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Browsing this Thread:   1 Anonymous Users






無常
#1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讀《阿含與止觀:羅睺羅的求法》後, 對無常之理解

1.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國語辭典:

無常

◎時常變動。如:「喜怒無常」、「晴雨無常」。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但自古以來,治亂無常。」西遊記˙第十回:「想那夢中之龍,香鶊啼哀告求生,豈知無常,難免此患。」

◎俗以為死的代稱。明˙無名氏˙鬧銅臺˙第二折:「若是太保不肯,我就在此尋個無常也。」

◎佛教用語。指剎那生起,生已即滅,生生滅滅轉變不已。大智度論˙卷三:「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有智者不應著我,我所。」

◎能勾人魂魄,使人死亡的鬼差。喻世明言˙卷三十一˙鬧陰司司馬貌斷獄:「閻君得旨,便差無常小鬼,將重湘勾到地府。」



2. http://sql.fgs.org.tw/webfbd/text.asp?Term=無常
無常, 佛光大辭典

 梵語 anitya,或 anityat,巴利語 anicca。音譯阿~怛也。為「常住」之對稱。即謂一切有為法生滅遷流而不常住。一切有為法皆由因緣而生,依生、住、異、滅四相,於剎那間生滅,而為本無今有、今有後無,故總稱無常。據大智度論卷四十三舉出二種無常,即:(一)念念無常,指一切有為法之剎那生滅。(二)相續無常,指相續之法壞滅,如人壽命盡時則死滅。另據辯中邊論卷中所舉,就遍、依、圓三性而有無性無常、生滅無常、垢淨無常之別。即:(一)遍計所執性,其體全無,稱無性無常、無物無常。(二)依他起性,依他緣生之諸法有生滅起盡,稱生滅無常、起盡無常。(三)圓成實性,其位乃由垢轉變成淨,故稱垢盡無常、有垢無垢無常。上述之說,不僅以緣生有為之諸法為無常,且認為圓成實性之法亦含有轉變無常之義。又據顯揚聖教論卷十四成無常品,舉出無性無常、失壞無常、轉異無常、別離無常、得無常、當有無常等六種;另舉出剎那門、相續門、病門、老門、死門、心門、器門、受用門等八種無常。又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六則明示十二種無常之相,即:非有相、壞滅相、變異相、別離相、現前相、法爾相、剎那相、相續相、病等相、種種心行轉相、資產興衰相、器世成壞相。另入楞伽經卷七無常品中載有外道之八種無常。 此外,觀世相之無常,稱無常觀、非常觀;說明無常旨趣之偈頌,稱無常偈;安置病僧之堂院,稱無常院、無常堂、延壽堂。〔雜阿含經卷一、卷十、卷四十七、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十四、法句經卷上、維摩經卷上、大智度論卷十九、卷二十三、瑜伽師地論卷十八、成唯識論卷八〕(參閱「常無常」4530) p5109

3. http://www.oba.org.tw/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t=947
雜阿含200經, (台灣原始佛教協會)

爾時、羅睺羅於異時,為人廣說尼陀那法已,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爾時,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廣說乃至告羅睺羅言:「汝當於上所說諸法,獨於一靜處,專精思惟,觀察其義」。爾時、羅睺羅受佛教敕,如上所聞法、所說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作是念:此諸法,一切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

  爾時、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於如上所聞法、所說法,獨一靜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知此諸法,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羅睺羅言:「羅睺羅!一切無常。何等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如上無常廣說」。爾時、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退。

4. http://tw.myblog.yahoo.com/wego-argo/ ... mid=174&prev=175&next=173
南傳佛教的介紹 ---- 鄭振煌 主講

引文: 『觀,指的是「毗婆舍那觀禪(Vipassana)」,又稱內觀智慧禪,或稱四念處,它是有止有觀、止觀平衡的。』

《雜阿含200經》中之”念”, 是內觀(Vipassana)的意思.

5.
A. 由《雜阿含200經》得知”一切無常” 是指 ”作是念:此諸法,一切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

B. 羅睺羅尊者己經觀查到諸法的源頭, 一般的解釋是這個源頭是”無常”的。

C. 由『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得知
『一切無常” 是指 ”作是念:此諸法,一切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是Vipassana的極限.
所以”無常”也是指Vipassana是錯誤的(在這個階段). 成阿羅漢是要超越Vipassana的.

6.
A. 一般人是以意識在生活, 然而意識是斷斷續續的.

B. Vipassana是告訴我們, 除了意識之外, 還有個覺知存在.
例如: 四念處:
我知道, 我在走路。
我知道, 我在思考數學問題。

C. 若把Vipassana做到純熟, 精細.則整天Vipassana都存在.
要成阿羅漢, 就要把這個”常”超越。
這就是無常,
在這裏不是說: 世事無常的”無常”。

7. 無常是指修法, 不是想法。無常是對Vipassana的超越。(當然前題是要做到Vipassana和生活已經融合在一起了)。

Posted on: 2008/9/24 23:34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無常
#2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參照:

Eric 寫道:
讀《阿含與止觀:羅睺羅的求法》後, 對無常之理解

.....
.....

7. 無常是指修法, 不是想法。無常是對Vipassana的超越。(當然前題是要做到Vipassana和生活已經融合在一起了)。



針對第7點發表個人所知道的見解:

無常是一種現象,不是一種修法。無常想才是修法。

雜阿含經(二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譬如田夫。於夏末秋初深耕其地。發荄斷草。如是。比丘。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雜阿含經(七四七)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修無常想。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云何比丘修無常想。多修習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心口與無常想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得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Posted on: 2008/9/26 7:19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無常
#3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1. yc的說法更精確。

2. http://www.wisdomvoice.org/agama/book/as/as098.htm
《阿含經故事選》098.闡陀的證入
A. 《中阿含第五七即為比丘說經》說:「若比丘得無常想,必得無我想;若比丘得無我想,便於現法斷一切我慢,得息滅、盡、無為、涅盤。」《增支部第九集第一、二經》說:「若得無常想,則安立無我想;若得無我想,則斷我慢,於現法得涅盤。」

B. 二、「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這就是三法印的實質內容。不過,在《阿含經》中還沒有出現「三法印」的名稱,這個名稱的出現,要遲一些,到部派時代的論典中才有。
  三、從觀無常,契入解脫關鍵的無我,最後,連最細微的我──我慢都斷除了,就證入涅槃,這是《阿含經》中常看得到的教說,如:《雜阿含第二七○經》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中阿含第五七即為比丘說經》說:「若比丘得無常想,必得無我想;若比丘得無我想,便於現法斷一切我慢,得息滅、盡、無為、涅槃。」《增支部第九集第一、二經》說:「若得無常想,則安立無我想;若得無我想,則斷我慢,於現法得涅槃。」鹿野苑的長老們,都以此來教導闡陀長老,應當是當時佛弟子主流的修學方法。

3. http://www.wisdomvoice.org/agama/book/as/as021.htm
《阿含經故事選》021.彌醯的獨修挫折

故事末後「修無常斷我慢」那段,《雜阿含第二七○經》作:「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增支部第九集第一經》作:「若得無常想,則安立無我想;若得無我想,則斷我慢,於現法得涅槃。」可以比對來讀。這是南、北傳《阿含》聖典共傳的精義,可見從「無常想→無我想→離我慢→得涅槃」,是當時修學次第的普遍觀點。可以說,當時修學的主流下手處,是觀無常。

4. 三法印
http://sql.fgs.org.tw/webfbd/text.asp?Term=三法印
(佛光大辭典線上簡易查詢)
可作為佛教特徵之三種法門。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等三項根本佛法。此三項義理可用以印證各種說法之是否正確,故稱三法印。小乘經典若有此「無常、無我、涅槃」三法印印定其說,即是佛說,否則即是魔說。

5. 成道, 由”無我”理解比較容易。
修道, 則須從”無常” ”無常觀”入門。

6. 整理《雜阿含200經,羅睺羅的求法》修行層次
A1. 一般人:
世事無常,人生勸化,老生常談。
A2. 修習內觀(觀想, Vipassana)
A3. 將內觀融入生活中。
A4. 汝當為人演說五受陰
觀五受陰,並同時教學(融入生活的展現)。

A5. 汝當為人演說六入處
觀六入處,並同時教學(融入生活的展現)。

A6. 汝當為人演說尼陀那法
觀緣起法,並同時教學(融入生活的展現)。

A7. 汝當於上所說諸法,獨於一靜處,專精思惟,觀察其義。……
羅睺羅受佛教敕,如上所聞法、所說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作是念:此諸法,一切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

A8. 常, 常觀,導向涅槃
我已於如上所聞法、所說法,獨一靜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知此諸法,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

A9. 開示無常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羅睺羅言:「羅睺羅!一切無常。何等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如上無常廣說」。爾時、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退。

A10. 證得無常:獨一靜處,專精思惟,超越”常觀”
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純修梵行,乃至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心善解脫。

Posted on: 2008/9/29 0:19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無常
#4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如何生起無常智可參考下文

《雜阿含經》要義15-16

林崇安教授編講

【經文】

●《會編》(上冊)正文第一三頁第一五經。
(經號:大九;內九;光九;S15)(厭離經)

(0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2b) 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03)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04) 時諸此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會編》(上冊)正文第一三頁第一六經。
(經號:大一○;內一○;光一○;S15)(厭離經)

(0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2b) 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03) 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04)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字面的意義
○經文的結構(主題、層次)(還滅)
境:五蘊(色、受、想、行、識)。
行:真實正觀。(智漸次)。
果:厭於五蘊,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智果漸次)。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遍解脫)。

【要義分析】

【問題一】:為了達成「心解脫」,有何次第?

●《會編》(上冊)正文第一四頁「二種漸次門」

◎復次,為心解脫勤修習者,有二種漸次:
一、智漸次;二、智果漸次。

【問題二】:什麼是「智漸次」?

◎云何智漸次?
一、無常故苦
謂於諸行中,先起「無常智」,由思擇彼生滅道理故。次後於彼〔生滅〕相應(之)行,觀為生法、老法,乃至憂苦、熱惱等法。由是因緣,一切皆苦,此即依先「無常智」生後「苦智」。
二、苦故無我
又彼諸行,由是生法乃至是熱惱法故,即是死生緣起,展轉流轉,不得自在(之)行相道理,故無有我,此則依先「苦智」生後「無我智」。
○如是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名「智漸次」。

〔小結〕
上述〈攝事分〉指出經文:「無常即苦,苦即非我」的要義,是依次生起「無常智、苦智和無我智」。

●見本網站《雜阿含經蘊品》要義

Posted on: 2008/10/2 23:17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You can view topic.
You cannot start a new topic.
You cannot reply to posts.
You cannot edit your posts.
You cannot delete your posts.
You cannot add new polls.
You cannot vote in polls.
You cannot attach files to posts.
You cannot post without approval.
You cannot use topic type.
You cannot use HTML syntax.
You cannot use signature.
You cannot create pdf.
You cannot get print page.

[Advanced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