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this Thread:
1 Anonymous Users
Re: 【隆波帕默的觀心經歷】 |
||||
---|---|---|---|---|
版主
|
【讓我們得不到法的是煩惱】隆波帕默開示摘要
〈精通於禪定或修習寧靜型的定〉 [禪修者]一定要做到四項,才可以稱之為禪定很厲害:一是精通於「進入禪定」,一是精通於「住在禪定」中,然後是精通於「在禪定中開發智慧」,這個是最難的了,接下來是精通於「退出禪定」。所謂精通於禪定一定要具足這四自在。有些人退出禪定,一下子就出來,然後就頭痛了,這稱為不精通於禪定。這是有技術的,心要慢慢退出來,不是一下子。一下子退出來就會頭痛。 ◎但我們不用做到精通於禪定。我們只要選擇一個禪法,選擇一個所緣,然後心和它在一起,心有快樂,然後就去帶領心去覺知所緣,寧靜也可以、不寧靜也行。若越「想要寧靜」,快樂就沒有了,因為什麼時候想要什麼,苦就生起了,因為慾望是苦生起的原因,是苦因,越想寧靜就越不行。所以寧靜也行、不寧靜也行,隨它去吧,讓心和佛陀、佛陀在一起,或是跟呼吸在一起,打成一片。但是如果都不喜歡這些所緣,那就用手部動作也可以,用隆波田的手部動作,做了之後心有快樂,或者觀腹部的升降有快樂,就可以用去修。奢摩他的修行是不限定所緣的,什麼樣的都可以,只是這所緣不要讓煩惱生起,一定要有快樂,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用快樂的心去覺知所緣,讓心有快樂的所緣,就會非常快的寧靜了。自己去選擇所緣。 大家是居士,生活非常的忙碌,而且非常的辛苦,大家可修寧靜型的定,心要有快樂。但是不要讓心卡在邪定,進入邪定後,就沒有辦法跟世間在一起了。 有些人修習禪定之後,沒辦法再去接觸世間,跟所緣接觸之後心就非常的不舒服,這是邪定。 有些人修習禪定,越修習,瞋心會越來越厲害,這就是邪定,瞋心的積累會越厲害,因為他們「想要寧靜」本身就是煩惱。 我們修行是為了供養佛陀,或者我們修行是為了按照祖師大德的教導去做,我們修行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如果只是想得到快樂、得到寧靜、得到好,那是受貪心的驅使,是不行的,反而沒辦法真正的寧靜。寧靜型的定的原則,就是這樣子。
Posted on: 2020/5/4 6:38
|
|||
|
Re: 【隆波帕默的觀心經歷】 |
||||
---|---|---|---|---|
版主
|
【讓我們得不到法的是煩惱】隆波帕默開示摘要
〈安住型的定和寧靜型的定的比較〉 另一類型是更高的一種定,就是「安住型的定」,這個稱之為觀禪的定。 1.[寧靜型的定:]心和單一的所緣在一起,這稱之為止禪,是寧靜於單一的所緣。 2.但是要開發智慧的定,是「安住型的定」。開發智慧的定,心是一,但是所緣可以是成千上萬的。心是一,是觀者,看到所緣變來變去,這些所緣在眼前來了就走,來了就走,但心不會跳進去(不跳到所緣上)。 1.如果是止禪,心是一、所緣是一,一和一在一起,就會得到寧靜,心是一、所緣是一,這個是止禪。 2.但是觀禪是用於開發智慧,心是一,心是觀者,心的職責只是看而已,看到這些所緣,所緣有多少都可以,這些所緣從眼、耳、鼻、舌、身、心而來,從所有六根門來的所緣都可以,進來之後接觸到心,我們要有覺性的去覺知,心跑了之後,知道心跑了,心跑了就知道,心跑到所緣就知道。 我們要訓練獲得2.觀禪的定,也是先選擇一個禪法,像我們之前用的禪法也可以,但是跟修習1.寧靜型的定的方法不一樣:1.止禪的重點是在於所緣,讓心跟所緣在一起,但是2.安住型的定,重點在於心,心要安住,而不是所緣,我們要知道的是心,而不是所緣,所以是不一樣的。 1.如果要心非常寧靜,只要持續地讓心和所緣在一起,則會寧靜,但是2.如果要心安住呢?關鍵是心: 比如唸誦佛陀、佛陀、佛陀,然後這個心跑到別的地方去了,就要及時知道心跑到別的地方去了。我們要知道的不是佛陀、佛陀,我們要知道的是心跑去別的地方了。 或者覺知呼吸入、呼吸出,心是觀者,看到身體在呼吸。此時看身體呼吸,不是盯著呼吸,如果是盯著呼吸,就變成止禪了。只是覺知身體在呼吸,心是觀者(知者),覺知這個身體在呼吸、呼吸,一旦心跑到呼吸、抓住呼吸,要及時的知道心跑去抓住呼吸了,心就會回來,重新成為知者。繼續覺知呼吸、呼吸,身體在呼吸,心是觀者,呼吸、呼吸,接著心跑去想別的事情了,要知道心已經跑了。心跑去想別的事情要及時的知道。 所以安住型的定,重要的是去覺知心,不是去覺知所緣,是去覺知心,而那個所緣只是一個誘餌,誘餌作什麼用呢?心一跑開所緣,就及時的知道心已經跑了。 我們如果沒有安住型的定,一天到晚心會跑到很遠的地方,沒有辦法及時的知道。 有些人說:「今天我一整天都是迷失的。」這肯定是有的。 有些人說:「我一整天都沒有迷失。」這個不用騙人! 看!大家笑了,笑的時候,這個心已經跑了,看到麼!笑的時候,心已經跑掉了。
Posted on: 2020/5/4 15:23
|
|||
|
Re: 【隆波帕默的觀心經歷】 |
||||
---|---|---|---|---|
版主
|
【隆波帕默的禪修經驗】〔29歲〕(摘自:心的四聖諦)
◎1981年,隆波看到一本介紹佛牌的書,在書的尾頁剛好有半頁的空白處,上面寫著一段法語: 心往外送,是集(苦因); 心往外送的結果,是苦; 心清楚地照見心,是道; 心清楚照見心的結果,是滅。 另外,心的自然特性是必然往外送, 心往外送以後動盪起伏,是集(苦因); 心往外送以後隨著境界動盪起伏的結果,是苦; 心往外送以後沒有動盪起伏、有覺性在,是道; 心往外送以後沒有動盪起伏、有覺性在的結果,是滅。 所有的阿羅漢都擁有不往外送也不動盪起伏的心,擁有圓滿的覺性作為心的家,從此徹見四聖諦。 長老是如此開示的!隆波讀完之後,心感到非常震撼。 隆波在這之前看到的都是關於觀身的開示,但自己觀身觀到身體爆炸,也沒發現什麼,觀察之後根本毫無收穫。讀到這一段法談,就在想:為什麼這位師父教得那麼奇怪,直接教導心?從沒有聽過任何一位高僧大德教導心,因為以前的時代全都是觀身體的——佛使比丘教導安般念,是觀身;隆波田長老的“手部動作”也是觀身體;阿姜綢鐸尊者教導“腹部升降”,還是身體;上座部在念誦佛陀之後,又是思維身體。 只有這位師父的開示很奇怪——教導“心”。心往外送是什麼情況?隆波根本不知道,但是又感覺這個法很有吸引力,因為它如此強烈地震撼到了心! 隆波很想學,只是這本書當時用的是筆名,於是便四處打聽:這位師父是誰?住在哪裡?打聽了很久,才知道他是隆布敦長老,而且還是阿姜範尊者的師父。阿姜範尊者是1980年圓寂的,而那時是1981年了,所以隆波認為隆布敦長老不可能還在世,怕是沒有機會求法了,於是感到徹底絕望。 ◎直到1982年〔30歲〕,有人說長老還活著,就在蘇林府。 於是隆波立刻趕去頂禮長老,向他報告說:“我想修行”。 長老閉上眼睛一言不發,將近一小時之後才睜開眼睛,開示道:“修行並不難,難的是那些不修行的人。已經讀了很多的書,從現在開始讀自己的心吧。” 長老教導隆波讀自己的心:“如果能讀自己的心,就會明白‘心的四聖諦’。” 長老問:“明白了嗎?” 隆波回答:“明白了!” 那時候隆波見到長老之後非常興奮,長老問“明白了嗎”,於是就回答“明白”,然後就告別了長老,隨後坐火車回孔那府去頂禮隆波蒲尊者,那也是隆波第一次頂禮隆波蒲尊者,因為剛好順路。 當火車從蘇林府開動以後,隆波猛然警醒:隆布敦長老教導我要觀心,心是什麼樣子的?心在哪裡?用什麼去觀?怎麼觀?自己全部都不知道,可一興奮卻回答長老“明白了”。 長老教導隆波去讀自己的心。心是如何的?不知道;心在哪裡?不知道;怎麼觀?也不知道。 所有與心有關的事,一概不知。隆波自己嚇了一跳!一旦警醒了,接下來怎麼做呢?驚慌失措之下,隆波回來觀呼吸,重新吸氣念“佛”,呼氣念“陀”。 這是修行的基本原則——如果什麼都做不了,我們就先修習奢摩他,好過什麼都不做。那時候隆波驚慌失措,不知道要怎麼做,就回來修習奢摩他,吸氣念“佛”,呼氣念“陀”,很快地,心就寧靜下來。因為隆波已經習慣了每天這樣練習,立即就可以入定…。 心一旦寧靜了,退出禪定之後隆波就在思考:長老教導我要觀心,心在哪裡?心一定在身體裡,不可能在身外,心不在農田,不在樹上,也不在地上。因此,如果自己要觀心,從今往後要覺知這個身體。 正如隆波說過的,身體就像心的家,心是家的主人。身體是家,如果找不到心,就先觀身。類似于想見到家的主人但沒見到,不知道他去哪兒了,那麼就守在他家門口,總有一天他會回家,於是就可以見到。 因此,觀心但是卻觀不到的時候,我們覺知的範圍就別越過身體。這是修行的又一條原則——覺知自己的身與心,別越過身體而跑去外面遊玩。如果打坐之後,心變得光明以後去外面遊玩,那就違背了這條原則。它已經越過身體出去了,這是不行的。 隆波已經知道心在身體裡,那麼在身體的哪部分呢?心在頭髮裡嗎?去觀頭髮,頭髮消融不見,沒有看到心現身。還是在指甲、牙齒、肌肉、骨頭……裡?隆波從頭到腳,再從腳到頭,逐一搜尋心藏在身體的哪個部分。知道心在身體裡,但它到底在哪兒呢?沒找到。啊!搜遍了整個身體也沒有找到心。 難道說心在苦樂的感覺裡?那麼去觀樂受吧。於是隆波修習禪定,心有了快樂之後去觀,觀到快樂都滅去,變成中捨,也沒看到心的呈現;再觀捨受,還是沒看到心顯露出來。重新來過,這次選擇一動不動地打坐,坐到全身酸痛,去看有沒有心。坐到全身麻了,最後痛全消失,也沒看到心。所以,心並不在苦受與樂受裡。 心在身體裡,但不在身體的某個部位,也不在苦、樂的感覺裡,難道說心在念頭裡?於是隆波又不斷地尋找。 心在念頭裡嗎?隆波刻意地去想。想著經文“大慈大悲的佛陀純淨無染……”剛一想到“大慈大悲的佛陀”,就看到念頭從胸口處的空無之中冒出來。“大慈大悲的佛陀純淨無染……”冒、冒、冒出來而後消失,它從空無之中冒出來,在胸口這裡湧現後消失。 隆波只是看見念頭湧現出來而後消失,知者的心就立即生起了。 因此,無論何時,當我們知道「心去想了」,知者的心便會生起。隆波就是這樣不斷摸索著前進。 要及時知道心在想,於是隆波就帶領它去想“大慈大悲的佛陀純淨無染”,然後知道“心想”,而不是知道“想的內容”,這兩者是不同的。 如果知道“心想”,會遇見“知者”;如果知道“想的內容”,我們則是迷失的。兩者是不同的。 “心想的內容”是指:比如,想到這件事覺得很好玩,想到那件事之後覺得不好,想到過去、未來。這樣想個不停,心是散亂的。 但如果知道心偷跑去想了,心就會即刻抽身出來變成知者,禪定也會凸顯起來。 一旦出現這個狀態,隆波就意識到:“喔!這個是舊貨。”因為隆波從兒時就開始修定,得到的就是這個“知者”。 所以現在感到舒服了,便開始呵護這個“知者”。要小心,這是錯的!想要呵護知者——錯了! 心有時會跑去抓住所緣,然後變成死結,於是隆波想方設法去解決——緊盯著它直到它完全爆炸,爆炸之後心又松脫出來。哦喲!好舒服。但很快心又重新去抓,這次再怎麼緊盯也不爆炸了,於是使用定力把心當作刀去砍、砍、砍,最後一切都消解,心又再次松脫出來。一會兒這麼做,一會兒那麼做。有時讓心像針一樣去紮,就像紮氣球,紮、紮、紮……如果對準角度,“氣球”是會爆的。 就這樣想方設法讓心日日夜夜獨立凸顯。真是笨啊!如果還想這樣操作,就直接入定啊,但那不是出路。最後,心終於整日獨立凸顯,不再與其他現象有所牽連。 這個境界持續了3個月。 ○然後,隆波去頂禮長老,報告說:“我已經會觀心了,可以觀上一整天。” 長老瞟了一眼隆波,說:“還沒有觀心,你是在干擾心,在干擾心的狀態。心的自然狀態是想、演繹、造作。你卻訓練它不想、不演繹、不造作,一直是空空的、光明的、如如不動的。重新去實踐,已經修錯了,要去觀心。去觀心,而不是讓你去裝修心,讓心變靜止、空無與光明。” 隆波想:真是冤枉!努力了三個月還是修錯!只是去呵護心如如不動。 【正確的觀心】 這次重新開始,長老開示說“要看”,就像我們看書一樣,只是讀書而不是寫書。別人已經寫好了,我們只是讀者;我們也不是評論員,無需說這個好、那個不好,別人並沒有雇請我們評論,我們的職責只是讀而已。 心也是同樣的。我們觀心工作時,不斷地去“讀”。觀心工作,別進去打壓它,別去裝修它——讓它必須好、必須快樂、必須寧靜!如果我們努力去裝修心,讓它變好、快樂和寧靜,那是在干擾心。 心好,知道好;心壞,知道壞;心快樂,知道快樂;心不快樂,知道不快樂;心寧靜,知道寧靜;心散亂,知道散亂。心是什麼樣子,就知道它是那個樣子。只有這樣才稱為“觀心”。
Posted on: 2020/5/5 22:38
|
|||
|
Re: 【隆波帕默的觀心經歷】 |
||||
---|---|---|---|---|
版主
|
【隆波帕默的觀心經驗和突破】〔30歲〕
觀心並不是進去干擾心,而是心無論怎樣,就知道它是那樣的。 隆波就是這樣緊隨著去觀察和瞭解,看到貪心生起而後滅去,嗔心生起而後滅去,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境界的生滅。 起先,心是沒有中立的:生起貪,不喜歡;生起嗔,不喜歡;善法生起了,喜歡;快樂生起了,喜歡;痛苦生起了,不喜歡……一整天都是這樣——喜歡和不喜歡。不斷地去及時知道(上述這些),心最終就會中立。有快樂,心只是知道快樂,對快樂保持中立;有痛苦,心只是知道痛苦,對痛苦保持中立。 隆波如此訓練了四個月。 有一天下班時,颱風剛好抵達曼谷,風力極強,雷電交加,非常可怕。隆波從辦公室打著傘出來,可是傘被吹壞,不能用了。隆波只好收起傘,結果被淋成了落湯雞,只好去附近的寺廟躲雨。進到出家人的寮房裡,由於自己全身是濕的,所以抱膝而坐,希望可以儘量減少弄濕的範圍,稍後起身再把地板擦淨,先就這樣坐等雨停。 屋子的主人說他去洗澡,然後隆波就獨自待著,這時看到心在擔憂:“這樣淋雨,一定會感冒的。”心一生起擔憂,因為自己已經嫺熟於及時地知道心了,所以在擔憂生起的一刹那,隆波立即就覺知到,擔憂當即消失。擔憂滅去後,心集中起來,整個世間全部消失,而後心自行發生變化,隆波並沒有做什麼。心感歎起來,說:“心不是我!心不是我!” 經歷了這個過程之後,隆波又去頂禮隆布敦長老。 長老說:“可以依靠自己了,可以依靠自己了。繼續用功,不斷地去觀照。” 因此,隆波修行始終依賴的是自我體會與觀察,並沒有一直跟自己的指導老師在一起。 跟隨高僧大德學法時,他教導要觀心,隆波就不斷地尋找心,直到最後終於找到——知道了“心想”,“知者的心”便會生起。得到“知者的心”以後,隆波又修錯了,開始呵護知者。別去呵護它,要放任它工作。心一會兒是知者,一會兒是想者,沒關係。放任它去工作,而後我們去緊隨著知道,進而會發現:心時苦、時樂、時好、時壞,一會兒想、一會兒緊盯、一會兒迷失,一整天這樣變化。如此不斷地去觀察與瞭解,有一天智慧就會生起,明白“此心不是我!” 一旦心不是我,就再也沒有什麼是“我”了。
Posted on: 2020/5/6 10:59
|
|||
|
Re: 【隆波帕默的觀心經歷】 |
||||
---|---|---|---|---|
版主
|
【隆波帕默的觀染的重要經驗】〔約33歲〕摘自:修行中的陷阱
每一位修習毗鉢舍那(內觀)的行者,都會遇到觀染(毗鉢舍那雜染、內觀雜染),沒有特例,一定會遇到。隆波本人也經歷過。 曾有一段時間,剛一發現煩惱探出頭,隆波就去看煩惱,於是煩惱便急忙往外逃,一旦煩惱往外跑,隆波的心就緊追著去觀察它,隆波並沒有意識到的是,此時心已經離開了基地,結果定已經弱掉了。煩惱一跑到外面以後,就突然消失玩起失蹤的遊戲,於是,隆波的心就被卡在外面——卡在光明和空之中。差不多有一年的時間都是如此。 直到有一天,隆波猛然警覺到:「為什麼修行會這樣了?它應該是無常的,可卻為什麼恆常了呢?它應該是苦的啊,為什麼卻是快樂的呢?它應該控制不了的,為什麼變成了可以操控呢?」此處所說的「它」,其實指的就是心! 為什麼隆波的心是恆常的呢?(那時)心每天都是同一個模樣:如此的光明、如此的快樂!就好像隆波可以隨心所欲的操控它似的。 隆波於是警覺:「肯定出錯了。可錯在哪裡呢?」仍然還看不出來,不曉得究竟錯在哪兒了? 事實上,那是心隨著現象追了出去,然而當煩惱滅去時,(煩惱本是被心觀察的現象,)當煩惱突然煙消雲散時,心卻被卡在外面了。 因為隆波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誤以為心依然還是安住的。事實卻是,定已經不夠了,心跑了出去。好在隆波對自己產生了懷疑,沒有誤以為自己已是阿羅漢! 【處理修觀時的觀染】 當隆波黏著在觀染(毗鉢舍那雜染)時,心卡在空里,卡在外面,就去請教阿姜摩訶布瓦尊者,問說自己按照師父的教導觀心,自己也有在觀心,但為什麼一年多的時間都沒有起色? 他瞟了一眼,脫口而出:「你說在觀心,但是你沒觀到心。相信我吧,我是靠自己走過來的,任何方法都比不上念誦佛陀,去用功吧!」 於是隆波退出來坐到後面,尊者則坐著開始吃飯,(隆波開始)念誦「佛陀、佛陀……」心好像要爆炸了,因為心不喜歡念誦「佛陀」,而更喜歡修習安般念。所以隆波就加上觀呼吸:「吸氣念佛,呼氣念陀」;只是稍微迎合尊者一點點,同時配合著念誦「佛陀」:吸氣念佛,呼氣念陀,不到幾個來回,心就集中了。天啊!(當時)幾乎要敲自己的頭了,原來這一陣子心已經離開了基地,自己卻對此渾然不知! 在心返回的瞬間,心一歸位,就看到了什麼?立馬看到了蘊界、身心存在的只有苦和憂;可如果停駐在「空」里,根本什麼都看不見! 好在沒有誤以為自己已經是阿羅漢聖者了,因為隆波從不輕信,是個不容易隨便相信的人——每當領悟生起時,隆波會反復地檢驗,而不會輕信。 如果我們很容易輕信,那麼是很難脫險和自救的,因為我們距離高僧大德太遠,要很久才能見到他們一次。 【不要被光明、空曠誤導】 ◎觀染會把我們騙得團團轉,花樣百出,有時是空、光明之類的現象。觀心的行者大部分會遇到光明,心會光明、空曠。不要相信它!一旦出現了光明、空曠,想起隆布敦長老的開示說:「阿羅漢的心是空曠、光明、純淨無染的,(它)停止了造作、停止了找尋、停止了反應,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剩, 於外,無形無相;於內,波瀾不起。」心一旦卡在光明裡,(就會覺得)這不正是嗎?空曠、光明、純淨無染啊,因為看不到任何煩惱。看不到煩惱,並不意味著沒有煩惱,那是因為自己犯糊塗,選擇性的失明罷了。其實煩惱填滿了大腦和心,我們卻視而不見。這是被騙了!卻居然還以高僧大德的開示作為憑證,認為這就是空曠、光明、純淨無染,停止了造作……。什麼毗鉢舍那、毗鉢舍那的,全都不修了,因為毗鉢舍那也是造作——在造作好嘛,任何什麼都不用做——那個不用做,這個也不用做,這就是停止造作。若問說:(有)在造作嗎?其實有在造作:在造作「不造作」,所以這是行不通的。至於「無來亦無去」——這個根本沒有看到,事實上,一直都在來來去去,只是選擇性的失明而已! 因此,我們要不斷的修行,而且要非常小心。 【正確地處理觀染】 ◎無論我們用哪一種方式修習毗鉢舍那——是定引領慧,還是慧引領定,又或是定和慧同步進行,無論怎樣修習毗鉢舍那,都會出現觀染。因為在修習的早期,我們的定本就不多,心安住後,當我們去觀現象生滅時,定很快就會用完。這就好比是我們的電池仍是次品,而且又沒錢,只能買到這種品質的電池,它沒在我們面前爆炸就已經萬幸了。我們的定水平較次,觀現象生滅只是一眨眼的功夫而已,定就不夠了——心跑掉了、挪動了,正是此處生起了觀染。[此時]倘若我們修習定,一旦心獲得安住而且歸位,觀染就會即刻「蒸發」。因此,隆波才會苦口婆心的、千叮嚀萬囑咐你們:要修習安住型的定。如果沒有安住型的定,是無法突破瓶頸的。
Posted on: 2020/5/8 8:01
|
|||
|
Re: 【隆波帕默的觀心經歷】 |
||||
---|---|---|---|---|
版主
|
【隆波帕默的禪相經驗】摘自:修行中的陷阱
◎身體觸碰方面的禪相也有,隆波自己就曾經歷過,是在大學階段的短期出家期間,正異常精進地打坐, 由於覺得修行的時間太少,所以不是在經行就是在打坐,結果坐到整條腿都又疼又酸,於是就把腳向前伸,將腿向前伸的時候,禪相產生了:看到有個人走過來提供按摩。於是隆波睜開眼睛,居然看見肌肉正凹陷下去,就像一個大拇指這樣按下去,哇,按摩的水平棒極了,按壓了約40秒後松開了,哦喲,酸麻的感覺完全消失了。以後隆波請他再來一個……他都不來了,這是屬於身體觸覺方面的禪相。有時我們會感覺有人正在對我們動手動腳,諸如此類的,既有可能是幻覺,也有可能是真的。 ◎既有色、聲、香、味、觸方面的禪相,也有屬於「法」方面的禪相。最後(法方面的禪相)這類是最可怕的:修出了宿命通,可若沒有真正的智慧,心便會幻化情境。 比如,〔某一禪修者的〕過去某世,是納黎萱大帝軍中的一匹老馬,因為曾經親眼見過這位國王,所以一旦產生了禪相,看到了國王出現,哇,覺得自己就是納黎萱大帝,事實上,只是一匹負責馱東西的高齡老馬而已。這類禪相會把我們騙得團團轉,千萬不要輕信它!宣稱自己是納黎萱大帝的人,隆波聽到的快有一打了。 因此,大家千萬別輕信這類事情,沒有任何好處。即便曾經真的是,也沒有好處,因為你現在已經不是大帝了。觀察到了嗎?宿命通每每想到自己的過去都是名人志士,從沒有人說自己的前世曾投身為癩皮狗的。 ◎但是有一位出家師父——隆波金尊者,他具有宿命通,他的宿命通是可信賴的,因為他的心是乾淨的,而我們的心是臟兮兮的,回憶起的內容是不能信的。 隆波曾經請教過隆布敦長老:「如果長老您不在了,我要跟誰去學?」他毫不遲疑地回答說:「去跟隆波金尊者學習。」於是有一天,隆波請教隆波金尊者:為什麼您那麼精進修行要離苦,而且修行已經到了最極致的程度? 他說,因為他有宿命通,看到自己前世曾是一頭黃牛,就在泰國東北部,有一次,主人在稻田裡定下木樁,把它繫在上面,主人原本很快就會回來,結果卻去了一整天,這頭牛吃著乾枯的稻草,感到很口渴,後來幾乎忍受不了,實在太渴了,牛看到有人走來,便會興奮跳起,以為會拿水給它喝。那些人看到它又奔又跳,心想:這是頭瘋牛!所以大家根本不敢靠近。一直等到很晚主人才過來帶它去喝水。 尊者開示道,他(由此)看到了六道輪回的過患。 ◎如果你看到這類的禪相 ,那是非常有益的。因為它將會鞭策我們,要為了離苦而修行。但如果生起禪相後,覺得自己不可一世、目中無人,即便他人不說,自己也能知道的,這類禪相千萬別信。 已經被煩惱給騙了;只要還有煩惱,就並不可信。 ◎禪相之所以會生起,是因為潛意識開始工作了,想要看到什麼,就會看到什麼。 隆波小的時候就很精通於禪相——那時修習安般念,直到出現光明,想要看到天堂,就可以跑去看,至於所見的天堂是真還是假,就不曉得了,但是,是真的看到了,只是所看到的對象或許不是真的,也有可能的。 曾經有人去請教隆布敦長老,問說某某打坐時看到了這個、那個,是真的嗎? 長老回答說:他真的看到了,對此他並沒有說謊。他真的看到了,但他所看到的卻不是真的,而是心的幻化。 ◎因此我們必須看看這些透過修行獲得的領悟,假如它們不是導向減少煩惱和增長善法,我們就別信。如果相信就糟了——未曾有的煩惱就會出現,感覺芸芸眾生,唯我獨尊。不管誰再說什麼,都不會信了,因為朕只信自己的感覺。如此一來,煩惱將會比以前更為猖狂,所以別信它!又或是一旦看到了什麼,就嚇得魂飛魄散——比如正在打坐,卻看到鬼來了,立馬哭爹喊娘撒腿便跑,魂飛魄散、走火入魔等等的。 ◎當我們在打坐時,修習禪定以後出現了禪相,覺得受到了驚嚇,要知道心受到了驚嚇,要回來觀心:害怕了,知道害怕;看到天神,覺得高興,要知道高興。今天帝釋天親臨寒捨,帝釋天居然全身透綠。為什麼帝釋天是綠色的?因為你曾聽說過綠色的帝釋天嘛。如果你曾經聽到過的帝釋天是紅色的,那麼親臨寒捨的帝釋天就會是紅色的。心是可以製造各式各樣的幻相的,因此別輕信!要回來返觀自心,才可以脫險和自保。 假禪相終將消失,真禪相也只是被知道、只是被看見,(禪相)僅僅只是被我們所知、所見的一種現象而已。 以上這些禪相都是修習奢摩他時的天敵。
Posted on: 2020/5/8 10:51
|
|||
|
Re: 【隆波帕默的觀心經歷】 |
||||
---|---|---|---|---|
版主
|
【太陽般光明的禪相】〔31歲〕摘自隆波帕默:殊勝的自我省察
◎有一次,隆波在修行時,心把包裹它的東西剝開,進而宛如太陽般地顯露出來,幾乎快到了中間的平分線。如果抵達中線就會完全顯露,對吧?但是就在要觸及中線時,心停止了前進的步伐,然後又重新被包裹了起來。哎呀,沒有證到三果(阿那含)。隆波特別心痛,那時候是這樣想的,接著就懷疑這是不是聖道——但是又好像沒有完全剝開。只是奇怪的是,從那之後,「淫欲蕩然無存」了,因為根本感覺不到淫欲,所以隆波就懷疑這是真的嗎?如果隆波容易輕信的話,就會認為——沒有貪欲了,「老子」已經是居士身份的阿那含了! ◎但是隆波並未輕信,而是不斷地省察。無論怎麼檢測,淫欲都沒有生起。於是隆波去借朋友的《花花公子》來看,這個朋友是《花花公子》的粉絲,家裡到處都是。那個時代還沒有網路版的《花花公子》,連網路都沒有。隆波想看《花花公子》,想看看自己的心是否還有淫欲。那個朋友簡直手舞足蹈——哎呀,終於“改邪歸正”跟他成為一夥了。他特別高興,拿了一大疊來讓隆波欣賞。隆波看過以後,心沒起絲毫波瀾,於是拿去還給他,告訴他:自己不滿意。結果他運來更多,他高興得幾乎要跳起來——能夠幫助隆波重回絢麗多彩的世間。這樣看了七天,到第七天的時候,心動盪起來——哦呦,這個女人真漂亮。心動盪起來,隆波非常高興。收起所有的書拿去還,結果他又準備了一大摞。隆波說:“不用,夠了。”因為達到目的了,已經知道了——當真有外緣引誘時,煩惱習氣依然如故。因此,還不是阿那含。 ◎隆波去頂禮隆布敦長老並報告:“長老,我看到了這樣的境界。”長老直接回答:“那是禪相。” 看到宛如太陽般的光明——那是禪相。所以我沒有相信它,而是去看《花花公子》來檢測。長老並沒有批評隆波,而是說:“聰明。” 但這是屬於隆波的專業技能,嚴禁模仿。否則整天坐著看(花花公子),根本不修行,什麼境界都不會呈現,整天坐著看,那麼今生就白白浪費掉了。
Posted on: 2020/5/9 6:50
|
|||
|
Re: 【隆波帕默的觀心經歷】 |
||||
---|---|---|---|---|
版主
|
【隆布布詹長老的棒喝】〔約38歲〕摘自隆波帕默:殊勝的自我省察
◎狐狸的尾巴(內心的無明煩惱)最終是藏不住的——無論如何都經不起省察。因此,隆波的師父們總是誇隆波聰明,總可以不斷地為自己找到逃生之路。 ◎比如,隆波某次發現:“能觀”與“所觀”中,若抓住“能觀”,就依然是在執取;若抓住“所觀”,也是在執取;因此,隆波既不抓“能觀”也不抓“所觀”。方法就是——假設觀呼吸時,讓心與呼吸在一起,只是隆波已經不觀呼吸了,因為它細膩到全變成了光,變成了空,於是心就跑去找空。如果我們觀不到光,也觀不到空,就去觀呼吸。大多數情況是:心跑到哪裡,就會抓住那裡。心跑過去的瞬間,隆波及時知道它要抓了——假設是這樣:它正要抓(所觀)了,就不讓它抓,而是回轉過來找“知者”(能觀)。一旦它要抓住知者了,也不讓它抓,又再次回轉,就這樣進出、進出。一會兒工夫,心就在中間集中起來——啪!整個世界全然消失,沒有思維,沒有時間,一切都無影無蹤。僅只剩下「知元素」——既不執著名法也不執著色法的知元素,沒有執著任何事物,也沒有思維與念頭。 ◎一旦從那個境界退出來,心想:噢,這就是涅槃吧?沒有色,沒有名,沒有造作,沒有煩惱習氣,超越時空——沒有時間,根本不知道是幾分鐘、幾小時。這就是涅槃了吧?!於是隆波就常常訓練自己來到這點。玩味了不久,心裡就生起了困惑:這是修習奢摩他吧,因為還有在“做”。 ◎於是去頂禮隆布特長老(1902-1994),因為那時隆布敦長老已經圓寂。 “長老,我出現了這樣的境界,我懷疑它是奢摩他。” 長老說:繼續修,當今的時代已沒人會玩這種禪定了,要玩通所有的禪定。 長老是精通禪定的高手,因為他曾黏著於禪定14年,因此非常精通禪定。他覺得很好玩,就讓隆波繼續玩。 隆波說:“我害怕自己黏著。” 長老回答:不用怕,如果黏著了,師父會來幫忙。 隆波聽了很高興,這說明長老還會駐世很久,因為長老跟自己有約在先,所以他就一定會活著來糾正隆波的修行。 這之後隆波遇到了隆布布詹長老,其實之前並不認識。隆波去清邁一個寺廟頂禮阿姜同印尊者,是晚上去的。到了之後遇到停電,寺廟一片漆黑,有一位年輕的出家師站在寺廟門口等著。隆波一到,他就告知:請去見一下隆布布詹長老。 隆波說:“我不認識這位長老,不去。”去見一位自己不認識的師父,而且時間也不合適,又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去打擾長老了,說不定會被罵一頓,所以隆波不想去。 然後隆波和阿姜同印尊者交談了一小時,出來之後天特別冷,外面依然漆黑一片。那位師父忍者寒冷,仍然站在阿姜同印尊者的寮房外,近乎哀求地說:“去見一下吧,去見一下吧……” 天哪!這個年輕師父真是固執啊!但是隆波心裡悲憫他。他竭力地站著等了很久,就像中國電影裡的情節——一直跪著,如果師父不收弟子,就一直跪下去。那位年輕師父就是這樣站在門口等著,隆波去到哪裡,他就跟到哪裡,直到最後隆波願意去頂禮隆布布詹長老。 隆波去的時候,長老正蒙頭大睡,因為生病了。但他不願進寮房,而是在走廊上躺著等。隆波一到,長老起來劈頭就問:“修行怎麼樣?” 隆波就分享給長老聽:“不執取能觀,也不執取所觀,然後心集中起來,時間消失,一切蕩然無存,僅只剩下知元素。” 他棒喝道:“什麼涅槃?!還有進有出?”但是他的口音很重,隆波沒有聽懂,心想:哎,這個師父真凶啊!我就說嘛,半夜找他肯定要被訓斥一頓。 “喝!”——長老吼出聲來,嚇了隆波一跳。 然後他接著問:“修行還有什麼?”隆波又重複了一遍,以為他沒聽懂——也許是自己的法太高深了,他沒能聽懂。 結果遭到第二次棒喝:「什麼涅槃?還有進有出!看到了沒有!」 以錨固心,一定要將心放在這裡或那裡,然後進去某處,它並不是真正的涅槃,但是長老並沒有那麼說,他只是一個勁地呵斥。 隆波的心突然領悟——知道了:「這個不是!」其實原本就該知道了,但隆布特長老指導:「繼續把玩。」所以隆波就繼續玩,而且玩的如癡如醉,以為如果這樣玩下去,同樣也很好。結果遭到一頓呵斥——這不是路,於是就徹底放下了。心完全扔下它,再也不要了。心放下的一瞬間,長老笑了。 隆布布詹長老的笑,就像中國電影裡的笑——哈哈哈哈……完全就像這樣。 長老一笑,隆波也跟著笑——哈哈哈哈…… 帶隆波來的那位師父一臉驚愕,心裡在想隆波居然和自己的師父在比賽笑。長老笑,隆波也跟著一起笑。突然,長老的笑聲戛然而止。 長老笑——哈哈哈哈哈……隆波也跟著笑。他戛然而止,隆波也立即停止。 隆波的心平靜如水,沒有絲毫動盪起伏。 長老甜甜地一笑,“不錯!走吧,去用功!” 隆波經常聽到祖師大德說這句話。每次找祖師大德,都會得到“去吧,去用功!” 如果請求說希望獲得更多的波羅密,希望多沾沾法喜,諸如此類的,是會被趕走的。而隆波也從沒有這麼做過,不曾興奮地坐著,然後看著師父的臉。 我們學法就一定得花最多的時間來探究自己,因此,不用問太多。
Posted on: 2020/5/10 7:24
|
|||
|
Re: 【隆波帕默的觀心經歷】 |
||||
---|---|---|---|---|
版主
|
【隆布敦的最後開示】〔31歲〕摘自隆波帕默:〈殊勝的自我省察〉
◎隆波最後一次頂禮隆布敦長老大概是在1983年9月。 長老教導說:「見到知者,要消滅知者;碰到心,要消滅心。這樣才會抵達真正的純淨無染。」 第二天隆波去頂禮隆波蒲尊者,尊者說:隆布敦長老教導了他一模一樣的內容。但隆波蒲尊者是在一星期前去見得隆布敦長老,長老對他說:「法師!修行還有何困難?見到知者,要消滅知者;見到心,要消滅心。這樣才會抵達真正的純淨無染。」 隆波蒲尊者知道隆波沒有聽懂,害怕隆波真去消滅知者。如果真的消滅知者,就會徹底喪失覺性,從而偏離正道。對於“知者”,我們要用它而不是消滅它。於是尊者開示說:「何時洞見三法印(實相),何時就會自行放下知者。」他接著說他也還做不到,所以長老才教導他。 尊者繼續說:「你我約定,誰先消滅它,就告訴另一個人。」 隆波消滅不了,作為居士是很難做到的。直到最後一次見到尊者,是在他圓寂之前不久。 【隆布特長老的開示】〔約41歲〕摘自隆波帕默:〈四聖諦〉 ◎當隆波見到了「知者」,隆布敦長老便教導道:「還要消滅知者。」 於是隆波逐步地觀察知者,發現在知者之中仍然藏著出生的「種子」,不知道具體是什麼,但知道裡面有「種子」。就像雞蛋或鴨蛋,有的裡面是有「種子」的,不久便可以孵出小雞或小鴨來;或像是水果的種子——芒果籽、榴蓮籽等,裡面也有種子。隆波修行之後看見知者之心中也有出生的「種子」。 那時隆布敦長老已經圓寂了,所以隆波去頂禮隆布特長老(1902-1994),告訴長老,自己已經看到了「心的源頭」。這個心就是心的源頭,它可以構建五蘊,自己已經知道了。現在怎樣才能摧毀它呢?隆波那時就「心的源頭」一事向長老請教。 隆布特長老當時的回復是:繼續發展覺性、開發智慧,等時機成熟,它會自行開啓清除的程序。一旦智慧圓滿,它將自行清除(種子)。我們無法直接去消滅它。隆波曾經不斷地修行,想著如何清除它,只知道缺少了些什麼,還未領悟些什麼,因而還無法清除「心的源頭」或心裡的「種子」。 【隆波蒲的最後開示】〔47歲〕摘自隆波帕默:〈殊勝的自我省察〉 ◎1999年,電信局恭請隆波蒲尊者(1921-1999)講法。尊者講完法之後,隆波去頂禮他:“師父,我很久沒見到您了。”因為他患了癌症之後便隱居起來了,不太抛頭露面,僅僅自修而已。 尊者回答說:「師父記得真正的修行人是不多的。」他稱呼隆波為“修行人”。 「師父,我還是消滅不了知者。」 聽到這句話,他的心突然光芒四射。他開示道:「知者的心就像是孵有小雞的雞蛋,一旦小雞足夠大了,它自會破殼而出。」 聽到這番話,隆波的汗毛都豎起來了。啊!他已消滅了,他已經做到了。 可能由於他不知道隆波在哪裡,無法兌現當初的約定,但最終他還是找機會告訴了隆波,那時候尊者通常已不接受邀請,卻答應了那天的邀約。 隆波聽到他的開示,就明白了——並不是要我們去消滅它,要等到它羽翼豐滿,自會破殼而出。 但是要怎樣才可以羽翼豐滿呢?問題又來了。 如果一直思維下去,今生就不用修行了。要怎麼做才可以讓小雞長大到破殼而出呢?意即要如何讓心長大到可以自行清除漏煩惱呢。心的外殼其實就是漏煩惱。隆波只是不曉得心到底缺少了什麼。僅僅知道心有欠缺,但不知道具體缺乏什麼。因為智慧尚未圓滿。 等尊者講完了,隆波就離開了會議室。很快地,尊者的車開過來,準備回去了。於是隆波在馬路上頂禮尊者,他回過頭來,點點頭——拜拜了。從此再也不會見面了。不久之後,尊者就圓寂了。
Posted on: 2020/5/11 10:03
Edited by RESP on 2020年05月19日 12:31:21
|
|||
|
Re: 【隆波帕默的觀心經歷】 |
||||
---|---|---|---|---|
版主
|
【出家三年後破殼而出】〔約51歲〕摘自〈殊勝的自我省察〉
◎隆波出家〔49歲〕以後,修行到有些灰心的時刻——“小雞怎麼就是不願長大啊?”就在山窮水盡之際,心契入了中立。因為沒了“想讓小雞長大破殼而出”的意欲,心便契入中立。我們要慢慢修行下去,等到某一刻徹見“四聖諦”,小雞,也就是心,就會摧毀漏煩惱,而後解脫自在。因此,讓小雞長大的其實就是徹見“四聖諦”。 佛陀開示過:只要尚未徹見“四聖諦”,就依然會在六道之中生死輪回。我們都聽過或讀過這句佛陀的教導,但當真正實踐時,又會一頭霧水,不曉得欠缺了什麼。事實上,佛陀已經開示了——所缺的是“四聖諦”。因此,我們在聽法的時候看似明白,或感覺即將明白,卻並非真正明白,在著力于實踐時,就會一頭霧水,這是很自然的。但是不管怎麼迷茫都不要一再去問別人,問得再多,迷惑也不會煙消雲散。比如隆波請教隆波蒲尊者,尊者回答:「小雞長大了,自會破殼而出。」我們會繼續追問,對嗎?它什麼時候可以長大?問題會接踵而至。 因此,法——要透過自我觀察和體會來學習,去探究自己的身與心,以便清除無明。清除“無明”即是清除對四聖諦的無知,清除對“五蘊即是苦”這一實相的無知。不知道五蘊就是苦,便會生起“想要”,想要讓五蘊快樂,想要讓五蘊不苦。一旦有了想要,心就會掙扎,於是離涅槃越來越遠。就是這個“想要”築起了一道屏障,讓心不停地掙扎、不停地造作。何時欲望完全止息,“想要”全部終結,因為徹見聖諦。了知名色身心的實相之後,欲望便不會再生起。比如,知道實相——身本來就是苦,就不會再想讓身不苦,也不會想要讓身苦快些消失,或想要讓身只有快樂。再也沒有這種意欲。或是徹見心本身就是苦,就再也不會想要讓心快樂,也不會想要讓心不苦,“想要”再也不會生起了。
Posted on: 2020/5/12 8:41
|
|||
|
Re: 【隆波帕默的觀心經歷】 |
||||
---|---|---|---|---|
版主
|
【隆波蒲長老的早期開示】〔31歲〕摘自〈修行的兩個階段〉
◎以前隆波跟隨過隆波蒲長老學法,這裡有他的照片,他以前定期來講法。長老所教導的是最絕妙的修行。他怎樣教導呢?“行、住、坐、臥、吃、喝、說、想,要有覺性!” 聽到這個,覺得是修行嗎?在那個年代,人們看不起他,認為他不會修行。 事實上,他是最頂尖的大師。 他說話的方式是慢條斯理的:“大家要有覺性地去知道行、住、坐、臥,吃、喝、說、想”。 身體在“行、住、坐、臥,吃、喝、說”,誰是能想的“那個”呢?是心! 行、住、坐、臥,吃、喝、說的是身體,但是身體因何如此呢?是心在指揮! 當時的人並不明白修行的核心,他們黏著於定,還認為是長老教錯了。 長老跟隆波提起,他一直被人瞧不起,認為他不會禪定。 ◎有一次,長老受邀參加佛教慶典,有些組織者看見長老來了,非常藐視地說:“怎麼請他來?他又沒有禪定,沒有什麼加持力。” 長老說:“哎,怎麼這麼小看人呢?”他上座以後,彈指間便立刻入定,之後便沒了呼吸。第二天早晨,其他人全走了,只剩下長老獨坐在那裡。 人們紛紛議論,為什麼長老不下座?走近一看,發現他沒了呼吸,“啊!我們造惡業了。把不會修行的人邀請來,結果他打坐坐死了!” 大家把他抬下來,他出定後又開始有了呼吸。 於是有人尖叫道:“哦!醒了醒了!” “哎,本想坐給他們看看,結果反被說成是不會打坐!”(笑) 其實長老非常嫺熟于禪定而且極具智慧,他的教導非常適合我們這一代人。 ◎隆波並不是第一個教導人們按照身心的本來面目去感知身心的老師,隆波蒲長老早已經做好了鋪墊,隆布敦長老教導觀心也是鋪墊。隆波跟隨師父們參學時,全被教導觀心。一旦心醒了,行、住、坐、臥,吃、喝、說,就能夠整天保持覺知。如果行、住、坐、臥,吃、喝、說話、思考的時候都能夠覺知,這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發展覺性與開發智慧,這是非常重要的。 以前,高僧大德們甚至教導說:“如果在現實生活之中無法發展覺性,那麼修修行不會有任何收穫!”這是關鍵! 覺知自己不要得少為足,不要止步。要觀身工作,觀心工作:心時苦時樂、時好時壞,要持續地觀察下去。 ◎以前,隆波每個月都會去頂禮隆波蒲長老。 1983年,隆波〔31歲〕去頂禮長老,那時他在寺廟,每次去都能見到。長老囑咐隆波說:“你的修行心得應該寫出來分享!” 那是1983年,他讓隆波出來弘法。他說:“那些擁有福報與波羅密,和你差不多根器的人是非常多的,如果他們沒有聽到法,很快就會錯失千載難逢的機會。” 隆波當時只是一個新晉的公務員,長老卻讓隆波去弘法。一個毛頭小夥子突然出來弘法,誰會相信呢?即使出錢請他們來,也沒有經費啊。怎麼辦呢? 既然師父吩咐要寫下來,隆波就寫了一篇未署名的文章寄給《瞭望雜誌》。不留名字是怕萬一出名,生活會受到干擾。 後來他們將文章刊登出來,一個月後,很多人詢問:“這個作者在哪裡?” 長老說:“這個人今天沒來,但是他常常來。” 那是三十年以前的事了。以這樣的因緣,隆波才有機會把高僧大德們的教導分享給大家。高僧大德們看得很遠,知道接下來大部分人會生活在城市裡,而不是偏遠的農村。大部分城市人非常習慣於“想”,而最適合於思考者的方法就是“觀心”。除了極少數人不適合,因為他們積累了“觀身”的因緣,如果那樣就指導他們觀身。兩者並不矛盾。
Posted on: 2020/5/14 9:34
|
|||
|
Re: 【隆波帕默的觀心經歷】 |
||||
---|---|---|---|---|
版主
|
【隆波蒲尊者對止觀的看法】摘自隆波帕默的〈修行的兩個階段〉
◎要想快速抵達涅槃,一定要開發智慧!想要開發智慧,一定要經常的覺知身與覺知心。僅此而已!開發智慧並不是去思維和推理,思維與推理並非智慧。 ◎隆波蒲尊者(常)教導道:思維只是為了讓心開發智慧而鋪路,僅是熱身罷了。尊者講他曾經患過肺結核;在以前,患肺結核是必死無疑的。醫生放棄治療了。由於長老以前勤學鑽研,博覽群書,通過了巴利文專業的最高級別的考試,卻因為長期疏於照顧身體,最後被肺結核找上門了。等到被診斷說要死了,他就躺下來等死。 尊者按照自己的方式修行,持續地觀身,之後心聚集起來,從身體抽離出去漂移到天花板,俯瞰平躺的身體。心看見這具臭皮囊,看著看著,身體消融了:身體變成屍體,慢慢腐爛,最後徹底消失,只剩下明亮的心。當心從禪定退出來,恢復了對身體的知覺,心清楚地領悟:“身與心完全是兩回事!”這是尊者分離了蘊。 ◎後來,尊者教導說:「奢摩他(寂止),始於“有意識”的消失,即沒有任何刻意;毗婆舍那(內觀),始於“沒有念頭。」 只要還有努力,就不是奢摩他;只要還有念頭,毗婆舍那就尚未開始! 毗婆舍那的意思是——看見。但有些人需要思維來熱身,思維身體——髮、毛、指甲、牙齒、皮膚不是我,或是做不淨觀。思維之後,心因獲得寧靜而得到定。如果進入很深的禪定,就會看到身體消失,一旦身體再次出現,就會分離蘊,只是這樣而已。接下來就需要開發智慧。
Posted on: 2020/5/16 10:31
|
|||
|
Re: 【隆波帕默的觀心經歷】 |
||||
---|---|---|---|---|
版主
|
【第一條解脫道】摘自隆波帕默的〈如何走上中道〉
◎有一類人適合先修禪定,心安住且中立以後,能夠長時間維持禪定且定力強。達到二禪之後,知者獨立凸顯,甚至持續數日之久。一旦知者獨立凸顯,就無法通過觀心來開發智慧了,因為心已經靜止不動,無對象可觀,這時要選擇觀身或是觀受,最好是觀身。如何以觀身來開發智慧呢?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的實相!安住且中立的心,就是具足禪定的心。
Posted on: 2020/5/18 9:49
|
|||
|
Re: 【隆波帕默的觀心經歷】 |
||||
---|---|---|---|---|
版主
|
【第二條解脫道】摘自隆波帕默的〈如何走上中道〉
◎如果是先開發智慧而後達成禪定的人,就必須以刹那定作為起步。訓練刹那定的方法是,比如: 念誦佛陀,而後及時地知道心跑掉了,可能是跑去思維、去緊盯佛號或緊盯著空。 或者觀呼吸時,心跑掉了,要及時知道;跑去盯著呼吸,也要及時知道。 如果觀照腹部起伏,心跑了,及時知道;緊盯著腹部,也要及時知道。 如果是練習隆波田的手部動作,心去想了,要知道;心緊盯著手,也要知道。 經行時,心跑去想了,知道;心跑到腳上了,也要知道。 任何方法都行,核心原則都一樣,不能離開核心原則。 有覺性及時知道「心跑掉」的瞬間,「跑掉」就會滅去,心會自動具備定,但只有一刹那,很快心又會再跑掉,再跑了,再知道,心又會再次安住。 跑掉了,知道,跑掉了,知道,覺知的頻率越來越高後,就會生起一種感覺:好像可以一直「知道」,仿佛有了延續感。而事實上,「知道」是刹那、刹那生滅的。心剛一跑,立即知道,剛一跑,立即知道,就會感到一整天都在「知道」。 依靠覺知自己,心便可以安住,和自己在一起,既未迷失,也未控制或強迫。如果強迫心安住,心會僵硬,這樣就太緊了。心跑了,知道,依賴覺性及時地知道「跑掉」,心就會毫無強迫地自然安住,如此的安住剛好處在中道。心安住之後,依然用原來的原則:「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 以此方法修習定,就會既覺知身,也覺知心。身體移動,知道;心移動,也知道。哪個所緣清楚,就去知道那個所緣。身體移動,知道;心移動,也知道。 我們走的是一條使用刹那定的路,利用當下的一瞬間、一瞬間。 當覺性生起,瞬間知道身,而心安住,就會看見身不是我; 當覺性生起,瞬間知道苦、樂,心安住成為觀者,就會看見苦、樂不是我; 當覺性生起,瞬間看見煩惱,心安住成為觀者,就會看到煩惱不是我。 總之,會清楚地照見身心。
Posted on: 2020/5/18 18:35
|
|||
|
Re: 【隆波帕默的觀心經歷】 |
||||
---|---|---|---|---|
版主
|
【第三條解脫道】摘自〈佛陀教導的三條解脫道〉
◎若要禪定和智慧同步進行,必須同時精通禪定與觀心。而精通禪定與觀心,又需要同時滿足四個條件。如果其中任何一個條件沒有被滿足,禪修者就無法在禪定之中開發智慧。 首先,一定要精於入定。 第二,必須精於維持禪定。如果不精通入定,剛一入定,就沒時間了,根本無法展開修行;或是儘管入定了,但不精於維持,剛要開發觀智,啪的一下,就從禪定退回到普通的世界。 第三,必須精于隨時從禪定中出來。出來以後,修行並未結束。並不是一出定就無法繼續了,這樣的實踐會斷檔,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之中都能實踐才可以。 第四,必須精於開發智慧,觀心的水平一定要非常厲害。禪定之中的修行必須觀心,無法觀身,為什麼呢?因為在定中開發智慧,所見的是禪支的生滅——尋、伺、喜、樂、一境性,安住與無法安住等等,這些全屬於名法,不屬於色法。 一個人的禪定與智慧若要同步進行,一定要精通於禪定還要精熟於觀心,這樣的人在當代已經很稀缺了,這是要求最高的途徑。 【第三條解脫道】摘自隆波帕默的〈如何走上中道〉 ◎解脫的第三條路是:「禪定和智慧同步」。 在禪定中開發智慧,需要具備「出神入化」的水平。「出神入化」包括四個條件,缺少任何一條,都無法在定中開發智慧。 ◎「出神入化」的前三個條件是:精通於進入禪定、維持禪定、退出禪定。最後一個條件是精通於在禪定之中開發智慧。看到了嗎?必須達到「出神入化」的程度,才能夠毫無刻意地開發智慧。有刻意,就不是真的,就還有貪心。 ◎如果是走第三條路,修習禪定之後,就會看到禪支的變化: 剛才的心有喜悅,現在沒了。 剛才的心有去抓取,有「尋」有「伺」,心與所緣打成一片。 一旦及時知道「尋」與「伺」,就會看到它們生滅。 心有「喜」,有覺性地知道,「喜」立即滅去,生起特別清晰的「樂」。 有覺性地知道「樂」,「樂」也迅速滅去,生起特別清晰的「捨」。 ◎如果禪定更加深入,身體感會徹底消失而進入無色界。在無色界開發智慧,會進一步看見內在的變化:有時心抓住「空」,有時心逆流而上抓住「知者」。 ◎心抓住「空」,稱為「空無邊處定」;心逆流而上抓住「知者」,稱為「識無邊處定」;心既不抓「空」也不抓「知者」,什麼都不抓,稱為「無所有處定」。 ◎如果具備足夠的覺性、禪定和智慧,照見心的變化,就可以在禪定甚至在無色界定中,修習毗婆奢那,但都要具備「出神入化」的水平。 ◎經典記載,最高的無色界定稱為「非想非非想處定」,其中幾乎沒有想蘊也沒有感覺,惟有精通於觀心的聖者們,才可能在「非想非非想處定」之中開發智慧。 ◎若只是精通於禪定與觀心,但還不是聖者,那麼就只能在一至七定之中開發智慧,無法在第八定之中開發智慧,因為後者太過微細了。
Posted on: 2020/5/18 18:36
|
|||
|
Re: 【隆波帕默的觀心經歷】 |
||||
---|---|---|---|---|
版主
|
【觀心工作】摘自〈在日常生活中發展覺性〉
◎自從隆布敦長老教導說[去觀心工作]後,隆波〔30歲〕就開始訓練。 那時隆波在國務院工作,每天一睜眼就開始修行:一旦想到今天是星期一,就覺得特別枯燥,「心覺得枯燥時,就知道心枯燥」。如果是星期二呢?嘿,最沒勁了。「沒勁,就知道沒勁」。如果是星期三,感到厭倦嗎?星期三真是令人厭惡!一想到今天是星期四就心情愉快,星期五簡直是振奮人心!早晨起床僅僅想到“今天是星期幾”,心就在變化了。 ◎剛開始工作的時候,隆波只是一個資歷淺的公務員,沒有私家車,只能擠公車。早晨出門來到車站,看見等車的人數跟這個房間的差不多,心情會舒暢嗎?人多,鬱悶!怎麼走啊?「鬱悶時,知道鬱悶!」 看見公車顛簸著開過來,很高興它是空車,可是它沒停,心瞬間從高興變成生氣。車空的原因其實就是它不停,如果它喜歡停,車早就滿了。就是如此簡單地訓練:看見空車來了高興,「高興時知道高興」;當它沒有靠站停車,心變成生氣,「生氣時知道生氣」,要不斷地知道自己的感覺。簡簡單單地在日常現實生活發展覺性,這是非常適合現代人,也就是我們這些人的。…
Posted on: 2020/5/21 19:50
|
|||
|
Re: 【隆波帕默的觀心經歷】 |
||||
---|---|---|---|---|
版主
|
【定和休息】摘自隆波帕默的〈如何走上中道〉
◎定有兩種,既能去訓練寧靜型的定,又能訓練安住型的定,這是最圓滿的。 隆布特長老,稱寧靜型的定為「禪」,也就是「能所合一」的定; 而安住型的定,心是知者、覺醒者、喜悅者,隆布特長老稱之為「定」,也就是「能所分離」的定。 這兩種方式都能達到四禪八定。差異在於一種是心和所緣在一起,另一種是心安住於心本身。 ◎如果想訓練心安住,同時又需要休息,不妨先抓住所緣: 1比如唸誦「佛陀、佛陀」,心跑了,知道,然後心和「佛陀」在一起。 2如果是觀呼吸,心跑了,知道,跑去抓住呼吸,也知道,讓它和呼吸在一起,呼吸會越來越淺,最後變成光,然後讓心和光在一起,讓心與所緣在一起,以此獲得休息。 ◎如果做不到,但又想休息,就使用隆布特長老的竅門,只是小技巧,不是原則,就能讓心迅速寧靜。長老說,心特別散亂時,試試屏住呼吸,然後讓心抓住那個靜止不動的地方,不用屏氣太久,不然會斷氣的。
Posted on: 2020/5/21 20:55
|
|||
|
Re: 【隆波帕默的觀心經歷】 |
||||
---|---|---|---|---|
版主
|
【心方面的工作】摘自隆波帕默〈八支聖道〉
◎心方面的工作有兩項要加以訓練: 第一項是,訓練讓心有覺性,能夠做到每時每刻都有覺性更好,要訓練讓覺性多到極點。第二項是,訓練讓心安住成為知者、觀者。 一旦心安住成為知者、觀者,當覺性感知到所有的色法與名法,滿意與不滿意便會在心裏隨即生起,我們要去及時知道這些“滿意或不滿意”。 第一步是以安住的心,有覺性地感知生起的境界,一旦安住之心感知到境界——具備了覺性與定,心偶爾會“迷”,會對該境界產生滿意或不滿意。比如,快樂生起之後覺得滿意,痛苦生起之後覺得不滿意,善法生起之後感到滿意,不善法生起之後感到不滿意。一旦滿意或不滿意生起,我們都要有覺性去捕捉到這些“滿意或不滿意”。 要進一步去覺知心的反應,之前的所緣完全可以捨棄。及時覺知到心的滿意或不滿意,心便會契入“中捨”狀態,於是,心就契入了“中立”。 ◎隆波將上述內容總結為:「有覺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照見身心的實相」。 這句話涵括了“正念”和“正定”,如果我們不斷地勤奮地去觀察,會發現它同時也涵括了“正精進”。所以,真正屬於心的工作其實就只是這些。 ◎心方面的工作只有三項:正精進、正念,以及正定。 「正精進」是——精進於燃燒煩惱,不斷地頻繁生起覺性,而後善法便會增長。 「正念」是覺知自己——覺知身與覺知心,別忘記自己的身,別忘記自己的心。 「正定」是心的歸位——心安住成為觀者。最終,心保持中立,對所有的境界均保持中立。
Posted on: 2020/5/24 17:10
|
|||
|
You can view topic.
You cannot start a new topic.
You cannot reply to posts.
You cannot edit your posts.
You cannot delete your posts.
You cannot add new polls.
You cannot vote in polls.
You cannot attach files to posts.
You cannot post without approval.
You cannot use topic type.
You cannot use HTML syntax.
You cannot use signature.
You cannot create pdf.
You cannot get prin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