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Forum Index


Board index » All Posts (nino1)




真如的同義詞,證知真如
#41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大般若經》365卷說:


 


1)爾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如來常說菩提,菩提以何義故名為菩提?」


佛言:「善現!證1法空義是菩提義,證2真如義是菩提義,證3實際義是菩提義,證4法性義是菩提義,證5法界義是菩提義。復次,善現!假立名相,施設言說,能真實覺,最上勝妙,故名菩提。復次,善現!不可破壞,不可分別,故名菩提。復次,善現!法真如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無顛倒性,故名菩提。復次,善現!唯假名相謂為菩提,而無真實名相可得,故名菩提。復次,善現!諸佛所有真淨妙覺,故名菩提。復次,善現!諸佛由此現覺諸法一切種相,故名菩提。」


 


〇此處的重要啟示:


11法空、2真如、3實際、4法性、5法界是同義詞。


2】菩薩要證法空、證真如,才能成佛。


 


2)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為菩提故,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無益無損、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染無淨。善現!菩薩摩訶薩為菩提故,住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時,於一切法無益無損、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染無淨。善現!菩薩摩訶薩為菩提故,住1真如、2法界、3法性、4不虛妄性、5不變異性、6平等性、7離生性、8法定、9法住、10實際、11虛空界、12不思議界時,於一切法無益無損、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染無淨。


善現!菩薩摩訶薩為菩提故,修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時,於一切法無益無損、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染無淨。善現!菩薩摩訶薩為菩提故,住苦聖諦、集、滅、道聖諦時,於一切法無益無損、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染無淨。」


 


〇此處的重要啟示:


1真如、2法界、3法性、4不虛妄性、5不變異性、6平等性、7離生性、8法定、9法住、10實際、11虛空界、12不思議界是同義詞。


 


●無著菩薩的《大乘阿毗達磨集論》說:


 


「何故真如說名真如?謂彼自性無變異故。何故真如名無我性?離二我故。何故真如名為空性?一切雜染所不行故。何故真如名為無相?以一切相皆寂靜故、


何故真如名為實際?以無顛倒所緣性故。何故真如名為勝義?最勝聖智所行處故。何故真如名為法界?一切聲聞、獨覺、諸佛妙法所依相故。」


 


〇此處的重要啟示:


1真如、2無我性、3空性、4無相、5實際、6勝義、7法界是同義詞。


 


●不空三藏譯的《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卷5說:


 


1)爾時,大虛空藏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出世間道?」


2)佛告大虛空藏菩薩言:「善男子!出世間道者,所謂六波羅蜜、三十七菩提分法、奢摩他毘婆舍那、四攝法、四無量心、四禪、四無色定、五神通。


善男子!此名菩薩出世間道。世間者所謂五蘊。


3a)菩薩為求菩提,以慧方便知色無常行於布施,知色苦、知色無我、知色寂靜、知色空、知色無相、知色無願、知色無行、知色不生、知色不起、知色緣生、知色遠離、知色無執、知色無阿賴耶、知色不發起、知色如幻知色如夢、知色如陽焰水月谷響光影、知色如影像如草木瓦礫,而行布施。菩薩如是行施之時,知色真如。由知色真如故即知施真如。知施真如故即知迴向真如。知迴向真如故即得菩提真如。得菩提真如故即知有情真如。知有情真如故即知我真如。知我真如故即知一切法真如。知一切法真如故,非真如不妄真如不異真如,隨知如是而行布施。


善男子!是為菩薩出世間道。


如是知受想行識無常已而行布施,如是知識無我、知識寂靜、知識空、知識無相、知識無願、知識無行、知識無生、知識無起、知識緣生、知識遠離、知識無執、知識無阿賴耶、知識不發起、知識如幻如夢陽焰水月谷響光影影像、知識無形相已而行布施。如是行施之時,知識真如故即得施真如。由得施真如故即得迴向真如。得迴向真如故即得菩提真如。得菩提真如故即得有情真如。得有情真如故則得我真如。得我真如故則得一切法真如。得一切法真如故,非真如不妄真如不異真如而行於施。


善男子!是為菩薩出世間道。


3b)復次善男子!菩薩知色無常已而護於戒,乃至知色如草木瓦礫已而護於戒。菩薩如是護戒之時,知色真如。由知色真如故則知戒真如。戒真如故則得迴向真如。迴向真如故則得菩提真如。菩提真如故則得有情真如。有情真如故則知我真如。我真如故則得一切法真如。一切法真如故,非真如不妄真如不異真如則隨護於戒。


善男子!是名菩薩出世間道。


如是知受想行識無常已而護於戒,如是乃至知識無形相已而護於戒。如是護戒之時,由知識真如故則得戒真如。戒真如故即得迴向真如。迴向真如故則得菩提真如。菩提真如故則得有情真如。有情真如故則知我真如。我真如故則得一切法真如。一切法真如故,非真如不妄真如不異真如,則隨護戒。


善男子!是為菩薩出世間道。


3c)復次善男子!菩薩知色無常已而行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乃至知色如草木瓦礫已而行般若。菩薩如是行般若之時,知色真如。由知色真如故則得般若真如。般若真如故則得迴向真如。迴向真如故則得菩提真如。菩提真如故則得有情真如。有情真如故則知我真如。我真如故則知一切法真如。一切法真如故,非真如不妄真如不異真如行於般若。


善男子!是為菩薩出世間道。


如是知受想行識無常已而行般若,如是乃至知識無形相已而行般若。如是行般若時,由知識真如故則得慧真如。慧真如故則得迴向真如。迴向真如故則得菩提真如。菩提真如故則得有情真如。有情真如故則知我真如。我真如故知一切法真如。一切法真如故,非真如不妄真如不異真如而行般若。


善男子!是為菩薩出世間道。」


 


〇此處的重要啟示:


菩薩出世間道要證知一切法真如而行六波羅蜜等。



Posted on: 2011/7/29 9:22
Top


Re: 誠徵:禪修研究意見
#42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要重視科學儀器對心理現象的檢驗

【轉載】
認知與神經科學之面面觀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認知神經科學」,甚至看到了字還不知該怎麼斷詞,這也難怪,因為「認知」這個名詞是Cognition的日本翻譯,本來不存在我們的詞彙中的。其實,認知神經科學是大腦科學的一支,專門研究腦與行為的關係,這個領域的研究人員有來自心理學、語言學、生理學、醫學、資訊科學…等等,它是個科際整合的新領域。又因為研究使用的儀器是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正子斷層掃瞄(PET)、腦磁波儀(MEG),所以也有物理學、電機學的人才在內。它其實是個最好的例子讓學生看到在科際整合的時代,知識已不分課內課外,只分有用沒用,凡是要用到的知識和技術都得會,不管原來是念什麼科系。

【外在經驗可改變大腦結構】
老布希總統在1990年時說:「這是腦科學的十年(It's the decade of brain)」,真是非常的對,腦科學是近年來進步最快的領域之一,神經科學在最近十年來知識的累積已超越過去兩千年的總和,在我念高中時的生物教條都已經被推翻了。我們現在知道大腦是終其一生不斷的因外面環境的刺激而改變內在神經的連接,外在的經驗甚至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如長期受虐的兒童他們聯結兩個腦半球的胼胝體比較小。另外在我們大腦中掌管記憶的海馬迴可以長出新的神經元。人只要好好用腦,就可以延緩大腦的老化,我們在大腦中看到前教育部長林清江先生所說的終身學習的神經機制。人永遠可以學新的東西,絕對沒有太老了不能學這回事。下面就認知神經科學的歷史簡單介紹一下。
心理學上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即「心理學有很長的過去、很短的歷史(a long past, but a short history)」,因為心理學來自哲學,哲學是有很長的歷史的。哲學探討的主題,如什麼是人,人的本性是什麼,正是心理學有興趣的問題,但是心理學本身真正的歷史要從1879年馮德(W. Wundt)在萊比錫大學成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開始算起,至今不過一百多年。所以說只有很短的歷史。
為什麼一千年很長的過去不包括在內呢?因為心理學家看到物理學家可以很精確的用公式算出可以被重復驗證的數據,心中很渴望心理學也能像物理學一樣是個放諸四海皆準的「科學」(耶魯大學的講座教授李柏曼(A. Liberman)說越是不能精確測量的學門,越是希望被冠上「科學」這個名詞,所以政治學叫Political Science,社會科學叫Social Science,圖書館學叫Library Science,而真正的硬科學卻不需冠上「科學」這兩個字,如物理學、化學或生物學後面都沒有加science。現在回想他的話很對,或許這是念心理學人的一個情結),所以早期的心理學家都在做心理物理學(PsychoPhysics)的研究,想盡方法將人的感覺轉換成公式,如Weber’s Law,把主觀變客觀。這種渴望造成後來行為主義的盛行,因為行為主義只講求刺激(S)與反應(R)這兩個可以被測量的東西,不理會中間的大腦,他們管大腦叫「黑盒子」,既然無法測量,便忽略它,當它不存在。1969年我去美國留學時,行為主義還十分盛行,我當時很驚訝科學家也會有鴕鳥心態。

【腦才是決定行為的地方】
認知心理學(Cognitive Psychology)大約在五十年代開始抬頭,因為大家發現不探討刺激與反應中間的那個黑盒子是緣木求魚,腦才是決定行為的地方,不了解腦是不可能了解行為的意義的。到七十年代,電腦斷層掃瞄(CT Scan)廣泛應用,科學家可以在大腦中看到大腦受傷部位與行為失常之間的關係後,認知心理學才取代行為主義成為主流。
認知的主要領域可以分為:知覺(Perception)、記憶(Memory)、語言(Language)、學習(Learning)與思考(Thinking),因為這五大領域都跟大腦有直接的關係,所以很自然的,認知心理學走上了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路。我記得當時許多認知神經心理學家都在醫院中研究失語症的病人,以了解語言習得背後的機制。喬姆斯基(N. Chomsky)的理論幾乎是當時「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這個領域的聖經,心理系的學生必修。也因為語言的習得是所有學習的根本,心理語言學(Psycholinguistics)一下子爆紅了起來。到八十年代後期,腦造影技術出現,可以直接看到大腦在線上工作的情形後,認知神經心理學成為大腦科學的一支,專門研究腦與行為的關係。
現在我們終於有了工具可以直接研究人類心智了,不必再隔靴搔癢了。儀器的精進對腦科學來說是個大突破,過去的邏輯推測變成眼睛可以看到的大腦神經細胞活化的情形,其中用的最多的是功能性核磁共振,因為它是個非侵入性的工具,不像正子斷層掃瞄(PET)需要打放射性的水,雖然無害,畢竟不好。神經科學家開始看到大腦中慾望的所在地,開始了解人如何做決策,甚至在大腦中可以看到說謊、欺騙時所活化的部位。鏡像神經元的發現,更解開了學習最基本機制的謎,人會不自覺相互模仿,因為它代表了認同,而認同是群居生活的第一條件。最近的研究也看到自閉症兒童的問題出在鏡像神經元的不夠活化,早療對輕度的自閉症兒童是有效的。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人能成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有學習的能力,又發明了文字使知識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傳承下去,不必每一代都去發明輪子(輪子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發明,從此減省了很多的力氣,並加快了運輸)。大腦科學改變了我們對學習的觀點,因而改變了教育孩子的方法,過去被動學習逐漸被主動學習所取代,老師們知道若不能引起孩子的動機,知識在大腦中停留的時間不會長久,學習是無效的。它也讓我們看到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大腦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我們的行為改變大腦神經的連接,而大腦的神經連接又決定我們的行為,這個正回饋造成了最後的自己。人決定自己的命運,良有以也!

Posted on: 2009/7/27 20:34
Top


Re: 无题
#43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如果您覺得三界很苦,想趕快了生脫死,那麼就努力證無我,入涅槃。
如果您具大慈大悲,覺得想幫助眾生也離苦,那麼就要學習六度萬行。
自己心態若能離於名利,則經懺佛事也是修行。
若心態不能出離,萬法都是障礙。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如果對世事還有憎愛,就無法斷掉對這三界的束縛。

Posted on: 2009/6/2 22:16
Top


Re: 诸法不自生
#44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如果說A生A,沒有差別可言,就分不出是生與被生了,這樣的生法就會導致無量無窮的A出來了,因為他不必待眾緣而生起。

佛法只肯定一種:緣生。

Posted on: 2009/6/1 21:36
Top


Re: 忘記<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27>問題
#45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這是有關國王和圓滿(人名)以及大藥之間的故事,重點是國王檢驗大藥的智慧。
請自行練習段落和標點。

Posted on: 2009/5/11 15:12
Top


Re: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問題
#46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這是有關大藥和國王、六大臣、王女(大藥之婦)的故事。要將原文先分段逗點,才易掌握內容。略標如下:

是時大藥,既知國事,將領四兵,遍觀國界。每至城邑聚落問諸人言:此等聚落誰所管耶?

諸人答曰:此是某大臣、彼是某大臣,攝之屬己,將為封邑。

大藥聞知所有村城,皆六大臣之所管攝。國主但唯內宮及飲食而已。
既遍觀已,還白王曰:何處城隍及以聚落是王所有?

王曰:我今無力,知當奈何?幸蒙上天豫告於我:滿財城內,在圓滿家,當生一兒,名曰大藥。既長成已立為大臣。端拱垂衣化洽黎庶。為是因緣,汝從胎中,我奉天命諸事供給。今既成人,親近於我,大臣之位汝今已得,宜可順彼天所記言,廣設智謨共宣國化,令我自在安隱為王。

是時大藥稽首致敬,白言大王:伏願無慮。我當助王令得安樂。

大藥即便於自國界,所有城邑屬六臣者,令使告曰:諸君當知!比為大臣,不遵國令,致使賦役辛苦非常,饕餮姦邪,不相存濟。我今以實相告,若用語者,長受安樂,不復辛苦。所課賦稅,隨力有無。眷屬妻子永無勞弊。君等六城各自牢守。假令王命及六臣追無宜用語。設其自至亦勿開門。
報云:大藥臣來,我當賓伏。
於其國內聞斯教已。並悉依行不遵舊令。

時彼諸臣共白王曰:諸城反叛其欲如何?
王曰:卿等可嚴四兵隨處討伐。
諸臣各至彼不見隨。
臣奏王曰:我等無力,王可自來。
王即親行,彼亦不伏。徒勞戰陣,淹滯多時。
諸城奏曰:我於大王無心違背。六臣暴虐,由是不隨。若令大藥臣來,我皆降伏。
王即令使往喚大藥。彼聞勅召馳至王所。
諸城百姓聞大藥至。皆悉無違開門令入。

大藥即便削除虐政。更制輕科彝倫協敘。小大無怨。咸歌再造。共喜來蘇。賑貧窮。恤孤寡。猶如父母各生慈念。國內人眾悉皆雲集。扈從大王俱至城所。聲聞隣國遠近稱揚。

王乃以女娉于大藥,雖蒙賞愛,無驕恣心。

時有異方貧士來投此王冀求榮祿。王不見許復求大藥。
大藥哀愍遂便招納。拯以衣食令無乏短。
時有婆羅門來從大藥求索糠麥,即便遣與。
時掌庫者苟事遷延不即持惠。

後於異時,王與大臣及諸寮庶朝集一處。
王告眾曰:私密之事,誰可告知?
有云:密事應語知識。有云:父母。有云:妻子。
然大藥默無所說。

王曰:大藥卿何不言?
答曰:言何容易?如我所見,凡隱密事不可告語一切男子,況復女人!
王曰:豈並如此?
大藥曰:此之虛實,王當目驗。

後時王家失孔雀鳥。大藥捉得,別處藏舉,將餘孔雀對婦前殺,報云:汝豈不聞王失孔雀。
答曰:我聞。
大藥曰:此鳥即是可疾料理。我欲充食不得向人共論此事。
婦聞便念:我父於此,委寄非常,今者如何殺鳥而食?誠哉鄙事,無懼憲章。

又將餘女,顏容美麗。以妙莊飾引入宅中,報其婦曰。此之少女是王宮人。我愛將來勿傳斯事。
婦聞此語,深生忿怒:我父如何不審思察,任用仄陋無宗族人;補為大臣,委以國事,豈以王宮內人將充己室?所愛好鳥,殺以為羹?又復外國客人共相收納,供給衣食,養為義士。

婦以此事,具白王知:父於其人深相委寄,我觀惡行實無以加。今可令其退歸田里。

王聞此語,情生異見。遂令魁膾,將大藥去,准法刑戮。

時,旃荼羅(指劊子手)以赤穟花繫於頸下,打惡聲鼓,惡人隨逐,舉刀怖懼,如炎魔卒,送向尸林。
臨將就刑,無人肯殺。
觀者悲泣,愛若己親,各出哀言為求天佛。

時,外國客給衣食者,報諸人曰:我能殺此。
將出城時,彼婆羅門執大藥衣裾,從索糠麥一升。
是時大藥見此事已而說頌曰:(未完)

Posted on: 2009/5/10 10:34
Top


Re: 正見非見
#47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觀照眾生的身和心,要一步步去實踐。
重要的禪修法門,實務上如何做,各有其具體的步驟,例如: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s.html 中的:
H6觀呼吸與觀四界

請詳細閱讀第一頁到第四一頁。

Posted on: 2009/4/21 22:34
Top


Re: 正見非見
#48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1】觀內六處(眼、耳、鼻、舌、身、意)的「無常、苦、空、非我」,相同於觀五蘊(色、受、想、行、識)的「無常、苦、空、非我」。

經文(大一,內一,光一)
(0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南傳經文是正見);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2b)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03)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04)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05)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當知:
諸行=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
色=眼、耳、鼻、舌、身
受、想、行、識=意

色的空=眼、耳、鼻、舌、身的空
色的非我=眼、耳、鼻、舌、身的非我

受、想、行、識的空=意的空
受、想、行、識的非我=意的非我

【3】可知所觀照的對象是眾生的身和心,要觀照出這些對象是無常、苦、空、非我,這樣才是正見。

Posted on: 2009/4/20 22:30
Top


Re: 七佛通戒偈與內觀
#49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先把Eric的引文釐清意義,才好討論:

南傳法句經:
183 一切惡莫作,一切善應行,自調淨其意,是則諸佛教。

Thomas Byrom 的翻譯是:
Yet the teaching is simple.
Do what is right.
Be pure.

南傳法句經:
184諸佛說湼槃最上,忍辱為最高苦行。
害他實非出家者,惱他不名為沙門。

Thomas Byrom 的翻譯是:
At the end of the way is freedom.
Till then, patience.
If you wound or grieve another,
You have not learned detachment.

A可以看出,忍辱(patience安忍)是184頌的前半,不應捲入183頌。

B又可以看出,Thomas Byrom是簡譯頌義:

自調淨其意,譯為Be pure.
一切惡莫作,一切善應行,譯為Do what is right.
是則諸佛教,譯為Yet the teaching is simple.
結論:如何自調淨其意?並未說明。

反而是《瑜伽師地論》具體指出調伏自心的步驟:「如是具足諸善法已,復由三相,調伏自心:謂如實知故能起厭患;由厭患故能得離染;由離染故能得解脫。」

這意思是說:
先要具足諸善法後,進一步經由三相來調伏自心,這三相依次是:1如實知故能起厭患,2由厭患故能得離染;3由離染故能得解脫。

上述的修行過程如下:

具足諸善法→如實知→起厭患→能得離染→能得解脫。

從如實知開始,便是修習止觀雙運,因而最後得到解脫。

Posted on: 2009/4/19 8:05
Top


Re: 正見非見
#50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意空和眼空、耳空、鼻空、舌空的解說相同。
理解了眼空就可以理解意空。
Eric,請先說明:眼空和眼非我,有何不同的意義?

Posted on: 2009/4/16 15:52
Top


Re: 正見非見
#51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正見和邪見的差別要依據佛經:

【第一】正見和邪見的生起,經文:

雜阿含經(大七七六內五五六)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未生善法不生,已生善法令退,如說不正思惟者。
(2b)諸比丘!不正思惟者,未生正見令不生,已生正見令退;如是未生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不生,已生者令退。
(3a)諸比丘!於內法中,我不見一法,令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重生令增廣,如說正思惟者。
(3b)諸比丘!正思惟者,未生正見令生,已生正見重生令增廣;如是未生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令生,已生者重生令增廣。」
(0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可知「正見」要配合正思惟(如理作意)才能生起。

【第二】正見非邪見,經文:

雜阿含經(大七八四;內五七六)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邪、有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03)何等為邪?謂邪見乃至邪定。
(04)何等為正?謂正見乃至正定。
(05)何等為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06)何等為正志?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
(07)何等為正語?謂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何等為正業?謂離殺、盜、淫。
(08)何等為正命?謂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
(09)何等為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
(10)何等為正念?謂念、隨順念,不忘、不虛。
(11)何等為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
(12)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三】什麼是正見,經文:

雜阿含經(大一八八;內一一一)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正觀故生厭,生厭故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我說心正解脫。
(2b)如是耳、鼻、舌、身、意,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比丘!我說心正解脫。
(03)心正解脫者,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0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5)如無常,如是苦、空、非我,亦如是說。

※可知要觀眼、耳、鼻、舌、身、意的「無常、苦、空、非我」是「正見」。

Posted on: 2009/4/13 21:40
Top


Re: 七佛通戒偈與內觀
#52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七佛通戒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不只是內觀,是包含戒定慧,依據《瑜伽師地論》的權威解說:

「諸惡者莫作,諸善者奉行,自調伏其心,是諸佛聖教。」
午一、諸惡莫作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毘奈耶,獲得正信,於一切種、一切因緣、一切處所,所有惡行皆能斷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能善受學尸羅律儀。
午二、諸善奉行
彼由三相,奉行眾善:
謂善住尸羅,守別解脫清淨律儀,乃至受學所有學處;
依增上戒學發增上心學;
依增上心學發增上慧學,彼由此故,於所知境如實知見。
午三、調伏自心
如是具足諸善法已,復由三相,調伏自心:
謂如實知故能起厭患;
由厭患故能得離染;
由離染故能得解脫。
巳二、略辨義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三學、學果,顯自聖教不與他共。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引文詳見網站資料: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C4.pdf

Posted on: 2009/4/13 15:14
Top


Re: 问题
#53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惑=煩惱=纏=結,在《俱舍論》中,煩惱又稱為隨眠
★本隨二惑: 根本煩惱 與 隨煩惱。
根本煩惱:貪、瞋、痴、慢、疑、不正見。
隨煩惱: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昏沉、掉舉、散亂、放逸、失念、不正知。

★非聖財所生樂,不能斷後世大苦,反而會增長煩惱,繼續生死輪迴。

Posted on: 2009/3/5 8:46
Top


Re: 本人修持觀察呼吸的心得
#54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看見牛肉的生住異滅,牛的哀號,以及血肉交織的畫面及氣味,還有牛肉被瓦解於人類口腹」,這些都是禪相,知道而不應執著。覺得不應吃葷,就不吃葷。但是在有些因緣和條件下,不能完全吃素,就不應苛求吃素。要檢驗自己,不管葷素,吃的當下,能夠不生起貪、嗔之心。

Posted on: 2008/12/31 22:41
Top


Re: 关于《藏文拼音教材》MP3的问题
#55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Posted on: 2008/11/28 15:45
Top


Re: 三毒
#56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佛學的術語,傳統上都是依據權威的佛學論典來解釋,而不採用一般國語辭典。有名的佛學論典有:(1)《阿毗達磨集論》,(2)《阿毗達磨俱舍論》,(3)《瑜伽師地論》。此中的《阿毗達磨集論》和《瑜伽師地論》可參考網站:
http://www.ss.ncu.edu.tw/~calin/articles.html

Posted on: 2008/11/22 16:05
Top


Re: 無常
#57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如何生起無常智可參考下文

《雜阿含經》要義15-16

林崇安教授編講

【經文】

●《會編》(上冊)正文第一三頁第一五經。
(經號:大九;內九;光九;S15)(厭離經)

(0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2b) 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03)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04) 時諸此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會編》(上冊)正文第一三頁第一六經。
(經號:大一○;內一○;光一○;S15)(厭離經)

(0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2b) 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03) 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04)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字面的意義
○經文的結構(主題、層次)(還滅)
境:五蘊(色、受、想、行、識)。
行:真實正觀。(智漸次)。
果:厭於五蘊,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智果漸次)。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遍解脫)。

【要義分析】

【問題一】:為了達成「心解脫」,有何次第?

●《會編》(上冊)正文第一四頁「二種漸次門」

◎復次,為心解脫勤修習者,有二種漸次:
一、智漸次;二、智果漸次。

【問題二】:什麼是「智漸次」?

◎云何智漸次?
一、無常故苦
謂於諸行中,先起「無常智」,由思擇彼生滅道理故。次後於彼〔生滅〕相應(之)行,觀為生法、老法,乃至憂苦、熱惱等法。由是因緣,一切皆苦,此即依先「無常智」生後「苦智」。
二、苦故無我
又彼諸行,由是生法乃至是熱惱法故,即是死生緣起,展轉流轉,不得自在(之)行相道理,故無有我,此則依先「苦智」生後「無我智」。
○如是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名「智漸次」。

〔小結〕
上述〈攝事分〉指出經文:「無常即苦,苦即非我」的要義,是依次生起「無常智、苦智和無我智」。

●見本網站《雜阿含經蘊品》要義

Posted on: 2008/10/2 23:17
Top


Re: 藏密度亡經
#58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1)羅睺羅的問題如下:「世尊!要如何知、如何見我這個識身以及外境界的一切相,而能得沒有我,沒有我所見,沒有我慢,沒有繫著,沒有隨眠呢?」
(2)如何知,是如何透過聽聞和思考以生起智慧。
如何見,是如何透過修行以生起智慧。
(3)所觀察的對象,就是自己這個識身。
此識身,就是具有心識的此身。
(4)網路上有白話雜阿含經可以參考。

Posted on: 2008/7/3 18:48
Top


Re: 藏密度亡經
#59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如何知、如何見?可參考《雜阿含經》(大466經)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02)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03)佛告羅睺羅:「有
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04)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
(05)謂此三受,
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止、清涼、沒。
(06)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07)佛說此經已,尊者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Posted on: 2008/6/30 17:13
Top


Re: 藏密度亡經
#60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1)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怎樣叫神聖、出世間,沒有煩惱、沒有執取,能正確滅盡苦惱,是轉向於脫離苦惱的正見呢?就是聖弟子於苦能思考苦諦的道理,於苦的集起能思考集諦的道理,於苦的滅除能思考滅諦的道理,於滅苦之道能思考道諦的道理,配合無漏的思惟,對於諸法加以選擇、分別、推求、覺知、啟慧、開覺、觀察。這樣就叫做神聖、出世間,沒有煩惱、沒有執取,能正確滅盡苦惱,是轉向於脫離苦惱的正見。

(2)我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云何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
※我以知見的緣故,得以斷除各種煩惱,而不是不以知見。為何是以知見的緣故,得以斷除各種煩惱,而不是不以知見呢?就是對這色身、這色身的集起、這色身的滅去,乃至於對感受、想法、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對這些精神現象的集起、這些精神現象的滅去,以知見得以斷除各種煩惱,而不是不以知見。

(3)此處所說的知見,簡單的說,知=聞、思所成的智慧。見=修所成的智慧。

Posted on: 2008/6/25 11:34
Top



TopTop
«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