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Forum Index


Board index » All Posts (因緣)




Re: 請問學佛有無捷徑?
#1


節錄自 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

印光大師述
般若念佛會編輯


華嚴大綱

實際理地、不立一塵。凡聖生佛,均難稱謂。修持門中,須備眾德。一法若缺。莫證法身。我釋迦牟尼世尊,塵點劫前,早成正覺,為度眾生,示生世間。隱其聖德,示同未悟,為物作則,出家修道。迨其一睹明星,豁然大悟。歎曰,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無師智,自然智,則得現前。

於是華藏世界,海會雲集,悉為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於菩提場,及餘六處,說一真法界,寂照圓融,生佛不二,空有莫名之理性。及由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以至妙覺佛果,修因證果各階級。是知理由事顯,事由理成,理事圓融,方合佛道。

世有狂人,專重理性,不務事修,上違佛教,下負自心,自誤誤人,誠可憐憫。此經凡八十一卷,三十九品。清涼國師,分為信、解、行、證四分。又以信分六品經,名為所信因果周。解分三十一品經,分為二周。以前二十九品,為差別因果周。以後二品,為平等因果周。三、行分一品經,為成行因果周。四、證分一品經,為證入因果周。周者,事理周備,無所欠缺之謂也。全經大綱,揭示殆盡,依此修持,直達堂奧。前之八會,絕無凡夫二乘,雖有天龍八部,皆是大權示現,實非業繫凡夫。後之一會,雖有聲聞舍利弗等,已證聖果。縱然在會,不見如來勝妙法身,不聞一乘圓頓妙理,但見如來應化之身,及聞生滅四諦之法而已。所謂一身示相,勝劣殊觀,一音說法,偏圓異聞。


及文殊往福城大塔廟前,善財親近文殊。已證十信滿心。承文殊教,南參五十三位諸善知識。首參德雲,即證初住,以後隨聞隨證。末後至普賢所,普賢以威神力加被。俾善財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為等覺菩薩。普賢為稱如來勝妙功德,勸進善財,及華藏海眾,同以十大願王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此經備明一生成佛之因果,而以求生西方為結歸。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世有行人,藐視因果,及淨土者,皆由不知因果淨土,為成佛之根本,而只以愚夫愚婦當之,以致自失善利也。


華嚴大意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乃如來初成正覺。稱法界性。與一切破無明證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說如來自己所證。及一切眾生性本自具之菩提覺道也。以故華嚴一經。王于三藏。而一切諸經、皆從此經流出。彼凡夫二乘。雖同在菩提場中。場中。畢竟不見不聞。以非彼境界也。雖則凡夫二乘不見不聞。實為普度人天六道眾生之根本法輪。

何以故?一切法門。皆使自力。斷或證真。方了生死。念佛法門。但具信願。持佛名號。即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斷惑證真。末世眾生。頗不易到。捨此念佛一門。則芸芸眾生。出苦無期矣。此經於入法界品。善財以十信滿心。受文殊教。遍參知識。最初於德雲座下。即聞念佛法門。及至末後。至普賢所。普賢以威神加被。俾善財所證。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是名等覺菩薩。普賢乃為稱讚如來勝妙功德。令生欣樂。隨即令其發十大願王。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以期圓滿佛果。并勸華藏海眾。一切法身大士。夫華藏海眾。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等諸大菩薩。尚須回向往生西方,方可以親證即心本具之菩薩覺道。況其下焉者乎。而觀經下品下生。五逆十惡。臨終地獄相現。有善知識教以念佛。或念十聲。或止數聲。亦可往生西方。得預末品。若非華嚴所說。一生成佛之法。末後歸宗。歸於往生西方。彼世之禪教諸知識。能不以念佛法門為權小方便。非究竟道乎。而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無礙智即得現前。由聞此義故。一切凡夫。當不至高推聖境。自處凡愚也。
是知此經。乃十方三世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成始成終之究竟法門。無論何種根性。皆當依之修習。而其最切要者。唯在念佛一門。良由全性成修。故上上根不能踰其閫。全事即理。故下下根亦臻其域。此經乃一大藏教之本源。一切法門之歸宿也。


來源出處http://book.bfnn.org/books2/1341.htm#a144 報佛恩網


印光大師為大勢至菩薩化身。

末學合十

Posted on: 2007/12/21 21:08
Top


Re: 請益四果阿羅漢聖者的內證和華嚴十地經之八地菩薩之內證等同?
#2


節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
善財童子第五十一參(彌勒菩薩)

善男子!如金翅鳥王,子初始生時,目則明利,飛則勁捷,一切諸鳥,雖久成長無能及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發菩提心為佛王子,智慧清淨,大悲勇猛,一切二乘,雖百千劫,久修道行所不能及。

供參考

善男子!如有寶珠,名:自在王。日月光明所照之處,一切財寶衣服等物,所有價直悉不能及。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自在王寶亦復如是,一切智光所照之處,三世所有天人二乘,漏無漏善一切功德皆不能及。

善男子!譬如日光,星宿光明不能映蔽。菩提心日亦復如是,一切二乘無漏智光所不能蔽。

供參考

Posted on: 2007/12/20 21:23
Top


Re: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3


如果生氣的壞處,生氣的因果知道了
有因果的觀念,自然就不敢作壞事
這就是行法了

如果你不相信因果,沒有因果的觀念,
你有執著在了,那講什麼行法都沒有用
你也聽不進去,

你一接受因果的觀念,執著就破掉,自然就能行,自然就就不做

Posted on: 2007/8/1 12:07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01日 20:49:59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01日 21:00:05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15日 08:41:54
Top


Re: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4


1.不對~這要看是眾生的. 還是佛和菩薩的

2.佛和菩薩的見解觀念可不是意識心的分別.眾生才是.

3.就算是眾生.只要這個眾生有了跟佛跟菩薩一樣的思想觀念.
那也不再是錯誤.雖然這意識心的分別是錯誤.但這思想觀念可不是錯誤.兩者要搞清楚

4.當你有了跟佛跟菩薩一樣的思想觀念.你就是佛就是菩薩.完全一樣.唯一的分別只在於.一個還在意識作用的範圍.一個已經不在意識作用的範圍.一個已經證明了自性.一個還沒證明自性

5.佛陀告訴我們這意識作用是錯誤.可沒告訴我們他的思想觀念也是錯誤.

6.如果誤以為佛陀說沒有意識作用就是沒有思想觀念.小心往生變成牆壁.說到定力.又有誰定的過牆壁? 365天皆定.無情眾生怎麼來的?要想清楚.

7.沒有意識作用不代表會成佛.只代表定力很好.還要看見地.佛談到空有很多種.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種空?.差別完全在見地.有了定力.思想語言行為配合像個天人就到天道.思想語言行為是羅漢就証羅漢.思想語言行為是菩薩就証菩薩.

8.佛說見修行證.見地排在首要不是沒有道理的.見地可以說是一種願力.一種因.只要條件具足.就會得到果.如果具有佛的觀念.就有了成佛之因.成佛之願力.再加上一個條件就可以證道.就是定力.


9.同樣的這一世我們成為人.也是因為有人的觀念存在.才能成為人觀念很重要
如果一個人他橫行霸道.他的觀念是這樣.將來就變螃蟹.
如果一個人他的觀念喜歡處處跟人作對.老是不給別人方便.將來就變殘障.處處不方便
如果一個人他的觀念喜歡罵人.喜歡給別人難堪.不給人面子.將來就長的難看.沒有面子


10.所以修行很簡單就是超越六道以內的思想觀念.再加上一個定力就可以了.你將來往生會怎麼樣?會去哪一道?也都跟你的思想語言行為有關.如果你思想觀念語言行為像陳進興.將來就下地獄


11.【頂多是世人的勸善教化.就是學校的品德教育】沒有一個佛和菩薩敢這樣講.敢這樣教導眾生.也沒有一個佛和菩薩,不種善因不結善緣,即使有些証道者.他們沒有這樣示現.像禪宗不修福德的
.為什麼他們很少談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以前能修禪宗的人都不是普通人,是大根器,見地都非常的高,你想一個見地思想觀念層次很高的人還會去作一些莫名其妙的事嗎?當然不須要再談了,而不管証道者有沒有這樣示現,都是因緣,証道者可以這樣,你不可以,不然你將來有苦頭吃了,

12.凡夫總是被因緣所束縛,不要講體了,你連現象你也不能了解
,現象就是因緣,老是亂種惡因,亂結惡緣,糊裡糊塗的,

你要是了解
你還會講.【頂多是世人的勸善教化.就是學校的品德教育】不必用修行的角度去談它嗎?

世間所有一切事情.沒有一件不是佛法.不能用修行的角度去談它
佛法可以解決世間法所有一切問題.看你會不會用而已.因緣自然就突破.不然就被限制在那裡.一個小小的問題都解決不了.

真正的種善因結善緣是很深的.起碼在證本心以上的層次才曉得.你所了解的都是粗淺的.當然不明白現象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


再還沒有成就以前.所有的思考都要以種善因結善緣為前提.

一定要照諸佛的教導,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Posted on: 2007/7/31 23:08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15日 08:39:42
Top


Re: 請益四果阿羅漢聖者的內證和華嚴十地經之八地菩薩之內證等同?
#5


hhw大德好

我輩中人,我認為這是我們修行人應該有的樣子

在這裡先謝謝, 也祝您法喜充滿 ,你的建議我會改進,是我的疏忽沒有考慮到大家,會改進,

Posted on: 2007/7/29 9:29
Top


Re: 引經據典
#6


「人無我」與「法無我」本質相同‚我相信‚另外hhw大德你很好‚一提就提到重點‚在此先感謝你引的資料‚

淺見:
羅漢的我執是善伏‚非為永斷‚也就是還有習我

來源出處: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T25/1512_004.htm
轉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Posted on: 2007/7/29 9:22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15日 08:48:18
Top


Re: 引經據典
#7


個人認為

經典經論很深,都是實證的境界,而由於大家都還沒解脫證道的關係, 因此彼此都有可能講錯或誤解經典經論的意思,所以沒辦法只參考《入中論》一本來討論 ,為了避免偏見和錯誤 ,也應要參考其他的經典經論來印證自己有沒有講錯,這是比較嚴謹的作法,

所以我希望你們能提出別的證據來佐證,在此也祝你能早日證道成佛

謝謝各位

Posted on: 2007/7/28 13:35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30日 12:12:24
Top


引經據典:關於人無我和法無我
#8


大家好
關於月稱的《入中論》指出三乘聖者都必體證人無我和法無我

淺見

1. 入中論如果不是另有別的深意‚就是錯的‚因為彌勒菩薩和虛雲大師都認為聲聞、獨覺未去法執‚他講的法無我離開了《瑜伽師地論》和虛雲大師的開示。

2. 既然入中論法講的法無我有問題‚那麼他所講的其他東西自然也會有問題‚我是相信他有別的有深意。

3. 若還是要證明初地菩薩的般若智慧不如聲聞、獨覺也可以‚但是希望你們能引用別的證據‚大家純法義探討‚ 也祝大家都能早日証道成佛 謝謝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卷35-50上
彌勒菩薩說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 ... rticles/article.php?id=36


卯二、釋
略有二種淨:一煩惱障淨,二所知障淨。
一切聲聞、獨覺種性,唯能當證煩惱障淨,不能當證所知障淨。
菩薩種性,亦能當證煩惱障淨,亦能當證所知障淨。


次七第三日開示(3月2日)上海玉佛寺禪七開示

虛雲大師

來源出處:http://book.bfnn.org/books/0427.htm#a10報恩網制作


但我們的真心,卻不是這樣,它總是不去不來不生不滅的常住不動,故為主人。這個主人,好比虛空法塵飛出,虛空總是寂然不動。又如旅店裏的主人,他老住在店中,不到其他地方去的。在名相上講,塵者塵沙,是煩惱之一,要到菩薩的地位,才能斷得了;妄者妄惑,惑有見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見惑由五鈍使而來,修行的人先要把見惑斷盡,才能證入須陀洹果。但這步功夫非常的難,斷除見惑,如斷四十里的逆流。可見我們用功的,是要有甚深的力量。思惑斷盡,才能證到阿羅漢果。

Posted on: 2007/7/28 7:10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30日 12:06:52
Top


Re: 修持內觀四念處時,是否正使用所言第七識 來進行[覺知][觀照]?
#9


我只是一個凡夫而已沒辦法回答你,有興趣的話可以來我們佛堂看看,有問題的話都可以問善性導師

Posted on: 2007/7/24 21:23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15日 09:15:00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16日 06:57:44
Top


Re: 修持內觀四念處時,是否正使用所言第七識 來進行[覺知][觀照]?
#10


修行最重要就是觀念,沒有正確的觀念,不管修那一個法門,最後都會走上外道。
現在要有的觀念不是小乘的觀念,而是佛乘的觀念。

觀念正確自然就是佛,自然就是內觀


一.〔止而不觀〕能起慧嗎?
  
  佛乘宗雖未特別強調〔觀〕,但是我們有六大心法,若能深入其中,〔觀〕就
不是那麼重要了!因為〔觀〕主要就是讓你覺察到身語意的一些問題,從中去做修正.如果六大心法能成為你的思想觀念,自然就會從中做修正
  
  其實〔觀〕包含止在內,而〔止〕不包含觀在內,二者的重點都是如何去除念
頭.真正佛乘宗的弟子,理論上是要從〔無念〕起修的,所以這些嚴格來講都是佛乘的前行.

Posted on: 2007/7/24 12:32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16日 06:56:17
Top


Re: 修持內觀四念處時,是否正使用所言第七識 來進行[覺知][觀照]?
#11


1.小乘與大乘不只是修法不同而已
2.差別大的多了

佛乘宗心法叢書之二『大自在無上心要』之『佛教的入世出世精神』篇一小段 善性導師著
http://buddhayana.info/htm/m1/m3-08.htm

Posted on: 2007/7/24 8:48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15日 09:17:49
Top


Re: 修持內觀四念處時,是否正使用所言第七識 來進行[覺知][觀照]?
#12


個人淺見

緣起法本就並非實相,那是小乘的修法和觀念,到了大乘以上就不是,大乘是時空統一,整個宇宙整個法界是在不生不滅的情況下存在的,沒有開始沒有結束,哪來的緣起?
現在要有的觀念不是小乘的觀念,而是佛乘的觀念。

佛乘宗心法叢書之一『般若心經妙義略述』之一小段 善性導師著
http://buddhayana.info/5/text1.htm

Posted on: 2007/7/23 20:47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15日 09:17:06
Top


Re: 請益四果阿羅漢聖者的內證和華嚴十地經之八地菩薩之內證等同?
#13


回應yc大德

推薦你


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第二

Posted on: 2007/7/23 12:29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15日 17:23:48
Top


Re: 請益四果阿羅漢聖者的內證和華嚴十地經之八地菩薩之內證等同?
#14


各位大德法安

羅漢可以從四點來作探討,1.人無我2.法無我3.一合相4.出般若

以下個人淺見:


一、 人無我

以菩薩的標準來說,羅漢的我執去的還不夠,除非你是要證羅漢,
不然羅漢的我執只去到表面意識而已,沒辦法證菩薩。

羅漢當然還有我執


舉例:

1. 大迦葉尊者去化緣,依然只找有錢人,即使佛陀告訴他不要執著,應不分別有錢人還是窮人。

2. 羅漢喚河神小婢,還有習氣,習氣也是從我執來的,這故事很有名。

3. 佛陀當年開講妙法蓮華經時,當場五百羅漢退席,聽不進去。

4. 羅漢和菩薩神通量的展現不一樣,羅漢是作主的,菩薩不作主,菩薩「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二、 法無我


法執真正的意思是眾生,去法執是去掉眾生的煩惱和痛苦,
羅漢當然未去法執。



三、 一合相


真正了解佛性一定要證明到「一合相」。

佛住「一合相」,眾生住「差別相」,諸佛菩薩是以群體而存在,而眾生是以個體而存在,真正要證明到「一合相」一定度眾生,度眾生一定證明到「一合相」,內法界等於外法界,自己得度,眾生也得度,不能分開,分開就是「差別相」就是個體,


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眾生就是你,你就是眾生,
佛、眾生、你、都是同一個體。
所以為什麼菩薩自度度他?因為基於「一合相」的觀念,實相也是如此自己成佛眾生當下也跟著成佛,所以佛說:「實無眾生可度」,
那佛和菩薩到底有沒有度眾生?有的佛和菩薩住「一合相」,但也不離「差別相」。佛和菩薩當然知道「差別相」。

而羅漢沒有證「一合相」,眾生是眾生,我是我,不了解佛性。


四、出般若


歡喜地之菩薩,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願、力、智十波羅蜜多之中,布施波羅蜜多最為增勝,餘非全無,
此 布施波羅蜜多,即一切種智之正因也。此菩薩所有不可現見之智德。

聲聞、緣覺有他們的德、定力,但未證到「一合相」,沒有出般若,


譬如羅漢的定力非常好,看到很喜歡的東西,他不起心動念。
而菩薩不是不動念頭,菩薩的念頭是受般若支配,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他可以這樣、可以那樣,而且無論他這樣或那樣,都是在為眾生,因為他住「一合相」,也不離「差別相」。


說了這麼多如果不相信,
那就自己去修羅漢的法看看了,看是否會證明「一合相」?出一切種智?
去我法二執?

引用經典經論有時也可能會錯,除非你有證量,不然就是身邊要有證道者在,
否則有時候跟經典講的意思完全不一樣,這時候證道者就重要,有實證跟沒有實證差別很大。

Posted on: 2007/7/23 12:20
Top


Re: 請益四果阿羅漢聖者的內證和華嚴十地經之八地菩薩之內證等同?
#15


引用< 版主大德所說 ( 2)依據《十地經》所述,七地菩薩的內證智慧才算超越四果阿羅漢,《佛說十地經》說:「今此菩薩第七地中,於自所行安立智故,出過一切聲聞、獨覺所作事業。」

末學無意冒犯,可是為了眾生有些東西必須要澄清以免斷其慧命 , 上面經典的意思,並不是指七地菩薩的內證智慧才算超越四果阿羅漢,六地以前的菩薩智慧就不如 ,
羅漢是沒有真正出般若的,只有菩薩才有,而且從初地開始的菩薩就有般若了。


根據經典
佛說十地經-卷第五
唯諸佛子菩薩豈但於第七地一切覺分而得圓滿。為於一切菩薩地中亦滿足耶。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一切十地位中。一切覺分悉皆圓滿。然於菩薩第七地中最為殊勝。
所以者何唯佛子此菩薩地。今有加行行得圓滿。轉能趣入智神通行。然唯佛子於初地中。
一切大願為所緣覺支圓滿。第二地中遣心垢故。第三地中正願增長得法明故。
第四地中趣入道故。第五地中隨順一切世間事業故。第六地中趣入甚深諸法門故。
今此菩薩第七地中。具足發起諸佛法故覺支圓滿。


上面的經典已經說了,每一地的菩薩都有般若。
唯諸佛子菩薩豈但於第七地一切覺分而得圓滿。為於一切菩薩地中亦滿足耶。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一切十地位中。一切覺分悉皆圓滿。

而且初地菩薩就有了,
然唯佛子於初地中。一切大願為所緣覺支圓滿。

其中這裡談到了初地到六地的菩薩,如果到了七地開始將是一個分界點。

七地菩薩
今此菩薩第七地中。具足發起諸佛法故覺支圓滿。
什麼叫做具足發起諸佛法?和前面六地的菩薩又有什麼不同?

根據經典
佛說十地經-卷第五
解脫月菩薩言。唯佛子初地菩薩。
豈無無量身語意業。超諸聲聞獨覺行耶。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
雖有此行但由佛法所緣增上力故。非由自覺慧所觀察。
於此菩薩第七地中。由自覺慧觀境界故無能映奪。
佛子譬如王子生在王家。正后所生具足王相。
纔生即能映蔽臣眾。但以父王增上自在。
非以自智之所思察。若身長大藝業悉成。
乃以自智力所持故。超過一切眾臣所作。
佛子菩薩亦復如是。由初發心映蔽一切聲聞獨覺。
但由廣大增上意樂。非由自覺慧所觀察。
今此菩薩第七地中。於自所行安立智故。
出過一切聲聞獨覺所作事業。


這段講到了七地菩薩很殊勝,七地菩薩已經可以靠自力解脫了,他的般若智慧變成是靠自己解脫而產生的,
而前面六地不是,還要仰仗佛力。
雖有此行但由佛法所緣增上力故。非由自覺慧所觀察。
於此菩薩第七地中。由自覺慧觀境界故無能映奪。


經典開始譬喻了
佛子譬如王子生在王家。正后所生具足王相。
纔生即能映蔽臣眾。但以父王增上自在。
非以自智之所思察。若身長大藝業悉成。
乃以自智力所持故。超過一切眾臣所作。
佛子菩薩亦復如是。由初發心映蔽一切聲聞獨覺。
但由廣大增上意樂。非由自覺慧所觀察。
今此菩薩第七地中。於自所行安立智故。
出過一切聲聞獨覺所作事業。

沒錯這裡說到了前面六地的菩薩的解脫而產生的般若智慧都是仰仗佛力,但即使是仰仗佛力而解脫來的產生的般若智慧,一切二乘的人還是不如,
所以把二乘的人比喻為臣眾,把前面六地的菩薩比喻為王子,並且說王子具足王相一出生就勝過一切臣眾,但以父王增上自在。
非以自智之所思察。


除了佛說十地經有這段外
還有華嚴經十地品之第七地遠行地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
菩薩從初地來所有無量身、語、意業,
豈不超過二乘耶?」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彼悉超過,
然但以願求諸佛法故,非是自智觀察之力;
今第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
譬如王子,生在王家,王后所生,具足王相,
生已即勝一切臣眾,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長大,
藝業悉成,乃以自力超過一切。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初發心時,以志求大法故,
超過一切聲聞、獨覺;今住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
出過一切二乘之上。


志求大法,什麼樣的大法可以超過聲聞、獨覺?能超過聲聞、獨覺的恐怕只有佛和菩薩了,
那佛和菩薩為什麼超過聲聞、獨覺?因為他們修般若波羅蜜多,三世諸佛皆是如此。


看來佛乘大法的因緣尚為成熟,為了眾生慧命著想,我將不再發言。

Posted on: 2007/7/4 14:48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15日 17:22:43
Top



Top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