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Browsing this Thread:   1 Anonymous Users






正見非見
#1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A.正見非見,
“正見”是內觀( Vipassana); 不是一個見解, 想法, 也不是邪見之反方.

B. 正見(八正道之首) 意義分析:
1.邏輯正確, 判斷正確.
2.認知正確, 非邪見
3.信佛陀, 守戒律

4.遠離思維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chbj/11/chbj1103.htm
正法與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

何等為修八聖道?是比丘修正見,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是名修八聖道。

5.覺察,
八正道就是生活在覺察中的道路,而用心專注就是它的基石。修習念念專注會使我們培養出定力來, 有了定力, 我們才可以達至了悟。

一行禪師說佛陀故事 I, page183, 一行禪師 著, 何蕙儀 譯, 法鼓文化 出版. 2005年.

6.智慧, 修慧
美佛慧訊, 第八十期 http://www.baus.org/baus/newsletter/2002/nl80_italy_retreat.html

7. Vipassana是正見的行法.
原始佛教基要概念彙編
http://fjland.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335
“內觀”:巴厘語發音是“VIPASSANA”,梵語發音是“VIPASYANA”。
中國古譯即“觀”,或音譯為“毗婆舍那”。
內觀解釋為:客觀觀察。在“VIPASSANA”一詞中,“PASSANA”是看,觀察的,視力的意思,詞前加“VI”就說是非凡的,如其實際客觀的。它是八正道之正見的實踐。
“內觀”就是體證涅磐的真正道路,這一方法又可稱為“解脫愚昧無知的障礙”(SATO PARIBBAJE),達到的目標是得到摧毀“我見”(SAKKAYA--DITTHI)等的如實智慧(PANNA)。

8.1. (觀)三昧, Vipassana
《阿含聖典的解脫心法》 --第八章四念住-劍在人在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vimutticitta/chap08.htm

八正道的第一個內容就是無時不見苦,無時不見無常,無時不見無我,這就是正見。但是正見起初感覺是較粗的,到四念住的功夫就綿綿密密,會密得每一個念頭都看到,不是「量其約」,不是大約的,是每一個念頭都看到無常、苦、無我,同時也看到涅槃寂靜,一個剎那,一個剎那都是那個東西,以時間觀念來說他變成一秒一秒的接續都沒有停,都在某種程度的三摩地。所以這「念」叫做一種觀三昧,也是我們常說的毗婆舍那﹙vipassana﹚觀三昧。

C. “正見”是指Vipassana.
這是我對比奧修文章的講法,所做的推論和体驗.
請大家幫我找, 正見是Vipassana,的經典支持.
或是正見的其它看法.


附錄 **************************************************

(1)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版http://www.sinica.edu.tw/~tdbproj/dict/index.html
1-1, 正見: 佛教修行方法八正道的第一支。指對四聖諦正確的理解。雜阿含經˙卷二十八:「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1-2, 見: 名辭, 看法、見解。

(2) 佛光大辭典線上簡易查詢 http://sql.fgs.org.tw/webfbd/
梵語 samyag-di,巴利語 samm-dihi。如實了知世間與出世間之因果,審慮諸法性相等之有漏、無漏慧,稱為正見。係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為「邪見」之對稱。即遠離或有或無之邪見,而採取持平正中之見解,如遠離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不正見」之見解皆屬正見。故廣泛言之,凡為佛教所認可之道理,皆屬正見。據大毘婆沙論卷九十七載,正見可分為二類,即:(一)有漏正見,又作世俗正見。即與意識相應之有漏善慧,係有漏有取者,故轉向善趣,招未來可喜所欲之果。(二)無漏正見,又作出世間正見。即盡無生智所不攝之意識相應善慧,如八種無漏忍、有學八智、無學正見等。〔雜阿含經卷二十八、順正理論卷六、大智度論卷二十二、俱舍論卷二、成實論卷十六見智品、大乘義章卷八本〕 p1988

(3) 佛說八正道經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02/0112_001.htm
一者諦見。諦見為何等。
信布施信禮信祠信善惡行自然福信父母信天下道人信求道信諦行信諦受。
今世後世自黠得證自成。便相告說是為諦見。

(4) 摘自一行禪師《佛之心法》
http://www.ffjj.org/bbs/dispbbs.asp?b ... D=37&ID=4616&star=3&page=

(5)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
『雜阿含經論會編(下)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8/yinshun38-31.html
一五(33); 一三三二0( 九七九)

(6)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六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12/0375_036.htm
(7) 十善業道是菩薩戒的共軌論
中華佛學學報第八期 1995.07 出版 (pp.17-40)
釋聖嚴, 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BJ001/08_02.htm
(8)「八正道」重要文獻書目
http://www.gaya.org.tw/zizhulin/library/html/reader_03_ch3.htm

Posted on: 2007/4/23 11:06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15日 08:33:32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正見非見
#2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八正道之「正見」,「見」是「見法」,不是「見解」之理解。

1. 佛 光 大 辭 典 (第 三 版) 線 上 名 相 簡 易 查 詢
http://www.hsilai.org/etext/search-1.htm
1.1 正見, 
梵語 samyag-drsti,巴利語 sammā-ditthi。如實了知世間與出世間之因果,審慮諸法性相等之有漏、無漏慧,稱為正見。係八正道之一,十善之一。為「邪見」之對稱。
1.2 正思惟,
 梵語 samyak-sajkalpa,巴利語 sammā-savkappa。又作正思惟道支、正志。八正道之一。即思考真實之道理,亦即遠離貪欲、瞋恚、害念等邪思惟,而對無貪、無瞋、不害等生起思惟。
1.3八正道,
:(一)正見,又作諦見。即見苦是苦,集是集,滅是滅,道是道,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有真人往至善處,去善向善,於此世彼世自覺自證成就。(二)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別、正覺或諦念。即謂無欲覺、恚覺及害覺。
*** 若如上文解釋,我無法理解「正見」與「正思惟」之不同。

2. 正見是指觀身體
2.1 『(18)佛告比丘:「我說斯譬,今當說義:所謂城者,以譬人身麤色,如《篋毒蛇譬經》說。善治城壁者,謂之正見。』《雜阿含經》
參考: 《緊獸樹》
本站,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s.html
(雜阿含經,印三九三; 光二六九; 大一一七五; S245)

2.2 “正見”是內觀( Vipassana);
參考: (前一篇,樓上)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 ... .php?topic_id=128&forum=2
2.3 小結
八正道之「正見」,是指「觀身體」,特別是指「觀呼吸」。
以「觀身體」為基礎,才能夠理解「正思惟」,及其餘的八正道內容。

3. 見,是「見法」
3.1 見,如何見?為何見?
『白佛言:世尊!我獨靜思惟,比丘云何知、云何見,得見清淨?』《緊獸樹》

3.2 見的現代描述
這一段文章, 完整且簡潔的描述內觀(Vipassana)修法.
摘錄自本站: 泰國禪修老師參訪記(1)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 ... ticles/article.php?id=165

安嘉利老師非常強調一開始就要技巧正確,認為如果這技巧沒有拿捏得正確,反而會偏離了隆波田的教導。她在《WFB評論》有二篇重要的文章,一是〈逆念頭之流而上〉,一是〈何處是涅槃?〉,另外一篇是翻譯隆波田的教導:〈寂止和內觀〉。在〈逆念頭之流而上〉中,安嘉利老師說:
(a)請瞭解:覺性意指「覺得或知道」,不要多過這個,不要增加其他。你不要覺察到「你正在走、在入息、在出息」。這是錯誤的練習。只要覺知它。這就夠了。這是一切。覺知身和心的動。當念頭生起,知道它;當身體移動,覺知它。
(b)請瞭解:當任何東西生起,覺知它,知道它。讓它通過。你不用知道「它是貪心或是生氣」。這是不需要的。你只需覺知它,並讓它走。例如,當風吹過,就覺知這感覺。你不用知道它的名字。知道「它是風」是過多的了。只要覺知「從沒有風(到有風)的改變」。這就夠了。你不用給名字,否則你將混淆。

3.3 見法的理論依據與修行次第
參考:本站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 ... ticles/article.php?id=175

《雜阿含306經》此經先說明見法理論根據及見法逐漸深入的修行次第。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有二法,何等為二?眼、色為二,如是廣說,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緣,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眼、色,此等法名為人。』
『緣意、法,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此四無色陰,四大士夫所依,此等法名為人。如上廣說,乃至滅盡、涅槃。』《雜阿含306經》

*** 本經是以「緣」來理解,整個細緻的修行次第,好像自動在剝洋蔥一樣,層層深入。而自己要做的只是有覺知的「觀」、「感覺」。

3.3 見法 ---- 觀的方法
『若有於此諸法,心隨入住,解脫不退轉 ---- 於彼所起,繫著,無有我。比丘!如是知、如是見,則為見法。』《雜阿含經》(印四○八, 光二八四, 大三○六)
例如: 觀呼吸
『若有於此諸[觀呼吸]法,心隨[呼吸]入住,解脫不退轉 ---- 於彼[呼吸]所起,繫著,(無有我)。比丘!如是知、如是見,則為見法。』
A. 住:繫著,念著。
B. 於彼所起:
是指要放輕鬆,保持覺知,有別於入空定。
所以選擇呼吸為練習的標的物,因呼吸不是固定的目標,是會動的,是有生命的,是要我們用柔軟的心、覺知來修行。
以行法來講,這是唯一的方法,如安嘉利老師所說:「一開始就要技巧正確」、「只要覺知它。這就夠了。這是一切。」,其餘的只是修行境界的不同而已。
C. 無有我:
心隨入住,修行一開始是以「我的心」隨入住,當專心一致時,會有一個跳躍,會以「覺知的心」取代「我的心」,這種沒有「我」的境界,稱為「無有我」----這個境界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好像騎腳踏車,當抓到要領時,會了就會了一樣。

4. 結論:
八正道之「正見」是:正確的見法 ---- 正確的觀身體方法;而非只是正確的見解而已。
例如,觀呼吸(Vipassana)。

Posted on: 2009/3/28 22:53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正見非見
#3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正見和邪見的差別要依據佛經:

【第一】正見和邪見的生起,經文:

雜阿含經(大七七六內五五六)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善法令退,如說不正思惟者。
(2b)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生正見令不生,已生正見令退;如是未生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3a)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廣,如說正思惟者。
(3b)諸比丘!正思惟者,未生正見令生,已生正見重生令增廣;如是未生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0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可知「正見」要配合正思惟(如理作意)才能生起。

【第二】正見非邪見,經文:

雜阿含經(大七八四;內五七六)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邪、有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03)何等為邪?謂邪見乃至邪定。
(04)何等為正?謂正見乃至正定。
(05)何等為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06)何等為正志?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
(07)何等為正語?謂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何等為正業?謂離殺、盜、淫。
(08)何等為正命?謂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
(09)何等為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
(10)何等為正念?謂念、隨順念,不忘、不虛。
(11)何等為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
(1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三】什麼是正見,經文:

雜阿含經(大一八八;內一一一)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正觀故生厭,生厭故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我說心正解脫。
(2b)如是耳、鼻、舌、身、意,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比丘!我說心正解脫。
(03)心正解脫者,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0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5)如無常,如是苦、空、非我,亦如是說。

※可知要觀眼、耳、鼻、舌、身、意的「無常、苦、空、非我」是「正見」。

Posted on: 2009/4/13 21:40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正見非見
#4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可知要觀眼、耳、鼻、舌、身、意的「無常、苦、空、非我」是「正見」。

***
請問「觀意空」何解?

Posted on: 2009/4/14 11:51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正見非見
#5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意空和眼空、耳空、鼻空、舌空的解說相同。
理解了眼空就可以理解意空。
Eric,請先說明:眼空和眼非我,有何不同的意義?

Posted on: 2009/4/16 15:52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正見非見
#6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眼空:找不到一個確切真實範圍的眼, 故眼空。
眼非我:眼當然不是我,因為瞎子也有我。

請問這樣回答,算「正見」嗎?

若回答的不圓滿,可以幫我修正一下嗎?
換您回答一下:
何謂觀眼空?
何謂觀意空?

Posted on: 2009/4/16 18:35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正見非見
#7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 可知要觀眼、耳、鼻、舌、身、意的「無常、苦、空、非我」是「正見」。

***
我的理解:
1. 觀意的空 ==>部y觀「意的空」』不妥。
2. 若已知意空,那又何必觀呢?
3, 若「意的空」是一個假設,則「觀意空」,是經由「觀意」而證得「意空」。
4. 『觀意的空是正見』和『意的空是正見』
我認為『意的空是正見』是正確的,所以『觀意的空是正見』應理解為『經由「觀意」而證得「意空」』。
5. 「意的空」不可能是觀的標的物,若是這樣,就要先證得「意是空」,再觀「意的空」,不是嗎?
6.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正觀故生厭,生厭故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我說心正解脫。
說u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我理解為:
當正觀察眼(眼是)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

7. 結論:
觀意的空:經由(內)觀,而證得「意的空」。
8. 我的理解程序是:
何謂”觀”?
何謂”意”?
何謂”空”?
何謂”觀意”?
何謂”觀意空”?

Posted on: 2009/4/19 0:17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正見非見
#8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1】觀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的「無常、苦、空、非我」,相同於觀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無常、苦、空、非我」。

經文(大一,內一,光一)
(0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南傳經文是正見);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2b)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03)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04)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05)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當知:
諸行=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
色=眼、耳、鼻、舌、身
受、想、行、識=意

色的空=眼、耳、鼻、舌、身的空
色的非我=眼、耳、鼻、舌、身的非我

受、想、行、識的空=意的空
受、想、行、識的非我=意的非我

【3】可知所觀照的對象是眾生的身和心,要觀照出這些對象是無常、苦、空、非我,這樣才是正見。

Posted on: 2009/4/20 22:30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正見非見
#9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1. 『(2a)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南傳經文是正見);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
請問:觀色無常, 實務上如何做(修行),是否可以說明一下步驟?

2. 『【3】可知所觀照的對象是眾生的身和心,要觀照出這些對象是無常、苦、空、非我,這樣才是正見。』

請問:觀照的對象是眾生的身和心,實務上如何做(修行),是否可以說明一下步驟?

Posted on: 2009/4/21 14:31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正見非見
#10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觀照眾生的身和心,要一步步去實踐。
重要的禪修法門,實務上如何做,各有其具體的步驟,例如: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s.html 中的:
H6觀呼吸與觀四界

請詳細閱讀第一頁到第四一頁。

Posted on: 2009/4/21 22:34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正見非見
#11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Ninol德友:

1. 觀色無常,我想您也同意,觀是指「內觀」(Vipassana)之意。
2. 我的結論是:
八正道之正見,是指內觀,由其是指觀身体階段的內觀。
(如2樓之論述)
而不僅是「色無常」之見解而已。

Posted on: 2009/4/21 23:07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正見非見
#12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四念住的觀是指內觀、外觀、內外觀。

這個色在經典中是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舉凡放眼所見的物質皆是色蘊,例如:房子、車子、電腦、手機、男人的身體、女人的身體...等等。佛教導說這些色蘊是無常之物,會帶來苦惱,會變異消散,所以不可執著為我或我的。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觀照這些無常之物,漸漸的,就會開始脫離那些執著,例如:以前喜愛的白色杯子(色蘊),也許別人稍動一下就生氣(苦惱),在之後可能不小心摔破(變異消散),則悲傷難過(苦惱)。當我們不斷依佛陀的教導念住觀照,最後白色杯子,在我們心裡就只剩下白色杯子而已,我<-->白色杯子之間的牽連從中斷掉了,這種情況就是心解脫,因此我們從一樣物品開始修練心解脫,然後增加成兩樣物品,然後再增加...,依各人或多或不同數量的執著,從色切斷執著,再增加受想行識,不斷去除各式各樣的執著,這樣的修行稱為無量心解脫的修行,也稱為放下的修行。

Posted on: 2009/4/23 2:53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正見非見
#13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四念住的觀是指內觀、外觀、內外觀。

這個色在經典中是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舉凡放眼所見的物質皆是色蘊,』


***
正見,注重”觀法”,觀的方法,觀的步驟,當然也可提及觀的境界。
比較少邏輯,推理,或想像。

Posted on: 2009/4/23 10:57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You can view topic.
You cannot start a new topic.
You cannot reply to posts.
You cannot edit your posts.
You cannot delete your posts.
You cannot add new polls.
You cannot vote in polls.
You cannot attach files to posts.
You cannot post without approval.
You cannot use topic type.
You cannot use HTML syntax.
You cannot use signature.
You cannot create pdf.
You cannot get print page.

[Advanced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