覺知”是解決心理問題的鑰匙後,就在一次刷碗的過程中,去覺知手腕的動作,不一會兒,就感到六根脫落,自己好像從身體中跳了出來,觀察自己刷碗的動作,當時就有一種解脫的感覺。通過這次經歷,我對佛法的覺知可以解決我的心理問題有了一點信心。

過了不久,一個偶然的機會,聽一個網友介紹說,正念動中禪治療心理疾病效果不錯,並且也屬於內觀的一種,於是就從網上找到那15個手部動作的圖片,開始自己練習。至此與正念動中禪結下了不解之緣。

3.入門

當時由於嚴重的心理疾病,每天心裏非常的煩躁,雜念紛飛,睡眠品質也非常的差,一點也坐不下來,每天象生活在地獄中一般,可以說練習動中禪的基礎非常的差。最初練習時,打坐時,就會出現煩躁、手腕酸痛,流眼淚,昏沉、無聊等障礙,這樣一般每次打坐也只能練習15分鐘左右,由於已經沒有任何的出路了,就是這短短的15分鐘也是硬著頭皮勉強堅持下來。打坐累了以後就去附近的公園經行大約1個小時,經行時,也是妄念紛飛,注意力很難回到下肢上來。經行回到家後繼續打坐,坐不住了就休息一會兒,然後再繼續打坐直到中午。這樣一上午能斷斷續續的練習不到3個小時。下午也是如此。每天的早上和晚上在單位花園裏各經行一個小時。這樣每天下來大約能練習56個小時。在這練習期間,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和疑問,由於當時沒有老師也不認識其他的同修,沒有任何辦法只能這些問題擱置起來,繼續用功練習。

這樣大約練習了兩個月的時間,感到自己心理問題逐漸有所好轉,就對這個方法產生了信心。那年的暑假一開始,家裏只剩下了我自己一個人,我把吃的東西準備好,就在家打禪七。期間堅持不看電視,不看報紙,除了吃飯睡覺和必要的休息外,就是練習,每天練習的時間能達到十多個小時。禪七的頭幾天也是咬著牙關硬挺過來的,到了第四天早上,原來的心理症狀突然浮現,當時很是感到恐慌,也就停止了練習。到了晚上,症狀就逐漸消失了。之後的幾天裏,繼續練習,沒有出現其他的問題。通過這次禪七,原有抑鬱、煩躁等各種症狀都消失了,心理問題完全解決了,生活品質有了極大的改善,對於今後的工作和生活有了很大的信心。 

      我在練習動中禪之前,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可以說是一張白紙。是心理疾病叫我與動中禪結緣。此時,我練習動中禪的目的還只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

4.上路

      2003暑假過後,我感到心理問題已經徹底解決了,已經恢復的和正常人沒有任何區別了。一般早上經行一個小時,上午先打坐練習手部動作一個小時,然後去我家附近的一個公園經行一個小時,回到家後再練習一個小時,下午一般也是如此安排。晚上一般經行一個小時。由於大學老師不坐班,並且講課的時間也不是很多,一般每週只有4-6個小時左右講課時間,因此除了工作以外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練習動中禪。這樣下來每天練習的時間大都在平均6個小時以上。

為了不影響修行,從那時起,儘量不參加一些不必要的應酬和社交活動,晚上看電視的時間也逐漸越來越少。除了做好本職工作和安排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外,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練習動中禪上。很多時候即使外面下著小雨或者小雪也沒有中斷過經行。在練習動中禪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我發現修行已經成了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在練習動中禪最初的三年裏,由於沒有老師指導,也沒有同修,只有一本臺灣法友給我郵寄來的一本自覺手冊,幾乎完全靠自己摸索著練習。隨著不斷的練習,對自己每次打坐的時間逐步加長,從開始打坐一次只能坐十幾分鐘,逐漸加長到半個小時,45分鐘,一個小時,一個半小時等,最長的一次能連續打坐到3個半小時。由於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幾乎每次打坐和經行都要嚴格按照預定的時間完成,本著一個信念,即使再痛苦,甚至坐死在床上(一般我是坐在床上練習手部動作)也不能起來。

第一年暑假期間,我一個人在家用功練習,有一天上午,在從公園經行回來的路上,突然感到自己的雙腿沒有了,走路像踩在棉花上,而後覺得自己像是漂浮在半空中一般,由於自己從沒有經歷過這種情況,感到不知所措,(那時我還看到過自覺手冊)隨後就終止了練習,不長時間後就恢復到原來的狀況。下午繼續練習,晚上從花園經行回來的路上,突然感到頭上像是有個蓋子被揭去,身心感到輕鬆很多,隨後心裏出現了狂喜,一種從來沒有過的喜悅,當時的感覺是,一種極大的喜悅從心裏湧了出來,全身的每一個細胞都充滿了法喜,由於沒有老師指導,也沒有同修,我就停止了練習,晚上幾乎一夜沒有睡著。在隨後的幾天裏,法喜逐漸退去,我感到很是失望,因為那時我抓住法喜不放。當時我以為法喜是最好的東西,為了再次得到法喜,我又繼續練習,練習了幾天後,法喜再次充滿全身,然後法喜再次退去。如此反復幾次後,輕安代替了法喜。輕安出現時,感到整個身體的重量輕了許多,走起路來,感到非常的輕盈,心情也變得比較平靜了。此時我知道了,還有比法喜更好的東西。為了保住輕安,我每天不斷的練習。那時沒有接觸到佛法,幾乎不看佛法方面的書籍,沒有同修,也無法和別人交流心得體會,只知道不斷的去練習。再後來,輕安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心情格外的平靜。(每個人在修行過程中出現的現象是不同的,不要執著這些。)

2005年春天,也就是大約練習了動中禪兩年後的一天上午,我走在路上,覺知腿的移動,突然在心裏發現了一個東西,一種用語言無法表達的東西,當時的情景就好像在烏雲密佈的天空,突然裂開一條縫隙,看到了太陽一般。後來我知道那一刻是我修行路上的一個轉捩點。

5.前行

      隨後的一段時間裏,我看了幾本佛教大師寫的書籍,我知道在那一刻,我已經真正明白了什麼是無我,從此對佛陀講的真理也不再有任何的懷疑了。以前練習動中禪只是出於好奇,從那一天起,對佛法和動中禪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並升起了一個不可動搖的信心,那就是動中禪可以讓我們滅盡所有的煩惱。有了這樣的認識以後,就更加用功練習了。

在隨後的練習過程中,我體悟到了隆波田禪師所說的,痛苦與煩惱的產生源自於無法看清念頭。念頭本身並不是苦。當念頭來時,我們無法同時知道、看到和瞭解它,因而陷入其中,貪、瞋、癡隨之而來,並令人感到痛苦。

2007年冬天的一個晚上,我在校園裏經行,突然體悟到所有的念頭都不是我的,在那一瞬間,我感到身上像卸下了一個大包袱,輕鬆了許多。大約在一個月前,也是在路上經行,突然領悟到,自己本來就是圓滿的和具足的,原來的那些追求成就的想法是錯誤,在從此以後的練習中,便不再去為了達到某種目標而去練習了。

6.身體反應

在練習動中禪的過程中,身體會出現一些反應。有一年暑假在家自己閉門禪七,練習到第三天的時候,突然出現了胃部不適,嘔吐了一整夜,在隨後的3天裏,除了喝點湯食外,幾乎沒有吃什麼東西。我知道這是胃部在做調整。我在很小的時候得過氣管炎,留下了後遺症,長大以後,呼吸一直不夠順暢,有一次在練習過程中,突然胸部出現劇烈的疼痛,疼痛持續了大約一天的時間,隨後就感到呼吸順暢了,我自己很清楚的知道氣管炎的後遺症好了。

當然身體有病時還是要看醫生的,練習動中禪對身體的調整和幫助只是修行的副產品。動中禪是一種“心”藥,是用來治療“心”病的。2008-3-11


Posted on: 2009/7/28 9:21
Top


Re: 七佛通戒偈與內觀
#3


Eric網友,《瑜伽師地論》說:「彼由三相,奉行眾善:謂善住尸羅,守別解脫清淨律儀,乃至受學所有學處;依增上戒學發增上心學;依增上心學發增上慧學,彼由此故,於所知境如實知見。」

能否將這兒的意義用白話解說一下?

也許這樣才能釐清「包不包括:捨己救人;人饑己饑,人溺己溺。」

Posted on: 2009/4/21 22:42
Top


Re: 七佛通戒偈與內觀
#4


Eric網友,謝謝您的回答。
「具足諸善法」,這句話當然沒有人會反對的,但是「復由三相,調伏自心:謂如實知故能起厭患;由厭患故能得離染;由離染故能得解脫」您的解釋,還是不夠白話。請再說明白些。
「有色無見無對,是調伏自心」這實在不懂。

Posted on: 2009/4/15 21:28
Top


Re: 七佛通戒偈與內觀
#5


Eric網友,這段「自調伏其心」的解釋,為何是什麼也沒說,更別說如何做?

「如是具足諸善法已,復由三相,調伏自心:謂如實知故能起厭患;由厭患故能得離染;由離染故能得解脫。」

能否幫忙將這段用白話先解說一下?謝謝。


Posted on: 2009/4/14 8:23
Top



Top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