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Browsing this Thread:   1 Anonymous Users






請益林前輩您此篇文章- 止觀的實踐-兼評《菩薩道次第廣論》
#1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問題1:
----------------------------
修止的時候,心中專注的物件,稱作「所緣」。所緣的種類有很多種,依據《阿含經》的記載,有五種重要的淨行所緣:(1)不淨所緣、(2)慈湣所緣、(3)緣性緣起所緣、(4)界差別所緣、(5)阿那波那念所緣。這些所緣,依個人的習性來選用,依次是(1)貪行者、(2)瞋行者、(3)癡行者、(4)慢行者、(5)尋思行者。
-----------------------------
  請益前輩:
  您這一段所說的五種重要的淨行所緣是否就是指一般傳統漢傳佛教所稱的〔五停心觀〕?
  問題2:
  末學根據上篇文章前輩您所賜告的內容來推測:
四念處可以同時運用在念佛拜佛禮懺方面嗎?
  是否不管是使用五種停心觀來達到〔止〕,或者還是印度佛教後期大師覺賢論師的歸納所得之各種〔止〕法,反正上述各種種類的〔止〕法,是否在一開始上坐修〔止〕法之時,其實〔皆可以〕從〔一開始〕同時將四念處同時來融入修持?
  問題3:
  三十七道品看似各部份獨立,實則是完整的一個整體
,環環相扣,密切相關,〔無法分割〕,因此將四念處一
心修持,則其他部份〔自然而然〕逐步成就?請益前輩是
否如此?
  問題4:
  在南傳諸位修學四念處的可敬的修行者們之中,彼等
可否有人類似北傳佛教那般,每天有固定的課誦佛經的時
間,在此之外的時間,就一心投入四念處的禪修?
 

Posted on: 2006/12/21 21:43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8月01日 15:58:09
Edited by RESP on 2008年05月24日 14:02:15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請益林前輩您此篇文章- 止觀的實踐-兼評《菩薩道次第廣論》
#2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答:

(1) 五種淨行所緣就是〔五停心觀〕。

(2) 最好正本清源 :有關〔止〕的解說,最好直接看《聲聞地˙第二瑜伽處》,宗大師也是依此來解說止。但要知四念處是包含止和觀。

(3) 四念處歸入三十七道品中時,是列在資糧道的開始階段,到後階段時,轉成五力、 八聖道等名稱。但是將四念處獨立出來強調時,四念處一法就包含一切的佛法。

(4) 在南傳修學四念處的道場,每天有固定的課誦佛經的時間,課誦的當下也是不離四念處,其他時間當然也是投入四念處的禪修。

●四念處法門就是於日常生活中隨時來練習。

●當持名念佛時,只要當下全身放鬆,覺知自己的一舉一動,包含口動,已是融合四念處的方法要領來同時修持 。

Posted on: 2006/12/23 4:14

Edited by RESP on 2008年05月24日 14:04:01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請益林前輩您此篇文章- 止觀的實踐-兼評《菩薩道次第廣論》
#3
二階會員
二階會員


See User information
試論菩薩遍學三十七品的理由與方法
──以龍樹《大智度論》及慧影《大智度論疏》為中心(上)
釋圓融

福嚴佛學院 大四


【大綱】

一、前言... 1

二、菩薩遍學三十七品的理由

三、菩薩修學三十七品的方法

(一)詳辨四念處

1、菩薩身念處

2、菩薩受念處

3、菩薩心念處

4、菩薩法念處

(二)略述其他道品

(三)小結

四、結語

http://www.hdbs.com.tw/Uploads/fy/fy029.html

Posted on: 2007/1/6 18:12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Re: 請益林前輩您此篇文章- 止觀的實踐-兼評《菩薩道次第廣論》
#4
版主
版主


See User information
答:

◆最好回歸到《雜阿含經》中,佛陀的自述: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在於闇處。眾多罪人,在於河中,隨流漂沒。
(03)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聰明、黠慧,樂樂、厭苦,樂生、厭死,作如是念:我今何緣在此灰河,〔兩岸〕極熱,又多利刺,在闇冥處隨流漂沒?我當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
(04)漸見小明,其人默念:今已疾強,見此小明。復運手足,勤加方便,遂見平地。即住於彼,觀察四方。見大石山,不斷、不壞,亦不穿穴,即登而上。
(05)復見清涼八分之水,所謂冷、美、輕、軟、香、淨,飲時不噎,咽中不閡,飲已安身。即入其中,若浴、若飲,離諸惱熱。
(06)然後復進,大山上見七種華,謂優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修犍提華、彌離頭犍提華、阿提目多華。聞華香已,復上石山,見四層階堂,即坐其上。
(07)見五柱帳,即入其中,斂身正坐。種種枕褥,散華遍布,莊嚴妙好,而於其中自恣坐臥,涼風四湊,令身安隱。
(08)坐高林下,高聲唱言:灰河眾生!諸賢正士!如彼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其處闇冥,求出於彼。
(09)河中有聞聲者,乘聲問言:何方得出?從何處出?
(10)其中有言:汝何須問何處得出,彼喚聲者,亦自不知,不見從何而出。彼亦當復在此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於闇冥中隨流來下,用問彼為?」
(11)「如是比丘!我說此譬,今當說義:灰者,謂三惡不善覺。云何三?欲覺、恚覺、害覺。
(12)河者,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13)〔兩岸〕極熱者,謂內、外六入處。
(14)多諸利刺者,謂五欲功德。
(15)闇冥處者,謂無明障閉慧眼。
(16)眾多人者,謂愚癡凡夫。
(17)流,謂生死。
(18)河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者,謂菩薩摩訶薩。
(19)手足方便逆流上者,謂精勤修學。
(20)微見小明者,謂得法忍。
(21)得平地者,謂持戒。
(22)觀四方者,謂見四真諦。大石山者,謂正見。
(23)八分水者,謂八聖道。
(24)七種華者,謂七覺分。
(25)四層堂者,謂四如意足。
(26)〔五柱帳〕者,謂信等五根。
(27)正身坐者,謂無餘涅槃。
(28)散華遍布者,謂諸禪、解脫、三昧、正受。
(29)自恣坐臥者,謂如來、應、等正覺。
(30)四方風吹者,謂四增〔上〕心見法安樂住。
(31)舉聲唱喚者,謂轉法輪。
(32)彼有人問諸賢正士何處去、何處出者,謂舍利弗、目犍連等〔諸賢聖〕。
(33)比丘!於中有言〔汝何所問〕,彼亦不知、不見有所出處,彼亦當復於此灰河〔兩岸〕極熱,多諸利刺,於闇冥處隨流來下者,謂六師等諸邪見輩,所謂富蘭那迦葉、末伽梨瞿舍梨子、散闍耶毘羅胝子、耆多枳舍欽婆羅、伽拘羅迦氈延、尼揵連陀闍提弗多羅,及餘邪見輩。
(34)如是比丘!大師為諸聲聞所作,我今已作,汝今當作所作,如前篋毒蛇說。」
(35)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一一七七)(內一九二)(光二七一)


◆此經的解釋,依據本站B2瑜伽師地論《攝事分˙處品並科判》解釋如下:
◎由八種相,當知總攝「後有菩薩」諸正行道及以道果,勝聲聞乘,為無有上。何等為八?
謂1哀愍故;2內勇悍故;3諦察法忍性現前故;4能出離故;5自內發起觀諦行故;6廣大善修世間正見現在前故;7由獲無漏菩提分法得清淨故;8由善清淨修覺分俱,進修無上純淨修道,依止六處修習圓滿,獲得六種最勝無上圓滿德故。

◆ 此中第7項獲無漏菩提分法的內容是:
◎於聖諦得現觀時,便證無漏四念住等,乃至最後八聖支道,所有一切菩提分法,舉其最後,當知亦攝前位一切。

◆ 此中第8項進修無上純淨修道的內容是:
一者、修聖神通,究竟圓滿;
二者、修淨五根,究竟圓滿;
三者、證得煩惱并諸習氣無餘離繫,究竟圓滿;
四者、證得四種現法樂住,究竟圓滿;
五者、證得世間靜慮、解脫 、等持、等至,究竟圓滿;
六者、發得名身、句身、文身,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宣說正法,究竟圓滿。

◆可知三十七菩提分法都含攝在成佛過程內。

Posted on: 2007/1/8 5:48
Twitter Facebook Google Plus Linkedin Del.icio.us Digg Reddit Mr. Wong Top







You can view topic.
You cannot start a new topic.
You cannot reply to posts.
You cannot edit your posts.
You cannot delete your posts.
You cannot add new polls.
You cannot vote in polls.
You cannot attach files to posts.
You cannot post without approval.
You cannot use topic type.
You cannot use HTML syntax.
You cannot use signature.
You cannot create pdf.
You cannot get print page.

[Advanced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