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Forum Index


Board index » All Posts (福慧双修)




修常委念
#21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林教授:
《大论》第二十一卷,“云何根律仪,谓即依此尸罗律仪,守护正念,修常委念,以念防心,行平等位”。
此中“修常委念”的“委”字,妙老的笔记中解释为殷重的意思,我查字典是随顺的意思,不知如何解释?

Posted on: 2010/3/13 13:29
Top


Re: 无间
#22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林教授:
《唯识三十论颂》第十六颂:“意识常现起, 除生无想天, 及无心二定, 睡眠与闷绝。”这里先不说无想天、无心二定及无心闷绝,《成唯识论》云:“无心睡眠,谓极重睡眠,令前六识皆不现行。疲极等缘所引身位,违前六识,故名极重睡眠。”
我想这无心睡眠,每个人一生当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便会发生前六识(包括意识)都不现行的情况,那么说明意识也有不相续的时候,如何作为等无间缘?
《大论》云:“等无间依,谓意”,韩老的《披寻记》解释:“等无间依,谓意。此即眼识无间灭者,名之为意。即过去识之异名。由前刹那眼识灭已,后自类识无间得生;是故名为等无间依。前后自类诸心心所,有善不善无记等种种差别无间灭生。谓善心无间灭,或善心生,或不善心生,或无记心生。如是不善无记心无间灭,各有三种心生,当知亦尔。诸余差别,繁不具述。以要言之,前自类识种种差别才生灭已,中无间隔,后自类识种种差别相续而生,前后诸心或为同分,或为异分,非一类起,非有间起,非俱时起,依此安立等无间名。”
韩老的解释意思是这样的,现行的眼识才灭去,即眼识无间过去识,即等无间缘。等无间缘只能是自类识。

Posted on: 2010/2/25 20:43
Top


Re: 无间
#23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你所说的只是眼根、色境在刹那生灭,而眼识在睡觉时是不现行的,怎么能说“醒來後第一眼識與昨晚睡前的最後一眼識,中間有著無間的變化”,不现行的眼识难道还有变化?

Posted on: 2010/2/20 21:49
Top


Re: 无间
#24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睡覺時眼識持續無間作用中(等無間依--意)”,楼上这位善知识讲的这句话我不敢苟同。
按唯识义理来说,前六识都不相续,怎么能说睡觉时眼识持续无间作用中。

Posted on: 2010/2/18 10:03
Top


Re: 无间
#25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林教授:
四缘俱足才能生诸法,比如眼识生,要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俱足才能生起。那么我早上醒来的第一个眼识生起,等无间缘是不是昨天晚上睡觉后的最后一个眼识。如果不是这个,那么没有等无间缘,四缘不俱足了。

Posted on: 2010/2/6 23:13
Top


十八界
#26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林教授: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
五蕴=十八界
色蕴=十二处
内色蕴=六根
外色蕴=六境
此蕴、处、界是从空间上横向说,若从时间上纵向说,便是十二有支
不知我这样理解可以吗?

Posted on: 2010/1/30 9:56
Top


无间
#27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林教授:
等无间缘,又称次第缘,这其中的“无间”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是空间上的无间,还是时间上的无间?
比如说眼识生,第一念灭与第二念生之间没有其他的念生起,是为空间上的无间。第一念灭后刹那无间第二念就生起,是为时间上无间,那么第一念眼识灭后过一个小时第二念才生起,这也算无间吗?

Posted on: 2010/1/30 8:55
Top


默说大说
#28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林教授:
《大论》第十六卷开头自性清静里面,“三者能善了知默说大说”,披寻记解释说:“不了义说,是名默说,为大乘说,是名大说”。妙老的笔记解释:“邪知邪见的人说,是名默说,正知正见的人说,是名大说”。
我根据上下文来看,还是披寻记解释的好,不知藏文是怎么翻译的?

Posted on: 2010/1/23 9:33
Top


防邪工业
#29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林教授:
《大论》第十五卷最后工业明处,其中有“防邪工业”,但妙老的笔记中解释是“纺织工业”,不知如何理解?

Posted on: 2010/1/1 10:21
Top


因明
#30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林教授:
《大论》第十五卷论所依问答辨,“又相违者由二因缘,一、不决定故,二、同所成故。”
《披寻记》解释:“又若因喻,非共所许,尚待成立,非是能成,名同所成”。妙老的笔记也没对“同所成”解释清楚。
我的理解是:大家都认同的,是同所成,大家都不认同的,是异所成。可是结果与书中正好相反,请林教授解释一下。
另外,宗因喻中,喻是不是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以现量来举例说明”

Posted on: 2009/12/26 11:48
Top


类智
#31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林教授:
《大论》第十四卷:“又有四智,摄一切智。一、唯无漏,于诸法中能现见智;二、一向无漏,于诸法中非现见智;三、一向有漏,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世俗智;四、能有漏无漏他心差别智。”
《披寻记》解释四智为:法智、类智、世俗智、他心智。
〈佛学大辞典〉解释:“类智又作未知智、无生智。观察色界、无色界诸行之四谛,而断其烦恼之无漏智慧。为十智之一,十一智之一。因观察欲界四谛之智称为法智,故以观察上二界四谛之智为类智,意谓二者同类。”
我不能理解观察上二界四谛之智为什么是非现见智,既然是无漏之智,应该都是现见智。另外,“唯无漏”同“一向无漏”不知有什么区别?

Posted on: 2009/12/2 7:17
Top


四法
#32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林教授:
《大论》第十四卷,“又有四种为令解脱速得圆满,勤修行者圣解脱欲胜任持法,为断四爱增上力故,谓为衣服、饮食、卧具、少有所求,无作无乱,时无虚度,勤修方便,心离散乱,乐断烦恼,乐修正道”,这里的四法,韩老的《披寻记》里说是:衣服、饮食、卧具和乐断乐修,而妙老的解释是:衣服、饮食、卧具和少有所求,究竟是哪四法?

Posted on: 2009/12/1 7:08
Top


Re: 云何止相
#33
初階會員
初階會員


感谢林教授对我如此详细的指导。
自从学习《大论》以来,将近一年,现在才学到第十三卷,因为我基础差,底子薄,学起来是非常吃力,象啃书一样,好几次想放弃了,老觉得自己是不自量力,周围也没有任何一位同道善知识,学习《大论》真寂寞。
但想起玄奘法师不远万里,九死一生,在大沙漠水源断绝,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往东方一步生,这样子从印度请来殊胜的《大论》,我们现在不好好学习,也太对不起他老人家了,所以又鼓起勇气,坚持了下来。
感觉上前十卷非常难懂,从第十一卷开始,好象有点不一样的,很多地方都能看懂。现在我每次学习《大论》,都要忏悔发愿,愿我学习《大论》通达无碍。
好在远隔天涯海角,有这么一位教授,对佛法有如此深的研究,还有一颗慈悲的心,不断的指导我,鼓励我,帮助我,使我不再感到寂寞,我感恩三宝,我感恩教授。

Posted on: 2009/11/22 23:17
Top



TopTop
«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