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止相 |
||||
---|---|---|---|---|
|
林教授:
《大论》第十一卷所缘相第二十一科:“云何止相,谓所思维无分别影像之相”。请问林教授,在止相中,应该有一个所缘境,有一个分别的影像,为什么《大论》中说“无分别影像之相”。
Posted on: 2009/10/24 10:35
|
|||
|
六随念 |
||||
---|---|---|---|---|
|
林教授:
《大论》说:有二种具足随念六行差别,谓皈依具足随念三种行,证具足随念三种行,于佛法僧随念之行,名皈依随念,于趣涅般行,趣资财行,趣生天行,随念之行,名证随念。简单说,就是念佛、法、僧、戒、舍、天的功德。妙老在解释随念天中,指天为六欲天,这有点不可理解,佛教徒是向于涅般,求出离三界的,为什么要随念六欲天呢?
Posted on: 2009/10/18 23:02
|
|||
|
少光天寿量是如何确定的? |
||||
---|---|---|---|---|
|
林教授:
二禅少光天2大劫是如何确定的?前面七个劫都是火灾,烧不到二禅天,所以少光天、无量光天和极尽光天寿量都应该是8大劫才是。为什么少光天2大劫,无量光天4大劫? 还有梵众天20中劫,梵前益天40中劫,大梵天60中劫是依据什么来确定的?
Posted on: 2009/6/17 23:35
|
|||
|
无题 |
||||
---|---|---|---|---|
|
林教授:
最近一个问题老是困挠着我,在我的理解中,修行应该是这样的:持戒,学习教理,听闻正法,然后就是经行,静坐,静坐,经行。但天台宗圆教的思想是,六度万行,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行法门,想一想也对。 联系到现实当中,当前很多寺院流行的经忏佛事,明码标价,当作一种商品来出售,不要说小庙,连一些大的道场也大做经忏佛事,请问林教授,这些经忏佛事究竟与修行有关系吗?
Posted on: 2009/6/2 12:17
|
|||
|
Re: 诸法不自生 |
||||
---|---|---|---|---|
|
看了林教授的这篇文章,了解了以下道理:
自生=A生A 他生=A生B 共生=A生A,A生B 所以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 但缘起甚深义,究竟是如何缘生,还是不明白。或许这缘起甚深义,要到见道位才能完全明白。
Posted on: 2009/6/2 9:56
|
|||
|
Re: 诸法不自生 |
||||
---|---|---|---|---|
|
如果A生A,是A=A,是常住不变了,实际情况应该是A生B,这里的生,是变化的,无常的意思,万法不会是A生A的,那么从这里去理解,是不是可以说诸法自生,因为自生,所以他生、共生。
Posted on: 2009/6/1 22:16
|
|||
|
Re: 诸法不自生 |
||||
---|---|---|---|---|
|
林教授:
我对这个问题还是弄不清楚,就是从诸法无常性来说,因为无常,所以诸法是自生的,如果诸法不自生,岂不是常住不变了??
Posted on: 2009/6/1 20:38
|
|||
|
诸法不自生 |
||||
---|---|---|---|---|
|
林教授:
诸法从因缘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都可理解,但诸法不共生很难理解,这句是不是与诸法从因缘生相矛盾了?譬如说种子,没有从缘是不会长芽的,所以不自生,反之,有众缘而没有种子也不会长芽,所以亦不从他生,而当种子、阳光、泥土、水等和合时,因缘俱足,即所谓共,应生起法,怎么说诸法不共生呢?恳请林教授解释
Posted on: 2009/5/31 8:05
|
|||
|
妙五欲 |
||||
---|---|---|---|---|
|
林教授:
<大论>中每次提到色声香味触时都称之为"妙五欲",为什么称之为妙?这些欲界的五欲实在是有情之大患,因为五欲才流转三界,沉堕三涂,所以五欲是粗恶的,引苦的,障碍证得涅般的,如何能称得上"妙五欲",请林教授解答.
Posted on: 2009/5/11 22:21
|
|||
|
Re: 《瑜伽师地论》问题 |
||||
---|---|---|---|---|
|
上面的“拼”字经教授这么一对比,意思豁然开朗
Posted on: 2009/4/13 19:29
|
|||
|
Re: 《瑜伽师地论》问题 |
||||
---|---|---|---|---|
|
感谢林教授的解答,虽然“《瑜伽師地論》漢譯本中文字不清之處,可以用藏文來釐清”,但不通藏文,如我奈何,学习大论已经象啃书一样,哪里还有时间学藏文。
Posted on: 2009/4/13 19:25
|
|||
|
Re: 问题 |
||||
---|---|---|---|---|
|
林教授:
我已找到科判的全部下载地址
Posted on: 2009/3/29 17:06
|
|||
|
Re: 问题 |
||||
---|---|---|---|---|
|
林教授:
你所编排的韩老的科判非常好,但你上面提供的地址只是有寻有伺等三地的科判,能不能提供全部的科判,谢谢。
Posted on: 2009/3/29 15:11
|
|||
|
Re: 问题 |
||||
---|---|---|---|---|
|
林教授:
我这几天看了福严讲义里面的科判,发现有些地方前后不一致,好象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有些科判也不尽合理,如你所说韩老的科判实有其精细完备之处,所以我又把压入箱底的韩老的科判拿出来看。为什么我前几天说福严的讲义更容易理解,我发现原来是这样的关系,福严讲义是横排的,科判是按照从大写一、二、三到小写1、2、3这样下来的,对我们这一代来更容易接受,而韩老的披寻记是竖排的,科判是按照甲、乙、丙、丁这样下来的,到后来搞不清上下级了,是因为这个关系所以不容易接受。但福严讲义的科判也有长外,能增加我的理解,所以现在我把二个科判对照着看。
Posted on: 2009/3/25 8:20
|
|||
|
Re: 问题 |
||||
---|---|---|---|---|
|
林教授:
最近我学习瑜伽大论进度很慢,才学到第五卷,我是一边学习,一边摸索学习方法。开始的时候我是听妙老的弟子如昆法师的讲课录像,然后再看原文。后来把如昆法师的讲课录像同妙老的讲课录音一比较,发现还是妙老的好,讲得更透彻,于是就听妙老的录音,每次听完后再看原文,这样子一直学到第二卷。但又发现这样效果也不好,一个是速度慢,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理解也不深入。于是不听录音,改为先看韩老的科判,然后再看原文,根据上下文自己去理解,然后再看妙老笔记,再看韩老的披寻记,这样子虽然进度慢一点,但理解更深入了,这个方法还是不错的。 但最近我又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大论讲得很细,比如有寻有伺等三地,是按照总分的方法来解释,但有时分得太开太细了就统不起来,同主题联系不起来。另外韩老的科判总觉得太细,有些难以理解。我突然发现福严佛学院的授课讲义的科判更合理,更简明,更容易理解。比如韩老的科判“受用苦乐”下面分二科,第一科辨差别,第二科总料简。而福严讲义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明受苦,第二科明受乐,第三科总明苦乐殊胜差别,特别是第三科“总明苦乐殊胜差别”,文义一目了然,所以我现在决定不看韩老的科判了,改为看福严讲义的科判了,但韩老的披寻记我还是要看的。
Posted on: 2009/3/21 11:16
|
|||
|
Re: 问题 |
||||
---|---|---|---|---|
|
林教授:
感谢林教授的指导和帮助,你所写的〈〈瑜伽师地论〉和〈显扬圣教论〉的内容架构及其编成〉我已看过,看了之后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就是〈阿含〉、〈俱舍〉、〈大毗婆沙论〉和本论基本义理是相通的,本论就是增入了菩萨地,而前三论则只谈小乘。 我在网上找到了惠敏法师的〈瑜伽师地论导读〉,才知道还有〈瑜伽师地论〉梵文本,而惠敏法师通晓梵文,对本论有很深的研究,他对一些名相的解释更接近原意。可惜我没有这个福分亲近惠敏法师。 大陆有一个圣地法师,据说专门研究〈瑜伽师地论〉,并也有〈瑜伽师地论导读〉,我正在找。 佛光辭典、法相辭典什么地方可以下载 大论第五卷苦乐殊胜中,有六殊胜,形量殊胜,缘殊胜,时殊胜,心殊胜,所依殊胜都可以理解,就是这个柔软殊胜理解不了,“如如依止,漸更柔軟,如是如是苦轉殊勝”这个柔软如何去理解?
Posted on: 2009/3/14 10:54
|
|||
|
Re: 问题 |
||||
---|---|---|---|---|
|
非常感谢上面这位同修的解释,在学习《瑜伽师地论》的过程中,因为文义上看不懂的原因,曾经生过退却心。在这里,林教授为我解决了很多问题,使我重新树立了信心,现在勉强看到第五卷。稍微生起了一点欢喜心,我主要是依着韩老的科判,再参照妙老的笔记来看,基本能看得懂,但个别地方还是卡着,理解不了。林教授这么忙,还为我答疑解惑,我除了感激,还有负疚的心情。希望各位善知识能帮助我。
Posted on: 2009/3/5 12:27
|
|||
|
问题 |
||||
---|---|---|---|---|
|
林教授:
第五卷“不能断后世大苦者:谓贪嗔等本随二惑所依处故”,韩老的披寻记里面没有解释,妙老的笔录里面也没详细说明,而福严佛学院授课讲义里面是这样句读:“谓贪嗔等本,随二惑所依处故”。 而妙老的笔录里面是这样句读:“谓贪嗔等,本随二惑,所依处故”。而韩老的披寻记里面没有句读开来,请问林教授,这“本随”如何理解?
Posted on: 2009/3/3 21:1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