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 now ! Login
主選單

Forum Index


Board index » All Posts (RESP)




Re: 內觀法門的修行有無道次第?若有,其次第為何?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1)依據佛法的論典,整個 佛法的修行過程 ,分成資糧 道、加行 道、見 道、修 道、無學 道等五道。內觀法門的修行次第也不例外。

(2)內觀法門的核心是 三十七菩提分法,依據佛法的論典 ,三十七菩提分法同樣可以分配成五道。

(3)聲聞道、獨覺道、菩薩道,同樣都是分成這五道 ,同樣都要修 內觀法門。

Posted on: 2007/6/14 19:24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1:09:29
Top


Re: 《菩提道次第廣論 》的奢摩他和內觀法門有何關連?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1)《 菩提道次第廣論》 的奢摩他主要依據《 瑜伽師地論》 的聲聞地的修止法門,由九種心住逐漸達成。內觀法門的前階也離不開九種心住的過程。

(2)內觀法門的覺知動作或呼吸,前階段同樣經歷九種心住的過程。

(3)《 菩提道次第廣論》 的奢摩他另有觀想佛像的方式,這是印度後期的一方便法門。釋尊時期內觀的奢摩他法門是直接以各人的身心五蘊為觀照的對象。

Posted on: 2007/6/13 21:08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1:08:36
Top


Re: 請益世尊在開示金剛經時候,是否無時無刻皆無離開四念處?
版主
版主


世尊時時無離開四念處。 釋尊以金剛喻定斷除最細品的所知障而成佛後,就一直處在定中,以佛智現觀一切世俗諦和勝義諦。這是三無數劫長期修行的果報也。

Posted on: 2007/6/11 22:38
Top


Re: 請問三者之不同?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參見聲聞地,如:

(1) 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

( 2)於九種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
――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注一趣,及以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

( 3)於四種慧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毘缽舍那品。
――依止內心奢摩他故,於諸法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種毘缽舍那(四種慧行)。

Posted on: 2007/5/20 23:32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1:07:54
Top


Re: 請問如何研讀《瑜伽師地論》?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相關並相補充:

◆ 「修瑜伽」中修習十種所治和能治法:
( 1)在家位中,於諸妻室有婬欲相應貪,於餘親屬及諸財寶有受用相應愛,如是名為:處在家位所對治法。由此障礙,於一切種不能出離。>修不淨想。
( 2)設得出家由此尋思之所擾動,為障礙故,不生喜樂。>修無常想。
( 3)嬾墮懈怠。>於無常修習苦想。
( 4)薩迦耶見。>於眾苦修無我想。
( 5)愛味貪。>於飲食修厭逆想。
( 6)世間種種樂欲貪愛。>於一切世間修不可樂想。
( 7)於奢摩他、毘缽舍那品,有闇昧心。>修光明想
( 8)於諸定有隨愛味。>修離欲想。
( 9)於生有隨動相心。>修滅想。
( 10)推後後日,顧待餘時,隨不死尋,不能熾然勤修方便。>修死想。

以上所修十想也歸入 四念處的修習。

◆ 修果:一、世間一切種清淨;二、出世間一切種清淨。這也是修習四念處的 果。

Posted on: 2007/5/20 23:30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1:07:05
Top


禪林規約
版主
版主


1. 本禪林以坐禪、行禪與佛法研習為目的,重視生活中禪修的應用,遵照佛陀所說的「以經、戒為師」。
2. 禪林內的人員不外老師和禪修學員,以上述目的為共識,培養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
3. 由禪林安排「動中禪修」和「自助禪修」二種。動中禪修有一日禪和多日禪。自助禪修每期時間為二個月。學員按期申請。
4. 禪修學員只攜帶生活必須用品,個人貴重物品勿置放禪林內,每期結束時私人物品帶回騰空。
5. 禪修學員必須保持規律的作息。除禪修的聯絡員與外溝通外,其餘禪修學員保持禁語,禪修期間絕不干擾別人。
6. 每日出坡一小時,維持A盥洗室、B路面、C禪堂、D餐廳的清潔,和E依狀況花樹澆水。
7. 自助禪修時,飲食自助,學員間互相協商。
8. 其他應遵行的規則同於一般禪修中心。有私事討論請至禪林外小佛堂。
9. 凡不能遵行者或無共識者,請勿滯留禪林內,以維護禪修的清淨。

聯絡電話: 0937-126-660
報名 傳真:(03)425-8073

(2007/5/12)修訂

Posted on: 2007/5/14 7:26
Top


Re: 如何自學因明?本站有那些資料可供自學或者請介紹適合書籍好嗎?
版主
版主


答:

( 1)開始自學因明,可先揣摩本站「因明與辯經」中下列二文:「簡明因明推理和辯經的規則」, 「佛教邏輯在中文辯經上的運用 -- 因明論式的公設及其推演」,而後試看其他數文。

( 2)因明是累積智慧資糧和培養思所成慧的有效工具,也是釐清觀念的利器,對於修「觀」有直接的幫助。就如學好數學,對於深入物理、化學都有直接的幫助。因明也是菩薩所必學的五明之一。

Posted on: 2007/5/9 6:29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5月09日 16:15:23
Top


Re: 請問如何研讀《瑜伽師地論》?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是指導三慧的生起。此中指出:一、聞所成慧是從他聞音種類;二、思所成慧是內正思惟種類;三、修所成慧是長時修習止觀種類。經此出離眾苦。
(1)《聞所成地》先介紹重要佛法術語,而後是以佛教所應知處相為要點。
(2) 《思所成地》以解說伽他(偈頌)來思考佛法的義理為主。
(3)《修所成地》以解說修處所、修因緣、修瑜伽、修果來指導修習止觀。

◆ 所以,《聞所成慧等三地》的修學義涵等同三慧的修學。

Posted on: 2007/5/9 6:28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1:05:55
Top


Re: 內觀四念處是進入阿含大般若經楞嚴圓覺經等等諸經之強力敲門磚?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四念處其實包含一切甚深和廣大的佛法,以佛陀在雜阿含經中的開示為證: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a)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離四念處者,則離如實聖法;離如實聖法者,則離聖道;離聖道者,則離甘露法;離甘露法者,不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於苦不得解脫。
(2b)若比丘不離四念處者,得不離聖如實法;不離聖如實者,則不離聖道;不離聖道者,則不離甘露法;不離甘露法者,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我說彼人解脫眾苦。」
(0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內四一二;大六○八)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人執持四種強弓,大力方便,射多羅樹影,疾過無閡。
(03)如是,如來四種聲聞,增上方便,利根智慧,盡百年壽,於如來所百年說法教授,唯除食息、補瀉、睡眠,中間常說、常聽,智慧明利,於如來所說盡底受持,無諸障閡,於如來所不加再問;如來說法無有終極,聽法盡壽百歲命終,如來說法猶不能盡。
(04)當知如來所說無量無邊,名、句、味身亦復無量,無有終極,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
(05)謂身念處,受、心、法念處。」
(06)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內四一六;大六一二)

Posted on: 2007/4/29 6:01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0:58:45
Top


Re: 誠心想參加教授您之內觀禪七,盼教授能教末學此笨學生好嗎? 
版主
版主


答:

( 1)各地所教內觀禪有多種,或動或靜,可嘗試幾種,各有特色值得學習。目前內觀禪林的「一日禪」在於教會方法,回去自修,不斷用功,效果自來。
( 2)內觀禪林生活禪的觀念是時時都是禪修,動靜皆是。
( 3)單盤、雙盤、散盤、坐椅上皆可。多換動作皆可,重要的是當下要清楚覺知正在換動作。
(4)無關坐姿。
(5)可看本網站的《正確的修行》、《生活即禪修》二電子書。
(6)同上。

Posted on: 2007/4/29 6:00
Top


Re: 請問如何研讀《瑜伽師地論》?
版主
版主


參照:

訪客 寫道:
再次請教您:

1)《聞所成慧等三地》的內涵和四念處能相互補強,為何呢?



2)《瑜伽二十卷》十六頁云:云何出世間一切種清淨?當知略有五種。何等為五?一、入聖諦現觀。二、入聖諦現觀已;離諸障礙。三、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四、修習如所得道。五、證得極清淨道及果功德。

請問這是什麼意思呢?此即是與四念住相關的嗎?

煩請您再次解惑,謝謝!


林 教授答:

1)《聞所成慧等三地》的內涵和四念處能相互補強,例如,《聞所成地》說:
「謂有四法【四念住】,能攝一切所知及智,謂身及聞思修增上念住,以為依止,緣身境慧。如身及緣身境慧,當知受、心、法,及緣受、心、法境慧亦爾。
復有差別,謂四種縛:一、執取縛,二、領受縛,三、了別縛,四、執著縛。
當知心於身,由執取縛所縛;於受,由內領受縛所縛;於色等境界相,由了別縛所縛;即於所說身等,由貪瞋等大小煩惱執著縛所縛。
對治如是四種縛故,立四念住。」

◆以上就是對四念住的很好的解說。

2)修四念住的過程:依次有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的五道過程。此處一、入聖諦現觀;二、入聖諦現觀已,離諸障礙;三、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屬見道。四、修習如所得道,屬修道。五、證得極清淨道及果功德,屬無學道。

Posted on: 2007/4/27 6:07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1:04:53
Top


Re: 問:所有佛經中,有關禪修的最扼要的一經是什麼?理由為何?
版主
版主


答:

◆ 要先針對「身身觀念處」來實踐:身身觀念處是「就身體觀察身體」,所以最簡單而平穩的實踐是整天單純地覺知自己的動作。

◆ 經典依據(大念住經):
「於行時,了知我在行。於住時,了知我在住。
於坐時,了知我在坐。於臥時,了知我在臥。
此身置於如何之狀態,亦如其狀態而了知之。」

◆ 日常生活中如何實踐可再詳見本網站的電子書 《生活即禪修 》。

Posted on: 2007/4/23 9:19
Top


問:所有佛經中,有關禪修的最扼要的一經是什麼?理由為何?
版主
版主


答:

◆最扼要的一經是《雜阿含經》(內四一一;大六○七),此經全文如下:

( 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 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
( 3)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 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因為此經標出了禪修的方法和功效,有佛陀的保證;並且明示這是「一乘道」,表示聲聞道、獨覺道和菩薩道都必須經過這純一的正道。

◆此經依據《瑜伽師地論》的解說如下:

○一乘道:無第二清淨道,這是純一的正道。
○淨諸眾生:能令眾生得到究竟的清淨:
( 1)令越憂悲(失、毀、譏、苦;得、譽、稱、樂):依思擇力,減除對身心的執著。
( 2)滅(欲界之染)惱:依世間修習力,正念相續。
( 3)滅苦:依出世間修習力,正念相續並內觀無我。
( 4)得如實法:獲得聖道及道果真實妙法。
○修四念處:身身觀念處、受受觀念處、心心觀念處、法法觀念處。

Posted on: 2007/4/19 11:40
Top


Re: 請問如何研讀《瑜伽師地論》?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 1)《聞所成慧等三地》太重要了,是一完整的聞、思、修的修行過程,內涵和四念處相互補強。

( 2)《聞所成地》編輯出內明和因明等基本術語和解說。《思所成地》思擇「伽他」義中,最重要的是解釋阿含經中重要的偈頌,此中多處提及念住。《修所成地》以「出世間一切種清淨」為重點,仍是不離念住。

( 3)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聞所成等三地》和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聞所成慧等三地決擇》這二者並不是文句的直接對讀。《攝決擇分》是對《本地分》的「決擇」,也就是對《本地分》的「探討、釐清觀念、補充說明」而已。

Posted on: 2007/4/17 5:37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1:04:17
Top


Re: 莊子魚樂之觀點
版主
版主


答:

(1)先針對「直接品嚐、直接體驗」的「知」來探索:

例如吃一頓飯,我自己是否從頭到尾都處在「知」?中間只要有妄念生起(如想到考試、想到欠錢、想到自己喜歡或厭惡的人),當下對食物的直接品嚐就處在「不知」的狀態。推而廣之,整天我自己是不是大都處在「不知」的狀態呢?

(2)如果我自己對自己「直接品嚐、直接體驗」的「知」都不清楚,那麼別人如何直接體驗我的「知」呢?

(3)如果我自己對自己「直接品嚐、直接體驗」的「知」都不清楚,那麼我如何直接去體驗別人的「知」呢?

(4)如果我自己對自己「直接品嚐、直接體驗」的「知」每一時刻都很清楚,那麼我就能夠直接去體驗別人的「知」而沒有錯誤嗎?

(5)有誰能夠真正體驗我每一時刻的「知」呢?莊子能嗎?惠子能嗎?

Posted on: 2007/4/11 7:57
Top


Re: 請問關於初學者的自修
版主
版主


答:

每人性向不同,各自調適:

(1)輕鬆的方式進入:聽讀佛法的有聲書,如諦聽(07-3848088)出版的「佛陀的法音」。

(2)體驗的方式進入:一方面參加內觀禪修營,一方面閱讀相關的禪修書本,例如,橡樹林出版的「觀呼吸」等書、法耘(049-461530)出版的「無來無去」等書、香光書香(05-2325165)出版的「內觀捷徑」等書。網路下載書籍:本網站的「佛法與 內觀系列 」中的9 、正確的修行;11 、生活中的禪修。

(3)嚴謹的方式進入:直接閱讀佛陀所說的《阿含經》(可以先參考白話解說本)。網路下載書籍:本網站的「佛法教材 」中的《阿含經》: A1-A6,L,M1- M3,N1- N2, S2,S3等。

Posted on: 2007/4/11 7:55
Top


Re: 刪除貼文通知
版主
版主


主題:發表文章注意事項
發文者:訪客 邱澄坤
刪除原因:與此討論主題無關的回應議題。

請自行建立主題,謝謝。

Posted on: 2007/4/9 5:01
Top


Re: 請問七覺支與四念處的關係為何?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1) 四念住 =四念處 =奢摩他(止)+毗鉢舍那(觀)=定+慧
2) 提到毗鉢舍那(觀)的經文,如:

◆《雜阿含經》(內二○四)(光二八三)(大三○五)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六分別六入處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中略)
(10)若法應知、應了者,悉知、悉了;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皆作證;若法應知、應修習者,悉已修習。
(11)何等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所謂名、色。
(12)何等法應知、應斷?所謂無明及有愛。
(13)何等法應知、應證?所謂〔明〕、解脫。
(14)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止〕、觀。
(15)若比丘於此法應知、應了〔者〕,悉知悉了;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知、悉證;若法應知、應修者,悉知、悉修,是名比丘斷愛、結縛、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16)諸比丘!是名《六分別六入處經》。」
(1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內七二六)(光五五九)(大五六○)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俱睒彌國瞿師羅園。
(02)爾時,尊者阿難亦在彼住。
(03)時尊者阿難告諸比丘:「若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當善哉慰勞問訊,或求以四道。何等為四?
(4a)若比丘、比丘尼坐,作如是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心、止、觀、一心、等受分別,於法量度,修、習、多修習已,得斷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則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說初道。
(4b)複次,比丘、比丘尼正坐思惟,於法選擇、思量,住心、善住、局住、調伏、止、觀、一心、等受,如是正向多住,得離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當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第二說道。
(4c)複次,比丘、比丘尼為掉亂所持,以調伏心坐、正坐,住心、善住心、局住心、調伏、止、觀、一心、等受,〔如是〕正向多住已,則斷諸使。若有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我則如是善哉慰喻,或求是名第三說道。
(4d)複次,比丘、比丘尼,止觀和合俱行,作如是正向多住,則斷諸使。若比丘、比丘尼,於我前自記說者,我則如是善哉慰喻教誡,或求是名第四說道。」
(05)時諸比丘聞尊者阿難所說,歡喜奉行。

Posted on: 2007/4/3 12:07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0:58:08
Top


Re: 請問七覺支與四念處的關係為何?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 1)當經上只提到四念處一項時,是一完整的滅苦之道。雜阿含經據:

◆經文(四三五)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
(02)爾時,尊者阿難、尊者跋陀羅,亦在彼住。
(03)尊者跋陀羅問尊者阿難:「頗有法修、習、多修習,得阿羅漢?」
(04)尊者阿難語尊者跋陀羅:「有法修、習、多修習,而得阿羅漢,謂四念處。何等為四?
(05)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06)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還本處。(光六四六)(大六三二)

◆經文(四三七)【S17】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
(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名賢聖、出離。何等為四?
(03)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0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5)如出離,如是正盡苦、究竟苦邊、得大果、得大福利、得甘露法、究竟甘露、甘露法作證,如上廣說。(光六四八)(大六三四)

◆經文(四三八)【S34】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
(02)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未淨眾生令得清淨,已淨眾生令增光澤。何等為四?
(03)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0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5)如淨眾生,如是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上說。(光六四九)(大六三五)

( 2)當經上只提到七覺支一項時,也是一完整的滅苦之道。經據:

◆經文(五三八)【S3】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如上說。
(02)差別者:「若比丘修習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種果、七種福利。何等為七?
(3a)是比丘得現法智證樂。
(3b)若命終時,〔得無餘涅槃〕。
(3c)及命終時而得五下分結盡,中般涅槃。
(3d)若不得中般涅槃,而得生般涅槃。
(3e)若不得生般涅槃,而得無行般涅槃。
(3f)若不得無行般涅槃,而得有行般涅槃。
(3g)若不得有行般涅槃,而得上流般涅槃。」
(04)佛說此經已,異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光七四八)(大七三六)

( 3)當經上提到四念處與七覺支二項時,二者合成完整的滅苦之道。經據:

◆經文(五三五)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2)時有異比丘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謂覺分,世尊!雲何為覺分?」
(03)佛告比丘;「所謂覺分者,謂七道品法。然諸比丘七覺分,漸次而起,修習滿足。」
(04)異比丘白佛:「世尊!雲何覺分漸次而起,修習滿足?」
(5a)佛告比丘:「若比丘內身身觀住,彼內身身觀住時,攝心繫念不忘,彼當爾時念覺分方便修習,方便修習念覺分已,修習滿足。滿足念覺分已,於法選擇、分別、思量,當於爾時修擇法覺分方便,修方便已,修習滿足。如是乃至捨覺分修習滿足。如內身身觀念住,如是外身、內外身。
(5b)受、心、法法觀念住,當於爾時專心繫念不忘;乃至捨覺分亦如是說。
(06)如是住者,漸次覺分起,漸次起已,修習滿足。」
(07)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光七四五)(大七三三)

( 4)當經上提到三十七菩提分法時,此三十七菩提分法構成完整的滅苦之道。經據:

◆經文(三九)【S101】
(01)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國雜色牧牛聚落。
(02)爾時,佛告諸比丘:「我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雲何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
(3a)〔若〕不修方便,隨順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諸漏盡、心得解脫。當知彼比丘終不能得漏盡解脫。所以者何?不修習故。不修習何等?謂不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3b)譬如伏雞,生子眾多,不能隨時蔭〔卵〕,消息冷暖,而欲令子以觜、以爪啄卵自生,安隱出殼,當知彼子無有自力,堪能方便以觜、以爪安隱出殼。所以者何?以彼雞母不能隨時蔭卵冷暖,長養子故。
(3c)如是比丘不勤修習,隨順成就,而欲令得漏盡解脫,無有是處。所以者何?不修習故。不修何等?謂不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4a)若比丘修習隨順成就者,雖不欲令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所以者何?以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4b)如彼伏雞,善養其子,隨時蔭卵,冷暖得所,正復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諸子自能方便安隱出殼。所以者何?以彼伏雞隨時蔭卵,冷暖得所故。
(4c)如是比丘善修方便,正復不欲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所以者何?以勤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5a)譬如巧師、巧師弟子,手持斧柯,捉之不已,漸漸微盡,手指處現,然彼不覺斧柯微盡而盡處現。
(5b)如是比丘精勤修習,隨順成就,不自知見今日爾所漏盡,明日爾所漏盡,然彼比丘知有漏盡。所以者何?以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6a)譬如大舶,在於海邊,經夏六月,風飄、日暴,藤綴漸斷。
(6b)如是比丘精勤修習,隨順成就,一切結、縛、使、煩惱、纏,漸得解脫。所以者何?善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07)說是法時,六十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0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光四○)(大二六三)

( 5)在論典解說修行的次第時:四念處屬下品資糧道,四正斷屬中品資糧道,四神足屬上品資糧道,五根屬加行道的煖位及頂位,五力屬加行道的忍位及世第一位,七覺支屬見道,八聖道屬修道,以「金剛喻定」滅除最後的無明就進入究竟道(無學道)。

◆小結:經上依不同角度來開示,雖有繁簡其實內容相同。

Posted on: 2007/3/30 0:30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0:57:43
Top


Re: 請問如何研讀《瑜伽師地論》?
版主
版主


林 教授答:

原則上,《攝事分》都有相對應的經文,但是《雜阿含經》在長期的流傳下(約從西元前四百年下傳),有些經文的次第被編亂了,有些經文遺失了。

Posted on: 2007/3/27 9:32

Edited by RESP on 2007年09月07日 01:03:46
Top



TopTop
« 1 ... 38 39 40 (41) 42 43 44 ... 46 »