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Forum Index


Board index » All Posts (Eric)




Re: 云何止相
#41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無分別影像

1. 思維無分別影像之相。
2. 應是「思維且無分別,影像之相。」
3. 此句的前題是「思維,影像之相。」
4. 前句應是「我思維,影像之相。」
5. 前句的「我」若不存在,則可以說「思維且無分別,影像之相。」
6. 何謂「我不存在」
例如,攝影機與影相,我不能說「攝影機攝影(思維),影像之相。」
應該是說「攝影機攝影(思維)且無分別,影像之相。」
因為攝影機沒有主控權,有主控權的是攝影機的主人。
7. 我們的思維並不能代表我們,思維只是我們的工具而已,如同我們的手腳一樣。
8. 思維不是主人一事比較容易確定(例如,思維無法控制心跳。),但佛性是否為主人一事那就難確定了。
所以確知佛性為主人一事,是佛學的重要課題。
9. 結論「(佛性)思維且無分別,影像之相。」
因為「無我」,所以說「無分別影像之相。」

Posted on: 2009/11/3 12:26
Top


四念處修行次第
#42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四念處修行次第

第一、 安住於「身」。
第二、 同時,安住於「身」、及安住於「受」。
第三、 同時,安住於「身」、安住於「受」及安住於「心」。
第四、 同時,安住於「身」、安住於「受」、安住於「心」及安住於「法」。



參考:
1. http://www.mahabodhi.org/intro/mahasatipatthana.html
《大念處經》 (Maha-Satipatthana Sutta)

取材自性空法師《念處之道;《大念處經》講記》

總釋四念處(uddeso)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樓國劍磨瑟曇城中。
爾時佛呼諸比丘:諸比丘!諸比丘應諾:世尊!
世尊如此開示:諸比丘!此是使眾生清淨,超越愁悲,滅除苦憂,成就正道,體證涅槃之唯一道路,此即四念處。四者何耶?
於此諸比丘!比丘安住於身,循身觀察,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安住於受,隨觀感受,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安住於心,隨觀心識,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安住於法,隨觀諸法,熱誠、正知、正念,捨離對世間的貪欲與憂惱。

2. http://www.buddhanet.net/e-learning/mahasati01.htm
Mahasatipatthana Sutta
Preamble
Thus have I heard note1. The Bhagava note2 was at one time residing at the market-town called Kammasadhamma in the Kuru country note3. There the Bhagava addressed the bhikkhus note4 saying "O, Bhikkhus", and they replied to him, "Bhadante," note5 . Then the Bhagava said:
Bhikkhus, this is the one and the only way note6 for the purification (of the minds) of beings, for overcoming sorrow and lamentation, for the cessation note7 of physical and mental pain note8 , for attainment of the Noble Paths note9 . and for the realization of Nibbana note10. That (only way) is the four satipatthanas note11.
What are these four? note12 Here (in this teaching), bhikkhus, a bhikkhu (i.e. a disciple) dwells perceiving again and again the body (kaya) note13 as just the body note14 (not mine, not I, not self, but just a phenomenon) with diligence, note15 clear understanding, note16 and mindfulness, thus keeping away covetousness and mental pain in the world;note17 he dwells perceiving again and again feelings (vedana) note18 as just feelings (not mine, not I, not self but just as phenomena) with diligence, clear understanding, and mindfulness, thus keeping away covetousness and mental pain in the world; he dwells perceiving again and again the mind (citta) note19 as just the mind (not mine, not I, not self but just a phenomenon) with diligence, clear understanding, and mindfulness, thus keeping away covetousness and mental pain in the world; he dwells perceiving again and again dhammas note20 as just dhammas (not mine, not I, not self but just as phenomena) with diligence, clear understanding, and mindfulness, thus keeping away covetousness and mental pain in the world.

Posted on: 2009/10/30 10:02
Top


Re: 六随念
#43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十隨念包含「佛隨念」,但修那個法門有自己程度和因緣的限制,例如有些人對佛感受不到,如何修「佛隨念」。
其實天人的層次,已遠遠超過一般人了。
一個次第一個次第的修,可能比較確實。

Posted on: 2009/10/24 9:15
Top


Re: 誠徵:禪修研究意見
#44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9. 懺悔療法
http://www.fozang.org.tw/digest_1_1.htm

10 溝通療法
10.1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一力品第三十八
『是時。有婦女臨產甚難。見已。便作是念。眾生類極為苦痛。受胎無限。是時。鴦掘魔食後。收攝衣缽。以尼師檀著肩上。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鴦掘魔白世尊言。我向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見一婦人身體重妊。是時。我便作是念。眾生受苦何至於斯。世尊告曰:汝今往彼婦人所。而作是說。我從賢聖生已來。未曾殺生。持此至誠之言。使此母人胎得無他。鴦掘魔對曰:如是。世尊。是時。鴦掘魔即其日。著衣持缽。入舍衛城。往至彼母人所。語彼母人曰:我從賢聖生已來。更不殺生。持此至誠之言。使胎得解脫。是時。母人胎即得解脫。』

10.2 悔過好宿疾
http://www.namoamitabha.net/ch/publication/wang_biography/034.htm

10.3 給姑母講病
http://www.namoamitabha.net/ch/publication/wang_biography/051.htm

Posted on: 2009/7/24 10:51
Top


Re: 誠徵:禪修研究意見
#45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禪修的成果,可以做為學術研究目標,禪修是一個人,或幾代人的智慧結晶,但有時候有其難度,或環境限制。透過學術研究可以普及全世界,或與現代科技結合降低其難度。
以下是我想到的研究題目:

1. 夢
夢是什麼
夢代表什麼
如何做夢, 夢的過程是什麼
如何無夢
『莊周夢蝶 』的疑問,如何分辨『我』與『夢中的我』。

2. 死亡
參考, 中陰救度法
歡慶生死-奧修靈性成長系列16, 生命潛能

3. 恐懼
十四無畏, 楞嚴經卷六.
何謂恐懼, 恐懼的分類, 如何消除.

4. 三毒
貪瞋癡,如何消除

5. 慈悲喜捨
修行成就與慈悲喜捨的關係. 楞嚴經卷六.

6. 修行與身体
初禪,叫「離生喜樂地」,二禪叫「定生喜樂地」,三禪叫「離喜妙樂地」。初禪脈停止了,二禪氣停止了,三禪念停止了。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 ... a_Selection3/volume43.htm

7. 修行與意識
A. 從量子力學的「觀察促變律」淺證「諸法唯心造」及 「因果律」
http://3782346.blog.hexun.com/13843016_d.html

B. 四念處之心念處

8. 佛教與生物
8.1 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是奈米的關係,不得不佩服修行者的觀察力。

8.2佛影覆鴿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9e98 ... ne&label=rela_nextarticle

8.3 如何以現代生物學理解修行者的生物觀,是否可發揚光大。
『復次阿難。從是畜生酬償先債。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眾生,還復為人,反徵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則於人中不捨人身,酬還彼力。若無福者,還為畜生,償彼餘直。阿難當知。若用錢物,或役其力,償足自停。如於中間,殺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經微塵劫,相食相誅。猶如轉輪,互為高下,無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寢。汝今應知。彼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頑類。彼咎徵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異類。彼狐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於庸類。彼毒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很類。彼蛔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微類。彼食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柔類。彼服倫者,酬足復形,生人道中,參合勞類。… … 』楞嚴經卷八

8.4 六根互用,楞嚴經
六根覺知的範圍,可跟異類溝通嗎?

8.5 內觀(觀呼吸),的身心變化
生命與呼吸的關係,生物一定要呼吸嗎?

8.6 眾生平等,異類生物如何溝通
植物「手足」在旁 吸收養料水分會節制
http://musclenet.dyndns.tv/read.php?tid=11970

雞蛋下鍋前也會心慌!
http://tw.myblog.yahoo.com/mimi-park/ ... d=376&prev=499&l=f&fid=43

8.7 咒語與修行
咒語可使身心晏安嗎?
咒語可以和異類溝通嗎?

Posted on: 2009/7/23 17:42
Top


Re: 誠徵:禪修研究意見
#46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1. 我鼓勵教授本身修行,比較不贊同學生參與實修。
修行有些風險,例如
1.1 身体方面,氣脈混亂,導致病痛。
1.2 心理方面, 精神錯亂。
1.3 道德方面,萬一學生出家,如何向家長交待。

2. 禪修的神秘面紗,來自兩方面,
第一, 學生的誠心,若誠心不夠,當然沒辦法教。
第二, 老師是不是真材實料,若不是,當然也沒辦法教。

Posted on: 2009/7/23 17:21
Top


Re: 誠徵:禪修研究意見
#47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王居士您好:

1. 要以禪修的功力(實修),做為學術研究的內容,個人持保留意見。
實修在全世界目前還都是曲高和寡的事。
修行基本上還是跟自己比比較好。
2. 實修應以個人資質及環境為主,因材施教。
對學生而言,每人不同,不太適合做學術上課。
對教授而言,要兼任”教練”的工作,一般而言本身要有教練的資格,致少要有適當的經驗。
例如,老師教錯怎麼辦?
學生做錯,導致負作用,誰該負責呢?老師有辦法彌補嗎?
3. 我見議,學術研究應從聞、思、修入手。重點在”思”,學術研究方法,學術倫理,及國際接軌。
4. 教授應以本身的”修行”,來佐證學術的聞及思。
5. 教授本身的”修行”,見議視因緣而定,拜訪師父。
拜訪師父,第一自己心要真誠,第二要確定自己的修行目標,第三師父給的修行步驟要明確可行。

Posted on: 2009/7/19 14:37
Top


Re: 阿赖耶识
#48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1. 引文:『唯识理论认为:一切法都是由阿赖耶识所变现的。』

2.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卷上, 窺基大師著】:
【因是心相即入諸法實相。故唯識觀最為第一。識者心也。由心集起綵畫為主。獨立唯名攝所餘法。唯言為遮所執我法離心而有。識言為表因緣法性皆不離心。
『顯法離心決定非有名為唯識。非謂一切唯一識心更無餘物。』】

3. “唯識”簡單的說: 是我們的心, 沒有識不行; 並不是說”萬物唯心造”.(字面意義:萬物都是心識所造).

http://www.insights.org.tw/xoops/modu ... .php?topic_id=499&forum=2

Posted on: 2009/6/30 16:30
Top


Re: 正見非見
#49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四念住的觀是指內觀、外觀、內外觀。

這個色在經典中是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舉凡放眼所見的物質皆是色蘊,』


***
正見,注重”觀法”,觀的方法,觀的步驟,當然也可提及觀的境界。
比較少邏輯,推理,或想像。

Posted on: 2009/4/23 10:57
Top


Re: 七佛通戒偈與內觀
#50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午一、諸惡莫作
此頌所明,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毘奈耶,獲得正信,於一切種、一切因緣、一切處所,所有惡行皆能斷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能善受學尸羅律儀。』《瑜伽師地論》

請問各位德友:這段話如何理解?如何奉行(修行)?


*******
參考: 佛光大辭典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名相:毘奈耶藏
釋文: 梵名 Vinaya-piaka。三藏之一。又稱毘尼藏。意譯為律藏、調伏藏。調者,和御;伏者,制滅之義。亦即調和控御身語等作業以伏滅諸惡業。律藏乃佛滅度後,於王舍城遺法結集時,優婆離所誦出者,為大迦葉以下異世之五師所傳持。至阿育王時,五部產生差異,故後世所謂之小乘律,有別於梵網經、地持經等之大乘律。於漢譯大藏經有大乘律與小乘律之區別,開元釋教錄有大乘律二十五部、小乘律五十四部,縮刷藏經有大乘律三十部、小乘律七十一部。 大乘律多散說於經論中,少有別輯成律儀專書者。北涼曇無讖所譯之菩薩地持經十卷收於開元釋教錄大乘律中,閱藏知津等則謂其書乃瑜伽師地論之抄譯,故將之置於大乘論中。另如南北本涅槃經卷十一、大智度論卷二十二、雜阿毘曇心論卷八等則屬散見於經論中之戒律。屬小乘律而於經論以外截然別立者,有曇無德部之四分律六十卷、大眾部之摩訶僧祇律四十卷、彌沙塞部之五分律三十卷、薩婆多部之十誦律六十一卷,及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五十卷、迦葉維部之鼻奈耶律十卷等。通行於錫蘭、緬甸等巴利語經典中之律藏屬上座部,有戒本、廣律、波利婆羅等三分,其中更將廣律分大品、小品二類。漢譯善見律毘婆沙十八卷,乃巴利語三藏之一,為戒律之注釋。又西藏密教所用薩婆多部之律,分成毘奈耶本事、戒本、律疏、比丘尼戒本、比丘尼律等七類。〔毘尼母經卷一、四分律卷五十七、十誦律卷六十〕 p3850

Posted on: 2009/4/22 10:12
Top


Re: 七佛通戒偈與內觀
#51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一般人所理解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能說是佛教的特色,而是普世價值吧!
「內觀」才是佛教的特色。

Posted on: 2009/4/22 0:42
Top


Re: 七佛通戒偈與內觀
#52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Nancy德友:

1.《瑜伽師地論》說:「彼由三相,奉行眾善:謂善住尸羅,守別解脫清淨律儀,乃至受學所有學處;依增上戒學發增上心學;依增上心學發增上慧學,彼由此故,於所知境如實知見。」
1.1 佛光大辭典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名相:尸羅
釋文: 梵語 la,原由動詞語根 l(履行之義)轉來之名詞,含有行為、習慣、性格、道德、虔敬等諸義。為六波羅蜜中之「戒行」,乃佛陀所制定,令佛弟子受持,以為防過止惡之用。其語意,除上舉之外,據雜阿毘曇心論卷十載,另有:修習、正順、三昧、清涼、安眠等義。大毘婆沙論卷四十四則舉出:清涼、安眠、數習、得定、隧嶝、嚴具、明鏡、階陛、增上、頭首等十義。就「清涼」一義而言,蓋身、口、意三業之罪能使修行者焚燒熱惱,戒則能止息熱惱,令得安適,故稱清涼。此外,其他經論亦有異解,然大抵皆以防過止惡為其本義。大智度論卷十三(大二五‧一五三中):「尸羅,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羅。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羅。」阿毘達磨俱舍論卷十四(大二九‧七三上):「能平險業,故名尸羅,訓釋詞者,謂清涼故,如伽他言,受持戒樂,身無熱惱,故名尸羅。」〔發菩提心經論卷上、菩提資糧論卷一、玄應音義卷十四〕(參閱「戒」2896、「律」3789) p944

1.2
A. 『彼由三相,奉行眾善:謂善住尸羅,守別解脫清淨律儀,乃至受學所有學處;依增上戒學發增上心學;依增上心學發增上慧學,彼由此故,於所知境如實知見。」』

B. 『午三、調伏自心
如是具足諸善法已,復由三相,調伏自心:』

C. 「具足諸善法已」,由A項和B項得知,應包括「捨己救人;人饑己饑,人溺己溺。」

2. 參考1樓:
『1.C.1 善: 觀照,靜心,止觀;
參考『諸善奉行者,彼修行人普修眾善,唯自瓔珞具足眾德,見惡則避,恒修其善。所謂善者,止觀妙藥,燒滅亂想,是故說曰諸善奉行。』《出曜經卷二十五‧惡行品》』
2.1「所謂善者,止觀妙藥,燒滅亂想,是故說曰諸善奉行。」理是講得通的,不是嗎?
2.2 內觀(止觀):事,也是一個修行法門,不是嗎?
2.3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機緣品第七》
 『爾時、羅睺羅於異時,為人廣說尼陀那法已,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雜阿含200經, (台灣原始佛教協會)》
佛陀本就重視「觀照自心」。

4. 由「自淨其意」來注解「眾善奉行」及「諸惡莫作」,不是很容易理解,且可行。(內觀是佛陀的特色)。

5.1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分成三階段,從「能善受學尸羅律儀」(戒律)下手,我想這是《瑜伽師地論》和我(內觀觀點)的最大不同。
5.2 Nancy,就以您對《瑜伽師地論》的了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段在說什麼?又如何奉行(修行)?
佛教只是心存善念,守戒律就好嗎?

Posted on: 2009/4/22 0:32
Top


Re: 正見非見
#53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Ninol德友:

1. 觀色無常,我想您也同意,觀是指「內觀」(Vipassana)之意。
2. 我的結論是:
八正道之正見,是指內觀,由其是指觀身体階段的內觀。
(如2樓之論述)
而不僅是「色無常」之見解而已。

Posted on: 2009/4/21 23:07
Top


Re: 正見非見
#54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1. 『(2a)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南傳經文是正見);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
請問:觀色無常, 實務上如何做(修行),是否可以說明一下步驟?

2. 『【3】可知所觀照的對象是眾生的身和心,要觀照出這些對象是無常、苦、空、非我,這樣才是正見。』

請問:觀照的對象是眾生的身和心,實務上如何做(修行),是否可以說明一下步驟?

Posted on: 2009/4/21 14:31
Top


Re: 七佛通戒偈與內觀
#55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Ninol德友:
1. 我同意:
At the end of the way is freedom.
Till then, patience.
這句應並入第184頌。

2. 具足諸善法已:
請問如何理解?
包不包括:捨己救人;人饑己饑,人溺己溺。
若這樣,何時才能成道呢?

3. 何謂「如實知」,
例如,瞋心,
3.1 大家都知道瞋心不好,但要如何滅呢?
有一個方法,當我知道要升起瞋心時,我就能不起瞋心。
但要如何在升起瞋心前,知道呢?
怎麼修「如實知」?

3.2 或有其它「如實知」而滅瞋心的方法嗎?願聞其詳。

Posted on: 2009/4/19 14:08
Top


Re: 正見非見
#56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 可知要觀眼、耳、鼻、舌、身、意的「無常、苦、空、非我」是「正見」。

***
我的理解:
1. 觀意的空 ==>部y觀「意的空」』不妥。
2. 若已知意空,那又何必觀呢?
3, 若「意的空」是一個假設,則「觀意空」,是經由「觀意」而證得「意空」。
4. 『觀意的空是正見』和『意的空是正見』
我認為『意的空是正見』是正確的,所以『觀意的空是正見』應理解為『經由「觀意」而證得「意空」』。
5. 「意的空」不可能是觀的標的物,若是這樣,就要先證得「意是空」,再觀「意的空」,不是嗎?
6.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正觀故生厭,生厭故離喜、離貪;離喜、貪故,我說心正解脫。
說u當正觀察眼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我理解為:
當正觀察眼(眼是)無常,如是觀者,是名正見。

7. 結論:
觀意的空:經由(內)觀,而證得「意的空」。
8. 我的理解程序是:
何謂”觀”?
何謂”意”?
何謂”空”?
何謂”觀意”?
何謂”觀意空”?

Posted on: 2009/4/19 0:17
Top


Re: 正見非見
#57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眼空:找不到一個確切真實範圍的眼, 故眼空。
眼非我:眼當然不是我,因為瞎子也有我。

請問這樣回答,算「正見」嗎?

若回答的不圓滿,可以幫我修正一下嗎?
換您回答一下:
何謂觀眼空?
何謂觀意空?

Posted on: 2009/4/16 18:35
Top


Re: 七佛通戒偈與內觀
#58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1. 具足諸善法已
1.1『彼由三相,奉行眾善』

1.2例如,現有一些學童沒有午餐吃,而一般人卻有午餐吃,是不是要學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呢?

1.3 若”善”,解釋成人間善法。
是不是只要有一個學童沒有午餐吃,Nancy您就不要吃午餐呢?應該分給貧窮的學童吃才對呢?
“具足諸善法已”,若是這樣理解,耶穌和釋迦牟尼都還沒具足呢!所以是不通的。

2. 如實知故能起厭患
如實知:是指「如是具足諸善法已,復由三相,調伏自心。」
是說:「謂如實知故能起厭患;由厭患故能得離染;由離染故能得解脫。」
這句話中,解脫的前提是「如是具足諸善法已,復由三相,調伏自心。」

2.1“具足諸善法已” 解釋成人間善法,不通。
2.2 三相,調伏自心。
是說把心調伏成「有色無見無對」。
調伏成對物質不要有成見,對物質不要有依賴。進而推廣至色、受、想、行、識,都不要有依賴吧!
這樣解釋言成理,我想也什麼人反對,難道有人會自願罣礙色、受、想、行、識嗎!應該是不得已吧!
但做法呢???
所以我才說:這段話等於什麼也沒說。與Thomas Byrom 的理解差很多。

3. 我不是說《瑜伽師地論》一定是錯的,只是說將《瑜伽師地論》比對《法句經》後,我們在理解時,要補上實修經驗----內觀。

4. 若只看樓上ninol德友所引的這一段,我覺得是不圓滿的。因為找不到Know How, 修行的下手方法。

Posted on: 2009/4/16 0:11
Top


Re: 正見非見
#59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可知要觀眼、耳、鼻、舌、身、意的「無常、苦、空、非我」是「正見」。

***
請問「觀意空」何解?

Posted on: 2009/4/14 11:51
Top


Re: 七佛通戒偈與內觀
#60
三階會員
三階會員


「如是具足諸善法已,復由三相,調伏自心:謂如實知故能起厭患;由厭患故能得離染;由離染故能得解脫。」

*** 我的理解:
1. 三相
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聞所成等地並科判》
http://www.ss.ncu.edu.tw/~calin/textbook2008/C4.pdf

寅十四、能攝諸色自性差別(分二)
卯一、標列三相

『又有三相,能攝一切色法自相:【三色處者,謂有三處攝一切色。一
者有色有見有對、二者有色無見有對、三者有色無見無對】
謂顯、形、作用,安立眼識所取之色,於自處所障礙餘色,行住安立
根色。若一切境界色,當知一切總有十色及定地色。』

2. 具足諸善法
『彼由三相,奉行眾善:
謂善住尸羅,守別解脫清淨律儀,乃至受學所有學處;
依增上戒學發增上心學;
依增上心學發增上慧學,彼由此故,於所知境如實知見。』

3. 如實知故能起厭患
如實知:是指「如是具足諸善法已,復由三相,調伏自心。」

4. 三相,調伏自心
我同意:”有色無見無對”是”調伏自心”。
但如何做。沒說,
Nancy 您可以說明嗎?

5. 具足諸善法已,這句話理所當然是對的,很少有人反對的吧!
但如何做呢?
例如,現有一些學童沒有午餐吃,而一般人卻有午餐吃,是不是要學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呢?
具足諸善法已!如此解可以嗎?

Posted on: 2009/4/14 10:13
Top



TopTop
« 1 2 (3) 4 5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