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Browsing this Thread:   1 Anonymous Users






藏密度亡經
#1


See User information
“據說”該經認為生者依此經修持能令未修行佛法的亡者得解脫,此說符合佛法八正道的正見嗎?

Posted on: 2008/6/16 17:01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藏密度亡經
#2
四階會員
四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這些超出我們現量的論題,最好擱置一邊。
就像世界有邊無邊,最好用「無記」來處理。
寧願多用時間來閱讀阿含經和修四念住。

Posted on: 2008/6/16 22:09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藏密度亡經
#3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1. 解脫 <== 在於不要無明.
不要無明 <== 在於不要跟著念頭跑.
不要跟著念頭跑 <== 在於有正確指引.

2. 當肉体毀壞, 意念跟著正確指引, 而不雜亂. 解脫是可能的.

3. 就操作的技術而言, 藏密度亡經 是可行的.

4. 引文 “該經認為生者依此經修持能令未修行佛法的亡者得解脫,此說符合佛法八正道的正見嗎?”
A. 修行, 不一定是要佛法, 也能解脫.
B. 八正道的”正見”, 並不是”正確的知見”的意思.因”正確的知見”還是知見.
C. 若有知見, 就無法跟隨藏密度亡經中的指引.
即不是藏密度亡經所要救度的眾生.

Posted on: 2008/6/19 15:01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藏密度亡經
#4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1. 解脫,在於不要無明.
【評】:正確
A. 修行, 不一定是要佛法, 也能解脫.
【評】:不正確。佛法就是滅除無明的方法,滅除無明的方法就是佛法――覺悟者的教法。
B. 八正道的"正見", 並不是"正確的知見"的意思.
【評】:不正確。正見,是正確的知見。佛陀非常強調「知」和「見」的重要性。
C. 若有知見, 就無法跟隨藏密度亡經中的指引.
【評】:不正確。依據藏密度亡經的看法,指引時亡者當下必須遵循八正道的正見。

Posted on: 2008/6/20 23:00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藏密度亡經
#5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我對正見的看法.
請參考, 本站, 佛法討論,
標題:正見非見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 ... .php?topic_id=128&forum=2

Posted on: 2008/6/21 19:08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藏密度亡經
#6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一】什麼是(出世)正見?以下引用佛說



(1)雜阿含789經(內五七七):

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求覺、巧便、黠慧、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2)雜阿含785經(內五七八):

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3)雜阿含750經(內五八二):

若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所以者何?

明於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親近、不親近,卑法、勝法,穢污、白淨,有分別、無分別,緣起、非緣起,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正見。

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恚、癡;貪、恚、癡解脫已,是聖弟子得正智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二】佛陀非常重視知見:



雜阿含263經(內三九):

佛告諸比丘:我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云何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

Posted on: 2008/6/23 21:15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藏密度亡經
#7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請問 ninol:
A. (2)雜阿含785經(內五七八):

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 “謂聖弟子, 苦、苦思惟,於法選擇、分別,是名正見。”
請問您的見解為何?
或者您有其它的, 斷句方法?


B. 雜阿含263經(內三九):

佛告諸比丘:我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云何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

*** “佛告諸比丘:我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云何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

B1. 請問” 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是何義?
第一個”知見”, 和第二個”知見”, 的意義相同嗎? 其意義為何?

B2. 請問”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 是何義? 情境為何?

Posted on: 2008/6/24 6:47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藏密度亡經
#8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1)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怎樣叫神聖、出世間,沒有煩惱、沒有執取,能正確滅盡苦惱,是轉向於脫離苦惱的正見呢?就是聖弟子於苦能思考苦諦的道理,於苦的集起能思考集諦的道理,於苦的滅除能思考滅諦的道理,於滅苦之道能思考道諦的道理,配合無漏的思惟,對於諸法加以選擇、分別、推求、覺知、啟慧、開覺、觀察。這樣就叫做神聖、出世間,沒有煩惱、沒有執取,能正確滅盡苦惱,是轉向於脫離苦惱的正見。

(2)我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云何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
※我以知見的緣故,得以斷除各種煩惱,而不是不以知見。為何是以知見的緣故,得以斷除各種煩惱,而不是不以知見呢?就是對這色身、這色身的集起、這色身的滅去,乃至於對感受、想法、意志行為、心識等精神現象,對這些精神現象的集起、這些精神現象的滅去,以知見得以斷除各種煩惱,而不是不以知見。

(3)此處所說的知見,簡單的說,知=聞、思所成的智慧。見=修所成的智慧。

Posted on: 2008/6/25 11:34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藏密度亡經
#9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我的理解:

A. 雜阿含789經(內五七七):

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求覺、巧便、黠慧、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A1. 這段回答, 可分兩部理解,
第一部分: 苦、苦思惟,於法選擇、分別。是名正見。
第二部分: 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是名正見。
第二部分以第一部分類推即可。

A2. 苦、苦思惟,於法選擇、分別。是名正見。
苦思惟 : 關於苦的思惟。
於法選擇、分別 : 依照(佛)方法分別。
是名正見;依法所做的分別, 這個分別,就稱做正見。
分別什麼呢? 是分別"苦"與"苦思惟"。 這由文章結構可以看出,注意標點符號是用頓號。苦與苦思惟是對等的。

A3. 分別"苦"與"苦思惟" :
苦思惟, 其實就是思惟。
由此可以推知, 這裏的"分別 ", 不是"思惟"。因"思惟"無法"分別""思惟"。

A4. 這裏的"分別 ", 是修來的, 或是與生俱來的, 但不是想像來, 思惟來的, 推理出來的.

A5. 同理, 這裏的"正見"即分別, 觀察等等, 其實就是"內觀", (Vipassana).
但不是想像, 思惟, 推理, 認知.


B. 雜阿含263經(內三九):

佛告諸比丘:我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云何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

B1. 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
第一個知見是八正道的"正見",內觀.
第二個知見是一般人所說的知見, 例如, 學識, 認知, 思惟, 推理.
這句話是說: 我以"內觀"得諸漏盡, 不是我沒有思惟. 內觀與思惟是同時運作的.

B2. 思惟與內觀, 相同的是, 都有知, 覺知能力.
但思惟不完全等於內觀, 可參考本網站的其它文章, 如, 十六勝行.

B3. 云何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
"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 是說: 這就是色! 這就是色集!這就是色滅!
例如:
第一次到日月潭, 會說,啊!這就是日月潭,(百聞不如一見, 跟我想的不一樣!)
這就是正見, 與禪宗的述事手法, 完全一樣, 正見不涉及思惟, 推理.

Posted on: 2008/6/25 15:31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藏密度亡經
#10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如何知、如何見?可參考《雜阿含經》(大466經)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02)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03)佛告羅睺羅:「有
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04)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
(05)謂此三受,
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止、清涼、沒。
(06)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07)佛說此經已,尊者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Posted on: 2008/6/30 17:13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藏密度亡經
#11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請問nonil:
此句何解?

1. "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2. "如是见, 我此識身."
2.1 "識身"何解?
2.2 "见"何解?
2.3 "见"的主詞與"識身"的關系為何?

Posted on: 2008/7/1 2:52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藏密度亡經
#12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1)羅睺羅的問題如下:「世尊!要如何知、如何見我這個識身以及外境界的一切相,而能得沒有我,沒有我所見,沒有我慢,沒有繫著,沒有隨眠呢?」
(2)如何知,是如何透過聽聞和思考以生起智慧。
如何見,是如何透過修行以生起智慧。
(3)所觀察的對象,就是自己這個識身。
此識身,就是具有心識的此身。
(4)網路上有白話雜阿含經可以參考。

Posted on: 2008/7/3 18:48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藏密度亡經
#13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A.引文:
【※如何知、如何見?可參考《雜阿含經》(大466經)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02)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03)佛告羅睺羅:「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04)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
(05)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止、清涼、沒。
(06)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
(07)佛說此經已,尊者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B. 引文
【(2)如何知,是如何透過聽聞和思考以生起智慧。
如何見,是如何透過修行以生起智慧。】
是在上段經文中的那裏, 我看不出來.

C1. 佛光大辭典線上簡易查詢
http://sql.fgs.org.tw/webfbd/

識身: (一)具有精神作用之身體,即身與心。本事經卷五(大一七‧六八六上):「由此定故,於有識身,及外一切所緣相中,(中略)善伏善斷。」〔雜阿含經卷三十五〕 (二)指認識作用之種類。身,集、種類之意。雜阿含經卷十二(大二‧八五上):「云何為識?謂六識身。眼識身、耳識身、(中略)意識身。」 p6699

C2. 我的理解: 識身, 是”識”的意思. 【云何為識?謂六識身。】

D1. 漢譯阿含經辭典:
http://www.wisdomvoice.org/agama/ad/index.htm
如是知如是見:
即「如是知、見」,解讀為「知道這樣,了解到這樣」,「見」指「看見、了解」的意思,「知見」為同義複詞。

D2. 此解, 並未說明知見的主詞是誰, 如何知見, 知見的對象是誰.

E1.佛光大辭典線上簡易查詢
http://sql.fgs.org.tw/webfbd/
知見:
指依自己之思慮分別而立之見解。與智慧有別,智慧乃般若之無分別智,為離思慮分別之心識。惟作佛知見、知見波羅蜜時,則知見與智慧同義。 p3461

E2. 我的理解:
這裏的知見, 不是【指依自己之思慮分別而立之見解。】
而是【為離思慮分別之心識。】
並以【離思慮分別。】但有心識的作用,來說明比較清楚.

F. 我的理解, 此段大意:
以”無有我、我所見”, 的感受”三受”;
如上, 用此相同方式的,知及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
這樣的知見, 才是知見.
知見就是以”無有我, 我所見”的方式在進行.
在此的知見, 就是八正道之首的”正見”.

G. 知見 ---> 與”無有我”相關 ---> 與”空”相關 ---> 與”般若”相關.

Posted on: 2008/7/3 22:55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You can view topic.
You cannot start a new topic.
You cannot reply to posts.
You cannot edit your posts.
You cannot delete your posts.
You cannot add new polls.
You cannot vote in polls.
You cannot attach files to posts.
You cannot post without approval.
You cannot use topic type.
You cannot use HTML syntax.
You cannot use signature.
You cannot create pdf.
You cannot get print page.

[Advanced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